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葛公区
葛公区位于东至县东部,距县城39公里,东连石台、祁门县,西交尧渡区,南邻官港区,北接张溪区,因驻地葛公镇得名。《建德县志》载:“晋朝丹阳人葛洪尝炼丹于留山”,留山里许有镇,遂称葛公镇。新中国建立初为至德县第二区,后改葛公区。1958年撤区,成立葛公公社。1972年复名葛公区至今。辖洪方、平原、洋湖、高山4个乡。共有40个村委会,447个村民小组。436个自然村,其中4个自然镇,11789户,53538人。耕地面积49410亩,总面积428.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3%。地属皖南山区,境内群山起伏,绵延不绝,最高山峰仙寓山海拔1375.7米,为皖南名山。最大河流秋浦后河(即黄湓河)全长102公里,流经2区5乡,经张溪河、升金湖入江。资源丰富,林地面积459774亩,其中有林面积165638亩,林木蓄积量319907立方米,年产木材8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占27%。地下矿藏有石灰石、大理石、钒、石煤等。水利设施有机电站18座,水库22座,能灌溉农田22800亩。以生产水稻、油菜、茶叶、木材为主,还经营油桐、香菇、板栗、生漆、药材等土特产品。葛公茶叶久负盛名,是祁红名茶的发源地。乡镇企业1271个,1987年产值1305万元,利润202万元。东祁(东至——祁门)公路纵穿洋湖、平原、洪方3乡,东(至)石(台)公路经洋湖、高山乡直抵石台县。文教卫生事业:有初中4所,完小40所,初小和教学点8个,在校学生5420人,教职员工417人;区乡医院4所,医护人员包括乡村医生120人;影剧院4所,流动放映队4个。各乡有文化站、广播站,村村有“民兵、青年之家”。
葛公区是东至县革命老区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就在这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先后举行3次起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了以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民国23年(1934),共产党曾在仙寓山建立中共徽州工委,领导皖南13县的革命斗争。24年,在高山石门口成立江南特委和江南红军独立团,举行了威震江南的贵秋东地区八一五中秋暴动。
平 原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9公里,东界石台县,西接尧渡区,南连洪方乡,北邻洋湖、高山乡。乡政府驻葛公镇。解放初为葛天乡。1952年划乡建政时,人民因怀念红军烈士徐原波和葛天乡第一任乡长王平烈士的功绩,取二位烈士名中各一字,命名平原乡。1958年属葛公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平原公社。此后,行政区划虽有变动,但平原公社名称一直未动。1983年改为平原乡。有14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3867户,17583人。耕地14372亩,总面积134.64平方公里。地势四周环山,中间田畴平展,大部村落处于丘陵和狭谷中。经济以农为主,林粮兼作。农产水稻、油菜籽。林产松、杉、储、毛竹。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香菇等。有林面积45851亩,年产木材400立方米。茶园10160亩,年产干茶27万公斤。乡驻地葛公镇是方圆数十里农副产品集散地。水利设施有机电站2座,水库4座,能灌溉农田6000亩。境内大华村北有一岩洞,深10余里,内多石笋,颇像龙,因称“大龙洞”,可供游览。
洪 方乡位于县东南,距县城52公里,东与石台、祁门县接壤,西和尧渡区相连,南界马坑、花园里乡,北抵平原乡。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烈士洪脉孝、胡伯方,取烈士姓名中的一字,命名洪方乡,沿用至今。乡政府驻合义村牌楼下,辖8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有8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669户,7486人。耕地面积6228亩,总面积116.25平方公里。境内山高林茂,略呈马鞍形,秋浦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境。经济以农为主,生产水稻和少量玉米。林业是县重点产材区,有林面积58552亩,年产木材1500立方米。洪方的红茶色、香、味俱佳,是祁红的发源地。桐油、毛竹、香菇、木耳、药材等土特产品,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水利设施有水库2座,能灌溉农田3000亩。乡址东南侧的仙寓山,为全县制高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徽州工委。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江南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乡驻地黄山下,是明朝吏部尚书郑三俊的诞生地。
