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指挥机构
一、皖北军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安徽行政区划,沿袭民国38年(1949年)4月中共所建立的安徽军事体制,在长江以北的安徽区域,仍保持皖北军区建制,下辖6个军分区,1个矿区司令部,2个警备旅,3个警备团,1个骑兵团,9个新兵团和教导团。1950年10月增辖48个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皖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和军邮局等。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通信科、队列科、管理科、机要科、直属政治处;政治部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民运部、秘书科、总务科、军法处;供给部设财粮科、军实科、总务科、政治处、仓库;卫生部设医保科、材料科、供给科、总务科、政治处、后方医院。1950年10月,皖北军区机关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后勤部,将政治部各部改称科。调整后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办公室、作教科、军训科、情报科、通信科、队列科、人民武装科、机要科、管理科;政治部设秘书室、组织科、宣教科、保卫科、直工科、军法处、总务股;后勤部设秘书科、财粮科、军需科、运输科、军械科、营房管理科、生产科、政治处、卫生处(辖保防科、医政科、教育科、材料科、供管科、管理科)。不久,作教科分编为作战科、教育科,机要科改为机要股。后勤部军械科划归司令部。12月,增编军区干部管理部,设调查统计科、军奖抚保科。后勤部增设干部管理处。1951年,司令部队列科改称军务科,人民武装科扩编人武部,辖第一、二、三科。1952年1月,并入安徽军区。
皖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曾希圣1949年10月—1950年10月
司令员梁从学1950年10月—1951年12月
政委曾希圣1950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一副司令员梁从学1949年10月—1950年10月
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孙仲德1949年10月—1950年11月
副政委黄岩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李世焱1950年9月—1951年12月
参谋长严光1950年11月—1951年12月
政治部主任李世焱1949年4月—1950年8月
何柱成1950年10月—1951年10月
宿县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宿县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宿县、萧县、永城、灵璧、泗洪、五河、砀山、怀远、泗县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李任之(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滁县军分区:系建国前原滁县军分区建制未动。领炳辉(今天长)、定远、来安、盱眙、嘉山、滁县、凤阳、江浦、全椒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陈雨田(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阜阳军分区:系建国前原阜阳军分区建制未动。领阜阳、临泉、颍上、凤台、涡阳、蒙城、亳县、太和、阜南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浩然(1949年10月—1949年12月)、匡胜雨(1950年1月—1951年12月),政委王光字(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六安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六安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六安、霍邱、寿县、舒城、霍山、金寨等6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曾庆梅(1949年10月—1951年8月)、吴先洪(1950年8月—1951年12月),政委马芳庭(1949年10月—1950年2月)、李浩然(1950年2月—1951年12月)。
巢湖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巢湖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庐江、肥西、肥东、巢县、和县、含山、无为等7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1949年10月—1951年3月)、傅以明(1951年6月—1951年12月),政委杨效椿(1949年10月—1950年8月)、曾庆梅(1950年8月—1951年12月)。
淮南煤矿警备司令部:系建国前原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建制未动。领淮南煤矿矿区军事工作。司令员桂俊亭(1949年10月—1950年9月),政委张恺帆(1949年10月—1950年9月)。1950年9月矿区警备司令部改编为安徽公安总队。
二、皖南军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照安徽行政区划,沿袭民国38年(1949年)5月中共所建立的军事体制,在长江以南的安徽区域,仍保持皖南军区建制,下辖4个军分区和警备第一、二、三、四、五团及教导团。1950年10月增辖22个县人武部。皖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通信科、侦察科、队列科、管理科、机要科。政治部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民运部、直政处、军法处、秘书科、总务科。供给部设审计科、财粮科、军实科、军械科、管理科。卫生部设医政科、材料科、供给科、管理科。1950年10月,皖南军区机关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后勤部,将政治部各部改称科。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训练科、通信科、队列科、侦察科、管理科、人民武装科、机要科。政治部设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直工科、军法处。后勤部设科书科、军需科、财务科、军械科、运输科、生产科、营房管理科、管理科、政治处、卫生处(辖教育科、医政科、保健科、药材科)。不久,司令部作教科分编为作战科、教育科,机要科改为机要股,后勤部军械科划归司令部。12月,增编军区干部管理部,设调查统计科、军奖抚保科。后勤部增设干部管理处。1951年,司令部教育科改称军训科,侦察科改称情报科,队列科改称军务科,撤销参谋处,增编办公室,人武科扩编为人武部(辖第一、二、三科)。1952年1月,并入安徽军区。
皖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刘飞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政委牛树才1949年10月—1950年4月
马天水1950年6月—1951年12月
副司令员熊兆仁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一副政委胡明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二副政委杨建新1949年10—1951年12月
副政委马天水1949年10月—1950年4月
参谋长万振西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政治部主任杨建新1949年10月—1950年12月
阙中一1950年12月—1951年12月
宣城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宣城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等4县军事工作。1950年5月芜当与宣城军分区合并,仍称宣城军分区,增领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4县军事工作。司令员赖富(1949年10月—1950年2月)、黄光明(1950年5月—1951年3月)、高斌(1951年3月—1951年12月),政委陈洪(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芜当军分区:系建国前原芜当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4县军事工作。1950年5月并入宣城军分区。司令员黄光明(1949年10月—1950年5月),政委张亮(1949年10月—1950年5月)。
池州军分区:系建国前原池州军分区建制未动。领贵池、东流、青阳、石埭、太平、至德、铜陵等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金行生(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杨明(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徽州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徽州军分区建制未动。领祁门、黟县、旌德、休宁、绩溪、歙县、宁国等县和屯溪镇军事工作。司令符成珍(1949年10月—1950年2月)、高斌(1950年2月—1951年3月)、傅彪(1951年5月—1951年12月),政委王知行(1949年10月—1951年1月)。
