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物资供应
滁县行署物资局建立后,对调拨到本区的物资,开始以管为主,继而购销并举,逐步转向组织资源,有计划地安排物资供应,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六五”、“七五”期间,物资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调节。1991年以后,计划取消,市场放开,绝大部分物资多渠道经营,敞开供应。
在以计划为主的经济管理期间,滁县行署物资局对物资供应采取早准备、早安排、早落实和抓好分配计划的订货,抓好计划物资的调运,抓好计划外物资的补充调剂的方法进行。直达供应与中转供应。1978至1992年,计划物资供应率达90%以上。
对支工、支农、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的物资供应,物资部门遵循“保主保重”的原则,按照用户要求,按时、按质、按量供应。对于人民生活所需物资,由门市部零售供应。1985年全区共设立物资供应大小门市部网点86个。1992年增至187个。物资供应网点分布七个县城和较大的集镇。对地区所在地的滁州市境内的铜矿、二纺机厂、电扇厂、化纤厂、水泥厂、化肥厂、纺织厂、造纸厂、电业局、邮电局等单位,均按照地区计委下达的物资计划,按到货率96%的水平保质保量,保证供应。到1992年底,累计供应钢材、水泥、橡胶、烧碱等各类物资达300万吨左右。
在物资供应工作中,对支援农业发展始终摆在首要位置。仅1974—1976年,供应农用钢材达1000余吨,计划指标满足率为90%以上。1978年以后,国家分配订货的钢材只能满足实际需要的60%,但通过调剂,调进计划外钢材,仍保证了农用钢材的需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购买力集中于建材、农机等方面。据统计:仅凤阳一个县,1978年到1985年即销往农村钢材448吨、水泥2017吨、玻璃1233标箱、轮胎979套、油毡566卷、电动机127台、电线121公里、变压器6台、汽车20辆。1991年,滁县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为支援救灾急需,全区物资系统共供应专项救灾煤炭25800吨、钢材3525吨、油毡4300卷、玻璃1.5万平方米、水泥1.5万吨、木材1200立方米。
据统计,1978—1992年15年中,全区物资系统共购进物资总额30.62亿元,销售物资总额33.1亿元。其中,地直物资企业购进钢材数量19万吨,销售19.15万吨;购进交流电动机9787台,销售9167台;购进水泥35.6万吨,销售35.53万吨。其它物资购销亦有大幅度的增长。如煤炭,滁县地区燃料公司从1981年到1992年,共购进239.7万吨,销售219.7万吨。
1978~1992年滁县地区物资系统固定资产情况表

1978~1992年滁县地区物资系统流动资金情况表

二、物资协作
“文化大革命”以前,滁县地区物资系统主要实行物资计划分配与计划供应,物资协作仅限于本区内清仓核资、处理积压物资与相互调剂。物资部门根据地区清仓核资办公室1963年5月7日通知精神,对地直及各县停建、缓建单位进行清查,回收各种金属、化轻、机电等材料与产品,价值38.5万元。同时,抓物资调剂工作,全年调剂金属、机电、化轻产品数十种,总额达100多万元。
“文化大革命”后,物资部门与生产企业、基建部门、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协作,于1979年开展收购超储积压的金属材料及统配二类机电产品,边回收边处理,变死物为活物,收到一定的效果。
进入80年代后,物资回收及协作范围日益扩大。1983年,地直物资企业回收报废机电物资金额为13.4万元,实际回收占报废金额的92%左右。1984年,成立滁县地区物资协作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信息交流和物资协作会;并参与全国有关省、币、区协作订货会,沟通物资部门之间和物资部门与用户之间的信息,调剂用户多余积压物资和所需的少、小、难、急的生产资料,既解决了用户的燃眉之急,又扩大了物资经营。
为加强同相邻的省区横向联系,拓宽协作、合作范围,1987年滁县地区物资系统参加宁(南京)、镇(镇江)、扬(扬州)物资经济协作区和南京经济区域物资协调组(有三省十八个地、市的物资部门参加)。又通过“政府搭台”,与宁、镇、扬、马(马鞍山市物资局于1989年加入)、铜(铜陵市物资局于1990年加入)组成协作区,东道主轮流坐庄,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物资协作调剂会。
三、经济效益
1963年滁县地区物资局成立时,即为行政与企业合一的机构,局为统一核算单位。所属各县物资局均单独核算。后来,滁县地区物资局各直属公司相继成立,各自成为独立核算企业,局机关统一汇总核算。
1963—1974年,物资局购销经济指标逐年增长,但经济效益不好,购进由12.4万元增长到1008.3万元;销售额由13.7万元增长到1078.7万元;亏损额却累计为45.84万元。主要原因:一是生产资料不列入商品销售,实行按计划调拨,不计银行贷款利息;二是本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是计价不合理,收费标准偏低;四是物资企业没有上交利润的任务,亏损由国家补贴,企业没有经济效益观念。
1975年以后,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亏损额逐年减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逐步对物资流通的管理体制、计价办法、收费标准等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与调整,物资部门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78年开始扭亏增盈。1978年全区销售额为3793.7万元,1988年上升到43896.7万元,增长10倍多。上交利税也逐年递增,1978年为24万元,1988年达到418.6万元。1992年,全区物资系统实际销售总额为74121万元,比1991年的43696万元增长69.6%;利润达到1025.6万元,比1991年的694.5万元增长47.6%。
1992年,地直物资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02.58万元(其中上交利税、税前还贷、提取“三金”等均包括在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列表如下:
滁县地区物资系统1978年和1992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滁县地区物资系统1979—1992年上交利税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