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水资源
东至县水资源丰富,各生产部门利用水量年均4.8亿立方米,只占年产水量的20%。山区水资源多,而利用率低,圩区则水多为患。
一、地表水
县境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由雨水补给,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径流深为710毫米,径流总量为23.13亿立方米,最高年是1954年,为44.48亿立方米;最低年是1978年,为11.58亿立方米。径流量地区分布:洲圩区为3.46亿立方米,丘陵区3.53亿立方米,山区16.14亿立方米。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力71万立方米,各年型径流量及径流量年际变幅见下表:
流经县境客水,长江多年平均流量为28800秒立方米(大通站资料),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20以下,沿江一带在1958、1960、1978、1986等干旱年份,均提、引江水灌溉。沿江可资引江水的涵闸7处,引水流量为810立方米。
二、地下水
县境地下水量未普探明。一般埋藏较深,单孔涌水量小。表露地面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泉水。
清宣统《建德县志》、嘉庆《东流县志》对泉水的评估是“山泉不甚旺,山农颇资之,而不能遍给也”。记载的泉水有廉泉、历池、龙洞、仙姑泉、井头泉、冷水泉、西峰泉、酒泉、活泉等10多处,多为民众饮水,用于农田灌溉不多。
解放后,有山泉的地方,多被群众建水库,筑塘堰,蓄水灌田。全县有116处泉眼涌量均不大,多则可灌田百十亩,少则只灌田几亩。共可灌田5000余亩,其中有部分为库、塘、坝重复灌溉面积。
神仙洞位于合镇乡七峰村,可灌田400亩。
红鱼塘位于白笏乡白联村,可灌田60亩。原为池,现村民用条石砌成塘,水面约亩余。池中水涌,经年不涸。活鲫投入池中,不出一月,即变成“红鲫”,故称为“红鱼塘”。因位于白笏,又称为“白笏红卿”。白笏红鲫,传闻久远,享有盛名。
大龙洞位于平原乡大华村。清宣统《建德具志》载:“在县东25里,有泉穿山数里,灌溉数里”。现泉可灌溉30余亩。
出水洞位于五丰乡葛仙村,可灌田80亩。
三、水质
县境主要河流,经环保部门对水质的测定,色度、浑浊度小于5度,PH值在7度左右,总硬度在1—2度间,氯化物在每升5毫克间,氨氮在正常范围内,总铁小于0.1每升毫克,锰小于0.1每升毫克。属极软水区,水质良好,适宜于人畜饮用水及工农业、渔业用水要求。山区,水天然性缺碘。
一、地表水
县境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由雨水补给,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径流深为710毫米,径流总量为23.13亿立方米,最高年是1954年,为44.48亿立方米;最低年是1978年,为11.58亿立方米。径流量地区分布:洲圩区为3.46亿立方米,丘陵区3.53亿立方米,山区16.14亿立方米。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力71万立方米,各年型径流量及径流量年际变幅见下表:
流经县境客水,长江多年平均流量为28800秒立方米(大通站资料),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20以下,沿江一带在1958、1960、1978、1986等干旱年份,均提、引江水灌溉。沿江可资引江水的涵闸7处,引水流量为810立方米。
二、地下水
县境地下水量未普探明。一般埋藏较深,单孔涌水量小。表露地面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泉水。
清宣统《建德县志》、嘉庆《东流县志》对泉水的评估是“山泉不甚旺,山农颇资之,而不能遍给也”。记载的泉水有廉泉、历池、龙洞、仙姑泉、井头泉、冷水泉、西峰泉、酒泉、活泉等10多处,多为民众饮水,用于农田灌溉不多。
解放后,有山泉的地方,多被群众建水库,筑塘堰,蓄水灌田。全县有116处泉眼涌量均不大,多则可灌田百十亩,少则只灌田几亩。共可灌田5000余亩,其中有部分为库、塘、坝重复灌溉面积。
神仙洞位于合镇乡七峰村,可灌田400亩。
红鱼塘位于白笏乡白联村,可灌田60亩。原为池,现村民用条石砌成塘,水面约亩余。池中水涌,经年不涸。活鲫投入池中,不出一月,即变成“红鲫”,故称为“红鱼塘”。因位于白笏,又称为“白笏红卿”。白笏红鲫,传闻久远,享有盛名。
大龙洞位于平原乡大华村。清宣统《建德具志》载:“在县东25里,有泉穿山数里,灌溉数里”。现泉可灌溉30余亩。
出水洞位于五丰乡葛仙村,可灌田80亩。
三、水质
县境主要河流,经环保部门对水质的测定,色度、浑浊度小于5度,PH值在7度左右,总硬度在1—2度间,氯化物在每升5毫克间,氨氮在正常范围内,总铁小于0.1每升毫克,锰小于0.1每升毫克。属极软水区,水质良好,适宜于人畜饮用水及工农业、渔业用水要求。山区,水天然性缺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