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革命期间革命根据地部队
【皖西根据地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民国18年(1929年)5月19日,中共六安县委委员桂伯炎、袁继安等领导南庄畈第六保自卫团起义,将30余名起义人员,组成六安第六区游击队。继南庄畈起义之后,桂怕炎、袁继安等又领导了六安第六区农民起义,将六安第六区游击队扩编为游击大队。11月8日,六安县独山农民举行起义。之后,独山附近的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农民纷纷起义。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将起义队伍编成一支72人的六安第六区游击队。29日,舒传贤和中共霍山县委书记喻石泉在燕子河领导西镇农民起义,将起义队伍编为西镇游击队,计360余人。12月30日,中共霍邱县委领导白塔畈农民起义,组建六安中心县委白塔畈游击队,有50余人枪。民国19年1月,六霍地区的武装起义连续爆发与胜利,国民党当局非常恐慌,立即改变抽调一部分部队去进攻鄂豫苏区的计划,以独立第一旅为主,集中近千名国民党军转向皖西苏区进攻。面临这一情况,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决定建立主力红军,于1月6日召开第二次全委会议,讨论军事组织原则。接着在第十次常委会上,决定将中心县委直接掌握的游击队编为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纵队长冯晓山,将西镇游击队编为安徽红军第二游击纵队,纵队长徐育山。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将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集中于流波,与六安第六区游击队汇合,舒传贤主持召开中心县委与游击队党团负责人会议,决定将2支游击纵队和六安第六区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辖2个团。第一游击纵队与六安第十区游击队及霍山县东乡、北乡、南乡农民武装合编为第一六团,第二游击纵编为一七团,全师200余人。5月,全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为第三师。师长徐百川(张开泰,民国19年1月——5月上旬)、姜镜堂(民国19年5月上旬——5月23日),师党委书记姜镜堂(民国19年1月——5月),党代表鲍益三(朱雅清,朱亚青,民国19年1月——5月),副师长徐百川(民国19年5月上旬——5月23日),政治部主任张建民(民国19年1月20日——下旬)、姜镜堂(民国19年1月下旬——5月上旬)、鲍益三(民国19年5月上旬——5月23日)。
六安红军混成团:民国18年(1929年)12月,红军第三十二师在周维炯率领下,向皖西地区活动,在六安县莲花山一带组建红军混成团。19年春,红军混成团编入红军第三十二师。团长毛月波,党代表汪季平。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三师:民国19年(1930年)2月4日,在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潜山、太湖、舒城、霍山等4县边界的潜山县后北乡天堂地区爆发请水寨农民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下辖3个大队,共100余人。3月6日,向霍山苏区转移,在闻家店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汇合,改名为潜山工农革命军。4月下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三师,辖4个团,共200余人。7月,改编为中央独立第二师。师长王效亭,政委陈履谦,副师长兼参谋长严宽(凌霄),政治部主任苏明。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民国19年(1930年)4月中旬,在六安县龙穴山一带向国民党军取攻势的权广义部,接受中国工农红军收编。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东路指挥部名义,将其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师长权广义(权礼庭)。9月,皖西苏区失陷,第三十五师在强大的国民党军进攻时发生分化,权广义为国民党六安县长所收买,师番号不复存在。
六安游击师:民国18年(1929)11月29日,六安县徐家集、江店2个民团,在六安第三区游击队的策应下,举行起义。起义胜利后,将这2支队伍合编为六安边区游击队,开往南岳庙,开辟以五桥子为中心的游击区,后扩编为河西游击大队。民国20年2月,以这支游击大队为基础,扩编为六安游击师,共500余人。5月,六安县赤卫军成立,游击师撤销。师长毛正初,政委袁小峰。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民国19年(1930)7月上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依照6月间中央军委巡视员朱瑞及红军第一军前委在霍山县城举行联席会议的决定,从红军第三师拨出一个连和皖西部分武装组成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属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不久朱瑞又将该师与中心县委改为平行关系。独立第一师下辖5个团,3000余人。11月,红军第一军前委将独立第一师与独立第二师及军属独立旅合编为红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徐百川,政委王文生(梁仲明),副师长薛骞,政治部主任王文生(兼)。
皖中红军独立团:民国19年(1930年)6月,中共桐城县委领导孔城镇罗家咀暴动时组织的武装,在桐城、庐江、舒城3县交界的欧家岭,建立根据地,发动欧家岭暴动。在暴动的准备过程中,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共2000余人,步枪300余支。团长兼政委陈雪吾,副团长张顺卿、朱镜明,副政委吴克正。8月3日,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陈调元调集3000余兵力,围攻欧家岭,独立团奋战3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而解体。
六安独立营:民国19年(1930年)12月,皖西地区工农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六安县革命委员会在麻埠再次成立,组建六安独立营。民国21年10月,中共鄂皖工委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时,将六安独立营编入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九师第三团。
中国工农红军皖西北独立第三师:民国20年(1931年)3月6日,国民党军暂编第二旅第二团第三营130余人,于霍邱县乌龙庙举行兵暴。取得胜利后,成立霍邱县独立团,下辖3个营,团长余新武、施玉群(民国20年春任),副团长李仲樵。民国20年2月,六安共产党组织领导成立六安县独立团,团长先后由毛正初(游击师长兼)、王秀峰,蔡天法担任,政委先后由袁小峰(游击师政委兼)、张汉青(县赤卫军政委兼)担任。是年春,霍山共产党组织领导成立霍山县独立团,下辖3个营,1000余人,团长张滔(民国20年5月—11月)。民国21年5月上旬,苏家埠战役结束后,中共皖西北道委在六安县晁大巷将六安、霍山、霍邱3个独立团,合并成立皖西北独立第三师。当月下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
六霍独立营:民国21年(1932年)5月6日,中共党员汪孝芝(女)、宋仁宏、李相成、陈羽成、平祥、朱怀德等,率六霍特务队20余人枪,青年赤卫队200余人,农民协会会员2000余人,集中于牛岗,举行暴动。九十铺反共队刘敬之和埠塔寺李宾如、双河施汉三等圩户干余人武装,将暴动队伍包围。暴动队伍突围转移至月牙塘,整编为六霍游击大队。不久中共六霍县委又指挥六安第六区(思古潭)举行暴动。暴动后,与六霍游击大队会合,在胡大湾成立六霍独立营。10月,鄂豫皖主力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汪孝芝率六霍独立营四五百人,追赶主力红军,过金寨长树岭时,被国民党军打散。大部冲过封锁线,编入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汪孝芝等10余人返回六安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不幸于民国32年4月26日被捕就义。
五星县独立团:民国21年(1932年)3月上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将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等县边区划为五星县,同时成立五垦县独立团。辖3个营,共500余人。10月,改编为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第五团。团长先后由郭伦义、韩承宏担任,政委杨继明。
