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
(一)组织概况民国16年(1927)4月,中共党员禹子鬯根据中共芜湖特别支部的指示,在原籍组建中共和县支部,这是区内成立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和县支部被迫停止活动。
同年8月后,根据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精神,区内先后成立了由任惠群任书记的中共无为特别支部,由苗树德任书记的中共庐江特别支部,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和县成立党的通讯处。
民国17年(1928)冬,成立由倪合台任书记(不久由胡德荣继任)的中共无为县委,辖4个党支部,有党员55人。下半年,庐江“特支”扩建为特别区委,有党员48人,主要活动在庐江县城周围地区。另外,在中共桐城县委、中共合肥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庐江县南部及北部地区也成立了一些党的基层组织。民国18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委特派员王步文在庐江县南部先后成立了七架桥、罗昌河、沙溪、黄泥河区委。同年下半年,中共党员周心抚建立含山县张什一支部及巢县支部,是年冬,合并为中共含巢特别支部,有党员10余人。
民国19年(1930)6月,中共桐城县委发动庐江县罗家嘴农民暴动失败。9、10月间,根据皖南特别行动委员会的指示,含巢特支扩建为含巢县委,由周心抚任书记。11月,无为县委将党团组织合并,成立特别行动委员会,发动六洲农民暴动失败。
民国20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后,着手纠正左倾路线的影响,将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转移到外地隐蔽,未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寻求社会职业作掩护;为缩小目标,坚持秘密斗争,撤消含巢县委,分设巢县县委和含山县委,由周鸣畏、刘权非分任书记。但不久,在王明路线的干扰下,区内各地党的组织先后遭到严重破坏。同年4月,巢县县委领导中垾互济会活动失败,县委解体。因受中垾事件影响,含山县委亦被迫停止活动。8月,皖南第三游击纵队中队长李茂林、刘大同、田吾凤等在无为东乡真武殿叛变,杀害中共无为县委书记张逸渔及中共巢县县委书记倪合台,无为县委停止活动。民国21年7月,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决定,将庐江县委与桐城县委合并为桐庐县委。民国22年初,桐庐县委书记陈雪吾被叛徒出卖牺牲,庐江县南部地区的中共组织亦基本停止活动。
民国26年8月,在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巢县特别支部。同年秋,皖东工委驻巢县柘皋。同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在无为县组建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由李世农任书记。并恢复了无为县委。
民国27年(1938)4月,皖中工委改称舒城中心县委,由桂蓬(黄育贤)任书记,属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领导,县委机关迁至舒城县。是年秋冬,皖东工委先后建立中共巢县县委、中共和含全县委。民国28年1月,皖中工委改称舒无地委,由黄岩任书记,机关迁至庐江县汤池。区内无为县委、庐江县委、和含中心县委属其领导。同年7月,原属中共苏皖省委领导的和含全县委分为含山县委、全椒县委、和县善厚集区委。和县、含山两地党的组织划归舒无地委领导。
民国29年(1940)4月21日,国民党当局以4千余兵力突然向驻无为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发动袭击。由于兵力悬殊,江北游击纵队战斗失利,区内党组织及江北游击纵队被迫撤往津浦路西地区。舒无地委到路西后,因主要领导成员工作变动而自行消失。同年7月,为坚持巢湖周围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津浦路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巢湖地委,由周新武任书记。7月17日无为沦陷,巢湖地委、无为县委、和含巢无中心县委及江北游击纵队一部返回区内敌后地区,恢复组织,领导抗日。
民国30年(1941)5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无为组建新四军第七师,并以巢南山区为中心,创建皖中抗日根据地。同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在无为白茆洲重建皖南特委,由李步新任书记;巢湖地委决定成立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由林立任书记。6月,巢湖地委改称为无为地委,属中原局领导。7月,和含巢无中心县委改为和含巢县委。10月,撤无为县委,分设巢无县委、临江工委,改巢合工委为巢湖工委。
民国31年(1942)4月,在无为严桥成立由何伟任书记、李步新任副书记的中共皖鄂赣边区党委(又称皖中区党委),同时撤销无为地委。(皖中)区党委领导皖南特委、巢无庐中心县委、巢合庐中心县委、和含中心县委、桐庐县委。
民国32年(1943)春,为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区党委下属组织作了较大的调整,将皖南特委改为地委,机关驻白茆洲,领导无为沿江及皖南地区组织;成立沿江地委及和含地委,沿江地委机关驻无为尚礼岗,领导无为西部长江两岸地区组织,和含地委机关驻和县南义,领导含山、和县及江浦西部地区组织;在根据地中心区成立巢无、巢合庐两个直属县委。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副书记李步新。
民国34年(1945)年春,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皖南的广大区域,皖中抗日根据地改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区党委及政权组织的称谓均作了相应改动。同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协议,中共主动让出皖江抗日根据地,区内为国民政府军占领。
民国35年6月,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的对敌斗争,在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局国区部的领导下,区内先后成立了巢北工委、巢无工委、临江工委、和含工委、庐北工委、桐庐工委。民国36年(1947)12月,在中共皖西二地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共桐庐县委、湖西县委。
民国37年春,为组织人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成立皖西四地委,统一领导庐江、无为、巢县、肥东、含山、和县等6县中共组织,由唐晓光(后陆学斌)任书记,地委机关先后驻无为及巢南山区。同年冬,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江淮区党委决定成立江淮五地委,由程明远任书记,机关先后驻巢县半汤镇鸽子王村及巢城,统一领导巢县、含山、和县、肥东、江浦、巢湖6县中共组织。皖西四地委辖区调整为无为、临江、无南、湖东、湖西5县。
