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指挥机构
一、土地革命期间指挥机构
【皖西革命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16年(1927年)冬,皖西地区的共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六安、霍山地区着手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至民国18年秋,共产党在这个地区已掌握100多支枪和3000多名群众武装。10月6日,中共六安县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检查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确定待机举行起义,并将六安县委改为中心县委,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寿县、英山等县工作。11月8日、19日,舒传贤、周狷之等,先后领导六安、霍山地区的农民举行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而后开辟北起白塔畈、徐家集、丁家集,南至金家铺、水吼岭,东抵淠河,西接商南,纵横100余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4月,蒋、冯、阎大战爆发,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乘鄂豫皖边区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机,决定红军出击。7月初,占领英山县城,将英山与六安、霍山地区红色区域连接起来。从而,把鄂豫皖边3块根据地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在中共中央、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领导下,鄂豫皖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粉碎国民党军第一、二、三次“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由于张国焘实行错误的战略指导,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于民国21年10月14日,仓促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留下坚持鄂豫皖地区重建的红军第二十五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也于民国23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地区共产党组织又组建以高敬亭为政委的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3年游击战争。土地革命期间,皖西革命根据地军事指挥机构如下: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18年(1929年)10月6日,皖西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在六安县郝家寨召开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等6县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同时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月20日,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时,随中心县委同时撤销。军事委员会主任朱体仁。
红军第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前敌总指挥部:民国19年(1930年)2月下旬,红军第三十二、三十三师在皖西协同作战,组成前敌总指挥部。3月,红军第三十二师西返,总指挥部随之撤销。指挥周维炯,副指挥徐百川。
六(安)霍(山)总暴动指挥部:民国19年(1930年)7月初,在贯彻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时,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豪猪岭召开六安、霍山等2县党的联席会议,成立六(安)霍(山)总暴动指挥部,机关设在闻家店东岳庙。8月22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停止盲目武装起义,撤销总暴动指挥部。总指挥舒传贤,政治部主任周狷之。
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1月20日,为加强对整个皖西地区的领导,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原则同意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关于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委的建议,针对皖西实际情况,决定先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在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的同时,成立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5月4日,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成立后,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撤销。主席姜镜堂,副主席曾泽民。
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5月5日,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成立。是年12月,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改为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主席姜镜堂(民国20年5月离)、王平章(民国20年5月—7月)、许继慎(民国20年7月—10月兼任)。
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皖西(合肥)、皖北(寿县)等2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11月改为皖西北临时中心县委,12月,又恢复为皖西北中心县委。在成立皖西北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皖西北中心县委(含临时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5月,随皖西北中心县委同时撤销。军委主席先后由张志一、李星三、张有先、张春荣等担任。
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民国20年(1931年)12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改为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冬,皖西北道区游击司令部建立时,撤销指挥部。指挥长雷振一,政治部主任黎本益。
霍邱(红城)县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1932年)春,在大顾店成立霍邱县军事指挥部,统一指挥县赤卫军和独立团。5月,改名红城县军事指挥部(因霍邱县改名红城县)。7月,霍邱县城保卫战失利,县军事指挥部转移外地。指挥长郑恒才,政治部主任曾宪榜。
五星县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1932年)3月上旬,五星县军事指挥部成立(今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等县边区),统一指挥县独立团(又称红军第十五团)和赤卫队武装。10月,五星县武装编入红军第二十七军,指挥部撤销。指挥长杨继明。
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1932年)7月10日,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指示,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因县委机关驻寿县,又称寿县中心县委)。在成立皖北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0月,随皖北中心县委并入皖西北中心县委。主席杨守先。
中共皖西(合肥)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1932年)7月,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指示,成立中共皖西(合肥)中心县委。9月,遭破坏,次年4月重新恢复。在成立与恢复皖西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与恢复皖西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0月,随皖西中心县委并入皖西北中心县委。主席吴醉松。
皖西北游击司令部:民国21年(1932年)冬,中共皖西北道委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指示,成立皖西北游击司令部,并先后组建第一、二、三路游击师。民国23年9月,游击司令江求顺在内部“肃反”中被错杀后,游击司令部遂消失。
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10月,中共寿县中心县委与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民国24年2月,改为中共皖西北特别委员会。民国26年7月至8月间,特委成员分赴延安学习,活动终止。在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和改为中共皖西北特委的同时,成立中心县委和特委军事委员会。军委活动,随特委活动终止而终止。军委主席张如屏,军事部长孙仲德。
【皖南革命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18年(1929年)5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成立后,领导皖南地区向武装暴动和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方向发展。民国23年10月,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辟了皖南游击区。民国25年4月,闽浙赣省委在休宁县鄣公山召开省委扩大会,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皖南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主要由当地共产党组织直接指挥,也建立过相应的军事指挥机构,担任军事指挥工作。
中共安徽省委(含临时工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成立。5月上旬,成立中共安徽省临时工作委员会,6月上旬,取消中共安徽省临时工委,成立中共芜湖县中心县委。在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临时工委)的同时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临时工委)军事委员会,领导与指挥军事斗争。书记郭春华(民国20年2月——4月6日),赵凫(代理书记,民国20年4月7日——5月)。
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民国23年(1934年)8月21日,石(埭)青(阳)太(平)中心县委,在地方土豪勾结县国民政府逼迫农民卖茶抵粮交租中,经过较长时间准备,于柯村(今黟县境)地区领导农民举行暴动。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皖南游击大队300余人于9月3日到达柯村,击退国民党军自卫队的进攻。暴动成功后,在成立皖南苏区江边苏维埃政府的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领导柯村苏区军事斗争。司令员周成龙(后叛变)。
中共江南特委军事部: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祁(门)贵(池)秋(浦)中心县委在至德县(今东至县)高山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在成立中共江南特委的同时,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军事部,负责领导江南地区军事斗争。军事部长王丰庆。
附记:
民国19年(1930年)7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时皖东北地区属徐海蚌特委领导)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在徐海蚌地区立即组织暴动,将特委改力行动委员会,设军事委员会,特委书记陈资平负责军委工作。在军委领导下,组织暴动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不久,因暴动失败,军委活动终止。
二、抗日战争期间指挥机构
【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七师和中共地方组织,在安徽中部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26年(1937年)冬,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民国27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配合当地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斗争。民国28年5月,新四军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江北部队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0年5月,皖中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同时建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1年4月,为加强对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领导,成立中共皖鄂赣区委(亦称皖中区党委)。5月成立皖中行政公署。民国32年3月,中共皖鄂赣区委改为皖江区党委,成立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领导机关兼皖江军区领导机关。始以4个支队分辖皖江地区军事工作,后改为3个军分区。
皖江军区:民国32年(1943年)3月,成立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领导机关兼),驻无为县严桥区恍城乡,同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新四军第七师主力部队分别改编为沿江、含和、皖南(分别兼所在行政区的军分区)、巢合庐等4个支队及独立团。同年9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奉命由淮南军区调归皖江军区(第七师)建制。民国34年4月,为增强皖江地区抗日斗争实力,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由淮海军分区南下,临时归入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建制。6月,军区报经新四军军部批准,撤销沿江军分区(支队)建制,成立第十九旅,为皖江军区机动部队。民国34年9月底至10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撤销皖江军区及所属各军分区,部队随皖江区党委机关撤至苏北淮阴地区。
