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华侨、外籍华人对家乡的贡献
一、捐赠
1954年9月、11月,1955年元月,新加坡华侨陈江辉煌3次捐款1485.56万元人民币(旧币,折合现在人民币1485.56元)给家乡怀宁县雷埠区长青乡陈家七屋、陈家十屋遭受水灾的群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收到的第一笔华侨捐款。
从1978年至1995年,安徽省共接受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捐款赠物折合人民币达2亿多元。
1978年,美籍华人牛少华女士捐款1000美元,用于家乡淮南市的教育事业。
1982年,旅美华人李汝和捐款1万美元,用于全椒县界首乡中学兴建校舍。
1985年,美籍华人徐经方捐赠20万元人民币,用于巢湖市黄麓中学兴建教学楼;赠给合肥联合大学图书近千册,价值6万多元人民币。第2年,他又捐给巢湖市33.5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建黄麓区医院。
1985年,日籍华人刘迈捐给巢湖市环城乡26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教学楼;捐给淮南市第一中学4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教学实验仪器。
1986年,新加坡华侨刘临川赠给阜阳县纺织品供销公司兔毛精梳机5台,价值人民币33.3万元。
198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邵逸夫赠给中国科技大学500万元港币。邵逸夫长期热心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自1986年以来,每年向内地赠送巨款。项目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香港向内地教育事业捐款最多的人士之一。1992年,邵逸夫又向安徽捐款3340万港币,受赠单位包括1所师专、18所中等学校、32所小学,共计51个教学楼(图书馆)项目。
1989年,富太纺织工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卓培迟出于对家乡滁州市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对已故母亲章瑾老师的孝敬之心,成立“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从1989年起10年内,每年向滁州市赠送人民币5万元,作为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
1989年,美籍华人、医学博士方则鹏来宁国探亲,向宁国县医院捐赠了约7万美元的医疗器械。
1991年是安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年。从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两个月时间里,江淮大地先后两次遭到大雨暴雨袭击,造成两次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亿元。特大的灾情,牵动着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爱国忧民的一腔热情,他们不断地进行义演、义卖、义赛、募捐活动,支持安徽抗洪救灾。
1991年6月17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副林长、东风有限公司董事长、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林荫华夫妇来安徽访问,向灾区捐款外汇人民币1万元。
7月19日至20日,香港《大公报》副总编陈彬等3人和香港《文汇报》要闻课主任张建华等3人分别代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将香港各界人士捐赠的400万元人民币和250万元港币救灾款亲自送到安徽。
7月20日,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国际世界宣明会副总裁倪贡明率领国际世界宣明会水灾访问团来安徽考察灾情,该会前后共向安徽灾区捐款2700万港币。吴昌期副省长会见倪贡明一行,对国际世界宣明会及香港各界对安徽救灾工作的援助表示感谢。
7月25日,香港中兴有限公司总裁袁杰夫妇来安徽访问,向灾区捐款10万元,傅锡寿省长会见并宴请袁杰夫妇。
7月31日,香港《文汇报》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姚欣保代表该报送来香港各界捐赠300万港币。傅锡寿省长会见姚欣保。
8月2日至5日,香港九龙东区扶轮社负责人云大棉等一行5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赠送价值40万港币的药品。云大棉一行回港后,又寄来了价值9.5万港币的药品。12月18日至20日,云大棉一行3人再次来安徽参加了他们捐建寿县灾区的“寿县九龙东扶轮新村”奠基仪式。
8月8日,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秦文俊率领的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赈灾慰问团一行25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向灾区捐款1200万港元。9日,安徽省省长傅锡寿、副省长吴昌期、副秘长凌林陪同访问团乘飞机前往长丰、淮南、凤台、颍上、霍邱、寿县、肥西、巢湖等地上空察看灾情。
8月9日至12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委员会委员、港湾妇女会名誉会长赵小蝶受该会委托,赴安徽霍邱慰问灾民,并决定分批捐赠230万港元帮助霍邱建造1060户农舍和1个急救中心。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张润霞分别会见赵小蝶。11月15日至18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考察团在孙方中女士的率领下再次来安徽,考察在寿县、凤台、淮南等地捐建的房舍及医疗中心。