三、安徽省军区
1952年1月,根据安徽行政区划的变更,在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的同时,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改编为安徽军区。皖南、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机关合并为安徽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机关。1960年4月9日,安徽军区改名为安徽省军区。1952年1月至1956年3月,安徽军区辖9个军分区,67个县人武部,5个市人武部,训练团,内卫第四十、四十二、四十三、八十三团,新兵第二一一、二一二、二一三团,第六步兵预备学校,第十六步兵学校,文化速成中学(第二十一文化速成中学)。1956年3月至1961年3月,改辖5个军分区,67个县人武部,7个市人武部,6个仓库,3个医院和教导团。1961年4月至1976年,改辖9个军分区,1个警备区,67个县人武部,7个市人武部,2个独立师,6个仓库,3个医院和教导大队。1952年1月,安徽军区机关初建时,司令部设作战教育科、情报通信科、军务科、组织动员调查统计科、复员在乡军人管理科、军械科、机要科、人武部、行政经济管理科、卫生所。政治部设秘书科、组织科、宣教科、文化科、保卫科、民运科、青年科、直工科、军法处、军政报社、管理科、卫生所。后勤部设秘书科、军需科、财务科、营房管理科、卫生科、运输科、管理科、政治处、干部管理处、卫生所。干部管理部设任免统计科、军奖抚保科。8月,司令部作战教育科分编为参谋科、军训科,情报通信科改为通信科,组织动员调查统计科分编为组织动员科、调查统计科,复员在乡军人管理科改为转业建设科,行政经济管理科改为管理科,撤销人武部,增编保密室、气象科。政治部撤销管理科。12月,政治部增设民兵报社。1953年,干部管理部增编预备役动员科。1954年4月,政治部撤销民兵报社。9月,增设安徽省兵役局。司令部参谋科、军训科合并为作战训练科,军务科改为队列科,管理科改为行政经济管理科,撤销气象科,组织动员科、调查统计科、转业建设科划归省兵役局,军械科划归后勤部。政治部撤销管理科。后勤部秘书科改为计划检查科,撤销运输科、管理科,增编军械科。1955年1月,政治部撤销军法处,增设检察院、军事法院,民运科改为联络科。1956年5月,司令部作战训练科分编为警备治安科、军事训练科。撤销司令部、政治部卫生所。后勤部卫生所扩编为门诊部。1957年,司令部警备治安科改为作战科,队列科改为军务科,行政经济管理科改为管理科。政治部宣教科改称宣传科,青年科并入组织科,文化科并入宣传科。干部管理部预备役动员科划归省兵役局。1959年撤销省兵役局、干部管理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科改称处。司令部作战处改为作战情报处,增编通信兵处、动员处。政治部增编干部处、群众工作处。后勤部撤销干部管理处,计划检查处改为战勤处,增编运输处。1960年,司令部通信兵处改为通信处,增编工程兵处。1961年,司令部动员处改称民兵组织处,撤销工程兵处。政治部撤销群众工作处、联络处,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与保卫处合署办公,增编总务科。后勤部增编管理科。1963年,政治部恢复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1965年7月,政治部增编国防工业处。1966年5月,政治部撤销国防工业处、总务科。1967年,司令部作战情报处、军事训练处改编为情报处、作训处,增编特种兵处、工程处。1969年,政治部撤销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1970年,司令部情报处并于作训处,军务处、民兵组织处合并为军务动员处,增编政治处。政治部撤销直政处。后勤部军需处、财务处合并为供应处,运输处、军械处合并为装备处,增编生产管理处,撤销管理科。1971年,后勤部增编军运处。1972年,政治部增编群众工作处,联络处。1952年1月,皖南、皖北军区合并为安徽军区时,直属单位有文教办公室、通信枢纽部、电影队、文工团、运输队、仓库、印刷厂、汽车队、招待所。1953年撤销文教办公室。1954年撤销印刷厂、文工团。1957年增编军械修理所,招待所扩编为第一、二招待所,仓库划为后勤仓库、军械仓库。1958年增编警备营,枢纽部改为警通连。1961年,运输队改为运输连、图库,警通连改为通信站。1963年增编机械连。1964年增编5个干休所。1967年春,通信站改为通信营,冬,又改为通信站。1970年增编第五四管理所、汽车修理所,电影队扩编为电影分站,后勤仓库改称后勤综合仓库。1973年增编3个干休所。1976年撤销警备营、第五四管理所,增编通信营、警卫连,机械连改编为民兵武器仓库勤务分队,电影分站改称电影站。
安徽省军区领导人及其任职时间如下(截止1976年10月):
司令员刘飞1952年1月—1955年1月
廖容标1955年9月—1965年10月
严光1965年10月—1972年1月
李德生1967年11月—1974年12月
余光茂1975年8月
第一政委曾希圣(兼)1952年1月—1962年6月
李葆华(兼)1962年6月—1967年4月
宋佩璋(兼)1971年1月
第二政委牛树才1952年1月—1954年8月
李世焱1956年2月—1965年8月
宋文1965年10月—1972年1月
钟国楚1969年3月—1970年4月
梁辑卿1970年4月
第三政委王文模1964年4月
第四政委张春森1971年5月
政委张文碧1967年11月—1970年5月
副司令员张震东1954年9月
严光1954年9月—1955年9月
张吉厚1956年5月—1964年7月
程业棠1957年5月
陈钦1960年12月—1965年1月
俞炳辉1962年10月
钟国楚1964年7月—1969年3月
邬兰亭1965年4月—1972年10月
刘奎1969年12月
谭友夫1970年4月—1976年2月
王枫1970年7月
陈玉才1970年7月
余光茂1970年12月—1975年8月
廖辉1970年12月
阮贤榜1972年12月
董毓湘1972年9月
高朗亭1973年6月
副政委李世焱1952年1月—1956年2月
彭胜标1957年3月—1970年4月
马琮璜1957年9月
刘健挺1958年11月—1964年3月
杨家保1965年9月
熊玉坤1970年7月
郭卓辛1972年1月
黎钊1972年9月
布翰襄1972年9月
李平1973年9月
钟嘉华1975年5月
张文彤1975年12月
参谋长严光1952年1月—1954年9月
严光(兼)1954年9月—1955年9月
张吉厚(兼)1956年5月—1956年11月
程业棠1956年11月—1957年7月
戴克林1957年7月—1965年9月
罗映臣1965年11月—1969年8月
侯建新1969年10月—1970年3月
董毓湘1970年5月—1972年9月
董毓湘(兼)1972年9月
政治部主任刘健挺(代)1952年4月—1953年11月
王子光1954年7月—1957年1月
彭胜标(兼)1957年3月—1957年8月
黄德钦1957年8月—1958年10月
刘健挺(兼)1958年11月—1959年11月
钟发宗1959年11月—1962年6月
杨家保1962年6月—1965年9月
尚安平1965年9月—1969年8月
钟嘉华1969年8月—1975年5月
黎钊(兼)1972年9月—1975年11月
刘超1975年10月
阜阳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阜阳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阜阳、亳县、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太和、界首、凤台等11县军事工作。1975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阜阳与浙江省金华军分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县人武部对调,金华军分区改编为阜阳军分区。司令员匡胜雨(1952年1月—1952年10月)、胡守富(1952年10月—1954年11月)、王义富(1954年12月—1955年11月)、杜德云(1955年11月—1956年5月)、童金水(1956年5月—1957年12月)、李士怀(1958年1月—1959年1月)、李占彪(1959年8月—1964年3月)、陈玉才(1964年8月—1969年10月)、许伯言(1969年10月—1975年4月)、文彬(1975年5月—1976年10月),政委王光宇(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耿万青(兼,1952年12月—1954年3月)、任松筠(兼,1954年3月1958年5月)、耿万青(兼,1958年5月—1959年3月)、任松筠(兼,1959年3月—1964年3月)、傅大章(兼1964年3月—1966年8月),第一政委傅大章(兼,1966年8月—1969年2月),第二政委程同谟(1966年3月—1975年4月),政委苗扶中(1972年1月—1975年4月)、张林元(1976年4月—1976年10月)
