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路政管理
民国25年(1936)12月,设青阳汽车站,配有路警和流动道班,负责管理和养护省屯公路青阳段。民国27年,公路被破坏,工作停顿。民国36年,本县蓉城、乔木两地设芜(湖)大(渡口)公路一、二抢修队,抢修碧山至五溪路段。翌年4月,青(阳)岩(寺)路和芜大路修复完工,是年设青阳工务段。
1949年6月,设青阳工务总段,下辖石台和大渡口工务段,负责修复毁坏严重的路基、路面和桥涵。同时设青阳公路管理站,负责至德、贵池、青阳、铜陵4县的路政管理和养路费征收。翌年6月,青阳工务总段撤销,改设青阳养路段。
1950年,在本县组建皖南急要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五整修队,下设八个分段,按设计标准,对大(通)木(镇)、青岩、芜大等3条公路大整修。翌年8月,全面竣工。是年11月,撤第五整修队,重建青阳养路段。1952年3月,改称青阳公路管理段,始设陵阳、杨田、木镇、五溪、丁桥5个专业道班,道工40余人,使用手工养护工具,养护辖境内96.3公里路段和22座公路桥梁。1953年3月,改管理段为青阳工区,管辖青阳、贵池、铜陵3县,设9个道班,养护里程193公里,并直接征收社会车辆的养路费。1955年,工区和公路管理段合并成立公路管理段第一公路管理站。1958年,公路站与汽车站合并成立青阳中心站,内设公路养护小组。翌年,成立县公路养护队。1962年,恢复青阳养路工区,职工70人,增设乔木、老山2个道班。翌年,合并成立公路管理站。1971年,一度并入交通大站。是年5月建成公路石料厂。1981年7月,恢复青阳公路管理站。1985年1月,路政股并入交通监理站。是年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养路费由交通监理站征收。翌年,路政员回公路站,专事养路费征收工作。至1989年,辖15个道班,有养路工141人,养路机车36辆(汽车6辆、拖拉机24辆、压路机6辆)。是年,全县征收养路费148.1万元。
本县公路站通过专业养护、建勤养护和社队包养等形式,进行勤俭养路,不断提高路线等级,路况常优,平均好路率经常保持在85%以上。1970至1986年,连续17年被评为省、地(市)、县交通系统先进单位。乔木道班养路好路率在90%以上,连续18年(1970至1987)被评为省先进道班。该道班原班长赵代珍,1957年参加工作,精心养路20年,做出了显著成绩,1969至1984年,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70~1989年养路费征收表
单位:万元

公路养护里程表
单位:米

二、陆运管理
1961年1月,成立木镇、九华、杨田、陵阳4个公社交通运输管理站,对民间运输市场实行“三统”管理(统一管理货源、统一计划制度、统一票证运价)。1964年10月,撤销原公社交管站,成立城关、木镇、陵阳4个交通管理站,对民间运输企业及散车散工严格管理,执行“三统”政策,严禁车无照、货无票、人无证。1966年,成立县交通管理站。“文革”期间,交管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5年5月,交通局内设运输管理组,下设城关、木镇、庙前、童埠4个交管站,从实行计划运输。组织合理运输的要求出发,统筹安排民间运输,重申“三统”政策,对运输人员统一审核发证。1978年,撤销庙前交管站。翌年撤销木镇交管站。1981年,本县交通管理站始征2吨以下机动车辆的养路费。1983年4月,城关、童埠交管站合并成立青阳县交通运输管理站,设五溪、木镇2个公路交通检查站,负责管理交通安全,维护运输秩序。1986年11月,改为县交通运输管理所。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交管工作由单一的民间运输管理扩大到全面运输管理。负责组织客货运输、搬运装卸、汽车维修,监督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并负责营运车辆审核发证、征收交通运输管理费等。
三、水运管理
民国时期,本县未设官方水运管理机构,水运由封建帮会及把头组织的“船业工会”控制。抗日战争前,本县有“金斗帮”和“六邑帮”。
1951年8月,华东联运公司皖南分公司在本县设联运办事处木镇联运站,下辖县政府建设科在木镇组建的县木帆船联合运输社。1953年,改木帆船联运社为木镇航运站,下辖蓉城、庙前2个航管组。1955年,改设县航管站,设木镇、庙前2个航管组。1958年增设童埠航管组。1986年又增设余家嘴航管组。
县航管站对全县营运船舶实行统一组织货源、统一里程运价和统一调度、统一检验,对全县船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发证,并负责船舶航行安全指导工作。
四、交通监理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机动车辆的增多,本县于1977年设车辆监理站。1978年4月增设农机监理站。1985年车辆监理站改称交通监理所,是年1月,开始征收汽车和大、中型拖拉机的养路费。翌年,改由公路站征收。1987年监理所划归县公安局领导,改为县交通警察队。
1989年,本县交警队有机动监理车4辆、摩托车2辆,编制工21人,其主要职能是对公路交通安全实行监督,检查运行车辆、大型农机,进行路查、路检,处理交通肇事,查处交通违章,考核大型运输车辆和驾驶员,维护和整顿交通秩序。
附:朱家渡渡船翻沉事故
1954年6月上午11时许,茗山村妇女杜菊妹等11人,于童埠乡朱家渡口搭乘渡船,去童埠乡乌龙村探亲。时潮水上涨,七星河水面宽约1公里,且渡船破烂不堪,船底和船身裂隙漏水,船工只以棉花和泥堵塞。船行河心时,由于人多超载,舱内进水。行至离对岸20米处,船翻沉水中,船上连渡工12人均落水,救起5人,杜菊妹等7人淹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