皖江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张鼎丞(未到职)
谭希林民国32年(1943年)9月——34年9月
政治委员曾希圣民国32年3月——34年9月(政治委员简称政委)
副司令员傅秋涛民国32年3月—9月
参谋长孙仲德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政治部主任何伟民国32年3月——9月(因病由王集成代理)
王集成(代)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含和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3月,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五团及含和独立团为基础,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含和支队;同时,成立含和军分区,由含和支队兼,机关驻和县南义乡。领江全、含巢、和县等地区军事工作。司令员孙仲德(兼,民国32年3月——34年8月),政委先为孙仲德兼,后为黄火星(民国32年6月——34年8月)、何志远(民国33年8月任命,未正式到职),副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2年3月——34年9月),参谋长张秀(民国32年3月——34年8月),政治部主任杨汉林(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沿江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春,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八团为基础,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地方武装合编为沿江支队;同时,成立沿江军分区,由沿江支队兼,机关驻无为县尚礼区。领桐东、桐西、白湖、舒庐、巢南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4年6月,沿江军分区建制撤销,军事工作由皖江军区直接领导。司令员林维先(兼,民国32年春—34年6月),政委先由林维先兼,后为王集成(兼,民国32年9月——34年6月),副司令员傅绍甫(民国32年春——34年6月),副政委彭胜标(民国32年春——34年6月)。
皖南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春,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团为基础,与无(为)东、无南及铜陵、繁昌等地方武装合编为皖南支队;同时成立皖南军分区,由皖南支队兼,机关驻无为县白茆洲。领铜陵、繁昌、无东、无南及皖南黄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火星(民国32年春——5月)、梁金华(民国32年6月——34年9月),政委先由黄火星兼,后为黄耀南(民国32年6月—34年9月),副司令员梁金华(民国32年春—5月)。
皖中(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民国32年(1943年)10月,成立皖中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简称皖中武委会),并设立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作为其执行机关,下辖各地民兵自卫总队。民国34年3月,改称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
司令员吕惠生(兼)民国32年(1943年)10月——34年9月
政委曾希圣(兼)民国32年10月——34年9月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4月,淮南地区各县相继沦陷。高敬亭率新四军第四支队,从鄂豫边区东进至皖中舒城、庐江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民国28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7月,第四支队会同以第八团为基础组建的第五支队继续东进,开辟津浦铁路两侧地区,领导淮南军民开辟以定远县东南藕塘镇为中心的津浦铁路西(简称路西),以来安县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铁路东(简称路东)根据地。民国30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皖东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民国31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领导和指挥淮南军民抗日游击战争。
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民国29年(1940年)4月15日,津浦铁路东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路东联防司令部。8月,联防司令部建制撤销,部队归新四军第五支队指挥。民国30年3月,又重新成立,由路东独立旅兼联防司令部。
路东联防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杨梅生民国29年(1940年)4月——8月
杨梅生(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政委刘顺元民国29年4月——8月
刘顺元(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副司令员罗占云(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参谋长赵俊(赵诗云)民国30年7月——31年1月
政治部主任王敬群民国30年3月——7月
张树材民国30年7月——31年1月
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民国29年(1940年)6月,根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路西联防司令部在定远县藕塘成立。民国32年2月改为路西军分区。
路西联防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魏文伯民国29年(1940年)6月——9月
梁从学民国29年9月——30年2月
郑抱真民国30年2月——32年2月
政委彭康(兼)民国29年6月——30年2月
谭光廷(兼)民国30年2月——32年2月
副司令员程式民国29年9月——30年5月
陈庆先民国30年冬——32年2月
参谋长张志一民国29年6月——30年5月
李国厚民国30年5月——冬
杜国平民国30年冬——32年2月
淮南苏皖边军区:民国31年(1942年)1月,路东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苏皖边军区。民国32年2月,改为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
苏皖边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杨梅生民国31年(1942年)1月32年2月
政委刘顺元(兼)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参谋长赵俊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政治部主任张树材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淮南(苏皖边)军区:为统一淮南抗日斗争的军事领导,于民国32年(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下辖津浦铁路东、路西2个军分区。军区与2个军分区不设机构,由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第二师2个主力旅各兼1个军分区。
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罗炳辉(兼)民国32年(1943年)2月——34年10月
政委谭震林(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参谋长韩振纪(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路东军分区:领来安、嘉山、六合、盱眙、仪征、冶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成钧(民国32年2月——9月)、梁从学(民国32年10月——34年6月)、罗占云(民国33年6月——34年10月),政委赵启民(民国32年2月——9月)、陈光(民国32年10月——33年9月)、李世农(民国33年10月——34年10月),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2年2月——36年6月)、朱云谦(民国34年5月——10月),副政委高志荣(民国32年2月——33年6月)、李世焱(民国33年6月——34年10月),参谋长张元寿(民国32年2月——9月)、朱绍清(兼,民国32年10月——33年6月)、胡定千(民国33年6月——34年6月),政治部主任张树材(民国32年2月——10月)、李世焱(民国32年10月——34年10月)。
路西军分区:领滁县、全椒、定远、凤阳、肥东、定凤嘉、定凤怀、定合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谭希林(民国32年2月——9月)、成钧(民国32年10月——33年12月)、陈庆先(民国34年1月——10月),政委谭希林(兼,民国32年2月——9月)、赵启民(民国32年10月——34年12月)、黄岩(民国34年1月——10月),副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2年2月——33年12月)、张翼翔(民国32年10月——33年12月),副政委黄岩(民国32年2月——33年12月)、刘毓标(民国34年1月——10月),参谋长朱绍清(民国32年2月——9月)、张元寿(民国32年9月——32年12月)、饶守坤(民国34年1月——10月),政治部主任邓少东(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汪少川(民国34年1月——9月)。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沦陷。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东进抗日,开辟豫皖苏边区。不久,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及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先后进入皖东北地区。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协同下,创建豫皖苏边、皖东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29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7月,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1月,成立淮北军区(新四军第四师领导机关兼淮北军区领导机关),始辖3个军分区。民国33年11月,将3个军分区调整为4个军分区。后第三、四军分区合并,仍为3个军分区。
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民国28年(1939年)3月,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与国民政府安徽省第六区专员盛子瑾实现合作抗日。民国29年2月底、在安徽省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盛子瑾被迫出走。3月下旬,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独立自主地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仍沿用旧名,称皖东北第六区保安司令部,领导皖东北抗日军事斗争。民国30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党委成立时,原安徽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机构仍保留(又称皖东北保安司令部),作为皖东北地区的军事领导机关。
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民国29年(1940年)3月——9月
司令员常玉清民国29年9月——12月
刘玉柱(兼)民国29年12月——30年8月
政委张彦民国29年9月——30年5月
刘子久(兼)民国30年5月——8月
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29年3月——9月
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民国30年(1941年)8月23日,新四军军部抬示,撤销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10月,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
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赖毅民国30年(1941年)10月——11月
政委刘子久(兼)民国30年8月——11月
参谋长谢睽(兼)民国30年8月——11月
政治部主任刘作孚民国30年10月——11月
淮北苏皖边军区:民国30年(1941年)11月7日,撤销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苏皖边军区。
苏皖边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赖毅民国30年(1941年)11月——31年11月
政委刘子久(兼)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参谋长白浪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政治部主任刘作孚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淮北军区:民国31年(1942年)1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决定,撤销淮北苏皖边军区,成立淮北军区,辖4个军分区。由新四军第四师领导机关兼淮北军区领导机关。民国34年10月,成立华中军区,淮北军区结束工作。
淮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彭雪枫(兼)民国31年(1942年)11月——33年9月
张爱萍(兼)民国33年9月——34年10月
政委邓子恢(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副司令员韦国清(兼)民国33年9月——34年10月
