当前日期:

目录

一、毕乃尔入籍合肥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鸿章在家乡淮南地主团练的基础上组建淮军。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率淮军乘英国轮船到了上海。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李鸿章在沪购置外国枪炮,聘请洋人为枪炮教习。法国军人毕乃尔亦投奔淮军,被李鸿章派到刘铭传所率“铭字营”,教练士兵枪炮。此后,刘铭传授予毕乃尔记名总兵,派他统领炮营。毕乃尔率炮营追随刘铭传转战江南各地,在攻打江阴、无锡、常州等地的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中,颇为“卖力”,深受清廷及李鸿章、刘铭传等淮军将领的赏识,被授以顶戴花翎(三品顶戴)及“法什尚阿巴图鲁”的名号。
毕乃尔在加入淮军后,便遵循中国习俗,“冠带?发”,学讲中国话,娶中国女子为妻,并萌生加入中国国籍的想法。在镇压了太平军后,他又随刘铭传所率的淮军西上攻剿捻军。途径庐州(合肥)时,因刘铭传部官兵多为合肥人,故在合肥停留一段时间。毕乃尔在与合肥人的接触中,深感此地民风淳朴,对合肥印象很好,故向清廷请求在合肥定居入籍。毕乃尔这一请求得到李鸿章、刘铭传的支持。同治五年三月十一日,李鸿章就此向清廷上《毕乃尔入籍合肥片》,认为清廷“应准如所请,以遂其所归”。不久,清廷批准了毕乃尔入籍合肥的请求。毕乃尔在入籍合肥前,已在当地购置田产、房舍,退役后,便以退职军官的身份,在庐州定居,成为清代入籍安徽的唯一外国人。毕乃尔死后,亦葬于合肥。
二、日本要求安徽省调米援救日本水灾及侨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国内发生严重水灾,粮食歉收,食品短缺。日本驻华使馆奉命照会清廷,请求中国向日本提供粮食援助。经清廷批准,外务部决定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省调60万石大米运往日本,接济灾民。其中,安徽省承担20万石大米。对此,安徽巡抚冯熙上奏朝廷,请求减少安徽省所摊份额,称安徽省承担外运大米数量过大,如如数购运,势必影响民众生活。清廷谕军机大臣,着令电寄冯熙,声称:各省所摊不过十数万石,“尚不致有碍民食”,要求安徽省“查照外务部原奏,妥速办理”。之后,安徽省从芜湖筹米20万石,运往日本。
宣统三年(1911年),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照会清廷外务部,称汉口日侨粮食匮乏,要求从上海、芜湖运米接济。照会声称,“(汉口日侨)所需米谷食料亟须设法接济,请饬江海关道,遇有本国驻沪总领事照请运米谷食料赴汉口,立准出运无阻。倘请芜湖就近运输,亦一并转饬放行。”随后,中国外务部照会日本公使伊集院,指出沪芜地区亦遭灾荒,米粮匮乏,难以从两地购运米谷。照会称,“有关日本侨民米食,苛可设法,无不愿为通融。现惟上海、芜湖俱因灾欠,米谷缺乏。前准江督、苏抚来电,暂向外洋购运米粮,以济民食。该处为难情形已可概见,所请运米以接济汉口一节,日下情形,恐有难以办到之处,实深抱歉。除再电饬该省外,相应函复贵大臣查照,一面先饬驻汉口领事,另筹办法,以免延误可也。”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27日,安徽都督柏文蔚,同意日本三井洋行及矢部德三郎的要求,从安徽省购运74万石米谷至日本。消息传出后,安徽省民众舆论哗然。《申报》载文称:“安徽柏都督准日本三井洋行购米40万石及矢部德三郎购米34万石,近日米价每石遂陡涨至5元左右,粮食小民因此大受影响,各团体以安徽省连年水旱,民间盖藏空虚,今年收成仅及一半,若是竟源出口,明年青黄不接之际何堪设想,况此次日人办米其合同明明订定一年,是证其并非救荒,实欲以供给驻扎南满军队之用。今柏都督贪此60万微利而置民生国计不顾,不得不竭力反对。”三、安徽派员赴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民国3年(1914年),美国开凿的巴拿马运河竣工,为此美国政府计划于翌年举办巴拿马运河开通纪念博览会。中国政府获悉后,成立“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由南洋劝业会总办陈琪任赴美赛会监督兼“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该局负责与美方联系,全权处理所有关于巴拿马赛会的一切事宜。
同年12月,安徽巡按使致函中国赴美赛会监督处,声称,“安徽省因兵荒之余,经济困难,所征出品仅只36箱1200余件。”并委托监督派员代办安徽省出品陈列事项,津贴银币1000元。巡按使又称,“查茶叶协会代表吴念祖,于中外商情颇有经验,愿自备资斧前往巴拿马会场,勉尽本省义务,特委派吴念祖为安徽出品赴美赛会代表员。”
