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群众选种
在古代,安徽农民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择种不慎,贻误岁计”的经验。并逐渐摸索出株选、穗选、粒选和筛选等选种方法,以提高种子质量。元代王祯,于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年)在旌德、永丰任县尹时撰写的《农书》,记载了群众选种的经验:“特宜存意拣选,常年别取好穗纯色劁刈悬之。”历史上,群众选种只是处于自发状况。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地方向农民宣传和组织开展选种,但范围甚小,大规模的开展群众选种运动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
建国后,安徽省的种子工作,首先从抓选种工作入手,按照国家1950年制订的《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的精神,依靠和发动群众,于午秋两季开展田间选种,以解决当时种子上普遍存在的混杂退化现象。每年午收和秋收前,从省到县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发出午季和秋季选种的指示;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和指导群众选种;抓典型、做样板,以点带面,广泛发动群众搞好选种和留种工作,克服了在群众中较普遍存在的不注意选种技术、凭老经验选种的做法,基本上扭转了淮北地区“家有百样种,不怕老天哄”的消极抗灾习惯,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田间出现小麦“五花头”和水稻“三层楼”等混杂、退化、成熟不一致的现象。1951年午选小麦良种,全省26个县市,发动17.1万人次,片选4760万斤、穗选55.7万斤;秋选水稻良种,34个县市,片选2777万斤,穗选141万斤。1952年全省午选小麦良种,有71个县市,发动1772万人次,片选9183万斤、穗选809万斤;秋选水稻良种,有42个县市,发动132万人次,片选5990万斤,穗选494万斤。1954年全省午选小麦良种,据3个专区不完全统计:片选南大2419、矮立多、徐州438及地方良种阜阳白麦、红蚰子头、鱼鳞糙、二洋麦等小麦良种2718万斤,穗选种72.89万斤,当年可扩大小麦良种面积186.75万亩。除开展田间选种外,宿县专区春种高粱一般还做到了播种前风、筛选种。安庆专区有40%农户采用泥水、盐水选种。六安专区霍邱县有90%农户采用泥水选种。
选种工作逐年提高,由田间片选发展到田间穗选,或穗选田里再穗选;由临时选定种子田发展到建立固定的种子田,使选种质量愈来愈高。1955年,据6个专区部分县不完全统计,午季穗选和片选小麦良种1.25亿斤。蒙城县选了小麦种1392万斤,可播种93万亩,占全县小麦总面积的52%。芜湖专区选了早稻良种1100万斤,其中和县选了148万斤,部分较好的农业社建种子田结合搞丰产田,基本上做到了“穗选田里再穗选”,“穗选田里留片选”的要求。
在选种的同时,以县为单位,午秋两季发动乡、村就现有品种评选出本县初选种,在全县范围先推广使用,再将各地的初选种送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生决选种,以代替初选种在全省组织推广。1955年通过生产实践及群众评选,找出了产量高、品质好,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水稻、小麦、甘薯、马铃薯等优良品种。其中,双季早稻良种有南特号、五O三、早尖、五十子、双季晚稻有小红稻,小冬稻等,这些品种适应性很广,除淮北外,可以普遍应用。胜利百号甘薯,全省普遍适应。小麦良种碧蚂1号,在淮北无吸浆虫地区表现很好。还有马铃薯良种来安水口红皮、界首红皮,连续种植多年不易退化。
安徽省自然灾害频繁,往往造成生产上缺种。50年代后期,在征购粮食问题上一度出现高指标、高征购的现象,购了过头粮;有的地区还提出“先征购后留种”的错误口号,把种子也征购入库。怀宁县总铺公社费了3年功夫繁殖的100万斤南特号、莲塘早等水稻良种被统购入仓。滁县专区农科所繁殖的4.8万斤水稻高级良种,太湖县农科所品种试验田小包装的种子也被征购走了。缺种问题严重,到了播种季节,国家不得不从库存粮食中挑选商品粮做种,致使选种工作前功尽弃,走了回头路。泾县榔桥公社1959年2万亩胜利籼、三粒寸中稻,田间混杂,稗子占50%,其中门村大队栽种的500亩水稻,有70%稗子。结果,每亩收280斤,其中稗子180斤,稻谷100斤,比未混杂的胜利籼亩产300~400斤,减产200~300斤。肥东县1961年有些公社的麦种是小麦、大麦、元麦混在一起的,还有很多线虫瘿。安庆专区反映:有些地方的水稻、小麦已经混杂到分不清是什么品种,只能统称为早稻、中稻或小麦。棉花,退化亦极严重。1956年以前,岱字棉15号的衣分平均达到37%,高的38%~40%;到1961年下降到32%~34%,纤维也短了。胜利百号甘薯也普遍出现薯蔓变长,薯块变形,淀粉含量降低、耐贮性差、黑疤病发病率高等严重退化现象。这些情况引起了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重视,决定从1962年午收开始,各生产队按照“先种后粮的原则,先留足种子,再安排口粮、饲料和其他用途;制定了《安徽省农村人民公社种子管理办法的意见》,作出10条规定,要求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的方针,选好留足保管好种子。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公社生产需用的种子,国家不予调剂供应;生产队有权选留自己生产需要并且为群众喜爱的各种作物良种,不受干涉。因此,1962年午季作物和部分秋收作物,虽然因灾严重减产,但各地都已基本留足种子。这年秋播粮食作物,全省计划种植3320万亩,每亩用种15斤计算,共需种子4.98亿斤,而社队自留的种子就有4.74亿斤,占需要量的95%;1963年7个专区统计: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大秋作物,计划种植面积6600万亩,约需种子7.62亿斤,已保留种子6.69亿斤,占计划需种数87.7%,一般粮食作物均已留足种子;棉花、花生等作物,由于地区间留种不平衡,受灾或因扩大种植面积,需要进行区间余缺调剂。
