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蓄水工程
一、塘坝
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西北山水,盈涸不常,惟因地之高下,潴以为塘、为沛;引以为沟;堵以为坝、为堰。”
宋代,滁州有塘86、沛17、堰3、沟2;明清时期有大塘33、坝10、堰2。
清代境内兴建较大的塘坝3处:黄官塘(旧址在今琅琊乡陡岗村二里,后逐渐淤平)、清水坝(今常山乡鸦窝集村境内)、薄阳坝(原薄阳城遗址今腰铺乡薄阳队)。民国时期,客籍人口不断流入,大片荒地被开发利用,塘坝数量随之增多。民国21年《安徽通志》记载,滁县境内有大塘大坝13处。至1949年,全县共有各类塘坝2.07万处,工程蓄水量3460万立米。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大塘坝多属合伙共有,小塘随田庄属私有或合伙共有。此期间,农民兴修塘坝积极性提高,至1952年,塘堤经整修后,蓄水量达到3760万立米。农业合作化以后,采取共修共管的方针,对塘坝进一步整修,并扩建渠系配套,至1957年,全县共有塘坝2.08万处,蓄水量达到6294万立米(含15座小型水库)。50至60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实行“以蓄为主、蓄泄兼施”的治水方针,用“民办”、“公助”等方法大兴水利。仅1958年全县即动员数万人上工,最高上工人数达10万众,共完成土方891.7万立方米,其声势之大,历史罕见。随着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兴建,废弃了一些小塘坝。6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学大寨”,全县大兴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联塘并塘,使塘坝锐减,至1978年尚有塘坝1.06万处。
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全市以“两水一牧”为突破口,开挖成片鱼塘,兴建精养鱼池和当家塘。至1987年,全市共有塘坝1.06万座。蓄水工程总容量4463万立米,其中:兴利容量2715.3万立米,蓄水容量2784.7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4.88万亩,塘容率为3.6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主要塘坝分述如下:
大官塘位于滁东乡高庙村官塘冲上游。原为拦冲筑坝蓄水,灌溉农田。民国37年(1948年)11月,滁县官塘冲水利渔牧生产合作社规划设计官塘冲为蓄水库工程,报请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农田水利工程处,要求美援运用委员会给予贷款支持和派员督导施工。因资金无着,工程未见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1975年10月,将大官塘扩建为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最大坝高4.6米,坝长353米,总库容85万立米,蓄水库容61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
苏塘位于大王乡梁塘村,总面积974亩,为境内最大的水塘。塘埂土质较好,盛水不漏,历史上,来安县三城乡亦受益(或受洪涝)。60年代后期獾子坝水库建成后,灌溉主要靠水库水源,1972年废苏塘,改为水稻田。
海东大坝位于皇甫乡皇甫村窝子李。民国30年(1941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住此,关怀民众饮用水之难率当地军民共建。70年代经整修扩建,蓄水容量7万立米。为纪念当年于此建坝的徐海东,众皆称之为“海东大坝”。
深秀湖原名和平水库(和平坝),位于“峰回路转”至琅琊寺途中左侧。古为琅琊溪临溪垂钓之所。1956年,省长黄岩来滁县视察工作,游览琅琊山,听取琅琊寺僧根如法师建蓄水坝的建议,指示县长曹吾民和水利部门兴建。1957年12月破土动工,翌年夏竣工。坝长60米,坝高16米,总面积540平方米,蓄水量5万立米。湖水上源连接琅琊溪,循山谷蜿蜒曲折,淙淙流淌,汇其它泉水而入湖。下通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氵爰,碧清透底。
80年代,为发展旅游事业,取“蔚然深秀”之意改名为“深秀湖”。湖内建有湖心亭、九曲桥、水榭、轩廊、石矶。现为琅琊山主要景点之一。
宋代塘、沛、堰、沟一览表
明代以后塘、坝、堰一览表
二、水库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水库工程。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建成第一座凤凰洼小(一)型水库,蓄水容量108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00万立方米。1957年建成独山水库(中型)1座及其它小(二)型水库13座,蓄水容量1480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184万立方米。1958至1960年相继兴建沙河集(大型)、城西(中型)水库。至1967年,全县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60座,蓄水容量14578万立方米,兴利容量8038万立方米。1978年,大中型水库依旧,小(一)型水库共有28座,小(二)型水库有113座,蓄水容量17450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4924万立方米。
1979年后,水库建设注重管理,主攻挖潜配套和除险加固。1979至1987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各类除险、配套工程314项,完成土石方3700万立方米,增加蓄水容量1100万立方米。至1987年经审定全市共有各类水库14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112座。全市蓄水工程总容量42660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容量15940万立方米,中型11246万立方米,小(一)型5711.7万立方米,小(二)型5299.2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8695.3万立方米,其中:水库兴利容量15980万立方米。在总容量中蓄水容量21331.5万立方米,其中:水库蓄水容量18546.9万立方米。全市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0.9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81万亩。