参谋长张震(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第一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1月,在成立中共淮北第一、二地委的同时,成立第一、二军分区,属淮北军区领导。第一军分区领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灵睢等地军事工作。由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兼。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第二军分区领盱凤嘉、泗南、洪泽湖、泗五灵凤等地军事工作。由第四师第十一旅兼。司令员滕海清(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政委赖毅(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淮北军区决定将第一、二军分区合并,仍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政委康志强(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4年10月),副政委刘玉柱(民国34年10月),民国34年10月10日,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复将第一军分区与新成立的第二军分区合并成立第一军分区(又称津浦铁路东军分区,简称路东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民国34年10月——10月底),政委赖毅(兼,民国34年10月——10月底)。民国34年10月底,奉命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
第二军分区(又称津浦铁路西军分区,简称路西军分区):民国33年(1944年)12月,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成立第二军分区,领萧县、永城、宿西、夏商亳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张震(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吴芝圃(民国34后10月10日——10月底),政委赖毅(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张太生(民国34年10月10日——10月底)。民国34年10月底,第二军分区撤销,奉命改为华中第八军分区。
第三军分区:民国30年(1941年)10月,成立邳睢铜灵军分区,属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后改为淮北苏皖边军区、淮北军区)领导。司令员蔡明(民国30年10月——31年12月)、赵汇川(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政委李砥平(兼,民国30年10月——31年12月)、康志强(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将邳睢铜(原第三军分区)与宿东(原第四军分区)军分区合并,成立第三军分区,领邳睢铜、宿东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政委张太生(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
第四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12月,成立第四军分区,属淮北军区领导。领宿东地区军事工作。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民国32年12月一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并入第三军分区。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指挥机构
解放战争初期,淮南、苏中、苏北、淮北军区进行了调整。重新组建淮南军区,将原辖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兼独立旅。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兼第六旅。撤销淮北军区,将原淮北军区所辖第一、二、三军分区,划为华中第七、八军分区,直属华中军区领导。民国36年(1947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中军区对两淮地区的部队进行调整与加强,以淮南军区兼新四军第二师,恢复淮北军区兼第九纵队。9月,为实行全面反攻的需要,淮南、淮北军区及其主力奉命撤至苏北和豫东根据地,留下少数游击部队坚持两淮地区斗争。民国36年后,安徽解放区有较大发展,相继恢复和建立皖西、淮南、淮北、江淮和皖北、皖南军区。
【淮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华中军区决定成立新的淮南军区,作为华中军区的派出机关。辖淮南独立旅和华中第三军分区(军区兼)、第四军分区(兼新四军第六旅)。民国35年7月初,新四军第五旅南下与第六旅、淮南独立旅合编为新四军新第二师,师领导机关由淮南军区领导机关兼。民国35年9月,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电令,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撤出淮南津浦铁路东、路西,转移至运河以东苏中、苏北解放区。主力撤退后,杨效椿率一支武装,在淮宝地区坚持斗争。周依冰、孙化民率一支武装,在凤阳山坚持斗争。民国36年3月,李世农、李锐率部分干部由山东进入淮南,与杨效椿等部会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民国37年3月,在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中,为全面恢复淮南根据地,华东军区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陈庆先率第三十四旅2个团,自苏北南下,3月17日在张公铺成立淮南军区,以统一淮南津浦铁路东、路西的领导。5月,成立江淮军区时,淮南军区结束工作。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新成立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周骏鸣民国34年(1945年10月——35年7月)
政委肖望东(兼)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民国35年(1946年)7月淮南军区兼新四军新第二师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师长周骏鸣民国35年(1946年)7月——9月
政委肖望东(兼)民国35年7月——9月
副司令员兼副师长成钧民国35年7月——9月
副政委赵启民民国35年7月——9月
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5年7月——9月
民国37年(1948年)3月新恢复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1948年)3月——5月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3月——5月
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7年3月——5月
副政委孙仲德民国37年3月——5月
华中第三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领来安、天高、盱嘉、仪扬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朱云谦(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李世农(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
华中第四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领定远、定凤嘉、定怀、滁县、全椒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黄岩(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司令员李国厚(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政委刘毓标(民国34年10月)。
【淮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撤销淮北军区,其所属第一、二、三军分区改编为华中第七、八军分区,直属华中军区领导。民国35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重新建立淮北军区兼第九纵队。民国35年8月,人民解放军在淮北地区主力华中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九纵队奉命转移至宿迁两淮间,淮北地方武装分5个游击区坚持斗争。11月下旬,第七车分区转移至运河以东根据地,第八军分区转移至豫东根据地。民国36年1月18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七十七、八十一团和2个骑兵大队及地方干部800余人组成淮北挺进支队,以饶子健为司令员,赵汇川为副司令员,王学武为副政委,王烽舞为政治部主任,组成党政军委员会,夜渡淮河,重返淮北。4月,淮北支队仍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民国37年3月,为了加强对淮北地区军事斗争的领导,华东军区决定,以第七军分区为基础,建立淮北军区,辖独立旅和第七军分区。5月,江淮军区成立,淮北军区结束工作。
民国35年新成立的淮北军区兼第9纵队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张震民国35年(1946年)6月——8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5年6月——8月
参谋长姚运良民国35年6月——8月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民国35年6月——8月
民国37年重新恢复的淮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7年(1948年)3月——5月
政委向明(未到职)
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5年7月——5月
参谋长赵汇川民国35年3月——5月
华中第七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华中军区决走将淮北第一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领泗南、灵璧、邳睢、铜睢、泗阳、泗宿、泗县、萧铜、睢宁、宿县、盱凤嘉、五河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5年11月24日,随中共第七地委撤到运河以东苏北地区。司令员张震球(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政委赖毅(兼,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副政委刘玉柱(兼,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民国36年4月,将重返淮北的淮北挺进支队仍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民国36年1月——37年3月),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6年1月——37年3月),副政委王学武(民国36年1月——37年3月)。
华中第八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华中军区决定将淮北第二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八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领萧县,雪枫、宿西、雪涡、宿蒙、宿怀、夏邑、雪商亳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5年11月下旬,随中共第八地委转移至豫东根据地。于12月改编为豫皖苏第三军分区。民国36年1月初,豫皖苏第三军分区誓师东征,由睢杞太出发,长途行军200余里,袭占涡阳。中旬,乘胜前进,开辟了商亳鹿柘、雪涡、雪商亳、夏邑、雪亳等地,建立游击政权,同时插入宿西、砀南、萧宿永地区。司令员张太生(民国34年11月——35年12月),政委吴芝圃(兼,民国34年10月——35年5月)、张太生(兼,民国35年5月——12月),副司令员吴信元(民国35年5月——12月),副政委寿松涛(民国34年11月——35年12月)。
【皖西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决定留下中共湖东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沿江团第二营教导员钟大湖,带领沿江团第七、九等2个连和手枪队组成皖西大队,进入大别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大队长钟大湖,政委桂林栖。10月,桂林栖、钟大湖率部在潜山县杨家庄与原在皖西坚持斗争的张伟群、杨震领导的游击队汇合,成立皖西工委。民国35年6月底,新四军第二师北撤时留在津浦铁路西坚持游击战争的定滁全总队独立营,由政治处主任刘海雁、营长石世伦、教导员程一湘率领,横渡巢湖,到达皖西,在魏岭与皖西大队汇合。8月,新四军第五师独立第二旅部分武装由副政委熊作芳率领,到达桐潜边区,加强皖西地区的武装力量。10月,经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批准,将坚持皖西斗争的皖西大队,改编为皖西支队。民国36年7月,鄂西北军区部分武装由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领到达桐潜边区,与皖西支队会合,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决定,于民国36年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皖西军区,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结束工作。皖西军区属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辖4个军分区。民国38年4月,皖北军区成立,皖西军区结束工作。
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刘昌毅民国36年(1947年)7月——10月
政委桂林栖(兼)民国36年7月——10月
副司令员钟大湖民国36年7月——10月
副政委张伟群(兼)民国36年7月——10月
胥治中民国36年7月——10月
皖西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曾绍山民国36年(1947年)11月——38年4月
政委彭涛(兼)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副司令员鲍先志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参谋长徐立行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政治部副主任何柱成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皖西第一军分区(又称皖山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太湖、岳西、潜山、宿松、望东、怀宁(一部)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孔令甫(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政委卢仁灿(兼,民国37年1月——38年3月),副司令员伍国仲(民国36年11月——37年9月)、左魁元(民国37年9月——38年4月),副政委李唐(兼,民国36年11月——37年5月)、梁诚(民国36年11月——37年7月,在作战中牺牲)、傅大章(兼,民国37年5月——38年4月)。
