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至县是安徽省年产茶时超过5万担的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产量居原安庆地区十县之首,占全地区茶叶总产量40%。县内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据唐代杨华撰写的《膳夫纪手录》(855)与《建德县志·食货志·杂税》(清宣统二年本)记载,唐开元(713)年间就有植茶记述,距今已有1200余年。清嘉庆十八年(1813),建德县茶叶课税额达8000引(每引120斤),茶叶产量很可观。从唐朝至清咸丰年间主要产绿茶,尤以清代的朱兰茶(又名珠兰茶、千两茶)为著名特产,远销西欧,享有盛誉,破誉为上等货、商队茶(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俄国的对华贸易》)。商队茶以陆路贩运为主,原由山西茶商经营,采购珠兰茶,由河南十字店、山西忻川、绥化、乌鲁木齐、塔城出口,运往苏联和西欧。此项珠兰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清同治三年(1864),库车、伊犁一带爆发了反清农民起义,嗣后沙俄出兵侵占伊犁地区,殖民统治长达10年之久,外运中断,给山西茶商以致命打击。茶农为谋出路,招来粤商改珠兰茶为“洋庄红茶”,辗转外销,从此,珠兰茶生产甚少,濒临绝迹。
祁红是至德县著名的功夫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龙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山红茶。祁红起源于县境尧渡街,清光绪元年(1875),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罢官回乡经商,目睹红茶畅销多利,遂于建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参照闽红试制功夫红茶成功。为扩大生产,后余干臣又在祁门县里中、闪里开办祁红分庄,所制红茶统以“祁门红茶”称之,简称“祁红”。祁红品质优良,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稍秀丽,汤色叶底红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浑厚,因之誉满海内外,赢得了“茶中英豪”的美称。民国4年(1915),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据民国8年“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记载,至德县茶园面积9902亩,产红、乌茶12.38万公斤。民国25年产红茶29.24万公斤,民国28年产红茶50.5万公斤。以后由于日军侵略,加之销路不畅,茶叶生产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县茶园面积仅剩8662亩,茶叶产量只有19.07万公斤。
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儿个阶段:
发展阶段(1949—1957),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国家的支持,荒弃的茶园得到垦复,台刈改造。1957年,全县茶园面积1.7万亩,茶叶产量74.4万公斤。
停滞阶段(1959—1962),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受“五风”影响,加之大搞茶粮间作,挤茶种粮,1962年茶园面积下降到1.44万亩,茶叶产量只有52万公斤。
恢复阶段(1963—1965),经过国民经济调整,茶园也得到休养生息,面积和产量基本恢复到1957年水平。
徘徊阶段(1966—1972),茶园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总产量却徘徊在80至110万公斤之间。
正常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确定山区以林茶为主的生产方针,规定茶农口粮标准,特别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1982年茶园面积突破10万亩。1987年,11.42万亩,茶叶产量达269.25万公斤。
县内重点茶区分布在官港、葛公、昭潭三区。年产干茶100吨以上的有高山、洋湖、平原、洪方、利安、石城、木塔、官港、泥溪等9个乡。80年代以来,大力建设新式茶园,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几十亩、超百亩的大面积新式茶园逐渐替代一老二稀三分散的老式茶园。1982年至1987年,全县改造低产茶园4550亩,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1936年,全县采摘茶园面积9.9万亩,总产干茶250.97万公斤,平均亩产25.4公斤。1987年全县采摘茶园面积9.83万亩,总产干茶269.25万公斤,平均亩产27.3公斤,比1986年总产增18.28万公斤,亩产增1.9公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制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