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商品购销
一、农副产品
棉花据民国22年(1933年)安徽省建设厅报告,滁县种棉2500亩,亩产籽棉25公斤,总产皮棉600担。小花百子,纤维色泽微黄,地产地销,自给自足。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以资金支持、价格上调引导农民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并给以技术指导,提高产量、质量。国家对棉花实行预购订购,奖售派购,换购和统购等政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棉花以户交售,分户记录,按合同收购、结算。
麻类滁产苎麻、黄麻、红麻、大麻。尤以苎麻为多。民国8年(1919年)安徽六十县物产调查表记载,滁县苎麻种植18455亩,每亩产量30公斤,全县收购量11019担。
新中国建立后,麻类划为二类计划物资,由国家收购。1954年全县种植4014亩,较1949年3602亩扩大22.5%。总产麻5934担,较1949年总产3376担增产75%。
近年来,三麻(黄红麻、大麻和苎麻)生产一落千丈,1985年收购黄红麻21担、大麻24担、苎麻140担,销售黄红麻1担、大麻6担、苎麻59担。
席草、蔺草滁县原无席草、蔺草。新中国建立后,为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村社队经济收入,1967年县土产公司从浙江、湖南、江苏等省引进席草种,在大王公社试种。1970年试种成功,1971年扩大种植180亩,收草12.5万公斤。以后,大王、滁东、担子、腰铺、张浦营、城郊、沙河等7个公社相继引进种植。1974年种植1500亩,当年收席草85万公斤。由此,县二轻系统的草制品工艺厂相应成立。1978年席草种植面积增加到1700亩。
1978年首次由日本引进蔺草根在农科所和担子公社两处试种成功。至此,蔺草在滁州落户,用蔺草生产的画席榻榻米,成为滁州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木耳、黄花菜、茶叶滁县历史上不产木耳。1971年,县供销社引进木耳菌种3000瓶在花山、珠龙等乡试种。1977年初见成效。到1981年,4年引进木耳菌种4695瓶,合计产木耳51801公斤,1984至1985年,总产5.16万公斤。
1975年土产公司引进黄花菜根苗12万株,分别在大王、三官、城郊、腰铺等公社栽种。1985年收购量达3.04万公斤。
60年代,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在施集乡成立国营茶场,之后,皇甫、章广、张浦营等山区和丘陵地区先后发展茶叶生产。1965年种植484亩,至198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6631亩,国家收购量5.23万公斤。1987年全市茶园面种4157亩,国家收购量5.5万公斤。
中药材滁州盛产药材,野生药材100余种,常年采收的有桔梗、沙参、明党、柴胡、三棱、百部、香附、半夏、茜草、地骨皮、太子参、紫丹参、地榆、瓜蒌、天花粉、杏仁、枣仁、佩兰、泽兰、黄精、玉竹、苍术、首乌、天冬等50余种。家种药材有滁菊,闻名遐迩。各种药材年销量数10万公斤。解放前有61家中药店,滁城居19家。殷商巨贾称陆寿记、黄升康、马庆丰、郭致和四大商号,既是药材行,又是批零兼营药店。
新中国建立后,专区药材公司在三岔路、珠龙、施集3处近山区设立收购站,并在13个基层社建立代购点,收购药材。1950年收购大宗药材18万公斤,1957年收购30.9万公斤,1959年收购37万公斤。到1987年中药材经销品种达455种,总购进额92.28万元,总销售129.78万元。
猪、禽、蛋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发放预购定金办法,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生产。1952至1958年,全县赊销种禽、种畜价值达1.85万元,1953至1958年发放预购订金共47.47万元。
1950至1959年10年中,收购生猪9.25万头,平均每年收购0.93万头。1963至1977年,国家采取派购奖售政策,奖励农民饲养和交售家畜家禽,15年收购生猪46.26万头,平均年收购3.08万头。农村实行年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后,农民饲养家畜家禽更多,1978至1984年7年中,共收购生猪28.51万头,年均收购4.07万头。
鲜蛋收购,从1966年起突破百万斤。
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开放猪禽蛋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国营公司收购量锐减,1987年仅收购生猪8518头,家禽4.62万只,鲜蛋14.38万公斤。
1950~1987年滁州市国营商业猪蛋禽购销统计表
二、生活日用品
滁县生活用品进货渠道过去南方有南京、芜湖、无锡、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谓南路货;北方有蚌埠、徐州、天津等地,称北路货。“五洋”货、南货、京广货、医药、文具纸张等零售小批量进货,多在南京。棉布、绸缎多到苏州、无锡进货。
解放后,国营公司逐步占领批发市场。1953年,国营公司实行经济核算制、商品购进实行计划内分配与计划外采购相结合,棉布绸缎、针织内衣、呢绒毛线、床单枕巾、面盆水瓶、文具纸张、五金电料、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化工油漆、火柴、肥皂、卷烟、食糖等主要生活日用品由上级公司计划调拨,童鞋、童帽、头巾、发夹、别针、纽扣、糖果饼干、奶粉罐头、味精调料等非计划分配商品,由公司采购。
