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支援淮海战役
【运送战争物资】
在持续2个月零5天的淮海战役中,60万人民解放军在皖北地区作战,军需物资日耗极大。皖北民兵协同来自华北、华东、中原三大解放区的民兵和民工,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把大量军需物资运送到前沿阵地,以保证战争需要。淮海战役期间,皖北地区江淮第二、三军分区、豫皖苏第三、六军分区共参加支前民兵、民工达160万余人,出动大小车13.4万余辆,牲口36万余头,支援粮食2.1亿余斤,柴草5.3亿余斤。陈毅称赞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第二阶段,战场移到萧县、濉溪、宿县一带后,人民解放军为追击自徐州向西逃窜的国民党军杜聿明部的3个兵团,一夜急行军140余里,给养一时供应不上,战区附近的广大民兵提出:“前线需要什么,我们保证送什么。前线需要多少,我们保证送多少!”萧县数万民兵和广大群众,顶风冒雪,日夜不停地把物资送到前线,仅常庄、来庄、王安、瓦房等十几个村庄的民兵和群众,就运送米、面、馍5万多斤,鸡2000多只,鸡蛋1500多斤,青菜1万多斤,油炸丸子3000多斤,甘蔗3万多斤。怀远县陈集兵站,原计划担负3个纵队的支前任务,后来参战的人民解放军越来越多,实际担负7个纵队的支前任务。全县出动民兵25万余人,900多辆大车和数千人的担架队。冒着风雪严寒和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将135万斤粮食、8500多头生猪,1万多双军鞋送到前线,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抢救伤员】
在海淮战役中,以民兵为骨干的担架队,跟随人民解放军,冒严寒,忍饥饿,在硝烟弥漫的战斗中,抢救伤员,涌现出许多“支前模范”和“模范担架队”。江淮第二、三军分区和豫皖苏第三、六军分区共组织12.5万多副担架,参加抢救和转送伤员。濉溪县陈集乡民兵陆万军、陆万奎、陆德昌、顾广福、顾效仁、顾效明等人组成一支担架队,跟随部队至双堆集地区,连续战斗一个月没有下战场。仅陆万军一人就从战火中抢救出伤员95名,受到豫皖苏军区独立旅首长的表扬和嘉奖,评为支前模范。民国37年(1948年)12月3日晚上,陆万军刚从前线回来,上级又派他去带担架队,他二话没说,即带着担架队赶到沈寨前线输救伤员。防守在沈寨一带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残部,正与人民解放军争夺一村一庄、一沟一壕。陆万军带着担架队进入阵地,舍生忘死地抢救伤员。一个晚上,他连续往返5次,抢救6名伤员。国民党军飞机投炸弹,他用自己身体掩护伤员。涡阳县楚店民兵担架队队员刘友邦在抬伤员时,发现一个伤员没有盖被子,即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盖在伤员身上。当他把伤员送到目的地后,由于过度疲劳和饥寒而昏倒。等他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便又爬起来返回战场。楚店民兵担架队对伤员关怀备至,受到《中原日报》表彰,人民解放军部队赠送他们“特别模范担架队”、“战勤模范”2面锦旗。阜南民兵担架队在执行任务中,上级指到那里,他们就奔向那里。战役开始时,他们组织一支5000余人的担架队伍和1000余副担架,经长途跋涉,参加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的战斗。战斗结束后,他们又被派去接受将伤病员送往后方医院的任务,但他们毫无怨言,愉快前往。在一个多月的抢救伤员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开展战场服务】
淮海战役期间,以女民兵为骨干的妇女支前队伍,不辞劳苦,推米磨面,烧水做饭,缝衣做鞋,护理伤员等,广泛开展战场服务,为争取淮海战役的胜利贡献力量。泗县女民兵支前队仅在10天中,就为前线磨米面360万斤,做军鞋1万多双,并运送到前线。孙元乡杜巷村是一个125户的村庄,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医院设在这里。这个村的女民兵自动组织起来照顾伤员,为伤员洗衣服150多件,套棉被30多床,做棉衣8件,天天为伤病员做饭,使伤病员吃上热饭,穿上干净的衣裳。涡阳县丹城乡许秀英,淮海战役期间,她在杨楼、白果等10多个村庄,以女民兵为骨干,组织一个36人的支前小组,专门护理伤员。她们埋头苦干,不顾疲劳,先后替伤员洗衣服3000多套,洗血带8000多条,护理伤员200余名。许秀英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积攒下来的鸡蛋、面粉拿给伤员调剂伙食。《中原日报》在报道她的事迹时,亲切地称她为“人民战士的母亲”。
【急造军用公路】
淮海战役后期,为了使解放区通往前线的各条运输线畅通无阻,把粮食弹药等战争物资及时运送到前方,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要求泗县尽快修好境内160多里长的泗(县)双(沟)和青(阳)双(沟)2条公路。当时,男民兵和民工皆随人民解放军上前线去了。这个县的女民兵说:“男同志走了,还有我们妇女在!”她们争先恐后参加筑路队,仅用10天时间,就将2条公路修通,保证了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二、支援渡江战役
【随军支前】
安徽地处渡江战役的主要实施地段,担负着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艰巨任务。江淮第二军分区在渡江战役中,以民兵为主体,组织1.2万余人常备民工队跟随部队支前。江淮第三军分区以民兵为主体,组织5500余人的常备运输团,跟随部队运输。据统计,整个渡江战役期间,皖北地区以民兵为主体,组织常备民工团13个,出动民工279万余人,大小车9.8万余辆,担架8000多副,挑子1.3万多副,支援渡江战役。
