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生猪、菜牛
生猪1956年前,生猪由私人宰杀经营。1956年,县成立食品公司,统一经营。1958年以后,国家将生猪列为二类物资,实行计划派购。购留比例,对卖猪户采取退肉留油办法,即任务内的按实收购,任务外留用2%。1962年,改为吃卖各半政策,当年按1∶2的比例落实派购任务5800头,年底实际收购7672头,群众自食12736头。1965年,随着生猪生产的发展,对计划内派购实行“按出肉率定等、毛斤计价”方法,取消大猪加价收购。同时为了增加销售,还临时降低销价(每公斤1.36元),全县当年供应猪肉81.92万公斤,农民自食152.92万公斤,全县人均食肉为6.4公斤。
1985年3月取消生猪派购后,改为合同订购,由食品公司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实行指导性议购议销。接着,国家将猪肉销价全面放开,国营、集体及个体屠商都可到农村议购议销,结束了食品公司独家经营历史。生猪收购政策放开后,个体屠商蜂涌而起(当年全县发展300多户),他们串乡收购,甚至抬价争购,高进高出,致使国营公司收购量大幅度下降,1986年只收7671头,比1978年下降85.3%。现今肉市绝大部分由个体屠商经营,肉价随行就市。
菜牛由食品公司经营。每年春节期间,为照顾少数回民节日所需,收购少量经畜牧部门核定的老牛或不能耕作的淘汰牛,作为菜牛宰杀,主要供应回民,少量上市。
二、蔬菜产销
县蔬菜公司建于1970年,当时具城人口8000多人,城郊只有1个蔬菜专业队,生产基地150亩,年供应量50万公斤左右。后由于上海后方三线厂相继在县建立,蔬菜供应日趋紧张,特别是淡季供需矛盾突出。个体菜农上市的蔬菜品种单调,价格偏高。为了缓和供需矛盾,县政府将东山大队竹棵、芦村两生产队划出205亩耕地作蔬菜生产基地。1975年,省蔬菜工作会议决定,“在有三线建设的地区人均菜地按2.5厘定量”。经地区批准,又将团结大队方村、香店、刘村3个生产队划为蔬菜专业队,使蔬菜基地达500余亩,菜农790多人。1981年销蔬菜788.15吨,品种达60多个。有时还从外地调进一些供应市场。1982年后,副食品公司没有经营蔬菜业务,菜农自产自销,随行就市。
蔬菜的种植计划,由县蔬菜公司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和淡旺季矛盾,制订品种配套、粗细兼顾的种植计划和产量计划,与蔬菜队签订包销合同,实行计划生产,均衡上市。1978年后,正常年景各种蔬菜上市量达230万公斤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每天可食新鲜蔬菜0.5—0.6公斤。
1981年后,改蔬菜公司计划包销为菜农自产自销,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价格随行就市。从此,蔬菜公司只担任生产技术辅导和良种引进,并在淡季组织货源,弥补市场供应不足。同时,经营豆制品加工和其他副食品、调味品,公司亦随之更名为东至县副食品蔬菜公司。
三、香菇收购
香菇是县内传统土特产品,原为砍花法生产,农民自采自食,后由浙江菇民来县进行人工种植。品种有花菇、厚菇、平菇和脚菇4种。50年代末,供销社开始经营,1960年,县供销社在昭潭、泥溪、官港等区投放菇种,扶持当地农民进行新法人工培植,但因经验不足和管理不当,年产不足2000公斤。1976年后,产量逐年上升,当年仅官港区就收购3500公斤,比1960年增长3倍,占全县总收购量的55.6%。1977年,县建立食用菌种厂,开始自制菌种。到1982年,菌种基本能满足县内需要。香菇的购销业务,从1973年起,改为基层供销社收购,县土产公司经销。1983年起,实行多渠道经营,供销社系统、外贸部门及乡镇企业等均参与购销。全县香菇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马坑、利安、木塔、昭潭、西湾、铁炉、高山、平原、洪方、汪坡、良田等乡,年总收购量在2—3万公斤左右。
四、黄花菜
1966年,开始引进种苗,在昭潭、官港、葛公等地试种,面积为65亩,产品由土产公司委托当地基层供销社收购,除县内销售部分外,大多调往周围城市。1977年,种植面积达326亩,但由于经济效益不高,群众不愿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随之下降。现在已无成片种植,平时有少量进入农贸市场,节日供应主要靠外地调进。
五、蕨菜
蕨,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的幼苗可食,谓之“蕨菜”。蕨苗出土一般在清明前后,有碧绿、紫绿、紫红3种,虽品味无分高低,但前者以色泽淡雅见长,可鲜炒佐餐,可干制、腌制备用,县人采用碧绿蕨苗加工腌制的蕨菜,味香嫩可口,色青绿悦目,深受消费者喜爱。
县境除大渡口、胜利区外,均有出产,尤以尧渡、香隅两区为多。1977年,开始收购加工,腌制蕨菜,年产量10万公斤左右,正常年景出口2—3万公斤。
六、麦鱼、青虾
麦鱼一种小型名贵水产品,与驰名中外的庐山石鱼为同一种类,因其形小而似麦粒,又值麦收季节盛产此鱼,故名。
东至县麦鱼有两种:吻虎鱼和克氏吻虎鱼,以前者为主,占总产量85%以上。麦鱼喜爱生活在以砾石、沙土为底质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鱼、小虫为主,兼食水中硅蘖类生物。
麦鱼是县内传统特产,肉嫩味鲜,“里人珍之”(《东流县志·疆里志》,嘉庆二十三年本),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麦鱼干。制干方法是:将鲜鱼放入锅内,加少许菜油、佐料,用文火烘烤,勤翻动,待呈黄色取出,曝晒一天即干。
麦鱼产区分布在升金湖、七里湖以及与之相连的黄湓河、尧渡河。张溪、尧渡是麦鱼的主要产地,历史上全县年产鲜鱼5万公斤,直到1974年仍有3.5—4万公斤之多,素有“麦鱼之乡”的美称。此后,产量急剧减少,目前年产仅500公斤左右,大部分地区濒临绝迹。其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末浸制黄麻污染河水,殃及麦鱼;二是围垦、新建闸站,入江河道阻塞;三是农药残毒污染。
青虾系长臂虾科,学名“日本沼虾”,升金湖沿岸人称“青虾”,县内通称“虾子”。体长4—8厘米,青绿色。夏季喜栖水上层和湖滩,冬季蛰伏泥窝。幼虾食浮游生物,成虾食水生植物茎叶及鱼、贝类广体,是湖区鹭、鹤、雁、鸭的饵料。
青虾主产于升金湖,年产量约18万公斤,仅姜坝站年收购量就达7.5万公斤,前些年部分调运上海。1984年以来,收购青虾全部冷冻,出口日本。升金湖周围无工厂,水质无污染,所产青虾形体青亮,肉质鲜嫩,成虾规格每500克在80—100只之间,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上一篇:第一节 农产品
下一篇:第三节 中药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