宿县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宿县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等8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1952年1月—1952年5月)、傅彪(1953年2月—1954年2月)、童金水(1955年5月—1956年2月),政委李任之(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孟亦奇(兼,1952年12月—1955年9月)、田世玉(兼,1955年9月—1956年2月)。1956年3月,撤销宿县军分区,并入蚌埠军分区。1961年3月,重新恢复宿县军分区建制,仍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等8县军事工作,1964年10月增领固镇县。司令员刘荣华(1961年7月—1962年2月)、陈玉才(1963年3月—1964年7月)、许伯言(1964年7月—1969年10月)、陈洛平(1969年12月—1973年1月)、刘福香(1973年1月—1976年10月),政委孟亦奇(兼,1961年7月—1971年4月),第二政委张玉辉(1961年7月—1964年7月)、李金亮(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滁县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滁县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7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增领肥东县。司令员艾明山(1951年1月—1952年12月)、夏群(1952年12月—1954年3月),政委陈雨田(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张斌(1952年12月—1955年6月)。1956年3月,撤销滁县军分区,并入蚌埠军分区。1961年3月,重新恢复滁县军分区建制,仍领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肥东等8县军事工作。1958年8月,将肥东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复将肥东县归建。1965年8月,又将肥东县划归巢湖军分区建制。司令员王枫(1961年8月—1970年12月)、许兴隆(1970年12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李彬(兼,1961年8月—1966年4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1年8月—1965年9月)、符益群(1965年9月—1975年9月),政委王凯(1972年1月—1976年10月)。
蚌埠军分区:1956年3月,由宿县、滁县军分区合并而成。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肥东、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16县和蚌埠市军事工作。1961年3月撤销。司令员童金水(1956年3月—1956年4月)、杜德云(1956年4月—1956年9月)、刘荣华(1957年4月—1961年3月),政委孟亦奇(兼,1956年4月—1956年12月)、李坚(兼代,1956年12月—1957年2月)、李坚(兼,1957年2月—1961年3月),第二政委张玉辉(1960年9月—1961年3月)。
六安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六安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六安、霍邱、寿县、舒城、金寨、霍山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8月,增领肥西县。1958年8月,将肥西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肥西县复归建。是月,增领庐江县。1965年8月将庐江县归建巢溯军分区。司令员吴先洪(1952年1月—1952年8月)、杜德云(1952年8月—1955年2月)、何运礼(1955年2月—1958年8月)、唐明春(1958年8月—1966年3月)、黄明善(1966年3月—1976年10月),政委李浩然(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彭宗珠(兼,1952年12月—1954年3月)、陈爱曦(兼,1954年3月—1955年6月)、李坚(兼,1955年6月—1957年2月)、杜维佑(兼,1957年2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陈相周(1964年8月—1966年2月)、汪景南(1966年2月—1969年9月)、布翰襄(1969年10月—1972年9月)、王敏学(1972年9月—1976年10月)。
巢湖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巢湖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巢县、肥东、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等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肥东县划归滁县军分区建制。司令员傅以明(1952年1月—1952年5月),政委曾庆梅(1952年1月—1952年5月)。1965年8月,重新恢复巢湖军分区建制。仍领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肥东等6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金仁华(1965年8月—1969年10月)、陈玉才(1969年10月—1970年11月)、孔德维(1970年11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孙振华(兼,1965年8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熊玉坤(1966年5月—1970年11月),政委时吉欣(1970年11月—1976年10月)。
安庆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安庆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等8县军事工作。1952年3月,增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铜陵等县。1956年10月,增领铜陵市。1958年7月,将铜陵市和铜陵县合并,称铜陵市。1959年7月,恢复铜陵县建制。1961年9月,将铜陵市划归省军区直辖。1965年8月,复将贵池、青阳、东至(1958年秋,东流与至德合并为东至县)、铜陵等县归建池州军分区。1957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安庆与浙江省台州军分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县人武部对调,台州军分区改编为安庆军分区。司令员金行生(1952年5月—1952年8月)、李昆(1952年8月—1956年9月)、夏群(1956年9月—1958年5月)、钟国琴(1958年5月—1964年10月)、夏群(1965年8月—1969年10月)、胡守富(1969年10月—1970年6月)、郭向云(1970年11月—1975年4月)、蒋玉和(1975年5月—1976年4月)、高超(1976年4月—1976年10月),政委桂林栖(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傅大章(兼,1952年12月—1955年5月)、许少林(兼,1955年5月—1956年3月),第一政委许少林(兼,1956年3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汪登科(1958年1月—1960年9月)、许登寿(1960年9月—1965年4月)、布翰襄(1965年4月—1969年10月),政委汪景南(代,1968年8月—1969年10月)、汪景南(1969年10月—1970年7月)、于成(1970年11月—1975年4月)、张序昭(1975年5月—1976年10月)。
池州军分区:系原皖南军区之池州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石埭、太平、繁昌、铜陵等8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繁昌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太平、石埭县划归徽州军分区建制,贵池、青阳、东流、至德、铜陵县划归安庆军分区建制。司令员金行生(1952年1月—1952年5月),政委杨明(1952年1月—1952年5月)。1965年8月,恢复池州军分区建制,仍领贵池、青阳、东至(1958年秋,东流与至德合并为东至县)、石台(石埭改名)、太平、铜陵等6县军事工作。1975年4月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人武部管辖。司令员林少武(1965年8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胡坦(兼,1966年6月—1969年12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5年9月—1969年10月)、韩德忠(1969年12月—1976年10月),政委萧海(1975年12月—1976年10月)。
宣城军分区:系原皖南军区之宣城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9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宁国县划归徽州军分区建制,其余8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司令员高斌(1952年1月—1952年4月),政委陈洪(1952年1月~1952年5月)。
