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新中国建立前,人畜同劳。耕田耙地用木犁木耙,人扶牛拉;挖土用大锹;除草用锄头、刮刀;收割用镰刀;脱粒用石磙、连枷;车水用木水车;运输用扁担、箩筐、独轮车;砻谷用木砻、石碾、石臼等。
新中国建立后,自1952年起,人民政府开始推广新式农具,如圆盘耙、畜力条播机、双铧犁、电犁、畜力收割机、打稻机、抽水机等。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全县掀起发明创造、改制、推广新式农具的高潮,其种类繁多,式样新颖,前所未有。创造和改制的新式农具主要有双铧犁、深耕犁、刀口耙、收割机、铰关犁、多头乌扒、刮刀、封闭式水车、甩头轴承水车、风力水车、多腿耩子、插秧船、玉米脱粒机、打稻机、山芋切片机等。其中有不少因质量不过关,不久被淘汰。
1978年后,农业机械在耕作、排灌、植保、收割、脱粒、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198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8893千瓦,平均每亩耕地0.196千瓦,其中耕作机械3347台(含大中型拖拉机222台),30236千瓦;排灌机械6509台,(含农用水泵3388台),44779千瓦;机动脱粒机械205台,其他机械1610台。全市机耕面积10.28万亩,机耙面积8.23万亩,机播面积189亩,机械收割面积410亩,机械排灌面积44.47万亩,机械脱粒35.73万吨。市、乡(镇)都建立了农机管理机构,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供应、维修、人员培训、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油料分配等项工作做到层层有人管,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日趋完善的农机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耕作机具
历史上境内农民袭用畜拉木犁耕地,日犁地2亩左右,可耕深3寸左右。50年代起,开始有铁弓犁、称为铁犁。耙,旧有铁耙、木耙之分,以齿为异。平行木装齿条,用以碎土。木耖、单耙齿,颇长,用手扶之,常用其耖土而平高低,然后耙匀。
1953年,位于滁城南门外的“省淮南农区试验站”从方丘湖农场调来1台美国产“爱维~21.5”型拖拉机,为境内最早的农业机械。其配套机具有美式“双铧犁”,24片圆盘耙、波兰产畜力11行播种机、马拉式收割机。这台拖拉机于1955年分别去来安、全椒等地进行机耕、机耙、播种、收割等示范,参观者甚众。1959年,省农垦厅分配给滁县2台捷克斯洛伐克产“热托~25K”型拖拉机,主要从事机耕和水利工地的压坝作业。
1964年春,省农垦厅电犁大队在滁东公社东风、菱溪大队进行电犁试点。电犁型号有“6145”、“6340”2种双台套,平均每台套日工效8.01亩/班次,最高日工效达17亩/班次。1967年1月,省农垦厅在滁举办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学习班,留赠县内1台上海产“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同年4月,省分配县内1台长春产“东方红—28”型拖拉机。翌年秋,由国家投资约20台“工农—7”型手扶手拉机分配给琅琊、滁东、官山公社。1972年秋,滁东公社陈湾大队傅郢生产队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合肥“江淮—15”型)。这是县内购进的第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是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45台,手扶拖拉机69台。1973年,全县社队自购中型拖拉机19台,手扶拖拉机61台,7个公社建立了拖拉机站,引进的拖拉机有上海“丰收—35型”、“上海—45型”、合肥“江淮—40型”等。
1978年,境内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75台/7734马力,手扶拖拉机857台/10199马力。大中型拖拉机均有配套机具。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大中型耕作机械不适应农户耕作,基本停止使用。原社队机械少数转入运输,其余毁锈严重。1983年后,全市耕作机械向手扶拖拉机发展。1983年,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27台(主要用于运输)、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286台。至1985年,大中型拖拉机减少至288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增加至1741台。同期,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机具如下:栅条犁、双铧犁、悬挂单铧犁、旋耕机等,得到普遍推广。1987年全市耕作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222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125台。
二、播插机械
1971年,县内引进“上海~I”型(机动)、“广西~65”型(手动)插秧机,但未能推广。1975年,县农机研究所从湖南省湘潭县农机厂引进“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2台,试用成功后,先后在琅琊公社红庙大队、腰铺公社庙山大队使用。
播种机械在市内推广较迟。1986年秋种时,分别从江苏省丹阳条播机厂和如本白开沟机厂引进三麦免耕条播机和开沟机,在滁东、腰铺、珠龙、汪郢四乡试用,计免耕条播22.5亩,开沟19.5亩,效果较好。
三、排灌机械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农业灌溉全靠人力、牛力、木槽水车戽水。一般使用龙骨水车,亦称水车。有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2种,是过去主要的提水工具。
1952年,安徽省分配给滁县中心排灌站1台上海吴淞产9马力柴油机。以后逐步发展机械排灌,至1957年全县排灌动力机械达18台/271马力;1960年发展到108台/1715马力;1965年144台/4878马力。1970年增加到618台/20066马力,1978年达到2622台/52020马力。1979年后,农用水泵和电动机普及使用,柴油排灌机械则逐渐减少。至1985年,全市排灌机械5588台,其中柴油机471台/11883马力;电动机2304台/488424千瓦,农用水泵2813台。1987年全市排灌机械6509台,其中柴油机337台/8540马力;电动机2784台/49676千瓦;农用水泵3388台,其中喷灌机械16台/套。