50年代末起,部分紧销商品如:猪肉、食品、豆制器、白酒、卷烟、肥皂、碱粉、煤油、火柴、棉线、汗衫、背心、服装、鞋帽、面盆、水瓶、铝锅、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实行凭票供应和凭证供应。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购买力大幅度上升,除粮食、食油和豆制品外,其它商品一律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社会消费零售额:1987年为31830万元,是1950年915万元的34.78倍。其中自行车年销售由1951年5辆到年销1.24万辆,37年总计销8.99万辆;手表1955至1987年32年总销售14.63万只。1978至1987年10年总销皮鞋57.59万双、电视机2.31万台。沙发、地毯、吸尘器、席梦思、冰箱、彩电、摩托车、空调机、录像机等高档商品销售量也在迅速增加。
三、农业生产资料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所需的中小农具一部分自制,如粪箕、箩筐、扁担、锹把之类;一部分购于匠铺,如锄头、镰刀、大锹、水车、犁、耙之类。肥料主要是墙土、塘泥、绿肥、草木灰、人畜类和饼肥等农家肥。新中国建立后,供销合作社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1955年成立县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除经营当地生产的几十种小农具外,从外地采购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进行推广。县供销社从195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为期20天的农技培训班,传授农业新技术。50年代推广氮肥,60年代推广磷肥,70年代推广钾肥。1955年销化肥34吨,平均每亩施化肥25克;农药全县总销0.8吨。1978年销化肥19630.4吨,平均每亩施39公斤;销农药266吨,分别是1955年的573倍和331.5倍。
30多年来,供应农资商品共五类415个品种。
化肥类:有氮、磷、钾、复合肥共18个品种;农药类: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共58个品种;农药械类:有喷雾器、零配件共90个品种;半机械农具类:有作物收获、粮油加工、零配件等共124个品种;中小农具类:有竹、木、铁、柳条、塑料等共124个品种。
四、计划物资
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由县物资局按计划调进和调剂余缺计划外购进,在县计委的指导下有重点地平衡供应。为此,县于1963年成立物资局,编制7人,专门负责物资的调拨供应工作。1964年,县物资局并入专区物资局,县计划委员会设立物资组,由专区物资局下达部管物资计划,县物资组分配到厂矿和农业机构。1971年,县物资组由计委分出,成立县物资经营门市部,独立核算,开展物资经营。1976年设立机电设备、金属材料、化建3个组。1981年5月分别在章广、黄泥2个乡成立物资供应站。1985全年购进物资总值1415万元,供应总值1328.3万元,较1972年购销总额分别增长4.95倍和4.66倍。
1971~985年滁州市各项计划物资购销统计表
棉花据民国22年(1933年)安徽省建设厅报告,滁县种棉2500亩,亩产籽棉25公斤,总产皮棉600担。小花百子,纤维色泽微黄,地产地销,自给自足。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以资金支持、价格上调引导农民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并给以技术指导,提高产量、质量。国家对棉花实行预购订购,奖售派购,换购和统购等政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棉花以户交售,分户记录,按合同收购、结算。
麻类滁产苎麻、黄麻、红麻、大麻。尤以苎麻为多。民国8年(1919年)安徽六十县物产调查表记载,滁县苎麻种植18455亩,每亩产量30公斤,全县收购量11019担。
新中国建立后,麻类划为二类计划物资,由国家收购。1954年全县种植4014亩,较1949年3602亩扩大22.5%。总产麻5934担,较1949年总产3376担增产75%。
近年来,三麻(黄红麻、大麻和苎麻)生产一落千丈,1985年收购黄红麻21担、大麻24担、苎麻140担,销售黄红麻1担、大麻6担、苎麻59担。
席草、蔺草滁县原无席草、蔺草。新中国建立后,为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村社队经济收入,1967年县土产公司从浙江、湖南、江苏等省引进席草种,在大王公社试种。1970年试种成功,1971年扩大种植180亩,收草12.5万公斤。以后,大王、滁东、担子、腰铺、张浦营、城郊、沙河等7个公社相继引进种植。1974年种植1500亩,当年收席草85万公斤。由此,县二轻系统的草制品工艺厂相应成立。1978年席草种植面积增加到1700亩。
1978年首次由日本引进蔺草根在农科所和担子公社两处试种成功。至此,蔺草在滁州落户,用蔺草生产的画席榻榻米,成为滁州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木耳、黄花菜、茶叶滁县历史上不产木耳。1971年,县供销社引进木耳菌种3000瓶在花山、珠龙等乡试种。1977年初见成效。到1981年,4年引进木耳菌种4695瓶,合计产木耳51801公斤,1984至1985年,总产5.16万公斤。
1975年土产公司引进黄花菜根苗12万株,分别在大王、三官、城郊、腰铺等公社栽种。1985年收购量达3.04万公斤。
60年代,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在施集乡成立国营茶场,之后,皇甫、章广、张浦营等山区和丘陵地区先后发展茶叶生产。1965年种植484亩,至198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6631亩,国家收购量5.23万公斤。1987年全市茶园面种4157亩,国家收购量5.5万公斤。