此后,中国赴美赛会事务局就各省派员赴美参加巴拿马博览会有关事项作出规定,指出,凡参加赛会的出品人及在会场营业商人均应办理甲乙两种护照之一种。由“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签发乙种护照,其条件为:1.凡请领本局赴美护照者须由各省民政长官查明,保证该出品人专为出品赴赛,不营其他事业,并于闭会后90日内返华。2.赴美人员以乘坐头等舱位为妥,二等亦可,万勿搭乘三等舱位,致被扣留验病。3.须穿着高等西服,兼谙礼俗。4.遵照本局各项章程,所携去出品确有贸易希望者。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结束后,民国4年10月10日,北京政府农商部致函安徽省,所有安徽出品赴美赛会者计得奖凭15张。安徽省政府将奖凭转饬各省发交各原出品人收执。计有:怀宁县:吴粹文、杨注秋、林吟风。铜陵县:吴钦农。大通商会:崔芝荞、刘承辉。秋浦县:森盛昌、郑起枝。休宁县:江声潮。芜湖县:杨蓉记。潜山县:大通生。宣城县:端本女校、省立第二农学学校、公立第二丙等小学校。
四、安徽省土特产、工艺品海外参展获奖
清朝末年至民国前期,安徽省商绅多次携本省土特产、工艺品赴海外参展,并多次获奖,其主要获奖土特产、工艺品如下:
舒席:产于潜山、舒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篾业奖,翌年,舒席再度在巴拿马国际商品会上获一等篾业奖。民国6年(1917年),舒席在芝加哥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奖,民国19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芜湖剪刀:产于芜湖氵鲁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南洋国际博览会上获甲等银牌和奖状,后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胡玉美蚕豆辣酱:产于安庆,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商品劝业展览会上获“地球”、“四月”银牌奖。同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
玫瑰酥糖:产于广德,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铜质奖章,被评为优质产品。
宣纸:产于泾县,民国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徽墨:产于屯溪、歙县、绩溪等地,民国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祁门红茶:产于祁门、东至、贵池、石埭、黟县,民国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太平猴魁:产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民国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和奖状。
万安罗盘:产于休宁县万安镇,系一种指南针、地学仪器,民国4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和奖状。
徽州雪梨:产于歙县、休宁、屯溪,民国23年在东南亚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果品银质奖章。
五、芜湖日侨交涉案
“五四”运动期间,芜湖民众和青年学生反日情绪高涨,从而引发与日侨冲突。
民国8年(1919年)5月4日,日侨柴田权吉夫妇携南京日本领事馆所领许可证,在芜湖曾家圹旷地上开演动物戏法,并雇佣华人伙计9人。5月13日,柴田权吉所雇华伙击伤观看动物戏法的民孩头部,激起民愤,众人推倒柴田权吉戏班搭设的席棚。此后,事态稍稍平息,但众人反日情绪依然激烈。5月19日,当日本丸三药房的店伙、日人水越时之助路经曾家圹时,戏场人众高呼“日本硬夺我国青岛,中国人要有个爱国心”,遂拾起地上砖瓦,掷向日人水越时之助,击伤其头额。之后,众人又追逐水越时之助至大马路丸三药房,用砖块将药房门窗柜台玻璃砸碎,并击伤另一日人八十岛一的手背。当人群准备涌向附近的日商盐冈日货店、秦留次郎镶牙铺时,军警赶到,驱散了人群。
事后,日本领事清野长太郎乘日本军舰“嵯峨”号从南京来到芜湖,闯入芜湖交涉署进行威胁,要求中国方面赔偿日侨财产损失;在一周内惩办为首的10名滋事分子;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芜湖的日侨。日领事声称,日侨财产损失为2500余日元,遭到芜湖交涉署官员驳斥,双方相持不下。
5月24日,皖省警察厅致电北京政府警政司,称“日领顷接江宁电甚急,决明早赶商轮回宁。兵舰暂住,并留调查书一份。此经交涉署吴科长与日领互签谈判无结果,晚日领将所开节略与道尹接洽,因内列三条,惟款无数目,已面请转交之交涉员,再行秉公商定。”电文又称,已拘捕5人,送交法庭。
6月7日,芜湖地方审判厅在一审判决中,以“骚扰毁损窃盗并轻微伤害水越时之助、八十岛一”的罪名,将芜湖市民王朝吉、沈希川、宋正邦、丁占魁等4人拘审。王朝吉等人不服,上诉高等审判厅。8月21日,高等审判厅作出终审判决,对王朝吉等4人分别判处8个月至2个月的有期徒刑。
六、史沫特莱在安徽