1964年,阜阳、宿县两个主要产麦区9.81万个生产队中,有4.23万个生产队于1963年秋种建立正式的和临时性的种子田86万多亩。六安专区有三分之二生产队建立种子田5.6万亩。用穗选种建立的正式种子田种子纯度一般在95%以上,临时性的种子田的种子纯度也在85%左右,比一般种子纯度提高15%左右。1964年午选时,很多地区还培训了一批生产队的种子技术员。蒙城、界首、灵璧、六安等县共训练5.06万人,其中有大队、生产队的干部、老农和回乡知识青年。
1964年,全省推行二级种子田,由正式种子田(一级种子田)繁殖的种子供第二年二级种子田用种,二级种子田去杂去劣后收获的种子供下年大田生产用种。各地农技站都在各自掌握的基点做样板。省种子公司为配合推广工作,特印发一套“二级种子田”宣传画,全套4幅,包括种子田全部操作过程,共计8万套,发到生产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种子工作陷于停顿。1969年3月干部下放,种子机构撤销。在这段时间,群众选种工作无人抓,引种和繁殖良种处于无政府状态,普遍出现品种多、布局乱、种子杂、病虫害蔓延的严重局面。至1970年,恢复了种子机构,继续抓选种留种和评选良种,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二、品种普查
明代以前,对农作物品种无系统记载可考。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方志物产》记载:
籼稻。西田早、拖犁归、六月籼、滁州早、金谷籼、齐眉籼、观音籼、芦甘籼、白籼、斑籼、虾须籼、鹌鹑籼、香獐籼、飞上仓、绳儿籼、早红草、早须白、母猪林、铁角乌、顶霜白、驼儿白、牛口乌、胀谷香、下马看、黄陆公、苏州白。
糯稻。虎皮糯、紫库糯、卢生糯、燕脂糯、雁口红、乌尖糯、麻筋糯、南糯。
小麦。火小麦、春小麦、玉小麦。
清嘉庆八年(1803年)《方志物产》、《合肥县志》记载:
籼稻。早白稻、中秋稻、晚白稻、大粒稻、赶上陈、六十黄、银条籼、雁来红、观音籼、六月籼、芦杆籼。
糯稻。羊须糯、羊脂糯、虎皮糯、麻筋糯、雀不知、猪鬃糯、光头糯。
小麦。火麦、(音累)麦、三月黄、四月黄、烂须黄、中期麦、摇头红、尖头燥、齐头燥、长禾广(音旷)麦、白麦。
民国时期《安徽通志稿》、《安徽农作物品种报告书》记载:
籼稻。矮脚籼(饿煞牛)、拖犁归、江西早、北侯早、天生早、南丰早、靠埂崩、弯六担、柳籼、鸡爪籼、叶里藏、佛肚禾、湖南籼、白麻籼、红麻籼、堆字籼、满田榨、金裹银、红莲稻、柳条青、竹萼青、兰溪白、鸬丝毛、慈姑籼、马头红、沙田白、扫帚白、百日黄、六月乌、蛴苞早、茄柯早、下马早(以上早中稻);团头晚、毛晚、冒失鬼、雁脚红、撩霜晚、钓杆晚、将军晚、苏州晚、观音晚(以上迟晚稻)。
五十子、六十子、三朝齐、一扎齐、鸡抓籼、三粒寸、小川稻、大川稻、小白稻、二白稻、天生稻、乌咀川、乌子籼、香稻、黄皮川、矮杆黄、柳条籼、下米看、顺水拖、露水白、江西早、麻壳籼、云南丝、云南籼、气丝麻、等包齐、观音籼、大叶稻、湖南籼、胀破壳、红光籼、南风早、稻王、大白稻、香稻、胜利籼、帽子头、中农4号、中农34号(以上早、中稻)
糯稻。乌秸糯、红咀糯、羊胡糯、鱼子糯、白合粘、白皮粘、小红糯、大红糯、雪花糯、白壳糯、黑壳糯、红壳糯、杨花糯、青秸糯、鱼子糯、望水白、齐头黄、见红消、鹊不知、秋前红、冷水糯、雪花糯、莺咀红、乌节糯、金钗糯、红须糯、草鞋糯、黄瓜糯、抄秋糯、早红糯、白壳糯、柳条糯。
小麦。三月黄、四月黄、洋小麦、江南早、大黄皮、白梢、龙王麦、箭杆麦、火练子、白皮麦、长穗白、蜈公麦、白和尚头、红和尚头、和尚头、槐树球、白芒麦、红芒白麦、芒小麦、早白麦、泥鳅麦、花树球、枫树球、开顺白、汤水白、桐城早、玉白麦、四月老、四方角、金黄早、阜阳碧玉、红芒迟白麦、胡芦头、浪沙白、蚂蚱麦、红疙瘩、白疙瘩、南宿州141—9、南宿州61号、金大2905、金大4197、中大2419,骊英1号、骊英3号、中农28、美国白皮(美国玉皮)。民国34年(1945年)王劲草对皖西14县小麦品种的分布进行调查,撰写《皖西小麦品种之分布》一文,发表于民国36年《安徽农业》第8期。对皖西小麦品种特征、性状有较详的记载,并作了植物学分类。
民国9~10年曾进行51县棉产调查,记载有如下品种:
棉花。小子花、大子花、乌子花、朝阳花、钱子花、大花、小花、乌江棉、紫白花、土棉、洋棉(美棉)、小乌花、白棉、子棉、小乌子、大乌子、三棱棉、鸡脚棉、常阴棉、亚果棉。
民国22年对沿江、皖中、皖西23县作棉产调查将棉花品种、名称、特征、棉纤维色泽,用途及销路简略记载。棉花品种有:退化美棉、滩花棉、乌子棉、白子棉、黑子棉、小子棉、大子棉、乌子小花棉、小树棉、大树棉、乌子花、朝阳花、洋爱字棉。
油菜。金花子、大乌子、花辣子。
建国后,1957年进行第一次品种普查,8月16日开始,10月底结束,共两个半月时间,以县为单位,由县农业局组织调查组进行。芜湖、安庆、宿县、凤阳4个农校应届毕业生384人参加,每县配备农校学生4~7人,市2~3人。各县、市农业局抽出得力干部1~2人具体负责。调查组走村串户进行工作,据40个县、市的汇报材料,每个县一般调查50%~60%的乡和20%~30%的农业社,少数调查组社社都跑到。全省参加调查人数达600人。