【筹集船只】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溃逃时,对长江北岸船只大肆进行破坏,有的砍毁,有的掠走,有的沉入水底。沿江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筹集船只,解决渡江运输工具问题。湖东县(今无为县)青岗乡胡家沟胡业奎邀集30余名水性好的民兵,巧妙地渡过长江,在南岸国民党军鼻子底下拖回18条木船。湖东、无为、临江、无南等4县的民兵和人民群众,积极打捞被国民党军沉没的船只,协助人民解放军筹集大小木船941只。桐庐县的民兵和人民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筹集大小木船1956只。太湖、宿松等县民兵和人民群众,除筹集船只外,还根据本县地处山区,盛产竹木的特点,制造出大批竹排和木筏,运送人民解放军的大炮和骡马过江。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江北地区的民兵和人民群众,协助人民解放军筹集大小木船共1万多只。并组织1.38万余名水性较好的民兵,向人民解放军战士介绍木船性能,长江水文特点,乘船知识,传授划桨、摇橹、掌舵和游泳技能,开展水上练兵,为人民解放军训练大批船工和水手。
【抢修路桥】
淮海战役结束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对一些主要公路、铁路和桥梁,大部将其拆除和炸毁。为了保障渡江战役运输畅通,及时将军需物资送到前线,江淮第五军分区和皖西第二、三军分区根据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部署,从民国38年(1949年)元月至3月,仅用3个月时间,就发动民兵和民工,完成800万余工日,抢修公路24条,共1205公里,完成土石方415万立方,架设整修桥梁262座,修建涵洞341道,保证了渡江战役军事运输的需要。抢修的主要公路有:合肥至桃溪45公里;杨小庙至桃溪45公里;六安至寿县102公里;寿县至正阳关30公里;阎店至正阳关68公里;六安至姚里庙36公里;六安至三河尖(部分路段)82公里;太湖至华阳(部分路段)33公里;合肥至浦口(部分路段)43公里;高河埠至宿松(部分路段)66公里;桐城至枞阳65公里;庐江至钱桥41公里;庐江至三河25公里;金牛至三河19公里;军埠至二坝146公里;碰岗至砖桥31公里;无为至开城桥16公里;巢县至无为42公里;柘皋至乌江100公里;含山至铜城闸28公里;含山至古河(部分路段)13公里;和县至裕溪口41公里;五里墩至西梁山3公里。蚌埠淮河大桥被国民党军炸毁后,南北交通受阻。广大民兵和民工一面协助铁路工人抢修淮河大桥,一面用木船在淮河上架起10多座浮桥,沟通了淮河南北的军运。桐庐县为了把人民解放军和军事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采取紧急措施,以民兵为主体,3天内动员数万民兵和群众上路,抢修完成桐(城)枞(阳)公路65公里的路基和木便桥的架设任务。柘(皋)乌(江)公路的界牌河、王村、清溪、西圩等几座桥梁,国民党军在撤退时将其全部烧毁,所在地周围村庄的民兵和群众,主动献出木材和石料,3天即予修复。庐江县支前指挥部,发动7个区的数万民兵和群众上路,苦战月余,修复军(埠)二(坝)公路,抢筑庐钱、桠砖、庐三等3条公路,保证了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10万大军顺利通过。含山县的仙踪、城关2区民兵和群众6万多人,不到半个月就抢修完成含古和含铜公路。和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组织2.7万余民兵和民工,修筑公路273公里,架设大小桥梁60余座,保证了军运车辆畅通。
【运送物资】
为保证渡江战役军需物资的需要,皖北地区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不怕苦,不怕累,冒着风雨,将军用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滁县地区组织20万余民兵和民工,只用半个月时间,就将2500万斤大米、数十万斤马料,运送至前线。桐城县组织民兵和民工23万人,从3月初到4月23日止,运送至前线的粮食达54.2万余斤,柴草830万余斤,马料9.1万余斤。整个渡江战役期间,皖北地区民兵和民工,共为前线运送粮食3.6万亿多斤和大量马料、柴草,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支援南下】
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南、中南、华南进军,全歼大陆上国民党军的残余部队。安徽民兵在完成支援渡江战役后,又随军南下,远征福建。来安、炳辉(今天长县)、嘉山等县,以民兵为主体,组成4个远征担架团、2个挑子团、3个挑子独立营,随军南下。在2个多月中,运输大米198.7万多斤,麻袋2.8万多条,枪弹1.8万多箱,军鞋1.4万多双,其它军用物资41.19万多斤,转运伤员1869人。肥东、巢县以民兵为主体的2600人组成的远征担架团,转战皖浙赣3省21县和19个城市,行程1000多公里,运送各种物资13万斤。有402人立功受奖,200人加入共产党、6个连队被评为模范连队。凤阳、全椒县以民兵为主体组成的远征担架团,随军远征2000多公里,运送伤员281人,各种物资42.6万多斤。有429人立功受奖,131人加入共产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