民国38年(1949)5月,中共皖北区党委决定将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辖区及皖西二、三地委部分区域合并,成立中共巢湖地方委员会,6月初,巢湖地委正式成立,机关驻巢城,辖巢县、无为、庐江、肥东、肥西、含山、和县7个县委及三河市委(1950年3月并入肥西县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城市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党校。
1952年1月,巢湖地委撤销,直至1965年5月复设。
在地委撤销期间,区内各县委隶属关系变动频繁。1952至1958年6月,无为、巢县、庐江、含山、和县等县委属芜湖地委领导。1958年7月,庐江县委改属六安地委领导;8月,巢县县委改属合肥市委领导;11月,和县、含山两县委改属马鞍山市委领导,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4月,和含县委改属芜湖地委领导,6月,撤和含县,恢复和县、含山建置;1961年4月,巢县县委复归芜湖地委领导。
1965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复设中共巢湖地方委员会,地委机关驻巢城,辖无为、庐江、巢县、和县、含山、肥东6个县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省委监委驻地委监察组、工交政治部、财贸政治部、机关党委、党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地委工作一度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1968年4月,成立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作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权力机构。1969年3月,在专区革委会内设立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2月18日至24日,中共巢湖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巢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地委未设工作机构。1976年2月地委与革委会工作机构分设。地委设立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
1983年7月,肥东县委划归合肥市委领导。1984年1月,巢县县委改称巢湖市委。1990年,地委辖巢湖市委及无为、庐江、和县、含山4个县委。共辖49个区(镇)委,250个乡(镇)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信访办公室、老干部局、保密委员会,机关党委及党校、党史办、讲师团。
中共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党组织、党员统计表
1949—1990年中共巢湖地委村基层组织统计表
1949—1990年中共巢湖地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二)党务活动
党员1951年3月,为贯彻中共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从“土改”工作队员及贫下中农中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全区党员总数由1949年年底5414人增至11487人。1965年后,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党员总数达69601人。“九大”到“十大”期间,通过整党建党,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因素,但也使一些靠“造反”起家的人钻进党内。1982年后加强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1982、1983两年,全区共发展党员230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54人,占发展总数的25.4%。1984年12月至1987年7月,区内自上而下分四批在374个基层党委、251个党总支、6098个党支部、101704名党员中开展整党活动。
1990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56151名;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其中女性16411名,占党员总数15.5%。少数民族党员368名,占党员总数的0.24%;农村党员124653名,占党员总数79.8%;工人党员12019名,占党员总数7.7%;国家干部党员28400名,占党员总数18.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31023名,占党员总数19.9%。建国前入党的3420名,占党员总数的2.3%。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48115名,占党员总数30.8%。“文革”中入党的52388名,占党员总数的33.5%。文革后入党的52228名,占党员总数33.4%。
干部管理1953年,对干部实行分级管理。1955年,对宣传、农业、工业等部门干部实行归口管理;财贸、党群部门干部由组织部管理;政法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1957年干部由各系统管理。1971年底,地委管理地区革委会各大组正、副组长。地直及县以上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由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管理。1979年,地委宣传部、行署农办、工办、财办、计委等单位,代管原由地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1982年,地区党政机关一般管理下两级主管干部。1984年以来,按照“下管一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地委将1890余名科级干部及45名副县级干部下放给地直有关部门及县、市管理,同时,逐步开展了选聘、招聘、考试录用等改革措施。
审干工作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至“文革”前,主要审查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基本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文革”中的审干工作,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造成了严重后果。从中共“九大”到“十大”,区内有7231名干部受批判,占干部总数的23.4%;1969至1970年全区有520余名农村党员被开除党籍,还有一些干部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了“文革”中形成的冤假错案,复查纠正了“文革”前多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历史老案,妥善处理了民主革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据统计,区内复查“文革”中案件17000余件,复查历史老案3000余件,为2800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322名建国前入党、后因种种原因失去党籍的同志恢复了党籍。