皖西第二军分区(又称桐城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桐城、庐江、潜北、舒南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忠全(民国36年11月——37年10月)、伍国仲(民国37年10月——38年4月),政委张伟群(兼,民国36年11月)、武旋声(兼,民国36年11月——37年12月)、郭万夫(兼,民国37年12月——38年4月),副司令员钟大湖(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副政委袁文波(民国36年11月——38年1月)。
皖西第三军分区(又称六霍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六安、霍山、舒城(一部)、肥西(一部)、金寨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朱光(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曾庆梅(民国37年3月——38年4月),政委马芳庭(兼,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副司令员李润堂(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吴先宏(民国37年3月——38年4月),副政委彭宗珠(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
皖西第四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2月成立,领巢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吴万银(民国37年2月——4月,在作战中牺牲),政委唐晓光(兼,民国37年2月——10月)、陆学斌(兼,民国37年11月——38年4月),副司令员张义成(民国37年2月——38年4月)、彭光福(民国37年11月——38年4月),副政委宋尔廉(兼,民国37年2月——11月)。
【江淮军区】
为巩固淮北解放区,扩大淮南津浦铁路路东、路西及和(县)含(山)巢(县)解放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民国37年(194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走,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淮北、淮南划为5个军分区。民国38年初,相继增辖蚌埠市警备司令部、合肥城防司令部、淮南煤矿特区司令部。民国38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江淮军区结束工作。
江淮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1948年)5月——38年3月
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梁从学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光池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参谋长赵汇川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政治部副主任张力雄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第一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天高、盱嘉、高宝、六合、仪扬、来安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民国37年6月——38年3月),政委陈雨田(兼,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傅以明(民国37年6月——38年9月),副政委张雷平(民国37年6月——38年3月)。电
第二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泗县、淮泗、淮宝、泗宿、泗五灵凤、盱凤嘉、泗灵睢、洪泽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仁廷(民国37年6月——12月)、严光(民国37年12月——38年1月),政委张灿明(兼,民国37年6月——38年1月),副司令员余佩洲(民国37年7月——38年3月)。
第三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7月成立,领宿东、灵璧、邳睢铜、泗灵睢(由第二军分区划入)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民国37年7月——38年3月),政委李任之(兼,民国37年7月——38年3月),副政委王烽舞(民国37年7月——38年3月)。
第四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定凤怀、定凤嘉、定滁全、寿六合、定合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世焱(民国38年3月),政委杨效椿(兼,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孙传家(民国37年6月——37年3月),副政委刘健挺(民国38年3月)。
第五军分区:民国38年(1947年)1月成立。领和县、含山、江浦、巢县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8年1月——3月),政委程明远(兼,民国38年1月——3月),副司令员赵鹏程(民国38年1——3月),副政委林岩(民国38年1月——3月)。
蚌埠市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1月成立。司令员梁从学(兼,民国38年1——3月),政委李世农(兼,民国38年1——3月),副司令员赵汇川(兼,民国38年1——3月)、黄仁廷(民国38年1——3月),副政委张灿明(兼,民国38年1——3月)。
合肥市城防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简称先纵)决定设立城防司令部。由先纵司令员孙仲德兼任司令员,政委谭启龙兼任政委,副司令员饶守坤兼任副司令员,副政委李步新兼任副政委。2月上旬,先纵领导调任,改由先纵第一支队长谢忠良兼任司令员,政委杨思一兼任政委。3月,筹建皖北军区期间,合肥市城防司令部结束工作,由江淮军区警卫团担任合肥城防工作,对外仍称合肥市城防司令部。
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2月5日成立。司令员马德胜(未到职),政委赵凯(兼,民国38年2——3月),副政委吴战行(未到职)。
【皖北军区】
皖北全境解放后,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在合肥成立皖北军区。将原皖西军区、江淮军区全部地区和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所属安徽部分合并,建立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安庆、巢湖等6个军分区,统一领导皖北地区军事工作。
皖北军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曾希圣民国38年(1949年)4月——9月
第一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8年4月——一9月
第二副司令员孙仲德民国38年4月——9月
副政委黄岩民国38年4月——9月
参谋长孙仲德(兼)民国38年4月——9月
政治部主任李世焱民国38年4月——9月
宿县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由江淮第三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宿县、萧县、永城、灵璧、怀远、泗县、泗洪、五河、砀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李任之(民国38年5月——9月),副政委王烽舞(民国38年5月——9月)。
阜阳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4月,由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合编为阜阳军分区。领阜阳、蒙城、太和、亳县、临泉、颍上、阜南、界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浩然(民国38年4月——9月),政委王光宇(兼,民国38年4——9月),副司令员匡胜雨(民国38年4月——9月)。
六安军分区:民国38年4月由皖西第三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六安、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曾庆梅(民国38年4月——9月),政委马芳庭(民国38年4——9月),副司令员李先洪(民国38年4——9月)。
滁县军分区:民国38年6月,由江淮第一、四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定远、凤阳、嘉山、滁县、来安、全椒、炳辉(今天长)、盱眙、江浦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民国38年6月——9月),政委陈雨田(民国38年6月——9月),副司令员孙传家(民国38年6月——9月),副政委魏然(民国38年6月——9月)。
巢湖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由皖西第四军分区全部、第二军分区部分和江淮第五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肥东、肥西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8年6月——9月),政委杨效椿(民国38年6月——9月),副司令员余佩洲(民国38年6——9月),第二副司令员彭光福(民国38年6月——9月),副政委徐速之(民国38年6——9月)。
安庆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由皖西第一、二军分区改编而成,领桐城、怀宁、望江、太湖、宿松、岳西、潜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孔令甫(民国38年6月——9月)。
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5月,由原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沿袭而来。领淮南煤矿特区军事工作。司令员桂俊亭,政委张恺帆。
【皖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时,中共皖江区党委决定,以胡明为书记,建立中共山地中心县委,留在黄山一带就地坚持斗争。10月初,又派杨明等从巢湖返回皖南沿江铜繁地区,成立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开展游击战争。民国35年2月,2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皖南地委。10月,在苏南活动的中共苏浙皖特委熊兆仁、倪南山等率30余人,到达皖南,与中共皖南地委会合。11月,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胡明任主席兼政委,熊兆仁任军事部长,统一指挥皖南地区军政斗争。民国38年4月,皖南地委在绩溪上金山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熊兆仁任司令员,胡明兼任政委,刘奎任副司令员。皖南全境解放后,于5月6日,成立皖南军区。辖池州、徽州,宣城、芜当4个军分区,统一领导皖南地区军事工作。
皖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胡明民国38年(1949年)5月——9月
刘飞民国38年9月
政委牛树才民国38年5月——9月
副司令员熊兆仁民国38年5月——9月
第一副政委胡明民国38年9月
副政委马天水民国38年5月——9月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建新民国38年5月——9月
参谋长李山民国38年5月——9月
万振西民国38年9月
宣城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的一个支队和洪林领导的泾旌太游击队为基础,组成宣城军分区。领泾县、宣城、郎溪、广德、宁国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赖富(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陈洪(民国38年5——9月),副司令员洪林(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陈守芬(民国38年5月——9月)、朱利(民国38年5——9月)。
池州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的一个支队和坚持皖南游击战争的一个支队为基础,组成池州军分区。领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太平、石埭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金行生(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杨明(民国38年5月——9月),副司令员柴书林(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张斌(民国38年5——9月)。
徽州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部分人员和部分皖南游击队为基础合并成立。领歙县、绩溪、旌德、黟县、祁门、休宁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符成珍(民国38年5——9月),政委郝化村(民国38年5月——7月)、王知行(民国38年7月——9月),副司令员刘凯(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吴国华(民国38年5——9月)、唐辉(民国38年5——9月)
芜当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部分人员和部分皖南游击队为基础合并成立。领芜湖、当涂、繁昌、南陵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光明(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张亮(兼,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俞宏(民国38年5——9月)。
附: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概况
豫皖苏第三军分区原系淮北军区第八军分区,于民国35年(1946年)11月下旬转移至豫东根据地改编而成。民国36年10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需要,中共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军区在南抵淮河、北至沙河、东至阜阳、颍上,西至平汉铁路的广大区域内建立中共第四地委、第四军分区,辖泉阳、泉南、阜南、颍阜、临泉市、临泉、新蔡、沈丘等地。是时,中共豫皖苏第二、三地委分别派遣干部深入涡河以南,阜阳以北地区进行开辟工作。10月12日,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军区在阜蒙地区成立中共豫皖苏第六地委,第六军分区,辖涡亳、阜北、涡阳、蒙城、凤台、阚町,颍上、怀远等地。淮海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恢复原边旧界的指示,调整行政区,将原属安徽之地域,归建安徽,撤销中共豫皖苏分局(民国36年8月,改中共豫皖苏区党委为中共豫皖苏分局),及其所属地委、军分区。原豫皖苏第三、四、六军分区之安徽地区,于民国38年3月合并成立阜阳地委、阜阳军分区,辖阜阳、蒙城、涡阳、太和、亳县、临泉、颍上、凤台等地军事工作。