这次品种普查结果,发掘出不少农家品种,有的适合当时推行“三改”所需要的品种,有的是抗逆性强的品种,还有的是稀有的名贵品种。“三改”提出改种双季稻和淮北“稻改”,小红稻、小冬稻、小麻稻就是当时比较适宜做双季晚稻品种,产量虽不高,但收成稳定、耐瘠薄、食味好。中稻胜利籼和中农4号是适合淮北“稻改”的品种,后来淮北水稻用种80%是胜利籼。界首红皮马铃薯和来安县水口红皮马铃薯,不易退化,质量好,红心或白心,是“农业三项改革”中推广的高产作物之一。池州、巢湖、铜陵等地区的大叶稻耐涝,根系发达,再生力强、保收、适应泥脚深的田块种植。霍山县的水稻氽水洪,水涨茎伸成熟较早,是个较好的深水稻品种。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西南成,抗西南风,稳产,但产量不高。滁县和尚头小麦,高抗条锈和叶锈病,杆锈感染也轻。六安地区的黄火燥玉米生育期短,春夏两季均可种植,产量较稳定,是很好的晚秋作物,安徽把它当作救灾备荒种子,60~70年代还支援外省。宿县夹沟香稻,在省内外享有声誉,米质好,食味佳,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称。嘉山县明(光)绿(豆),粒大均匀,色泽鲜明,易烂汤清、品质好,是防暑佳品,在国际享有盛誉,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紫云英(又名红花草)是安徽主要绿肥作物,很早就形成向南方各省供种的关系。
第一次品种调查材料,于1964年汇编成《品种调查》,是安徽省第一部农作物品种志,收集了全省86种农作物,计6662个品种。其中:水稻品种1808个,大小麦480个,五谷杂粮1135个,豆类1324个,薯类239个,经济作物41个,油料作物561个,麻类107个,糖料67个,烟草133个,茶叶10个,各种瓜果蔬菜757个。这些品种中,除少部分是从外省引进外,大部分是省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摘录部分主要品种,见表4—1—1。
安徽省第一次农作物品种普查主要品种简介表



征集的品种样品,当年商定:水稻品种由省农科院负责每年种植保存,小麦品种由宿县专区农科所保存,大豆品种由阜阳专区农科所保存。在“文化大革命”中,机构撤并,人员下放,多数品种因无人保存而散失。
第二次品种普查,于1978年开始,历时一年多结束。参加这次普查的有各级农业局、种子公司(站)和农科院(所)、农业院校、良(原)种场、农技站及人民公社等单位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县为单位组织调查组,采取典型调查推算的办法,取得数据,由县集中调查结果,报地区审核后报省,并将调查的资料汇编成第二部《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志》。全书编入29种作物,计1391个品种。其中:水稻427个、麦类210个,杂粮183个,薯类54个,豆类258个、油料175个、经济作物76个、绿肥作物8个。摘录部分主要品种,见表4—1—2。
安徽省第二次农作物品种普查主要品种简介表






说明:棉花产量指皮棉。
三、繁育推广体系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安庆创办安徽省第一农事试验场,进行稻、麦、棉等作物品种和栽培方法的试验研究,并筛选出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向农民推广。
民国23年(1934年),在芜湖成立安徽稻作改良场,在凤阳成立麦作改良场,对稻麦两项作物,一面育种,一面推广,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结合的雏形。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徽沿江和江淮之间与淮北广大地区沦入敌手,农业科研和种子推广工作中断,已有良种在农村中处于自发传播状态。民国30年前后,战局稳定,在皖西、皖南山区,先后成立了立煌农林试验示范场和休宁农事试验场,开始恢复稻、麦、棉等作物的品种试验、示范和良种推广工作,在安全地带各县,通过县农林推广所继续推广优良品种(包括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内农林机构相继恢复,除6个农区成立区农场、省恢复农林实验总场外,还先后组建了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等农业推广辅导区,重点从事种子改良和良种推广工作,直至解放前夕。
建国后,安徽省于50年代开始,通过建立良、原种场和在国营机耕农场以及有条件的农业社的生产队建立良种繁殖基地(区),培育原种和繁殖良种,开始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1955年,省投资兴办和改建13个国营原种场,即:当涂、潜山、舒城县水稻原种场,怀远县马头城旱稻原种场,宿县符离集小麦原种场,蒙城县麦豆原种场,萧县郝庄、望江县、东至县大渡口、寿县堰口棉花原种场,界首马铃薯原种场,阜阳县甘薯原种场,嘉山县管店杂谷原种场,担负繁殖原种的任务。在白湖、寿西湖、普济圩、淮南、潘村湖、东风湖、正阳关、方邱湖8个国营机耕农场建立粮食作物良种繁殖区。在界首、来安和霍山建立马铃薯良种繁殖区。与此同时,各专区和县在社、队建有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良种繁殖区共174个,省掌握的8个国营机耕农场每年可繁殖碧蚂1号、南大2419等小麦良种800万斤。专、县掌握的良种繁殖区,据17个县53个繁殖区的统计,共有面积10万亩,可繁殖小麦良种1700万斤。3个大型马铃薯良种繁殖区,于1956年开始发挥作用,其中界首县马铃薯良种繁殖区,至1957年除了能解决本县种薯外,还支授外地用种。
