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民兵组织形式
一、皖西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赤少队】
民国16年(1927年)冬,霍邱县大地主胡子义以在省国民政府任职的胡云桥、胡鹤桥为靠山,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共霍邱县委在叶集、大顾店等地发动5000余名农民展开捣胡斗争。大顾店农民在捣胡斗争中,成立赤少队,建立农民武装,共430余人。民国18年元月17日,赤少队和700余名农民一起,分了胡子义、刘凤彩的财产。
【侦探队、扒粮队】
民国18年(1929年)4月1日,中共六安县委主持召开六安、霍山2县联席会议,制定春荒斗争计划,号召各地农民开展强借和扒粮斗争。霍山县下符桥、三尖铺、常树岗、洛阳河等地的共产党组织,为了确保强借和扒粮斗争顺利进行,遂成立侦探队和扒粮队等农民武装组织。有的三五十人,有的七八十人,有的几百人。他们扛着长矛、锄头、木棍,担着箩筐,到地主家里,打开仓库,把粮食分给缺粮断炊的贫苦农民。东北乡一次就扒掉大地主倪家丙和“积善堂”(清大臣李鸿章所办)稻谷200多担。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11月份,迅速扩张到张家冲、横坦岗、凤凰台、花园畈、大河厂、山王河等地。参加侦探和扒粮队的农民武装有500余人,扒粮3000余担,处死地主豪绅3人、县差役4人。
【赤卫队】
皖西地区在抗租、夺粮斗争中,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群众武装组织,但组织形式极不统一,也没有进行军事训练。民国18年(1929年)4月,为了把皖西群众武装组织引向正规,中共六霍县委作出建立群众武装——赤卫队组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赤卫队的领导机构、编制、条件、任务及军政训练等。
赤卫队领导机构:赤卫队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为赤卫队司令部。司令部中建立共产党特别支部,受共产党县的委员会领导。赤卫队司令部的政治委员参加共产党县的执行委员会。赤卫队各团建立共产党团的委员会,各连建立共产党支部。战时团党委领导各连支部,平时团党委解散。团政委参加共产党区的委员会,连党支部书记参加共产党乡支部工作。
赤卫队编制:赤卫队是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组织。形式有2种。一种是脱产的赤卫队,属常备武装,给养由苏维埃政府供给。乡设赤卫连(或战斗营),区设赤卫团和游击大队,县设赤卫师和独立团。另一种是不脱产的赤卫队,武器多数是刀矛、土枪,青壮年大多数参加这种武装组织。每乡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12人为1班,30人为1中队,90人为1大队,设正副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大队长和指导员一般是脱产的。
赤卫队条件与任务:参加赤卫队必须是工农基本群众,身体无残伤疾病。自愿报名参加,年龄在40岁以下。主要任务是,保卫苏维埃政权,维持赤区治安,配合红军作战,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分子,肃清不良分子,协助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
16岁到18岁青年编为少先队,为赤卫队后备力量。县设少年模范团,区设大队,乡设中队,受同级共青团领导。任务是,监督地主及坏分子,协助作土地调查,帮助烈军属生产,跑交通,做宣传,组织队员识字,参加军训。
16岁以下编为儿童团。任务是,禁烟(鸦片烟)打轿子,配合做宣传工作。
赤卫队军政训练:军事训练,主要是作战方略、队列动作、保管和使用手中武器、野战演习及长途行军。政治训练,主要是革命道理、当前形势及赤卫队任务,每星期由团首长作一次报告。
民国19年6月,中共六安县委对赤卫队进行整顿,做到各连武器整齐,每人有一件;建立战士委员会,7天集合上操一次;每连建立共产党支部,严格组织生活,在斗争中扩大党组织;无情淘汰富农、流氓、土匪及有反动嫌疑的分子;切实担负站岗放哨和侦察有反动嫌疑的分子;负责人由对革命忠诚、勇敢分子充任;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红军武装。
皖西地区赤卫队经过整顿,有很大发展。是年,霍邱县成立了赤卫师,下属7个赤卫团,67个赤卫营,3个游击大队。六霍地区亦相继成立赤卫师,下属3个赤卫纵队和六安县第三、四、六区等3个赤卫团。据不完全统计,有队员4万余人。
【巡逻队】