芜湖军分区:系1952年5月,以宣城、巢湖军分区为基础合并而成。领宣城、芜湖、当涂、广德、泾县、南陵、郎溪、繁昌、巢县、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13县军事工作,1956年3月,增领歙县、休宁、旌德、绩溪、祁门、黟县、宁国等县和屯溪市。1959年1月,将庐江县划归六安军分区建制,增领马鞍山市和芜湖市。1958年8月,将巢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将马鞍山市划归省军区直辖,复将歙县、休宁、宁国、旌德、绩溪、祁门、黟县等县和屯溪市归建徽州军分区。1962年6月将芜湖市划归省军区直辖。1965年8月,将巢县、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县归建巢湖军分区。1965年9月增领芜湖市。1973年5月将芜湖市划归省军区直辖。司令员傅以明(1952年5月—1954年11月)、薛磊(代,1955年2月—1958年2月)、傅以明(1957年12月—1959年2月)、胡守富(1959年2月—1969年11月)、王均(代第二司令,1967年3月—1969年11月)、王均(1969年11月—1972年9月),第一政委杨明(兼,1957年7月—1958年7月)、耿万青(兼,1959年3月—1966年1月)、朱农(兼,1966年1月—1966年5月),政委陈洪(兼,1952年1月—1952年5月)、张世荣(兼,1952年10月—1954年3月)、陈爱曦(兼,1955年9月—1958年7月)、张玉辉(1958年6月—1960年9月)、王益华(1960年9月~1965年5月)、程谦伍(1965年5月—1969年11月)、卞庸中(1969年11月—1976年10月)、刘汉杰(1972年9月—1976年10月)。
徽州军分区:原皖南军区之徽州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歙县、休宁、旌德、绩溪、祁门、黟县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增领宁国县。1956年3月撤销,并入芜湖军分区。司令员傅彪(1952年1月—1952年8月)、孙传家(1952年8月—1955年2月),政委魏心一(兼,1952年12月—19饲年5月)、杜佑民(兼,1954年5月—1956年3月)。1961年4月,重新恢复徽州军分区建制,仍领歙县、休宁、宁国、旌德、绩溪、祁门、黟县、太平等8县军事工作。1965年8月将太平县划归池州军分区建制。司令员何运礼(1961年4月—1963年1月)、周丕振(1963年1月——1969年12月)、金仕华(1969年9月——1976年10月),政委万立誉(兼,1961年4月—1966年12月)、李永海(1963年8月—1976年10月)。
合肥警备区:系由合肥市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改编而成。1952年3月成立合肥市人武部,辖城郊、东郊、西郊等3个区。部长陶致运(1952年3月—1953年12月),政委吴倩(女,兼,1952年5月—1954年6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合肥市兵役局,辖东市、西市、车站、东郊、西郊等5个区。1958年8月,增辖巢县、肥东、肥西等3县。局长赵振山(1954年10月—1957年8月)、黄明(1958年8月—1959年11月),政委丁继哲(兼,1954年12月—195多年11月)、傅大章(兼,1955年12月—1958年7月)、刘征田(兼,1958年8月—1959年11月),第二政委雷前彬(1956年11月—1958年8月)、谢永胜(1958年8月—1959年11月)。1959年11月,仍改编为合肥市人武部,辖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巢湖等5区和巢县、肥东、肥西等3县。部长黄明(1959年11月—1960年8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59年11月—1960年9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59年11月—1960年8月)。1960年8月改编为合肥军分区。司令员王枫(1960年10月—1961年3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60年10月—1960年3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0年9月—1961年3月)。1961年3月,又恢复合肥市人武部建制,将巢县归建芜湖军分区,肥东县归建滁县军分区,肥西县归建六安军分区,增辖长丰县。部长金仕华(1961年4月—1965年9月)、孙正华(1965年9月—1969年10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61年4月—1966年2月)、杨效椿(兼,1966年5月—1967年3月),第二政委郑鹏哲(1961年4月—1962年1月)、熊玉坤(1962年2月—1965年8月)、赵树湘(1965年8月—1966年5月)、时吉欣(1966年6月—1969年11月),政委连文新(1969年11月—1970年1月)。1970年1月,改编为合肥警备区。司令员周福兴(1970年3月—1976年10月),政委庄心一(1970年3月—1976年10月)、梅豪(1971年3月—1976年1月)。
淮南市人武部:1952年5月成立。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等4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吴精忠(1952年5月—1953年6月)。1954年10月改编为淮南市兵役局。局长张兴邦(1954年10月—1959年11月),政委李任之(兼,1954年11月—1955年5月)、刘廉明(兼,1955年7月—1959年11月)。1959年11月,仍改编为淮南市人武部。部长张兴邦(1959年11月—1965年8月)、杜重山(1965年11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刘廉明(兼,1959年11月—1970年9月),第二政委雷前彬(1960年6月—1965年5月)、高鹏(1965年3月—1969年11月)、赵贡祥(1970年7月—1974年1月)、张克平(1974年3月—1976年10月)。
蚌埠市人武部:1952年7月成立,辖东市、中市、西市、郊区等4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张振恒(1952年10月—1952年11月)、张建南(1952年11月—1954年10月),政委冯舜华(兼,1952年10月—1953年9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兵役局。1958年7月划归蚌埠军分区建制。局长高震远(1955年3月—1958年7月)、陈万朝(1958年7月—1959年12月),政委倪柏年(兼,1954年10月—1956年10月)、王宇(兼,1956年10月—1960年5月)。1959年11月,复改编为蚌埠市人武部。1961年3月撤销蚌埠军分区时,仍直属省军区。部长陈万朝(1959年12月—1961年1月)、何纯宗(1961年9月—1963年8月)、邹德胜(1964年7月—1969年11月)、贾应秀(1969年11月—1970年10月),政委王宇(兼,1960年5月—1961年9月)、程光华(兼,1961年9月—1967年9月),第二政委王云(1960年3月—1963年8月)、杨毅(1963年8月—1969年11月),政委牛虹(1969年11月—1976年10月)。
淮北市人武部:1971年4月由濉溪市人武部改编而成。辖相山、烈山、杜集、宿东、郊区等5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孙福亭(1971年4月—1971年8月)、李成祥(1971年8月—1976年10月),政委葛惠民(1971年8月—1972年1月)、杨再峰(1971年8月—1976年10月)。
铜陵市人武部:1959年11月由兵役局改编而成。该兵役局于1956年12月成立,辖铜官山、狮子山、铜山、郊区等4区。局长宋在举(1956年12月—1959年11月),政委高明(1956年12月—1958年10月)。1959年11月改为人武部。1961年9月直属省军区。1975年4月增辖铜陵县。部长宋在举(1961年9月—1961年12月)、孙正华(1962年8月—1965年9月)、赵世宽(1956年9月—1971年11月)、张志平(1971年11月—1975年7月)、毛洪兴(1975年7月—1976年10月),政委薛化波(1963年12月—1969年5月)、张祥(1969年11月—1975年7月)。
马鞍山市人武部:1959年11月由兵役局改编而成。该兵役局于1956年11月成立,辖四新、花山、雨山、向山、郊区等5区,局长刘振信(1956年12月—1959年10月)、刘及时(1959年10月—1959年11月),政委魏安民(1957年2月—1959年11月),第二政委樊庆德(1956年11月—1958年3月)。1959年11月改为人武部,直属省军区。部长刘及时(1959年11月—1960年9月)、孙福廷(1960年12月—1963年2月)、王克祥(1963年2月—1970年2月)、洪有德(1970年2月—1971年12月)、赵文(1971年9月—1976年10月),政委魏安民(兼,1959年11月—1963年2月)、黄驭(兼,1963年2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马敏(196s年2月—1963年8月)、查捷(1963年8月—1965年9月)、刘辉中(1965年10月—1969年11月)、郝承顺(1969年11月—1976年10月)。
芜湖市人武部:1952年6月成立。辖镜湖、新芜、马塘、裕溪口、四褐山等5区。部长刘澜斋(1952年6月—1952年11月),政委姚克(1952年10月—1952年11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兵役局。局长王亚民(1954年10月—1956年4月)、严甲桥(1956年4月—1959年4月)、王克祥(1959年9月—1959年12月),政委郑家琪(兼,1954年10月—1959年12月),第二政委曹人珍(1957年5月—1958年4月)、李德和(1958年4月—1959年12月)。1959年12月改为人武部。1962年6月直属省军区。1965年9月,归建芜湖军分区。1973年5月复直属省军区。部长王克祥(1959年12月—1963年3月)、高震远(1963年3月—1965年6月)、邓书田(1965年6月—1969年10月)、丁兰生(1970年4月—1973年4月)、陶泰贵(1973年8月—1976年10月),第—政委李文英(兼,1965年9月—1967年1月),第二政委李德和(1959年12月—1965年2月)、李景波(1965年2月—1969年11月),政委唐学智(1973年4月—1976年10月)。