1958年粮食部、农业部发出《关于良种经营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推行“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安徽省在建设国营良(原)种场的同时,加强了人民公社种子队、良种场和生产队种子田的建设工作。至1974年全省国营原种场、良种场、示范繁殖农场发展到76个,社队原种场、良种场共有502个,种子队12356个,生产队普遍建立种子田,形成了一个以县良(原)种场为骨干,公社种子队(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3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70年代进一步完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做到县有良种场,社有种子队,生产大队、生产队有种子田。1974年农业部推广黑龙江呼兰县莲花公社办种子站的经验,同年安徽省滁县担子公社试办第一个种子站,接着全省办了60个社办种子站(至1984年社办种子站发展到233个)。1974年全国学习湖南华容县普及四级农科网的经验,全省社、队良(原)种场和种子队纳入四级农科网体系,成为农科队。1976年农业部推行山东省栖霞县大队种子“三统一”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即由大队统一繁殖良种、统一保管种子、统一供应大田生产用种。全省有572个生产大队实行了“一统一”(统一繁殖良种),还有的实行“二统一”或“三统一”。
80年代,由于农业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种子工作上贯彻“四化一供”的方针,加强了种子基地建设。至1983年,全省国营良(原)种场、示范繁殖农场发展到144个,其中,水稻场29个,小麦、大豆场74个,棉花场35个,玉米、高梁两杂场2个,马铃薯、花生、杂谷和绿肥场各1个,并扩大了社、队的良种繁殖基地,逐步形成了以良(原)种场为骨干,社、队和专业户的良种繁殖基地(含稳定的农科队)为基础,各级种子公司和区、社种子站经营良种为桥梁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安徽省首次利用外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是1985年引用世界银行贷款104.3万元特别提款权(当时相当100万美元,其后特别提款权升值,实际使用为130万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230万元,合计人民币510万元左右,用于8个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建设。其良种繁育的重点分别为:涡阳、濉溪小麦、玉米、大豆;界首小麦、玉米、马铃薯;灵璧优质花生种;全椒棉种;怀宁、南陵优质米稻种;休宁杂交水稻。贷款于1985年9月开始使用,年利4%,20年内还清。
几种杂交的和易串花的作物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杂交稻。安徽省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稻。推广前,于1975年冬,从全省农业和种子部门抽调了32名农业技术干部,在海南荔枝沟红星农场进行为期4个月的杂交稻制种技术培训。当时广德县农科所已在海南荔枝沟制种,学习班学员参与学习。1976年5月学习结束,学员向在海南制种的湖南、湖北等省引进少量杂交组合种子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1975~1987年,全省组织各市、县农业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共3786人,赴海南参加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共计繁殖亲本5124.37亩,制种4251.27亩。详见表4—1—3。
安徽省杂交水稻南繁实绩统计表

70年代末建立起县繁(殖)、社制(种)、队用(种)的杂交稻繁殖制种体系。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改为县繁、县乡合制,农户用种的繁殖制种体系。采用“联产制种、技术承包、增奖减赔、适当补贴”的管理办法。1982年开始筹建省提(提纯)、地繁(地区繁殖亲本)、县制(配制杂交种)的体系。1983年,省在巢县建立提纯基地,采用配套提纯法,生产汕优6号三系亲本原种。安庆、宣城、滁县、宿县地区实行“地繁”,初步形成“省提、地繁、县制”的体系,其后逐步巩固和完善。1976~1987年累计不育系繁殖面积8.56万亩,制种面积73.6万亩,产种4808万公斤。详见表4—1—4。
安徽省杂交稻繁殖制种推广实绩表


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杂交稻的制种和推广工作,从1976年开始,划拨专项经费和粮食、化肥指标支持制种。1976~1987年共拨款2131.4万元,平均每年177.6万元。1976~1984年共拨粮食7675.44万公斤,平均每年853.83万公斤。1976~1986年共拨化肥13.29万吨,平均每年1.21万吨。
玉米、高梁杂交种。采取国营农场繁殖亲本,有隔离条件的社队制种的两级体系。省人民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和粮食、化肥指标给予支持。省种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1968年到海南,1975~1976年在省内徽州地区,1977~1978年到厦门进行玉米亲本加代繁殖。淮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供种任务大,采取两级体系繁殖制种,基本做到了种子自给。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提高,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玉米制种也由春制改为夏制,成本高,产量低,1984年又取消了玉米制种各项优惠政策,与种其他粮食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制种不如调种,以致制种面积发展不快,到1987年全省制种面积只有4.2万亩。