大型水库
沙河集水库坝址位于沙河集和津浦铁路西1公里处。1958年9月兴建,1963年竣工受益。为安徽省10个大型水库之一。大坝建于清流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灌区分布在清流河两侧和水库上游,有效灌溉面积23.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5.57万亩。现有坝顶高程44.4米,防浪墙顶高程45.4米,坝长720米,顶宽4.6米。死水位31.6米,相应库容15万立方米;兴利水位40.5米,相应库容1.0513亿立方米(因淹没赔偿未解决,现有兴利水位37.5米,相应库容58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最大日雨量1100毫米,保坝库容1184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43.62米,相应库容1.696亿立方米。该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收滞洪、养鱼、发电、通航综合效益。
枢纽工程土坝。坝身为均质土坝,先后分6期培坡加高。第一期,1958年10月至1959年5月,完成坝顶高程34.5米。施工前,对坝址进行地质勘探和坝基处理,老河床截水槽挖深3至4米,底宽8至10米,清基至新鲜岩层,两岸山坡部分做截水槽,以粘性较大的土壤回填,河与两侧山坡岩石层的基础处理,在高程32米以上部分,因受汛期影响,土料压实质量较差。第二期,1959年10月1960年5月,完成坝顶高程38至39米,在0+500桩号以南的右岸32米高程处,坝内用两层风化石代替土料,厚约2.5米,长80米,压实质量较差。以上两期工程土方均系民工完成。第三期,1961年3至7月,完成坝顶高程40至40.5米。第四期,1962年,完成坝顶高程41.5米,在坝后筑灌渠。第五期,1974年冬,坝顶加高至44米,填平坝后渠道,在右坝头新建放水涵洞。第六期,1978年,坝顶加高到44.4米,宽4.6米,达最终标准。为补救质量,南坝头与山坡接合处,同年4月由省灌浆队进行浇渗灌浆处理。
泄洪闸。1974年地区水利局设计,翌年3月,由地区水利支队在原溢洪道上施工新建,1977年竣工。为开敞式钢筋弧形闸门,底高34.5米,分4孔,总净宽40米,最大泄洪总量1815立方米/秒,安装4台(2×25吨/台)电动启闭机,下游消能为跳鼻坝。
非常溢洪道。据1975年8月洪水保坝安全要求,1976年在泄洪闸左侧新建非常溢洪道,宽200米,底高37.5、39.5米各占1/2,最大泄洪流量3085立方米/秒,岩石基础。
放水涵洞。1974年冬,在右坝头建南涵洞。为钢筋盖板式涵洞,底高29.1米,宽2.5米,高3.3米,长59米,设计放水流量14.3立方米/秒。1976年,发现涵洞浆砌块石漏水,用环氧树脂修补与水泥砂浆浇渗处理。北坝头原有涵洞,除放空库水、泄洪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使用。在泄洪闸左岸翼墙留一孔(60厘米)圆形涵洞,灌溉左岸3000亩农田。
灌区工程灌溉渠系。总干渠,原设计自灌溉北涵起,经坝后渠,小孤山600米石方段,沿津浦铁路两侧,经高王庙切岭至津浦铁路1123号桥止,长5.9公里。1974年废除坝后渠道,现有长度5.32公里。岩石段600米,纵坡1/2000,边坡1:0.5;高王庙切岭段,纵坡1/5000,边坡1:2,渠底(高程)4米以上,每3米设一平台,宽2米;其它段,纵坡均为1/10000,边坡1:1.5。原设计流量14.2立方米/秒,现为11.74立方米/秒。渠首水位31.29米,渠末水位30.2米。东干渠,自总干渠引水后,穿津浦铁路1123号桥孔向东于孙上户经倒虹吸穿越大沙河;经三官填方渠道,折向东南,沿27米等高线开挖,经蒋庙、红大畈子、胡楼切岭,渠线沿26米等高线布置,经东营房切岭,在大官塘水库及水库坝脚、双枪水库坝顶通过,过滁州至水口公路至滁东、大王乡,全长34.7公里。大王乡划归引江灌区后,渠道全长25.7公里。坡度,纵坡为1/10000,边坡1:1.5;三官填方与蒋庙、胡楼、东营房等切岭段,纵坡1/5000,边坡1:2。设计过水流量9.06至9.28立方米/秒,水位30.2至24.33米,灌溉面积10.98万亩。南干渠,沿30米等高线开挖,经金塘庄,陈郢至大金桥节制闸,全长7公里。坡度,纵坡为1/10000,边坡1:1.5,设计流量1.98至0.85立方米/秒,水位30.65至29.36米,灌溉面积1.98万亩。支渠,设计28条,除大王乡划归引江灌溉区外,现有22条,其中:东干渠19条,南干渠3条。
渠系建筑物。据1984年10月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设计规划,控制工程建筑物858座,交叉建筑物185座,桥梁工程432座,水工建筑物总计1475座。现已建成建筑379座,其中渡漕3座、倒虹吸2座、地下涵3座、分水闸6座、渠岸跌水46座、溢洪道1座、桥梁85座、人行便桥55座。较大的建筑物为清流倒虹吸,1965年专地区水利局设计,箱形混凝土结构,方形过水断面,1.8×18米,全长235米,进出水口底高程分别为27.72、25.33米,设计过水流量8.8立方米/秒。经投入使用崩裂,1969年加固设计,拆除原顶板内壁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断面高2米、宽1.25米,过水断面1.42平方米,设计过水流量6.4立方米/秒。
提水工程1962年开挖干渠工程,1965年兴建渠系提水站6处。多为一、二、三级固定站,装机容量100至300千瓦。1984年规划设计调整为34座,总装机53台套,2897千瓦,提水流量9.3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9.35万亩,灌溉高程65米以下。规划兴建的提水站分布在下游渠系有:总干渠,白米一、二级站;南干渠,金塘庄一、二级站;东干渠,向阳一、二、三级站,西田郢一、二、三级站,大官塘一、二级站,大王站,六支渠庙山一、二级站,清流一、二级站,周岗、珠龙、兴珠、双塘站等8处,总装机8台套,463千瓦,提水量1.6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沙河镇兴建有草王、牛牧岭、下葛等站,总装机3台套,120千瓦,提水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00亩。
1984年沙河集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竣工,施工期历时26年之久,最高投入施工人数万余人。至1985年,枢纽、灌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74.79万立方米,投资经费750.7万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615.95万元。
中型水库
