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成鱼养殖
解放前,仅有少数农民在房前屋后池塘放养鲤、鲫鱼,水产业主要靠天然捕捞。解放后,放养面积逐渐扩大,走以养为主,捕养结合发展水产的路子。较大面积放养始于1954年,东流县在所属6区的8个湖汊放养青、草、鲢等鱼234万尾。进入70年代后,由于大面积围湖造田和工业污染,水产资源日渐减少,天然捕捞面临绝境,人工养殖随之发展起来。80年代,实行渔业生产责任制,大小水域都采取承包经营,水产养殖进入大发展时期。1980年,全县养殖水面10.51万亩,年产鲜鱼143万公斤。涌现养殖专业户989户,个体、联户养鱼户4312户,承包经营水面6.99万亩。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领域也不断扩大。1983年,在山区试行流水养鱼,官港乡政源村和洪方乡国富村的78户农民,沿溪流挖塘共8.7亩放养鱼苗,一龄鱼体重1.5公斤。1985年,山区流水养鱼发展到6区25乡130村的1500户人家,养殖水面104.95亩,投放冬片40万尾。稻田养鱼集中在八都湖、洋湖、洪方、合镇等乡。1984年全县稻田养鱼113亩,次年扩大560亩。各地还出现了鱼珠混养、鱼禽混养、水生动植物混养的示范单位和示范户,向立体养殖增产增值方向发展。黄泥湖渔场还发展了网箱养殖、围网养殖等精养项目。蟹、鳖、鳝等特种养殖也有所发展。1985年5月,东流菊江渔业村安根寿等5户渔民在长江捕幼蟹放养,三个月后售成蟹207.5公斤,产值6050元。次年又生产成蟹1500公斤,产值5.1万元。
二、鱼苗繁殖
70年代以前,主要是自然繁殖,鱼苗靠春季在长江张屏捕捞。后因长江鱼苗稀少,进行人工繁殖。1983年5月,水产技术干部赵震寰、陈国钰在小七里湖养殖场首次人工繁殖鲢、鳙鱼苗50万尾。到1987年,全县已有入繁工程4处,年产鱼苗7000万尾,自给有余。
三、鱼病防治
县境常见鱼病有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白皮病、白点病、打印病、赤皮病、水霉病、肠炎等。赤皮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余病症多发于夏秋之际,主要发生在四大家鱼身上,千亩以上的水域尚未发生病鱼群体。
两个国营渔场和沿江渔场采用化学、植物药物综合防治方法,浸洗鱼种,泼洒全池。主要药物是硫酸铜、敌百虫、生石灰、漂白灰、大蒜头、韭菜、洋葱叶等。
1984年,新丰乡养殖场在插蚌时没有严格消毒,引起大面积蚌瘟,经济损失20余万元。后接受教训,在手术插蚌前,剔除明显的伤蚌,用孔雀石绿泼洒水面,驱除了蚌瘟。
四、珍珠生产
人工育珠始于1966年,初是自发的插蚌育珠,零星收珠,后发展到沿升金湖畔的新丰、庆丰、八都湖、姜坝等乡,除个体育珠外,先后建立30多个珍珠养殖场,新丰珍珠养殖场兼营人工繁殖三角帆蚌,成绩突出,解决了蚌源,荣获安庆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随着养殖范围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珍珠产量大幅度上升,质量也越来越好。1972年,全县产珍珠1.75公斤,1981年上升到59.5公斤,1982年为152公斤,1984年达260公斤,价值32万元,创汇10万美元,产值、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全县插蚌12万只,人繁幼蚌320万只,产珍珠225公斤。1987年产珍珠253公斤。
五、水生植物生产
水生植物主要有菱、藕、莲子、茭白等。多为农户零星种植或野生,除莲子近年有较大发展外,其他品种面积、产量呈下降趋势。
菱角产量,1973年7.53万公斤,1987年为15万公斤。
藕产量,1951年100万公斤,1987年30万公斤。
莲子产量,1963年2850公斤。1981年,东胜乡黄荆村屈金旺从波阳县引进白莲子试种,经济收入高于水稻,很快在东胜乡推广,使该乡成为全县莲子重点产地,年产莲子10吨。1987年,全县产莲子2万公斤。
下一篇:第三节 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