8月16日,泰国华侨联合会救灾机构慰问团秘书长、泰京华银行董事长苏埙及其子苏坚来安徽察看灾情,并捐赠了1500吨泰国优质大米,价值60万美元。吴昌期副省长会见了苏埙父子。
9月2日至4日,以香港新界乡议局副主席廖正亮为团长的香港新界乡议局赴华东赈灾慰问团一行13人,来安徽进行赈灾慰问,向安徽捐赠150万港元。
9月6日,泰国华人学校孔堤公学专程来合肥向安徽灾区捐款28.4万港元。安徽省副省长张润霞、省政府副秘书长凌林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次日,代表团前往肥西县察看灾情。
9月13日至16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委员会副主席江泓等人来安徽察看灾情,该会先后共捐赠1560万港元为霍邱县灾民建造民房。
10月7日,泰国中华总商会永久名誉顾问泰籍华人姚宗侠夫妇来安徽,向灾区捐赠棉被2000条。吴昌期副省长会见姚宗侠夫妇。
11月11日至15日,以香港星岛日报副总编宋淑慧为团长的“星岛海外读者赈灾慰问团”一行11人,携带170万港元的救灾物资来安徽赈灾慰问。
12月12日,香港长者健康乐园曾吴惠珍一行3人来安徽,捐给安徽20多万件棉衣。
12月14日,马来西亚籍华人李斯郎一行4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向安徽灾区捐款20万港币,又代表其父捐款10万元人民币,傅锡寿省长会见了李斯郎一行。
1992年1月25日,《华声报》经销部主任许焕岗等人专程来安徽,转交奥地利华人总会捐给长丰县灾区的20万先令的救灾款和《华声报》工作人员捐给灾区人民的衣被。
2月3日,香港《文汇报》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姚欣保等人,代表该报专程来安徽,送来读者赈灾捐款100万港元。至此,香港《文汇报》先后4次共送来读者赈灾捐款1450万港元。
3月7日至10日,英籍华人,著名作家韩素音来安徽,委托省民政部门转赠灾区2万瑞士法郎和1万美元。
5月4日至6日,以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为团长的港澳捐赠代表赴安徽灾区考察团一行54人来安徽,代表港澳同胞再次向灾区人民捐赠70余万港元。马万祺本人曾向安徽灾区捐赠人民币5万元,港币30万元,他的儿子马有礼也曾捐赠港币30万元。
5月16日,香港星岛有限公司向安徽捐赠包括救护车和移动式X光机、超声波扫描机、心电图机、电动吸痰器等医疗器械在内的赈灾物资,价值280万港元。此前,该公司曾先后向安徽省灾区捐赠衣物价值210万港元。
向安徽灾区捐赠的还有:
香港慧雄兴业有限公司经理卢中坚捐赠5万港元和25箱“碧金”植物健生素。
澳门镜湖医院捐赠价值40万澳元的抗生素药品。
爱德基金会捐赠45万元和消毒净水丸10万粒。
香港东方古代科学研究所捐赠港币13万元。
比利时籍华人刘翠玉捐赠10万比利时法郎。
港澳天主教代表团捐赠港币20万元。
截止1991年底,仅省侨务系统接受的救灾款物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
1991年,美籍华人安恩远捐资50万元人民币,对徽州区呈坎村古典建筑群进行修缮。
1992年,香港新美景工程有限公司,捐赠5辆双层客车,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给合肥汽车客运公司。
旅日华侨岗繁子、岗知史夫妇,捐赠日产丰田轿车2辆、面包车2辆,价值110万元人民币,给池州地区残联办等单位。
旅美侨胞王成义、马继先为了表达他们的乡情和爱国之情,主动捐资助学,其中王成义给泗县教育基金会捐资3万美元;马继先给泗县中学捐资10万元人民币、泗洪中学15万人民币,用于教学奖励金。
宿县旅居泰国的华侨张道普,主动捐资65万元人民币,给家乡中小学修建教室、宿舍和乡村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
1993年,旅美华侨、纽约安徽同乡会会长徐经方捐资35万元人民币,在黄麓师范校园内兴建“思源堂”一座,作为图书馆和校史陈列室。第二年,他又在安徽大学设立了建国奖教金和建教奖学金。用以表彰奖励那些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方振武将军之子,曾任香港立法局议员的方心让,代表方氏家族捐赠55万元人民币帮助寿县兴建“振武人才培训中心”。
1994年,香港力胜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维奇向安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以支持安徽教育改革实验。
香港新恒基集团总裁高敬德向金寨县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建红军纪念馆,捐50万元建希望小学。
1995年,香港同胞侯宝垣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用以修复齐云山道观。此前,他还曾捐资100万美元,帮助涡阳重建天静宫。
对安徽进行捐赠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中,香港同胞、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办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已在英国注册登记,在上海设有办事处,专门为国内贫困地区捐资兴办文教、卫生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扶贫救灾,雪中送炭”。他已在全国11个省、市、区的贫困乡镇兴办800多个项目,总捐资额1亿多元港币。自1986年以来,沈炳麟已在安徽56个县、市、区捐资兴办132个项目,其中教学楼129座,病房楼3座,总捐资额2000多万元。1995年,沈炳麟被国家评选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安徽省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总值、使用方向统计情况见表3—2—8。