第一路游击师:民国21年(1932年)冬,红军第二十七军编入红军第二十五军后,中共皖西北道委根据军事斗争的需要,在胭脂坳、葛藤山(现属金寨县)组建第一路游击师,共1000余人,活动在赤南县(今金寨县西北部)一带。民国24年7月编入红军第二十八军。师长先后由李宾、徐辉干、林承祥、吴国祯担任,政委先后由田继路、高克文、林承祥担任。
第二路游击师:民国21年(1932年)冬,中共赤城(今商城县)县委遵照中共皖西北道委的指示,在悬剑山、桃树岭(今属金寨县)组建第二路游击师,共500余人。民国24年4月编入红军第二十八军。师长先后由朱世生、杜昌甫、徐德先担任,政委先后由吴代芬、石裕田担任,副师长先后由杜昌甫、徐德先担任,政治部主任由肖新甫担任。6月,中共赤城县委再次组建第二路游击师,共200余人。7月,又编入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石裕田。
第三路游击师:民国22年(1933年)初,中共六安县委遵照中共皖西北道委指示,在立煌县花凉亭、方家坪(现均属金寨县)将六安、霍邱等县的地方武装组建成第三路游击师,共400余人。4月上旬,大部抽调编入红军第八十二师第二四四团,中共六安县委又以六(安)霍(邱)游击队补充到第三路游击师。民国23年12月,第三路游击师在霍山县长山冲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余部编入皖西北红军第二一八团。师长先后由江求顺(兼,民国23年4月离)、高克文(民国23年4月任)担任,政委先后由洪善维、吴宝才担任。
皖西红军第二一八团:民国23年(1934年)12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在立煌县沙河店成立皖西红军第二一八团,下辖3个营,共700余人。民国24年初,编入红军第二十八军。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
皖西北游击大队:民国20年(1931年)3月29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寿县瓦埠地区农民举行暴动,将暴动骨干编为皖北红军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共100余人。暴动后,遭联庄会100多武装围攻,突围出来的游击队员分散隐蔽起来。8月,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将驻南京国民党陆军第四师工兵营第三连连长、共产党员杜一民领导起义的2个排官兵,在寿县石家集与瓦埠暴动后分散隐蔽起来的武装人员,编为寿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杜一民,政委李英,副大队长曹鼎仁。10月27日,中共寿县、凤台2县县委联席会议决定,在寿县游击大队基础上,建立寿凤游击大队。大队长曹鼎仁,政委李英,副大队长唐志远。11月5日,寿凤游击大队在支援黄家坝起义中,由140人扩大到170多人,后遭团练、红枪会围攻,遭致损失。民国21年5月,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占领寿县正阳关,史区农民协会乘机夺取地主武装部分枪支,成立史区游击队;石家集农民也夺取地主武装100多支枪,成立游击队。民国22年3月间,中共寿县县委将几处小游击队合编为寿县游击队,由孙瑞训负责指挥。民国23年5月,扩编为皖北红军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共100余人枪。大队长孙瑞训,政委张如屏,副大队长曹广海,参谋长曹云露。民国21年3月,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组建合肥府北游击队,辖3个中队,共100余人。4月,又在合肥西乡组建合肥游击队,开始只有十几人,后发展到100余人。9月,合肥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合肥西乡游击队也遭到严重损失。9月下旬,合肥西乡游击队在周公山被国民党军包围,仅突围出来30余人。10月,由赵大有领导的一支游击队从庐江县北乡到合肥南乡游击,有60余人。中央巡视员刘敏将这支游击队与合肥西乡游击队突围出来的人员合编,称合肥游击队。民国23年1月,合肥中心县委组建缺牙山游击队,共60余人。8月,合肥游击队在庐江县鸡鸣山遭庐江县常备队袭击,损失严重,突围出来的只有孙仲德等6人。9月,国民党军开始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皖北红军游击大队转移至合肥。中共寿县、合肥2中心县委将寿县、合肥2地区武装合并,成立皖西北游击大队,辖2个中队,共130余人(合肥缺牙山游击队未编入)。游击大队向舒城山区转移时,遭安徽省保安第八团袭击,损失严重,部队仅剩40余人。后编入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大队长曹广海(兼,民国23年10月)、孙仲德(民国23年10—24年6月),政委张如屏(兼,民国23年10月—24年6月),副大队长孙仲德(民国23年10月),参谋长曹云露(民国23年10月—24年6月),政治部主任田道生(民国23年10月—24年5月)。
洪家大山战斗营:民国23年(1934年)11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在组建主力红军的同时,加强各小块根据地的武装建设。12月,中共六安第六区区委将红军第八十二师和第三路游击师70余名治愈的伤病员,同丁家埠、南石塘2乡游击队合编为洪家大山战斗营,共200余人。营长陈家全、政委方藻庭。民国25年6月,高敬亭遣便衣队长张恒国将洪家大山战斗营改编为便衣队。
皖潜游击大队:民国24年(1935年)2月中旬,中共潜山县委在沙村成立皖潜游击队。3月初,中共潜山县委在中共皖西特委的帮助下,将皖潜游击队扩编为皖潜游击大队。到4月初,发展到180余人。大队长张作汉,指导员刘正北。5月,皖潜游击大队改编为皖潜独立营。7月,与第四路游击师合并为英、霍、潜、太4县游击师(亦称第四路游击师)。
第四路游击师:民国24年(1935年)2月7日,中共皖西特委从红军第八十二师第二四六团抽出部分人员,加上部分痊愈的伤病员组成第四路游击师。活动在舒、霍、潜、太边界山区,创建游击根据地。师长杨正操,政委胡学美。7月,皖潜独立营编入第四路游击师,改称为英、霍、潜、太4县游击师,下辖3个连和1个手枪队。民国25年3月,编入红军特务营。师长傅以民,政委刘正北。
皖西北独立游击师: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将皖西北游击大队改编为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辖3个连,共260余人。师长孙仲德,政委张如屏,参谋长曹云露。7月,张如屏在合肥西乡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住院,临时决定由宣传部长马实带领部队向舒城山区转移。9月,在中派河附近邱陂寺遭合肥保安队袭击,部队人员大部牺牲或失散。张如屏遵照特委书记刘敏指示,提前出院,从巢县赶至合肥西乡,将突围出来的人员和陆续归来的失散人员组成一个连,共60余人,率领进山,与提前进入舒城山区的孙仲德部会合。民国25年初,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离开山区返回原地隐蔽活动。民国27年8月,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奉命集中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皖西红军第二四六团:民国24年(1935年)12月16日,以红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第二四四团1个连、手枪团的2个班和部分年龄小的战士,组成皖西红军第二四六团,编为12个便衣队,共200余人,隶属中共皖西特委领导。5月和7月,2次将大部人员编入红军第二十八军,余部20余人随团长徐成荃单独行动,团的番号遂取消。团长兼政委徐成荃。
商南游击大队: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赤城、赤南县委合并为中共商南县委后,组建了商南游击大队,辖1个手枪队、1个妇女排,共70余人。不久,游击大队化整为零,编成便衣队,分散开展游击活动和群众工作。民国27年10月,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大队长余绪龙。政委殷某。
第五路游击师:民国24年(1935年)11月初,中共皖西特委以红军第二十八军第二四六团第一营的老弱和第三营编余人员为基础,成立第五路游击师。师长梁从学,政委杨克志。民国25年1月5日,红军第二十八军各路部队会合于三角山,第五路游击师番号撤销,恢复第三营建制。