【皖西革命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16年(1927年)冬,皖西地区的共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六安、霍山地区着手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至民国18年秋,共产党在这个地区已掌握100多支枪和3000多名群众武装。10月6日,中共六安县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检查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确定待机举行起义,并将六安县委改为中心县委,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寿县、英山等县工作。11月8日、19日,舒传贤、周狷之等,先后领导六安、霍山地区的农民举行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而后开辟北起白塔畈、徐家集、丁家集,南至金家铺、水吼岭,东抵淠河,西接商南,纵横100余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4月,蒋、冯、阎大战爆发,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乘鄂豫皖边区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机,决定红军出击。7月初,占领英山县城,将英山与六安、霍山地区红色区域连接起来。从而,把鄂豫皖边3块根据地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在中共中央、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领导下,鄂豫皖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粉碎国民党军第一、二、三次“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由于张国焘实行错误的战略指导,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于民国21年10月14日,仓促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留下坚持鄂豫皖地区重建的红军第二十五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也于民国23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地区共产党组织又组建以高敬亭为政委的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3年游击战争。土地革命期间,皖西革命根据地军事指挥机构如下: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18年(1929年)10月6日,皖西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在六安县郝家寨召开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等6县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同时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月20日,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时,随中心县委同时撤销。军事委员会主任朱体仁。
红军第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前敌总指挥部:民国19年(1930年)2月下旬,红军第三十二、三十三师在皖西协同作战,组成前敌总指挥部。3月,红军第三十二师西返,总指挥部随之撤销。指挥周维炯,副指挥徐百川。
六(安)霍(山)总暴动指挥部:民国19年(1930年)7月初,在贯彻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时,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豪猪岭召开六安、霍山等2县党的联席会议,成立六(安)霍(山)总暴动指挥部,机关设在闻家店东岳庙。8月22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停止盲目武装起义,撤销总暴动指挥部。总指挥舒传贤,政治部主任周狷之。
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1月20日,为加强对整个皖西地区的领导,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原则同意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关于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委的建议,针对皖西实际情况,决定先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在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的同时,成立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5月4日,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成立后,皖西分特临时军事委员会撤销。主席姜镜堂,副主席曾泽民。
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5月5日,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成立。是年12月,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改为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主席姜镜堂(民国20年5月离)、王平章(民国20年5月—7月)、许继慎(民国20年7月—10月兼任)。
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皖西(合肥)、皖北(寿县)等2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11月改为皖西北临时中心县委,12月,又恢复为皖西北中心县委。在成立皖西北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皖西北中心县委(含临时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5月,随皖西北中心县委同时撤销。军委主席先后由张志一、李星三、张有先、张春荣等担任。
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民国20年(1931年)12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改为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冬,皖西北道区游击司令部建立时,撤销指挥部。指挥长雷振一,政治部主任黎本益。
霍邱(红城)县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1932年)春,在大顾店成立霍邱县军事指挥部,统一指挥县赤卫军和独立团。5月,改名红城县军事指挥部(因霍邱县改名红城县)。7月,霍邱县城保卫战失利,县军事指挥部转移外地。指挥长郑恒才,政治部主任曾宪榜。
五星县军事指挥部:民国21年(1932年)3月上旬,五星县军事指挥部成立(今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等县边区),统一指挥县独立团(又称红军第十五团)和赤卫队武装。10月,五星县武装编入红军第二十七军,指挥部撤销。指挥长杨继明。
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1932年)7月10日,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指示,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因县委机关驻寿县,又称寿县中心县委)。在成立皖北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0月,随皖北中心县委并入皖西北中心县委。主席杨守先。
中共皖西(合肥)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1年(1932年)7月,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指示,成立中共皖西(合肥)中心县委。9月,遭破坏,次年4月重新恢复。在成立与恢复皖西中心县委的同时,成立与恢复皖西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0月,随皖西中心县委并入皖西北中心县委。主席吴醉松。
皖西北游击司令部:民国21年(1932年)冬,中共皖西北道委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指示,成立皖西北游击司令部,并先后组建第一、二、三路游击师。民国23年9月,游击司令江求顺在内部“肃反”中被错杀后,游击司令部遂消失。
中共皖西北特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10月,中共寿县中心县委与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民国24年2月,改为中共皖西北特别委员会。民国26年7月至8月间,特委成员分赴延安学习,活动终止。在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和改为中共皖西北特委的同时,成立中心县委和特委军事委员会。军委活动,随特委活动终止而终止。军委主席张如屏,军事部长孙仲德。
【皖南革命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18年(1929年)5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成立后,领导皖南地区向武装暴动和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方向发展。民国23年10月,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辟了皖南游击区。民国25年4月,闽浙赣省委在休宁县鄣公山召开省委扩大会,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皖南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主要由当地共产党组织直接指挥,也建立过相应的军事指挥机构,担任军事指挥工作。
中共安徽省委(含临时工委)军事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成立。5月上旬,成立中共安徽省临时工作委员会,6月上旬,取消中共安徽省临时工委,成立中共芜湖县中心县委。在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临时工委)的同时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临时工委)军事委员会,领导与指挥军事斗争。书记郭春华(民国20年2月——4月6日),赵凫(代理书记,民国20年4月7日——5月)。
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民国23年(1934年)8月21日,石(埭)青(阳)太(平)中心县委,在地方土豪勾结县国民政府逼迫农民卖茶抵粮交租中,经过较长时间准备,于柯村(今黟县境)地区领导农民举行暴动。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皖南游击大队300余人于9月3日到达柯村,击退国民党军自卫队的进攻。暴动成功后,在成立皖南苏区江边苏维埃政府的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领导柯村苏区军事斗争。司令员周成龙(后叛变)。
中共江南特委军事部: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祁(门)贵(池)秋(浦)中心县委在至德县(今东至县)高山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在成立中共江南特委的同时,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军事部,负责领导江南地区军事斗争。军事部长王丰庆。
附记:
民国19年(1930年)7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时皖东北地区属徐海蚌特委领导)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在徐海蚌地区立即组织暴动,将特委改力行动委员会,设军事委员会,特委书记陈资平负责军委工作。在军委领导下,组织暴动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不久,因暴动失败,军委活动终止。
二、抗日战争期间指挥机构
【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七师和中共地方组织,在安徽中部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26年(1937年)冬,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民国27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配合当地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斗争。民国28年5月,新四军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江北部队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0年5月,皖中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同时建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1年4月,为加强对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领导,成立中共皖鄂赣区委(亦称皖中区党委)。5月成立皖中行政公署。民国32年3月,中共皖鄂赣区委改为皖江区党委,成立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领导机关兼皖江军区领导机关。始以4个支队分辖皖江地区军事工作,后改为3个军分区。