中药材滁州盛产药材,野生药材100余种,常年采收的有桔梗、沙参、明党、柴胡、三棱、百部、香附、半夏、茜草、地骨皮、太子参、紫丹参、地榆、瓜蒌、天花粉、杏仁、枣仁、佩兰、泽兰、黄精、玉竹、苍术、首乌、天冬等50余种。家种药材有滁菊,闻名遐迩。各种药材年销量数10万公斤。解放前有61家中药店,滁城居19家。殷商巨贾称陆寿记、黄升康、马庆丰、郭致和四大商号,既是药材行,又是批零兼营药店。
新中国建立后,专区药材公司在三岔路、珠龙、施集3处近山区设立收购站,并在13个基层社建立代购点,收购药材。1950年收购大宗药材18万公斤,1957年收购30.9万公斤,1959年收购37万公斤。到1987年中药材经销品种达455种,总购进额92.28万元,总销售129.78万元。
猪、禽、蛋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发放预购定金办法,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生产。1952至1958年,全县赊销种禽、种畜价值达1.85万元,1953至1958年发放预购订金共47.47万元。
1950至1959年10年中,收购生猪9.25万头,平均每年收购0.93万头。1963至1977年,国家采取派购奖售政策,奖励农民饲养和交售家畜家禽,15年收购生猪46.26万头,平均年收购3.08万头。农村实行年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后,农民饲养家畜家禽更多,1978至1984年7年中,共收购生猪28.51万头,年均收购4.07万头。
鲜蛋收购,从1966年起突破百万斤。
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开放猪禽蛋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国营公司收购量锐减,1987年仅收购生猪8518头,家禽4.62万只,鲜蛋14.38万公斤。
1950~1987年滁州市国营商业猪蛋禽购销统计表
二、生活日用品
滁县生活用品进货渠道过去南方有南京、芜湖、无锡、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谓南路货;北方有蚌埠、徐州、天津等地,称北路货。“五洋”货、南货、京广货、医药、文具纸张等零售小批量进货,多在南京。棉布、绸缎多到苏州、无锡进货。
解放后,国营公司逐步占领批发市场。1953年,国营公司实行经济核算制、商品购进实行计划内分配与计划外采购相结合,棉布绸缎、针织内衣、呢绒毛线、床单枕巾、面盆水瓶、文具纸张、五金电料、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化工油漆、火柴、肥皂、卷烟、食糖等主要生活日用品由上级公司计划调拨,童鞋、童帽、头巾、发夹、别针、纽扣、糖果饼干、奶粉罐头、味精调料等非计划分配商品,由公司采购。
50年代末起,部分紧销商品如:猪肉、食品、豆制器、白酒、卷烟、肥皂、碱粉、煤油、火柴、棉线、汗衫、背心、服装、鞋帽、面盆、水瓶、铝锅、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实行凭票供应和凭证供应。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购买力大幅度上升,除粮食、食油和豆制品外,其它商品一律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社会消费零售额:1987年为31830万元,是1950年915万元的34.78倍。其中自行车年销售由1951年5辆到年销1.24万辆,37年总计销8.99万辆;手表1955至1987年32年总销售14.63万只。1978至1987年10年总销皮鞋57.59万双、电视机2.31万台。沙发、地毯、吸尘器、席梦思、冰箱、彩电、摩托车、空调机、录像机等高档商品销售量也在迅速增加。
三、农业生产资料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所需的中小农具一部分自制,如粪箕、箩筐、扁担、锹把之类;一部分购于匠铺,如锄头、镰刀、大锹、水车、犁、耙之类。肥料主要是墙土、塘泥、绿肥、草木灰、人畜类和饼肥等农家肥。新中国建立后,供销合作社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1955年成立县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除经营当地生产的几十种小农具外,从外地采购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进行推广。县供销社从195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为期20天的农技培训班,传授农业新技术。50年代推广氮肥,60年代推广磷肥,70年代推广钾肥。1955年销化肥34吨,平均每亩施化肥25克;农药全县总销0.8吨。1978年销化肥19630.4吨,平均每亩施39公斤;销农药266吨,分别是1955年的573倍和331.5倍。
30多年来,供应农资商品共五类415个品种。
化肥类:有氮、磷、钾、复合肥共18个品种;农药类: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共58个品种;农药械类:有喷雾器、零配件共90个品种;半机械农具类:有作物收获、粮油加工、零配件等共124个品种;中小农具类:有竹、木、铁、柳条、塑料等共124个品种。
四、计划物资
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由县物资局按计划调进和调剂余缺计划外购进,在县计委的指导下有重点地平衡供应。为此,县于1963年成立物资局,编制7人,专门负责物资的调拨供应工作。1964年,县物资局并入专区物资局,县计划委员会设立物资组,由专区物资局下达部管物资计划,县物资组分配到厂矿和农业机构。1971年,县物资组由计委分出,成立县物资经营门市部,独立核算,开展物资经营。1976年设立机电设备、金属材料、化建3个组。1981年5月分别在章广、黄泥2个乡成立物资供应站。1985全年购进物资总值1415万元,供应总值1328.3万元,较1972年购销总额分别增长4.95倍和4.66倍。
1971~985年滁州市各项计划物资购销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