便衣队:民国23年(1934年),中共皖西北道委在红军第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大力组织便衣队,配合主力红军,打击国民党军。5月,红军第二十八军抽调干部战士12人,由队长夏云龙、指导员王少川带领,在霍山、团山、燕子河、白莲涧一带,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和巩固革命根据地。11月,中央鄂豫皖省委率红军第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皖西北道委和红军第二十八军,在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适应反“围剿”需要,把发展便衣队提高到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便衣队武装。从民国24年2月至25年春,先后组织起18个便衣队。其中属中共皖西特委领导的有11个:潜山大岗岭为第一分队、霍山鹞落坪为第二分队、霍山马家河为第三分队、霍山羊心包为第四分队、太湖小河南为第五分队、潜山沙村河为第六分队、宿松陈汉沟为第七分队、潜山吼水岭为第八分队、潜山妙道山为第九分队、还有薄刀峰便衣队和肖家坳便衣队;属中共商南县委领导的有7个,即:熊家河便衣队,伏山便衣队、苏仙石便衣队、木子店便衣队、麦园便衣队、龟峰山便衣队、黄柏山便衣队。每个便衣队由数人至10多人组成。抗日战争初期,便衣队集中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皖南根据地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独立团:民国18年(1929年)春,广德地区春荒严重,各地农民纷纷起来“吃大户”,开展扒粮斗争。3月,中共广德县委因势利导,集中3000余名群众,举行暴动。暴动成功后,王金林率队伍上山开展游击活动,县委继续在山下领导分粮斗争,建立区、乡工农民主政权。7月,将暴动队伍和暴动后建立起来的赤卫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独立团,共300余人,长短枪180余支。团长王金林,政委邱宏毅,副团长兼参谋长李邦兴。民国19年4月24日,独立团攻下广德县城,震慑了国民党当局。4月,国民政府遣首都卫戍团副团长李元凯率部队进攻宣郎广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独立团经过30余次战斗,历时5个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队伍发展到800余人,枪500多支。10月,安徽省长陈调元纠集宣城、广德、郎溪、宁国等4县保安队,共2000多兵力,对红军独立团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独立团转往江西寻赣东北红军,在浙皖边界遭浙省防军和广德、宁国、孝丰等3县地方武装袭击,加之内部发生叛变事件,损失严重,部队只剩下90余人,50多支枪。民国20年初,红军独立团所剩人员,在王金林率领下,会合中共广德县委,在花鼓塘一带重新开展斗争,将红军独立团缩编为3个游击中队,分散进行活动,开展游击战争,队伍发展到200余人。是时,陈调元又调一个团和宁国、孝丰等4县民团,约1700人,进行第三次“围剿”。红军游击队再次打退国民党军的“围剿”,队伍扩大到700余人。陈调元经过较长时间准备,于8月间,重新纠集3000多兵力,对红军游击队进行第四次“围剿”。王金林率队顽强抵抗,在攻打广德誓节渡时,身负重伤,因众寡悬殊,撤出战斗。队伍在转移过程中,由于叛变分子里应外合,致遭严重损失,部队只剩100余人,枪60余支,起义领导人多数牺牲。王金林隐蔽养伤时,被叛变分子出卖遭逮捕,英勇就义。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独立团遂解体。
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民国19年(1930年)12月,无为县六洲农民暴动失败后,根据中共皖南特委指示,中共无为特别行动委员会将参加暴动人员,于民国20年春组成无为武装宣传队,在无为县境内开展游击活动。7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100余人枪。纵队长邓逸渔、副纵队长张昌宗。8月下旬,因刘大同、李茂林2个中队长叛变,杀害邓逸渔,并采取欺骗手段将部队拉至汤沟与土匪合伙,因被战士察觉,各自逃散,皖南第三游击纵队遂解体。
皖南独立团:民国23年(1934年)8月21日,中共太平县委领导柯村一带农民举行暴动。9月3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宁春生带领红军游击大队300余人到达柯村,击退了国民党自卫团的进攻,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皖南苏区司令部,以红军游击大队为主,组建皖南游击大队。12月中旬,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柯村留下一批伤病员和一个侦察营,与皖南游击大队合编为皖南独立团,辖3个营,600余人。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后,国民党军一个团,纠合祁门、黟县、石埭、太平等4县保安队,进攻柯村苏区,皖南独立团顽强抵抗,保护了数百名重伤员转移。在国民党军连续“清剿”下,柯村苏区陷落,刘毓标、熊刚率一个营往闽浙赣边找中共闽浙赣省委,宁春生、张某率一个营就地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4年2月初,熊刚、刘毓标从黟县至德兴广田山找到中共闽浙赣省委,汇报了皖南情况后,根据省委指示,精编部队,补充枪支弹药,带领100余人返回皖南。途中,经婺源、浮梁、祁门、休宁等4县交界处的鄣公山、莒山等地,发现这里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遂决定留下开展游击战争。数日后,熊刚、刘毓标率部由毓公山返回柯村,此时张某已与宁春生失去联系,只在黄山附近找到张某和他所带领的部队。鉴于柯村苏区已被破坏,熊刚、刘毓标即回师鄣公山。民国25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将皖南独立团编入皖浙赣红军独立团。
江南红军独立团:民国24年(1935年)7月,中共江南特委将皖赣游击大队、长江游击大队和皖赣独立师部分人员,组成江南红军独立团。团长杨艳溪(后叛变),政委王庆丰。同时,从独立团抽调50人作为骨干,分到贵秋、贵东、贵祁等3县,组成3县游击大队,称江南红军第一、二、三游击大队。9月12日,中共江南特委领导的各县委,在独立团的支持下,举行贵秋东地区第三次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2月,国民党军进攻贵秋东根据地高山地区。中共江南特委将江南红军独立团分为2部,一部改称江南红军挺进纵队,由杨春标率领,前去寻找中共闽浙赣省委;一部改称江南红军挺进大队,由王丰庆率领,继续在高山外围牵制国民党军。另将江南红军第一、二、三游击大队合编为江南红军独立营,共130余人,继续担负保卫高山根据地任务。后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江南红军挺进大队、江南红军独立营皆撤出高山地区,于3月间集中于鄣公山。4月,闽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省委扩大会,将江南红军挺进纵队、挺进大队和独立营编入皖浙赣红军独立团。
旌泾宁宣游击队:民国24年(1935年)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十九师团长王岐山,掩护主力撤退时被国民党军切断,率1个排30余人,与青阳的1支10人游击队会合,在九华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发展到70余人。因国民党军“清剿”,转战至泾县戴杨村,成立旌泾宁宣游击队。4月,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将游击队化整为零,编为3个中队。王岐山率第一、三中队在宣城、泾县一带活动;洪维恭、陈金山率第二中队在宁国板桥、王母庵、新山脚一带活动。不久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编为3个长枪队,1个手枪队。7月,叛变分子苏永平带领国民党保安队“清剿”,致使旌泾宁宣游击根据地遭严重摧残,中心县委书记洪维恭牺牲。民国25年1月,国民党军第十一路军和宁国、旌德、宣城等3县保安队,加紧对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清剿,因储希文、王晓南叛变,致使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中队长牺牲。中心县委决定,由李步新带领保留下来的100余人,去赣东北寻中共闽浙赣省委,泾旌宁宣游击队即离开皖南。
附记:
民国19年(1930年)6月,中共徐海蚌行动委员会采用暴动方式建立武装,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先自上而下搭架子,后建部队。确定原徐海蚌特委书记陈资平任军长,张达山任第一师师长,陈资平兼第二师师长,汤涤非任第三师师长。6月底,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师在萧县成立,任命了团长,实际只成立一个独立营。7月6日,第一师独立营领导黄口暴动取得胜利,9日,在曲里遭国民党军萧县常备队袭击,失利后分散隐蔽。是时,烈山煤矿正在组建一个团,因暴动时间提前举行,只建立一个连,9日,在叶柳湖遭国民党军包围,失利解散。第二师(徐州地区)因接到中共江苏省委停止暴动的通知未组建。第三师(泗县、泗洪、泗阳交界处)因遭土匪袭击打破暴动计划,也未予组建。
二、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