四、植保机械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缺少农药和植保药械,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只能“靠天收”。
新中国建立后,自50年代起,逐步使用圆筒式和背负式手动喷雾器,1台喷雾器1人操作,1天能防治5至10亩农田。1974年8月,县内首次使用“工农—36”型担架式(3马力)机动喷雾器,在滁东公社东风大队试用,日防治水稻虫害50至100亩。此期间,农村购置植保机械全靠国家投资。1976年,全县由国家投资10万元购买了120台机动喷雾器,分配给各公社,因管理不善,两年后,损坏严重。1981年国家又投资1万元购置16台“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1.5马力)分配给基层,一年有余又都损坏。1982年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展植保机械:一是由乡、村、队合资购买,交队使用,包机到人;二是乡、村贷款,个人出资购买,保管使用1至2年后,作价还款,产权归私人所有;三是私人自费购买。部分乡、村成立了植保公司(站),逐渐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1986年,全市有植保专业户500户,承包防治面积达98万亩,占总防治面积的52%。1987年全市共有手动喷雾器21647台、机动喷雾器524台。
五、收获机械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收获农作物仍限于传统的用镰刀收割,用石磙碾压脱粒,靠自然风吹扬,靠日晒干燥。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发展机械收获。
收割机械1953年安徽省分配给淮南农区试验站的拖拉机配有1台马拉式收割机,因本地多为丘陵岗地,不能适应生产,未用于收割。1973年上海市为感谢滁县安置上海下放知识青年,赠送4台“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收割机。1974年黄泥公社大塘大队从来安县购买1台“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收割机。1975年农机局引进1台手扶式多用底盘汽油收割机。但都因技术和制造质量等原因未能推广。
1987年市农机系统分别从本省和外省引进“4S—1”型、“4GL—140”型、“140—S”型直线往复式和双圆盘式收割机。全市现有上述5种型号收割机13台/套。
脱粒机械50年代末,开始引进双人脚踏式水稻脱粒机;6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丁齿式机动脱粒机和纹杆式稻麦两用机动脱粒机(均以柴油机或电动机为动力);70年代,部分社队开始有拖拉机带石磙打场。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普遍用4至6马力耕田机带石磙打场脱粒,亦有用电动机带动脱粒机的。1987年全市有机动脱粒机205台,机械脱粒达35.73万吨,占总产量的95%以上。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城乡食米主要用木砻、石臼、石碾加工,食油用木榨、石磨、地崩子取油,磨麦面用石磨、箩柜等。
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主要有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轧花机、饲料粉碎机、揉茶机等。1987年全市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共有1282台。
磨面机械民国15年(1926年),粮商王德才利用临河之便,在滁城东关外建草房数间,购老式12马力、18马力柴油机各1台,开设小型面粉坊。次年,新购24钢磨2部,改为小型面粉厂。民国20年,购上海德商孔士洋行产70马力立式柴油机1部,建成大成面粉厂,为境内农副产品加工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厂家。1961年境内农村首次使用磨面机。至1965年全县磨面机发展到30台,1970年发展到158台。1978年为484台。1987年全市共有各类磨面机械383台。
碾米机械新中国建立前,滁城和沙河集、乌衣镇等地仅有少数粮商用煤油机米机碾米。1949年,滁县有6家机米坊,其中2家使用燃烧木炭的煤气机,4家使用柴油机,动力都在10至12马力之间。另有62家手工作坊。1950年,县内米厂从常州柴油机厂购进40马力煤气机1台,从无锡购进碾米机1台。1951年该机由烧柴改烧无烟煤。1962年,煤气机淘汰,改用电动机械。
1961年,境内农村开始使用电动碾米机。至1965年全县共有碾米机60台,1970年发展到171台,1978年788台。1987年全市共有碾米机645台,碾米基本实现机械化。
榨油机具自1954年起,县油厂开始使用机器榨油,一般以柴油机或电动机为动力,液压或螺旋方式传动。60年代后,社(镇)队油坊也相继采用这类机械。1961年全县有5部榨油机,1966年发展为20部,1975年发展到68部,1978年72部。1987年全市共有榨油机73部。
轧花机械1951年滁县轧花厂购买10台16皮辊脚踏轧花机。至1958年,全县脚踏轧花机增加至26台。1961年轧花厂安装了4台用柴油机作动力的32皮辊轧花机;1963年改用电动机动力,32皮辊轧花机增加到8台。1968年,县轧花厂扩建,32皮辊轧花机增至15台,还增加40片锯齿轧花机2台、“71”型棉籽剥绒机2台、双丝杠双箱自动旋转打包机1台,实现了以棉花输入、轧花、剥绒、输出、打包、运输一条龙机械化。同年全县共有各类轧花机114台。乡村的棉花加工仍采用传统的小型轧花机。1978年全县共有轧花机124台。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棉花种植面积一度减少。1987年全市共有轧花机92台。
茶叶机械1968年,施集茶场首次使用成套机械对茶叶进行粗加工,共有揉捻机4台、滚筒1台。1980年添置了粗制茶叶机械,有抖筛、风选机、圆筛、齿切机、拎梗机各1台,采用滚筒杀青,机械烘干。其他茶场也都相继添置制茶机,11个社队都实行了电动机械操作。之后,茶叶加工逐渐向精制加工发展。1987年全市共有茶叶机械动力设备24台/套。
部分年份滁州市农业机械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