安徽省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总值、使用方向统计表

安徽历年接受捐赠概况见表3—2—9。
安徽历年接受捐赠概况表

说明:此表不包括直接捐赠到地方的专项用款。
香港同胞沈炳麟在安徽各地捐资建校情况见表3—2—10。
沈炳麟捐资建校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投资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鼓励华侨到国内投资办企业。1979年,旅居瑞典的华侨刘建国借出7万元人民币给阜阳县社队企业局发展乡镇企业,借款不要利息,自1986年起,分10年还清。这是安徽引进最早的一笔华侨、华人资金。
到了1984年,引进侨资步伐加快。为鼓励华侨在安徽投资,1985年11月,省政府在批转省侨务办公室《关于开展侨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归侨、侨眷通过国外或港澳地区的亲友,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对于实行对外开放、促进四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在这方面贡献突出的归侨、侨眷,应给予奖励。
归侨、侨眷每引进1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可优先安排一名年龄在35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亲属在使用引进资金的单位就业,并按规定办理就地落户和粮油供应手续。引进资金的偿还办法,根据华侨投资规定,由双方商定。
……为促进引进工作,各地可采取自费公助的办法,有目的的选派归侨、侨眷去国外通过亲属开展各种联络活动。”
为吸引华侨等“四种人”来安徽投资办企业,1986年11月,安徽省制订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据统计,从1984年到1990年底安徽省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兴办的补偿贸易、合资、合作、独资项目共159个,占全省批准成立“三资”企业总数的75%;引进协议外资额7345.98万美元,占全省“三资”企业协议外资额的84%。
1992年1至10月份,全省新批“三资企业710家,注册资本6.7亿美元,协议外资2.93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台占兴建项目总数的90%以上,协议外资额占总金额的80%。
在省侨办积极主动配合下,美国泛太平洋公司与安徽省国际信托公司、合肥市交通银行合资兴办安徽省唯一一家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安合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新加坡华人沈一中与贵池市建材公司洽谈,达成合作开采加工大理石的协议。
泰国正大集团投资400万美元,与合肥饲料厂合资成立了合肥正大有限公司。
1993年,全省兴办“三资”企业1040家,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占项目的90%以上,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
1994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627家,协议外资额5.9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占90%。
1995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753家,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大多数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来皖投资。
1984~1990年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安徽举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及补偿贸易情况见表3—2—11。
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安徽举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及补偿贸易情况表

说明:华侨等“四种人”来安徽兴办的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中,1986年有台资企业2个,资金额57万美元,1987年1个,资金额5万美元,1988年1个,资金额25万美元,1989年9个,资金额149万美元,1990年15个,资金额356万美元。
三、科教兴皖
海外华侨、华人中,不少是学有所长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或是积极牵线搭桥,为安徽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或是亲自来安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为安徽的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早在1962年,旅居比利时的华侨、钢铁专家沈宜甲先生先后寄给安徽省科委的技术资料达21项,其中着重介绍了他本人设计的三循环发动机等项技术。