【皖江根据地部队】
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民国26年(1937年)底,中共皖江工委书记李世农遣金光华回舒城县东沙埂组织抗日武装。金光华回乡后,以东沙埂地区原皖西北独立游击师遣散回家的人员为基础,成立东沙埂抗日游击队,共70余人。民国27年春,原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老战士陈信才等,在舒城县西汤池组织起一支2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是时,中共舒城县特别支部将遣散在舒城、合肥县交界地区的原皖西北独立游击师人员集中起来,组建成舒城县抗日巡逻队,部队很快发展到600余人。民国27年7月,中共舒城县特支在徐洼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中队。在此期间,相继成立庐江县白石山游击队、巢南游击队、无为游击队。民国27年8月上旬,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在舒城县西港冲召开会议,将皖中各县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下辖3个大队。司令员龚同武,政委曹云露。民国28年1月,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民国27年(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抵达无为。民国28年1月,将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扩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简称游纵),下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开往和县、含山地区活动,第二大队开往定远、合肥地区活动,第三大队及纵队部在无为地区活动。司令员戴季英(民国28年1月—6月)、孙仲德(民国28年6月—29年6月),政委黄岩,参谋长桂莲洲,政治部主任黄育贤。民国29年3月,游纵3个大队扩编为3个团。第一大队扩编为新七团,第二大队扩编为新八团,第三大队扩编为新九团,并新成立巢南独立团。6月,新四军任命谭希林为游纵司令员,孙仲德为政委,王集成为政治部主任。不久将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改编为游纵第一团,原游纵新七、八、九团和巢南独立团改编为第二、三团。7月,游纵奉命转移至淮南铁路东定远一带休整。9月,为恢复巢无抗日根据地,孙仲德率第二团一部自定远返回巢无地区与先期(7月)返回的第二团第四、八连及中共无为县委所属武装合编为无为游击纵队。留在定远的游纵于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
无为游击纵队:民国29年(1940年)6月,日军重占无为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加强皖中抗日斗争力量,准备迎接皖南新四军北移,决定转移至皖东定远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二团副团长顾士多率第二营第四、八连,中共无为县委书记胡德荣率县属游击队,返回巢无地区。部队行至无为县马城镇时,与伪军遭遇,顾士多在战斗中牺牲,余部按预定目的到达无为。9月,孙仲德与江北游击纵队第二团政治处主任高立忠率第二团一部及团直属队,再次从定远返回无为,与先期到达的第四、八连和中共无为县委武装,合编为无为游击纵队。民国30年2月,编入新四军第七师。
桐西独立团:民国29年(1940年)9月,新四军军部遣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三营渡江北上,到达皖西大别山桐东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9月底,与地方游击队汇合,扩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民国30年1月,在挺进团的帮助下,中共桐庐县委在桐西叶家大凹成立桐西独立大队,辖3个中队。第一中队活动在桐庐边境,第二中队活动在桐潜边境,第三中队活动在潜山县花果园等地。5月,挺进团根据新四军第七师指示,将桐、庐、潜一带的桐庐潜怀游击大队、桐西独立连、岳西鹞落坪、潜山万山、桐城罗家岭等游击队,与桐西独立大队合并成立桐西独立团。团长傅绍甫,政委林立,副团长叶树槐。民国31年1月初,国民党桂系军队进攻桐、怀地区,桐西独立团撤至无为,编入新四军第十九旅。
皖南独立大队:民国27年(1938年)7月,新四军派遣部分干部,前往铜陵一带,相继组建起沙洲游击大队、朱村抗日武装和羊华山游击队。不久,新四军将3支游击队编入第三支队,留下少数人枪继续坚持斗争。游击队主力上调后,铜繁一带又建起2支游击队:一是章啸衡领导的长江游击纵队;一是叶维祜领导的游击队。民国30年1月,铜繁地区游击队,在沿江一带坚持抗日活动,连续不断地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和日本侵略军、汪伪军的进攻,得到发展。5月,新四军第七师派遣部分干部和部队至铜陵、繁昌一带,与坚持在这一地区的游击队会合,恢复与建立游击根据地,组建皖南独立大队。9月,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六团第一营为基础,与皖南独立大队及地方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七团。
皖南游击队:民国30年(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皖南部队突围出来的指战员,先后在皖南地区成立3支游击队,在泾县、泾旌太、旌歙等3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民国31年春,在太平与泾县之间,建立以樵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民国32年初,划入皖南军分区建制。
含和军分区部队:民国32年(1943年)3月,成立含和军分区时,将活动在含和地区的新四军第七师部分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组建为独立大队、江全大队、含巢大队、游击大队。民国33年8月,独立大队与江全大队合编为含和独立团,游击大队改称为和西大队。民国34年10月初,奉命北撤山东。
沿江军分区部队:民国32年(1943年)春,成立沿江军分区时,将活动在沿江地区的新四军第七师部分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组建为独立大队、桐东大队、桐西大队、白湖大队、舒庐大队,并指挥巢南大队(属巢含庐游击大队建制)。同年夏、秋间,白湖大队、舒庐大队与巢南大队合编为白湖团。12月,独立大队、桐东大队与桐西大队合编为沿江团,皖江军区直属独立团划归沿江军分区建制,仍称独立团。民国34年1月,增辖湖东子弟兵团。6月,沿江军分区建制撤销,其部队归皖江军区直接领导。10月初,奉命随军区北撤山东。
皖南军分区部队:民国32年(1943年)春,成立皖南军分区时,将活动在皖南和无为地区的新四军第七师部分部队及地方游击队组建为独立大队、铜陵大队、繁昌大队、无东大队、无南大队及皖南黄山地区游击队。民国33年6月,独立大队、无东大队合编为临江团(民国34年7月改为皖南军分区第一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民国34年7月,铜陵大队与南繁芜民兵总队合编为军分区第二团。10月初,奉命北撤山东。
【淮南根据地部队】
合六舒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开始,一直坚持在缺牙山一带由桂俊亭领导的一支红军游击队,改称为合肥抗日游击队。民国27年(1938年)5月,桂俊亭在聚兴街与各阶层爱国人士磋商,收编地方民众武装,将这支游击队扩建为肥西抗日自卫军。不久,改建为合六舒抗日游击队,800余人。民国27年3月改编为安徽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第一支队。年底,中共合肥县工委在肥南组建起一支抗日队伍,200余人。民国28年1月,安徽抗日自卫军解散时,中共合肥县工委将共产党员桂俊亭领导的第二路军第一支队保存下来,与肥南游击队一起,独立坚持抗日斗争。后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新四军第四支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民国26年(1937年)底,汪伯民受中共皖江工委派遣,以联保主任合法身份,在舒城县秦家桥组建起抗日游击队。民国27年6月,秦家桥抗日游击队扩编为第三行政督察区抗日自卫军独立第一大队,初为100余人,不久发展到700余人。8月,改编为六安抗日自卫军第八大队。民国28年1月,以六安抗日自卫军第八大队一部和舒城县东沙埂游击队为基础,组成新四军第四支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辖4个连,每连100余人。进入淮南后,扩建第5连,全纵队发展到600余人。是时,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廖磊对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强行整编,爱国人士郑抱真领导的第二支队参加了新四军,编入淮南抗日游击纵队,使纵队发展到1000余人。6月底,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