宣传教育建国初期,党的宣传工作是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进行的。
1965年,地委重建后,党的宣传工作围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重点是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新高潮,学习“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习、贯彻中共“九大”、“十大”文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宣传教育工作一度走入岐途。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教育。1978年,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重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1979年上半年,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学习《社会主义经济若干问题》一书,分层次举办了干部读书班。1981年,学习贯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1984年,学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冬,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7年初,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年下半年,贯彻中共“十三”大文件。1987至1989年,着重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理论著作。1990年,地委作出了干部学习理论的决定。组建了地直机关业余党校及19个分党校。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近2000人参加了学习。
统战工作民国28年至29年(1940),为团结各阶层人士抗日,在中共舒无地委领导下,成功地争取、改造了区内封建迷信组织“大刀会”及帮会组织“三番”。在皖江抗日根据地内,皖中参议会、临江参议会、湖东参议会、和含参议会等机构,均吸收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皖中参议会首任议长金稚石即为教育家、民主人士。副议长陈可亭,原在天津英国商行任要职。
建国后至“文革”前,党的统战工作在团结、教育、改造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宗教界人士,为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事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一化三改造”时,区内工商业者拥护党的政策,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文革”中,党的统战工作被迫中断,一些统战对象遭到不公正对待,有的被迫害致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大前,全区各级统战部门认真复查,甄别统战对象中的案件10495件,为其中10084件落实了政策。其中归还房屋1391间,恢复城镇户口3018户,给死亡者补发抚恤费,为1575人重新安置工作,撤销判处案件405件,为1283人恢复名誉,清理不实档案资料1870份;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据1990年底统计,全区有46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县、市人大、政协组织,有161人参加各级领导班子。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0年,区内归还佛教团体房产600余间,天主教团体房产160余间,开放基督教活动场所272处。
本区是全省对台(湾)工作重点地市之一。全区1949年前去台人员计3444户,5743人。1990年,巢湖籍在台人员达22940人;区内台属计10959户,53751人;区内有台籍同胞21户,46人。1982至1990年,全区批准去台定居的17人。1986至1990年赴台“依亲定居”的5人。
1979年10月,成立地委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大力开展对台宣传,有200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中央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组织对台形势报告500多场。1982至1990年,接待台胞12000次。截至1992年底,引进台资1266.81万美元。
纪律检查工作1950年1月,设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65年地委复设时,成立省委监委驻地委监察组。“文革”期间,纪检工作一度中断。1973年9月,设巢湖地区纪律检查小组。1976年2月,在地委组织部内设纪检科。1979年7月,复设地区纪律检查组。1980年4月,恢复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7月,机构升格为副地级,受地委、省纪委双重领导。
1951至1954年,在整党建党中查处了一批违纪党员,对克服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起了积极作用。无为县自1951至1953年,共查处党员237名,其中开除党籍101名,留党察看13名,撤销党内职务12名,其它处分53名。1952年,和县分6批对126个党支部进行整顿,查处党员139名。
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一批党员、干部被错定为“右派分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文革”期间,则严重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限,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1979至1981年,各级纪检部门,认真抓了“文革”中形成的案件及“文革”前形成的历史老案的甄别、平反工作。1981至1984年,协助有关部门抓了打击经济领城严重犯罪斗争,查处党员在建私房、招工、转变户口性质等方面的违纪行为。1985至1990年,区内共查处违纪党员4016名。
行政监察是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工作。1950年1月,设巢湖专署督导室。1951年,区内各县先后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1959至1986年,行政监察工作由中共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统管。1986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各级行政监察机构。1988年,区内地、县、市监察机构先后成立。