杂交玉米的制种情况,详见表4—1—5。
安徽省杂交玉米繁殖制种情况表


油菜。新品种在特约隔离繁殖基地繁殖。
杂交西瓜。80年代由于原来的老品种在质量上已不能适合消费者的需要,因而安徽省农业、科研和种子部门于1982年开始引进西瓜良种和配制杂交西瓜品种。合肥市种子公司于1984年组织技术力量配制新澄杂交西瓜品种,采取3圃制(瓜行圃、瓜系圃、原种圃)进行亲本提纯复壮。在制种上选择市郊建立稳固的制种基地,由农户出土地出劳力,种子部门提供亲本种子,优先供应化肥、农药,培训技术力量(每50亩瓜地培训和配备1名农民技术员,由农民技术员再培训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杂交西瓜种子由种子公司收购。经营上采取对种子进行精选加工、仓贮保管和包装运输系列作业。几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和经营三位一体西瓜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并承担了全国西瓜新品种区域试验、沪浙皖西瓜品种区域试验、超新红宝生产鉴定等试验项目,建立了万亩以上的优质杂交西瓜制种基地,从而成为全国7大良种西瓜基地之一。1985~1988年共配制新澄、兰州P 2、郑杂5号等优质杂交西瓜种子30多万公斤,畅销全国27个省市。杂交西瓜品质好、产量高,比常规品种增产30%~40%,每亩增加收入200元左右。安徽省的杂交西瓜种植面积,由1982年的800多亩发展到1987年的101.5多万亩,占全省西瓜栽培面积的80.45%,有许多城市郊区已基本实现西瓜品种杂交化。
棉种。60年代中期,建立棉花原种场培育原种,繁殖区集中繁殖后代,良种轧花厂专扎留种棉,棉区分片分代更新的体系。70年代后期,发展为以县为单位,原种场培育原种,轧花厂分代轧花加工,棉区分片分代定期更新的体系。望江县已达到年年更新棉种的水平。
全省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至1987年已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144个国营良(原)种场,拥有耕地10.35万亩,大中型拖拉机304台、16147马力,手扶拖拉机234台、3473马力,载重汽车70辆,种子精选机56台,种子烘干机5台,种子烘干室642平方米,详见表4—1—6。三圃面积8839亩,生产主要作物原种361.85万公斤,良种3122.4万公斤,杂交制种77.20万公斤。详见表4—1—7。种子公司特约繁殖基地33.69万亩,生产良种7581.5万公斤。乡良种繁育基地38.62万亩,生产良种8115万公斤。良种繁育专业户10.84万户,良种基地22.16万亩,生产良种6134万公斤,详见表4—1—8。
安徽省国营良(原)种场基本情况表


安徽省国营良(原)种场农作物良原种生产情况表

安徽省社队农作物良种繁殖基地情况表

四、良种选育
〔选育新品种〕
建国前,仅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与南宿州福音堂农事部以及该院与基督教长老会合办的南宿州农事试验场,先后选育出2个小麦改良品种金大61号和南宿州141—9。建国后,大规模地开展种子科研工作,选育出大批新品种。
建国初期,在发动群众选种的同时,提倡“一穗传”的育种法,号召群众选育新品种。
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国营良(原)种场建立“三圃”,进行提纯复壮,培育原种,选育新品种。其后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普遍采取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等方法选育新品种。
安徽省种子公司1957、1978年两次品种普查记载:全省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计163个。其中水稻52个,小麦34个,棉花10个,玉米25个,大豆16个,绿豆1个,高梁3个,甘薯2个,马铃薯3个,油菜13个,花生、芝麻、柽麻和烟草各1个。
1979年至1984年,安徽农业和科研部门、农学院育成的新品种计32个,其中水稻11个,小麦9个,棉花3个,玉米1个,油菜5个,花生、芝麻、柽麻各1个。
安徽农民育种家育成的新品种有23个,其中水稻11个,小麦3个,大豆4个,棉花、玉米、甘薯、马铃薯和芝麻各1个。详见表4—1—9。
安徽省选育的部分农作物新品种简介表











〔引进良种〕
安徽省最早引进的良种是美棉。民国4年(1915年)东流县棉区引种美棉,开创了安徽种植长绒棉以取代短绒棉的新纪元。以后,还从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引进一些农作物和果树品种,其中有法国马牙玉米,印度红玉米,美国鸡眼玉米、甜玉米、小黍、小稷米、白小黍,法国糖萝卜、意大利燕麦等,但未见推广记载。抗日战争前后,向外省引进中大帽子头,胜利籼、中农4号、中农34号等水稻良种,金大2905、矮立多、中农28号、美国玉皮等小麦良种,以及美棉柯字棉100—1、德字棉531和斯字棉2B、5A等。
建国初期,良种的种植面积很少:水稻1.1万亩,占种植面积0.46%;小麦18.9万亩,占0.6%;棉花23.3万亩,占15.1%。1950年开始引进良种,先后从江西引进早籼良种南特号、南京前中央大学农学院小麦良种南大2419、金陵大学小麦良种金大4197、前徐州农场小麦良种徐州438。1951年引进玉米金皇后、甘薯胜利百号良种。1952年引进胜利油菜良种,向华东农科所引进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田菁以及向441福建引进柽麻等绿肥良种。1953年引进西农6028小麦和岱字棉种。