皖北抗日游击支队:民国27年(1938年)3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寿县杨公庙成立皖北抗日游击支队,辖3个中队,共200余人。下旬,支队开进凤阳县境,易名为凤阳抗日游击大队。不久改编为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路第三直属大队。民国28年1月,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解散时,中共寿县县委将共产党员赵筹领导的第三直属大队保存下来,分别以石家集、保义集、众兴集抗日自卫队的名义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后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寿县游击队:民国28年(1939年)秋,中共苏皖区党委遣马曙回寿县整顿组织,组建起寿县游击队,共300余人。在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转移至皖东。民国30年5月,返回寿县,恢复寿县游击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4年11月,寿县游击队撤至淮南铁路东,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武工队。
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淮南苏皖边军区)部队:民国29年(1940年)3月,新四军第五支队以主力连为单位,分赴各地扩充部队,相继帮助皖东津浦铁路东各县建立起抗日武装。4月,成立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时(民国31年1月改为淮南苏皖边军区),各县武装即划归其领导。辖独立第三、四、五团和来安县总队、天长县抗日自卫总队(民国30年8月升为路东地方武装,民国31年5月重新建立县总队)、嘉山县总队(民国29年9月撤销,民国30年8月重建)、六合县常备总团(民国27年7月改为县独立营,民国30年9月改为县独立团)、淮宝县独立第5团(民国30年3月改为县总队)、仪征县总队、盱眙县总队、路东第二直属区总队、路东第三直属区总队、路东第四直属区总队、冶山县独立营。民国32年2月随建制变动,改为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部队。
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部队:民国29年(1940年)6月,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成立后,各县抗日武装划归其领导。辖滁县自卫大队(民国29年9月改为独立营,民国30年秋改为抗日自卫总队)、藕塘中心区县自卫军大队、定远县自卫军大队(民国30年2月改为定怀县总队)、全椒县总队(对外称独立营)、肥东县大队、合肥县总队、凤阳县独立营、淮南游击支队(合巢地区)、凤定嘉县总队、定凤怀县总队、定合县总队、淮南铁路游击大队。民国30年2月后,改辖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第十八团、淮西独立团。民国32年2月,随建制变动改为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部队。
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部队:民国32年(1943年)2月,成立淮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时,将原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苏皖边军区)部队划归其领导。改辖来六支队、盱嘉支队、甘泉支队、东南支队、天高支队。民国34年2月,改辖独立第三、四团和来六支队、冶山支队、甘泉支队、天高支队、盱眙总队、嘉山总队、六合总队、仪扬总队。
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部队:民国32年(1943年)2月,成立淮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时,将原皖东津浦铁路西联防司令部部队划归其领导。改辖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滁县总队、定凤嘉总队、定合总队、巢北支队、淮西独立团。民国34年2月改辖淮西独立团、巢合独立团、定合总队、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定风嘉总队、滁县总队、全椒总队。
【淮北根据地部队】
宿县抗日游击队:民国27年(1938年)5月,宿县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宿东、宿西2个抗日游击支队。宿东抗日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宿西抗日游击支队辖11个大队。11月,宿东、宿西2支游击队会合,奉命北上,攻打古饶集汪伪军时,战斗失利,部队损失严重。北上途中,与萧县抗日部队汇合,按中共苏鲁豫特委统一编号,编为第二十一、二十二大队。民国28年1月,开赴丰县欢口,编入中共苏鲁豫特委主力团。
萧县人民抗日义勇军:民国27年(1938年)5月,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萧县相继成立抗日武装。是月,中共湖西(微山湖)区党委将萧县几支抗日武装编入人民抗日义勇军,序列为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大队。12月,萧县人民抗日义勇军与宿县抗日游击队会合,由耿运斋率领,北上集中。民国28年1月,到达丰县欢口,编入中共苏鲁豫特委主力团。
宿东第三抗日游击支队:民国28年(1938年)1月,宿县抗日游击队北上集中后,沈联诚、王恒兆根据中共苏鲁豫特委指示,返回宿东,与坚持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一起继续组织武装。约2个月时间,组成一个营的抗日游击队伍。是时,在战斗中负伤的赵汇川伤己治愈,抗日游击队伍即由其指挥。4月,中共宿县县委与国民政府安徽省皖东北专员盛子瑾实行合作抗日,扩大抗日武装,将宿东抗日游击队伍编入盛子瑾领导的国民党军第五战区游击纵队为第三支队。民国29年2月,盛子瑾被安徽省国民政府排挤出走,第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十一团。
萧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民国28年(1939年)初,萧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十八大队从丰县欢口返回萧县发展武装,部队很快发展壮大,成立八路军萧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辖3个营。在萧县新发展的武装编为第一营,原第十八大队编为第二营,在铜宿地区新发展的武装编为第三营。5月,第二总队集中在萧县第二区梧桐、陶墟一带,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
八路军宿西抗日独立大队:民国28年(1939年)8月,中共萧县中心县委在宿西领导成立八路军宿西抗日独立大队,辖3个营,1个特务连,约1500余人。次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八团。
涡北抗日游击队:民国28年(1939年)底,共产党组织在涡北领导成立抗日游击队,到29年初,游击队扩大到270余人,辖3个中队。后改编为豫皖苏军区独立营。
淮北苏皖边保安司令部部队:民国29年(1940年)春,新四军第六支队加速发展地方武装,成立萧、永、宿3个独立团。6月,第六支队对部队进行调整,组成苏皖边保安司令部,将该地区部队划归其领导,辖萧县总队,萧、永、睢3个独立团和亳北独立总队。司令员耿蕴斋,政委吴芝圃。7月12日,黄克诚率八路军2个旅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保安司令部即归属其领导。12月12日,苏皖边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和第十六团团长刘子仁、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在萧县、永城2地叛变,使路西根据地遭到很大损失,宿西北地区全部为其所盘踞。
宿东独立团:民国29年(1940年)2月,由沈连诚、玉恒兆在宿东组建而成,共100余人。后编入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部队:民国29年(1940年)3月,成立皖东北保安司令部(仍沿用安徽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名称)时,将皖东北地方部队统一划归其领导。辖沱河大队、盱凤嘉独立营、濉河大队、泗南大队、淮泗湖北大队、石梁河大队、天井湖大队、第五大队。民国30年8月改为苏皖边保安司令部和11月改为苏皖边军区时,该区部队则随之改归其领导,改辖独立营、皖东北独立团、洪泽湖水上大队、淮泗、泗宿、泗南、泗北、泗五灵凤、盱凤嘉等县大队。
