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乡镇企业
一、发展概况
50年代初,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区内各地兴办了一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铁木农具制造、纺织等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依附于农业合作社,实行以农为主,综合经营。1954年,区内遭受严重水灾,各地积极开展以副补农,推动了副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手工业作坊和家庭副业,是乡镇企业的萌芽。1958年到70年代中期,区内开始出现为城市工业配套服务的以小服装、小化肥、小农药、小机械、小煤窑等“五小企业”为主体的社队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规定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再兴办工业。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社队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在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一批家庭副业、手工业被砍掉。粉碎“四人帮”后,社队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1978年,区内社队企业仅有3142个,从业人员5.91万人,总产值7839.36万元,纯利润1551.53万元,上交税金303.92万元。
1979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大批富余劳动力。1979和1981年,国务院先后发出国发(79)170号和(81)77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规定。地委、行署反复宣传中央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指导思想,帮助广大群众摆脱左的思想束缚,社办、队办、户办、联户办等各种企业蓬勃兴起。1984年7月,“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当时,全区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到4412个,从业人员10.7万人,年产值23480.17万元,创利润2200.99万元,上交税金621.68万元。此外,还涌现出12743个户办、联户办企业。
1985年后,地委、行署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重点来抓。在全区掀起了“解放思想、脱贫致富”的大讨论,提出了“要想富,乡镇企业迈大步”的口号,采取了健全乡镇企业领导机构、培训乡镇企业骨干,制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动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业包扶乡镇企业等措施,使区内乡镇企业进入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1985年起,全区乡镇企业平均每年递增2万多个,从业人员每年递增4万多人,产值平均每年以2.8亿元速度增长,利润以平均每年2000多万元上升,上交税金以每年550多万元速度上涨。但在随后开展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全区乡镇企业一度又跌入低谷。1990年1—2月份,仅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的8.61%。此后,地委、行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召开两次全区乡镇企业会议,使乡镇企业很快摆脱了困境。1990年底,区内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4.11万个,其中乡村集体企业4217个;职工人数40.23万人;企业总产值2044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0190万元;企业纯利润16144万元;上交国家税金达41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56580万元。
二、门类
乡镇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五业并举和以工业为主体的格局;在企业规模上,形成了年产值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为主导的格局;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格局。
1990年,区内有产值50万元以上企业487个,其中百万元以上产值的154个,300万元以上产值的23个,千万元以上产值的2个。这些企业总产值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6%;全区有13个乡镇的企业产值超2000万元,有10个行政村企业的产值超500万元。
(一)工业企业
1990年,区内有乡镇工业企业63533个,其中集体工业企业为2955个,从业人员为11.5万人,占乡镇企业职工总人数的28.6%;产值达124875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9.68%,总收入达93438万元。
工业企业按行业分,1990年区内有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建筑材料制品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缝纫业、皮革毛皮制造业、印刷业、造纸业、工艺美术品、化学、塑料工业、机械工业等30多种。其中以建材和食品加工业为主体,集体建材企业有927家,年产值达25093万元,占乡镇工业企业产值37.5%;乡镇食品制造企业有1278家,年产值17939万元,占乡镇工业产值的25.3%。从80年代起,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工艺品制造业迅速发展,其中化学工业产值从1980年的230.63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2757万元;纺织工业产值从1980年的36.7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1542万元。电子工业从无到有,1986年后,区内先后办起了含山江淮漆包线厂、无为电热器材厂、无为互感器厂等企业。
(二)农业企业
1978年,全区有831个,仅次于工业企业。此后,随着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企业个数逐步减少,至1985年,减为548个,1990年只有392个。从业人员也呈递减趋势,1978年为1.08万人,1985年为5772人,到1990年只有4156人,人数递减过半。总产值虽有增长,但幅度不大。1978年为1028.94万元,1985年为1431.14万元,1990年为2548万元。农业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3.12%降到1990年的1.21%。
