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县内无产科医院,医院也不设产科,仅原东流医院有一助产士,但设备残缺,有名无实。
1952年开始,国家分配妇幼专业人员到县卫生院、区卫生所工作。1953年,东流、至德两县均成立妇幼保健站,附设于县医院,各配备2名专业人员,在县城内开展新法接生工作。同年在香隅、葛公两区卫生所各配1名专业人员,在区辖范围内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56年,增设大渡口、昭潭、泥溪卫生所,各配备妇幼专业人员1名。1959年,两县站合并为东至县妇幼卫生站,专业人员增至15人。1958年,先后开设尧渡、胜利妇产院,张溪、白笏接生站。1968年,县妇幼卫生站撤消并入县卫生站。1970年,保健与防疫合并成立东至县防保站。1974年分出,恢复东至县妇幼卫生站。1979年,县站列为重点建设单位,新建楼房715平方米。1982年续建生活用房240平方米。同时加强了县站技术力量的配备。到1985年,县妇幼保健站有职工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5%,内设妇检门诊、计划生育指导、婚前检查、儿保、妇保及化验、药房等组室。县、区两级医院均设妇产科,区中心卫生院设防保组。乡卫生院配有保健员。区、乡妇保人员共计58人,其中23名助产士可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6名保健员可做计划生育3项手术和一般难产处理。胜利、张溪、官港、葛公、昭潭等区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可解决难产急救。在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可开展剖腹产、子宫脱垂次全切、尿痿修补等手术。一、新法接生
解放前,民间盛行旧法接生,造成较多妇婴疾病和死亡,孕产死亡率达130‰,婴儿死亡率高达200‰。50年代初,始在农村选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女青年和旧产婆进行集中培训,掌握产包消毒和新法接生技术。新法接生在城镇、农村逐步推广,防止了产褥热和脐带风,减少妇婴死亡。1958年,农村兴办产院、接生站,提倡住院分娩。到1977年,先后培训和复训新法接生员2937人(次),新法接生率达30%。1985年达97%,其中住院分娩30%,产妇死亡率下降到5.2;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6.45‰。县站还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并在新庭、合镇等乡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二、妇女病防治
50年代末,在农村开展妇科病普查,并逐步推行妇女“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制度。“大跃进”年代,农村妇女参加重体力劳动,妇科病患者增多。1959年,县站组织妇保专业人员,对胜利公社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发现子宫脱垂患者287人,经采取设家庭病床、口服中药金樱子根汤和用子宫托纱布条填塞法,一个月疗程后,轻度患者痊愈,重度患者病情好转。1961年,全县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共查出子宫脱垂患者5591人,治疗好转达2317人,闭经患者2564人,治愈928人。1962年,县卫生科和妇联组织妇幼卫生人员和女医务人员212人,深入农村,设立35个防治点,组织巡回查治组59个,采取边查边治的办法,对3261名子宫脱垂患者全部进行治疗。1978年,再对妇科病进行调查,发现仍有子宫脱垂患者2003人,尿痿77人,后都分别给予保守和手术治疗。
三、儿童保健
1952年,开始为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注射白喉疫苗。此后县保健站每年为城镇机关、学校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受检儿童千人上下,发现营养不良和佝偻病儿童给予矫正。50年代末,开始新法育儿指导,为农村托儿所、幼儿园培训保育员6725人。1979年,在全县开展幼儿蛔虫普查、普治,配合县防疫站对5万名儿童进行驱蛔治疗。1980年,每年为独生子女和托儿所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先后检查5000人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