1978年以后,引进技术、人才的工作才真正开始。截止1995年,来安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著名专家学者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美籍华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之恭教授,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顾问袁家骝,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美籍华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先生,美籍华人、霍普金斯大学高能实验物理学教授、校长顾问钱致榕先生,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美籍华人、著名数学家、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教授,美籍华人、天普大学教授、管理学院院长段开龄先生,美籍华人、化学专家王煦先先生,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渠先生,旅美华侨、地理学家、境态学家陈正祥教授等。
来安徽工作较为突出的是旅美华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赵鉴芳先生。他于1979年至1983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工作累计达3年零7个月,帮助该校建立了计算机训练中心和微型机研究所,培养了高、中、初级专业人才共860人,推荐、引进国外人才来合肥工业大学讲学和从事科研的外国专家19人,由他介绍联系派往美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的共8人。在科研和生产方面,完成了进口微型机系统软件解剖及微型机应用研究设计38项,在两次全国性软件剖析交流会上作了12个专题报告。完成国家科技项目21项,其中有7项获得了一机部科研成果奖。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方面,自1979年开始,赵鉴芳先生引进并无偿赠送给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元件、微型机电子元件及整套技术资料,为该校微机所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微型机实验室。赵还与在美的华人成立了美国计算机系统及技术公司(CST),并与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签订了技术引进及培训合同。赵作为该公司总裁,负责为中国聘请专家,引进技术、设备,并筹备向美国出口计算机软件,同时,国内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也委托赵代为引进有关设备。经济效益方面,在赵的帮助下,合工大在吸收科研投资、专利转让、对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获利140万元人民币。
安徽部分大学聘请的名誉、客座教授情况见表3—2—12。
安徽部分大学聘请的名誉、客座教授一览表

续表

1954年9月、11月,1955年元月,新加坡华侨陈江辉煌3次捐款1485.56万元人民币(旧币,折合现在人民币1485.56元)给家乡怀宁县雷埠区长青乡陈家七屋、陈家十屋遭受水灾的群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收到的第一笔华侨捐款。
从1978年至1995年,安徽省共接受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捐款赠物折合人民币达2亿多元。
1978年,美籍华人牛少华女士捐款1000美元,用于家乡淮南市的教育事业。
1982年,旅美华人李汝和捐款1万美元,用于全椒县界首乡中学兴建校舍。
1985年,美籍华人徐经方捐赠20万元人民币,用于巢湖市黄麓中学兴建教学楼;赠给合肥联合大学图书近千册,价值6万多元人民币。第2年,他又捐给巢湖市33.5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建黄麓区医院。
1985年,日籍华人刘迈捐给巢湖市环城乡26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教学楼;捐给淮南市第一中学4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教学实验仪器。
1986年,新加坡华侨刘临川赠给阜阳县纺织品供销公司兔毛精梳机5台,价值人民币33.3万元。
198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邵逸夫赠给中国科技大学500万元港币。邵逸夫长期热心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自1986年以来,每年向内地赠送巨款。项目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香港向内地教育事业捐款最多的人士之一。1992年,邵逸夫又向安徽捐款3340万港币,受赠单位包括1所师专、18所中等学校、32所小学,共计51个教学楼(图书馆)项目。
1989年,富太纺织工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卓培迟出于对家乡滁州市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对已故母亲章瑾老师的孝敬之心,成立“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从1989年起10年内,每年向滁州市赠送人民币5万元,作为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
1989年,美籍华人、医学博士方则鹏来宁国探亲,向宁国县医院捐赠了约7万美元的医疗器械。