1988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清查了区内19个涉外经济合同。同年下半年,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对区内各级党政机关办的各类公司进行清理整顿。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对区内在建和新批的基本建设项目、行政机关预算外资金、党政机关干部建私房、招工、招生等工作进行审查监督。同年8月后,贯彻国家监察部《关于有贪污行贿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限期内主动交待问题的通告》。1990年,重点查处了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1980年11月,成立了中共巢湖地委来信来访办公室、巢湖地区行政公署来信来访办公室(合署办公)。1983年机构改革时,撤销了信访办公室,改在地委办公室内设立信访科。1985年8月,恢复地委、行署信访机构,仍合署办公。
1980至1990年,地、县、市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3.84万件(次),其中地区受理1.88万件(次)。承办查转中央、省、地委、行署交办的案件0.56万件。
二、中国国民党
民国15年(1926)2月,中国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特派员高培到巢县,组建中国国民党巢县筹备委员会。同年8月,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派共产党员曹重堪到和县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同年夏,胡竺冰、吕惠生等30余人,在无为县城关义务小学商讨成立国民党县党部事宜。同年底,无为、庐江、含山3县均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左派)县党部。
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组建“清党委员会”进行清党,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革命群众横遭镇压。
民国26年(1937)7月27日,坚持在鄂豫皖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与国民党豫鄂皖督办公署主任卫立煌的代表,在岳西县青田坂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初步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民国28年9月,爱国民主人士胡竺冰就任国民党无为县县长后,在共产党人支持下,成立了“无为人民抗日自卫军”,组建了工、农、青、妇等抗日团体,人数达10万之众。
民国28年1月,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在其统治区内强化法西斯统治和特务活动,制造反共磨擦事件,袭击人民军队,捕杀抗日干部、群众。次年4月,国民党地方当局以重兵向驻区内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发动突然袭击。区内中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军队被迫撤至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被破坏。
民国36至37年,区内各县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并入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员转为国民党员。36年后,国民党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在县党部下,以行政乡为单位设区党部,每个区分部下设若干小组。同时,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民国34年秋至38年1月,仅无为县就有4.5万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近1万人被杀害。
附:各县三青团组织概况
巢县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在全椒县古河设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全椒分团筹备处,巢县属其领导。民国31年夏,三青团安徽省支部派员至柘皋筹建三青团,34年9月正式成立。
庐江民国33年7月,庐江县成立三青团筹备处。34年夏,正式成立三青团庐江区分部。37年初,全县有3700余名团员。
含山民国34年年底,含山县成立三青团分团。民国35年,在环峰镇、运漕镇、仙踪镇、林头镇及一些中学设立区队。
无为民国34年11月,成立三青团无为县分团。36年1月,在区及部分乡镇设42个区队。
和县民国35年6月,成立三青团和县区分部,在全县设64个区队,194个分队,有团员1.5万人。
三、民主党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区内有“民革”成员3人,“民盟”成员7人,农工民主党成员2人,均未建基层组织,成员直接受省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三中全会后,除巢湖市先后成立了“民革”、“民盟”、“九三学社”等基层组织外,其它各县民主党派成员仍直属省有关组织管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巢湖市支部
1979年前,巢县有“民革”成员1人。1979至1983年,省民革在巢县发展成员6人。1983年12月,成立“民革”小组,有成员7人。1985年4月20日,成立民革巢湖市支部。1990年有成员16人。成员中翟绍先、冯莉敏、陈保宁先后任巢湖市政协副主席,刘复中、陶絮旭任市政协常委,候爵、李宗敏任市政协委员。历任主委为陈保宁、曾国钧。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巢湖市支部
1983年前,巢县有5名民盟成员,与省民盟组织直接联系。1983年1月,民盟巢湖一中小组成立。10月巢湖师范专科学校民盟小组成立。1987年1月成立民盟巢湖市支部。历任主委为李德童、邹贵王禹。1990年9月,增设巢湖市人民医院民盟小组。全区民盟成员增至29人。
在29名成员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8人,大学专科毕业的11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主任医生1人,主治医生6人,余为中学高级、一级教师。盟员杨文庄、邹贵王禹先后任巢湖市政协副主席。李德童,林之亭、黄秀英任市政协常委,陈文豪、王仲如、林圣惠、丁新媛、佟秀贞任市政协委员,李远明为省人大代表,邹贵王禹为省政协委员。1988年3月,创办巢湖市育才补习学校,为培养人才、繁荣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九三学社巢湖市小组
1989年11月25日成立九三学社巢湖市小组,施发岐任组长。1990年底,有成员9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6人,统计师1人。成员分布在巢湖柴油机厂、安徽维尼纶厂、巢湖师范专科学校、巢湖地区供电局等单位。
