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网点分布
一、供销商业公司
市土产杂品公司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中国土产公司华东区皖北分公司滁县支公司,隶属专区,地址在滁城西大街66号。1955年12月下放到县,移属滁县供销合作社,改为土产经营部。1958年随同供销社合并到县商业局。1961年10月供销社由县商业局分出。1962年土产经营部改为土副经理部和日杂经理部。1965年改为土产杂品公司。1984年随县改市改为市土产杂品公司。经营范围随国家经济发展而变化。50年代初经营粮食、油料、棉、麻、猪鬃、皮张、羽毛、药材、陶瓷、木铁具等。以后,粮油棉实行统购,一、二类物资收购实行专业分工和分级管理,经营内容先后进行调整。70年代以后,以发展农村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扩大土产品收购运销为主。先后新建第一、第二2家草制品厂。
1985年公司纯购进总额220万元,比1965年40.5万元上升5倍。
1987年,公司在滁城南大街99号建成五层办公及营业楼1幢,占地面积2264平方米,并在铁路东村81号建有仓库1座,有库房116间,有干部职工112人;固定资产原值50.78万元,净值42.8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40万元;纯购进总额418.02万元,纯销总额478.55万元。
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50年代初,农业生产资料由县总社供应股兼营。1955年11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属县社领导,独立核算,地址在遵阳街49号。几经变革,于1984年1月更名为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隶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农资经理部建立之初,以经营本地生产的老式农具如扁担、锄头、锹、竹筐、粪箕和镰刀等为主,随着科学种田的普及,逐步发展到经营化肥、农药、半机械化农具等。1955年经销化肥34.4吨。至1983年,销售化肥达4.52万吨,1983年销农业生产资料415种,其中氮、磷、钾肥等各种肥料就有18种,经营农药有杀虫剂、除草剂等58种,农药械类有喷雾器及零配件90种;半机械农具有作物收获、粮油加工以及零配件124种;中小农具有竹、木、铁、柳、塑料等124种。
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由1955年1间门市部13名职工发展到1987年,有干部职工83人,东门、南门和五孔桥3个门市部,41间仓库,1450平方米职工宿舍。占地7亩仓容2000平方米的乌衣化肥中转库1座,固定资产42.66万元,自有资金30.38万元,年销售额26.6万元。 市棉麻公司最初是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厂,建于1951年,隶属县供销社。厂址设在东关外胡泰生大楼,用旧房10几间,装16脚踏皮辊轧花机10台,配干部5人,工人17人。接受中国花纱布公司滁县支公司委托,代购籽棉,加工皮棉。1956年并入县棉、烟、麻农产品采购局,翌年改为县供销社农产品采购经理部。1977年更名为县棉麻公司。县改市后,为市棉麻公司。1987年职工总数158人,固定资产106.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06.1万元,年销售额377.3万元,创利税16.4万元,人均创利税1038元。
市物资回收公司物资回收业务原属土产公司经营范围,1979年成立滁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为独立核算单位,1984年改为市物资回收公司,隶属市供销社联合社,地址在铁路东村97号,占地15亩。1987年物资回收公司辖东门、南门、物资门市部3处,东营房陆军学校废品收购站和信托门市部各1处。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基层供销社即开展废旧物资收购业务。以后逐步扩大收购品种,各种金属的屑、渣、沫、灰、土;废旧的棉、麻、化纤织物;废橡胶、塑料制品;牛羊角及蹄壳、碎玻璃、废油脂、头发;废旧机器及其零件、以及各种废旧容器、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皮件、服装、鞋帽等残次废品和呆滞原料等。