涡北抗日自卫团:民国29年(1940年)冬,共产党组织在涡北领导成立涡北抗日自卫团,辖3个大队,共800余人。民国30年,编入新四军第四师。
萧县独立旅:民国30年(1941年)1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决定,撤销苏皖边保安司令部,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萧县独立旅,辖萧县独立团和雨亭总队。旅长纵汉民,政委李忠道。3月,萧县独立旅编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
宿东游击支队:民国30年(1941年)8月,新四军弟四师进入津浦铁路东,选派一批干部,以师特务团第一连、师政治部警卫连、第三十一团第四连,与沈连诚、王恒兆领导的宿东独立团,以及宿东、宿南区武装,组建成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姚运良,政委周启邦。年底,宿东游击支队进行调整,编为宿东大队(即第一大队),股(河)北大队(即第二大队)。民国31年2月,宿东游击支队把活动在宿灵县的各游击队,统一编为宿灵大队(即第三大队)。全支队共1000余人。民国32年秋,淮北军区将游击支队改编为淮北第四军分区,3个大队改编为军分区独立团。
淮北苏皖边军区部队:民国30年(1941年)11月,苏皖边军区成立时,苏皖边区部队改属苏皖边军区建制,并对其进行了调整,辖独立第一、二团和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六大队。后并入淮北军区。
军分区部队:民国30年(1941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贯彻中共中央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发展地方武装,即将原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团全部编为地方武装,地方武装大增。民国32年,第一军分区辖独立第一、二团、淮宝总队、淮泗总队、泗宿总队、泗灵睢总队、泗阳总队;第二军分区辖盱凤嘉总队、泗五灵凤总队、洪泽湖总队、泗南总队、独立团;第三军分区辖运河支队、萧铜总队、睢宿大队、邳南大队、独立团;第四军分区辖独立团。民国33年12月,淮北军区对军分区重新划分。将原第一、二军分区合并为第一军分区,在津浦铁路以西地区新成立第二军分区,将原第三、四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第一军分区辖淮宝总队、淮主独立团、淮泗总队、淮泗独立团、泗宿总队、泗宿独立团、泗阳总队、泗阳独立团、泗南总队、泗南独立团、泗灵睢总队、泗灵睢独立团、泗五灵凤总队、泗五灵凤独立团、洪泽湖总队、盱凤嘉总队。第二军分区辖永城总队、夏邑总队、夏邑自卫团、萧县总队、萧县独立团、永涡总队、宿西总队、宿怀总队、永商亳总队、宿蒙总队、砀南独立大队、独立第一、二、三团。民国34年10月,该军分区对部队进行调整,全区部队改编为第一、二、三、四团。第三军分区辖独立第一、二、三团、萧宿铜总队、睢宁总队、铜睢总队、邳睢总队、运河支队、峄铜腾邳总队。同时建立萧县独立旅,辖第一、二团,旅长吴信元。后编为华中第七、八军分区。
附记:
抗日战争期间,砀山属湖西(微山湖)军分区。民国34年(1945年)春,砀山抗日游击队得到发展,砀南支队扩大到180多人,砀北支队扩大力独立团。
三、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解放区部队
【淮南根据地、解放区部队】
淮南独立旅:民国34年(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中军区调整部队建制时,将淮南津浦铁路东地方部队编为淮南独立旅,辖第三、四、五团。民国35年7月初,淮南独立旅编入新四军新第二师。9月,奉命撤至苏北地区。旅长罗占云(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李世焱(民国34年10月—35月9月)。
华中第三军分区部队:民国34年(1945年)10月,淮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部队改归华中第三军分区建制。辖嘉山支队、来安支队、六合支队、甘泉支队、高邮总队、盱眙总队、仪征总队。民国35年9月,奉命撤至苏北地区。
华中第四军分区部队:民国34年(1945年)10月,淮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部队改归华中第四军分区建制。辖第十七、十八团、定合支队、定滁支队、定凤怀支队、定远支队、巢北支队。民国35年9月,奉命撤至苏北地区。
寿六舒合县总队:民国35年(1946年)1月,赵凯、杨刚、董完白、冯道生等人,根据中共华中第四地委、第四军分区决定,重返淮西,建立根据地,并以2支武工队为基础(原寿县区乡武装撤至淮南路东后,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十六旅的2支武工队),成立寿六合霍县总队,计124人。冯道生任队长,赵凯任政委。民国36年冬,改为寿六舒合县总队,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
凤阳山游击队:民国35年(1946年)5月,国民党军大举向淮南解放区进攻。9月,淮南军区部队在华中军区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撤离淮南地区,留孙传家等率200余人,坚持凤阳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淮南军区主力部队撤离淮南地区后,国民党军加紧对凤阳山区游击队“清剿”。8月25日,孙传家等率百余人,越过津浦铁路转入洪泽湖,前往中共中央华中局请示工作,留余健、柳伯辰、周全等30余人,继续坚持凤阳山斗争。余健等人采取就地分散,隐蔽坚持的方法,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发展到60余人,后编入路西支队。
路西支队:民国35年(1946年)9月,新四军撤出淮南地区后,留在凤阳山坚持斗争的30余人游击队,采取分散隐蔽方法,坚持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到60余人。11月,原由路西转入洪泽湖坚持斗争的部队返回凤阳山,与凤阳山游击队汇合。不久,孙传家也率80余人由苏北返回凤阳山。3支部队会合后,成立津浦铁路西游击队,辖4个大队,共200余人。至11月底,路西游击队发展到1500余人,奉命成立路西支队,辖3个连、3个县大队。民国36年4月,编入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
淮南支队:民国36年(1947年)1月6日,杨效椿率第六旅第十二团第二营进入淮宝地区,恢复与开辟淮南根据地。2月,张百锷、徐速之率领由华东军区特务团抽调的150余人组成的淮南敌后第二支队,进入淮宝地区,与杨效椿部汇合,挥师南下。3月,李世农、魏然率华东野战军警卫连一部及部分外撤的淮南地方干部300余人,返回淮南地区,与杨效椿、张百锷部汇合。7月,3支部队合并,成立淮南支队,辖第二、三营和侦通连,及盱眙、高宝、盱凤嘉游击队。民国37年4月,分别编为淮南军区津浦铁路东、路西军分区部队。
淮南军区第三十四旅:民国37年(1948年)2月下旬,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由苏北南下,进入淮南地区,为淮南军区所辖,其番号不变,仍为第三十四旅。辖第一、一一、一二团。旅长廖成美,政委李世焱,副旅长李木生。民国37年5月编入江淮军区。
军分区部队:淮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成立时,改辖第一、二营(由淮南支队第二营与路西支队合编)、侦通队和定凤怀总队、定凤嘉总队、定合总队、寿合总队、肥东总队、定滁总队、全合总队、两淮总队。淮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成立时,改辖侦通队、巡湖队和东南支队(由淮南支队第三营改编)、盱嘉支队、来六支队、天高支队。民国37年5月编入江淮军区。
【淮北根据地、解放区部队】
华中第七军分区部队: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根据华中军区统一调整部队的部署,将淮北第一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东军分区)部队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部队。辖独立第二、三、四团,泗县总队、泗宿总队、泗南总队、五河总队、灵璧总队、盱凤嘉总队、泗阳总队、铜睢总队、萧铜总队、睢宁总队、宿东总队、邱睢总队。民国35年11月24日,华中军区主力部队撤离淮北时,奉命撤至运河以东苏北地区。
华中第八军分区部队: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下旬,在华中军区统一调整部队部署时,将淮北第二军分区(又称淮北津浦铁路西军分区)部队改为华中第八军分区部队。辖萧县独立旅之第一、二团,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和雪枫总队、宿西总队、萧县总队、商亳总队。民国35年11月,华中军区主力部队撤离淮北时,奉命撤至睢杞太地区,改为豫皖苏第三军分区部队。