1991年是安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年。从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两个月时间里,江淮大地先后两次遭到大雨暴雨袭击,造成两次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亿元。特大的灾情,牵动着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爱国忧民的一腔热情,他们不断地进行义演、义卖、义赛、募捐活动,支持安徽抗洪救灾。
1991年6月17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副林长、东风有限公司董事长、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林荫华夫妇来安徽访问,向灾区捐款外汇人民币1万元。
7月19日至20日,香港《大公报》副总编陈彬等3人和香港《文汇报》要闻课主任张建华等3人分别代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将香港各界人士捐赠的400万元人民币和250万元港币救灾款亲自送到安徽。
7月20日,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国际世界宣明会副总裁倪贡明率领国际世界宣明会水灾访问团来安徽考察灾情,该会前后共向安徽灾区捐款2700万港币。吴昌期副省长会见倪贡明一行,对国际世界宣明会及香港各界对安徽救灾工作的援助表示感谢。
7月25日,香港中兴有限公司总裁袁杰夫妇来安徽访问,向灾区捐款10万元,傅锡寿省长会见并宴请袁杰夫妇。
7月31日,香港《文汇报》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姚欣保代表该报送来香港各界捐赠300万港币。傅锡寿省长会见姚欣保。
8月2日至5日,香港九龙东区扶轮社负责人云大棉等一行5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赠送价值40万港币的药品。云大棉一行回港后,又寄来了价值9.5万港币的药品。12月18日至20日,云大棉一行3人再次来安徽参加了他们捐建寿县灾区的“寿县九龙东扶轮新村”奠基仪式。
8月8日,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秦文俊率领的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赈灾慰问团一行25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向灾区捐款1200万港元。9日,安徽省省长傅锡寿、副省长吴昌期、副秘长凌林陪同访问团乘飞机前往长丰、淮南、凤台、颍上、霍邱、寿县、肥西、巢湖等地上空察看灾情。
8月9日至12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委员会委员、港湾妇女会名誉会长赵小蝶受该会委托,赴安徽霍邱慰问灾民,并决定分批捐赠230万港元帮助霍邱建造1060户农舍和1个急救中心。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张润霞分别会见赵小蝶。11月15日至18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考察团在孙方中女士的率领下再次来安徽,考察在寿县、凤台、淮南等地捐建的房舍及医疗中心。
8月16日,泰国华侨联合会救灾机构慰问团秘书长、泰京华银行董事长苏埙及其子苏坚来安徽察看灾情,并捐赠了1500吨泰国优质大米,价值60万美元。吴昌期副省长会见了苏埙父子。
9月2日至4日,以香港新界乡议局副主席廖正亮为团长的香港新界乡议局赴华东赈灾慰问团一行13人,来安徽进行赈灾慰问,向安徽捐赠150万港元。
9月6日,泰国华人学校孔堤公学专程来合肥向安徽灾区捐款28.4万港元。安徽省副省长张润霞、省政府副秘书长凌林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次日,代表团前往肥西县察看灾情。
9月13日至16日,香港妇女华东赈灾委员会副主席江泓等人来安徽察看灾情,该会先后共捐赠1560万港元为霍邱县灾民建造民房。
10月7日,泰国中华总商会永久名誉顾问泰籍华人姚宗侠夫妇来安徽,向灾区捐赠棉被2000条。吴昌期副省长会见姚宗侠夫妇。
11月11日至15日,以香港星岛日报副总编宋淑慧为团长的“星岛海外读者赈灾慰问团”一行11人,携带170万港元的救灾物资来安徽赈灾慰问。
12月12日,香港长者健康乐园曾吴惠珍一行3人来安徽,捐给安徽20多万件棉衣。
12月14日,马来西亚籍华人李斯郎一行4人,来安徽察看灾情。并向安徽灾区捐款20万港币,又代表其父捐款10万元人民币,傅锡寿省长会见了李斯郎一行。
1992年1月25日,《华声报》经销部主任许焕岗等人专程来安徽,转交奥地利华人总会捐给长丰县灾区的20万先令的救灾款和《华声报》工作人员捐给灾区人民的衣被。
2月3日,香港《文汇报》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姚欣保等人,代表该报专程来安徽,送来读者赈灾捐款100万港元。至此,香港《文汇报》先后4次共送来读者赈灾捐款1450万港元。
3月7日至10日,英籍华人,著名作家韩素音来安徽,委托省民政部门转赠灾区2万瑞士法郎和1万美元。
5月4日至6日,以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为团长的港澳捐赠代表赴安徽灾区考察团一行54人来安徽,代表港澳同胞再次向灾区人民捐赠70余万港元。马万祺本人曾向安徽灾区捐赠人民币5万元,港币30万元,他的儿子马有礼也曾捐赠港币30万元。
5月16日,香港星岛有限公司向安徽捐赠包括救护车和移动式X光机、超声波扫描机、心电图机、电动吸痰器等医疗器械在内的赈灾物资,价值280万港元。此前,该公司曾先后向安徽省灾区捐赠衣物价值210万港元。
向安徽灾区捐赠的还有:
香港慧雄兴业有限公司经理卢中坚捐赠5万港元和25箱“碧金”植物健生素。
澳门镜湖医院捐赠价值40万澳元的抗生素药品。
爱德基金会捐赠45万元和消毒净水丸10万粒。
香港东方古代科学研究所捐赠港币13万元。
比利时籍华人刘翠玉捐赠10万比利时法郎。
港澳天主教代表团捐赠港币20万元。
截止1991年底,仅省侨务系统接受的救灾款物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