1973年狠抓废品利用,从回收废钢铁中选出有用钢材650吨,加工、整修各种机器配件及小农具7.2万多件,创产值18万元。1978年回收废钢铁1987吨,物资总值4.81万元,1981年,全县回收量达1857.84多吨,总值45万元。1985年回收量高达2940.53吨,总值61.10万元。
市贸易公司始建于1962年。初名“滁县供销合作社贸易货栈”,1963年7月并入土产公司,1980年7月复由土产公司分出,独立建制,名“滁县贸易贷栈”,隶属县供销社。有4间房屋,职工8人。1984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贸易公司。以经营干鲜水果为主,业务范围扩展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南、河北等6省20多个县,年销瓜、桃、梨、枣、苹果、柑桔、香蕉、桂圆、荔枝等干鲜水果45万公斤,总值30多万元。1985年纯购进额255.95万元,纯销售额468.79万元,税利7.34万元。
二、国营商业公司 市百货公司建于1950年6月,地址在中心街鲜鱼巷口,现址中心街92号,是滁州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公司。下设有公司批发部及胜利路、车站路、清流、东关、小商品等6个批发部,百货大楼、第一、二、三百货商店、新滁商场等5个批零兼营的综合商店,一个劳保用品门市部和章广镇分销处,以及专用仓库。
1987年底,职工613人,固定资产136.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33.4万元。年销售3577.2万元,利润111.1万元,纳税67万元。曾荣获省商业厅颁发的全省先进单位奖状。
百货公司所属主要百货商店:
市百货大楼建于1986年,地址在南大街40号,面临南湖公园,位居市区中心地带,三方开门,四层叠式的内环回廊建筑,设计新颖、结构别致。
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设大小百货、烟酒糕点、罐头食品、服装鞋帽、丝绸呢绒、棉布化纤、床上用品、针织内衣、毛绒毛衣、金银首饰、儿童玩具、搪瓷钢精、五金交电、化工颜料、钟表相机、家用电器、文体用品、轻骑摩托、录音录像及电子游戏机、沙发席梦思、床橱箱柜、组合家具等40个柜组。内设银行储蓄所。是皖东国营第一家柜组最多,商品品种最全的大型综合性商场。1987年底,固定资产9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5.6万元,职工205人。
1987年销售额1003万元,创税30.3万元,实现利润45.8万元,人均创税利3800元。被地市两级评为“文明经商单位”,省商业厅和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青年文明经营示范单位”称号。
第一百货商店建于1975年,1985年由四牌楼迁至鲜鱼巷口,新建楼1幢四层,营业面积1600平方米。批零兼营。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呢绒化纤、棉布丝绸、家用电器、烟酒食品、五金电料、文体娱乐用品等。
1987年末职工205人,实现税金20.7万元,利润18.1万元,人均创税利1890元。
第二百货商店建于1950年,地址在中心街106号。营业面积800平方米,职工50余人,固定资产7万余元,自有流动资金80余万元。是滁州市成立最早的国营商店(公司)。
第三百货商店建于1964年,地址南大街6号,是城市建设向南扩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中率先建成的。营业面积1290平方米。
该店较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远结沪、宁、杭,近联苏、锡、常,广交百家,搞活自家,灵活多变的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1987年固定资产24.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85万元,职工44人。销售额154万元。实现利润7.25万元,纳税5.13万元,人均创利税1900元。
市糖烟酒公司1951年成立。原址在钟楼巷19号,门市部、办公室和仓库共用平房16间。60年代迁至南大桥处,70年代在琅琊古道3号新建公司办公室、仓库1020平方米,营业面积767.7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卷烟和酒类实行专卖,不准私人经营。成立专卖公司,容烟酒专营和缉私为一体。80年代起酒类生产政策放宽,卷烟经营与管理权划归烟草专卖局。现公司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主营烟酒糖、糕点食品、罐头食品,兼营其他。