(一)组织概况民国16年(1927)4月,中共党员禹子鬯根据中共芜湖特别支部的指示,在原籍组建中共和县支部,这是区内成立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和县支部被迫停止活动。
同年8月后,根据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精神,区内先后成立了由任惠群任书记的中共无为特别支部,由苗树德任书记的中共庐江特别支部,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和县成立党的通讯处。
民国17年(1928)冬,成立由倪合台任书记(不久由胡德荣继任)的中共无为县委,辖4个党支部,有党员55人。下半年,庐江“特支”扩建为特别区委,有党员48人,主要活动在庐江县城周围地区。另外,在中共桐城县委、中共合肥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庐江县南部及北部地区也成立了一些党的基层组织。民国18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委特派员王步文在庐江县南部先后成立了七架桥、罗昌河、沙溪、黄泥河区委。同年下半年,中共党员周心抚建立含山县张什一支部及巢县支部,是年冬,合并为中共含巢特别支部,有党员10余人。
民国19年(1930)6月,中共桐城县委发动庐江县罗家嘴农民暴动失败。9、10月间,根据皖南特别行动委员会的指示,含巢特支扩建为含巢县委,由周心抚任书记。11月,无为县委将党团组织合并,成立特别行动委员会,发动六洲农民暴动失败。
民国20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后,着手纠正左倾路线的影响,将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转移到外地隐蔽,未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寻求社会职业作掩护;为缩小目标,坚持秘密斗争,撤消含巢县委,分设巢县县委和含山县委,由周鸣畏、刘权非分任书记。但不久,在王明路线的干扰下,区内各地党的组织先后遭到严重破坏。同年4月,巢县县委领导中垾互济会活动失败,县委解体。因受中垾事件影响,含山县委亦被迫停止活动。8月,皖南第三游击纵队中队长李茂林、刘大同、田吾凤等在无为东乡真武殿叛变,杀害中共无为县委书记张逸渔及中共巢县县委书记倪合台,无为县委停止活动。民国21年7月,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决定,将庐江县委与桐城县委合并为桐庐县委。民国22年初,桐庐县委书记陈雪吾被叛徒出卖牺牲,庐江县南部地区的中共组织亦基本停止活动。
民国26年8月,在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巢县特别支部。同年秋,皖东工委驻巢县柘皋。同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在无为县组建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由李世农任书记。并恢复了无为县委。
民国27年(1938)4月,皖中工委改称舒城中心县委,由桂蓬(黄育贤)任书记,属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领导,县委机关迁至舒城县。是年秋冬,皖东工委先后建立中共巢县县委、中共和含全县委。民国28年1月,皖中工委改称舒无地委,由黄岩任书记,机关迁至庐江县汤池。区内无为县委、庐江县委、和含中心县委属其领导。同年7月,原属中共苏皖省委领导的和含全县委分为含山县委、全椒县委、和县善厚集区委。和县、含山两地党的组织划归舒无地委领导。
民国29年(1940)4月21日,国民党当局以4千余兵力突然向驻无为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发动袭击。由于兵力悬殊,江北游击纵队战斗失利,区内党组织及江北游击纵队被迫撤往津浦路西地区。舒无地委到路西后,因主要领导成员工作变动而自行消失。同年7月,为坚持巢湖周围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津浦路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巢湖地委,由周新武任书记。7月17日无为沦陷,巢湖地委、无为县委、和含巢无中心县委及江北游击纵队一部返回区内敌后地区,恢复组织,领导抗日。
民国30年(1941)5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无为组建新四军第七师,并以巢南山区为中心,创建皖中抗日根据地。同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在无为白茆洲重建皖南特委,由李步新任书记;巢湖地委决定成立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由林立任书记。6月,巢湖地委改称为无为地委,属中原局领导。7月,和含巢无中心县委改为和含巢县委。10月,撤无为县委,分设巢无县委、临江工委,改巢合工委为巢湖工委。
民国31年(1942)4月,在无为严桥成立由何伟任书记、李步新任副书记的中共皖鄂赣边区党委(又称皖中区党委),同时撤销无为地委。(皖中)区党委领导皖南特委、巢无庐中心县委、巢合庐中心县委、和含中心县委、桐庐县委。
民国32年(1943)春,为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区党委下属组织作了较大的调整,将皖南特委改为地委,机关驻白茆洲,领导无为沿江及皖南地区组织;成立沿江地委及和含地委,沿江地委机关驻无为尚礼岗,领导无为西部长江两岸地区组织,和含地委机关驻和县南义,领导含山、和县及江浦西部地区组织;在根据地中心区成立巢无、巢合庐两个直属县委。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副书记李步新。
民国34年(1945)年春,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皖南的广大区域,皖中抗日根据地改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区党委及政权组织的称谓均作了相应改动。同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协议,中共主动让出皖江抗日根据地,区内为国民政府军占领。
民国35年6月,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的对敌斗争,在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局国区部的领导下,区内先后成立了巢北工委、巢无工委、临江工委、和含工委、庐北工委、桐庐工委。民国36年(1947)12月,在中共皖西二地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共桐庐县委、湖西县委。
民国37年春,为组织人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成立皖西四地委,统一领导庐江、无为、巢县、肥东、含山、和县等6县中共组织,由唐晓光(后陆学斌)任书记,地委机关先后驻无为及巢南山区。同年冬,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江淮区党委决定成立江淮五地委,由程明远任书记,机关先后驻巢县半汤镇鸽子王村及巢城,统一领导巢县、含山、和县、肥东、江浦、巢湖6县中共组织。皖西四地委辖区调整为无为、临江、无南、湖东、湖西5县。
