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全区工业生产十分薄弱,仅有极少数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小农具、缝纫、砖瓦和印刷品生产等。1949年,全区仅有6家全民企业和66家私人小作坊,主要产品及产量有51万米棉布、996箱卷烟、21吨饮料酒、5536吨食用植物油,工业总产值2422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建国后,全区工业生产的发展得到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到5446万元(当年价),比1949年增长125%,其中地方国营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0所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增加到325个。此时的工业生产主要以轻工业中的食品和纺织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进入“大跃进”年代,全区“大办钢铁”、“大办工业”,但经济效益都很差,不少企业新办不久即“下马”。随后,全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业才得到有效发展。先后新建了琅琊山铜矿、滁县地区水泥厂、滁县专区农机厂(今安徽第二纺织机械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直到197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才突破1亿元大关。
70年代,国家重点投资先后新建了滁州电风扇厂、定远盐矿等800多家工业企业,企业总数达到1360家。工业产品品种中增加了合成氨、磷肥、水泥、柴油机、铜精砂、人造板、变压器等。1978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棉布686万米,卷烟5.08万箱,饮料酒9473吨,食用植物油8098吨,机制纸及纸板3241吨,合成氨2.87万吨,水泥9.81万吨,柴油机9723台、12.68万马力,铜精砂含铜量1160吨,人造板1053立方米,变压器1.11万千伏安,交流电动机1万千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改革逐步深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力度增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198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12.5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200所,年均递增17%。1985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棉布901万米,卷烟11.95万箱,饮料酒2.99万吨,食用植物油3.34万吨,机制纸及纸板8438吨,合成氨5.07万吨,水泥30.73万吨。柴油机11984台、13.75万马力,铜精砂含铜量1671吨,人造板4000立方米,变压器4.35万千伏安。同时,随着机电工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当年产量为:电视机3.82万台、电风扇29.2万台。到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上升到61.46亿元。
1990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棉布1614.1万米,卷烟18.7万箱,饮料酒58899吨,食用植物油6.2万吨,机制纸及纸板12783吨;合成氨7.5万吨,水泥6.39万吨,内燃机116.4万千瓦,铜精砂含铜量1964吨,人造板11117立方米。家用电器产品产量又上了新水平,当年产量:电视机15万台、电风扇34.1万台、电冰箱14.3万台。
1992年,全区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全面、快速发展。是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6.1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72.6亿元。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乡镇工业继续保持超常规发展态势。全区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电视机30.79万台,电风扇41.7万台,电冰箱25.8万台,纱7848吨、布1310.6万米、卷烟18万箱,饮料酒8.3万吨,农用化肥7.6万吨,水泥81.2万吨,发电量1.37亿千瓦时。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上档次、上规模、质量好,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有的还批量出口,打入国际市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