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保卫苏维埃政权
一、锄奸反霸
民国21年(1932年),皖西大别山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自动地担负起锄奸反霸任务,维持苏维埃区秩序,保卫苏维埃政权。4月,霍山县诸佛庵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土地改革,一些逃亡地主经常勾结苏维埃区内的反革命分子,造谣惑众,扰乱区内秩序,秘密成立反革命组织,破坏苏维埃政权。赤卫队通过秘密侦察、暗中放哨等方法,将偷潜回来的不法逃亡地主和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逮捕归案,严加法办。4月21日,一次就镇压18名不法逃亡地主和破坏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分子。从而稳定了苏区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镇压颠覆活动
民国19年(1930年)3月,六安县松岗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一些逃亡地主和流氓,在固县寺镇附近,纠集“红学会”、“黄学会”等反动组织,共1000余人,返回松岗集,进行反攻倒算,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这些逃亡地主,流氓和反动道会门分子,一进入苏区,就横冲直闯,大烧大抢。松岗集附近的村庄,先被他们洗劫一空,后又被一把火烧光。松岗集地区赤卫队见此情形,立即编成战斗组织,积极迎战,并从小姚乡调来2个赤卫队营和2个少先队连,共1000余人,将其包围。广大群众也扛着锄头和扁担前来助战。那些逃亡地主、流氓、反动道会门分子等乌合之众,见势不妙,仓皇退逃。赤卫队、少先队和群众,跟踪追击,追袭9余里,打死打伤200余人,夺回被抢劫去的全部物资,并缴获部分武器。
三、捍卫苏维埃政权
民国21年(1932年)10月中旬,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撤入川后,国民政府遣5个师、2个旅,开进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在国民党军白色恐怖下,皖西赤卫队等群众武装誓死捍卫苏维埃政权。年底,六安县第六乡(今金寨县)共产党员、赤卫队长杜甫昌,把隐藏在深山的几名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召集起来,组成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与国民党军展开游击战争,一连在羊毛岭、张家湾、熊家寨、乌牛石、简家冲、武庙集等地打了几个胜仗。民国22年2月中旬,杜甫昌游击队越战越强,在曹家湾改编为赤卫团。3月,以赤卫团为骨干,抽调各乡赤卫队员,在熊家沟成立了第二路游击师。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苏维埃根据地有了新的发展。民国22年1月,国民党军在皖西部署10个师的兵力,近10万人,对皖西人民革命武装力量进行第五次“围剿”。赤卫队和人民群众与留在皖西的红军一道,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民国23年6月间,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存了一部分苏维埃政权。10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奉中共中央命令,组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国民政府趁此机会,调集十几万正规军和省保安部队等地方武装共17个团,再次血洗鄂豫皖根据地。经国民党军几次反复“清剿”,共产党在鄂豫皖只剩下赤城(今河南省商城县)、赤南、六安第三、六区、鄂东北等5小块根据地。就是这几块地方,群众也都被屠杀或赶走,房屋被洗劫一空。根据地的赤卫队员和人民群众以及红军伤病员不畏白色恐怖,继续坚持斗争。岳西县鲍家河赤卫队员沈家才、吴秀英、谭大个等,从英山“难民收容所”偷逃回来,在深山中找到36名赤卫队员,组织一支游击队,在鲍家河“无人区”进行游击活动。赤南第三、四区幸存下来的赤卫队员,自动集合起来,组成游击队,白天进行生产,晚上偷袭国民党军据点。坚持在金寨县金钢台山活动的赤卫队员张敏,有个不满2岁的小孩,在国民党军“清剿”时,啼哭不止。张敏为了其他赤卫队员的安全,亲手将孩子捂死。在艰苦环境下,留在皖西的红军和赤卫队员仍坚持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而战。民国24年3月,再次组建成红军第二十八军后,霍山、舒城、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桐城等县交界地区的苏维埃政权逐渐恢复起来,群众武装也随之恢复。赤卫队、农民小组、地下情报站等群众武装组织,积极配合红军,对国民政府的血腥统治进行顽强斗争,为捍卫苏维埃政权作出积极贡献。国民党军在“清剿”鄂豫皖根据地的同时,对皖南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清剿”,绝大部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但皖南人民和群众武装组织,不畏强暴,保护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民国24年4月,刘毓标、熊刚率一支红军游击队转战至休宁县石屋坑一带,重新开辟游击根据地。石屋坑人民群众恢复了农民团和赤卫队组织,全村家家户户都派人参加农民团和赤卫队,为红军筹备物资,支援扩大根据地,为保护红军、保卫红色政权出人出力。民国26年1月,国民党军进占石屋坑后,大肆逮捕农民团、赤卫队骨干,施以跪砖头、踩杠子、猴子抱桩、灌辣椒水、十指插针等酷刑,强令招供红军游击队住处,但他们视死如归,守口如瓶,什么也不说。在农民团、赤卫队和人民群众掩护下,红军游击队安全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