淮北军区独立旅:民国36年(1947年)1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七十七、八十一团和骑兵团的2个骑兵大队组成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民国37年3月,淮北军区成立时,将淮北挺进支队改为淮北军区独立旅,辖3个团,第七十六团改为独立第一团,第八十一团改为独立第二团,新建的警卫团改为独立第三团。政委王学武,副旅长叶道友。民国37年5月并入江淮军区。
新华中第七军分区部队:民国36年1月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经过1年零4个月的艰苦斗争,逐步扩大队伍,相继建立地方武装。民国36年4月新成立的第七军分区,辖淮泗、泗宿、泗阳、泗南、泗五灵凤、泗灵睢、盱凤嘉等县总队。5月,并入江淮军区。
【皖西根据地、解放区部队】
皖西人民自卫军:民国34年(1945年)10月初,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后,留下就地坚持斗争的中共湖东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和沿江团第二营教导员钟大湖、副营长朱正中,及白湖团政治处主任沈博,在无为县尚礼将沿江团留下的第三营第七、九连和湖东中心县委机关手枪队合并成立皖西大队,进至大别山区,与原中共舒桐潜工委书记杨震、副书记张伟群领导的100余人的游击队会合。10月中旬,2支部队领导人,在桐城县蒋铁乡的孙家湾开会,决定将2支部队合并,仍称皖西大队,分散在桐城、潜山、巢湖等地活动。民国35年6月底,定(远)滁(县)全(椒)县总队独立营(原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七团第三营)由总队政治处主任刘海雁、营长石世伦、教导员程一湘率领,横渡巢湖,到达桐潜边区与皖西大队会合。民国35年10月,部队有很大发展,中共皖西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将皖西大队扩建为皖西支队,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由原第七连、手枪队和挂车河游击队组成,第二大队由原第九连和张海游击队组成,第三大队由杨震所带领的部队和杨启文游击队组成。全支队共四五百人。第一大队到潜、桐、舒、庐边区,第二大队到潜、怀、太、岳边区,第三大队到舒、岳、霍边区,开展游击活动。民国36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将原新四军第五师独立第二旅和第二师第六旅在皖西的部队编入皖西支队。皖西支队即扩编为5个大队。第一大队与中共岳北县委一起,主要活动于岳西、英山、霍山、六安等4县边区;第二大队与中共潜太县委一起,主要活动于潜山、岳西、太湖等3县边区;第三大队与中共舒六县委一起,主要活动于舒城、六安等2县边区;第四大队与中共桐庐工委一起,主要活动于桐城、庐江、舒城等3县边区;第五大队与中共庐北工委一起,主要活动于庐江县盛家桥、白石山等地。是年七月中旬,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900余人进入皖西。鄂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杨秀坤、政委刘健挺率40余人转战到霍山县烂泥坳,除刘健挺带数人去苏北外,其余均留在皖西。3月下旬,刘昌毅部队与中共皖西工委会合,在官庄林家冲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两军坚持皖西斗争的组织领导等问题,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会后,鄂西北军区的第一大队同皖西支队第二大队一起活动,第二大队同皖西支队第一、三大队一起活动。4月,杨秀坤部与中共岳北县委会合,编为皖西支队第一大队第二连。9月,皖西人民自卫军改编为3个支队:第一支队由鄂西北军区第一大队和皖西支队第二大队组成;第二支队由皖西支队第一、三、四大队组成;第三支队由鄂西北军区第二大队改编。11月,编入皖西军区军分区部队。
皖西军区独立旅:民国36年(1947年)11月,成立皖西军区时,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将第三纵队第七旅第二十团、第八旅第二十四团、第九旅第二十七团、第三纵队教导团、补充团划归皖西军区领导,加上原皖西人民自卫军,共1万余人。皖西军区将以上部队分至3个军分区作为机动力量。民国37年6月,为加强反扫荡力量,皖西军区将第二十、二十四、二十七等3个团集中起来,统一指挥。7月24日,前往鄂豫地区活动的第三十七团返回,皖西军区将第二十、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七团编成皖西独立旅。旅长马忠全,政委曾庆梅。后改编为皖西军区独立师。
皖西军区独立师:民国38年(1949年)3月,皖西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皖西军区独立师。辖第二十七、三十七团和第二十团第二营。第二十、二十四团团部各率2个营划归陆军第十一军建制。第二十四团第三营与起义的寿县保安团组建为独立第八团。改编完毕后,部队开往安庆西南的海口洲、铁板洲准备渡江。师长马忠全,副师长朱光。后并入皖北军区。
皖西第一军分区(又称皖山军分区)部队:民国36年(1947年)11月,皖西第一军分区建立时,辖第二十团和以部分人民自卫军为基础组建的基干团。之后,解放区不断扩大,相继建立岳西独立团和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县大队。民国37年6月,第二十团编入皖西军区独立旅。民国38年4月,皖西第一军分区部队编入皖北军区。
皖西第二军分区(又称桐城军分区)部队:民国36年(1947年)11月,皖西第二军分区建立时,辖第二十四团和以部分人民自卫军为基础建立的基干团。之后,相继建立庐江、桐庐、湖西独立团。民国37年6月,第二十四团编入皖西军区独立旅。民国38年4月,皖西第二军分区部队编入皖北军区。
皖西第三军分区(又称六霍军分区)部队:民国36年(1947年)11月,皖西第三军分区建立时,辖第二十七团和以部分人民自卫军为基础建立的基干第一团。民国37年6月,第二十七团编入皖西军区独立旅。11月,以舒城地区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军建立第三军分区基干第二团。民国38年1月17日,以寿县地区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军建立第三军分区基干第三团。21日,改编国民党军六安自卫团为第三军分区独立团。是月,第三军分区将所属部队改编为基干第一、二团,肥西支队,六南、六北、霍山、寿县等4个大队。此间,第三军分区所属各县相继建立部队。民国37年1月,太平县(今霍山、岳西、英山交界处)建立基干连和4个区干队。9月3日,霍山县建立县大队和8个区干队。7日,金寨县建立县大队和8个区干队。13日,舒城县建立大队,后改编为舒城独立团。17日,独山县建立大队和6个区干队。11月,金东县、金北县建立县大队。年底,国民党合肥2个大队和官亭区自卫大队起义,改编为合肥支队。民国38年4月,皖西第三军分区部队编入皖北军区。
皖西第四军分区部队:民国37年(1948年)2月,皖西第四军分区建立时,只辖皖西军区派去的2个连和吴万银等小分队武装。之后,相继建立湖东、无南、无为、临江、肥西等5个大队和含和、巢北、肥东、全含等4个支队。民国37年9月,和县、含山、巢县、肥东等县部队划归江淮第五军分区管辖。肥西县部队划归皖西第三军分区管辖。民国38年4月,皖西第四军分区部队编入皖北军区。
【江淮解放区部队】
江淮军区独立旅:民国37年(1948年)5月29日,淮南、淮北军区合并成立江淮军区,原淮北军区所辖独立旅改为江淮军区独立旅,下辖3个团。旅长张秀龙,政委王学武,副旅长叶道友。民国38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江淮独立旅上调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十四军。
第三十四旅:民国37年(1948年)5月29日,江淮军区成立时,将原淮南军区所辖第三十四旅,改归江淮军区建制,仍辖第一、一一、一二等3个团。旅长廖成美,政委李世焱,副旅长李木生。民国38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第三十四旅上调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十四军。
江淮军区独立第一旅:民国37年(1948年)11月,为加强江淮地区警备力量,以第二、三军分区所属部队为基础,成立江淮军区独立第一旅,辖第一、二、三团。旅部由第二军分区一部为基础组建,第一团由原江淮第二军分区之淮泗、淮宝、泗阳、泗南等部队改编而成。第二团由原江淮第二军分区之泗阳、泗宿、淮泗、盱凤嘉等部队改编而成。第三团由原江淮第三军分区之独立团改编而成。旅长黄仁廷,政委刘健挺。后并入皖北军区。
