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民兵组织形式
一、两淮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民兵队】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新四军撤出皖南、皖中后,共产党在安徽仍保留淮南、淮北两大解放区。淮南、淮北解放区的民兵组织,经过8年抗战的锻炼,己具相当规模,乡乡成立了民兵队。解放战争前夕,淮南、淮北地区的民兵,有相当一部分上升为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为了做好对付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关于目前自卫战争的工作指示》中,要求各地“要加强战争的思想、人力、物力各种战备工作,特别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各个分区的武装和民兵,各乡要动员荣誉军人积极参加民兵,作为骨干,使解放区民兵占全区人口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淮南、淮北解放区广大青壮年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鼓舞下,纷纷报名参加民兵组织。仅宿县、怀远、萧县、砀山、嘉山、灵璧等县就发展民兵6.16万余人,拥有步枪、手枪7399支。民兵领导机构在抗战期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共产党各县委员会均成立了武装委员会,加强对民兵组织的领导。县设民兵总队、区设大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或小组。中共区委书记兼民兵大队教导员,乡指导员兼民兵中队指导员。民国35年6月,国民党以20万兵力,分别向淮南、淮北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解放军第二、九纵队,第五、十六旅等主力,为避开国民党军的进攻锋芒,积蓄力量进行反攻,主动撤出淮南、淮北解放区,转移至苏北、豫东解放区。同年11月,各军分区地方武装也撤至苏北、豫东解放区。解放军主力和军分区地方武装撤离后,民兵组织一度受到损失。民国36年1月,于解放战争初期撤离淮南、淮北解放区的各军分区武装,经过整顿后,分别由豫东、苏北返回淮南、淮北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随着革命根据地和政权的恢复与建立,民兵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广大民兵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原则,夜间随部队到外线打游击,白天仍回自己境内活动。从而使淮南、淮北地区又成为初具规模的革命根据地。民国37年7月以后,淮南、淮北地区大部获得解放。随着各级革命政权的建立与健全,民兵组织也得到巩固与发展。怀远、泗县、界首、太和等地,民国37年仅有民兵9373人,到民国38年初发展到4.15万余人,而且在组织领导方面亦趋于健全。在各级政权中建立了民兵领导机构,以村、乡、区、县为单位建立了小队、分队、中队、大队和县总队。分队以下干部由民兵中积极分子担任,中队以上干部由乡、区、县干部兼任。
【翻身队】
蒙城县地处游击区,由于经常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民兵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便根据当时斗争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编组民兵。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以老民兵组成翻身队,开展乡与乡、区与区联防,与国民党展开斗争。
二、皖西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民兵游击队】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后,庐江地区民兵在艰难因苦的恶劣环境中,成立民兵游击队,一直坚持敌后斗争。民国36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第三纵队第八旅第二十四团解放庐江县城,庐北民兵游击队与第二十四团接上关系,并接受剿灭土匪和国民党乡公所、清乡队等任务。在几个月内缴获长短枪77支,民兵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农会民兵】
民国36年(1947年)9月4日,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第三纵队第八旅攻克舒城,解放县西南大部分山区,建立县、区革命政权,成立农会90多个,发展民兵500余人。10月,各村农会进一步武装化,成立情报班、青年队,民兵发展到1000余人。10月22日至11月22日,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师2次进山“清剿”,农会民兵在反“清剿”中迅速发展,至民国37年3月,全县农会民兵发展到1.2万人,实现村村有农会,处处有民兵。
【武装基干团】
民国36年(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金寨地区后,以老赤卫队员、少先队员、红军家属、贫雇农为骨干建立民兵武装基干团,共500余人,作为县机动力量。
【民兵区干队】
民国36年(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太湖县后,全县9个区中有6个区建立了民兵区干队。至11月底,队员发展到340余人。为加强对民兵区干队的领导,军分区从教导团抽出一部分骨干担任区干队队长或指导员,并拿出一部分枪支弹药支援区干队。民国37年3月,在区干队的基础上,抽调骨干,成立了县大队。
【武装小组】
民国36年(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岳西县后,全县8个区16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民兵组织,村村建立武装小组,共有民兵1800余人。
【村武装部】
民国36年(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潜山县后,全县各村成立武装部,参加民兵有1200余人。
【民兵中队】
民国36年(1947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纵阳县后,全县以村为单位建立民兵中队,每中队有10个班,每班六七人或十几人不等,参加民兵有3000余人。
三、皖北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民国38年(1949年)4月,皖北全境解放,成立皖北军区,统一皖北地方军事领导,民兵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大片新解放区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相继组建起民兵组织。乡建立了民兵中队,村建立了民兵分队。按照年龄档次,分编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凡出身贫苦、身无残疾的18—30岁男性青年参加基干民兵,31—45岁男性壮年参加普通民兵,使民兵组织逐步走向制度化。
四、皖南地区民兵组织形式
【民兵基干队】
民国35年(1946年)3月,国民政府接收城市完毕,遂以重兵扑向皖南共产党游击区,企图消灭皖南地区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民兵武装。青阳县民兵为了反“清剿”的需要,隐蔽地下,成立联络网,监视国民党军的行动。游击队驻在泉门保和鸭子湖(今杨田),民兵就把“泉门保”和“鸭子湖”编成“白水门前来找我,甲鸟山上是我家”的暗语和游击队互通信息。国民党军来了,民兵就运用使役牲口时喊的“转弯”、“决走”等农家语向游击队通风报信。青阳县民兵组织在反“清剿”中不断发展壮大。至民国35年底,建立民兵基干小队6个,发展民兵300余人,至民国36年底,凡游击区村村都建立了民兵基干队组织,参加人数近万人。
【民兵小分队】
民国35年(1946年)3月,皖南山区各县游击区,为了对付国民党军“清剿”,把民兵编成小分队,隐蔽活动,配合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军。民国36年5月,绩溪民兵小分队30余人,在一天夜间,配合游击队突然攻至绩溪城内,捣毁国民党特务机关中统调查室,没收县银行,威声大震。皖南山区民兵小分队在斗争中得到发展,至9月,泾旌太地区民兵发展到近2000余人。黄山地区民兵小分队在斗争中相继恢复和建立,活动极为频繁。歙休黟地区民兵小分队也迅速发展起来,配合游击队接连取得竦口、仁里、桂林、分开岭等地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清剿”。
【民兵乡中队】
民国38年(1949年)4月,皖南全境解放,在建立新政权的同时,恢复、建立和健全民兵组织。乡成立民兵中队,村(闾)成立民兵分队或民兵班。出身贫苦、身无残疾的18—30岁的男性公民编为基干民兵,31—45岁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广大民兵组织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剿匪反霸,巩固新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