据1975年计,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武部三级指挥机构实配干部、战士3456人,其中省军区机关273人,军分区机关1225人,市(县)人武部1958人。
省军区机关编制为:(1975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安徽行政区划,沿袭民国38年(1949年)4月中共所建立的安徽军事体制,在长江以北的安徽区域,仍保持皖北军区建制,下辖6个军分区,1个矿区司令部,2个警备旅,3个警备团,1个骑兵团,9个新兵团和教导团。1950年10月增辖48个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皖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和军邮局等。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通信科、队列科、管理科、机要科、直属政治处;政治部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民运部、秘书科、总务科、军法处;供给部设财粮科、军实科、总务科、政治处、仓库;卫生部设医保科、材料科、供给科、总务科、政治处、后方医院。1950年10月,皖北军区机关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后勤部,将政治部各部改称科。调整后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办公室、作教科、军训科、情报科、通信科、队列科、人民武装科、机要科、管理科;政治部设秘书室、组织科、宣教科、保卫科、直工科、军法处、总务股;后勤部设秘书科、财粮科、军需科、运输科、军械科、营房管理科、生产科、政治处、卫生处(辖保防科、医政科、教育科、材料科、供管科、管理科)。不久,作教科分编为作战科、教育科,机要科改为机要股。后勤部军械科划归司令部。12月,增编军区干部管理部,设调查统计科、军奖抚保科。后勤部增设干部管理处。1951年,司令部队列科改称军务科,人民武装科扩编人武部,辖第一、二、三科。1952年1月,并入安徽军区。
皖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政委曾希圣1949年10月—1950年10月
司令员梁从学1950年10月—1951年12月
政委曾希圣1950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一副司令员梁从学1949年10月—1950年10月
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孙仲德1949年10月—1950年11月
副政委黄岩1949年10月—1950年9月
李世焱1950年9月—1951年12月
参谋长严光1950年11月—1951年12月
政治部主任李世焱1949年4月—1950年8月
何柱成1950年10月—1951年10月
宿县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宿县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宿县、萧县、永城、灵璧、泗洪、五河、砀山、怀远、泗县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李任之(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滁县军分区:系建国前原滁县军分区建制未动。领炳辉(今天长)、定远、来安、盱眙、嘉山、滁县、凤阳、江浦、全椒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陈雨田(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阜阳军分区:系建国前原阜阳军分区建制未动。领阜阳、临泉、颍上、凤台、涡阳、蒙城、亳县、太和、阜南等9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浩然(1949年10月—1949年12月)、匡胜雨(1950年1月—1951年12月),政委王光字(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六安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六安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六安、霍邱、寿县、舒城、霍山、金寨等6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曾庆梅(1949年10月—1951年8月)、吴先洪(1950年8月—1951年12月),政委马芳庭(1949年10月—1950年2月)、李浩然(1950年2月—1951年12月)。
巢湖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巢湖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庐江、肥西、肥东、巢县、和县、含山、无为等7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马长炎(1949年10月—1951年3月)、傅以明(1951年6月—1951年12月),政委杨效椿(1949年10月—1950年8月)、曾庆梅(1950年8月—1951年12月)。
淮南煤矿警备司令部:系建国前原淮南煤矿特区警备司令部建制未动。领淮南煤矿矿区军事工作。司令员桂俊亭(1949年10月—1950年9月),政委张恺帆(1949年10月—1950年9月)。1950年9月矿区警备司令部改编为安徽公安总队。
二、皖南军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照安徽行政区划,沿袭民国38年(1949年)5月中共所建立的军事体制,在长江以南的安徽区域,仍保持皖南军区建制,下辖4个军分区和警备第一、二、三、四、五团及教导团。1950年10月增辖22个县人武部。皖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通信科、侦察科、队列科、管理科、机要科。政治部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民运部、直政处、军法处、秘书科、总务科。供给部设审计科、财粮科、军实科、军械科、管理科。卫生部设医政科、材料科、供给科、管理科。1950年10月,皖南军区机关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后勤部,将政治部各部改称科。司令部设参谋处、作教科、训练科、通信科、队列科、侦察科、管理科、人民武装科、机要科。政治部设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直工科、军法处。后勤部设科书科、军需科、财务科、军械科、运输科、生产科、营房管理科、管理科、政治处、卫生处(辖教育科、医政科、保健科、药材科)。不久,司令部作教科分编为作战科、教育科,机要科改为机要股,后勤部军械科划归司令部。12月,增编军区干部管理部,设调查统计科、军奖抚保科。后勤部增设干部管理处。1951年,司令部教育科改称军训科,侦察科改称情报科,队列科改称军务科,撤销参谋处,增编办公室,人武科扩编为人武部(辖第一、二、三科)。1952年1月,并入安徽军区。
皖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刘飞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政委牛树才1949年10月—1950年4月
马天水1950年6月—1951年12月
副司令员熊兆仁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一副政委胡明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第二副政委杨建新1949年10—1951年12月
副政委马天水1949年10月—1950年4月
参谋长万振西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政治部主任杨建新1949年10月—1950年12月
阙中一1950年12月—1951年12月
宣城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宣城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等4县军事工作。1950年5月芜当与宣城军分区合并,仍称宣城军分区,增领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4县军事工作。司令员赖富(1949年10月—1950年2月)、黄光明(1950年5月—1951年3月)、高斌(1951年3月—1951年12月),政委陈洪(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芜当军分区:系建国前原芜当军分区建制未动。领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4县军事工作。1950年5月并入宣城军分区。司令员黄光明(1949年10月—1950年5月),政委张亮(1949年10月—1950年5月)。