江淮军区独立第二旅:民国37年(1948年)3月,随江淮地区警备任务不断扩大,从豫皖苏、皖西、江淮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组成江淮军区独立第二旅。辖第四、五、六团。旅部由豫皖苏军区警备第十二团、江淮军区第三军分区独立团、第四军分区独立团抽调组成。第四、五、六团分别由豫皖苏军区警备第十二团、江淮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团、华东军区第四纵队第三十二团改编而成。旅长李国厚。后并入皖北军区。
军分区部队: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立江淮军区时,将所属各军分区部队进行了统一调整。第一军分区辖六合、天长、盱眙、来安、滁县、嘉山等7个总队。第二军分区辖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南、泗五灵凤、洪泽湖等7个总队。第三军分区辖泗灵睢、灵北、宿东、萧铜、邳睢铜等5个总队。第四军分区辖警备第一、二团和定凤怀、定凤嘉、定合、全合、定滁等5个总队。第五军分区辖和县、含山、巢县、肥东等4个总队。民国38年4月,第一、四军分区部队合并为滁县军分区部队;第二、三军分区部队合并为宿县军分区部队。将泗阳、泗宿、睢宁、邳睢、淮宝等总队归建江苏省,将盱凤嘉总队划归滁县军分区,第五军分区部队划归巢湖军分区。民国38年3月,根据中央恢复原边旧界的指示,将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合并为阜阳军分区,划归江淮军区,辖警备第十一、十二团和阜北、阚町、颍上、怀远、涡亳、蒙城、凤台、涡阳、临泉、阜南、阜颍、萧县、雪商亳、砀南、宿县,萧宿、宿西、宿蒙等县大队。5月,并入皖北军区。
【皖北解放区部队】
独立师: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皖西军区独立师划归其建制。仍辖第八、二十六、三十六团和第二十团第二营。师长马忠全,副师长朱光。6月上调编为第二野战军陆军第十军第三十师,参加进军大西南战斗。
警备第一旅: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江淮军区独立第一旅划归其建制,改称警备第一旅,仍辖第一、二、三团。旅长黄仁廷,政委刘健挺,副旅长钟国琴。
警备第二旅: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江淮军区独立第二旅划归其建制,改称警备第二旅,仍辖第四、五、六团。旅长李国厚,副旅长顾鸿,副政委张雷平。
皖北军区警备团:民国38年(1949年)5月组建。辖4个步兵营及通信连、炮兵连、警备连。其部队由阜阳军分区警卫营、江淮第四军分区警卫营、江淮军区警卫营和宿县军分区部分武装组成。不久缩编为皖北军区警卫营,后又扩编为警备团。
阜阳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豫皖苏军区第三、四、六军分区部队改编为阜阳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于第一、二团、警卫营、侦通连和阜阳、蒙城、太和、亳县、临泉、颍上、凤台、阜南等县大队。
宿县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江淮军区第二、三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宿县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于团,萧县、宿县、永城、灵璧、泗洪等独立团,军分区警卫营,泗县、五河、砀山、怀远等县大队。
滁县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江淮军区第一、四军分区部队改编为滁县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干团,定远、炳辉县(今天长)独立团,军分区警卫营,侦通连,来安、盱眙、嘉山、滁县、江浦、全椒、凤阳等县大队。
六安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皖西军区第二、三、四军分区部分部队改编为六安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于第一、二团,六安、霍邱、寿县独立团,军分区警卫营,舒城、金寨、霍山等县大队。
安庆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皖西军区第一、二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安庆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干团,警备团,岳西独立团,军分区警卫营,侦通连,桐城、怀宁、望江、太湖、宿松、岳西、潜山、桐庐等县大队。
巢湖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皖西军区第四军分区和江淮军区第五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巢湖军分区部队。改编后,辖基干团,肥西、肥东、庐江等独立团,巢县、和县、含山、无为等县大队。水上、三河市独立连。
矿区警备司令部部队:民国38年(1949年)5月,成立皖北军区时,将原滁县军分区警备团改编为矿区警备司令部部队,将凤阳山游击队改编为矿警独立营。改编后,辖第一、二、三营和独立营。
【皖南根据地、解放区部队】
皖南游击队:民国34年(1945年)9月底,新四军七师皖南部队北撤后,留下坚持皖南斗争的有3支武装力量。一支是以胡明为首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所领导的300余人的游击队;一支是以杨明为首的沿江中心县委所领导的2个连和在南陵、繁昌、青阳、铜陵一带坚持斗争的少数干部、战士,共300余人;一支是以熊兆仁为首的苏浙皖边区游击队,包括1个营(350余人)和若干武工队。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游击队分4块地区活动:洪林部70余人,活动区在泾(县)旌(德)太(平)边区;吕辉部40余人,活动在径(县)宁(国)宣(城)边区;唐辉部100余人,活动在绩(溪)歙(县)宁(国)边区;刘奎、李健寿部50余人及中心县委30余人,活动在黄山周围地区。沿江中心县委游击队命名为“皖南人民自卫总队”,编为第一、二、五、七、九、十一等6个区队,分散在青阳、铜陵、南陵、繁昌、芜湖一带活动。熊兆仁游击队主要活动于苏浙皖边区,有一个连武装活动在宣(城)郎(溪)广(德)地区。11月,国民党军发动对皖南人民自卫军总队大规模“围剿”杨明遂率皖南人民自卫军总队进至泾旌太根据地樵山地区,与胡明部会合。两部会合后,共有六七百人。皖南人民自卫军总队改名为皖南新四军沿江总队,活动在黄山以西直至沿江地区,从民国34年冬开始,国民党军发动对苏浙皖边区熊兆仁部大规模“清剿”,由于众寡悬殊和内部叛变,致使苏浙皖边区游击队损失很大。民国35年9月,熊兆仁率苏浙皖边区游击队部分骨干,进至泾县、太平交界处樵山地区,与胡明部会合。后皖南地区游击队发展很快,到民国36年9、10月间,发展到3000余人。是年12月,中共皖南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皖南主力以转向浙赣边界发展为宜”的指示,决定内线留下一部坚持,抽调主力向3个方向进军。一路由倪南山率主力一部向皖浙赣边前进;一路由杨明率所属主力向皖赣边前进;一路由唐辉率所属主力向皖浙边前进,开辟与发展皖浙赣、皖赣、皖浙、苏浙皖边等地区。民国37年11月,为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中共皖南地委奉命将皖南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民国38年初,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沿江支队,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准备基地。
皖南军区警卫团: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在贵池与皖南游击队领导机关取得联系,随即进军屯溪市,与胡明、熊兆仁、刘奎、罗百桦等会师,成立皖南军区。6月12日,以皖南地区游击队为主,成立皖南军区警卫团,辖3个营。
军分区部队: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在贵池与皖南游击队领导机关会合,编为池州、芜当、宣城、徽州4个支队分赴各地,同当地游击队建立军分区机构和地方武装。随后,4个军分区和地方部队相继建立。徽州军分区辖独立营、歙县、绩溪、旌德、黟县、祁门、休宁等县大队,屯溪镇大队;池州军分区辖独立营、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太平、石埭等县大队;宣城军分区辖独立营、泾县、宁国、宣城、广德、郎溪等县大队;芜当军分区辖独立营、当涂、芜湖、繁昌、南陵等县大队。


附记:
解放战争期间,阜阳地区为豫皖苏军区所辖,建有豫皖苏第三、四、六军分区。第三军分区辖第六、三十六团,商丘、砀山支队,夏邑、萧县、雪商亳、砀南、宿县、萧宿、商南、雪涡、宿西、雪枫、宿蒙等大队。第四军分区辖第三团、特务营、骑兵连、侦察连和沈丘、项城、新蔡、临泉、泉南、阜阳、颍阜、阜南、泉阳等9个县大队。第六军分区辖第十一、十二团和涡亳、阜北、涡阳、蒙城、凤台、阚町、颍上、怀远等县大队。民国38年3月初,第三、四、六军分区合并,成立阜阳军分区时,其部队遂改编为阜阳军分区部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