抗日战争初期,美国进步女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和安排,于民国27年(1938年)10月离开即将沦陷的汉口,撤至长沙。不久,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史沫特莱一行经南昌、景德镇于11月初进入安徽,前往安徽省泾县云岭,采访新四军军部。一名加拿大女护士与史沫特莱同行。
11月,史沫特莱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受到新四军领导人的热情欢迎。在新四军军医处负责人沈其震的陪同下,史沫特莱访问和考察了新四军的医疗设施以及在长江以南的新四军3个支队所属的20多个卫生队。在访问中,曾遇到日本飞机的空袭,史沫特莱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参与救护新四军伤病员,给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视察新四军医疗设施和卫生队后,史沫特莱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介绍新四军的英勇战斗和药品极为短缺的情况。这些文章被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连载,在国际上产生极大反响,从而为新四军从英国和国际红十字会取得药品、医疗器械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云岭期间,史沫特莱还参观了离军部不远的一个山沟里的新四军秘密兵工厂,她亲自用这个简陋的兵工厂所生产的手枪对靶子进行射击,并告诉兵工厂的负责人:“我曾在美国和欧洲旅行,参观过很多地方和工厂,但我必须承认,从未见过你们这样的兵工厂,这是举世无双的。”在翌年春天,史沫特莱外出考察返回云岭时,她遇见一位德国共产党人——汉斯·希普。希普在新四军军部逗留了两周。
民国28年9月的一天夜晚,史沫特莱随陈毅所率的一支新四军队伍,从繁昌荻港附近的江面上渡江北上,进入皖北。9月25日,史沫特莱到达安徽省临时省会所在地立煌(今金寨县),成为抗战期间访问立煌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外国记者,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立煌期间,她出席了各种欢迎会、招待会和集会,多次发表讲话和演说。她告诉安徽人民,“本人此次所负使命,为考察救护伤兵难民及民众动员情形。将就考察所得,报告国际慈善事业团体机关,以征求大量药品,及捐募救济中国被难民众及受伤将士的经费,同时本人并拟将中国抗战及在敌后游击战发动情形,经常向外发表。”
史沫特莱热情赞颂中国的抗日战争,指出,“关于中国抗战前途,(她)相信中国必得最后胜利,日本是不可能征服伟大中国的,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警觉性的提高,是空前未有的,已经把广大的民力,严密地组织起来,虽然动员力量发展不平衡,但各方面的表现已很可观……这都表现中国人民精神的伟大。”
谈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时,史沫特莱强调,“中国抗战并非仅是为民族解放而战,且为全世界反法西斯、维持正义和平而战……这预告了东方被压迫民族之求得解放与获得胜利。”“凡世界最爱好和平之国家,对中国抗战皆甚同情,或予以援助,本人此后将把中国英勇抗战,及大别山各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宣扬于国际。”
在立煌期间,史沫特莱考察了立煌医院,并在一份报告中说,这家医院是她战争期间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医院。
10月28日,史沫特莱离开安徽,前往河南南部继续考察。
七、韩国光复军在安徽
民国31年(1942年)至民国34年,韩国光复军第三支队在安徽配合中国军民,开展对日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国29年9月17日,在中国国民政府协助下,韩国的一批爱国志士在重庆正式成立韩国光复军。之后,韩国光复军派干部在西安设立干部培训班,招募韩国青年,培养军事干部。不久组建韩国光复军第一支队。民国31年,光复军第二支队亦在西安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韩国爱国武装力量,民国31年春,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派高级参谋金学奎赴安徽北部,在皖北设“韩国光复军招募委员会”和韩国光复军第三支队。金学奎被任命为韩国光复军招募委员会主任、第三支队支队长、韩国临时政府特派代表和韩国独立安徽支部执行委员长。
韩国光复军在皖北设立招募委员会后,大批韩国青年纷纷前来投奔。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遭败绩,伤亡惨重,国内兵源枯竭,日本法西斯遂强迫殖民地韩国的青年学生入伍,把他们派往中国战场,充当日本侵华的炮灰。韩国光复军招募委员会派出干部,深入敌后,与日军中韩籍士兵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投奔光复军,为民族独立而战。许多韩籍士兵摆脱日军军官的严密监视,前往皖北加入韩国光复军。到民国33年秋,投奔韩国光复军的韩国青年已有100多人了。