至1987年,公司下设6个批发部和乌衣分销处,滁城设零售办公室,下设门市部25个,其中全民9个,集体16个。年末有职工总数206人,固定资产461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55万元,年销售额7809万元,利润104万元,纳税55万元。
市食品公司始建于1953年,地址东关遵阳街团结巷19号。1954年迁至遵阳街62号,1956年遵阳街旧址改为副食品门市部,公司迁至南门外丰乐路,新建办公室、蛋库、仓库和熟食加工车间;成立城区、珠龙、乌衣、沙河4个区食品站,独立核算,负责其所辖乡的生猪、家禽、鲜蛋的购、销、调业务。1958年4月公司并入县供销社。5月,供销社并入县商业局,县食品公司撤销,改为县副食品经营处,基层食品站并入基层社,属人民公社。
1961年供销社与商业局分立,副食品经营处撤销,恢复县食品公司,隶属县商业局,在东关外兴建办公室、猪仓库、蛋库及屠宰场,经营建筑总面积3504平方米,职工宿舍占地面积3271平方米。同年,建成自动控制电炕房1座,可年产苗鸡16万只。
1971至1973年,先后成立施集、章广、琅琊3个食品中心站和汪郢、黄圩、腰铺、担子、三官、黄泥、张浦营、曲亭、李集、花山、常山、皇甫、大王等13个食品分站,分别属中心站领导。
1977年以前,全食品系统实行中央、省、地、县统一调拨,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三统一”及盈亏统收统付制度。1966至1984年鲜蛋收购连续突破百万斤,1978至1980年三次荣获国家商业部“收购鲜蛋先进单位”称号,获部颁奖状、奖旗和贺匾。
1979年为安置待业青年,公司成立青年服务社,后于1981年被批准为大集体企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于1982年在沙河食品中心站建立收购、宰杀、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水线。1983年8月成立食品公司贸易货栈,开展议购议销业务。
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任务后,撤销食品中心站。各乡站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7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原值47.6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1.94万元,职工301人,其中集体85人;农村食品站21个,城市门市部7个,摊点25个;年销售额1300.5万元,利润8.44万元,纳税17.2万元。
市蔬菜公司始建于1956年,一年后并入县供销社。1961年改为蔬菜经理部。1969年随供销社并入县商业局,1970年恢复县蔬菜公司。1984年改为市蔬菜公司。地址在交通路23号,有营业面积650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853.5平方米。改革开放前,公司由政府安排产销挂钩,计划订购,与城关镇(南谯乡)4个专业蔬菜队(村)订立常年订购包销合同。一般年景向城市居民人均日销蔬菜400克。公司每年还从山东、苏北和本省皖北等地调进部分蔬菜,调剂市场,平抑菜价。市场开放后,与蔬菜队合同订购停止。
至1987年,下设批零兼营商店4家,零售商店8家。主要门点有银花、南谯商店。年末有职工160人,固定资产33.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万元,年购销蔬菜650万公斤,年销售实绩2629万元。
市纺织品公司始建于1951年。原名中国花纱布公司滁县支公司,1953年改为花纱布批发商店,1954年改为花纱布公司,1956年改为纺织品公司,1958年5月合并到县商业局后划归百货公司,1984年11月由市百货公司划出,成立市纺织品批发经理部,1985年改为市纺织品公司。隶属市纺织工业局。
1984、1985年和1986年分别实现销售额678万元、762万元和872万元。1987年销售实绩963万元,创利税31.7万元,人均创税利1.26万元。
1987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9.05万元,职工50人。
市燃料公司始建于1950年,名“滁县专区煤业建筑器材公司滁县分销处”,1953年改为公司,地址设在东关遵阳街。1957年石油公司与煤建公司合并,改为滁县煤石公司,1958年与百货、医药、纺织、畜产、食品、供销社等公司同时并入县商业局。1961年9月再由县商业局划出,并入滁县专区煤石分公司。
