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造林
建国前,全区境内大范围人工造林极为少见。境内虽有几家私立垦植公司和安徽省第五林区造林场,以及少数几个县的森林施业所,每年造林有数千亩左右,但成活率很低,加上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大都很快被毁。此外,山区群众多用栋类直插于荒丘作薪炭林及饲养柞蚕。滁县、全椒交界一带山区群众有点插桐籽的传统习惯,滁县、天长等县群众还喜爱种植元竹,用成竹编制竹篮等日常生活用品。群众四旁植树多为栗、榆、柳、刺槐、苦楝及桃、梨、枣、杏等果树。
建国初期,全区造林实行国营民营并举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造林。当时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劳力义务植树,由国家无偿提供树苗,同时派少数林业干部和技术工人巡回指导。在公有山上造林的,山权归国家,收益二八分成,即国家得二成,集体得八成。由于造林技术落后,加之管理跟不上,幼苗生长期过长,成林的不多。如1950年省属皖北第三林场从肥西县购进150万株马尾松树苗,裸根挑运7天到滁县大柳,又堆放3天后才组织劳力上山栽植,秋后检查仅存活5%左右,受到国家农垦部的通报批评。
50年代中期,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社员在自己土地上造林实行谁栽谁有政策,且由国家无偿提供树苗。1958年以后,从县到公社、大队都相继办起了林场,有固定领导班子和劳动力。如滁县章广、皇甫两个公社均有宜林地3万亩以上,基本上每个大队都有1个林场,3年时间全部消灭了宜林荒山,70年代开始成林。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全区各县还结合整修道路,广泛栽植行道树。全椒县于1978年完成了境内94公里合浦公路行道树栽植。公路两边各栽悬铃木1行,水杉2行。由于实行路随田走,谁栽谁有政策,不仅保存率高,生长旺盛,而且整齐壮观,成为全区公路绿化的典型。
1983年开始实行林业“三定”,贯彻“谁造谁管谁有”政策,推行荒山造林承包责任制。全地区以定远炉桥区、凤阳武店区、嘉山涧溪区、来安半塔区为荒山造林重点突破区域。由于政策稳定,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积极性,全区陆续出现的造林专业户、专业大户和联户近千个。这一时期,全区各县的国营林场和地方林场还与附近乡镇进行国社合作造林,由国营林场出技术、出资金负责植树造林,社队出山场,负责管理和维护,收益三七分成。
1989年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指示精神,全区制订了“四年消灭荒山,六年绿化皖东”的规划,县、区、乡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到1992年底,全区组织和发动劳力近百万人次,共造林30多万亩。
附:国营林场造林方法及规格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本区国营林场造林树种以黑松、马尾松为主,兼有少量栎类,苗木多选用一、二年生壮苗,初期采取密植,每亩约667株。植树方法是先拉绳打点,继铲草皮,一人用山锄掘裂,一人持苗放入裂内踹紧复土。1966年后改为明穴整地,暗穴栽植,工具也改用植树锥,上山苗木根部打浆,保持湿润,有效地提高了成活率。同期,专区农场森林组用三角穿孔器进行栎类直播造林,有效地减少了兽害,出苗率达到80%以上。
50年代初杉木造林是小块状整地,每亩约300—400株。70年代起学习湖北省广济县种植经验,采用抽沟吊槽整地方法,一般沟宽70厘米,深50厘米。这种方法费事耗时,用工量大,但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利于提高杉木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造林规格:马尾松每亩450株左右(管店总场为600株左右),国外松110—220株之间,栎类直播每亩300株左右,板栗每亩60株左右,杜仲每亩110株左右。
建国初期,全区造林实行国营民营并举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造林。当时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劳力义务植树,由国家无偿提供树苗,同时派少数林业干部和技术工人巡回指导。在公有山上造林的,山权归国家,收益二八分成,即国家得二成,集体得八成。由于造林技术落后,加之管理跟不上,幼苗生长期过长,成林的不多。如1950年省属皖北第三林场从肥西县购进150万株马尾松树苗,裸根挑运7天到滁县大柳,又堆放3天后才组织劳力上山栽植,秋后检查仅存活5%左右,受到国家农垦部的通报批评。
50年代中期,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社员在自己土地上造林实行谁栽谁有政策,且由国家无偿提供树苗。1958年以后,从县到公社、大队都相继办起了林场,有固定领导班子和劳动力。如滁县章广、皇甫两个公社均有宜林地3万亩以上,基本上每个大队都有1个林场,3年时间全部消灭了宜林荒山,70年代开始成林。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全区各县还结合整修道路,广泛栽植行道树。全椒县于1978年完成了境内94公里合浦公路行道树栽植。公路两边各栽悬铃木1行,水杉2行。由于实行路随田走,谁栽谁有政策,不仅保存率高,生长旺盛,而且整齐壮观,成为全区公路绿化的典型。
1983年开始实行林业“三定”,贯彻“谁造谁管谁有”政策,推行荒山造林承包责任制。全地区以定远炉桥区、凤阳武店区、嘉山涧溪区、来安半塔区为荒山造林重点突破区域。由于政策稳定,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积极性,全区陆续出现的造林专业户、专业大户和联户近千个。这一时期,全区各县的国营林场和地方林场还与附近乡镇进行国社合作造林,由国营林场出技术、出资金负责植树造林,社队出山场,负责管理和维护,收益三七分成。
1989年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指示精神,全区制订了“四年消灭荒山,六年绿化皖东”的规划,县、区、乡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到1992年底,全区组织和发动劳力近百万人次,共造林30多万亩。
附:国营林场造林方法及规格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本区国营林场造林树种以黑松、马尾松为主,兼有少量栎类,苗木多选用一、二年生壮苗,初期采取密植,每亩约667株。植树方法是先拉绳打点,继铲草皮,一人用山锄掘裂,一人持苗放入裂内踹紧复土。1966年后改为明穴整地,暗穴栽植,工具也改用植树锥,上山苗木根部打浆,保持湿润,有效地提高了成活率。同期,专区农场森林组用三角穿孔器进行栎类直播造林,有效地减少了兽害,出苗率达到80%以上。
50年代初杉木造林是小块状整地,每亩约300—400株。70年代起学习湖北省广济县种植经验,采用抽沟吊槽整地方法,一般沟宽70厘米,深50厘米。这种方法费事耗时,用工量大,但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利于提高杉木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造林规格:马尾松每亩450株左右(管店总场为600株左右),国外松110—220株之间,栎类直播每亩300株左右,板栗每亩60株左右,杜仲每亩110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