(三)建筑业是区内一大支柱产业,崛起于1978年。当年,全区有集体建筑企业162个,从业人员5979人,年产值469.11万元。1990年,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5918个,其中集体建筑企业311个;联户个体建筑企业15607个。从业人员7.05万人,产值3780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7%。全区300万元以上产值企业中,建筑业有9个,占39%。
(四)交通运输业
1990年,区内有19923个,从业人员3.44万人,年创产值2278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0.9%。以联户、个体企业为主,共19831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占总人数的89%,产值20905万元,占总产值的90.2%。设备方面,有船4671艘,总吨位128288吨。其中机动船4533艘,吨位123019吨;驳船128艘,吨位5204吨;个体船3752艘,占80.3%。汽车1827辆,其中客运车辆398辆,个体车辆1367辆,占74.8%。拖拉机10092台,其中个体9704台,占96%。
(五)其他企业
主要包括商业、饮食服务业。1990年全区共有32132个,其中,商业企业17166个,从业人员2.86万人;饮食业5847个,从业人员1.33万人;服务性行业9119个,从业人员1.41万人。共创产值25615万元,其中商业12127万元,饮食业9125万元,服务业4363万元;总收入48861万元,其中商业35373万元,饮食业9125万元,服务业4363万元。其中联户和个体企业占主体,为企业个数的99%,从业人员的83.5%,总产值占85.5%,总收入占82%。
1990年全区总产值3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
三、管理
1977年前,由所在区乡(社)政府统一管理,1977年后,地县两级设“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正式成立“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步入正规化。
(一)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4年,全区乡镇企业吸取江苏无锡地区的管理经验,推行“一包三改”,即实行厂长(经理)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命制为聘任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给乡镇企业注入活力。1987年底,又引入公开竞争体制,全面推行招标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4月后,全区大部分乡镇集体骨干企业均实行了公开招标承包。庐江县1595家集体企业公开招标面达95%,参加招标的达3789人,有的企业多达20多人招标,竞争者通过答辩、公开评标,有1268个原厂长(经理)继续任职,332名普通工人、农民和一般干部夺标,占中标总数的21.4%。1988年,总产值达145602万元,创利14971万元。从1989到1990年,针对部分乡镇对小型企业实行“甩手承包”的弊端进行了整顿,从而保证乡镇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质量管理
80年代后期,全区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每年定期举办厂长(经理)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增强质量管理意识。积极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提高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含山县首先在林头涤盖棉厂、半湖铸造厂等6家企业进行规范化试点,而后在全县31个重点骨干企业中全面展开。无为县以点带面在全县树立了白鹤轮窑厂等15个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兵企业。由于积极开展了创优上等级活动,区内302家乡办工业领取了省、地、市颁发的《三级计量合格证》、《化验室合格证》和《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1990年,全区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30%,还涌现出巢湖市蜂宝制药厂、无为县江坝油脂化工厂、和县农药厂、巢湖市金庭水泥厂、巢湖市棉纺厂、庐江县黄酒厂、庐江县石六庵铜选厂7个省级明星企业和9个第三产业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9个。
(三)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乡镇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80年代后期,行署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并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仅1990年,全区办培训班7期,培训会计500人次。规定50万元以上企业的主办会计实行乡镇与主管局双重管理制度。二是对乡镇企业各项提留和利润分配加以明确规定。地县市乡镇企业管理部门都配备审计人员,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定期审计,并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层实行财务月报,加强财务管理。三是开展“小四清”。含山县1990年组织了200人的清财队伍,对全县186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财务清查,追回应收款416.3万元,追回私人欠款45.47万元。
附:省级明星乡镇企业简介
安徽省巢湖蜂宝制药厂
该厂是1984年12月在原养蜂场的基础上创办,1985年12月30日正式投产,初称“安徽省巢湖蜂宝营养品厂”。1987年4月7日,经省医药管理局验收批准改现名。以生产蜂宝药品为主,同时生产中成药。产品注册商标为“百春牌”。所生产的蜂皇浆干粉、花粉片、蜂胶片等2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大部分省、市。1988年,蜂皇浆粉和人参蜂皇浆双获第32届国际蜂产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元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到1990年,该厂有职工160人,固定资产231万元,创利税65万元,获纯利25.81万元,出口交货总额1232万元。
巢湖市棉纺厂
该厂是1988年4月在原柘皋镇轮窑厂的基础上集资兴建,系柘皋镇街道办事处兴办。生产规模始为2080锭,1990年下半年,又投资180万元扩建配套设备,形成5000锭生产能力。所产21支、32支棉纱中,一级标准超过95%,居省小棉纺之首。在1990年纺织工业部组织的全国纺织知识竞赛中,名列地区前茅,被评为省级优胜单位。产品畅销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还远销江浙。该厂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干部职工315人。1990年生产21支、32支棉纱392吨,完成产值400.3万元,利税72.3万元,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明星企业”称号。
无为县江坝油脂化工厂