民国19年(1930年)4月,中共怀宁县高河埠区委书记操球在高河埠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反奸商囤粮外运斗争,以缓解春荒。操球借来2支步枪,组成6人巡逻队。夜晚在高河埠下游监视,防止奸商偷运,并亲自率4人至毛人桥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张光中有87条船在那里偷运粮食,便立即在陈坦步地区发动四五百名群众,到沿河两岸进行堵截,夺回大米约5万斤。当晚,操球召开农民协会组长会议,决定组成一支20余人的武装巡逻队,执行禁止粮食外运任务,由操文质担任队长。29日拂晓,集中1600多名群众勒令张光中将囤积的粮食在当地出售。在巡逻队保卫下,高河埠群众取得禁止粮食外运斗争的胜利。
【赤卫军】
民国20年(1931年)7月26日,中共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规定:为统一军事指挥,决定将全苏区所有赤卫队、守备队一律改为赤卫军。赤卫军系地方军性质,平时分散,遇有战事集中行动。
赤卫军编制:以三三制为原则,每班人数9至12人,3至4班为1排,3至4排为1连,3连为1营,3营为1团,3团为1师。大村编1排,小村合数村编1排,每乡编1连或1营,每区编1团或多于1团。团部、营部编侦察、交通、救护各1队,人数按当地环境决定。侦察队、救护队要有强健的妇女参加。
赤卫军条件:凡年满18岁至35岁的男性青壮年,除地主、富农和残废者外,均参加赤卫军。17岁以下的少年,组成少年先锋队。18岁至30岁的强健妇女参加侦察队和救护队。
赤卫军制度:定期进行会操,检阅力量。每乡10天1次,每区1月1次。会操的课目和时间由团部决定,区会操按当地情形分批举行。战士要练习实地作战。
赤卫军集中信号:取消用书面通知集合方法,指定固定的集合地点,以2声炮响和升旗为信号。1乡在1小时内集合完毕,1区在3小时内集合完毕,大区可延长到5小时,愈迅速愈好。
是年秋,皖西苏区赤卫队、守备队按上述规定改编成赤卫军。从村到县编成班、排、连、营、团、师。县成立赤卫军司令部,统一军事指挥。各县赤卫军直辖游击队、警卫队、教导队、政治保卫队。各地并以男青年为主组织弹药军粮运输队、护送伤员担架队、赴前线运送捐献食品慰问队、替军烈属残废军人种田代耕队;以女青年为主组织洗衣队、缝补队等,为红军服务。据民国21年春不完全统计,皖西苏区共有赤卫军队员5.9万余人,有步枪、手枪、土枪5530多支,成为当时苏维埃政权的有力保卫者。
二、皖中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赤卫队】
民国16年(1927年)秋,合肥县在抗捐抗税斗争中,成立了武装纠察队,不久,改为赤卫队,100余人,至民国21年2月,赤卫队发展为1个大队,2个中队,170余人。是时,肥西地区大潜山一带,在农民运动中,建立了赤卫队,有20余人,3支步枪,至民国18年春,发展到2500余人。民国30年,这支赤卫队遭到国民党军破坏,第二年又重新恢复起来。7月间,发展到4000余人,有步(土)枪百余支。民国23年,安庆地区赤卫队发展到9510人,参加各地大小暴动80多次。
【纠察队】
民国18年(1929年)秋,肥西县高刘地区共产党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抗租斗争。农民协会会员王心宽拒绝交租,被团丁抓到官亭团防局关押起来。为了保卫抗租斗争胜利进行,高刘地区共产党组织决定组织农民武装纠察队。攻打团防局,营救王心宽,以进一步发动群众。农民武装纠察队组织起来后,高刘地区抗租斗争负责人谷隅三、张敬斯带领这支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会员300多人,手持大刀、棍棒,开往官亭街上,攻打团防局,将王心宽救出,并缴了团丁2支枪,胜利而回。此次纠察队营救王心宽的胜利,鼓舞了高刘地区农民的抗租斗争,取得了抗租斗争的胜利。
【特务队]
民国20年(1931年)6月,中共桐(城)庐(江)县委在桐庐地区建立特务队组织,有300余人。编成3个连,1个排。有步枪、手枪7支,手榴弹49枚。
三、淮北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农民自卫军、梭标队、暴动队】
民国16年(1927年),共产党组织在宿县地区发动农民运动,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梭标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组织。
【赤卫队】
民国17年(1928年),共产党组织在太和县建立了赤卫队,到民国21年,发展到4000余人。参加“四·一九”暴动的有1500余人。民国19年,皖西共产党组织,从大别山根据地派陈子星、詹定运2人到颍上县耿棚乡、大子店、卢营、涧河、洪庄湖、九字沟、城关、潘郢、叶铺等村镇,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和群众武装赤卫队组织,赤卫队员发展到1000余人。民国20年,阜阳县西乡长官、曹集等地建立了赤卫队组织,有赤卫队员2.5万人,步枪36支,手枪3支,土炮18门,刀矛1000余把。
【贫农会、光蛋会】