民国34年5月,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致函蒋介石,请求在西安、阜阳设立韩国来归青年培训班。6月11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10战区和阜阳军政当局协助光复军在阜阳设立培训班。之后,一批韩籍青年在阜阳韩国光复军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第一批学员毕业后,被派往中国沦陷区和韩国内地,开展敌后地下工作。第二批学员毕业后留在招募处工作,培训新队员。第三批学员毕业后被派往重庆,充实韩国流亡政府和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民国34年(1945年),韩国光复军第三支队正式在皖北建立,队部设在阜阳城外九里沟。
与此同时,皖南地区亦成为设在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开展抗日光复工作的主要地区。民国33年(1944年)初,韩国临时政府决定在屯溪设立抗敌后侨胞事务委员华中总办事处,统管长江南北各地方招抚事宜,并在广德、芜湖等地分设招待所。
由于韩国光复军与侵华日军中的韩籍士兵的秘密联系,从而为中国和盟国收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日军情报,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民国34年(1945年)3月,美国战略作战部中国分部邀请金学奎赴昆明,讨论韩美军事合作的详细计划。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在立煌(今金寨县)设韩美技术训练班,培训韩国青年各种军事技术,以加强对日情报工作。之后,金学奎派第三支队的政治指导员前往立煌,与美国情报军官杜乐武上尉进行合作,由美国教官训练韩国青年,队员在受训后立即奔赴敌后,进行情报收集工作。据统计,抗日战争后期被派到敌后进行情取工作的韩国青年约有100余人牺牲,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朝鲜的独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民国34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韩国临时政府命令金学奎率光复军第三支队由阜阳一带集结,向韩国进军。至抗日战争结束,韩国光复军设在皖北的第三支队共有官兵205人。另外,韩国光复军第一支队第一区队第三分队亦在六安、立煌驻扎,共有官兵64人。同年年底,韩国光复军驻皖各支部队官兵由美国提供运输工具,返回韩国。
八、安徽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员
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两国成为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盟国。在民国31年至民国34年间,美国空军频频出动,对日本本土和中国沦陷区的日本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一些美国飞行员因飞机燃料耗尽或飞机中弹,被迫弃机跳伞,在皖境内空降。新四军游击队及安徽民众,全力营救美国飞行员,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历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
〔徽州民众营救美国飞行员〕
民国31年(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上校杜利特尔率16架B-25轰炸机,从距日本650里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执行空袭日本的作战计划。在空袭日本东京等城市后,美国飞机按原定计划飞往中国浙江北部,计划在衢州机场降落。当时,由于衢州风雨交加,飞机无法在机场降落,杜利特尔命令各机组弃机跳伞。各机组的飞行员分别降落在安徽境内的歙县、宁国,浙江境内的临安、三门等地。其中,美机“哈锐卡锐尔”号上的5名飞行员在歙县境内降落。
4月18日晚9时左右,歙县小洲乡农民听到一阵飞机的轰鸣声,接着是一声闷雷似的巨响。翌日清晨8时左右,张荣华等3名学生在村头木桥旁边发现2名外国人,立即报告校长张建华。张建华抗战前曾在上海经商,阅历丰富,他来到村头,见两名飞行员是白皮肤、蓝眼睛,估计是美国飞行员,立即上前表示欢迎。这两名飞行员正是7号机组(哈锐卡锐卡号)的机长格兰宁和副机长莱德。两人跳伞后,在五指坞上呆了一夜,清晨下山,遇到了张建华等人。
