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州市历史上是州治所在地,饮食服务业较为兴盛。
明万历年间《滁阳志》载:滁当南北往来要道,车辙马迹络绎不绝,四方往来之使顿则有铺舍供帐,饥渴则有饮食,酒肆喧闹,商业昌盛。永乐元年(1403年),滁州本州征酒税银271锭2贯950文、商税银4200锭1贯200文。弘治元年(1488年),征酒税银611锭4贯116文、商营税银4566锭1贯。85年间,酒税增收1.26倍,商税增收8%。
清康熙《滁州志》载:滁阳开基,州为驿道,宾客往来,五方之民杂至,则商业鼎盛。
一、饮食业
民国24年(1935年),滁县有茶馆业(即菜馆、饭店、酒楼)同业公会,会员32户、雇工162人,较有名气的茶酒馆有中心街的傅同兴、叶永兴,东大街的海同春,钟楼巷的金聚兴(回民),东关外的同乐园。分别有雇工8至12人,台面5至12张,红白案兼作,全天供应,承办筵席,送席上门,送菜上门。有名的菜酒馆都各有自己的看家绝活,海同春的蟹黄包,傅同兴的水晶包,金聚兴的牛肉面,均饮誉滁城。
有名气的酒馆,均讲究面食,提汤煮面,各种面饺、包子,都很受顾客欢迎。
摊棚小吃主要有面食、稀食、卤食、糯食和油炸5类。面食类有馒头、高桩馍、烧饼、暄饼、吊炉饼、千层饼、炝饼、酥笏牌、水饺、馄饨等;稀食有豆浆、豆脑、油茶、麻糊汤、稀饭、红枣稀饭;卤食有卤干子、卤千张卷(亦称素鸡)、茶蛋;糯食有蒸饭、粽子、汤圆、四喜元宵、丁丁糕等;油炸类有油条、狮子头、油炸糍粑、油炸锅巴、油炸饺、油炸饼、油馅子、糖糕、麻团、麻花、馓子等。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工商登记,较有名气的菜馆有叶永兴、春发、新春园、金聚兴等。1956年私改前调查核实,登记发证的菜馆68户,从业234人;面点83户,从业156人;油炸31户,从业63人;煎饼29户,从业58人;粽子32户,从业40人;元宵17户,从业18人;油茶18户,从业26人;油炸干20户,从业26人;制面46户,从业113人。合计344户,734人。
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较大的菜馆一次性进入公私合营63户,从业110人;合作饭店和商店90户、141人;合作小组195户、225人。1958年公私合营升为全民所有制,计19个门点,73户,从业126人。至1987年,现有琅琊、五一、民族、西涧、江淮、味美和新楼7家国营饭店。
二、服务业
旅馆新中国建立前,滁城有私营文波、滁阳、交通、蓬莱、兴华、通商、来宾、万众、古滁阳和大方栈、中心栈、长春栈、中和栈13家旅馆、客栈,雇工28人,总计客房不到100间。其次还有白天卖大锅菜、饭,晚上地铺宿客,后槽拴牲口的骡马坊8家。
1956年,各旅栈组成合作旅社。至1987年,服务网点有国营4家、集体9家,职工152人。
理发业民国24年(1935年)统计,有理发店20家、雇工92人,有理发业工会,通称为六合帮。新中国建立初期,有中心街的白玫瑰、四牌楼的和平、东大街的胜利和东关外的津浦等8家理发店。1956年改为合作店,1958年曙光合作店升为国营。1987年有国营店1家、集体店9家,职工70人。
浴室民国24年(1935年)滁城有天龙池、中心池和六一泉3家浴室,职工73人。建有茶堂业职业工会。至1952年,中心池职工首先倡议成立合作社,六一泉、天龙池工人响应。1956年,全行业进入合作社。1987年,计有国营浴室1家,合作浴室3家。
照相业解放前夕,有大明、友谊等5家。1956年全行业进入公私合营,1958年上升为国营。1987年,有红旗、琅琊国营照相馆2家。
洗染业民国24年(1935年)以前,有萃华、同鑫和大伦等7家。有染砰业同业公会。解放后仅剩新新、工人2家洗染店,落后的染砰业被淘汰。1956年2家洗染店进入合作社,1987年,均被机器洗衣店所代替。
1963~1987年滁州市国营饭店经营统计表

1963~1987年滁州市国营旅馆经营统计表

1968~1987年滁州市饮食合作商店营业额统计表

附:人民政府招待所
原名“中共滁县县委干部招待所”,成立于1955年。属国家事业单位。曾三易其址:原址在1963年迁至菜市街,有客房5间,设通铺20床位。主要接待县内外过往干部及家属,不收住宿费。1970年12月迁到文德街27号县委会办公旧址,占地5590平方米,改30间办公室为客房;1972年建东西平房39间,1973年建一区营业楼10间;1974年建浴室,扩建大餐厅,开始接待外地旅客。以后继续扩建客房,至1977年,总计拥有营业客房127间,446个床位;有可容50人和100人的大小会议室4个。1980年实行企业管理体制。1984年改为“滁州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继续扩建房舍,改善设备。1987年营业收入24.1万元,较70年代初期增长2倍。
1980年以后,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部分局先后建立招待所,对内接待,对外营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