皖江军区:民国32年(1943年)3月,成立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领导机关兼),驻无为县严桥区恍城乡,同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新四军第七师主力部队分别改编为沿江、含和、皖南(分别兼所在行政区的军分区)、巢合庐等4个支队及独立团。同年9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奉命由淮南军区调归皖江军区(第七师)建制。民国34年4月,为增强皖江地区抗日斗争实力,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由淮海军分区南下,临时归入皖江军区(新四军第七师)建制。6月,军区报经新四军军部批准,撤销沿江军分区(支队)建制,成立第十九旅,为皖江军区机动部队。民国34年9月底至10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撤销皖江军区及所属各军分区,部队随皖江区党委机关撤至苏北淮阴地区。
皖江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张鼎丞(未到职)
谭希林民国32年(1943年)9月——34年9月
政治委员曾希圣民国32年3月——34年9月(政治委员简称政委)
副司令员傅秋涛民国32年3月—9月
参谋长孙仲德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政治部主任何伟民国32年3月——9月(因病由王集成代理)
王集成(代)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含和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3月,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五团及含和独立团为基础,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含和支队;同时,成立含和军分区,由含和支队兼,机关驻和县南义乡。领江全、含巢、和县等地区军事工作。司令员孙仲德(兼,民国32年3月——34年8月),政委先为孙仲德兼,后为黄火星(民国32年6月——34年8月)、何志远(民国33年8月任命,未正式到职),副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2年3月——34年9月),参谋长张秀(民国32年3月——34年8月),政治部主任杨汉林(民国32年3月——34年9月)。
沿江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春,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八团为基础,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地方武装合编为沿江支队;同时,成立沿江军分区,由沿江支队兼,机关驻无为县尚礼区。领桐东、桐西、白湖、舒庐、巢南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4年6月,沿江军分区建制撤销,军事工作由皖江军区直接领导。司令员林维先(兼,民国32年春—34年6月),政委先由林维先兼,后为王集成(兼,民国32年9月——34年6月),副司令员傅绍甫(民国32年春——34年6月),副政委彭胜标(民国32年春——34年6月)。
皖南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春,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团为基础,与无(为)东、无南及铜陵、繁昌等地方武装合编为皖南支队;同时成立皖南军分区,由皖南支队兼,机关驻无为县白茆洲。领铜陵、繁昌、无东、无南及皖南黄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火星(民国32年春——5月)、梁金华(民国32年6月——34年9月),政委先由黄火星兼,后为黄耀南(民国32年6月—34年9月),副司令员梁金华(民国32年春—5月)。
皖中(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民国32年(1943年)10月,成立皖中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简称皖中武委会),并设立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作为其执行机关,下辖各地民兵自卫总队。民国34年3月,改称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
司令员吕惠生(兼)民国32年(1943年)10月——34年9月
政委曾希圣(兼)民国32年10月——34年9月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4月,淮南地区各县相继沦陷。高敬亭率新四军第四支队,从鄂豫边区东进至皖中舒城、庐江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民国28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7月,第四支队会同以第八团为基础组建的第五支队继续东进,开辟津浦铁路两侧地区,领导淮南军民开辟以定远县东南藕塘镇为中心的津浦铁路西(简称路西),以来安县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铁路东(简称路东)根据地。民国30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皖东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民国31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领导和指挥淮南军民抗日游击战争。
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民国29年(1940年)4月15日,津浦铁路东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路东联防司令部。8月,联防司令部建制撤销,部队归新四军第五支队指挥。民国30年3月,又重新成立,由路东独立旅兼联防司令部。
路东联防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杨梅生民国29年(1940年)4月——8月
杨梅生(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政委刘顺元民国29年4月——8月
刘顺元(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副司令员罗占云(兼)民国30年3月—31年1月
参谋长赵俊(赵诗云)民国30年7月——31年1月
政治部主任王敬群民国30年3月——7月
张树材民国30年7月——31年1月
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民国29年(1940年)6月,根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路西联防司令部在定远县藕塘成立。民国32年2月改为路西军分区。
路西联防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魏文伯民国29年(1940年)6月——9月
梁从学民国29年9月——30年2月
郑抱真民国30年2月——32年2月
政委彭康(兼)民国29年6月——30年2月
谭光廷(兼)民国30年2月——32年2月
副司令员程式民国29年9月——30年5月
陈庆先民国30年冬——32年2月
参谋长张志一民国29年6月——30年5月
李国厚民国30年5月——冬
杜国平民国30年冬——32年2月
淮南苏皖边军区:民国31年(1942年)1月,路东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苏皖边军区。民国32年2月,改为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
苏皖边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杨梅生民国31年(1942年)1月32年2月
政委刘顺元(兼)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参谋长赵俊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政治部主任张树材民国31年1月——32年2月
淮南(苏皖边)军区:为统一淮南抗日斗争的军事领导,于民国32年(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下辖津浦铁路东、路西2个军分区。军区与2个军分区不设机构,由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第二师2个主力旅各兼1个军分区。
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罗炳辉(兼)民国32年(1943年)2月——34年10月
政委谭震林(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参谋长韩振纪(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兼)民国32年2月——34年10月
路东军分区:领来安、嘉山、六合、盱眙、仪征、冶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成钧(民国32年2月——9月)、梁从学(民国32年10月——34年6月)、罗占云(民国33年6月——34年10月),政委赵启民(民国32年2月——9月)、陈光(民国32年10月——33年9月)、李世农(民国33年10月——34年10月),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2年2月——36年6月)、朱云谦(民国34年5月——10月),副政委高志荣(民国32年2月——33年6月)、李世焱(民国33年6月——34年10月),参谋长张元寿(民国32年2月——9月)、朱绍清(兼,民国32年10月——33年6月)、胡定千(民国33年6月——34年6月),政治部主任张树材(民国32年2月——10月)、李世焱(民国32年10月——34年10月)。
路西军分区:领滁县、全椒、定远、凤阳、肥东、定凤嘉、定凤怀、定合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谭希林(民国32年2月——9月)、成钧(民国32年10月——33年12月)、陈庆先(民国34年1月——10月),政委谭希林(兼,民国32年2月——9月)、赵启民(民国32年10月——34年12月)、黄岩(民国34年1月——10月),副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2年2月——33年12月)、张翼翔(民国32年10月——33年12月),副政委黄岩(民国32年2月——33年12月)、刘毓标(民国34年1月——10月),参谋长朱绍清(民国32年2月——9月)、张元寿(民国32年9月——32年12月)、饶守坤(民国34年1月——10月),政治部主任邓少东(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汪少川(民国34年1月——9月)。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沦陷。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东进抗日,开辟豫皖苏边区。不久,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及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先后进入皖东北地区。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协同下,创建豫皖苏边、皖东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29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7月,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1月,成立淮北军区(新四军第四师领导机关兼淮北军区领导机关),始辖3个军分区。民国33年11月,将3个军分区调整为4个军分区。后第三、四军分区合并,仍为3个军分区。
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民国28年(1939年)3月,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与国民政府安徽省第六区专员盛子瑾实现合作抗日。民国29年2月底、在安徽省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盛子瑾被迫出走。3月下旬,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独立自主地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仍沿用旧名,称皖东北第六区保安司令部,领导皖东北抗日军事斗争。民国30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党委成立时,原安徽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机构仍保留(又称皖东北保安司令部),作为皖东北地区的军事领导机关。
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民国29年(1940年)3月——9月
司令员常玉清民国29年9月——12月
刘玉柱(兼)民国29年12月——30年8月
政委张彦民国29年9月——30年5月
刘子久(兼)民国30年5月——8月
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29年3月——9月
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民国30年(1941年)8月23日,新四军军部抬示,撤销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10月,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
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赖毅民国30年(1941年)10月——11月
政委刘子久(兼)民国30年8月——11月
参谋长谢睽(兼)民国30年8月——11月
政治部主任刘作孚民国30年10月——11月
淮北苏皖边军区:民国30年(1941年)11月7日,撤销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苏皖边军区。
苏皖边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赖毅民国30年(1941年)11月——31年11月
政委刘子久(兼)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参谋长白浪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政治部主任刘作孚民国30年11月——31年11月
淮北军区:民国31年(1942年)1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决定,撤销淮北苏皖边军区,成立淮北军区,辖4个军分区。由新四军第四师领导机关兼淮北军区领导机关。民国34年10月,成立华中军区,淮北军区结束工作。
淮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彭雪枫(兼)民国31年(1942年)11月——33年9月
张爱萍(兼)民国33年9月——34年10月
政委邓子恢(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副司令员韦国清(兼)民国33年9月——34年10月
参谋长张震(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兼)民国31年11月——34年10月