1980年成立滁县燃料公司,属县物资局领导。1984年县改市改为“滁州市燃料公司”,地址在滁州路145号。有办公楼1幢,两层18间,建筑面积464.4平方米。
1983年兴建北关货场,占地866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94平方米,煤场专用线一条,自动卸煤机2台,由铁路部门管理使用。
煤炭原由国家计划统配,1980至1987年8年计划分配总计64.28万吨,年均8.04万吨,居民生活用煤进销差额由政府补贴。1984至1987年,地方财政共补贴居民生活用煤进销价差额270.81万元,年均补贴54.10万元。
为方便群众买煤,公司在滁城,分设6个供应点加工煤基供应,计有煤机16台,日产蜂窝煤基34.4万只。
市水产公司建于1956年。初由滁城渔业合作小组和乌衣红旗渔业社合并组成滁县水产经营处,后又曾改名为安徽省水产供应公司滁县分公司,先后隶属于县农建科、县商业局、县农林局,1978年归县水产局。设有乌衣、沙河2个水产收购站,在滁城设东门、中心街、南门、菜市场4个供应门市部和1个渔业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1965至1985年收购地产淡水鱼5082.65吨,调入咸水鱼和藻类5780.8吨。除供应本市居民食用外,并外调出口。计调出3336.1吨,经外贸部门出口香港、澳门、日本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10多吨。
改革开放以后,水产品实行议购议销。1987年建成容货50吨的水产品冷库1座。1983至1987年5年销售额连年突破百万元,较前5年上升77%,人均年创利税1500元。
市木材公司1950年滁县木材业务由专区煤业建筑公司经营,专区煤业建筑公司在滁县设分销处,直属公司领导。1956年滁县专区并为蚌埠专区,地直公司迁往蚌埠,滁县成立县属木材公司。1961年恢复滁县专区,专区木材公司迁回滁县,原滁县木材公司并入专区公司。
1972年恢复滁县木材公司,隶属县物资局。1984年改为市木材公司。
1972年公司成立时,县财政拨款2.95万元,在南门外(现胜利路)征地15亩,建营业室和办公室8间,筑围墙135平方米;专区公司划拨流动资金6.78万元,于1973年3月开业。开业时公司有干部5人,工人8人。
1984年以前,经营木材由国家计划调拨,计划供应。经营材种有杉条木、杉元木、马尾松和南方杂木等。改革开放后,进有美国花旗松和东南亚国家杂木。
1973年开业到1987年,15年时间,共调进木材4.95万立方米,销售4.78万立方米,销售总额135.54万元,实现利润91.16万元,上交财政40.89万元。
1987年末,公司固定资产1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专项资金4.5万元。干部10人,职工17人。拥有四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营业办公综合楼1幢,1200平方米职工宿舍1幢和120平方米的仓库1座。
市贸易中心1984年10月开业。地址在中心街65号,有新建三层营业、办公综合楼1幢,面积800平方米,属全民商业企业。现有职工70人,其中干部4人,全民工人2人,集体工人43人,农民集资工18人,临时工3人。内设业务、财务、人秘3科,下属单位有人民商场、中心批发部、中心联营专柜和服装加工部。批零兼营服装鞋帽、针织内衣、大小百货、纺织面料、副食茶叶、缝纫机钟表、五金电器等,兼营土副产品、民用建材、化工原料、服装加工等。先后与蚌埠百货大楼联营,互设联柜;在北京、无锡、巢湖等地设置销售窗口。1985至1987年3年进销总额为165万元、194万元、328万元,创税利11.2万元、12.9万元、15万元。
三、农村商业网点
1950年,乌衣、沙河、大王、十三里店、珠龙、施集、章广等7个集市先后成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利用集市旧房开店营业,销售日用杂货、生产用具,同时代购代销粮食、油料、棉花、苎麻等农副产品。
1952年各基层社由一个综合营业部分出日杂、百货、土产和生产资料等柜组或门市部,全县7个农村集市基层社分设16个分销店、42个门市部,计65个收购、供应点。
1956年发展为8个农村基层社、27个供销部、13个分销站、46个门市部。同年,改造全县农村私营商业735户,组织成立公私合营商业1个,合作商店14个,合作小组6个,经销、代销店105户。
1976年全县22个人民公社各设1个基层社,设分销站107个,代购代销的“双代”店117个,和亦商亦农代购员202人。
1978至1979年撤销“双代”店和“亦商亦农”代购员。
1987年全市基层社22个,业务经营机构374个。