城西水库位于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下游,坝址在滁城西门外。控制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8525万立方米。坝顶比城内中心街地面高15米,正常蓄水位比地面高10米。因库位居高临下,紧靠滁城和津浦铁路,安徽省水利厅定为重要中型水库,防洪标准提高一级。
该库1958年12月始建,1965年竣工受益。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11万亩。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滞洪、渔业、滁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等综合效益。
枢纽工程坝身为均质土坝,有主坝、副坝。主坝高程33米,防浪墙顶高程34.1米,坝长1600米,顶宽5至6米,最大坝高26米;副坝高程33.4米,坝长420米,顶宽4米。死水位21米,相应库容40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29米,相应库容44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最大日雨量1050毫米,校核水位32.35米,总库容量8525万立方米,最大泄洪量4360立方米/秒,其中:老泄洪闸300立方米/秒,新泄洪闸2463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1597立方米/秒。老泄洪闸在主坝右岸,共有5孔,每孔净宽5米,底高程24.5米,堰顶高程27.2米,闸上有公路桥,闸下为滚水坝连接一、二级消力池(兼作游泳池),下泄洪水绕护城河、内城河至铁路桥入清流河。新泄洪闸在主坝北部,副坝右端,进口底高程24.5米,共有10孔,每孔净宽7米,闸下有一、二级消力池,下泄洪水经新开挖的泄洪渠入清流河,渠长640米,底宽60米,公路、铁路桥横跨其间。非常溢洪道两处:一在围子王附近,底高程29.5米,宽110米;一在李家炮楼附近,底高程30米,宽150米,均置土埂,顶高32.5米,遇特大洪水时使用。放水涵洞,紧靠原泄洪道右岸,为双孔矩形,每孔净宽1.6米,高2.5米,底板用混凝土浇注,墙身为浆砌块石,顶部钢筋混凝土盖板设计放水流量9.6立方米/秒。
土坝。以沙河集水库西干渠高填方基础建成。土坝分新建与加固两段施工。1958年秋至1965年8月,完成坝顶高程32.5米。施工前,清基清除表层土0.5至1米,开挖深1米、宽2米结合槽1条,河槽两岸边坡各开挖结合槽3条,总长约10至20米。1975年特大洪水后,1977年开始土坝小断面加高。主坝坝顶加高至34米,宽2.5米。是年,根据省水利厅对城西水库枢纽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的批复,按可能出现的最大暴雨保坝要求校核枢纽工程,主坝由原来的小断面高程34米,削低为33米,防浪墙顶高程34.1米。副坝加高为33.4米,顶3米。1976至1986年6月,用粘土灌浆加固坝身,共钻眼327孔,深度5239.3米,灌入泥浆4083.21立方米,折合干土2283.34吨,经探查,浆液填实较好,可防漏杜渗。 老泄洪闸。建于1965年,位于主坝南端山坡岩层上。底高程26米,共5孔,总净宽25米,设计最大泄量706立方米/秒,因内城河面狭窄,障碍物多,最大泄量控制在300立方米/秒。1976年翼墙进行加高加固处理。1985年底,坝高程由26米加高到27.2米。
涵洞。放水涵洞建于1965年,在老泄洪闸右岸山坡上,施工时因对岩石基础爆破开挖,形成岩层裂痕,后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以防渗漏。发电涵洞建于1961年,共3孔,圆形,因水库蓄水量不足灌溉之需,将3孔封闭,取消了发电计划。
新泄洪闸。建于1977年,位于主坝北部,副坝右端,进口底高程24.5米,共10孔,总净宽70米,下游泄洪渠、公路桥、铁路桥均与新泄洪闸同时施工。铁路桥由铁路部门设计施工,1983年枢纽加固工程基本竣工。
灌区工程原灌区范围分布在津浦铁路两侧的琅琊、担子、乌衣、腰铺、汪郢、黄圩等乡,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其中:自流灌区5.6万亩。清流河引江提水工程兴建后,灌溉面积相应减少,迄今,实际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3万亩。其灌区工程有干渠1条,支渠14条及灌区提水站6处。
干渠。自西向南绕老城边境经琅琊、担子、腰铺至乌衣法华村双桥水库,全长21.85公里,渠底高程23至20.5米,底宽4至3米,设计流量10.5至5立方米/秒,已建大小配套建筑物108座,主要为渠首拱圈暗涵500米(上为小商品市场)和石渣山铁路桥暗涵、滁城~全椒公路桥、一板桥、万水桥渡槽、良田及双郢地下涵等。
支渠。14条全长26.5公里,已做配套建筑110座。
灌区提水站。较大的提水站有琅琊乡瓦泥岗一、二级站,腰铺乡纲要一、二、三级站,乌衣镇双桥一、二级站,其它小型提水站,总装机49台套,3944千瓦。另有新桥提水站,为城西水库灌区引江提水站。如遇大旱之年,可提引江水,补充库水之不足。
该水库枢纽、灌区工程施工历时25年,完成土石方405.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2万立方米,混凝土1.74万立方米,至1987年,投资总额为1138.9万元。
独山水库位于大沙河支流二道河上游,因独山名。坝址建于黄泥乡胡郢村,北距沙河集车站16公里。控制面积49.4平方公里,蓄水库容12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兼滞洪、渔业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1956年初建,1957年7月竣工。蚌埠专区水利局设计,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53.3米。可拦蓄百年一遇的洪水。灌溉黄泥、沙河、三官、滁东等4乡(镇)4.94万亩农田。沙河集水库建成后,部分灌区划归沙河集水库,灌溉面积减至3.4万亩,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枢纽工程坝体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57.4米,防浪墙顶高程58.4米;坝长409米,最大坝高20米,坝顶宽2.5米。死水位45.3米,相应库容9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54.3米,相应库容12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百年设计,总库容1915万立方米。溢洪道在大坝左岸,为足闸实用堰。堰下做1/8陡坡与河槽相连接。堰顶高程54.3米,净宽70米,最大泄洪量532立方米/秒,灌溉涵洞在大坝左、右岸各建1条,右涵底高程45米,直径1.25米,左涵底高程48米,净宽0.9×0.9米,为浆砌块石方涵,最大放水量0.75立方米/秒。枢纽工程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石方2.8万立方米,混凝土340立方米,最高上工人数1.18万人。工程建筑物质量较好,自建库以来,土坝未发现过渗漏、管涌和滑坡。1978年安装测压管时,发现有白蚁危害。1979年4月进行防治,挖出蚁巢12穴,捕捉蚁王蚁后29只,消灭大量繁殖蚁。1983年用药物灌浆灭蚁,清除了坝体隐患。