高山乡位于县城东部44公里处。东北与石台县接壤,西连洋湖乡,南依平原乡,乡政府驻项家街。因境内高山村得名。高山乡建于1952年,1958年并入葛公公社。1961年,从葛公公社划出,成立高山公社,后几经变动,但高山名称一直沿用。1983年,改为高山乡,辖7个村委会,85个村民小组。有83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900户,8827人。地势东高西低,岗峦起伏,略呈长方形。耕地面积7224亩,总面积为73.55平方公里。经济以农为主,粮茶兼作,粮食作物以产水稻为主,兼作小麦、豆类、五米、甘薯等。经济作物以茶叶为大宗,其次是留兰香、油菜籽、茶籽、芝麻、油桐、生漆、麻类以及木材等。全乡兴建水库6座,有效灌溉农田9000亩。1980年以来,高山乡人民利用本地资源先后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砖瓦窑、预制厂、大理石厂、小煤矿和石灰厂。高山石灰,质地纯白无埃,颇负盛名。大理石资源丰富,品种多,色泽美,畅销省内外。民国21年(1932),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农民武装。24年,在高山村石门口成立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和江南红军独立团,并举行了贵秋东地区八一五中秋暴动。同年9月,先后取得金塔伏击战、珠虹伏击战的胜利和竹(塘)丁(冲)大捷,3次共击毙国民党军55名,俘10余人,缴枪60多支,还有大批粮食、弹药。红军大捷,民心大振,大部分区、乡实行了土改。此后,高山人民为巩固这块红色区域,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直至夺取全国胜利。原福建省军区政委倪南山、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惠林出生于此。
洋湖乡位于县城东部25公里处。东界石台县莘田乡和葛公区高山乡,西依马田、徐村两乡,南与平原乡接壤,北与汪坡乡相邻,因驻地洋湖镇得名。1952年划乡建政时,为东流县珠虹、青峰乡和至德县普庆、南山乡境地。1958年,地属塔里(后改马田)、葛公两公社。1960年,马田并入张溪公社。1961年恢复葛公区、张溪区时,属普庆公社和马田、珠虹公社。1969年撤区,高山公社并入普庆公社,马田并入前进公社。1972年重建区时,普庆公社分为普庆、高山两公社。1981年,普庆公社更名洋湖公社。1983年改为洋湖乡。辖11个村委会,173个村民小组。有15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4353户,19642人。耕地21586亩,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乡四周环绕低山和丘陵,中间平原,乌沙河、东河、秋浦后河由东南向西北经洋湖镇注入升金湖。经济以农为主,生产粮棉。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籽、留兰香、麻类、蚕茧、桐油、中药材等。林业:迭山林场省内外驰名。林园绕山岗,郁郁葱葱绵延10余里。水利设施有14座机电站,10座水雇,可灌溉农田6000亩。乡办有农机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轮窑厂等。迭山水泥厂是村办企业,1987年产水泥7230吨,质量获省优称号。驻地洋湖镇,原名洋湖陂,有新旧两条街,是新兴的农村集镇。境内青峰村民国21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24年7月在罗汉塘成立中共贵秋东县委,现旧址犹存。抗日战争时期,东流县国民政府曾搬到洋湖乡青峰岭、迭山村。
葛公区是东至县革命老区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就在这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先后举行3次起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了以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民国23年(1934),共产党曾在仙寓山建立中共徽州工委,领导皖南13县的革命斗争。24年,在高山石门口成立江南特委和江南红军独立团,举行了威震江南的贵秋东地区八一五中秋暴动。
平 原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39公里,东界石台县,西接尧渡区,南连洪方乡,北邻洋湖、高山乡。乡政府驻葛公镇。解放初为葛天乡。1952年划乡建政时,人民因怀念红军烈士徐原波和葛天乡第一任乡长王平烈士的功绩,取二位烈士名中各一字,命名平原乡。1958年属葛公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平原公社。此后,行政区划虽有变动,但平原公社名称一直未动。1983年改为平原乡。有14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3867户,17583人。耕地14372亩,总面积134.64平方公里。地势四周环山,中间田畴平展,大部村落处于丘陵和狭谷中。经济以农为主,林粮兼作。农产水稻、油菜籽。林产松、杉、储、毛竹。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香菇等。有林面积45851亩,年产木材400立方米。茶园10160亩,年产干茶27万公斤。乡驻地葛公镇是方圆数十里农副产品集散地。水利设施有机电站2座,水库4座,能灌溉农田6000亩。境内大华村北有一岩洞,深10余里,内多石笋,颇像龙,因称“大龙洞”,可供游览。
