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农业生产综合性较强,素称“鱼米之乡”、“桑茶古邑”。然而建国前,由于全县大部份土地被少数地主、富农兼并占有,广大贫苦农民租佃经营,倍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发展缓慢。至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208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
建国后,本县农业生产虽几经曲折,但发展速度较快。
1951年3月,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大力扶持,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1954年,组织农民实行互助合作,兴修塘坝。1956年,开始单季改双季的耕作制度改革,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至3093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加95.92%,蚕茧增加447.36%,苎麻增加472.3%,茶叶增加265.6%。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由于“瞎指挥风、浮夸风,共产风”的干扰,加之3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损失。1958年,粮食总产由1956年的64954吨减少至49045吨。
1961年起,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并根据客观实际压缩双晚面积,扩大绿肥种植。1964年,双晚面积由1960年的115000亩,压缩到51360亩。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60年减少136502亩,总产却增加18121吨。
1965年起,本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1970至1976年间,年均种植双季稻面积,由此前的5万余亩扩大到18.6万余亩。1972年,实现了“高杆改矮杆”的水稻良种化。其间,还进行了兴建水库、疏治河道等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但由于左的影响,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一些社、队,盲目围湖造田,毁桑麻、毁林建造大寨田,致使农业内部结构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这一期间,粮食总产有所上升,但林、牧、渔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1981年后,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农业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杂交稻良种的繁育,推进“常规改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及改造低产田、开发吨粮田等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的进展。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568万元,比1949年增长2.63倍。其中,农、牧、副、渔业,依次为4387万元、1455万元、1280万元、158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2.9倍、1.5倍、3.07倍、11.1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与1949年比:粮食增长2.45倍,油菜籽增长19.1倍,蚕茧增长77.4倍,苎麻增长5.17倍,生猪增长5.8倍。农产品的商品率逐步提高,水产畜禽、桑茶麻、药材等经济作物已形成区域规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