市土产杂品公司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中国土产公司华东区皖北分公司滁县支公司,隶属专区,地址在滁城西大街66号。1955年12月下放到县,移属滁县供销合作社,改为土产经营部。1958年随同供销社合并到县商业局。1961年10月供销社由县商业局分出。1962年土产经营部改为土副经理部和日杂经理部。1965年改为土产杂品公司。1984年随县改市改为市土产杂品公司。经营范围随国家经济发展而变化。50年代初经营粮食、油料、棉、麻、猪鬃、皮张、羽毛、药材、陶瓷、木铁具等。以后,粮油棉实行统购,一、二类物资收购实行专业分工和分级管理,经营内容先后进行调整。70年代以后,以发展农村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扩大土产品收购运销为主。先后新建第一、第二2家草制品厂。
1985年公司纯购进总额220万元,比1965年40.5万元上升5倍。
1987年,公司在滁城南大街99号建成五层办公及营业楼1幢,占地面积2264平方米,并在铁路东村81号建有仓库1座,有库房116间,有干部职工112人;固定资产原值50.78万元,净值42.8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0.40万元;纯购进总额418.02万元,纯销总额478.55万元。
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50年代初,农业生产资料由县总社供应股兼营。1955年11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属县社领导,独立核算,地址在遵阳街49号。几经变革,于1984年1月更名为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隶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农资经理部建立之初,以经营本地生产的老式农具如扁担、锄头、锹、竹筐、粪箕和镰刀等为主,随着科学种田的普及,逐步发展到经营化肥、农药、半机械化农具等。1955年经销化肥34.4吨。至1983年,销售化肥达4.52万吨,1983年销农业生产资料415种,其中氮、磷、钾肥等各种肥料就有18种,经营农药有杀虫剂、除草剂等58种,农药械类有喷雾器及零配件90种;半机械农具有作物收获、粮油加工以及零配件124种;中小农具有竹、木、铁、柳、塑料等124种。
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由1955年1间门市部13名职工发展到1987年,有干部职工83人,东门、南门和五孔桥3个门市部,41间仓库,1450平方米职工宿舍。占地7亩仓容2000平方米的乌衣化肥中转库1座,固定资产42.66万元,自有资金30.38万元,年销售额26.6万元。 市棉麻公司最初是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厂,建于1951年,隶属县供销社。厂址设在东关外胡泰生大楼,用旧房10几间,装16脚踏皮辊轧花机10台,配干部5人,工人17人。接受中国花纱布公司滁县支公司委托,代购籽棉,加工皮棉。1956年并入县棉、烟、麻农产品采购局,翌年改为县供销社农产品采购经理部。1977年更名为县棉麻公司。县改市后,为市棉麻公司。1987年职工总数158人,固定资产106.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06.1万元,年销售额377.3万元,创利税16.4万元,人均创利税1038元。
市物资回收公司物资回收业务原属土产公司经营范围,1979年成立滁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为独立核算单位,1984年改为市物资回收公司,隶属市供销社联合社,地址在铁路东村97号,占地15亩。1987年物资回收公司辖东门、南门、物资门市部3处,东营房陆军学校废品收购站和信托门市部各1处。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基层供销社即开展废旧物资收购业务。以后逐步扩大收购品种,各种金属的屑、渣、沫、灰、土;废旧的棉、麻、化纤织物;废橡胶、塑料制品;牛羊角及蹄壳、碎玻璃、废油脂、头发;废旧机器及其零件、以及各种废旧容器、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皮件、服装、鞋帽等残次废品和呆滞原料等。