洪 方乡位于县东南,距县城52公里,东与石台、祁门县接壤,西和尧渡区相连,南界马坑、花园里乡,北抵平原乡。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烈士洪脉孝、胡伯方,取烈士姓名中的一字,命名洪方乡,沿用至今。乡政府驻合义村牌楼下,辖8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有8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669户,7486人。耕地面积6228亩,总面积116.25平方公里。境内山高林茂,略呈马鞍形,秋浦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境。经济以农为主,生产水稻和少量玉米。林业是县重点产材区,有林面积58552亩,年产木材1500立方米。洪方的红茶色、香、味俱佳,是祁红的发源地。桐油、毛竹、香菇、木耳、药材等土特产品,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水利设施有水库2座,能灌溉农田3000亩。乡址东南侧的仙寓山,为全县制高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徽州工委。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江南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乡驻地黄山下,是明朝吏部尚书郑三俊的诞生地。
高山乡位于县城东部44公里处。东北与石台县接壤,西连洋湖乡,南依平原乡,乡政府驻项家街。因境内高山村得名。高山乡建于1952年,1958年并入葛公公社。1961年,从葛公公社划出,成立高山公社,后几经变动,但高山名称一直沿用。1983年,改为高山乡,辖7个村委会,85个村民小组。有83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1900户,8827人。地势东高西低,岗峦起伏,略呈长方形。耕地面积7224亩,总面积为73.55平方公里。经济以农为主,粮茶兼作,粮食作物以产水稻为主,兼作小麦、豆类、五米、甘薯等。经济作物以茶叶为大宗,其次是留兰香、油菜籽、茶籽、芝麻、油桐、生漆、麻类以及木材等。全乡兴建水库6座,有效灌溉农田9000亩。1980年以来,高山乡人民利用本地资源先后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砖瓦窑、预制厂、大理石厂、小煤矿和石灰厂。高山石灰,质地纯白无埃,颇负盛名。大理石资源丰富,品种多,色泽美,畅销省内外。民国21年(1932),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农民武装。24年,在高山村石门口成立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和江南红军独立团,并举行了贵秋东地区八一五中秋暴动。同年9月,先后取得金塔伏击战、珠虹伏击战的胜利和竹(塘)丁(冲)大捷,3次共击毙国民党军55名,俘10余人,缴枪60多支,还有大批粮食、弹药。红军大捷,民心大振,大部分区、乡实行了土改。此后,高山人民为巩固这块红色区域,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直至夺取全国胜利。原福建省军区政委倪南山、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惠林出生于此。
洋湖乡位于县城东部25公里处。东界石台县莘田乡和葛公区高山乡,西依马田、徐村两乡,南与平原乡接壤,北与汪坡乡相邻,因驻地洋湖镇得名。1952年划乡建政时,为东流县珠虹、青峰乡和至德县普庆、南山乡境地。1958年,地属塔里(后改马田)、葛公两公社。1960年,马田并入张溪公社。1961年恢复葛公区、张溪区时,属普庆公社和马田、珠虹公社。1969年撤区,高山公社并入普庆公社,马田并入前进公社。1972年重建区时,普庆公社分为普庆、高山两公社。1981年,普庆公社更名洋湖公社。1983年改为洋湖乡。辖11个村委会,173个村民小组。有155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4353户,19642人。耕地21586亩,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乡四周环绕低山和丘陵,中间平原,乌沙河、东河、秋浦后河由东南向西北经洋湖镇注入升金湖。经济以农为主,生产粮棉。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籽、留兰香、麻类、蚕茧、桐油、中药材等。林业:迭山林场省内外驰名。林园绕山岗,郁郁葱葱绵延10余里。水利设施有14座机电站,10座水雇,可灌溉农田6000亩。乡办有农机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轮窑厂等。迭山水泥厂是村办企业,1987年产水泥7230吨,质量获省优称号。驻地洋湖镇,原名洋湖陂,有新旧两条街,是新兴的农村集镇。境内青峰村民国21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24年7月在罗汉塘成立中共贵秋东县委,现旧址犹存。抗日战争时期,东流县国民政府曾搬到洋湖乡青峰岭、迭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