民国19年(1930年)7月,泗县墩集在农民运动中,成立了贫农会,不久,发展到200余人,有步枪、土枪及刀矛等100多件。2次战斗,缴获国民党团防局、团练局步枪、手枪85支。与此同时,平山地区组织了光蛋会,有100余人,到年底,光蛋会发展到1000余人,以大店子为中心,方圆20多里范围内的几十个村庄,成了穷人武装的大本营。
【游击队】
民国23年(1934年)7月,淮北各县在共产党领导下,相继成立游击队等群众武装组织,共有游击队员7000余人。
四、皖东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民国16年(1927年),共产党组织先后在凤阳县临淮、南岗、临北镇、长淮、红星、殷涧等地,建立赤卫队,有队员200余人。民国19年12月,共产党组织在定远县吴圩区建立赤卫队,到民国20年6月,赤卫队员发展到1000余人,编为6个中队,有步枪、手枪10多支。
五、皖南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赤卫队】
民国19年(1930年),共产党员王金林在郎(溪)广(德)交界处组织赤卫队,除恶济穷。不到2个月时间,在郎溪县姚村、吴村、牙山、九冲、茶冲、王家冲、永丰、姚家塔、袁村等地发展赤卫队员570余人,分别编成团、营、连、排、班。8月,赤卫队员发展到3000余人,与地主豪绅展开抗租抗息斗争。同年,东流、至德县(今东至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农民武装亦相继建立。大板赤卫队有30人,土枪20支,长矛10把。东坡板赤卫队有60余人,土枪10支,刀矛30把。至民国22年,全县赤卫队员发展到4130余人。民国24年,全县赤卫队员发展到1.7万人。民国19年到20年春,铜陵县顺安区钟鸣、金榔、凤凰、湖城等乡建立了赤卫队组织,有100余人,3人1组,进行秘密活动,至民国22年春,发展到1100余人,民国23年,发展到1700余人,大队部设在金山,下辖4个队,而后逐步扩展到南(陵)、繁(昌)、青(阳)、铜(陵)等4县边界,开展土地革命。民国23年7月,方志敏率中共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皖南,开辟皖浙赣边区,在休宁、歙县、祁门、黟县、太平、石埭、青阳、贵池、秋浦(今贵池县西南)、东流、泾县、宁国、宣城等县部分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成立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赤卫队组织发展到3万余人。
【农民团】
民国20年(1931年)5月,贵秋县(今贵池县和东至县一部分)红溪乡成立2个农民团,小南农民团62人,大南农民团60人,大南、小南农民团随红军活动在方圆400里的范围内,纪律严明,成为红军的得力膀臂。民国23年8月,黟县柯村建立农民政权后,成立5个农民团,每团有30余人,七八支土枪和部分刀矛,一次攻打国民党驻榧坑的壮丁队,缴获一部分步枪和手榴弹。民国23年,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解放贵池县棠溪地区后,建立了农民团组织,保卫根据地。梅街地区参加农民团的多达5000余人,一般一个村设一个团,每团设3至5个小组,每组5至7人,3至5个农民团成立1个支队部。是年,共产党在祁门舍会山区建立根据地,成立5个农民团,舍会山、棕里农民团有300余人,新湖村农民团有1200余人,拜坛石农民团有80余人。农民团负责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购买物资,打土豪等任务。
正当人民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发展,共产党根据地日益扩大与日趋巩固的时候,国民政府和蒋介石调集大批兵力,向共产党鄂豫皖根据地连续进行“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终因众寡悬殊,红军第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民国23年(1934年)冬,国民政府又派10多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实行更为残酷的“清剿”。随着苏维埃政权屡遭破坏,赤卫队员遂一天天减少,皖西赤卫队员仅剩2万余人。在此期间,皖南地区的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也遭到极大破坏。但苏区人民和英勇的赤卫队员,仍不屈不挠地以不同斗争方式,同国民党军展开斗争,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渡过环境极为艰难的3年游击战争,保存和锻炼了一批红军队伍和一些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构成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武装力量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