1991年,美籍华人安恩远捐资50万元人民币,对徽州区呈坎村古典建筑群进行修缮。
1992年,香港新美景工程有限公司,捐赠5辆双层客车,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给合肥汽车客运公司。
旅日华侨岗繁子、岗知史夫妇,捐赠日产丰田轿车2辆、面包车2辆,价值110万元人民币,给池州地区残联办等单位。
旅美侨胞王成义、马继先为了表达他们的乡情和爱国之情,主动捐资助学,其中王成义给泗县教育基金会捐资3万美元;马继先给泗县中学捐资10万元人民币、泗洪中学15万人民币,用于教学奖励金。
宿县旅居泰国的华侨张道普,主动捐资65万元人民币,给家乡中小学修建教室、宿舍和乡村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
1993年,旅美华侨、纽约安徽同乡会会长徐经方捐资35万元人民币,在黄麓师范校园内兴建“思源堂”一座,作为图书馆和校史陈列室。第二年,他又在安徽大学设立了建国奖教金和建教奖学金。用以表彰奖励那些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方振武将军之子,曾任香港立法局议员的方心让,代表方氏家族捐赠55万元人民币帮助寿县兴建“振武人才培训中心”。
1994年,香港力胜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维奇向安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以支持安徽教育改革实验。
香港新恒基集团总裁高敬德向金寨县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建红军纪念馆,捐50万元建希望小学。
1995年,香港同胞侯宝垣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用以修复齐云山道观。此前,他还曾捐资100万美元,帮助涡阳重建天静宫。
对安徽进行捐赠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中,香港同胞、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办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已在英国注册登记,在上海设有办事处,专门为国内贫困地区捐资兴办文教、卫生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扶贫救灾,雪中送炭”。他已在全国11个省、市、区的贫困乡镇兴办800多个项目,总捐资额1亿多元港币。自1986年以来,沈炳麟已在安徽56个县、市、区捐资兴办132个项目,其中教学楼129座,病房楼3座,总捐资额2000多万元。1995年,沈炳麟被国家评选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安徽省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总值、使用方向统计情况见表3—2—8。
安徽省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总值、使用方向统计表

安徽历年接受捐赠概况见表3—2—9。
安徽历年接受捐赠概况表

说明:此表不包括直接捐赠到地方的专项用款。
香港同胞沈炳麟在安徽各地捐资建校情况见表3—2—10。
沈炳麟捐资建校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投资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鼓励华侨到国内投资办企业。1979年,旅居瑞典的华侨刘建国借出7万元人民币给阜阳县社队企业局发展乡镇企业,借款不要利息,自1986年起,分10年还清。这是安徽引进最早的一笔华侨、华人资金。
到了1984年,引进侨资步伐加快。为鼓励华侨在安徽投资,1985年11月,省政府在批转省侨务办公室《关于开展侨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归侨、侨眷通过国外或港澳地区的亲友,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对于实行对外开放、促进四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在这方面贡献突出的归侨、侨眷,应给予奖励。
归侨、侨眷每引进1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可优先安排一名年龄在35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亲属在使用引进资金的单位就业,并按规定办理就地落户和粮油供应手续。引进资金的偿还办法,根据华侨投资规定,由双方商定。
……为促进引进工作,各地可采取自费公助的办法,有目的的选派归侨、侨眷去国外通过亲属开展各种联络活动。”
为吸引华侨等“四种人”来安徽投资办企业,1986年11月,安徽省制订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据统计,从1984年到1990年底安徽省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兴办的补偿贸易、合资、合作、独资项目共159个,占全省批准成立“三资”企业总数的75%;引进协议外资额7345.98万美元,占全省“三资”企业协议外资额的84%。
1992年1至10月份,全省新批“三资企业710家,注册资本6.7亿美元,协议外资2.93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台占兴建项目总数的90%以上,协议外资额占总金额的80%。
在省侨办积极主动配合下,美国泛太平洋公司与安徽省国际信托公司、合肥市交通银行合资兴办安徽省唯一一家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安合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新加坡华人沈一中与贵池市建材公司洽谈,达成合作开采加工大理石的协议。