该水库淹没赔偿高程为57米,初建时,因上游淹没区张浦营公社属嘉山县,淹没纠纷难于解决,兴利水位高程53.3米,多年平均输水流量27至3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平均少蓄水500至600万立方米。1974年,张浦营划属滁县,解决了纠纷问题,溢洪道高程增高至54.3米,达到现有标准。1975年,溢洪道由原30米增宽至70米。
渠系工程1956年8月21日施工,翌年7月20日竣工。总干渠1条,长19公里;干渠2条,总长20.3公里;支渠10条,总长18.9公里。姚塘支渠将4处切岭工程改做隧洞,全长200余米,洞高1.7米、宽1米,砖、石浆砌成,缩短了输水线路。毛渠20条,总长10公里。已做渠系建筑物225座,其中:倒虹吸1座,渡槽1座,泄洪闸7座,地下涵6座,公路桥、便桥60座,涵闸、陡门、跌水等150座。渠系工程共完成土方71.37万立方米、石方1.58万立方米、混凝土274立方米。在渠边提水的主要有独山、围墩、雷墩电灌站3座,装机3台套150千瓦。
枢纽、渠系工程共完成土方98.37万立方米,石方4.38万立方米,混凝土614立方米。自建水库至1962年,共投资金额110万元。
小(一)型水库
1987年,全市共有小(一)型水库26座,其主要水库简介如下:
凤凰洼水库位于琅琊山下,坝址在琅琊乡琅琊村,距滁城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500亩,可利灌溉、渔业、生活用水等综合效益。
该水库初建于1952年10月,1954年3月竣工。由滁县专署治淮指挥部工程处设计。坝体均质土坝,长570米,顶高程43.6米,顶宽2.8米,最大坝高14.4米。死水位29.7米,相应库容1万立方米;兴利水位41.6米,相应库容78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日雨量1000毫米校核,洪水位43.3米,总库容量125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底高程41.6米,底宽27.2米;非常溢洪道底宽15米,底高程42米。放水涵洞为竖井闸门人工启闭。全县动员6000名劳力投入施工,累计工日36.4万工,完成土石方14.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26万立方米,总投资金额27万元。
1981年采用灌浆密实处理土坝0+040~0+200段(高程36.7米以下)渗水。
灌区工程有主干渠1条,全长3公里。主要建筑物有涵闸4座,设计放水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800亩。城西水库建成后,灌区与城西水库合为一体,配合灌溉,实际灌溉面积1000亩左右。
红石沟水库位于清流河上游,因土坝右岸为红石坂土而名。坝址在沙河镇油坊村胡郢、大坝生产队。控制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含上游燕子湾水库33平方公里),兴利库容48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营渔业。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34米,防浪墙顶高程34.7米,顶宽3.5米,坝长350米,最大坝高程11米;副坝顶高程32至33米,宽2.5至3米,长400米。溢洪道底宽38米,底高程29米,相应库容量150万立方米;非常溢洪道宽270米,平均底高程31米。放水闸底宽1.8米,底高程28.2米,相应死库容110立方米,兴利库容48万立方米,总库容5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5万亩,其中:提水灌溉0.9万亩,自流灌溉0.35万亩。自流干渠1条,长3.5公里,灌溉流量0.4立方米/秒。 该水库建于1959年10月,1960年初步受益。初由沙河公社油坊大队群众自发兴建土坝,因坝身矮,坡度陡,质量差,防洪标准较低。为增强防洪能力,1964年坝顶加高到高程31至32米,溢洪道留在土坝右岸土基上。1968年,县水利局规划设计按50年一遇的洪水保坝安全要求,土坝高程增至33米,溢洪道移至右岸红砂石山坡上,底高程29.2米,底宽20米。1975年8月,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按防洪安全要求,坝顶高程增至34米,溢洪道底高程29米,宽38米。溢洪道上游引水渠上,建钢筋混凝土预制海鸥式拱桥1座,共3孔,每孔跨度15米,桥下做翻板闸墩(因淹没问题未定,闸门未安装)。1976年配套设施基本竣工。
红花桥水库位于小沙河上游,以传说古卖花人捐赠所建“红花桥”而名。坝址在花山乡唐郢村魏郢。控制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兴利库容450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62万亩。
1966年唐郢大队附近生产队因抗旱保苗自愿联合拦河打坝蓄水。1969年,花山公社组织全乡劳力扩建。1976年,最大坝高加到15米,溢洪道底宽20米,蓄水库容达到160万立方米。有放水涵洞1座,干渠5公里,灌溉面积约4400亩。1978年特大干旱,小水库均已干涸,而该库水资源丰富,灌区农田保收。是年底,县水利局上报扩建规划,1983年再次修正设计,经省、地水利部门审批,历经数载冬春兴建,至1985年,顶高程增至69.5米,防浪墙顶高程70.5米,最大坝高20米,溢洪道由大坝左岸移至右岸,底宽20米,底高程67米,兴利库容增至450万立方米,非常溢洪道底宽60米,底高程69米。因下游有城西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最高洪水位为69.36米,总库容量714万立方米。大坝两端建有防水涵洞,南涵为竖井闸门,浆砌块石拱涵,以启闭机控制,底高程57米,底宽1米,底高1.5米,放水流量1.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3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8000亩。北涵为卧式涵(钢筋混凝土预制卧涵),底高程56.5米,孔径为50厘米,设计放水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100亩。
灌区有南北干渠2条,南干渠4.5公里,设计流量1.1立方米/秒,实际灌溉面积6200亩。主要建筑物有沈郢倒虹吸,钢筋混凝土预制涵管,直径80厘米,长5米,总长613米;隧洞2处,长550米,洞宽2米,高1.8米;涵闸5座。北干渠长度2.2公里,灌溉面积2000亩。