1973年狠抓废品利用,从回收废钢铁中选出有用钢材650吨,加工、整修各种机器配件及小农具7.2万多件,创产值18万元。1978年回收废钢铁1987吨,物资总值4.81万元,1981年,全县回收量达1857.84多吨,总值45万元。1985年回收量高达2940.53吨,总值61.10万元。
市贸易公司始建于1962年。初名“滁县供销合作社贸易货栈”,1963年7月并入土产公司,1980年7月复由土产公司分出,独立建制,名“滁县贸易贷栈”,隶属县供销社。有4间房屋,职工8人。1984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贸易公司。以经营干鲜水果为主,业务范围扩展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南、河北等6省20多个县,年销瓜、桃、梨、枣、苹果、柑桔、香蕉、桂圆、荔枝等干鲜水果45万公斤,总值30多万元。1985年纯购进额255.95万元,纯销售额468.79万元,税利7.34万元。
二、国营商业公司 市百货公司建于1950年6月,地址在中心街鲜鱼巷口,现址中心街92号,是滁州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公司。下设有公司批发部及胜利路、车站路、清流、东关、小商品等6个批发部,百货大楼、第一、二、三百货商店、新滁商场等5个批零兼营的综合商店,一个劳保用品门市部和章广镇分销处,以及专用仓库。
1987年底,职工613人,固定资产136.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33.4万元。年销售3577.2万元,利润111.1万元,纳税67万元。曾荣获省商业厅颁发的全省先进单位奖状。
百货公司所属主要百货商店:
市百货大楼建于1986年,地址在南大街40号,面临南湖公园,位居市区中心地带,三方开门,四层叠式的内环回廊建筑,设计新颖、结构别致。
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设大小百货、烟酒糕点、罐头食品、服装鞋帽、丝绸呢绒、棉布化纤、床上用品、针织内衣、毛绒毛衣、金银首饰、儿童玩具、搪瓷钢精、五金交电、化工颜料、钟表相机、家用电器、文体用品、轻骑摩托、录音录像及电子游戏机、沙发席梦思、床橱箱柜、组合家具等40个柜组。内设银行储蓄所。是皖东国营第一家柜组最多,商品品种最全的大型综合性商场。1987年底,固定资产9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5.6万元,职工205人。
1987年销售额1003万元,创税30.3万元,实现利润45.8万元,人均创税利3800元。被地市两级评为“文明经商单位”,省商业厅和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青年文明经营示范单位”称号。
第一百货商店建于1975年,1985年由四牌楼迁至鲜鱼巷口,新建楼1幢四层,营业面积1600平方米。批零兼营。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呢绒化纤、棉布丝绸、家用电器、烟酒食品、五金电料、文体娱乐用品等。
1987年末职工205人,实现税金20.7万元,利润18.1万元,人均创税利1890元。
第二百货商店建于1950年,地址在中心街106号。营业面积800平方米,职工50余人,固定资产7万余元,自有流动资金80余万元。是滁州市成立最早的国营商店(公司)。
第三百货商店建于1964年,地址南大街6号,是城市建设向南扩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中率先建成的。营业面积1290平方米。
该店较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远结沪、宁、杭,近联苏、锡、常,广交百家,搞活自家,灵活多变的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1987年固定资产24.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85万元,职工44人。销售额154万元。实现利润7.25万元,纳税5.13万元,人均创利税1900元。
市糖烟酒公司1951年成立。原址在钟楼巷19号,门市部、办公室和仓库共用平房16间。60年代迁至南大桥处,70年代在琅琊古道3号新建公司办公室、仓库1020平方米,营业面积767.7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卷烟和酒类实行专卖,不准私人经营。成立专卖公司,容烟酒专营和缉私为一体。80年代起酒类生产政策放宽,卷烟经营与管理权划归烟草专卖局。现公司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主营烟酒糖、糕点食品、罐头食品,兼营其他。
