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1990年统计,安徽有归侨、侨眷及外籍华人亲属,港澳同胞眷属95748人,其中归侨813人,侨眷及外籍华人亲属54142人,港澳同胞眷属40793人。截止1995年,省侨务办公室统计,安徽省归侨、侨眷及港澳同胞眷属约近16万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粤籍归侨黄伯棠来安徽行医,并定居在宣城县。自此,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墨西哥、日本等国政府排华,一部分广东籍华侨约100多户相继来到宣城买田置地,在此定居,形成了“东华里”、“侨乐村”以及水阳镇河东“华侨街”等归侨集聚点。并自发成立有“水阳归国华侨实业协进会”,使宣城成为安徽最早的侨乡。
安徽的归侨,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广东、福建籍的多,生活在城市的多,解放后回来的多,归侨总数少。
来安徽定居的归侨,归国的原因主要有3种: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批华侨回国,其中部分人来安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或进入大、中学校读书。这部分人多为广东、福建籍,多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二是外国政府排华,迫使大批华侨回国,如解放前墨西哥、日本政府的排华,解放后印尼、印度、越南、蒙古政府的排华。每次排华,安徽都安置了少量的华侨,这部分人多为广东、福建、浙江籍,从蒙古归国的多为河北籍;三是老华侨受传统观念影响,叶落归根,这部分人多为安徽籍,每年归国的有几个或十几个不等。
归侨、侨眷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中国和安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民国20年(1931年)来安徽,定居宣城县水阳镇河东华侨街的粤籍归侨余随东,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交往甚密,成为同龄好友,经常捐赠巨资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55年回国的归侨王莹,芜湖市人。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二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民国28年担任新中国剧团副队长,在香港、南洋为侨胞和国外人士义演,募集了大量资金,支援抗战。民国31年赴美学习,仍积极宣传抗日,争取美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
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为安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东至县建安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侨眷余国祥,长期服务于建筑行业,从事建筑技术和管理工作,1988年被国家建设部建筑总会授与“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家”称号。
祖籍广东的归侨熊步康,民国25年在宣城开办“华侨垦植投资公司”,开发安徽皖南山区资源。
安徽屯溪罐头食品厂副厂长、工程师、归侨丘尚仁,先后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利用山区丰富的果蔬资源,开发生产了枇杷、竹笋、青刀豆、雪梨、蘑菇等十几种果蔬罐头以及猕猴桃片、果酱、汁系列产品。其中猕猴桃婴幼儿食品获国家轻工业部1983年科技奖和国家经委优秀产品奖。1984年该厂的低酸罐头在省内率先向美国正式登记,成为省内同行第一个将产品打入美国、加拿大市场的厂家。1988年该厂被评为轻工部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被授予金龙腾飞铜牌奖。他先后多次当选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科研、文化活动,为中国、安徽的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芜湖市政协常委、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侨眷李山川,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研究,在《心理学通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心理学》、《大学教育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等著作;负责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工作;1988年与他人共同负责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项目“3~15周岁独生子女发展特点与教育”的研究工作,并承担有关内容的撰写和全部统稿工作。1986年受聘撰写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心理学大辞典·发展心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该大典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第四届中国图书一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安徽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安徽体总副主席、中国体质研究会委员、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领导中心科研顾问、侨眷张世锡,执教于高校近50年,曾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有关学术论著2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多次获得教学与科研个人奖。1979年起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并兼任科学顾问,该项目1981年获国家部委级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侨眷丁万鼎,专长概率论,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反应扩散过程的遍历性和随机环境中的随机过程》获安徽省1991年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侨眷张春江,1986年获美国贝勒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国大家庭制度的演变》、《美国南部华侨社会生活的研究》等,并编写《实用英语》、《英语泛读课文选》等大量教材和参考资料。
归侨钱临照,中国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教育家,历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物理学报》主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首批固体物理和自然科学史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结构分析中心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民国28年在国内首次公开介绍位错理论,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国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归侨杨承宗,1951年回国任中科院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主任,在其组织倡导下,对铀的化学纯化、分析、制备,对许多自然放射性元素及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制备,对放射性活化分析,对辐射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众多学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有突出贡献,堪称新中国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1964年,他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提前3个月完成了原材料铀的提制任务,为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作出卓越贡献。历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核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大副校长。1980年提议创办合肥联合大学并受命担任该校校长。曾任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主任委员、安徽省科协主席、安徽省人大副主任。
归侨吴增庆,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到中国科大工作。他的论文“用优选法测定近震参数”一文提出了一种提高近震参数测定有效方法,不仅比经典方法提高了计算的精确性,而且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侨眷徐千里,和丈夫任世杰共同撰写了《脑脊液的基础和临床》,被编入《中国医学科学手鉴》,被评为“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卫生文明先进个人”,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祖籍嘉山的归侨吴文,1966~1968年,由他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300瓦地面用小功率燃汽轮机发电机组;1972~1978年又由他负责研制成功了气波增压器,将其与柴油机匹配运行,使柴油机输出功率由120马力增加到190马力。此项研究获中科院1982年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安徽工学院教授、归侨林皇文,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显著,主持设计、制造成功了专用铣床和一般多用机床。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园艺总场高级农艺师、侨眷郭俊仁,是黄桃、芦笋、葡萄栽培方面的著名专家。70年代,主持制定了萧县的果树发展规划,先后为萧县引进推广了芦笋、黄桃生产技术,引进、推广优良葡萄品种30多个,六.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沙区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中科院合肥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属玻璃研究室主任、归侨何怡贞,在光谱学,原子、分子的光谱与结构,位错直接观察,特别是亚稳态急冷金属研究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她领导完成的“金属玻璃力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归侨鲍建广,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1969年至1970年参加研制醇钠一步法生产1605农药中间体工艺和1970年至1971年在南开大学元素所、沈阳化工研究所对醌交换法生产亚磷酸三用脂工艺改造,后来移交南开大学完成的“久效磷”农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归侨庄明商,长期从事普查找矿与配合矿区勘探工作,经他建议钻孔验证见矿的有6处,其中庐江大鲍庄硫铁矿的发现成为中国首例单独采用重力方法发现的盲矿体,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立一等功。
和县城南乡戚镇小学教师侨眷陈爱琳,1966年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认真教课,爱护学生,多次获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93年当选省八届人大代表,1995年被全国侨联评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教师标兵。
1956年统计的全省华侨、侨眷、归侨情况见表3—2—1。
全省华侨、侨眷、归侨情况统计表


1956年统计的全省各地市华侨、归侨、侨眷情况见表3—2—2。
全省各地市华侨、归侨、侨眷情况统计表

续表


安徽省省直单位华侨、归侨、侨眷情况见表3—2—3。
安徽省省直各单位华侨、归侨、侨眷统计表

续表

说明:归侨、归侨学生合计237人,其中:抗战前(38人)归国的49人,解放前(1949年)归国的55人,解放后归国的133人。
1960年统计的安徽籍华侨分布国家情况见表3—2—4。
安徽籍华侨分布国家情况统计表

说明:该表统计数字系根据各地报送数字的不完全统计。
1979年统计的安徽籍华侨分布国家和地区见表3—2—5。
安徽籍华侨分布国家和地区统计表

说明:华侨含外籍华人在内。
1979年统计的安徽籍海外政治界、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员分布情况见表3—2—6。
安徽籍海外政治界、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员分布情况表

续表


安徽籍国外和港澳地区侨务工作对象分布情况见表3—2—7。
国外和港澳地区侨务工作对象分布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