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在国外的华侨、华人以及在港澳地区的同胞据1995年统计有14万人左右。安徽华侨出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安徽人出国继承遗产、定居、留学的人数增加,侨居国外的人数也逐年增多。
祖籍安徽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通过捐赠、投资和科技交流等形式,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安徽的归侨、侨眷及外籍华人亲属、港澳同胞眷属近16万人,其中归侨813人。
来安徽定居的归侨,归国的原因主要有3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批华侨回国,其中部分人来安徽;由于受旅居国的政治因素的影响迫使大批华侨回国,安徽安置了其中少量的人;老华侨叶落归根。
归侨、侨眷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科研、文化活动,为安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1956年,安徽省没有设置专门的侨务机构。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及安徽省民政厅、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安徽省公安厅等部门均分别管理过侨务工作。
1956年10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下设华侨事务科,此后,各市、专区、县均先后指定了管理侨务工作的单位和专兼职工作人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侨务科的工作被迫暂时中断。1967年3月开始,由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委员会临时管理侨务工作。1968年4月,成立了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秘书小组,统一管理全省侨务工作,并在秘书小组内专设华侨临时业务组。1969年6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在办事组内设立外事小组,统一管理全省外事侨务工作。1976年1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外事小组更名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1978年初,安徽外事办公室侨务处设立。1979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正式设立。1980年6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改称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安徽省专、市、县的侨务工作的归属不统一。1969年6月,省一级的侨务工作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外事小组统一管理后,有外事小组的专、市也把侨务工作统一兼管起来。198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下文同意各地、市侨务办公室对外挂牌和使用公章。1984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地、市、县(市)侨务机构单列,并明确规定各级侨务办公室划归政府序列。至此,在1983年机构改革中撤销侨务办公室的地、市又重新成立了侨务办公室,各县(市)也先后设立了侨务办公室。
各级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了解旅居海外华侨情况,统筹办理本地区的涉侨事务。由于外籍华人与其祖籍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省以下各级政府未设立处理涉及港澳同胞事务的专门机构,因此,地方上涉及外籍华人及港澳同胞事务的工作,均由各级侨务办公室统筹办理。
安徽省的归侨组织有民国23年(1934年)成立的侨乐村管理处(1939年解散);民国24年成立的宣城县水阳归国华侨实业协进会(1953年解散);1982年成立的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安徽省中国旅行社(华侨旅行社)是直属省侨务办公室领导的对外服务机构,专门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来华探亲、旅游提供方便,在接待华侨等“四种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属安徽省侨务办公室管理的华侨饭店,是以接待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为主的旅游涉外饭店。
安徽省侨务部门,对归侨在就业、工作安排、工资待遇、住房、上学等方面均给予适当照顾,使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较好地完成了安置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各级侨务组织会同有关方面,在纠正冤假错案及清理档案、贯彻“十六字”原则落实各项侨务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广大归侨、侨眷对党的侨务政策有了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为提高安徽知名度、扩大安徽对外影响做出了贡献;通过出访与接待,宣传了国家的有关政策,增进了相互友谊和信任,吸引了海外大量的捐赠和投资;侨务部门通过生活补助、安排子女就业、发放扶贫贷款等方式进行侨务扶贫,对归侨、侨眷的生活、生产从经济上进行扶持。安徽省侨务部门制定了《安徽省扶持归侨侨眷投资兴办企业的规定》,并经省政府批转下发,使侨属企业得到应有的照顾,推动了侨属企业的发展;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侨汇工作是侨务部门的重要工作。通过凭侨汇证增加侨眷、归侨物资供应的具体措施,吸引了大量侨汇,为安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