泰国正大集团投资400万美元,与合肥饲料厂合资成立了合肥正大有限公司。
1993年,全省兴办“三资”企业1040家,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占项目的90%以上,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
1994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627家,协议外资额5.9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占90%。
1995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753家,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大多数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来皖投资。
1984~1990年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安徽举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及补偿贸易情况见表3—2—11。
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来安徽举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及补偿贸易情况表

说明:华侨等“四种人”来安徽兴办的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中,1986年有台资企业2个,资金额57万美元,1987年1个,资金额5万美元,1988年1个,资金额25万美元,1989年9个,资金额149万美元,1990年15个,资金额356万美元。
三、科教兴皖
海外华侨、华人中,不少是学有所长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或是积极牵线搭桥,为安徽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或是亲自来安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为安徽的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早在1962年,旅居比利时的华侨、钢铁专家沈宜甲先生先后寄给安徽省科委的技术资料达21项,其中着重介绍了他本人设计的三循环发动机等项技术。
1978年以后,引进技术、人才的工作才真正开始。截止1995年,来安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著名专家学者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美籍华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之恭教授,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顾问袁家骝,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美籍华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先生,美籍华人、霍普金斯大学高能实验物理学教授、校长顾问钱致榕先生,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美籍华人、著名数学家、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教授,美籍华人、天普大学教授、管理学院院长段开龄先生,美籍华人、化学专家王煦先先生,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渠先生,旅美华侨、地理学家、境态学家陈正祥教授等。
来安徽工作较为突出的是旅美华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赵鉴芳先生。他于1979年至1983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工作累计达3年零7个月,帮助该校建立了计算机训练中心和微型机研究所,培养了高、中、初级专业人才共860人,推荐、引进国外人才来合肥工业大学讲学和从事科研的外国专家19人,由他介绍联系派往美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的共8人。在科研和生产方面,完成了进口微型机系统软件解剖及微型机应用研究设计38项,在两次全国性软件剖析交流会上作了12个专题报告。完成国家科技项目21项,其中有7项获得了一机部科研成果奖。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方面,自1979年开始,赵鉴芳先生引进并无偿赠送给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元件、微型机电子元件及整套技术资料,为该校微机所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微型机实验室。赵还与在美的华人成立了美国计算机系统及技术公司(CST),并与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签订了技术引进及培训合同。赵作为该公司总裁,负责为中国聘请专家,引进技术、设备,并筹备向美国出口计算机软件,同时,国内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也委托赵代为引进有关设备。经济效益方面,在赵的帮助下,合工大在吸收科研投资、专利转让、对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获利140万元人民币。
安徽部分大学聘请的名誉、客座教授情况见表3—2—12。
安徽部分大学聘请的名誉、客座教授一览表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