该厂系无为江坝镇办引用外地资金企业。1990年有固定资产净产值148万元,职工130人,拥有轧籽、预榨、浸出、精炼一条龙先进工艺,采用“浸出法”加工植物油。主要产品为国标二级菜籽油,1988年获省系统优质产品奖并获系统“金杯奖”。同时还生产精炼棉籽油。两类油产品均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所产浸出饼粕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诸国。1989年,创产值1056万元,利税78万元,饼粕出口创汇100余万元。该厂1988年被省政府评为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0年元月又被命名为“明星企业”。
和县农药厂
该厂是1984年创建的镇办企业,属国家农药定点生产厂家,产供销皆列入国家计划。1990年有固定资产162万元,职工132人。企业与三个大专院校和四个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所产杀虫双已完成第三代生产工艺,年设计生产能力3000多万吨。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有甲胺磷。1990年共生产农药1850吨,创产值880万元,利税91万元。产品销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东、上海等六省一市。1990年元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庐江石门庵铜选厂
该厂系庐江砖桥乡石桥村与安庆月山铜矿、省冶金厅供销公司联营复建。1988年6月1日破土动工,1989年4月30日建成,5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正式投入生产。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100吨。拥有固定资产250万元,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该厂自1989年到1990年,共生产铜金属量926吨,完成产值1250.1万元,创利润281.27万元,上交税金31万多元(不含减免税)。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庐江县黄酒厂
该厂建于1988年2月,属泥河镇办企业,为长江以北唯一的黄酒厂。固定资产114万元,流动资金178万元,职工103人。产品有花雕、加饭等十三个系列,畅销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甘肃和本省的各大中城市。其中,海神牌加饭酒、花雕酒于1989年双获部优称号,加饭酒同年获省优称号。1990年6月,由全国妇联,轻工部,北京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建国四十周年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上,海神牌加饭酒、花雕酒双双荣获银奖。该厂1990年元月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巢湖市金庭水泥厂
该厂系巢湖市环城乡灯塔行政村办企业。建于1986年,总投资380万元,1988年5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325#、425#、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中425#占90%以上。现有职工475人,固定资产420万元,自有资金466万元,具有先进的机械化立窑成套设备和完备的化验、检测手段。1990年,所产425#普硅水泥属省局系统优质产品。1988年,生产水泥2.41万吨,产值288万元,利润总额47.63万元;1989年,生产水泥3.03万吨,产值516万元,利润总额71.56万元;1990年,生产水泥3.15万吨,产值580万元,利润总额91.32万元。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50年代初,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区内各地兴办了一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铁木农具制造、纺织等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依附于农业合作社,实行以农为主,综合经营。1954年,区内遭受严重水灾,各地积极开展以副补农,推动了副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手工业作坊和家庭副业,是乡镇企业的萌芽。1958年到70年代中期,区内开始出现为城市工业配套服务的以小服装、小化肥、小农药、小机械、小煤窑等“五小企业”为主体的社队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规定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再兴办工业。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社队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在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一批家庭副业、手工业被砍掉。粉碎“四人帮”后,社队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1978年,区内社队企业仅有3142个,从业人员5.91万人,总产值7839.36万元,纯利润1551.53万元,上交税金303.92万元。
1979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大批富余劳动力。1979和1981年,国务院先后发出国发(79)170号和(81)77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规定。地委、行署反复宣传中央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指导思想,帮助广大群众摆脱左的思想束缚,社办、队办、户办、联户办等各种企业蓬勃兴起。1984年7月,“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当时,全区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到4412个,从业人员10.7万人,年产值23480.17万元,创利润2200.99万元,上交税金621.68万元。此外,还涌现出12743个户办、联户办企业。
1985年后,地委、行署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重点来抓。在全区掀起了“解放思想、脱贫致富”的大讨论,提出了“要想富,乡镇企业迈大步”的口号,采取了健全乡镇企业领导机构、培训乡镇企业骨干,制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动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业包扶乡镇企业等措施,使区内乡镇企业进入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1985年起,全区乡镇企业平均每年递增2万多个,从业人员每年递增4万多人,产值平均每年以2.8亿元速度增长,利润以平均每年2000多万元上升,上交税金以每年550多万元速度上涨。但在随后开展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全区乡镇企业一度又跌入低谷。1990年1—2月份,仅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的8.61%。此后,地委、行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召开两次全区乡镇企业会议,使乡镇企业很快摆脱了困境。1990年底,区内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4.11万个,其中乡村集体企业4217个;职工人数40.23万人;企业总产值2044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0190万元;企业纯利润16144万元;上交国家税金达41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56580万元。
