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5年(1916年),全椒县城基督教徒杨海如为首创办《改良浅语》,旨在传播基督教义,为本区最早的报纸。至民国26年,全椒、来安,天长,凤阳等县先后有16种报刊问世。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唤起民众抗日,报刊增至38种。建国后,各县于1957、1958年创办县报,多为周刊或周二刊。1960年至翌年春因机构精简而停刊。1964年。中共滁县地委创办《滁州报》,于当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是本区迄今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一张报纸。1987年后,部分工厂开始创办企业报,有《滁纺报》、《中国扬子电气报》、《全柴报》等,都是内部发行。刊物主要是各机关、部门创办的内部期刊。
一、报纸
《新路东》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机关报。民国29年(1940年)底创办于天长县张公铺西北的檀树湾,后迁至冯家营,民国31年迁至来安县陈家砖井。报头字为邓子恢题写。初为4开4版,三日刊,后为两日刊。第一版地方新闻,第二版国内新闻,第三版国际新闻,第四版副刊登载诗歌、散文说唱、地方小调、小戏曲、小说等。初为油印,民国31年秋改为铅印。创办时,国内,国际消息要到新四军二师师部去取新华社电讯稿,民国30年后配备收发报机,可直接接收延安新华社电台发出的消息。报纸发至路东根据地各县党、政、军领导机关,后来印至2000多份,发至区、乡,前后共发行近600期,对团结人民、宣传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33年4月改为《淮南日报》。
《淮南日报》中共淮南区党委机关报,民国33年4月1日由《新路东》报改刊。民国34年冬,社址由来安县陈家砖井迁至天长县张公铺小李庄北,民国35年4、5月间又迁至天长县城西门东岳庙内。报纸4开4版,铅印,发行量在2000至2400份左右,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影响较大的报纸。内容主要是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报道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情况。形式活泼,有政论,通讯,也有故事、说唱、活报剧、诗歌、漫画等。缪文渭的著名剧本《生产互助》、周世民《李桂五的故事》和菡子的小说《纠纷》都曾在该报连载。报社设有编辑部、发行部、通联部、印刷厂,工作人员计100多人。有收发报机,可直接与延安新华总社通报。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淮南解放区发动进攻。报社由天长县北撤,途中坚持出油印报,8月28日奉命停刊,终刊为1092期。当时与《淮南日报》合署办公的新华分社,称为“新华社天长分社”。
民国37年7月1日,《淮南日报》在金湖县小河东刘家圩拐复刊。随着部队南下和淮南解放区的恢复,报社先后驻天长县铜城、何庄、汊涧。复刊后共出版137期,民国38年4月停刊。
《新民主报》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机关报,民国29年(1940年)7月1日创刊于滁县西部皇甫山区瓦屋薛,后迁至定远县藕塘、大周家一带。报头字为陈毅题写。第一期是石印,第二期改为油印,4开2版或4开4版。先是五日刊,后改为四日刊。民国32年春节,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把印刷厂拨给新民主报社后,报纸铅印。报道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群众运动、减租减息、生产运动、胜利捷报、对敌斗争动态、解放区消息、国际新闻等。在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报社规模仍不断扩大,由初创时的3人发展到50多人。报纸面向部队、机关、学校和广大农村,主要通过各地交通站发行,发行量由1000份逐步增加到3000份。社长由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区党委书记黄岩兼任,副社长朱凡兼任总编辑。民国35年5月停刊。
《皖东日报》国民党安徽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关报,民国28年(1939年)4月1日在全椒县古河镇创刊。铅印,4开4版,第一版登国内消息,第二版国际消息,第三版地方新闻,第四版文艺。报纸发至本区各县、区、乡、保、甲和驻军部队,每期1万份左右。民国34年8月停刊。
《滁县通讯》中共滁县地委机关内部刊物,1949年10月1日创办。4开4版,周三刊,铅印。一度改为16开版本,周刊。设有“各地要闻”、“经验介绍”等栏目。编辑部设编辑组、通联组,编制21人。1955年冬停刊。