池州军分区:系建国前原池州军分区建制未动。领贵池、东流、青阳、石埭、太平、至德、铜陵等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金行生(1949年10月—1951年12月),政委杨明(1949年10月—1951年12月)。
徽州军分区:系建国前原徽州军分区建制未动。领祁门、黟县、旌德、休宁、绩溪、歙县、宁国等县和屯溪镇军事工作。司令符成珍(1949年10月—1950年2月)、高斌(1950年2月—1951年3月)、傅彪(1951年5月—1951年12月),政委王知行(1949年10月—1951年1月)。
三、安徽省军区
1952年1月,根据安徽行政区划的变更,在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的同时,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改编为安徽军区。皖南、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机关合并为安徽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机关。1960年4月9日,安徽军区改名为安徽省军区。1952年1月至1956年3月,安徽军区辖9个军分区,67个县人武部,5个市人武部,训练团,内卫第四十、四十二、四十三、八十三团,新兵第二一一、二一二、二一三团,第六步兵预备学校,第十六步兵学校,文化速成中学(第二十一文化速成中学)。1956年3月至1961年3月,改辖5个军分区,67个县人武部,7个市人武部,6个仓库,3个医院和教导团。1961年4月至1976年,改辖9个军分区,1个警备区,67个县人武部,7个市人武部,2个独立师,6个仓库,3个医院和教导大队。1952年1月,安徽军区机关初建时,司令部设作战教育科、情报通信科、军务科、组织动员调查统计科、复员在乡军人管理科、军械科、机要科、人武部、行政经济管理科、卫生所。政治部设秘书科、组织科、宣教科、文化科、保卫科、民运科、青年科、直工科、军法处、军政报社、管理科、卫生所。后勤部设秘书科、军需科、财务科、营房管理科、卫生科、运输科、管理科、政治处、干部管理处、卫生所。干部管理部设任免统计科、军奖抚保科。8月,司令部作战教育科分编为参谋科、军训科,情报通信科改为通信科,组织动员调查统计科分编为组织动员科、调查统计科,复员在乡军人管理科改为转业建设科,行政经济管理科改为管理科,撤销人武部,增编保密室、气象科。政治部撤销管理科。12月,政治部增设民兵报社。1953年,干部管理部增编预备役动员科。1954年4月,政治部撤销民兵报社。9月,增设安徽省兵役局。司令部参谋科、军训科合并为作战训练科,军务科改为队列科,管理科改为行政经济管理科,撤销气象科,组织动员科、调查统计科、转业建设科划归省兵役局,军械科划归后勤部。政治部撤销管理科。后勤部秘书科改为计划检查科,撤销运输科、管理科,增编军械科。1955年1月,政治部撤销军法处,增设检察院、军事法院,民运科改为联络科。1956年5月,司令部作战训练科分编为警备治安科、军事训练科。撤销司令部、政治部卫生所。后勤部卫生所扩编为门诊部。1957年,司令部警备治安科改为作战科,队列科改为军务科,行政经济管理科改为管理科。政治部宣教科改称宣传科,青年科并入组织科,文化科并入宣传科。干部管理部预备役动员科划归省兵役局。1959年撤销省兵役局、干部管理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科改称处。司令部作战处改为作战情报处,增编通信兵处、动员处。政治部增编干部处、群众工作处。后勤部撤销干部管理处,计划检查处改为战勤处,增编运输处。1960年,司令部通信兵处改为通信处,增编工程兵处。1961年,司令部动员处改称民兵组织处,撤销工程兵处。政治部撤销群众工作处、联络处,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与保卫处合署办公,增编总务科。后勤部增编管理科。1963年,政治部恢复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1965年7月,政治部增编国防工业处。1966年5月,政治部撤销国防工业处、总务科。1967年,司令部作战情报处、军事训练处改编为情报处、作训处,增编特种兵处、工程处。1969年,政治部撤销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1970年,司令部情报处并于作训处,军务处、民兵组织处合并为军务动员处,增编政治处。政治部撤销直政处。后勤部军需处、财务处合并为供应处,运输处、军械处合并为装备处,增编生产管理处,撤销管理科。1971年,后勤部增编军运处。1972年,政治部增编群众工作处,联络处。1952年1月,皖南、皖北军区合并为安徽军区时,直属单位有文教办公室、通信枢纽部、电影队、文工团、运输队、仓库、印刷厂、汽车队、招待所。1953年撤销文教办公室。1954年撤销印刷厂、文工团。1957年增编军械修理所,招待所扩编为第一、二招待所,仓库划为后勤仓库、军械仓库。1958年增编警备营,枢纽部改为警通连。1961年,运输队改为运输连、图库,警通连改为通信站。1963年增编机械连。1964年增编5个干休所。1967年春,通信站改为通信营,冬,又改为通信站。1970年增编第五四管理所、汽车修理所,电影队扩编为电影分站,后勤仓库改称后勤综合仓库。1973年增编3个干休所。1976年撤销警备营、第五四管理所,增编通信营、警卫连,机械连改编为民兵武器仓库勤务分队,电影分站改称电影站。
安徽省军区领导人及其任职时间如下(截止1976年10月):
司令员刘飞1952年1月—1955年1月
廖容标1955年9月—1965年10月
严光1965年10月—1972年1月
李德生1967年11月—1974年12月
余光茂1975年8月
第一政委曾希圣(兼)1952年1月—1962年6月
李葆华(兼)1962年6月—1967年4月
宋佩璋(兼)1971年1月
第二政委牛树才1952年1月—1954年8月
李世焱1956年2月—1965年8月
宋文1965年10月—1972年1月
钟国楚1969年3月—1970年4月
梁辑卿1970年4月
第三政委王文模1964年4月
第四政委张春森1971年5月
政委张文碧1967年11月—1970年5月
副司令员张震东1954年9月
严光1954年9月—1955年9月
张吉厚1956年5月—1964年7月
程业棠1957年5月
陈钦1960年12月—1965年1月
俞炳辉1962年10月
钟国楚1964年7月—1969年3月
邬兰亭1965年4月—1972年10月
刘奎1969年12月
谭友夫1970年4月—1976年2月
王枫1970年7月
陈玉才1970年7月
余光茂1970年12月—1975年8月
廖辉1970年12月
阮贤榜1972年12月
董毓湘1972年9月
高朗亭1973年6月
副政委李世焱1952年1月—1956年2月
彭胜标1957年3月—1970年4月
马琮璜1957年9月
刘健挺1958年11月—1964年3月
杨家保1965年9月
熊玉坤1970年7月
郭卓辛1972年1月
黎钊1972年9月
布翰襄1972年9月
李平1973年9月
钟嘉华1975年5月
张文彤1975年12月
参谋长严光1952年1月—1954年9月
严光(兼)1954年9月—1955年9月
张吉厚(兼)1956年5月—1956年11月
程业棠1956年11月—1957年7月
戴克林1957年7月—1965年9月
罗映臣1965年11月—1969年8月
侯建新1969年10月—1970年3月
董毓湘1970年5月—1972年9月
董毓湘(兼)1972年9月
政治部主任刘健挺(代)1952年4月—1953年11月
王子光1954年7月—1957年1月
彭胜标(兼)1957年3月—1957年8月
黄德钦1957年8月—1958年10月
刘健挺(兼)1958年11月—1959年11月
钟发宗1959年11月—1962年6月
杨家保1962年6月—1965年9月
尚安平1965年9月—1969年8月
钟嘉华1969年8月—1975年5月
黎钊(兼)1972年9月—1975年11月
刘超1975年10月
阜阳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阜阳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阜阳、亳县、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太和、界首、凤台等11县军事工作。1975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阜阳与浙江省金华军分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县人武部对调,金华军分区改编为阜阳军分区。司令员匡胜雨(1952年1月—1952年10月)、胡守富(1952年10月—1954年11月)、王义富(1954年12月—1955年11月)、杜德云(1955年11月—1956年5月)、童金水(1956年5月—1957年12月)、李士怀(1958年1月—1959年1月)、李占彪(1959年8月—1964年3月)、陈玉才(1964年8月—1969年10月)、许伯言(1969年10月—1975年4月)、文彬(1975年5月—1976年10月),政委王光宇(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耿万青(兼,1952年12月—1954年3月)、任松筠(兼,1954年3月1958年5月)、耿万青(兼,1958年5月—1959年3月)、任松筠(兼,1959年3月—1964年3月)、傅大章(兼1964年3月—1966年8月),第一政委傅大章(兼,1966年8月—1969年2月),第二政委程同谟(1966年3月—1975年4月),政委苗扶中(1972年1月—1975年4月)、张林元(1976年4月—1976年10月)
