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树种选育
一、采种
建国初期,每年秋季全区各级政府都要广泛发动群众采集树种,用于育苗。群众采集的树种多为桃、杏、李、刺槐、苦楝等乡土树种,其中以苦楝最多。马尾松、栎类树种的采集则由专区林业局从各县抽调林业技术人员组成采种专业队到皖南等地采集,然后运回本地分配到各县。
60年代后期,一般乡土树种仍发动群众就地采集,马尾松等荒山造林主要树种改由专区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到种源地挂牌收购,运回本地后再统一分配。
70年代起全区造林的种源由自来、外地收购和省林业厅调拨三结合来解决。70年代末期本区黑松进入盛果期,云南、四川等地前来收购种子用于飞播造林,每年外销种子达数十万斤。
80年代后因国家实行财政制度改革,采种主要由县林业局自办,省林业厅每年拨给2—3万元的种苗周转金,用于购进少量珍稀树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树种。
90年代后,省林业厅不再下拨种苗周转金,地区对各县下达的种苗任务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二、引种
全区有记载的最早引种是20年代,滁县琅琊寺僧人从外地带回杉木苗2株,植于琅琊寺大雄宝殿两侧,种源地不详。30年代全椒县大墅乡韦建明从南京引进悬铃木(当时叫法国梧桐)数10株,现大墅中学内尚存16株,高大雄伟,最大一株树高15米,胸径6.61米。
40年代滁县琅琊寺根如法师从南京引进雪松苗1株,植于该寺祗园内,生长极为茂盛。
1950年至1956年,从本省潜山县和浙江省义乌、永康、东阳、兰溪等地调迸大量马尾松种子,育苗后在区内主要国营林场种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均已基本成材。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全区先后从外省及本省其它地市引进的树种有水杉、池杉、金钱杉、杜仲、毛竹、薄壳核桃、中槐、刺槐、紫槐、黑松、湿地杉、油茶等,其中引种量较大的有中槐、紫槐、黑松、油茶等。
80年代中期,为发展山区经济,从山东省引进山楂在全区大面积种植,引进的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等,但成林后大多果小味淡,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试种没有成功。
建国初期,每年秋季全区各级政府都要广泛发动群众采集树种,用于育苗。群众采集的树种多为桃、杏、李、刺槐、苦楝等乡土树种,其中以苦楝最多。马尾松、栎类树种的采集则由专区林业局从各县抽调林业技术人员组成采种专业队到皖南等地采集,然后运回本地分配到各县。
60年代后期,一般乡土树种仍发动群众就地采集,马尾松等荒山造林主要树种改由专区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到种源地挂牌收购,运回本地后再统一分配。
70年代起全区造林的种源由自来、外地收购和省林业厅调拨三结合来解决。70年代末期本区黑松进入盛果期,云南、四川等地前来收购种子用于飞播造林,每年外销种子达数十万斤。
80年代后因国家实行财政制度改革,采种主要由县林业局自办,省林业厅每年拨给2—3万元的种苗周转金,用于购进少量珍稀树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树种。
90年代后,省林业厅不再下拨种苗周转金,地区对各县下达的种苗任务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二、引种
全区有记载的最早引种是20年代,滁县琅琊寺僧人从外地带回杉木苗2株,植于琅琊寺大雄宝殿两侧,种源地不详。30年代全椒县大墅乡韦建明从南京引进悬铃木(当时叫法国梧桐)数10株,现大墅中学内尚存16株,高大雄伟,最大一株树高15米,胸径6.61米。
40年代滁县琅琊寺根如法师从南京引进雪松苗1株,植于该寺祗园内,生长极为茂盛。
1950年至1956年,从本省潜山县和浙江省义乌、永康、东阳、兰溪等地调迸大量马尾松种子,育苗后在区内主要国营林场种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均已基本成材。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全区先后从外省及本省其它地市引进的树种有水杉、池杉、金钱杉、杜仲、毛竹、薄壳核桃、中槐、刺槐、紫槐、黑松、湿地杉、油茶等,其中引种量较大的有中槐、紫槐、黑松、油茶等。
80年代中期,为发展山区经济,从山东省引进山楂在全区大面积种植,引进的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等,但成林后大多果小味淡,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试种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