民国38年(1949)5月,中共皖北区党委决定将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辖区及皖西二、三地委部分区域合并,成立中共巢湖地方委员会,6月初,巢湖地委正式成立,机关驻巢城,辖巢县、无为、庐江、肥东、肥西、含山、和县7个县委及三河市委(1950年3月并入肥西县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城市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党校。
1952年1月,巢湖地委撤销,直至1965年5月复设。
在地委撤销期间,区内各县委隶属关系变动频繁。1952至1958年6月,无为、巢县、庐江、含山、和县等县委属芜湖地委领导。1958年7月,庐江县委改属六安地委领导;8月,巢县县委改属合肥市委领导;11月,和县、含山两县委改属马鞍山市委领导,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4月,和含县委改属芜湖地委领导,6月,撤和含县,恢复和县、含山建置;1961年4月,巢县县委复归芜湖地委领导。
1965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复设中共巢湖地方委员会,地委机关驻巢城,辖无为、庐江、巢县、和县、含山、肥东6个县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省委监委驻地委监察组、工交政治部、财贸政治部、机关党委、党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地委工作一度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1968年4月,成立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作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权力机构。1969年3月,在专区革委会内设立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2月18日至24日,中共巢湖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巢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地委未设工作机构。1976年2月地委与革委会工作机构分设。地委设立了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机关党委。
1983年7月,肥东县委划归合肥市委领导。1984年1月,巢县县委改称巢湖市委。1990年,地委辖巢湖市委及无为、庐江、和县、含山4个县委。共辖49个区(镇)委,250个乡(镇)委。地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信访办公室、老干部局、保密委员会,机关党委及党校、党史办、讲师团。
中共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党组织、党员统计表
1949—1990年中共巢湖地委村基层组织统计表
1949—1990年中共巢湖地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二)党务活动
党员1951年3月,为贯彻中共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从“土改”工作队员及贫下中农中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全区党员总数由1949年年底5414人增至11487人。1965年后,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党员总数达69601人。“九大”到“十大”期间,通过整党建党,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因素,但也使一些靠“造反”起家的人钻进党内。1982年后加强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1982、1983两年,全区共发展党员230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54人,占发展总数的25.4%。1984年12月至1987年7月,区内自上而下分四批在374个基层党委、251个党总支、6098个党支部、101704名党员中开展整党活动。
1990年底,全区共有党员156151名;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其中女性16411名,占党员总数15.5%。少数民族党员368名,占党员总数的0.24%;农村党员124653名,占党员总数79.8%;工人党员12019名,占党员总数7.7%;国家干部党员28400名,占党员总数18.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31023名,占党员总数19.9%。建国前入党的3420名,占党员总数的2.3%。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48115名,占党员总数30.8%。“文革”中入党的52388名,占党员总数的33.5%。文革后入党的52228名,占党员总数33.4%。
干部管理1953年,对干部实行分级管理。1955年,对宣传、农业、工业等部门干部实行归口管理;财贸、党群部门干部由组织部管理;政法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1957年干部由各系统管理。1971年底,地委管理地区革委会各大组正、副组长。地直及县以上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由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管理。1979年,地委宣传部、行署农办、工办、财办、计委等单位,代管原由地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1982年,地区党政机关一般管理下两级主管干部。1984年以来,按照“下管一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地委将1890余名科级干部及45名副县级干部下放给地直有关部门及县、市管理,同时,逐步开展了选聘、招聘、考试录用等改革措施。
审干工作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至“文革”前,主要审查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基本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文革”中的审干工作,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造成了严重后果。从中共“九大”到“十大”,区内有7231名干部受批判,占干部总数的23.4%;1969至1970年全区有520余名农村党员被开除党籍,还有一些干部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了“文革”中形成的冤假错案,复查纠正了“文革”前多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历史老案,妥善处理了民主革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据统计,区内复查“文革”中案件17000余件,复查历史老案3000余件,为2800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322名建国前入党、后因种种原因失去党籍的同志恢复了党籍。