第一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1月,在成立中共淮北第一、二地委的同时,成立第一、二军分区,属淮北军区领导。第一军分区领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灵睢等地军事工作。由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兼。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第二军分区领盱凤嘉、泗南、洪泽湖、泗五灵凤等地军事工作。由第四师第十一旅兼。司令员滕海清(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政委赖毅(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淮北军区决定将第一、二军分区合并,仍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政委康志强(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4年10月),副政委刘玉柱(民国34年10月),民国34年10月10日,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复将第一军分区与新成立的第二军分区合并成立第一军分区(又称津浦铁路东军分区,简称路东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民国34年10月——10月底),政委赖毅(兼,民国34年10月——10月底)。民国34年10月底,奉命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
第二军分区(又称津浦铁路西军分区,简称路西军分区):民国33年(1944年)12月,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成立第二军分区,领萧县、永城、宿西、夏商亳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张震(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吴芝圃(民国34后10月10日——10月底),政委赖毅(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张太生(民国34年10月10日——10月底)。民国34年10月底,第二军分区撤销,奉命改为华中第八军分区。
第三军分区:民国30年(1941年)10月,成立邳睢铜灵军分区,属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后改为淮北苏皖边军区、淮北军区)领导。司令员蔡明(民国30年10月——31年12月)、赵汇川(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政委李砥平(兼,民国30年10月——31年12月)、康志强(兼,民国32年1月——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淮北苏皖区党委决定将邳睢铜(原第三军分区)与宿东(原第四军分区)军分区合并,成立第三军分区,领邳睢铜、宿东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政委张太生(兼,民国33年12月——34年10月)。
第四军分区:民国32年(1943年)12月,成立第四军分区,属淮北军区领导。领宿东地区军事工作。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民国32年12月一33年12月)。民国33年12月并入第三军分区。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指挥机构
解放战争初期,淮南、苏中、苏北、淮北军区进行了调整。重新组建淮南军区,将原辖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兼独立旅。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兼第六旅。撤销淮北军区,将原淮北军区所辖第一、二、三军分区,划为华中第七、八军分区,直属华中军区领导。民国36年(1947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中军区对两淮地区的部队进行调整与加强,以淮南军区兼新四军第二师,恢复淮北军区兼第九纵队。9月,为实行全面反攻的需要,淮南、淮北军区及其主力奉命撤至苏北和豫东根据地,留下少数游击部队坚持两淮地区斗争。民国36年后,安徽解放区有较大发展,相继恢复和建立皖西、淮南、淮北、江淮和皖北、皖南军区。
【淮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华中军区决定成立新的淮南军区,作为华中军区的派出机关。辖淮南独立旅和华中第三军分区(军区兼)、第四军分区(兼新四军第六旅)。民国35年7月初,新四军第五旅南下与第六旅、淮南独立旅合编为新四军新第二师,师领导机关由淮南军区领导机关兼。民国35年9月,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电令,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撤出淮南津浦铁路东、路西,转移至运河以东苏中、苏北解放区。主力撤退后,杨效椿率一支武装,在淮宝地区坚持斗争。周依冰、孙化民率一支武装,在凤阳山坚持斗争。民国36年3月,李世农、李锐率部分干部由山东进入淮南,与杨效椿等部会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民国37年3月,在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中,为全面恢复淮南根据地,华东军区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陈庆先率第三十四旅2个团,自苏北南下,3月17日在张公铺成立淮南军区,以统一淮南津浦铁路东、路西的领导。5月,成立江淮军区时,淮南军区结束工作。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新成立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周骏鸣民国34年(1945年10月——35年7月)
政委肖望东(兼)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
民国35年(1946年)7月淮南军区兼新四军新第二师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师长周骏鸣民国35年(1946年)7月——9月
政委肖望东(兼)民国35年7月——9月
副司令员兼副师长成钧民国35年7月——9月
副政委赵启民民国35年7月——9月
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5年7月——9月
民国37年(1948年)3月新恢复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1948年)3月——5月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3月——5月
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7年3月——5月
副政委孙仲德民国37年3月——5月
华中第三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领来安、天高、盱嘉、仪扬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朱云谦(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李世农(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
华中第四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领定远、定凤嘉、定怀、滁县、全椒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黄岩(兼,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司令员李国厚(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政委刘毓标(民国34年10月)。
【淮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撤销淮北军区,其所属第一、二、三军分区改编为华中第七、八军分区,直属华中军区领导。民国35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决定,重新建立淮北军区兼第九纵队。民国35年8月,人民解放军在淮北地区主力华中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九纵队奉命转移至宿迁两淮间,淮北地方武装分5个游击区坚持斗争。11月下旬,第七车分区转移至运河以东根据地,第八军分区转移至豫东根据地。民国36年1月18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七十七、八十一团和2个骑兵大队及地方干部800余人组成淮北挺进支队,以饶子健为司令员,赵汇川为副司令员,王学武为副政委,王烽舞为政治部主任,组成党政军委员会,夜渡淮河,重返淮北。4月,淮北支队仍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民国37年3月,为了加强对淮北地区军事斗争的领导,华东军区决定,以第七军分区为基础,建立淮北军区,辖独立旅和第七军分区。5月,江淮军区成立,淮北军区结束工作。
民国35年新成立的淮北军区兼第9纵队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张震民国35年(1946年)6月——8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5年6月——8月
参谋长姚运良民国35年6月——8月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民国35年6月——8月
民国37年重新恢复的淮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7年(1948年)3月——5月
政委向明(未到职)
副司令员罗占云民国35年7月——5月
参谋长赵汇川民国35年3月——5月
华中第七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华中军区决走将淮北第一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领泗南、灵璧、邳睢、铜睢、泗阳、泗宿、泗县、萧铜、睢宁、宿县、盱凤嘉、五河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5年11月24日,随中共第七地委撤到运河以东苏北地区。司令员张震球(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政委赖毅(兼,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副政委刘玉柱(兼,民国34年10月——35年11月)。民国36年4月,将重返淮北的淮北挺进支队仍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民国36年1月——37年3月),副司令员赵汇川(民国36年1月——37年3月),副政委王学武(民国36年1月——37年3月)。
华中第八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华中军区决定将淮北第二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八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领萧县,雪枫、宿西、雪涡、宿蒙、宿怀、夏邑、雪商亳等地军事工作。民国35年11月下旬,随中共第八地委转移至豫东根据地。于12月改编为豫皖苏第三军分区。民国36年1月初,豫皖苏第三军分区誓师东征,由睢杞太出发,长途行军200余里,袭占涡阳。中旬,乘胜前进,开辟了商亳鹿柘、雪涡、雪商亳、夏邑、雪亳等地,建立游击政权,同时插入宿西、砀南、萧宿永地区。司令员张太生(民国34年11月——35年12月),政委吴芝圃(兼,民国34年10月——35年5月)、张太生(兼,民国35年5月——12月),副司令员吴信元(民国35年5月——12月),副政委寿松涛(民国34年11月——35年12月)。
【皖西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决定留下中共湖东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沿江团第二营教导员钟大湖,带领沿江团第七、九等2个连和手枪队组成皖西大队,进入大别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大队长钟大湖,政委桂林栖。10月,桂林栖、钟大湖率部在潜山县杨家庄与原在皖西坚持斗争的张伟群、杨震领导的游击队汇合,成立皖西工委。民国35年6月底,新四军第二师北撤时留在津浦铁路西坚持游击战争的定滁全总队独立营,由政治处主任刘海雁、营长石世伦、教导员程一湘率领,横渡巢湖,到达皖西,在魏岭与皖西大队汇合。8月,新四军第五师独立第二旅部分武装由副政委熊作芳率领,到达桐潜边区,加强皖西地区的武装力量。10月,经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批准,将坚持皖西斗争的皖西大队,改编为皖西支队。民国36年7月,鄂西北军区部分武装由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领到达桐潜边区,与皖西支队会合,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决定,于民国36年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皖西军区,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结束工作。皖西军区属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辖4个军分区。民国38年4月,皖北军区成立,皖西军区结束工作。
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刘昌毅民国36年(1947年)7月——10月
政委桂林栖(兼)民国36年7月——10月
副司令员钟大湖民国36年7月——10月
副政委张伟群(兼)民国36年7月——10月
胥治中民国36年7月——10月
皖西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曾绍山民国36年(1947年)11月——38年4月
政委彭涛(兼)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副司令员鲍先志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参谋长徐立行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政治部副主任何柱成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
皖西第一军分区(又称皖山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太湖、岳西、潜山、宿松、望东、怀宁(一部)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孔令甫(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政委卢仁灿(兼,民国37年1月——38年3月),副司令员伍国仲(民国36年11月——37年9月)、左魁元(民国37年9月——38年4月),副政委李唐(兼,民国36年11月——37年5月)、梁诚(民国36年11月——37年7月,在作战中牺牲)、傅大章(兼,民国37年5月——38年4月)。