1953年淮北午季作物遭受霜灾,为了生产救灾和推行“三改”,开始大量调进良种。1954年分别从山东调进胜利百号甘薯种1100万斤,上海调进岱字15号棉种228.034万斤,河南调进南大2419小麦5000万斤,东北调进马铃薯种等总计达8200万斤。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种目标转向高产良种。1955~1957年,从21个省区引进150多个品种。1962年从河南、山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引进新品种14个,其中小麦7个、绿肥1个、蔬菜6个,共8000多斤。1965年从河北、甘肃、河南、江苏、陕西、山东、四川等省引进阿夫、阿勃、吉利麦等14个小麦良种、2个大麦良种、1个油菜良种,共计223.86万斤。“六五”期间,共引进良种60多个,进行了试种示范。1973年由农林部统一从墨西哥引进墨他、墨波、墨伊等小麦品种21个计1500斤,经51个点试种,收获种子万余斤,解决了当年部分地区晚茬麦的需种。据两次品种普查,至1980年止向外省引种441个,其中水稻199个(早稻)89个、中稻54个、晚稻40个、糯稻16个)、小麦85个、棉花21个、玉米27个、高粱6个、大豆25个、甘薯14个、马铃薯7个、油菜44个、花生1个、芝麻6个、绿肥6个。从1983年起进行品种审定,把引种工作纳入正轨。
〔良种提纯〕
民国年间,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与南京金陵大学在安徽省和县联合举办的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于民国22年(1933年)开始搞棉花良种保纯,从良种繁殖、推广、轧花以及收贮等环节加强统一管理,进行系统的保纯工作,但服务面只限于乌江镇附近农户,且纯属实验性质,抗日战争开始后停办。
建国后,随着良种推广工作的发展和良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加强国营和社队办的良种场以及生产队种子田繁殖良种工作,对去杂提纯特地建立责任制,严格把关(把好播种关、田间管理关、收打关、翻晒关和仓贮保管关)。从1955年开始兴建国营良(原)种场的同时,先后制订了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提纯复壮培育原种的操作规程。1963年省种子公司组织重点良种繁殖场场长、科技人员分别到浙江省绍兴东湖良种场和江西省余江县邓家埠良种场学习经营管理和良种繁殖经验。这两个参观团整理的学习材料,受到农业部赞赏并转发全国。省种子公司又于1963年,在舒城县良种示范繁殖场搞样板,推行水稻插单本、小麦粒播等去杂提纯的办法。1964年全省共建水稻单本繁殖田219.4亩,分布在19个县良种示范繁殖场和1000多个生产队,其中规模较大的示范点有舒城县良种示范繁殖场,共栽插单本田18.8亩;巢县环城公社岗岭大队12个生产队,队队建单本田共3.8亩。这些点都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除了省、专、县有计划地组织现场参观外,还有不少公社和生产队主动派人去参观学习,掀起了推广热潮。随着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建立,社队有良种繁殖基地、良(原)种场建立“三圃”,良种保纯工作成为制度化、规范化。
为鉴定国营良(原)种场提纯复壮的原种丰产性能和典型性状是否达到部颁标准,省种子公司1983年召开原种鉴定工作会议,按照《安徽省农作物原种鉴定实施方案》将阜阳、六安、安庆和徽州4个地区38个国营良(原)种场提纯复壮的小麦74—22,马场2号,水稻二九青、广陆矮4号、先锋2号、早熟农垦和桂朝2号,棉花沪棉479和沪棉204等9个原种,分别安排在32个良(原)种场进行种植鉴定。结果,除4个场复壮的原种比对照种减产和3个场的原种因灾报废外,其余25个场复壮的原种场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为0.38%~19.1%。以一级良种对照,增产小于5%;以三级良种对照增产10%左右。
五、品种审定
民国9年(1920年)安徽省农事试验场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和田间鉴定,选出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山东紫大麦、山东金爪、怀宁大麦、怀宁白裸麦、宁麦、宁波黄豆等。民国34~35年,安徽省农业改进所王劲草主持江北14县小麦鉴定,搜集品种84个,经过田间试验结果,以庐江的江南早、阜阳碧玉、霍山的桐城早等品种较为突出。民国36年安徽省农林实验总场,省立第一农区农场分别进行24个小麦品种鉴定试验,结果以立煌的泥鳅麦产量最高。民国34年在皖立煌等10县进行了水稻品种鉴定,以合肥大川稻、六安小白稻、潜山天生稻、舒城五水早、岳西稻王等品种表现较好。民国36年安徽省第二农区农场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凤阳举办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以11个改良品种与1个本地种对照,结果以中大23—2419产量为最高,中大矮立多、中大13—215、中农28、美国玉皮等次之。民国37年,安徽第一农区农场和省农林实验总场,在省农林处统一安排下进行了水稻推广种示范试验,供试品种有胜利籼、中农4号、帽子头、合肥大白稻、安庆三朝齐等,试验结果,胜利籼生产最优,抗螟力强。