1987年滁州市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1987年滁州市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西北山水,盈涸不常,惟因地之高下,潴以为塘、为沛;引以为沟;堵以为坝、为堰。”
宋代,滁州有塘86、沛17、堰3、沟2;明清时期有大塘33、坝10、堰2。
清代境内兴建较大的塘坝3处:黄官塘(旧址在今琅琊乡陡岗村二里,后逐渐淤平)、清水坝(今常山乡鸦窝集村境内)、薄阳坝(原薄阳城遗址今腰铺乡薄阳队)。民国时期,客籍人口不断流入,大片荒地被开发利用,塘坝数量随之增多。民国21年《安徽通志》记载,滁县境内有大塘大坝13处。至1949年,全县共有各类塘坝2.07万处,工程蓄水量3460万立米。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大塘坝多属合伙共有,小塘随田庄属私有或合伙共有。此期间,农民兴修塘坝积极性提高,至1952年,塘堤经整修后,蓄水量达到3760万立米。农业合作化以后,采取共修共管的方针,对塘坝进一步整修,并扩建渠系配套,至1957年,全县共有塘坝2.08万处,蓄水量达到6294万立米(含15座小型水库)。50至60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实行“以蓄为主、蓄泄兼施”的治水方针,用“民办”、“公助”等方法大兴水利。仅1958年全县即动员数万人上工,最高上工人数达10万众,共完成土方891.7万立方米,其声势之大,历史罕见。随着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兴建,废弃了一些小塘坝。6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学大寨”,全县大兴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联塘并塘,使塘坝锐减,至1978年尚有塘坝1.06万处。
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全市以“两水一牧”为突破口,开挖成片鱼塘,兴建精养鱼池和当家塘。至1987年,全市共有塘坝1.06万座。蓄水工程总容量4463万立米,其中:兴利容量2715.3万立米,蓄水容量2784.7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4.88万亩,塘容率为3.6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主要塘坝分述如下:
大官塘位于滁东乡高庙村官塘冲上游。原为拦冲筑坝蓄水,灌溉农田。民国37年(1948年)11月,滁县官塘冲水利渔牧生产合作社规划设计官塘冲为蓄水库工程,报请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农田水利工程处,要求美援运用委员会给予贷款支持和派员督导施工。因资金无着,工程未见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1975年10月,将大官塘扩建为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最大坝高4.6米,坝长353米,总库容85万立米,蓄水库容61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
苏塘位于大王乡梁塘村,总面积974亩,为境内最大的水塘。塘埂土质较好,盛水不漏,历史上,来安县三城乡亦受益(或受洪涝)。60年代后期獾子坝水库建成后,灌溉主要靠水库水源,1972年废苏塘,改为水稻田。
海东大坝位于皇甫乡皇甫村窝子李。民国30年(1941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住此,关怀民众饮用水之难率当地军民共建。70年代经整修扩建,蓄水容量7万立米。为纪念当年于此建坝的徐海东,众皆称之为“海东大坝”。
深秀湖原名和平水库(和平坝),位于“峰回路转”至琅琊寺途中左侧。古为琅琊溪临溪垂钓之所。1956年,省长黄岩来滁县视察工作,游览琅琊山,听取琅琊寺僧根如法师建蓄水坝的建议,指示县长曹吾民和水利部门兴建。1957年12月破土动工,翌年夏竣工。坝长60米,坝高16米,总面积540平方米,蓄水量5万立米。湖水上源连接琅琊溪,循山谷蜿蜒曲折,淙淙流淌,汇其它泉水而入湖。下通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氵爰,碧清透底。
80年代,为发展旅游事业,取“蔚然深秀”之意改名为“深秀湖”。湖内建有湖心亭、九曲桥、水榭、轩廊、石矶。现为琅琊山主要景点之一。
宋代塘、沛、堰、沟一览表
明代以后塘、坝、堰一览表
二、水库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无水库工程。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建成第一座凤凰洼小(一)型水库,蓄水容量108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00万立方米。1957年建成独山水库(中型)1座及其它小(二)型水库13座,蓄水容量1480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184万立方米。1958至1960年相继兴建沙河集(大型)、城西(中型)水库。至1967年,全县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60座,蓄水容量14578万立方米,兴利容量8038万立方米。1978年,大中型水库依旧,小(一)型水库共有28座,小(二)型水库有113座,蓄水容量17450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4924万立方米。
1979年后,水库建设注重管理,主攻挖潜配套和除险加固。1979至1987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各类除险、配套工程314项,完成土石方3700万立方米,增加蓄水容量1100万立方米。至1987年经审定全市共有各类水库14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6座,小(二)型水库112座。全市蓄水工程总容量42660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容量15940万立方米,中型11246万立方米,小(一)型5711.7万立方米,小(二)型5299.2万立方米。兴利容量18695.3万立方米,其中:水库兴利容量15980万立方米。在总容量中蓄水容量21331.5万立方米,其中:水库蓄水容量18546.9万立方米。全市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0.9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81万亩。
大型水库