宣传教育建国初期,党的宣传工作是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进行的。
1965年,地委重建后,党的宣传工作围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重点是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新高潮,学习“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习、贯彻中共“九大”、“十大”文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宣传教育工作一度走入岐途。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教育。1978年,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重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1979年上半年,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学习《社会主义经济若干问题》一书,分层次举办了干部读书班。1981年,学习贯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1984年,学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冬,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7年初,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年下半年,贯彻中共“十三”大文件。1987至1989年,着重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理论著作。1990年,地委作出了干部学习理论的决定。组建了地直机关业余党校及19个分党校。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近2000人参加了学习。
统战工作民国28年至29年(1940),为团结各阶层人士抗日,在中共舒无地委领导下,成功地争取、改造了区内封建迷信组织“大刀会”及帮会组织“三番”。在皖江抗日根据地内,皖中参议会、临江参议会、湖东参议会、和含参议会等机构,均吸收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皖中参议会首任议长金稚石即为教育家、民主人士。副议长陈可亭,原在天津英国商行任要职。
建国后至“文革”前,党的统战工作在团结、教育、改造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宗教界人士,为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事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一化三改造”时,区内工商业者拥护党的政策,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文革”中,党的统战工作被迫中断,一些统战对象遭到不公正对待,有的被迫害致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大前,全区各级统战部门认真复查,甄别统战对象中的案件10495件,为其中10084件落实了政策。其中归还房屋1391间,恢复城镇户口3018户,给死亡者补发抚恤费,为1575人重新安置工作,撤销判处案件405件,为1283人恢复名誉,清理不实档案资料1870份;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据1990年底统计,全区有46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县、市人大、政协组织,有161人参加各级领导班子。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0年,区内归还佛教团体房产600余间,天主教团体房产160余间,开放基督教活动场所272处。
本区是全省对台(湾)工作重点地市之一。全区1949年前去台人员计3444户,5743人。1990年,巢湖籍在台人员达22940人;区内台属计10959户,53751人;区内有台籍同胞21户,46人。1982至1990年,全区批准去台定居的17人。1986至1990年赴台“依亲定居”的5人。
1979年10月,成立地委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大力开展对台宣传,有200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中央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组织对台形势报告500多场。1982至1990年,接待台胞12000次。截至1992年底,引进台资1266.81万美元。
纪律检查工作1950年1月,设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65年地委复设时,成立省委监委驻地委监察组。“文革”期间,纪检工作一度中断。1973年9月,设巢湖地区纪律检查小组。1976年2月,在地委组织部内设纪检科。1979年7月,复设地区纪律检查组。1980年4月,恢复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7月,机构升格为副地级,受地委、省纪委双重领导。
1951至1954年,在整党建党中查处了一批违纪党员,对克服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起了积极作用。无为县自1951至1953年,共查处党员237名,其中开除党籍101名,留党察看13名,撤销党内职务12名,其它处分53名。1952年,和县分6批对126个党支部进行整顿,查处党员139名。
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一批党员、干部被错定为“右派分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文革”期间,则严重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限,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1979至1981年,各级纪检部门,认真抓了“文革”中形成的案件及“文革”前形成的历史老案的甄别、平反工作。1981至1984年,协助有关部门抓了打击经济领城严重犯罪斗争,查处党员在建私房、招工、转变户口性质等方面的违纪行为。1985至1990年,区内共查处违纪党员4016名。
行政监察是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工作。1950年1月,设巢湖专署督导室。1951年,区内各县先后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1959至1986年,行政监察工作由中共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统管。1986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各级行政监察机构。1988年,区内地、县、市监察机构先后成立。