二、门类
乡镇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五业并举和以工业为主体的格局;在企业规模上,形成了年产值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为主导的格局;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格局。
1990年,区内有产值50万元以上企业487个,其中百万元以上产值的154个,300万元以上产值的23个,千万元以上产值的2个。这些企业总产值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6%;全区有13个乡镇的企业产值超2000万元,有10个行政村企业的产值超500万元。
(一)工业企业
1990年,区内有乡镇工业企业63533个,其中集体工业企业为2955个,从业人员为11.5万人,占乡镇企业职工总人数的28.6%;产值达124875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9.68%,总收入达93438万元。
工业企业按行业分,1990年区内有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建筑材料制品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缝纫业、皮革毛皮制造业、印刷业、造纸业、工艺美术品、化学、塑料工业、机械工业等30多种。其中以建材和食品加工业为主体,集体建材企业有927家,年产值达25093万元,占乡镇工业企业产值37.5%;乡镇食品制造企业有1278家,年产值17939万元,占乡镇工业产值的25.3%。从80年代起,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工艺品制造业迅速发展,其中化学工业产值从1980年的230.63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2757万元;纺织工业产值从1980年的36.7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1542万元。电子工业从无到有,1986年后,区内先后办起了含山江淮漆包线厂、无为电热器材厂、无为互感器厂等企业。
(二)农业企业
1978年,全区有831个,仅次于工业企业。此后,随着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企业个数逐步减少,至1985年,减为548个,1990年只有392个。从业人员也呈递减趋势,1978年为1.08万人,1985年为5772人,到1990年只有4156人,人数递减过半。总产值虽有增长,但幅度不大。1978年为1028.94万元,1985年为1431.14万元,1990年为2548万元。农业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3.12%降到1990年的1.21%。
(三)建筑业是区内一大支柱产业,崛起于1978年。当年,全区有集体建筑企业162个,从业人员5979人,年产值469.11万元。1990年,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5918个,其中集体建筑企业311个;联户个体建筑企业15607个。从业人员7.05万人,产值3780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7%。全区300万元以上产值企业中,建筑业有9个,占39%。
(四)交通运输业
1990年,区内有19923个,从业人员3.44万人,年创产值2278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0.9%。以联户、个体企业为主,共19831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占总人数的89%,产值20905万元,占总产值的90.2%。设备方面,有船4671艘,总吨位128288吨。其中机动船4533艘,吨位123019吨;驳船128艘,吨位5204吨;个体船3752艘,占80.3%。汽车1827辆,其中客运车辆398辆,个体车辆1367辆,占74.8%。拖拉机10092台,其中个体9704台,占96%。
(五)其他企业
主要包括商业、饮食服务业。1990年全区共有32132个,其中,商业企业17166个,从业人员2.86万人;饮食业5847个,从业人员1.33万人;服务性行业9119个,从业人员1.41万人。共创产值25615万元,其中商业12127万元,饮食业9125万元,服务业4363万元;总收入48861万元,其中商业35373万元,饮食业9125万元,服务业4363万元。其中联户和个体企业占主体,为企业个数的99%,从业人员的83.5%,总产值占85.5%,总收入占82%。
1990年全区总产值3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
三、管理
1977年前,由所在区乡(社)政府统一管理,1977年后,地县两级设“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正式成立“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步入正规化。
(一)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4年,全区乡镇企业吸取江苏无锡地区的管理经验,推行“一包三改”,即实行厂长(经理)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命制为聘任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给乡镇企业注入活力。1987年底,又引入公开竞争体制,全面推行招标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4月后,全区大部分乡镇集体骨干企业均实行了公开招标承包。庐江县1595家集体企业公开招标面达95%,参加招标的达3789人,有的企业多达20多人招标,竞争者通过答辩、公开评标,有1268个原厂长(经理)继续任职,332名普通工人、农民和一般干部夺标,占中标总数的21.4%。1988年,总产值达145602万元,创利14971万元。从1989到1990年,针对部分乡镇对小型企业实行“甩手承包”的弊端进行了整顿,从而保证乡镇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质量管理
