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张溪区位于县城北22公里处。东与石台县交界,南同尧渡区毗连,西隔升金湖和胜利、大渡口两区相望,北与贵池市接壤,因驻地张溪镇得名。1949年,为原东流县第二区(雁塔区),后改张溪区。1955年,张溪与坦蒲区合并,仍名张溪区。1958年9月撤张溪区,建塔里、里湖两公社。1958年12月,将葛公区原马田乡划入塔里公社,后社址改设马田村,遂改塔里公社为马田公社。1960年,马田、里湖两公社合并,成立张溪公社。1961年恢复张溪区,张溪公社划分珠虹、马田、汪坡、张溪、五丰、坦埠、白笏7个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珠虹公社划入普庆公社,马田公社并入尧渡公社,张溪、汪坡并入张溪公社,五丰、白笏、坦埠并为五丰公社。1972年,重建张溪区,辖张溪、五丰、白笏、坦埠、汪坡5公社,区址也由张溪镇迁至二尖山下。1983年,所辖5个公社全部改为乡人民政府。辖44个村委会,363个村民小组。有327个自然村,其中2个自然镇,11892户,54302人。耕地68296亩,总面积为273.40平方公里。张溪区依山傍水,东北部多丘陵,西南沿河近湖,是个易旱易涝的多灾区和血吸虫病流行区。经济以农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料。乡、村有林场,有林面积67475亩,林木蓄积量14809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3%。盛产鱼虾,特产麦鱼。放牧家禽家畜和种桑养蚕、养蜂,是这里农民主要家庭副业,在全县占有一定的比重。区、乡均建有血防组织,经过长期的围垦灭螺,防病治病,血吸虫病得到控制。水利设施:全区有中、小型水库51座,大小圩口25个,电力排灌站44座,总装机容量283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42900亩。原来的多灾区,如今变为全县重点产粮区。1987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73.1万公斤,油料48.9万公斤,棉花59.85万公斤。乡镇企业有898个,1987年总产值1254万元,利润99.28万元。交通:陆路可通县城、贵池县,各乡村建有简易公路;水上有农用木帆船,通过张溪河、升金湖,可将客货运往胜利、大渡口、安庆等地。文化教育:区、乡办有文化站6个,影剧院6座,放映队1个;初级中学5所,小学校点68所,在校学生1.1万人,教职员工358人;区医院1所,乡医院4所,医护人员61人,乡村医生72人。
张溪区是全县革命老区之一,民国24年(1935)中国共产党就在坦埠乡的兰桥、界首村建立中共贵东县第四区委会,汪坡乡侯店村建立中共贵东县第六区委会。所辖大部分乡成立了赤卫队和土地改革委员会,侯店村还实行了土地改革。
张溪乡位于具北,距县城22公里。东与汪坡乡毗连,南和马田乡接壤,西北与五丰乡相邻,因境内张溪河得名。1960年始建张溪公社,1983年改为张溪乡。乡政府驻南山塝上,辖9个村委会,88个村民小组。有62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2746户,11783人。耕地17116亩,总面积44.59平方公里。相传早先这里是一片沙滩,清代有位姓张的在此开店,因名张家滩,河为张溪河。抗日战争时期,迁来定居、开店的络绎不绝。解放后一直为张溪区所在地,机关、学校、商店日益增多,成为方圆百里内繁华集镇。1952年建张溪镇。1963年改造旧集镇时,撤销张溪镇,成立张溪农业大队。随着体制的变革,区、乡驻地迁移,逐步形成南北两条街,原张溪老街日渐冷落,区所在地二尖山下的新北街,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居民多以务工经商为主,兼营种植业。主产水稻、棉花、油菜籽,特产麦鱼。新岭材的石灰岩量多质优,县水泥厂建在这里,年产水泥1.3万吨。六联村利用山坡黄土资源建起一座19门的砖瓦轮窑厂。沿河村办起不少小型石灰窑。1975年,张溪桥建成通车,沟通了两岸物资交流,公路也因此延伸到贵池县。
白笏乡位于县东北,离县城32公里。东接五丰乡,南连张溪乡,西北滨升金湖,因境内白笏村得名。解放初为白笏村,1952年为白笏乡。1958年划入里湖公社,1959年并入张溪公社。1961年恢复张溪区时,建立白笏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白笏、五丰、坦埠公社合并为五丰公社。1972年重建张溪区时,恢复白笏公社。1983年改为白笏乡。辖9个村委会,97个材民小组。有84个自然村,2560户,11588人。耕地17607亩,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地势:东南为丘陵山地,西北是宽广临湖圩区。解放前,这里易涝易旱,人民衣食不济。解放后,人民依靠集体力量,沿湖筑圩15个,兴建大、小排灌站12座,有效灌溉农田1.29万亩,减少了水旱灾害。经济以农为主,主产水稻、棉花、油料和蚕桑,盛产鲜鱼。80年代,乡村利用当地资源,办起了小煤矿。解放前,这里缺医少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现在办有乡医院1所,村村办了医疗室,医务人员18人,血吸虫病患者得到医治。乡还自筹资金建起一座可容纳700观众的影剧院。境内白联村有一口石砌池塘,红鲫、红鲤鱼颇多,可供观赏。