1988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清查了区内19个涉外经济合同。同年下半年,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对区内各级党政机关办的各类公司进行清理整顿。198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对区内在建和新批的基本建设项目、行政机关预算外资金、党政机关干部建私房、招工、招生等工作进行审查监督。同年8月后,贯彻国家监察部《关于有贪污行贿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限期内主动交待问题的通告》。1990年,重点查处了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
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1980年11月,成立了中共巢湖地委来信来访办公室、巢湖地区行政公署来信来访办公室(合署办公)。1983年机构改革时,撤销了信访办公室,改在地委办公室内设立信访科。1985年8月,恢复地委、行署信访机构,仍合署办公。
1980至1990年,地、县、市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3.84万件(次),其中地区受理1.88万件(次)。承办查转中央、省、地委、行署交办的案件0.56万件。
二、中国国民党
民国15年(1926)2月,中国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特派员高培到巢县,组建中国国民党巢县筹备委员会。同年8月,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派共产党员曹重堪到和县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同年夏,胡竺冰、吕惠生等30余人,在无为县城关义务小学商讨成立国民党县党部事宜。同年底,无为、庐江、含山3县均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左派)县党部。
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组建“清党委员会”进行清党,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革命群众横遭镇压。
民国26年(1937)7月27日,坚持在鄂豫皖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与国民党豫鄂皖督办公署主任卫立煌的代表,在岳西县青田坂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初步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民国28年9月,爱国民主人士胡竺冰就任国民党无为县县长后,在共产党人支持下,成立了“无为人民抗日自卫军”,组建了工、农、青、妇等抗日团体,人数达10万之众。
民国28年1月,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在其统治区内强化法西斯统治和特务活动,制造反共磨擦事件,袭击人民军队,捕杀抗日干部、群众。次年4月,国民党地方当局以重兵向驻区内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发动突然袭击。区内中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军队被迫撤至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被破坏。
民国36至37年,区内各县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并入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员转为国民党员。36年后,国民党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在县党部下,以行政乡为单位设区党部,每个区分部下设若干小组。同时,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民国34年秋至38年1月,仅无为县就有4.5万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近1万人被杀害。
附:各县三青团组织概况
巢县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在全椒县古河设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全椒分团筹备处,巢县属其领导。民国31年夏,三青团安徽省支部派员至柘皋筹建三青团,34年9月正式成立。
庐江民国33年7月,庐江县成立三青团筹备处。34年夏,正式成立三青团庐江区分部。37年初,全县有3700余名团员。
含山民国34年年底,含山县成立三青团分团。民国35年,在环峰镇、运漕镇、仙踪镇、林头镇及一些中学设立区队。
无为民国34年11月,成立三青团无为县分团。36年1月,在区及部分乡镇设42个区队。
和县民国35年6月,成立三青团和县区分部,在全县设64个区队,194个分队,有团员1.5万人。
三、民主党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区内有“民革”成员3人,“民盟”成员7人,农工民主党成员2人,均未建基层组织,成员直接受省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三中全会后,除巢湖市先后成立了“民革”、“民盟”、“九三学社”等基层组织外,其它各县民主党派成员仍直属省有关组织管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巢湖市支部
1979年前,巢县有“民革”成员1人。1979至1983年,省民革在巢县发展成员6人。1983年12月,成立“民革”小组,有成员7人。1985年4月20日,成立民革巢湖市支部。1990年有成员16人。成员中翟绍先、冯莉敏、陈保宁先后任巢湖市政协副主席,刘复中、陶絮旭任市政协常委,候爵、李宗敏任市政协委员。历任主委为陈保宁、曾国钧。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巢湖市支部
1983年前,巢县有5名民盟成员,与省民盟组织直接联系。1983年1月,民盟巢湖一中小组成立。10月巢湖师范专科学校民盟小组成立。1987年1月成立民盟巢湖市支部。历任主委为李德童、邹贵王禹。1990年9月,增设巢湖市人民医院民盟小组。全区民盟成员增至29人。
在29名成员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8人,大学专科毕业的11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主任医生1人,主治医生6人,余为中学高级、一级教师。盟员杨文庄、邹贵王禹先后任巢湖市政协副主席。李德童,林之亭、黄秀英任市政协常委,陈文豪、王仲如、林圣惠、丁新媛、佟秀贞任市政协委员,李远明为省人大代表,邹贵王禹为省政协委员。1988年3月,创办巢湖市育才补习学校,为培养人才、繁荣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九三学社巢湖市小组
1989年11月25日成立九三学社巢湖市小组,施发岐任组长。1990年底,有成员9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6人,统计师1人。成员分布在巢湖柴油机厂、安徽维尼纶厂、巢湖师范专科学校、巢湖地区供电局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