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投资
建国初,东流、至德两县就对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方面投资,但为数甚少,1949年投资19万元,1959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投资增到32万元。1975年,治山治水,开展农业学大寨,农业投资大幅度增长,1975至1977年为1391万元,1978至1987年均在100—200万元之间。工业从1958年大办工业开始,当年投资32万元,1959年110万元。1962年工业下马,投资下降到8万元。1971年至1972年投资535万元。“六五”计划期间投资2408万元,年均481.6万元,1987年上升到1157万元。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交通、邮电、财政金融等方面,投资始于1952年,城市建设1973年后投资,开始投资都比较少,1980年后逐年增加。
建国38年来,国家对各部门基本建设共投资13941万元。其中农业、林业、水利方面4710万元,占总投资34%,工业6814万元,占49%,财政金融839万元,占6%,文教卫生574万元,占4%,交通邮电460万元,占3.2%,城镇建设108万元,占0.8%,其他方面436万元,占3%。
投资所发挥的效益显著,全县新增固定资产9440万元。农业方面:建有机电排灌站、涵闸、中小型水库644座,能灌面积30多万亩,增加农田5万余亩。仅水库一项蓄水库容达1.3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0.6万亩,形成固定资产2040万元,累计发挥经济效益2亿多元。工业交通邮电方面:已建成中小型全民企业29个,集体工业157个,县齿轮厂、化肥厂、针织厂、水泥厂已成为县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新增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10座,变电设备7.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4532.8公里。
1978年后,调整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关系,非生产性投资逐步提高。1978年非生产性投资比重16%,1987年增到27%。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科学、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建国后,仅国家投资建住宅107993平方米,其中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建房47357平方米,占47%。还建有全民集体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060处;中学教室2.4万个座位,医院病房1111个床位。县城影剧院、剧团2600多个座位;自来水厂10个,日供水能力35900吨。
建国38年来,国家对各部门基本建设共投资13941万元。其中农业、林业、水利方面4710万元,占总投资34%,工业6814万元,占49%,财政金融839万元,占6%,文教卫生574万元,占4%,交通邮电460万元,占3.2%,城镇建设108万元,占0.8%,其他方面436万元,占3%。
投资所发挥的效益显著,全县新增固定资产9440万元。农业方面:建有机电排灌站、涵闸、中小型水库644座,能灌面积30多万亩,增加农田5万余亩。仅水库一项蓄水库容达1.3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0.6万亩,形成固定资产2040万元,累计发挥经济效益2亿多元。工业交通邮电方面:已建成中小型全民企业29个,集体工业157个,县齿轮厂、化肥厂、针织厂、水泥厂已成为县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新增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10座,变电设备7.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4532.8公里。
1978年后,调整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关系,非生产性投资逐步提高。1978年非生产性投资比重16%,1987年增到27%。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科学、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建国后,仅国家投资建住宅107993平方米,其中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建房47357平方米,占47%。还建有全民集体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060处;中学教室2.4万个座位,医院病房1111个床位。县城影剧院、剧团2600多个座位;自来水厂10个,日供水能力359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