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运网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滁州设邮政箱局,辟邮路4条:滁州、浦口、江宁(南京);滁州、池河;滁州、全椒;滁州、来安。民国期间滁县邮运南北以津浦铁路为主线。民国36年(1947年),浦口至徐州每日往返4班火车,设有邮车专间,步班邮路主要有滁县至来安23.7公里、滁县至全椒31.7公里、滁县至水口3条。
民国37年底国民党政府军南逃,破坏铁路,火车邮路一度中断。滁县邮局组织滁县至六合县竹镇,滁县至来安至炳辉(天长)县;滁县至嘉山(明光)、临淮关、蚌埠;滁县至全椒4条邮路。解放后于民国38年5月,铁路邮运恢复。1953年接发南下、北上邮运车各4次;1987年接发邮运车次达:南下7次,北上6次,本市邮件可直达祖国各地。在火车邮路恢复的同时,滁县与外县及市内、农村邮路也逐步改善。
县外邮路1949年滁县邮政局开通滁县至全椒、滁县至来安委办汽车邮路。1964年,合肥至天长委办汽车邮路开通,滁县对外基本没有步班邮路。
市内邮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民国2年(1913年),滁县城里仅配信差1人。民国3年,划城内为南、北两段,配信差2人,每日投送一次。解放初,增东段。1954年,划分4段,日投两班。1958年后,强调“以报为纲,随到随投报”,一度增投夜班。1982年增划为11段。1985年又增2个郊区段(日投一班)。1986年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展,又增加2个投递段,至此,仍有少数高层楼房和居民区,不能直投到户。
农村邮路解放前,农村邮路以代办所为线。民国25年(1936年),配乡邮差(乡邮递员)2人,分投东、西两片农村。解放初,成立珠龙、施集、沙河、乌衣四个区邮局,每局配交通员5至6人,邮路到各乡。1949年10月,区邮局撤销(乌衣局未动),改设邮政代办所19处,农村形成三条环形邮路:滁县、珠龙、广卫、大柳、曲亭、皇甫、章广、胡集、小马厂、鸦窝集、常山岭、李集、施集、杨饭店为第一路。该路最长,配乡邮员5人,逐日递送,第一夜宿大柳,第二夜宿常山岭,第三天返局。滁县、大王郢、北腰铺、新集、黄泥、三官为第二路,乌衣、新华、赵桥、黄圩、贯龚、韦家湾、汪郢、法华、担子、伏家湾为第三路。1951年,农村邮路调整,总长447公里。1953年全县划邮路6条:滁县~黄泥53.5公里;滁县~大王郢~伏家湾63.4公里;滁县~珠龙~大柳~磨盘山104.2公里;滁县~张浦营34.6公里;滁县~皇甫79.7公里;乌衣~吴港33.5公里。全长368.9公里(其中自行车班138.8公里)。贯通6区55乡、镇,贯通率达64.7%。未贯通的乡,组织群众邮路13条,由乡指派人员义务投送。1958年,滁县至章广改为委办汽车邮路,章广、施集、李集、常山等处邮件交长途公共汽车带运。全县邮路调整为817公里。其中:汽车邮路60公里,自行车邮路679公里,步班邮路78公里。1959年邮路达2145公里。1959年以后,整顿农村邮路,先以乌衣为试点,与学校签订合同,建立12个“少年邮局”,负责投送144个生产队信件。1962年对农村邮路进行全面整顿,裁减大部分公社邮递员,保留了721公里邮路,投递深度达到公社和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建立“红领巾捎转站”,利用小学生捎转信、报。1964年以后,邮路逐年都有调整和伸延。1985年1月,随着乡办邮电所的设立,邮电局自编力量将邮件运至乡、镇邮电局、所;农村投递大部分改由乡办邮递员投送。年末,滁州农村委办汽车邮路4条:滁州、花山、施集、李集、常山、章广、皇甫;滁州、城郊、珠龙、大柳、磨盘山;滁州、担子、乌衣、黄圩;滁州、滁东、三官、黄泥、张浦营。农村邮路67条,全长2486公里。1987年,农村邮路除达到村民委员会外,大部分村庄也在邮路范围中。
二、邮政业务
函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滁州开办邮政箱局,开始出售邮票、明信片、邮政章程,收寄平信和挂号信件。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邮政局,增办印刷品、新闻纸、贸易契。11月增办商务传单,12月增办保险信函。民国10年11月,开始航空寄递。民国23年10月,收寄平快信件,民国27年5月起增办国内保价信函。民国36年2月,试办国内报值挂号函件。解放后,于民国38年8月,开办国内保价信函和国内报值挂号。1950年6月,开始收寄装现钞保价信。1953年后,停办函件快递。1960年10月,开始收寄特种挂号信件。1961年11月,对特种挂号信函装寄内容规定:限寄粮、油、布票和团员组织关系、粮油供应、户口转移介绍信等。1961年8月停办装现钞挂号信函。1966年9月起,对毛泽东著作一律作挂号印刷品免费寄递。1969年4月起,取消原实行的军事邮件免费寄递规定,5月起取消毛泽东著作免费寄递。1984年10月,实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兵免费寄家信。1987年11月,开办快件业务,地区邮电局为首批试办局。
函件资费解放前不断调整。民国29年,随着通货膨胀,函件资费增长更快。开始,本埠4分,外埠8分。民国33年,为1元、2元;民国37年涨至5000元、15000元(法币)。解放后按实物(小米)价核定,初为300元,后改500元(旧人民币,下同)。1950年2月起执行全国邮资统一标准,平信重20克,收费800元,1955年按新人民币折算为8分,直至1987年未变。
