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农业机械工业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天高农具工厂。建国后的1952年,全椒县建全米厂生产榨油机、轧花机等农机具。此后全区各县的铁工厂、铁器生产合作社大都生产农机具。
1958年,农机工业发展较快,柴油机、农用泵、小钢磨、碾米机、气缸套等产品相继问世,到1960年,企业增至13家,职工人数达2508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69万元。
从1961年起国家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对农机企业也作了调整。多数企业关停并转、精减职工。到1965年,全区农机行业只保留3家企业,职工338人,工业产值仅115万元。
1966年区内农机工业得到恢复,产品有2105型柴油机、喷雾器、中小型农业泵、气缸套、高低压油管、水箱、油箱、轧花机、碾米机、榨油机等。
1970年以后,农机工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全区内燃机、拖内配件行业开展了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新建、扩建了生产车间,增加生产设备,提高工艺水平,增加新品种、提高生产能力。柴油机、气缸套的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975年,全区开始开展三年内生产“皖东—25”型拖拉机1000台生产能力和当年达到生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3000台生产能力的拖拉机生产大会战。到1979年全区农机工业企业发展到14家,共有职工384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394万元。
1980年以后,农机行业普遍滑坡,多数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转产纺织机械、三轮汽车。1983年以后农机生产形势好转,到1985年农机行业实现工业产值4951.2万元,利税502.3万元。
从1985年起,区内农机工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主要有:全椒柴油机总厂易地扩建、全椒柴油机总厂铸造分厂技术改造、滁州汽缸套厂铸造分厂易地扩建工程、来安轴承厂年产200万套轴承毛坯技改工程、嘉山皖东拖车厂的易地扩建新厂等,建立起封闭或半封闭式的生产车间,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配,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先后开发出80多种新产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中1种产品荣获国优银奖,9种产品评为部优产品,18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
1992年全区机械系统农机行业有企业12家,职工1073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8人,拥有固定资产18207.8万元,实现利润1765万元,上交利税1018万元。
柴油机、气缸套、手扶拖拉机、水箱、油箱和拖车等主导产品的产量在全省占有较大的优势。
43年来,全区累计生产拖拉机8.03万台、柴油机127.75万台、气缸套456.3l万只、油箱333.33万只、水箱34.62万只、拖车73845辆、喷雾器268.40万架。
一、内燃机
本区内燃机生产始于1952年,全椒米电厂试制煤气机。1959年,滁县第一机械厂、全椒动力机械厂共生产2105型柴油机528台后,于1961年停产。1969年,专区农业机械修理厂恢复生产2105型柴油机。
1970年后,滁县专区开始发展与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全椒县农机修造厂开始研制S195型柴油机,并于1971年正式投产。地区农业机械厂也于1973年建成295型柴油机生产线,试生产25马力柴油机。“四五”期间,全区内燃机行业加强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建成了机体、曲轴、缸盖等专机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到“四五”末,S195型柴油机产量达2515台,2105型柴油机产量达921台,295型柴油机产量达102台。“五五”期间,重点发展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和皖东—25中型轮式拖拉机,带动了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到1979年S195柴油机产量达9022台,2105型柴油机产量达1400台。到1977年,295型柴油机累计产量为953台。次年,由于皖东—25型拖拉机“下马”,295型柴油机不再生产。
1980年起,柴油机滞销。1981年,地区农机厂停止生产2105型柴油机。1983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柴油机市场回升。到1984年,全椒柴油机厂S195型柴油机产量达10460台。在此期间S195柴油机荣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通过了国家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审查。同年R175A型柴油机试制成功。
在“七五”期间,全椒柴油机总厂加强技术改造,易地扩建了新厂,改造铸造分厂,建立起半封闭的生产车间和金加工、装配线,增添检测仪器和设备,完善理化计量手段,形成从金加工到部装、总装、试车、油漆、入库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其中包括三条金加工线、五条板链、四条悬链装配线,144个试验台架,具备了年产200万千瓦柴油机的生产能力。同时成功地开发了R180、R185A、N285Q、N485Q、S1110型柴油机,扩大了服务领域,R系列柴油机荣获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奖,R175A型柴油机获国优银质奖、R180、R185A柴油机获省优产品称号。