80年代后期,全区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每年定期举办厂长(经理)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增强质量管理意识。积极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提高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含山县首先在林头涤盖棉厂、半湖铸造厂等6家企业进行规范化试点,而后在全县31个重点骨干企业中全面展开。无为县以点带面在全县树立了白鹤轮窑厂等15个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兵企业。由于积极开展了创优上等级活动,区内302家乡办工业领取了省、地、市颁发的《三级计量合格证》、《化验室合格证》和《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1990年,全区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30%,还涌现出巢湖市蜂宝制药厂、无为县江坝油脂化工厂、和县农药厂、巢湖市金庭水泥厂、巢湖市棉纺厂、庐江县黄酒厂、庐江县石六庵铜选厂7个省级明星企业和9个第三产业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9个。
(三)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乡镇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80年代后期,行署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并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仅1990年,全区办培训班7期,培训会计500人次。规定50万元以上企业的主办会计实行乡镇与主管局双重管理制度。二是对乡镇企业各项提留和利润分配加以明确规定。地县市乡镇企业管理部门都配备审计人员,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定期审计,并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层实行财务月报,加强财务管理。三是开展“小四清”。含山县1990年组织了200人的清财队伍,对全县186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财务清查,追回应收款416.3万元,追回私人欠款45.47万元。
附:省级明星乡镇企业简介
安徽省巢湖蜂宝制药厂
该厂是1984年12月在原养蜂场的基础上创办,1985年12月30日正式投产,初称“安徽省巢湖蜂宝营养品厂”。1987年4月7日,经省医药管理局验收批准改现名。以生产蜂宝药品为主,同时生产中成药。产品注册商标为“百春牌”。所生产的蜂皇浆干粉、花粉片、蜂胶片等2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大部分省、市。1988年,蜂皇浆粉和人参蜂皇浆双获第32届国际蜂产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元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到1990年,该厂有职工160人,固定资产231万元,创利税65万元,获纯利25.81万元,出口交货总额1232万元。
巢湖市棉纺厂
该厂是1988年4月在原柘皋镇轮窑厂的基础上集资兴建,系柘皋镇街道办事处兴办。生产规模始为2080锭,1990年下半年,又投资180万元扩建配套设备,形成5000锭生产能力。所产21支、32支棉纱中,一级标准超过95%,居省小棉纺之首。在1990年纺织工业部组织的全国纺织知识竞赛中,名列地区前茅,被评为省级优胜单位。产品畅销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还远销江浙。该厂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干部职工315人。1990年生产21支、32支棉纱392吨,完成产值400.3万元,利税72.3万元,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明星企业”称号。
无为县江坝油脂化工厂
该厂系无为江坝镇办引用外地资金企业。1990年有固定资产净产值148万元,职工130人,拥有轧籽、预榨、浸出、精炼一条龙先进工艺,采用“浸出法”加工植物油。主要产品为国标二级菜籽油,1988年获省系统优质产品奖并获系统“金杯奖”。同时还生产精炼棉籽油。两类油产品均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所产浸出饼粕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诸国。1989年,创产值1056万元,利税78万元,饼粕出口创汇100余万元。该厂1988年被省政府评为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0年元月又被命名为“明星企业”。
和县农药厂
该厂是1984年创建的镇办企业,属国家农药定点生产厂家,产供销皆列入国家计划。1990年有固定资产162万元,职工132人。企业与三个大专院校和四个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所产杀虫双已完成第三代生产工艺,年设计生产能力3000多万吨。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有甲胺磷。1990年共生产农药1850吨,创产值880万元,利税91万元。产品销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东、上海等六省一市。1990年元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庐江石门庵铜选厂
该厂系庐江砖桥乡石桥村与安庆月山铜矿、省冶金厅供销公司联营复建。1988年6月1日破土动工,1989年4月30日建成,5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正式投入生产。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矿石100吨。拥有固定资产250万元,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该厂自1989年到1990年,共生产铜金属量926吨,完成产值1250.1万元,创利润281.27万元,上交税金31万多元(不含减免税)。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庐江县黄酒厂
该厂建于1988年2月,属泥河镇办企业,为长江以北唯一的黄酒厂。固定资产114万元,流动资金178万元,职工103人。产品有花雕、加饭等十三个系列,畅销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甘肃和本省的各大中城市。其中,海神牌加饭酒、花雕酒于1989年双获部优称号,加饭酒同年获省优称号。1990年6月,由全国妇联,轻工部,北京人民政府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建国四十周年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上,海神牌加饭酒、花雕酒双双荣获银奖。该厂1990年元月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巢湖市金庭水泥厂
该厂系巢湖市环城乡灯塔行政村办企业。建于1986年,总投资380万元,1988年5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325#、425#、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中425#占90%以上。现有职工475人,固定资产420万元,自有资金466万元,具有先进的机械化立窑成套设备和完备的化验、检测手段。1990年,所产425#普硅水泥属省局系统优质产品。1988年,生产水泥2.41万吨,产值288万元,利润总额47.63万元;1989年,生产水泥3.03万吨,产值516万元,利润总额71.56万元;1990年,生产水泥3.15万吨,产值580万元,利润总额91.32万元。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