《滁州报》中共滁县地委机关报,1964年7月1日创刊。1965年1月,魏文伯为其题写报名(开始用鲁迅手迹拼成)。当时编制30人,设有编委会、总编办公室、经济组、文教组、时事组(包括电台)、采通组。报纸为4开4版,周双刊,每周三、六出版。1965年1月改为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版。1966年8月23日起,《滁州报》相继改称《皖东大众》报、《新华社电讯》、《新皖东报》、《皖东报》、《皖东通讯》,至1977年11月30日停刊。1980年7月1日,《滁州报》复刊,仍为4开4版,周三刊。复刊第一期接1966年8月23日《滁州报》改刊时的期数,为355期。当时编制37人,1981年5月增至42人。初设总编办公室、出版较对科、政教科、农村科、工商科、通联科、文艺科、美术摄影科、资料室、人事科等,后又增设新闻研究室、记者科。1992年1月,《滁州报》改为《滁州日报》,周六刊,编制增加到58人。同年进行印刷技术改革,改铅字排版印刷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
《滁州报》是一张以面向农村为主的通俗小报。创刊后,先后开辟有技术问答、政策问答等专栏,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村政策宣传,深受农民喜爱。复刊时正值农村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在全区推开,《滁州报》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力宣传农村改革,并以此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版面安排力求文字简短,田文并茂,生动活泼,发行量不断增加,1984年突破4万份,1992年达4.53万份。
二、刊物
《路东农民》面向广大农民的通俗刊物,民国31年(1942年)由津浦路东文化界抗敌协会(简称“路东总文抗”)主办。32开本,100余页,每月一期。内容除新闻报道外,还登载小戏曲、故事、快板、顺口溜、三句半,对口词等。民国32年初停刊。
《淮南大众》以农民为主要读者的通俗读物,民国33年春节在来安县陈家砖并创刊,后一直随《淮南日报》社在天长县张公铺及县城编辑出刊。创刊号为32开本,约60页,印2000多册,第二期改为16开80页。民国33年4月以后,改为16开不定期报纸,七日刊,后又曾改五日刊、三日刊。民国33年下半年又改为8开报纸,周三刊,每期4版。发行至每个村,最多达5000多份。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天长,《淮南大众》由周三刊4版改为两版,机器、铅字都搬到船上,在随时准备转移的同时仍坚持出版。在撤至宝应湖西的金沟镇后奉命停刊。共出约130期。
《轻骑队》1941年春由津浦路西文化界抗敌协会办。16开版本,主要刊登抗日新闻报道、战斗英雄的事迹和诗歌、地方小调等。由于当时的人力、物力限制,只出两期即停刊。
《路西党刊》1942年春由淮南津浦路西地委创办(实际上是《新民主报》社兼办)。油印、月刊,16开版本,主要登载小说、诗歌、散文和理论文章等,也登重要新闻。因人力、物力及局势等原因,仅出3期即停刊。
《清流》滁县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文艺刊物,1981年4月创刊。发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民间文学、曲艺、歌曲、美术、摄影,书法、篆刻等。编辑部编制3人,不定期出刊,至1992年底累计出刊9期。
《皖东咨询》滁县地区经济文化研究中心(1991年改为“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创刊于1987年4月,先为季刊,1991年改为双月刊。设特稿、专稿、工作研究、战略探讨、调查与思考、改革新潮、经济热线、党建新声、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小康之路、人物素描、人物剪影、社会热点等栏目,主旨在传达政府决策精神,反映人民群众声音,介绍各地工作经验,以此为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自办发行,每期发行3000份,到1992年底,累计发行8.1万份。
《滁州纪检》、《皖东党风》滁县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主办。1989年创刊时名《滁州纪检》,双月刊,当年出刊3期。1991年1月改名为《皖东党风》,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是本区党的建设和党风党纪建设的综合性刊物。有要文选登、经验介绍、工作研究、党员先锋、理论探讨、乡镇纪检、剖析与思考等栏目,每年发稿200多篇,约18万字,每期发行6000份,到1992年底,共发行9万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广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