到1992年,全区机械系统内燃机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851.31万元,职工51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83人,完成工业产值24600万元,实现利税1734.61万元,出口柴油机28440台,出口交货值2331万元。
二、拖拉机
1975年,本区开展拖拉机会战,滁县农业机械修造厂作为手扶拖拉机总装厂,当年生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102台;1976年地区农业机械厂自筹资金建成皖东—25中型拖拉机生产线,当年生产样机一台。1977年,全区生产手扶拖拉机1511台。同年,滁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滁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分为2个厂,一厂为滁县手扶拖拉机厂,专业生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二厂为滁县农机二厂,生产内燃机高低压油管。省机械厅拨专款给滁县手扶拖拉机厂,于1978年建成二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总装车间。
1978年初,行署决定在地区农业机械厂成立地区拖拉机厂筹备处,筹建18.38千瓦(25马力)中型轮式拖拉机厂。由于当年停止生产295型柴油机和皖东—25型拖拉机,建设中的拖拉机厂改建为“滁县地区技工学校”。
1979至1980年,滁县手扶拖拉机厂连年亏损,累计亏损25万元。1982年,滁县人民政府决定滁县手扶拖拉机厂转产,成立滁州纺织厂。
1984年,全椒县农业药械厂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始研制“国光”牌61型手扶拖拉机,当年拿出样品,次年试生产98台。从1986至1992年,全椒手扶拖拉机厂投资1855万元,调整生产布局,建成箱体加工线、箱体烤漆线、离合器生产线、整机装配线、齿轮轴类加工生产线,同时对改装设备进行填平补齐,完善检测手段,使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达到5万台/年的规模。
1989年,天长县农业机械厂和安徽拖拉机厂联营组装江淮——51型手扶拖拉机,自筹资金163万元,建成江淮——61型手扶拖拉机总装车间,面积1300平方米,安装烤漆线和总装流水线,当年生产手扶拖拉机200台。
1990年,全区手扶拖拉机产量1.36万台,1992年达到2.62万台。国光6l型手扶拖拉机获国家农业部“产品推广许可证”,国光TY—61(81)手扶拖拉机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被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评定为一等品。1991年,江淮——51型手扶拖拉机获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行业评比一等奖和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2年,全区共有手扶拖拉机生产厂2家,职工12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2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21.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290.3万元,实现利税263.5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16万元/年·人。
三、拖内配件
本区拖内配件生产始于1958年,当年滁县第一机械厂生产轴承10多万套,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贺电表扬,次年又增加气缸套等新品种。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工厂减员,职工下放,拖内配件也全部停产。
1967年,专区农业机械修配厂恢复气缸套生产。70年代,地区拖内配件恢复生产,主要厂家有滁州汽缸套厂、滁州油管厂、凤阳水箱厂、来安油箱厂、来安轴承厂和凤阳农机二厂。产品有气缸套、高低压油管、柴油机油箱、水箱、轴承和拖拉机驾驶室等。这期间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或改建、扩建了厂房,增加了生产设备,建立了加工线,提高了工艺水平,增加了新品种。到1980年,区内拖内配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31.64万元,占全区农机行业总产值的45.6%。
“六五”期间区内拖内配件行业调整了产品结构,从仅为95、105型系列柴油机和拖拉机配套,扩大为75、80、85、95、100、1100型柴油机和拖拉机配套,投入资金2184万元,易地扩建厂房、车间、加工线,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配,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具备年产100万只气缸套、80万只油箱、5万只水箱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也扩大到30多种、100多个规格,其中6种产品获部优,11种产品获省优。到1992年,全区拖内配件共有企业6家,职工359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7人,占职工总数的6.31%,年来固定资产原值5872.5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8335万元,实现利税458.9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