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地震测报
滁州市地处郯(城)庐(江)断裂带与铜(陵)扬(州)断裂带之间、巢湖——滁县断裂带与三界——滁县断裂带在滁城附近交汇、滁河大断裂在本市东部穿过,存在着地震发生背景。
滁州市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多次受外来强地震的波及。1975年10月,县地震办公室成立,配备专职人员,购置设备,开展地震测报工作。
一、地震监测
群测点1975年5月,滁县第一中学建起全县第一个测报站。滁县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又按地理位置等条件先后在第二中学、沙河中学、乌衣中学、施集中学和章广中学建立一批地震测报点。1976年测报点发展到34个,有测报员200多名。测报点采用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倾斜的“四土”仪器和井水、动物的宏观观察(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地震观测。其间,滁县第一中学和滁县第三中学测报点,曾对1977年5月2日江苏溧水地震(3.5级),有所预测。
1977年下半年、1980年、1982年和1983年,本市的测报点先后4次进行整顿和调整,仅保留滁州第一中学测报点。1984年对“四土”手段进行攻关清理后,至1987年,全市有章广石油站井、担子乡政府食堂井的井水位和井水温观测,有市乳制品厂的奶牛、地区种羊场的种羊、市信鸽协会的信鸽、市乌衣渔场的鱼类等动物行为习性异常等前兆信息定时观测。
滁州市中心地震测报站1978年春筹建,年底建成。站址在滁城西城根86号。中心站与地震办公室为一个单位,两种职能。
建站后,中心站以土地电、地应力、土地倾斜、土地磁“四土”仪器进行地震观测。其间,中心站和县第一中学测报点对1980年5月21日安徽定远的地震(2.3级)有所预测。1984年后,土仪器观测因精确性差,干扰因素大,先后被淘汰停测,转入以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和动物宏观“三水一宏观”为主的测报手段,同时也利用地区地震台的测震资料作为监视本市地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地震科普宣传
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截止1987年,编印《地震工作》期刊40期2500份;聘请专家、技术人员举办“地震知识讲座”、“报告会”,受教育群众2万多人次;举办“地震知识模型展览”、“图片展览”,受教育群众数万人;放映地震科教影片、电视录像、文艺演出30场,观众达4万多人。
滁州市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多次受外来强地震的波及。1975年10月,县地震办公室成立,配备专职人员,购置设备,开展地震测报工作。
一、地震监测
群测点1975年5月,滁县第一中学建起全县第一个测报站。滁县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又按地理位置等条件先后在第二中学、沙河中学、乌衣中学、施集中学和章广中学建立一批地震测报点。1976年测报点发展到34个,有测报员200多名。测报点采用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倾斜的“四土”仪器和井水、动物的宏观观察(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地震观测。其间,滁县第一中学和滁县第三中学测报点,曾对1977年5月2日江苏溧水地震(3.5级),有所预测。
1977年下半年、1980年、1982年和1983年,本市的测报点先后4次进行整顿和调整,仅保留滁州第一中学测报点。1984年对“四土”手段进行攻关清理后,至1987年,全市有章广石油站井、担子乡政府食堂井的井水位和井水温观测,有市乳制品厂的奶牛、地区种羊场的种羊、市信鸽协会的信鸽、市乌衣渔场的鱼类等动物行为习性异常等前兆信息定时观测。
滁州市中心地震测报站1978年春筹建,年底建成。站址在滁城西城根86号。中心站与地震办公室为一个单位,两种职能。
建站后,中心站以土地电、地应力、土地倾斜、土地磁“四土”仪器进行地震观测。其间,中心站和县第一中学测报点对1980年5月21日安徽定远的地震(2.3级)有所预测。1984年后,土仪器观测因精确性差,干扰因素大,先后被淘汰停测,转入以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和动物宏观“三水一宏观”为主的测报手段,同时也利用地区地震台的测震资料作为监视本市地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地震科普宣传
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截止1987年,编印《地震工作》期刊40期2500份;聘请专家、技术人员举办“地震知识讲座”、“报告会”,受教育群众2万多人次;举办“地震知识模型展览”、“图片展览”,受教育群众数万人;放映地震科教影片、电视录像、文艺演出30场,观众达4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