皖西第二军分区(又称桐城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桐城、庐江、潜北、舒南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忠全(民国36年11月——37年10月)、伍国仲(民国37年10月——38年4月),政委张伟群(兼,民国36年11月)、武旋声(兼,民国36年11月——37年12月)、郭万夫(兼,民国37年12月——38年4月),副司令员钟大湖(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副政委袁文波(民国36年11月——38年1月)。
皖西第三军分区(又称六霍军分区):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领六安、霍山、舒城(一部)、肥西(一部)、金寨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朱光(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曾庆梅(民国37年3月——38年4月),政委马芳庭(兼,民国36年11月——38年4月),副司令员李润堂(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吴先宏(民国37年3月——38年4月),副政委彭宗珠(民国36年11月——37年3月)。
皖西第四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2月成立,领巢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吴万银(民国37年2月——4月,在作战中牺牲),政委唐晓光(兼,民国37年2月——10月)、陆学斌(兼,民国37年11月——38年4月),副司令员张义成(民国37年2月——38年4月)、彭光福(民国37年11月——38年4月),副政委宋尔廉(兼,民国37年2月——11月)。
【江淮军区】
为巩固淮北解放区,扩大淮南津浦铁路路东、路西及和(县)含(山)巢(县)解放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民国37年(194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走,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淮北、淮南划为5个军分区。民国38年初,相继增辖蚌埠市警备司令部、合肥城防司令部、淮南煤矿特区司令部。民国38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江淮军区结束工作。
江淮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1948年)5月——38年3月
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副司令员饶子健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梁从学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光池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参谋长赵汇川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政治部副主任张力雄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第一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天高、盱嘉、高宝、六合、仪扬、来安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民国37年6月——38年3月),政委陈雨田(兼,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傅以明(民国37年6月——38年9月),副政委张雷平(民国37年6月——38年3月)。电
第二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泗县、淮泗、淮宝、泗宿、泗五灵凤、盱凤嘉、泗灵睢、洪泽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仁廷(民国37年6月——12月)、严光(民国37年12月——38年1月),政委张灿明(兼,民国37年6月——38年1月),副司令员余佩洲(民国37年7月——38年3月)。
第三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7月成立,领宿东、灵璧、邳睢铜、泗灵睢(由第二军分区划入)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民国37年7月——38年3月),政委李任之(兼,民国37年7月——38年3月),副政委王烽舞(民国37年7月——38年3月)。
第四军分区:民国37年(1948年)6月成立。领定凤怀、定凤嘉、定滁全、寿六合、定合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世焱(民国38年3月),政委杨效椿(兼,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孙传家(民国37年6月——37年3月),副政委刘健挺(民国38年3月)。
第五军分区:民国38年(1947年)1月成立。领和县、含山、江浦、巢县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8年1月——3月),政委程明远(兼,民国38年1月——3月),副司令员赵鹏程(民国38年1——3月),副政委林岩(民国38年1月——3月)。
蚌埠市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1月成立。司令员梁从学(兼,民国38年1——3月),政委李世农(兼,民国38年1——3月),副司令员赵汇川(兼,民国38年1——3月)、黄仁廷(民国38年1——3月),副政委张灿明(兼,民国38年1——3月)。
合肥市城防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简称先纵)决定设立城防司令部。由先纵司令员孙仲德兼任司令员,政委谭启龙兼任政委,副司令员饶守坤兼任副司令员,副政委李步新兼任副政委。2月上旬,先纵领导调任,改由先纵第一支队长谢忠良兼任司令员,政委杨思一兼任政委。3月,筹建皖北军区期间,合肥市城防司令部结束工作,由江淮军区警卫团担任合肥城防工作,对外仍称合肥市城防司令部。
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2月5日成立。司令员马德胜(未到职),政委赵凯(兼,民国38年2——3月),副政委吴战行(未到职)。
【皖北军区】
皖北全境解放后,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在合肥成立皖北军区。将原皖西军区、江淮军区全部地区和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所属安徽部分合并,建立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安庆、巢湖等6个军分区,统一领导皖北地区军事工作。
皖北军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曾希圣民国38年(1949年)4月——9月
第一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8年4月——一9月
第二副司令员孙仲德民国38年4月——9月
副政委黄岩民国38年4月——9月
参谋长孙仲德(兼)民国38年4月——9月
政治部主任李世焱民国38年4月——9月
宿县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由江淮第三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宿县、萧县、永城、灵璧、怀远、泗县、泗洪、五河、砀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李任之(民国38年5月——9月),副政委王烽舞(民国38年5月——9月)。
阜阳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4月,由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合编为阜阳军分区。领阜阳、蒙城、太和、亳县、临泉、颍上、阜南、界首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浩然(民国38年4月——9月),政委王光宇(兼,民国38年4——9月),副司令员匡胜雨(民国38年4月——9月)。
六安军分区:民国38年4月由皖西第三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六安、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曾庆梅(民国38年4月——9月),政委马芳庭(民国38年4——9月),副司令员李先洪(民国38年4——9月)。
滁县军分区:民国38年6月,由江淮第一、四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定远、凤阳、嘉山、滁县、来安、全椒、炳辉(今天长)、盱眙、江浦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民国38年6月——9月),政委陈雨田(民国38年6月——9月),副司令员孙传家(民国38年6月——9月),副政委魏然(民国38年6月——9月)。
巢湖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由皖西第四军分区全部、第二军分区部分和江淮第五军分区改编而成。领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肥东、肥西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民国38年6月——9月),政委杨效椿(民国38年6月——9月),副司令员余佩洲(民国38年6——9月),第二副司令员彭光福(民国38年6月——9月),副政委徐速之(民国38年6——9月)。
安庆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由皖西第一、二军分区改编而成,领桐城、怀宁、望江、太湖、宿松、岳西、潜山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孔令甫(民国38年6月——9月)。
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民国38年(1949年)5月,由原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沿袭而来。领淮南煤矿特区军事工作。司令员桂俊亭,政委张恺帆。
【皖南军区】
民国34年(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时,中共皖江区党委决定,以胡明为书记,建立中共山地中心县委,留在黄山一带就地坚持斗争。10月初,又派杨明等从巢湖返回皖南沿江铜繁地区,成立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开展游击战争。民国35年2月,2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皖南地委。10月,在苏南活动的中共苏浙皖特委熊兆仁、倪南山等率30余人,到达皖南,与中共皖南地委会合。11月,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胡明任主席兼政委,熊兆仁任军事部长,统一指挥皖南地区军政斗争。民国38年4月,皖南地委在绩溪上金山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熊兆仁任司令员,胡明兼任政委,刘奎任副司令员。皖南全境解放后,于5月6日,成立皖南军区。辖池州、徽州,宣城、芜当4个军分区,统一领导皖南地区军事工作。
皖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胡明民国38年(1949年)5月——9月
刘飞民国38年9月
政委牛树才民国38年5月——9月
副司令员熊兆仁民国38年5月——9月
第一副政委胡明民国38年9月
副政委马天水民国38年5月——9月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建新民国38年5月——9月
参谋长李山民国38年5月——9月
万振西民国38年9月
宣城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的一个支队和洪林领导的泾旌太游击队为基础,组成宣城军分区。领泾县、宣城、郎溪、广德、宁国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赖富(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陈洪(民国38年5——9月),副司令员洪林(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陈守芬(民国38年5月——9月)、朱利(民国38年5——9月)。
池州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的一个支队和坚持皖南游击战争的一个支队为基础,组成池州军分区。领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太平、石埭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金行生(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杨明(民国38年5月——9月),副司令员柴书林(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张斌(民国38年5——9月)。
徽州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部分人员和部分皖南游击队为基础合并成立。领歙县、绩溪、旌德、黟县、祁门、休宁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符成珍(民国38年5——9月),政委郝化村(民国38年5月——7月)、王知行(民国38年7月——9月),副司令员刘凯(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吴国华(民国38年5——9月)、唐辉(民国38年5——9月)
芜当军分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部分人员和部分皖南游击队为基础合并成立。领芜湖、当涂、繁昌、南陵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黄光明(民国38年5月——9月),政委张亮(兼,民国38年5——9月),副政委俞宏(民国38年5——9月)。
附: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概况
豫皖苏第三军分区原系淮北军区第八军分区,于民国35年(1946年)11月下旬转移至豫东根据地改编而成。民国36年10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需要,中共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军区在南抵淮河、北至沙河、东至阜阳、颍上,西至平汉铁路的广大区域内建立中共第四地委、第四军分区,辖泉阳、泉南、阜南、颍阜、临泉市、临泉、新蔡、沈丘等地。是时,中共豫皖苏第二、三地委分别派遣干部深入涡河以南,阜阳以北地区进行开辟工作。10月12日,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军区在阜蒙地区成立中共豫皖苏第六地委,第六军分区,辖涡亳、阜北、涡阳、蒙城、凤台、阚町,颍上、怀远等地。淮海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恢复原边旧界的指示,调整行政区,将原属安徽之地域,归建安徽,撤销中共豫皖苏分局(民国36年8月,改中共豫皖苏区党委为中共豫皖苏分局),及其所属地委、军分区。原豫皖苏第三、四、六军分区之安徽地区,于民国38年3月合并成立阜阳地委、阜阳军分区,辖阜阳、蒙城、涡阳、太和、亳县、临泉、颍上、凤台等地军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