沙河集水库坝址位于沙河集和津浦铁路西1公里处。1958年9月兴建,1963年竣工受益。为安徽省10个大型水库之一。大坝建于清流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灌区分布在清流河两侧和水库上游,有效灌溉面积23.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5.57万亩。现有坝顶高程44.4米,防浪墙顶高程45.4米,坝长720米,顶宽4.6米。死水位31.6米,相应库容15万立方米;兴利水位40.5米,相应库容1.0513亿立方米(因淹没赔偿未解决,现有兴利水位37.5米,相应库容58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最大日雨量1100毫米,保坝库容1184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43.62米,相应库容1.696亿立方米。该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收滞洪、养鱼、发电、通航综合效益。
枢纽工程土坝。坝身为均质土坝,先后分6期培坡加高。第一期,1958年10月至1959年5月,完成坝顶高程34.5米。施工前,对坝址进行地质勘探和坝基处理,老河床截水槽挖深3至4米,底宽8至10米,清基至新鲜岩层,两岸山坡部分做截水槽,以粘性较大的土壤回填,河与两侧山坡岩石层的基础处理,在高程32米以上部分,因受汛期影响,土料压实质量较差。第二期,1959年10月1960年5月,完成坝顶高程38至39米,在0+500桩号以南的右岸32米高程处,坝内用两层风化石代替土料,厚约2.5米,长80米,压实质量较差。以上两期工程土方均系民工完成。第三期,1961年3至7月,完成坝顶高程40至40.5米。第四期,1962年,完成坝顶高程41.5米,在坝后筑灌渠。第五期,1974年冬,坝顶加高至44米,填平坝后渠道,在右坝头新建放水涵洞。第六期,1978年,坝顶加高到44.4米,宽4.6米,达最终标准。为补救质量,南坝头与山坡接合处,同年4月由省灌浆队进行浇渗灌浆处理。
泄洪闸。1974年地区水利局设计,翌年3月,由地区水利支队在原溢洪道上施工新建,1977年竣工。为开敞式钢筋弧形闸门,底高34.5米,分4孔,总净宽40米,最大泄洪总量1815立方米/秒,安装4台(2×25吨/台)电动启闭机,下游消能为跳鼻坝。
非常溢洪道。据1975年8月洪水保坝安全要求,1976年在泄洪闸左侧新建非常溢洪道,宽200米,底高37.5、39.5米各占1/2,最大泄洪流量3085立方米/秒,岩石基础。
放水涵洞。1974年冬,在右坝头建南涵洞。为钢筋盖板式涵洞,底高29.1米,宽2.5米,高3.3米,长59米,设计放水流量14.3立方米/秒。1976年,发现涵洞浆砌块石漏水,用环氧树脂修补与水泥砂浆浇渗处理。北坝头原有涵洞,除放空库水、泄洪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使用。在泄洪闸左岸翼墙留一孔(60厘米)圆形涵洞,灌溉左岸3000亩农田。
灌区工程灌溉渠系。总干渠,原设计自灌溉北涵起,经坝后渠,小孤山600米石方段,沿津浦铁路两侧,经高王庙切岭至津浦铁路1123号桥止,长5.9公里。1974年废除坝后渠道,现有长度5.32公里。岩石段600米,纵坡1/2000,边坡1:0.5;高王庙切岭段,纵坡1/5000,边坡1:2,渠底(高程)4米以上,每3米设一平台,宽2米;其它段,纵坡均为1/10000,边坡1:1.5。原设计流量14.2立方米/秒,现为11.74立方米/秒。渠首水位31.29米,渠末水位30.2米。东干渠,自总干渠引水后,穿津浦铁路1123号桥孔向东于孙上户经倒虹吸穿越大沙河;经三官填方渠道,折向东南,沿27米等高线开挖,经蒋庙、红大畈子、胡楼切岭,渠线沿26米等高线布置,经东营房切岭,在大官塘水库及水库坝脚、双枪水库坝顶通过,过滁州至水口公路至滁东、大王乡,全长34.7公里。大王乡划归引江灌区后,渠道全长25.7公里。坡度,纵坡为1/10000,边坡1:1.5;三官填方与蒋庙、胡楼、东营房等切岭段,纵坡1/5000,边坡1:2。设计过水流量9.06至9.28立方米/秒,水位30.2至24.33米,灌溉面积10.98万亩。南干渠,沿30米等高线开挖,经金塘庄,陈郢至大金桥节制闸,全长7公里。坡度,纵坡为1/10000,边坡1:1.5,设计流量1.98至0.85立方米/秒,水位30.65至29.36米,灌溉面积1.98万亩。支渠,设计28条,除大王乡划归引江灌溉区外,现有22条,其中:东干渠19条,南干渠3条。
渠系建筑物。据1984年10月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设计规划,控制工程建筑物858座,交叉建筑物185座,桥梁工程432座,水工建筑物总计1475座。现已建成建筑379座,其中渡漕3座、倒虹吸2座、地下涵3座、分水闸6座、渠岸跌水46座、溢洪道1座、桥梁85座、人行便桥55座。较大的建筑物为清流倒虹吸,1965年专地区水利局设计,箱形混凝土结构,方形过水断面,1.8×18米,全长235米,进出水口底高程分别为27.72、25.33米,设计过水流量8.8立方米/秒。经投入使用崩裂,1969年加固设计,拆除原顶板内壁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断面高2米、宽1.25米,过水断面1.42平方米,设计过水流量6.4立方米/秒。
提水工程1962年开挖干渠工程,1965年兴建渠系提水站6处。多为一、二、三级固定站,装机容量100至300千瓦。1984年规划设计调整为34座,总装机53台套,2897千瓦,提水流量9.3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9.35万亩,灌溉高程65米以下。规划兴建的提水站分布在下游渠系有:总干渠,白米一、二级站;南干渠,金塘庄一、二级站;东干渠,向阳一、二、三级站,西田郢一、二、三级站,大官塘一、二级站,大王站,六支渠庙山一、二级站,清流一、二级站,周岗、珠龙、兴珠、双塘站等8处,总装机8台套,463千瓦,提水量1.6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沙河镇兴建有草王、牛牧岭、下葛等站,总装机3台套,120千瓦,提水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00亩。
1984年沙河集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竣工,施工期历时26年之久,最高投入施工人数万余人。至1985年,枢纽、灌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74.79万立方米,投资经费750.7万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615.95万元。
中型水库
城西水库位于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下游,坝址在滁城西门外。控制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8525万立方米。坝顶比城内中心街地面高15米,正常蓄水位比地面高10米。因库位居高临下,紧靠滁城和津浦铁路,安徽省水利厅定为重要中型水库,防洪标准提高一级。