建国后,正式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农作物品种审定。60年代曾经一度成立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于1963、1964年召开两次会议取得一些成果。“文化大革命”后停止活动。1963年召开的品种审定会,对几年来各地农业科研单位,经试验示范得出一定成果的12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审查鉴定。审定的有:早洋麦、石家庄407、阜农4号、吉利麦和华东6号等5个小麦新品种。这5个品种,具有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并分别适于早中晚茬种植,对改变小麦品种单一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着重要作用。1964年春季召开的品种审定会议,对各地农业科研部门多年来试验已有一定成果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审查鉴定。共讨论了22个品种,其中有莲塘早、南特16号、陆才号、南京1号共4个早中稻品种,确定大面积推广;西湖早、芜农1号、有芒早粳、中粳桂花球、晚稻浙场9号、晚粳大黄稻、矮箕野稻412共8个品种,可作局部地区示范、推广或进行生产试验;早粳宁丰、中粳农林29、晚粳农垦58、早籼矮脚南特4个品种,在安徽省试验不久,但表现优异,邻省试验结果也很好,可以继续示范推广或进行生产试验;对原有推广品种中的南特号、齐头白、胜利籼、大叶稻、鸡爪籼和蜜蜂球6个品种,在生产上还有一定推广价值,但目前退化混杂严重,指定专场提纯。
1982年重新建立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由36人组成,委员会下设水稻、麦类、油料、棉花、杂粮5个专业组,成员共52人。9月中旬,召开品种审定委员会和专业组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试行条例》。该《条例》于1983年3月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批转各地试行。
省品种审定工作,经过1982年准备,1983年5月对报审品种进行初审,于1983年12月上旬召开第一次品种审定会,计审定粮、棉、油作物品种共10个。其中水稻品种1个:竹广29,一般亩产400~500公斤,可在沿江和江南作双季早稻的中熟稻推广种植;小麦品种4个:马场2号、濉麦4号、安安1号、博爱74—22等,一般亩产300~400公斤,宜淮北、沿淮和江淮等地区推广;大豆品种2个:阜豆4个、皖豆1号,一般亩产150~200公斤,宜淮北、沿淮及江淮地区种植;绿豆品种1个:明绿1号,系从明光绿豆中系统选育而成,一般亩产75~100公斤,宜轻壤土、黄白土地块种植;油菜品种1个:当油早1号,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全省各地均可种植;花生品种1个:花28,亩产185~190公斤,全省各地均可种植。认定品种45个,其中水稻19个:二九青、原丰早、芜湖七一早、先锋1号、广陆矮4号、南京11号、国际26、国际36、桂朝2号、当选晚2号、双丰4号、安庆晚2号、农垦58、农虎6号、扬糯5号、复虹糯6号、红糯、汕优6号、四优6号;小麦11个:博爱7023、泰山1号、郑引1号、扬麦2号、扬麦3号、高八、宁麦3号、武麦1号、郑州761、鄂麦6号、丰产3号;甘薯1个:徐薯18;大豆4个:跃进5号、徐豆2号、诱变30号、鄂豆2号;玉米2个:丹玉6号、六安黄火燥;油菜5个:202—23、广德761、滁油1号、芜湖104、武油1号;花生3个:山东伏花生、白沙1016、徐州68—4。
随着机构改革人员变动,1985年省品种审定委员经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作了调整。调整后的品种审定委员会由32人组成,专业组由61人组成。
1985年11月中旬召开第二次审定会,计审定品种19个。其中水稻11个,共同特点是高产优质,一般亩产300~500公斤。早籼早矮6号、浙辐802,适宜作双季早稻;晚粳徽粳804(优质)、鄂宜105、当优C堡和早熟中籼杂交稻协优64(优质),宜作双季晚稻;早稻二九丰、密阳23、扬稻2号(优质)、二九选(优质糯稻),宜作中熟早稻和中稻。小麦3个:安农2号,亩产300~350公斤,半冬性,抗寒性较好;西安8号,亩产300多公斤,弱冬性,较耐寒;豫麦2号,亩产300~400公斤,半冬性。花生1个:皖花1号,亩产150公斤左右,宜作夏播花生种植。油菜1个:皖油410,低芥酸,亩产150公斤左右,宜沿淮及淮北种植。大豆1个:苏协1号,亩产100多公斤,宜江淮南部和沿江、江南高肥田作夏大豆种植。棉花2个:泗棉2号,亩产皮棉80~95公斤,宜无黄、枯萎病区种植;徐州514,宜无黄、枯萎病区种植。另外认定棉花3个品种:沪棉479、皖棉73—10、岱字16。
1986年12月上旬,第三次品种审定会审定14个品种。其中小麦5个:萧农11,弱春性冬小麦,宜淮北和沿淮中等肥力的中晚茬地种植;萧农12,弱春性冬小麦,宜淮北中上等肥力(亩产300~400公斤)的中晚茬地种植;涡80,宜淮北中等肥力的早中茬地种植;濉麦5号,弱春性冬小麦,宜淮北中等肥力的中晚茬地种植;扬麦4号,春性冬小麦,宜沿淮及淮南中等肥力地种植。大麦1个:西引2号,半冬性,全省高肥地均可种植。棉花2个:皖棉1号,宜油菜棉花两熟制地区种植;皖棉80—15宜淮南和沿江棉区种植。大豆2个:阜335,夏大豆品种,可在淮北地区作搭配品种种植;青阳早选夏大豆品种,宜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地区南部种植。甘薯1个:阜210,全省各地均可种植。玉米1个:宿单2号,宜淮北及江淮丘陵地区种植。油菜1个:滁油3号,宜江淮丘陵地区及淮北地区种植。花生1个:粤油116,宜淮南、江南种植。
1987年12月下旬,第四次审定会审定品种13个。其中,水稻6个:汕优63、汕优桂33,亩产500公斤左右,宜一季中稻地区种植;汕优C 98,亩产400公斤左右,宜作双晚搭配种;皖粳1号,亩产350公斤左右,宜作双晚或晚粳种植;陆武红,亩产400公斤左右,可作双早或迟熟早籼种植;农九,亩产400公斤左右,宜稻瘟病多发区种植。小麦3个:萧农13,亩产300~400斤,宜淮北及沿淮中肥地块种植;宿育1号,亩产300公斤左右,宜淮北中部以南晚茬中肥地块,及江淮丘陵地区种植;陕农7859,亩产300~400公斤,宜淮北中肥地块种植。棉花1个:华农831,亩产皮棉80公斤左右,宜各棉区种植。大豆1个:油83—19,亩产100~150公斤,宜淮北地区种植。油菜1个:广德068,亩产100~150公斤宜沿江、江南稻油二熟地区种植。柽麻1个:皖柽1号,亩产种75~150公斤,鲜草1000公斤以上,北纬25°~40°地区均可种植。
