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城镇生产自救
县城尧渡和东流、大渡口镇属标准集镇,人口比较集中,无业闲散居民较多,还有盲、聋、哑、残人员。为解决这些人员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政府坚持“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方针,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生产自救。
1956年,尧渡镇组织闲散居民50人,率先成立粗工作业社。东流、大渡口镇也相继成立了福利生产单位。到1958年止,全县福利生产自救单位发展到14个(后合并调整为8个),共吸收烈军属、无业居民、盲、聋、哑、残人员256人就业。生产项目有毛巾、鞋袜、手套、毛毯、被单、围巾、棉布、牙刷、粉丝、石灰、砖瓦等50余种。1959年,8个生产单位全年完成总产值40.6万余元。1960年,全县福利生产单位全部移交给工交部门管理。此后,生产自救作为城镇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形式,始终坚持下来。仅尧渡镇就先后成立劳动综合队、“五七”联合社、蚊烟厂、旅社、饮食店、汽车修配厂、福利皮蛋厂等7个生产、服务、修理型街道企业,使许多无业居民、社会困难户、盲、聋、哑、残人员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那些通过生产自救生活仍然困难或丧失劳动力无法参加生产的城镇困难户,还给予适当的定期定量救济。1961年,全县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城镇困难户有41户,发救济款20158元;1975年47户,发救济款5184元;1987年107户,发款20246元。
1956年,尧渡镇组织闲散居民50人,率先成立粗工作业社。东流、大渡口镇也相继成立了福利生产单位。到1958年止,全县福利生产自救单位发展到14个(后合并调整为8个),共吸收烈军属、无业居民、盲、聋、哑、残人员256人就业。生产项目有毛巾、鞋袜、手套、毛毯、被单、围巾、棉布、牙刷、粉丝、石灰、砖瓦等50余种。1959年,8个生产单位全年完成总产值40.6万余元。1960年,全县福利生产单位全部移交给工交部门管理。此后,生产自救作为城镇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形式,始终坚持下来。仅尧渡镇就先后成立劳动综合队、“五七”联合社、蚊烟厂、旅社、饮食店、汽车修配厂、福利皮蛋厂等7个生产、服务、修理型街道企业,使许多无业居民、社会困难户、盲、聋、哑、残人员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那些通过生产自救生活仍然困难或丧失劳动力无法参加生产的城镇困难户,还给予适当的定期定量救济。1961年,全县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城镇困难户有41户,发救济款20158元;1975年47户,发救济款5184元;1987年107户,发款202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