该库1958年12月始建,1965年竣工受益。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11万亩。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滞洪、渔业、滁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等综合效益。
枢纽工程坝身为均质土坝,有主坝、副坝。主坝高程33米,防浪墙顶高程34.1米,坝长1600米,顶宽5至6米,最大坝高26米;副坝高程33.4米,坝长420米,顶宽4米。死水位21米,相应库容40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29米,相应库容44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最大日雨量1050毫米,校核水位32.35米,总库容量8525万立方米,最大泄洪量4360立方米/秒,其中:老泄洪闸300立方米/秒,新泄洪闸2463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1597立方米/秒。老泄洪闸在主坝右岸,共有5孔,每孔净宽5米,底高程24.5米,堰顶高程27.2米,闸上有公路桥,闸下为滚水坝连接一、二级消力池(兼作游泳池),下泄洪水绕护城河、内城河至铁路桥入清流河。新泄洪闸在主坝北部,副坝右端,进口底高程24.5米,共有10孔,每孔净宽7米,闸下有一、二级消力池,下泄洪水经新开挖的泄洪渠入清流河,渠长640米,底宽60米,公路、铁路桥横跨其间。非常溢洪道两处:一在围子王附近,底高程29.5米,宽110米;一在李家炮楼附近,底高程30米,宽150米,均置土埂,顶高32.5米,遇特大洪水时使用。放水涵洞,紧靠原泄洪道右岸,为双孔矩形,每孔净宽1.6米,高2.5米,底板用混凝土浇注,墙身为浆砌块石,顶部钢筋混凝土盖板设计放水流量9.6立方米/秒。
土坝。以沙河集水库西干渠高填方基础建成。土坝分新建与加固两段施工。1958年秋至1965年8月,完成坝顶高程32.5米。施工前,清基清除表层土0.5至1米,开挖深1米、宽2米结合槽1条,河槽两岸边坡各开挖结合槽3条,总长约10至20米。1975年特大洪水后,1977年开始土坝小断面加高。主坝坝顶加高至34米,宽2.5米。是年,根据省水利厅对城西水库枢纽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的批复,按可能出现的最大暴雨保坝要求校核枢纽工程,主坝由原来的小断面高程34米,削低为33米,防浪墙顶高程34.1米。副坝加高为33.4米,顶3米。1976至1986年6月,用粘土灌浆加固坝身,共钻眼327孔,深度5239.3米,灌入泥浆4083.21立方米,折合干土2283.34吨,经探查,浆液填实较好,可防漏杜渗。 老泄洪闸。建于1965年,位于主坝南端山坡岩层上。底高程26米,共5孔,总净宽25米,设计最大泄量706立方米/秒,因内城河面狭窄,障碍物多,最大泄量控制在300立方米/秒。1976年翼墙进行加高加固处理。1985年底,坝高程由26米加高到27.2米。
涵洞。放水涵洞建于1965年,在老泄洪闸右岸山坡上,施工时因对岩石基础爆破开挖,形成岩层裂痕,后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以防渗漏。发电涵洞建于1961年,共3孔,圆形,因水库蓄水量不足灌溉之需,将3孔封闭,取消了发电计划。
新泄洪闸。建于1977年,位于主坝北部,副坝右端,进口底高程24.5米,共10孔,总净宽70米,下游泄洪渠、公路桥、铁路桥均与新泄洪闸同时施工。铁路桥由铁路部门设计施工,1983年枢纽加固工程基本竣工。
灌区工程原灌区范围分布在津浦铁路两侧的琅琊、担子、乌衣、腰铺、汪郢、黄圩等乡,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8万亩,其中:自流灌区5.6万亩。清流河引江提水工程兴建后,灌溉面积相应减少,迄今,实际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3万亩。其灌区工程有干渠1条,支渠14条及灌区提水站6处。
干渠。自西向南绕老城边境经琅琊、担子、腰铺至乌衣法华村双桥水库,全长21.85公里,渠底高程23至20.5米,底宽4至3米,设计流量10.5至5立方米/秒,已建大小配套建筑物108座,主要为渠首拱圈暗涵500米(上为小商品市场)和石渣山铁路桥暗涵、滁城~全椒公路桥、一板桥、万水桥渡槽、良田及双郢地下涵等。
支渠。14条全长26.5公里,已做配套建筑110座。
灌区提水站。较大的提水站有琅琊乡瓦泥岗一、二级站,腰铺乡纲要一、二、三级站,乌衣镇双桥一、二级站,其它小型提水站,总装机49台套,3944千瓦。另有新桥提水站,为城西水库灌区引江提水站。如遇大旱之年,可提引江水,补充库水之不足。
该水库枢纽、灌区工程施工历时25年,完成土石方405.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2万立方米,混凝土1.74万立方米,至1987年,投资总额为1138.9万元。
独山水库位于大沙河支流二道河上游,因独山名。坝址建于黄泥乡胡郢村,北距沙河集车站16公里。控制面积49.4平方公里,蓄水库容12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兼滞洪、渔业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1956年初建,1957年7月竣工。蚌埠专区水利局设计,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53.3米。可拦蓄百年一遇的洪水。灌溉黄泥、沙河、三官、滁东等4乡(镇)4.94万亩农田。沙河集水库建成后,部分灌区划归沙河集水库,灌溉面积减至3.4万亩,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枢纽工程坝体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57.4米,防浪墙顶高程58.4米;坝长409米,最大坝高20米,坝顶宽2.5米。死水位45.3米,相应库容90万立方米;兴利水位54.3米,相应库容120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百年设计,总库容1915万立方米。溢洪道在大坝左岸,为足闸实用堰。堰下做1/8陡坡与河槽相连接。堰顶高程54.3米,净宽70米,最大泄洪量532立方米/秒,灌溉涵洞在大坝左、右岸各建1条,右涵底高程45米,直径1.25米,左涵底高程48米,净宽0.9×0.9米,为浆砌块石方涵,最大放水量0.75立方米/秒。枢纽工程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石方2.8万立方米,混凝土340立方米,最高上工人数1.18万人。工程建筑物质量较好,自建库以来,土坝未发现过渗漏、管涌和滑坡。1978年安装测压管时,发现有白蚁危害。1979年4月进行防治,挖出蚁巢12穴,捕捉蚁王蚁后29只,消灭大量繁殖蚁。1983年用药物灌浆灭蚁,清除了坝体隐患。