计费信件出口业务量,据《民国28年5月份邮件统计总表》记载,普通平信国内3119件,国际90件;明信片国内412件,国际31件;挂号信件,国内451件,国际1件;航空信件计73件(含国内挂号11件);快递信件124件,小包邮件13件。新中国建立后,信件出口量激增。1950年出口信件29.48万件,收入2.16万元;1960年出口86.77万件,收入5.83万元;1970年出口99.51万件,收入8.3万元;1980年出口212.53万件,收入13.76万元;1987年出口257.4万件,收入18.74万元。
包件包裹分普通包裹和保价包裹两种。滁县邮政局从民国3年(1914年)收寄包裹。据安徽邮政管理局《民国28年5月份邮件统计总表》记载,全月收寄包裹14件,重11公斤,资费97元。民国37年5月份收寄包裹443件,重7922公斤,资费17434.5万元(法币)。当年11月25日,因战事交通梗阻,省局下令停止收寄保价包裹(实际普通包裹也随之停收)。解放后于民国38年6月20日恢复办理普通包裹,随后又恢复办理保价包裹。每件保价金额为人民币250万元(旧币),同时开办代收货价包裹。
1950年8月1日省局核定滁县承运15公斤以上包裹。滁城药材商利用邮寄迅速、方便且能为之代收货款的便利,大量交寄药材包裹;邮局为发展业务增加收入,也积极主动揽收。包裹出口量逐年上升。1953年,邮电部门开展“纠偏”运动,纠正发展业务中强拉硬派和揽收包件中过份迁就商户的不良倾向,并取消代收货价、货物等项。当年7月,邮(政)铁(路)分工,邮局只收15公斤以下包裹,超重者由铁路运输部门办理。1979年保价包裹分为甲、乙两类,乙类保价包裹价值30元以上者,处理手续和普通包裹同,损失赔偿按保价处理。1981年,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商品经济活跃,商品包裹大量增加。1986年,邮政试办快件业务,包裹亦可办理快件,以提高寄递速度。1987年商品包裹列为专项,按普通包裹加价50%计收。解放后历年包件出口,1950年为0.17万件,收入0.34万元;1960年1.24万件,收入0.92万元;1970年1.5万件;收入1.15万元;1980年出口3.31万件,收入2.25万元;1987年出口5.24万件,收入14.97万元。
汇兑滁县邮政局办理汇兑业务,见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第二篇通邮局所》,列为旱汇局(即不通轮轨局)。民国15年(1926年)前汇兑功能为汇(二)类局,即汇款限额1000元。民国24年,安徽邮政管理局第105号通令改滁县邮局汇兑功能为汇(一),即办理国内汇兑、电报汇兑及代收货价,以明光为电报汇票转汇局。民国34年8月21日,全国邮政储金汇业局渝汇字第143号通令,改订汇款办法:5万元以上汇款,使用高额汇票,5万元以下使用普通汇票。滁县被列为使用高额汇票局。民国35年4月,滁县电信营业处成立,电报汇款不再发明光转汇,并成为全椒、来安、乌衣邮局的电报转汇局。当时滁县邮政局管辖的邮政代办所办理小额汇款的有:嘉山车站(今三界)、张八岭、水口、滁城南门大街、东关大街、珠龙桥、沙河集7所。滁县解放前,因战争汇兑业务曾一度中断。
解放后,于民国38年7月1日,恢复办理普通汇票、定额汇票和电报汇款。1959年4月1日起,实行新汇票制,使用专用汇票,手续简便。1964年开放个人向西藏自治区各地间的汇款,至此,邮政汇兑可遍通全国(除台湾外)。
解放初期,邮政汇款100元以下每张汇票收款5分。1953年改为一律收汇费0.2元。1958年1月1日起改按汇款金额的1%计收汇费,每张汇票最低收汇费0.1元。1950年全年开发汇票0.65万张,收汇费0.14万元。以后逐年上升。1969年开发汇票3.52万张,收汇费0.61万元;1970年开发汇票4.39万张,收汇费0.91万元;1980年开发汇票6.85万张,收入汇费2.54万元;1987年开发汇票7.67万张,收入汇费5.23万元。
报刊发行解放前报纸发行是由报社直接联系代销人销售。滁城有东大街余某经销上海《申报》、《新闻日报》;张家巷邓某经销上海《大公报》、《文汇报》;南大桥欧阳某经销南京《导报》、《中央日报》、《救国报》、《扫荡报》等。每种报纸期发份数约200~300份。私人经销采取预订、预约、零售等方式。代销人本人或家属投送到户,也有雇工代送的。
解放初,邮局沿用解放区交通站发行与投送党报的经验,经办党内发行的一些报、刊的代订代销和投送。1950年4月邮、发合一,邮局接办全国各种报纸的发行工作。1953年1月,各种杂志由新华书店统交邮局发行,原代销人继续向邮局批销。当时发行量不多,年底报纸期发数仅0.28万份,杂志0.17万份。1956年,取消私人批销,报刊发行、预订、零售由邮局专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报刊订销期发数逐年增长。1960年报纸期发0.75万份,收入0.81万元,杂志期发0.46万份,收入1.90万元;1970年报纸期发1.1万份,收入7.1万元,杂志期发0.13万份,收入1.42万元;1980年报纸期发3.73万份,收入40.71万元,杂志期发4.56万份,收入8.34万元。1987年报纸期发增长到10.93万份,收入112.32万元,杂志期发10.16万份,收入25.21万元。
1950~1987年滁州市函件、包件、汇票出口和报刊发行情况表

部分年份滁州市长话、市话、农话收入概况表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