至1987年,公司下设6个批发部和乌衣分销处,滁城设零售办公室,下设门市部25个,其中全民9个,集体16个。年末有职工总数206人,固定资产461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55万元,年销售额7809万元,利润104万元,纳税55万元。
市食品公司始建于1953年,地址东关遵阳街团结巷19号。1954年迁至遵阳街62号,1956年遵阳街旧址改为副食品门市部,公司迁至南门外丰乐路,新建办公室、蛋库、仓库和熟食加工车间;成立城区、珠龙、乌衣、沙河4个区食品站,独立核算,负责其所辖乡的生猪、家禽、鲜蛋的购、销、调业务。1958年4月公司并入县供销社。5月,供销社并入县商业局,县食品公司撤销,改为县副食品经营处,基层食品站并入基层社,属人民公社。
1961年供销社与商业局分立,副食品经营处撤销,恢复县食品公司,隶属县商业局,在东关外兴建办公室、猪仓库、蛋库及屠宰场,经营建筑总面积3504平方米,职工宿舍占地面积3271平方米。同年,建成自动控制电炕房1座,可年产苗鸡16万只。
1971至1973年,先后成立施集、章广、琅琊3个食品中心站和汪郢、黄圩、腰铺、担子、三官、黄泥、张浦营、曲亭、李集、花山、常山、皇甫、大王等13个食品分站,分别属中心站领导。
1977年以前,全食品系统实行中央、省、地、县统一调拨,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三统一”及盈亏统收统付制度。1966至1984年鲜蛋收购连续突破百万斤,1978至1980年三次荣获国家商业部“收购鲜蛋先进单位”称号,获部颁奖状、奖旗和贺匾。
1979年为安置待业青年,公司成立青年服务社,后于1981年被批准为大集体企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于1982年在沙河食品中心站建立收购、宰杀、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水线。1983年8月成立食品公司贸易货栈,开展议购议销业务。
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任务后,撤销食品中心站。各乡站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87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原值47.6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1.94万元,职工301人,其中集体85人;农村食品站21个,城市门市部7个,摊点25个;年销售额1300.5万元,利润8.44万元,纳税17.2万元。
市蔬菜公司始建于1956年,一年后并入县供销社。1961年改为蔬菜经理部。1969年随供销社并入县商业局,1970年恢复县蔬菜公司。1984年改为市蔬菜公司。地址在交通路23号,有营业面积650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853.5平方米。改革开放前,公司由政府安排产销挂钩,计划订购,与城关镇(南谯乡)4个专业蔬菜队(村)订立常年订购包销合同。一般年景向城市居民人均日销蔬菜400克。公司每年还从山东、苏北和本省皖北等地调进部分蔬菜,调剂市场,平抑菜价。市场开放后,与蔬菜队合同订购停止。
至1987年,下设批零兼营商店4家,零售商店8家。主要门点有银花、南谯商店。年末有职工160人,固定资产33.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万元,年购销蔬菜650万公斤,年销售实绩2629万元。
市纺织品公司始建于1951年。原名中国花纱布公司滁县支公司,1953年改为花纱布批发商店,1954年改为花纱布公司,1956年改为纺织品公司,1958年5月合并到县商业局后划归百货公司,1984年11月由市百货公司划出,成立市纺织品批发经理部,1985年改为市纺织品公司。隶属市纺织工业局。
1984、1985年和1986年分别实现销售额678万元、762万元和872万元。1987年销售实绩963万元,创利税31.7万元,人均创税利1.26万元。
1987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9.05万元,职工50人。
市燃料公司始建于1950年,名“滁县专区煤业建筑器材公司滁县分销处”,1953年改为公司,地址设在东关遵阳街。1957年石油公司与煤建公司合并,改为滁县煤石公司,1958年与百货、医药、纺织、畜产、食品、供销社等公司同时并入县商业局。1961年9月再由县商业局划出,并入滁县专区煤石分公司。