宿县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宿县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等8县军事工作。司令员李士怀(1952年1月—1952年5月)、傅彪(1953年2月—1954年2月)、童金水(1955年5月—1956年2月),政委李任之(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孟亦奇(兼,1952年12月—1955年9月)、田世玉(兼,1955年9月—1956年2月)。1956年3月,撤销宿县军分区,并入蚌埠军分区。1961年3月,重新恢复宿县军分区建制,仍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等8县军事工作,1964年10月增领固镇县。司令员刘荣华(1961年7月—1962年2月)、陈玉才(1963年3月—1964年7月)、许伯言(1964年7月—1969年10月)、陈洛平(1969年12月—1973年1月)、刘福香(1973年1月—1976年10月),政委孟亦奇(兼,1961年7月—1971年4月),第二政委张玉辉(1961年7月—1964年7月)、李金亮(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滁县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滁县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7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增领肥东县。司令员艾明山(1951年1月—1952年12月)、夏群(1952年12月—1954年3月),政委陈雨田(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张斌(1952年12月—1955年6月)。1956年3月,撤销滁县军分区,并入蚌埠军分区。1961年3月,重新恢复滁县军分区建制,仍领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肥东等8县军事工作。1958年8月,将肥东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复将肥东县归建。1965年8月,又将肥东县划归巢湖军分区建制。司令员王枫(1961年8月—1970年12月)、许兴隆(1970年12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李彬(兼,1961年8月—1966年4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1年8月—1965年9月)、符益群(1965年9月—1975年9月),政委王凯(1972年1月—1976年10月)。
蚌埠军分区:1956年3月,由宿县、滁县军分区合并而成。领宿县、萧县、灵璧、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肥东、定远、滁县、嘉山、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16县和蚌埠市军事工作。1961年3月撤销。司令员童金水(1956年3月—1956年4月)、杜德云(1956年4月—1956年9月)、刘荣华(1957年4月—1961年3月),政委孟亦奇(兼,1956年4月—1956年12月)、李坚(兼代,1956年12月—1957年2月)、李坚(兼,1957年2月—1961年3月),第二政委张玉辉(1960年9月—1961年3月)。
六安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六安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六安、霍邱、寿县、舒城、金寨、霍山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8月,增领肥西县。1958年8月,将肥西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肥西县复归建。是月,增领庐江县。1965年8月将庐江县归建巢溯军分区。司令员吴先洪(1952年1月—1952年8月)、杜德云(1952年8月—1955年2月)、何运礼(1955年2月—1958年8月)、唐明春(1958年8月—1966年3月)、黄明善(1966年3月—1976年10月),政委李浩然(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彭宗珠(兼,1952年12月—1954年3月)、陈爱曦(兼,1954年3月—1955年6月)、李坚(兼,1955年6月—1957年2月)、杜维佑(兼,1957年2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陈相周(1964年8月—1966年2月)、汪景南(1966年2月—1969年9月)、布翰襄(1969年10月—1972年9月)、王敏学(1972年9月—1976年10月)。
巢湖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巢湖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巢县、肥东、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等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肥东县划归滁县军分区建制。司令员傅以明(1952年1月—1952年5月),政委曾庆梅(1952年1月—1952年5月)。1965年8月,重新恢复巢湖军分区建制。仍领庐江、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肥东等6县军事工作。司令员金仁华(1965年8月—1969年10月)、陈玉才(1969年10月—1970年11月)、孔德维(1970年11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孙振华(兼,1965年8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熊玉坤(1966年5月—1970年11月),政委时吉欣(1970年11月—1976年10月)。
安庆军分区:系原皖北军区之安庆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等8县军事工作。1952年3月,增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铜陵等县。1956年10月,增领铜陵市。1958年7月,将铜陵市和铜陵县合并,称铜陵市。1959年7月,恢复铜陵县建制。1961年9月,将铜陵市划归省军区直辖。1965年8月,复将贵池、青阳、东至(1958年秋,东流与至德合并为东至县)、铜陵等县归建池州军分区。1957年3月,中央军委命令,安庆与浙江省台州军分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县人武部对调,台州军分区改编为安庆军分区。司令员金行生(1952年5月—1952年8月)、李昆(1952年8月—1956年9月)、夏群(1956年9月—1958年5月)、钟国琴(1958年5月—1964年10月)、夏群(1965年8月—1969年10月)、胡守富(1969年10月—1970年6月)、郭向云(1970年11月—1975年4月)、蒋玉和(1975年5月—1976年4月)、高超(1976年4月—1976年10月),政委桂林栖(兼,1952年1月—1952年12月)、傅大章(兼,1952年12月—1955年5月)、许少林(兼,1955年5月—1956年3月),第一政委许少林(兼,1956年3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汪登科(1958年1月—1960年9月)、许登寿(1960年9月—1965年4月)、布翰襄(1965年4月—1969年10月),政委汪景南(代,1968年8月—1969年10月)、汪景南(1969年10月—1970年7月)、于成(1970年11月—1975年4月)、张序昭(1975年5月—1976年10月)。
池州军分区:系原皖南军区之池州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贵池、青阳、东流、至德、石埭、太平、繁昌、铜陵等8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繁昌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太平、石埭县划归徽州军分区建制,贵池、青阳、东流、至德、铜陵县划归安庆军分区建制。司令员金行生(1952年1月—1952年5月),政委杨明(1952年1月—1952年5月)。1965年8月,恢复池州军分区建制,仍领贵池、青阳、东至(1958年秋,东流与至德合并为东至县)、石台(石埭改名)、太平、铜陵等6县军事工作。1975年4月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人武部管辖。司令员林少武(1965年8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胡坦(兼,1966年6月—1969年12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5年9月—1969年10月)、韩德忠(1969年12月—1976年10月),政委萧海(1975年12月—1976年10月)。
宣城军分区:系原皖南军区之宣城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南陵、繁昌、当涂、芜湖等9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撤销,宁国县划归徽州军分区建制,其余8县划归芜湖军分区建制。司令员高斌(1952年1月—1952年4月),政委陈洪(1952年1月~1952年5月)。