该水库淹没赔偿高程为57米,初建时,因上游淹没区张浦营公社属嘉山县,淹没纠纷难于解决,兴利水位高程53.3米,多年平均输水流量27至3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平均少蓄水500至600万立方米。1974年,张浦营划属滁县,解决了纠纷问题,溢洪道高程增高至54.3米,达到现有标准。1975年,溢洪道由原30米增宽至70米。
渠系工程1956年8月21日施工,翌年7月20日竣工。总干渠1条,长19公里;干渠2条,总长20.3公里;支渠10条,总长18.9公里。姚塘支渠将4处切岭工程改做隧洞,全长200余米,洞高1.7米、宽1米,砖、石浆砌成,缩短了输水线路。毛渠20条,总长10公里。已做渠系建筑物225座,其中:倒虹吸1座,渡槽1座,泄洪闸7座,地下涵6座,公路桥、便桥60座,涵闸、陡门、跌水等150座。渠系工程共完成土方71.37万立方米、石方1.58万立方米、混凝土274立方米。在渠边提水的主要有独山、围墩、雷墩电灌站3座,装机3台套150千瓦。
枢纽、渠系工程共完成土方98.37万立方米,石方4.38万立方米,混凝土614立方米。自建水库至1962年,共投资金额110万元。
小(一)型水库
1987年,全市共有小(一)型水库26座,其主要水库简介如下:
凤凰洼水库位于琅琊山下,坝址在琅琊乡琅琊村,距滁城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500亩,可利灌溉、渔业、生活用水等综合效益。
该水库初建于1952年10月,1954年3月竣工。由滁县专署治淮指挥部工程处设计。坝体均质土坝,长570米,顶高程43.6米,顶宽2.8米,最大坝高14.4米。死水位29.7米,相应库容1万立方米;兴利水位41.6米,相应库容78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可能日雨量1000毫米校核,洪水位43.3米,总库容量125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底高程41.6米,底宽27.2米;非常溢洪道底宽15米,底高程42米。放水涵洞为竖井闸门人工启闭。全县动员6000名劳力投入施工,累计工日36.4万工,完成土石方14.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26万立方米,总投资金额27万元。
1981年采用灌浆密实处理土坝0+040~0+200段(高程36.7米以下)渗水。
灌区工程有主干渠1条,全长3公里。主要建筑物有涵闸4座,设计放水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800亩。城西水库建成后,灌区与城西水库合为一体,配合灌溉,实际灌溉面积1000亩左右。
红石沟水库位于清流河上游,因土坝右岸为红石坂土而名。坝址在沙河镇油坊村胡郢、大坝生产队。控制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含上游燕子湾水库33平方公里),兴利库容48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营渔业。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34米,防浪墙顶高程34.7米,顶宽3.5米,坝长350米,最大坝高程11米;副坝顶高程32至33米,宽2.5至3米,长400米。溢洪道底宽38米,底高程29米,相应库容量150万立方米;非常溢洪道宽270米,平均底高程31米。放水闸底宽1.8米,底高程28.2米,相应死库容110立方米,兴利库容48万立方米,总库容5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5万亩,其中:提水灌溉0.9万亩,自流灌溉0.35万亩。自流干渠1条,长3.5公里,灌溉流量0.4立方米/秒。 该水库建于1959年10月,1960年初步受益。初由沙河公社油坊大队群众自发兴建土坝,因坝身矮,坡度陡,质量差,防洪标准较低。为增强防洪能力,1964年坝顶加高到高程31至32米,溢洪道留在土坝右岸土基上。1968年,县水利局规划设计按50年一遇的洪水保坝安全要求,土坝高程增至33米,溢洪道移至右岸红砂石山坡上,底高程29.2米,底宽20米。1975年8月,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按防洪安全要求,坝顶高程增至34米,溢洪道底高程29米,宽38米。溢洪道上游引水渠上,建钢筋混凝土预制海鸥式拱桥1座,共3孔,每孔跨度15米,桥下做翻板闸墩(因淹没问题未定,闸门未安装)。1976年配套设施基本竣工。
红花桥水库位于小沙河上游,以传说古卖花人捐赠所建“红花桥”而名。坝址在花山乡唐郢村魏郢。控制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兴利库容450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62万亩。
1966年唐郢大队附近生产队因抗旱保苗自愿联合拦河打坝蓄水。1969年,花山公社组织全乡劳力扩建。1976年,最大坝高加到15米,溢洪道底宽20米,蓄水库容达到160万立方米。有放水涵洞1座,干渠5公里,灌溉面积约4400亩。1978年特大干旱,小水库均已干涸,而该库水资源丰富,灌区农田保收。是年底,县水利局上报扩建规划,1983年再次修正设计,经省、地水利部门审批,历经数载冬春兴建,至1985年,顶高程增至69.5米,防浪墙顶高程70.5米,最大坝高20米,溢洪道由大坝左岸移至右岸,底宽20米,底高程67米,兴利库容增至450万立方米,非常溢洪道底宽60米,底高程69米。因下游有城西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最高洪水位为69.36米,总库容量714万立方米。大坝两端建有防水涵洞,南涵为竖井闸门,浆砌块石拱涵,以启闭机控制,底高程57米,底宽1米,底高1.5米,放水流量1.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3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8000亩。北涵为卧式涵(钢筋混凝土预制卧涵),底高程56.5米,孔径为50厘米,设计放水流量0.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100亩。
灌区有南北干渠2条,南干渠4.5公里,设计流量1.1立方米/秒,实际灌溉面积6200亩。主要建筑物有沈郢倒虹吸,钢筋混凝土预制涵管,直径80厘米,长5米,总长613米;隧洞2处,长550米,洞宽2米,高1.8米;涵闸5座。北干渠长度2.2公里,灌溉面积2000亩。
1987年滁州市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1987年滁州市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