张建华将美国飞行员格兰宁和莱德迎到自己家里,让他们饱餐一顿。餐后,格兰宁取下自己佩戴的一枚铂质胸章,戴在张建华的胸前,以此对张建华表示感激之情。之后,张建华让他们收拾降落伞,并找来了张立功、张欢德两名青年,挑上降落伞和其他物品,从坑口翻山,护送美国飞行员到歙县县城。
与此同时,在五指坞山东麓漳潭乡铁斧土党的乡民方德灶,棉溪乡下柔汰村村民吕德云也分别营救了7号机组的另3名飞行员,他们是机枪手噶登纳,投弹手波尔茨、驾驶员凯伯勒。当这5名美国飞行员在歙县县城的一家旅店里会合时,他们惊喜若狂,高喊:奇迹、奇迹。
当时,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驻扎歙县,军事当局安排了歙县军邮站主任曾建培负责接待美国飞行员。曾建培带着美国飞行员参观了歙县县城。美国飞行员来到新安江上太平桥时,拉着营救和护送他们的农民,一起合影,并称他们为“救命恩人”。19日下午,曾建培将5名美国飞行员送至浙江衢州,之后辗转从重庆返回美国。
〔安庆中共游击队营救美军飞行员〕
民国33年(1944年)7月31日,参加援华抗战的美国空军第14航空大队(即“飞虎队”)的一架P-51战斗机,在空袭长江北岸的日军机场时中弹,迫降在仅距机场数里之外的一片荒地上。飞行员腿部受伤,艰难地爬出机舱,寻找藏身之地,一队日军正向飞机迫降处赶来。正在这危险时刻,在安庆城郊活动的一支中共游击队及时赶到,引导美军飞行员躲进丛林。当晚,这支游击队和飞行员来到一家农户,吃了晚饭后继续向东赶路。次日凌晨时,他们来到另一个村庄的农户家住下,当夜又继续赶路。就这样白天休息,夜间赶路,连续赶了4天夜路,于8月4日抵达皖东无为县三水涧。
三水涧是新四军七师师部所在地,七师政委曾希圣在师部翻译的陪同下,接见了这位美军飞行员,询问有关情况,才知道他是美国飞虎队的一名飞行员,名叫约翰,军衔为中尉。约翰感谢中共游击队对他的营救和护送,感谢沿途民众对他的热情款待。曾希圣政委向约翰介绍了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表示将负责把约翰护送回美国在华空军基地。之后,约翰被安排住进七师医院,医治腿伤。在疗伤期间,约翰还参观、访问了新四军七师部队和附近农户,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四军的了解。
8月11日,约翰腿伤已经痊愈,七师举行欢送大会。约翰在会上表示,他充分体会中国军队和人民对他和美国的友谊,并将把这种友谊转告给他军队和国家,他回去后将继续打击日本侵略军。当晚,新四军七师派人护送约翰渡过长江,抵达繁昌县三条冲,在新四军皖南支队司令部休息了一天,之后经屯溪,回到美国在华南的驻华空军基地。
〔嘉山中共游击队营救美国飞行员〕
民国33年(1944年)10月2日,一架美国B-29型重型轰炸机在滁县一带执行轰炸日本军事目标任务时,被日军高射炮火击中,飞至嘉山县管店上空坠毁,机组人员跳伞。当时,中共横山区区长兼游击队队长谢璞山正率游击队在津浦铁路西侧活动,见美机坠毁、美国飞行员跳伞,立即率队赶往飞行员着落地点营救。与此同时,驻管店的日军及伪警察亦赶往美国飞行员着落地点,试图生俘这几名飞行员。谢璞山率领游击队,占据有利地形,打退日军几次进攻,终于将这4名美国飞行员救出危险地区,翌日将他们护送到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来桥。一名美国飞行员脱下自己身上穿的黄呢上衣,交换谢璞山穿的布棉衣,并请谢璞山在衣服上写上名字,留作纪念。谢璞山在衣服上写下“抗日根据地横山区区长谢璞山。”
当横山区游击队营救4名美国飞行员之时,中共地下交通员管德华,也在管店东洼陈庄的家门口营救了一名美国飞行员,交游击队负责人植品三护送到自来桥。此外,有一名飞行员死在机舱里,一名飞行员跳伞时着陆时已身亡,他们的遗体亦同时由游击队护送到自来桥。
被横山游击队和管德华营救的5名美国飞行员是:美军中校萨伏衣、上尉奥勃朗、中尉鲁茨、斯太尔美克、军曹勃伦台治。他们来到自来桥后,受到嘉山县民主政府的热情接待,之后被送到新四军第二师,由第二师第五旅参谋长护送,辗转回到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驻地成都。嘉山县民主政府并对2名牺牲的美国飞行员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为他们修墓立碑,墓碑上写着:抗日盟军烈士之墓。
在管店坠落的这架美军B-29型轰炸机上,另外还有2名飞行员在管店一带降落,一名被日军生俘,一名着落时已负重伤,后被日军枪杀,其遗骸被农民埋葬在管店东南陈村的山坡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5月,美军当局与中共驻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周恩来交涉,要求中共帮助将死难的3名美国飞行员遗骸运回本国。周恩来立即写信给嘉山县民主政府。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嘉山县民主政府派人协助美方,将安葬在自来桥和管店陈村的3名美国飞行员遗骸运回美国。
〔宿县中共游击队营救美国飞行员〕
