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日或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俗云“大年初一”。
自夜半子时起,家家相继开门出行,用除夕保存的火种鸣放鞭炮,曰“开门炮”。或办元宝(五香蛋),焚香纸,先祭天地,后把祖宗。早膳最丰盛,一般为鸡下面、五香蛋、年糕、甜米酒,以及除夕烹制的其他饭菜。饭后,亲朋邻居相互造门,给尊长拜年,庆祝新春伊始,男女老幼各尽其兴。
这天,禁忌扫地、挑水、洗衣、做针线、动刀剪,也不下田劳动,商店闭门歇业。忌讳污言秽语和打架斗殴。作案犯科者极少见。
人日夏历正月初七,又称“上七”。复置肴酒,家祭祖先,也有此日送祖的,但多数人家留到元宵才送。走访亲友,一般在元日之后,“上七”之前。
晚饭后,以家庭主妇为首,率领子弟敲锣打鼓,鸣放爆竹大呼:“狐狸(或野猫)嗾嗬嗾嗬!”自室内逐之于外,谓之“嗾狐狸”。此俗旧时盛行,至今也未绝迹。过了“上七”,街市恢复正常营业。
上元亦称“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广义的春节到此结束,备酒肴,送祖先,食元宵。有芝麻甜馅元宵,有糖拌实心元宵。老人常说,“吃过年饭,望着田畈”。
入夜,民间集资闹花灯进入高潮,荡花船、挑花篮、舞龙灯、骑纸马、擎麒麟、演假面、走高跷,还有狮子灯、鲤鱼灯、河蚌灯等,是一年中最热闹的灯会。此俗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一直盛行城乡。
花朝夏历二月初二。相传这天百花生、龙抬头,非常吉利。村姑少女串门嬉戏、拉家常、赛刺绣,或请人穿耳环孔。因气温回升,这天又是放风筝的好日子,“小儿制纸鸢,乘风纵之,高入云表”。民间择吉于此日办喜事的,也很普遍。
清明夏历二三月间。公历四月四或五日。家家上坟,除杂草、培新土、挂纸标、焚香纸,设供拜祭祖先。机关学校则组织敬奠革命烈士活动,上烈士陵园除草扫墓,向烈士鞠躬致敬,敬献花圈与挽联等。
清明时节,又是植树不可错过的良机。俗话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天,旧时还有家家门上插柳,妇女头上戴柳的习俗。
上巳夏历三月初三。农村以小蒜、藜蒿、马兰、荠菜等拌和米麦黍粉做粑吃。“三月三,小蒜搋粑”,据说吃了可以“粑魂”。城镇居民除食粑外,还有踏青习俗,或三五结伴,络绎出城,郊游探春。此俗解放后逐渐减少。
端午夏历五月初五。家家插艾条、挂蒲剑、吃粽子,或饮雄黄富蒲酒。旧时,儿童“以雄黄点额,系彩丝于臂”,或佩挂香袋,意在驱疫避邪。山区居民上山采药,以备不虞;水乡百姓则划龙船竞渡,或投“角黍”(粽子)于水中,以祭诗人屈原。
这天是一年中三大佳节之一,讲究全家团圆,未婚新婚姑爷须备礼看望丈人丈母。
天贶夏历六月初六。旧时,是农家祭田神“安青苗”的日子。值割早稻,村民舂碾新米做饭,先荐祖,后食用,谓之“尝新”。“六月六,晒得鸡子熟”,是晒霉的好时机,家家翻箱倒柜,晾晒衣被书画等。也有人晒水给小儿洗澡的,据说此举可免生痱子。
七夕夏历七月初七日晚上,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或于篱旁檐下,仰瞻星空,恭贺天上有情人终成眷属。旧时,姑娘们于月下穿针乞巧,以引线穿入的为巧;或者等候彩云的出现,以如愿见者为幸。
中元夏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备酒肉巴果,焚香纸冥包,祭祖祀神(指孤魂野鬼,俗称“野菩萨”)。祭祖不必上坟,在路口即可。祀神酒酹于地,巴抛于野。如今祭祀之俗虽有所淡化,但民间食已之俗仍相沿不衰。
旧时,佛教徒这天建盂兰盆会,作施食道场,民间演目连戏,以解脱所谓冥中“倒悬”者。此俗解放后自行绝迹。
中秋夏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三大佳节之一。
办酒肴,吃月饼,重团圆。以月饼、绿豆糕、石榴、柿子、山楂和菱藕等馈赠亲友,板栗炒子鸡是应节名菜。是夜,多置案院中篱旁,全家围坐,品茗尝饼,对月抒怀,以安享天伦之乐;或远游未归,游子之眷,亲人之思,把酒赏月,别有一番情趣。
重阳夏历九月初九,亦称“重九”。应节食品是用糯米芝麻制成的糍粑、糍团,俗称“花糍”和“重阳果”,并以此馈赠邻居亲友。是日,文人雅士好秋游登高,饮酒赏菊,吟诗咏志。
冬至夏历十一月间,公历十二月二十一二日。复有祭祖之举,祭礼如同清明,但不如清明普遍。民间多择此日葬坟、立碑。
小年夏历腊月二十四。民谚云:“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广义的春节自此日始。打扬尘、除积垢,供设祖先灵牌。晚上,摆酒撰,鸣鞭炮,焚香接祖,然后全家团聚用膳。
除日夏历腊月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称除夕为“三十晚夜”。
换桃符,贴门庆,张挂中堂年画、彩灯彩球,房屋内外为之一新。晚上祭祖,多为独户拜祭,同宗合祭的也有。岁除,鞭炮声不绝于耳,晚餐肴馔垒集,为一年之最。连滴酒不沾的老太太,也破例饮酒。饭后,拜接灶神,预备大年初一的膳食。晚辈给长辈请安祝寿,长辈给晚辈祈福,并给压岁钱,然后少长欢聚守岁,张灯直到天明。
旧时,负债而无力偿还之家,其家长除夕要设法躲避,因正月忌讳讨债,一般到吃过年饭后就没事了。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