芜湖军分区:系1952年5月,以宣城、巢湖军分区为基础合并而成。领宣城、芜湖、当涂、广德、泾县、南陵、郎溪、繁昌、巢县、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13县军事工作,1956年3月,增领歙县、休宁、旌德、绩溪、祁门、黟县、宁国等县和屯溪市。1959年1月,将庐江县划归六安军分区建制,增领马鞍山市和芜湖市。1958年8月,将巢县划归合肥市兵役局管辖。1961年3月,将马鞍山市划归省军区直辖,复将歙县、休宁、宁国、旌德、绩溪、祁门、黟县等县和屯溪市归建徽州军分区。1962年6月将芜湖市划归省军区直辖。1965年8月,将巢县、无为、庐江、含山、和县等县归建巢湖军分区。1965年9月增领芜湖市。1973年5月将芜湖市划归省军区直辖。司令员傅以明(1952年5月—1954年11月)、薛磊(代,1955年2月—1958年2月)、傅以明(1957年12月—1959年2月)、胡守富(1959年2月—1969年11月)、王均(代第二司令,1967年3月—1969年11月)、王均(1969年11月—1972年9月),第一政委杨明(兼,1957年7月—1958年7月)、耿万青(兼,1959年3月—1966年1月)、朱农(兼,1966年1月—1966年5月),政委陈洪(兼,1952年1月—1952年5月)、张世荣(兼,1952年10月—1954年3月)、陈爱曦(兼,1955年9月—1958年7月)、张玉辉(1958年6月—1960年9月)、王益华(1960年9月~1965年5月)、程谦伍(1965年5月—1969年11月)、卞庸中(1969年11月—1976年10月)、刘汉杰(1972年9月—1976年10月)。
徽州军分区:原皖南军区之徽州军分区建制沿袭而来。领歙县、休宁、旌德、绩溪、祁门、黟县等6县军事工作。1952年5月增领宁国县。1956年3月撤销,并入芜湖军分区。司令员傅彪(1952年1月—1952年8月)、孙传家(1952年8月—1955年2月),政委魏心一(兼,1952年12月—19饲年5月)、杜佑民(兼,1954年5月—1956年3月)。1961年4月,重新恢复徽州军分区建制,仍领歙县、休宁、宁国、旌德、绩溪、祁门、黟县、太平等8县军事工作。1965年8月将太平县划归池州军分区建制。司令员何运礼(1961年4月—1963年1月)、周丕振(1963年1月——1969年12月)、金仕华(1969年9月——1976年10月),政委万立誉(兼,1961年4月—1966年12月)、李永海(1963年8月—1976年10月)。
合肥警备区:系由合肥市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改编而成。1952年3月成立合肥市人武部,辖城郊、东郊、西郊等3个区。部长陶致运(1952年3月—1953年12月),政委吴倩(女,兼,1952年5月—1954年6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合肥市兵役局,辖东市、西市、车站、东郊、西郊等5个区。1958年8月,增辖巢县、肥东、肥西等3县。局长赵振山(1954年10月—1957年8月)、黄明(1958年8月—1959年11月),政委丁继哲(兼,1954年12月—195多年11月)、傅大章(兼,1955年12月—1958年7月)、刘征田(兼,1958年8月—1959年11月),第二政委雷前彬(1956年11月—1958年8月)、谢永胜(1958年8月—1959年11月)。1959年11月,仍改编为合肥市人武部,辖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巢湖等5区和巢县、肥东、肥西等3县。部长黄明(1959年11月—1960年8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59年11月—1960年9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59年11月—1960年8月)。1960年8月改编为合肥军分区。司令员王枫(1960年10月—1961年3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60年10月—1960年3月),第二政委谢永胜(1960年9月—1961年3月)。1961年3月,又恢复合肥市人武部建制,将巢县归建芜湖军分区,肥东县归建滁县军分区,肥西县归建六安军分区,增辖长丰县。部长金仕华(1961年4月—1965年9月)、孙正华(1965年9月—1969年10月),第一政委刘征田(兼,1961年4月—1966年2月)、杨效椿(兼,1966年5月—1967年3月),第二政委郑鹏哲(1961年4月—1962年1月)、熊玉坤(1962年2月—1965年8月)、赵树湘(1965年8月—1966年5月)、时吉欣(1966年6月—1969年11月),政委连文新(1969年11月—1970年1月)。1970年1月,改编为合肥警备区。司令员周福兴(1970年3月—1976年10月),政委庄心一(1970年3月—1976年10月)、梅豪(1971年3月—1976年1月)。
淮南市人武部:1952年5月成立。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等4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吴精忠(1952年5月—1953年6月)。1954年10月改编为淮南市兵役局。局长张兴邦(1954年10月—1959年11月),政委李任之(兼,1954年11月—1955年5月)、刘廉明(兼,1955年7月—1959年11月)。1959年11月,仍改编为淮南市人武部。部长张兴邦(1959年11月—1965年8月)、杜重山(1965年11月—1976年10月),第一政委刘廉明(兼,1959年11月—1970年9月),第二政委雷前彬(1960年6月—1965年5月)、高鹏(1965年3月—1969年11月)、赵贡祥(1970年7月—1974年1月)、张克平(1974年3月—1976年10月)。
蚌埠市人武部:1952年7月成立,辖东市、中市、西市、郊区等4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张振恒(1952年10月—1952年11月)、张建南(1952年11月—1954年10月),政委冯舜华(兼,1952年10月—1953年9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兵役局。1958年7月划归蚌埠军分区建制。局长高震远(1955年3月—1958年7月)、陈万朝(1958年7月—1959年12月),政委倪柏年(兼,1954年10月—1956年10月)、王宇(兼,1956年10月—1960年5月)。1959年11月,复改编为蚌埠市人武部。1961年3月撤销蚌埠军分区时,仍直属省军区。部长陈万朝(1959年12月—1961年1月)、何纯宗(1961年9月—1963年8月)、邹德胜(1964年7月—1969年11月)、贾应秀(1969年11月—1970年10月),政委王宇(兼,1960年5月—1961年9月)、程光华(兼,1961年9月—1967年9月),第二政委王云(1960年3月—1963年8月)、杨毅(1963年8月—1969年11月),政委牛虹(1969年11月—1976年10月)。
淮北市人武部:1971年4月由濉溪市人武部改编而成。辖相山、烈山、杜集、宿东、郊区等5区。直属省军区。部长孙福亭(1971年4月—1971年8月)、李成祥(1971年8月—1976年10月),政委葛惠民(1971年8月—1972年1月)、杨再峰(1971年8月—1976年10月)。
铜陵市人武部:1959年11月由兵役局改编而成。该兵役局于1956年12月成立,辖铜官山、狮子山、铜山、郊区等4区。局长宋在举(1956年12月—1959年11月),政委高明(1956年12月—1958年10月)。1959年11月改为人武部。1961年9月直属省军区。1975年4月增辖铜陵县。部长宋在举(1961年9月—1961年12月)、孙正华(1962年8月—1965年9月)、赵世宽(1956年9月—1971年11月)、张志平(1971年11月—1975年7月)、毛洪兴(1975年7月—1976年10月),政委薛化波(1963年12月—1969年5月)、张祥(1969年11月—1975年7月)。
马鞍山市人武部:1959年11月由兵役局改编而成。该兵役局于1956年11月成立,辖四新、花山、雨山、向山、郊区等5区,局长刘振信(1956年12月—1959年10月)、刘及时(1959年10月—1959年11月),政委魏安民(1957年2月—1959年11月),第二政委樊庆德(1956年11月—1958年3月)。1959年11月改为人武部,直属省军区。部长刘及时(1959年11月—1960年9月)、孙福廷(1960年12月—1963年2月)、王克祥(1963年2月—1970年2月)、洪有德(1970年2月—1971年12月)、赵文(1971年9月—1976年10月),政委魏安民(兼,1959年11月—1963年2月)、黄驭(兼,1963年2月—1966年5月),第二政委马敏(196s年2月—1963年8月)、查捷(1963年8月—1965年9月)、刘辉中(1965年10月—1969年11月)、郝承顺(1969年11月—1976年10月)。
芜湖市人武部:1952年6月成立。辖镜湖、新芜、马塘、裕溪口、四褐山等5区。部长刘澜斋(1952年6月—1952年11月),政委姚克(1952年10月—1952年11月)。1954年10月改编为兵役局。局长王亚民(1954年10月—1956年4月)、严甲桥(1956年4月—1959年4月)、王克祥(1959年9月—1959年12月),政委郑家琪(兼,1954年10月—1959年12月),第二政委曹人珍(1957年5月—1958年4月)、李德和(1958年4月—1959年12月)。1959年12月改为人武部。1962年6月直属省军区。1965年9月,归建芜湖军分区。1973年5月复直属省军区。部长王克祥(1959年12月—1963年3月)、高震远(1963年3月—1965年6月)、邓书田(1965年6月—1969年10月)、丁兰生(1970年4月—1973年4月)、陶泰贵(1973年8月—1976年10月),第—政委李文英(兼,1965年9月—1967年1月),第二政委李德和(1959年12月—1965年2月)、李景波(1965年2月—1969年11月),政委唐学智(1973年4月—1976年10月)。
据1975年计,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武部三级指挥机构实配干部、战士3456人,其中省军区机关273人,军分区机关1225人,市(县)人武部1958人。
省军区机关编制为:(197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