民国34年(1945年)1月2日下午,一架美军飞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在宿县上空被日军炮火击中,坠落在距宿县南45里的白圩子村小张庄东侧。当时,区长王国藩、游击队长潘成焕率领的宿南游击队,正在这一带活动,发现美机坠落后,立即赶赴营救。游击队在飞机坠落附近,发现一名跳伞的美国飞行员,随身携带降落伞、手枪、航空图等物品。王国藩和潘成焕立即决定,派一个班将这名美国飞行员及军用物资送回村庄保护,其余游击队将飞机散落的零部件收集起来,运回村庄。
美国飞行员在白圩子村被安排在一家条件较好的农户家住下。王国藩、潘成焕回村后,来到飞行员住处看望。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又找不到翻译,美国飞行员便掏出一个小本子,找到一行汉字,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游击队?”王国藩点点头。飞行员又在本子上找到另一行字,“我是美国人,来帮助中国打日本的。”王国藩连连点头,并作了一个手势表示感谢。在陪飞行员用餐后,王国藩派出游击队员站岗放哨,以防不测。
翌日清晨,数十名日军从宿县东关出发,乘4辆汽车奔赴白圩村。驻宿县的日军,已探明被击落的美机坠落在白圩村,因此派人来抢飞行员和飞机残骸。日军在浍河北岸渡河,直扑白圩村。王国藩和潘成焕率领游击队员在村头迎击日军,双方激战约20分钟,日军伤亡多人,被迫撤离。在战斗中,中共区长王国藩、游击队员潘成钢、邵洪3人牺牲。
1月5日,宿南区游击队将营救的美国飞行员和飞机残余部件,派两个班护送到中共领导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名被救的美国飞行员是瓦特少校。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政委邓子恢接见了瓦特少校,并派人将瓦特少校辗转送回美国。瓦特回国后,还转来信件,感谢中共游击队对他的营救。
九、盟国在皖南、皖西设立军事情报机构
抗日战争后期,盟国加强了在华搜集日军情报工作。美国、英国曾在屯溪、歙县、立煌(今金寨县)设立军事情报机构,负责收集日军活动情报,对日本开展心理作战。
民国33年(1944年)左右,英国联络部东南办事处设在安徽屯溪。同年4月中旬,该办事处从屯溪迁至歙县西干山。办事处负责人为施美福,工作人员约20人。其任务是负责收集日军、汪伪及中共三方面的军事政治情报,交英国驻华情报处。该办事处从歙县撤离时间不详。
民国34年5月,美国空军第十六联络站从江西铅山迁至歙县西干山。联络站隶属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国昆明美军心理作战部,负责人罗高,联络站工作人员约20余人。该站代号为“MO”,在歙县期间连续举办3期“MO”训练班,每期学员10人,毕业后均被该站聘为工作人员。该站负责搜集日军情报,开展对日军心理战,以瓦解日军士气,为此,该站主办《天亮报》,陈锡换、章西崖为该报主编、副主编。8月,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美国军方撤销该站。
民国34年春,美国战略作战部中国支部派杜乐武上尉来到立煌(今金寨),负责收集日伪军情报。3月,杜乐武上尉在立煌与韩国爱国者共同举办韩美技术培训班,训练韩国青年在日本占领区开展特务情报工作。8月,日本战败,韩美技术培训班停止活动。
十、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将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调往远东,准备用于进攻日本本土。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在美国扔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样,美国集中在远东的大批物资尚未发挥作用。日本投降后,中国国民政府要求美国对华提供紧急物资援助,美国政府便决定将这批剩余物资用于援助和救济中国。之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上海成立,负责分配和发放美国援助和救济物资。国民政府亦在行政院下设立善后救济总署,配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
上述两署均在各省设立分署,以开展援助、救济活动。民国35年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成立,设在芜湖。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亦同时成立,亦设在芜湖。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共有5人,均为外国人,署长美国人,姓名不详,副署长为英国人伯利奇。中国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工作人员均为华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在皖工作期间,主要向民众分发美国面粉、奶粉、罐头等物资,还协助从事一些诸如疏浚河道、修筑公路、桥梁等工程。分署向从事疏浚河道等工程的民工提供面粉,并向一些城镇的小学孩童提供面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