五丰乡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东界汪坡乡,南连张溪乡,西靠白笏乡,北与坦埠乡接壤,以境内五丰洞而得名。1955年始建五丰乡,1958年并入里湖公社,1961年建立五丰公社。1969年,白笏、坦埠、五丰3公社合并,仍名五丰公社。1983年改为五丰乡。辖7个村委会,50个村民小组。有50个自然村,2013户,9589人。耕地11890亩,总面积36.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土桥。东北面山丘环抱,西南部是宽广湖圩。全乡建有机电站7座,小型水库6座,库容量1009万立方米。圈圩造田4000亩,对发展生产,消灭钉螺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多数农民经营养殖业和种桑养蚕,大部分村建有小煤窑和砖瓦厂,公路可通往县城、贵池县。
坦埠乡位于县北部,距县城34公里。东接贵池县唐田乡,南连五丰乡,西邻白笏乡,北滨升金湖,因驻坦埠街得名。解放初为坦埠村,是东流县坦蒲区驻地。1952年建坦蒲乡。1955年,坦蒲区撤销,划属张溪区。1958年划入里湖公社,1960年并入张溪公社。1961年成立坦埠公社,1969年并入五丰公社,1972年又恢复坦埠公社,1983年改为坦埠乡。辖10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有67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镇,2206户,10424人。耕地12254亩,总面积58.35平方公里。地势东南依山,西北傍水,洲圩、丘陵相间。丘陵区岗冲起伏,易旱,洲圩区地下水位高,农田涝渍严重,加之血吸虫病流行,沿湖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一面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村,防病治病。一面发动群众围垦灭螺,兴修水利,全乡兴建水利设施有水库3座,电灌站7座,围垦灭螺圈联圩1个,面积2000亩。经过多次治疗,患血吸虫病的人,身体得到恢复。经济以农为主,农产水稻、棉花、小麦、油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留兰香等。畜牧业、养殖业及家庭副业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公路西通县城,东抵贵池县。水上运输:有木帆船往来于升金湖东西两岸,可通安庆市。境内青龙洞、周洞、金铃庵、葛公庙等名胜古迹,可供游览。
汪坡乡位于东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北同贵池县唐田乡相连,东南与石台县莘田乡交界,与洋湖乡为邻,西南和马田乡一水相隔,西毗张溪乡,北依五丰乡。汪坡乡是革命老区,民国24年(1935)这里就建立了中共侯店区委会。解放初为侯店乡。1958年并入塔里公社,后改马田公社。1961年,始建汪坡公社,以境内汪家坡首尾二字为名。1983年,改为汪坡乡,乡政府驻梅树亭。辖9个村民委员会,55个村民小组。有64个自然村,2181户,10115人。耕地9429亩,总面积77.39平方公里。这里岗冲交错,自然村落分散。农业主产水稻、棉花、油料。经济作物有竹、木、柴、炭、茶叶、桑园和柑桔等。水利设施有机电站5座,水库3座。侯店水库是全县重点水库之一,库容量为700万立方米。1987年后,全乡架起了高压电线,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人民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提高,全乡办有初中1所,小学校点20所,在校师生1500人。乡驻地设有医院、文化站、茶站、粮站、供销社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旧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成为一座人来车往、欣欣向荣的乡村集镇。

上一篇:第四节 葛公区
下一篇:第六节 香隅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