1980年成立滁县燃料公司,属县物资局领导。1984年县改市改为“滁州市燃料公司”,地址在滁州路145号。有办公楼1幢,两层18间,建筑面积464.4平方米。
1983年兴建北关货场,占地866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94平方米,煤场专用线一条,自动卸煤机2台,由铁路部门管理使用。
煤炭原由国家计划统配,1980至1987年8年计划分配总计64.28万吨,年均8.04万吨,居民生活用煤进销差额由政府补贴。1984至1987年,地方财政共补贴居民生活用煤进销价差额270.81万元,年均补贴54.10万元。
为方便群众买煤,公司在滁城,分设6个供应点加工煤基供应,计有煤机16台,日产蜂窝煤基34.4万只。
市水产公司建于1956年。初由滁城渔业合作小组和乌衣红旗渔业社合并组成滁县水产经营处,后又曾改名为安徽省水产供应公司滁县分公司,先后隶属于县农建科、县商业局、县农林局,1978年归县水产局。设有乌衣、沙河2个水产收购站,在滁城设东门、中心街、南门、菜市场4个供应门市部和1个渔业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1965至1985年收购地产淡水鱼5082.65吨,调入咸水鱼和藻类5780.8吨。除供应本市居民食用外,并外调出口。计调出3336.1吨,经外贸部门出口香港、澳门、日本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10多吨。
改革开放以后,水产品实行议购议销。1987年建成容货50吨的水产品冷库1座。1983至1987年5年销售额连年突破百万元,较前5年上升77%,人均年创利税1500元。
市木材公司1950年滁县木材业务由专区煤业建筑公司经营,专区煤业建筑公司在滁县设分销处,直属公司领导。1956年滁县专区并为蚌埠专区,地直公司迁往蚌埠,滁县成立县属木材公司。1961年恢复滁县专区,专区木材公司迁回滁县,原滁县木材公司并入专区公司。
1972年恢复滁县木材公司,隶属县物资局。1984年改为市木材公司。
1972年公司成立时,县财政拨款2.95万元,在南门外(现胜利路)征地15亩,建营业室和办公室8间,筑围墙135平方米;专区公司划拨流动资金6.78万元,于1973年3月开业。开业时公司有干部5人,工人8人。
1984年以前,经营木材由国家计划调拨,计划供应。经营材种有杉条木、杉元木、马尾松和南方杂木等。改革开放后,进有美国花旗松和东南亚国家杂木。
1973年开业到1987年,15年时间,共调进木材4.95万立方米,销售4.78万立方米,销售总额135.54万元,实现利润91.16万元,上交财政40.89万元。
1987年末,公司固定资产1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专项资金4.5万元。干部10人,职工17人。拥有四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营业办公综合楼1幢,1200平方米职工宿舍1幢和120平方米的仓库1座。
市贸易中心1984年10月开业。地址在中心街65号,有新建三层营业、办公综合楼1幢,面积800平方米,属全民商业企业。现有职工70人,其中干部4人,全民工人2人,集体工人43人,农民集资工18人,临时工3人。内设业务、财务、人秘3科,下属单位有人民商场、中心批发部、中心联营专柜和服装加工部。批零兼营服装鞋帽、针织内衣、大小百货、纺织面料、副食茶叶、缝纫机钟表、五金电器等,兼营土副产品、民用建材、化工原料、服装加工等。先后与蚌埠百货大楼联营,互设联柜;在北京、无锡、巢湖等地设置销售窗口。1985至1987年3年进销总额为165万元、194万元、328万元,创税利11.2万元、12.9万元、15万元。
三、农村商业网点
1950年,乌衣、沙河、大王、十三里店、珠龙、施集、章广等7个集市先后成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利用集市旧房开店营业,销售日用杂货、生产用具,同时代购代销粮食、油料、棉花、苎麻等农副产品。
1952年各基层社由一个综合营业部分出日杂、百货、土产和生产资料等柜组或门市部,全县7个农村集市基层社分设16个分销店、42个门市部,计65个收购、供应点。
1956年发展为8个农村基层社、27个供销部、13个分销站、46个门市部。同年,改造全县农村私营商业735户,组织成立公私合营商业1个,合作商店14个,合作小组6个,经销、代销店105户。
1976年全县22个人民公社各设1个基层社,设分销站107个,代购代销的“双代”店117个,和亦商亦农代购员202人。
1978至1979年撤销“双代”店和“亦商亦农”代购员。
1987年全市基层社22个,业务经营机构3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