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府、州、县学
明太祖立国之初,即诏令全国府、州、县都设学校,统称儒学。在儒学(学宫)肄业的称生员,为通过科举考试而录取的秀才。生员有廪膳生员(廪生)、增广生员(增生)和附学生员(附生)。除“附生”外,其他生员都有定额,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各为二十名,通过岁考科考,依次递补。因学宫有泮池,所以入学宫也叫“入泮”。廪生享受生活津贴。儒学(学宫)的生员有两条出路:一是应科举考试,考举人进而考进士,一是成绩优异的可以送到国学深造。
凤阳府学宫建在西关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郡守项君樟迁至城里,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范运鹏重修,“费镪二万五千四有奇”,复修后的规模堪称宏伟。现已不存。
凤阳县学宫建在县署西,咸丰八年(1873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及光绪年间几度重修。现已不存。
滁州的儒学叫黉宫,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间,宫址在宏济桥(今西桥)西侧。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迁移重建(地址不详)。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安抚使金之才在龙兴寺(今一附小东部)建孔庙,经数十年风雨后,建筑物多已倾圮。淳熙十年(1183年)夏,在城东(文德桥西北)重建孔庙及黉宫,次年落成。元代大德年间进行扩建。明永乐元年(1403年)冬,滁州郡守陈琏重建孔庙和黉宫,历时三年建成,规模宏伟。清代,黉官改名“学署”。民国初年,学署原建筑已不存在,仅存孔庙。抗日战争时期,仅存居孔庙中央的大成殿,20世纪的年代大成殿拆除。
全椒县自宋代开始建立学宫(孔庙),原在襄河南岸,明正德七年(1512年)迁至襄河北岸白云庵,1952年扩建全椒中学时拆除,县城内今还有“儒学巷”的地名。
定远县的儒学叫黉学,遗址在今实验小学院内。
来安县的学宫在开元观,即现在来安一中校址,孔庙在县体育场处,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
宋元时期天长就有县学之设。元代县学位于今天长中学处,至正六年(1346年)曾进行修茸,元末兵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建于县治前(今文化馆附近)。洪武十五年仍于元代旧基重建。其后历有修建。
明清盛行的科举取仕制度分文科、武科。府、州考秀才,凤阳、滁州设考区。明清两代,本区考中举人、进土(包括武举人、武进土)共840人。天长戴兰考于清道光年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
凤阳府学宫建在西关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郡守项君樟迁至城里,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范运鹏重修,“费镪二万五千四有奇”,复修后的规模堪称宏伟。现已不存。
凤阳县学宫建在县署西,咸丰八年(1873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及光绪年间几度重修。现已不存。
滁州的儒学叫黉宫,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间,宫址在宏济桥(今西桥)西侧。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迁移重建(地址不详)。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安抚使金之才在龙兴寺(今一附小东部)建孔庙,经数十年风雨后,建筑物多已倾圮。淳熙十年(1183年)夏,在城东(文德桥西北)重建孔庙及黉宫,次年落成。元代大德年间进行扩建。明永乐元年(1403年)冬,滁州郡守陈琏重建孔庙和黉宫,历时三年建成,规模宏伟。清代,黉官改名“学署”。民国初年,学署原建筑已不存在,仅存孔庙。抗日战争时期,仅存居孔庙中央的大成殿,20世纪的年代大成殿拆除。
全椒县自宋代开始建立学宫(孔庙),原在襄河南岸,明正德七年(1512年)迁至襄河北岸白云庵,1952年扩建全椒中学时拆除,县城内今还有“儒学巷”的地名。
定远县的儒学叫黉学,遗址在今实验小学院内。
来安县的学宫在开元观,即现在来安一中校址,孔庙在县体育场处,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
宋元时期天长就有县学之设。元代县学位于今天长中学处,至正六年(1346年)曾进行修茸,元末兵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建于县治前(今文化馆附近)。洪武十五年仍于元代旧基重建。其后历有修建。
明清盛行的科举取仕制度分文科、武科。府、州考秀才,凤阳、滁州设考区。明清两代,本区考中举人、进土(包括武举人、武进土)共840人。天长戴兰考于清道光年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