通过品种审定,基本上克服了多年来工作上存在的乱引(种)、乱繁(殖)、乱推广的现象,使良种繁育推广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审定品种的主要依据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实践。70年代初期,安徽省种子公司与农林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主要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结合良种评选,推荐推广品种。1980年前后,省种子公司相继对主要作物品种组织试种、示范,初步形成一个正规的试验网。为减轻承担试验单位的负担,给每个试种示范点补助费用,其标准是棉花250元,水稻油菜各150元,其他作物100元。但由于区域试验和试种示范在试验设计和试验性质上相同,所用品种多数也是同样的,为避免重复劳动,经省种子公司与省农林科学院协商,于1983年进行两组试验并网,共同组织区域试验,由省种子公司组织生产试验。1985年对水稻、小麦、大麦、油菜、花生、甘薯、棉花、大豆、玉米共9种作物组织18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种113个,布点169。又水稻、小麦、油菜、甘薯、大豆、玉米、芝麻共7种作物组织生产试验,参试品种35个,布点78处。
农作物品种鉴定,每个品种要经过2~3年的区域试验,和1~2年的生产试验,前后共需2~5年才能报审,往往形成审定跟不上推广的现象。1981年起,改为区域试验发现优异的品种采取同步进行生产试验,可以提前1~2年应用于生产。
六、良种推广
〔稻、麦、棉〕
建国前,以棉花良种推广最早,安徽省实业厅于民国初年发放美棉种籽给棉农种植。民国9年(1920年)安徽省实业厅推广处派员赴南通采购棉种200担,运至省城(安庆)、蚌埠两处,分发各县及所属农林棉场试种。民国14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推广部派专人驻和县乌江镇推广长绒爱字棉种。民国19年安徽省农业推广处,向南京金陵大学及中央大学选购爱字棉100担,除给7所农场18担外,其余散发给462户农民种植。10月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合作,以乌江为农业推广试验区,推广棉、麦良种;民国22年借用私人土地设立棉花纯种场,并选定在乌江西北7里东西吴一带,集中种爱字棉;又利用轧花厂,为农民轧花,管理棉种,防杂保纯。至民国26年因抗日战争而中止推广。
稻麦良种推广:民国25年,芜湖稻作改良场与全国稻麦改进所合作,在沿江各县特约农田,进行水稻良种帽子头示范,并委托江南铁路局宣城农场收买帽子头稻种40万斤就地推广。抗日战争前后,推广水稻良种胜利籼、中农34号、中农4号等取代了几个传统的地方良种三朝齐、观音籼、落粒籼等。小麦方面推广南宿州141—9、金大61号、美国玉皮、中农28号、中大矮立多等小麦良种。民国35年统计,安徽省稻、麦良种面积共计121.5万亩。
建国后1949~1957年,主要发动农民群众总结发掘农家品种。对混杂和退化的品种,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培育原种和以县为单位评选初选种先推广使用;继之由省组织品种比较试验产生决选种,以取代初选种,辅之引进一些抗病虫害的良种。当时水稻良种有鸡爪籼、三粒寸、三朝齐等,小麦良种有滁县和尚头等农家品种。1953年推广种双季稻,其中双季早稻初选种有六十子、五十子,南特号,双季晚稻有小红稻、小冬稻、红须粳等。小麦良种1950年引进推广了抗吸浆虫品种南大2419,1956年又推广了品质较好的碧蚂1号,1957年南大2419种植面积达740.55万亩,碧蚂1号651.3万亩。这两个品种成为安徽省午粮当家品种。到1957年全省水稻、小麦基本实现了普及良种,第一次更换新品种。
随着早稻耐肥抗倒的矮杆品种和晚稻耐寒高产的品种出现,水稻品种向高产良种进行更换。60年代前期,早稻推广良种莲塘早、陆才号;中期为矮脚南特;后期为矮南早1号。晚稻向粳稻发展,前期有浙场9号、老来青;中后期为农垦58。双季晚稻品种由籼型改粳型,是双季稻单产突破800斤的关键措施。1966年全省双季早稻630.6万亩,单产525斤;双季晚稻349.35万亩,单产237斤。双季稻单产共762斤,其中有的已突破了800斤的水平。中稻推广了珍珠矮、广场矮。小麦由于1959~1961年自然灾害和以后实行“责任田”,加之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当家品种除三月黄外,推广种都迅速衰落,农家品种抬头。1964年南大2419种植面积降至45万亩,碧玛1号面积缩小到120万亩,矮立多减少到30万亩,三月黄保持97.95万亩,其余是白麦、摇头红、鱼鳞燥,大黄皮、半截芒等地方品种。引种试种的阿夫、阿勃、吉利麦等新品种逐步推广,到60年代后期阿夫麦成为当家品种。
1970年以后,早稻普及了矮杆高产品种,主要有矮南早1号、二九南1号、二九青、圭陆矮8号、6044、先锋1号、广陆矮4号,实现了早稻早、中、迟熟品种配套。双晚推广扩大了武农早、沪选19、当选晚2号、早熟农垦等稳产保收的早熟晚稻,双季稻的面积继续扩展。1975年开始,试种籼型杂交稻,翌年多点示范,其后稳步发展。1979年早稻面积1405.05万亩,单产618斤;双季晚稻1068.35万亩,单产351斤。双季稻单产969斤。安徽省自己培育的新品种登上舞台,1979年安庆晚2号种植76.5万亩,当选晚2号种植49.5万亩。中稻发展了中杆较高产的南京11号、特白8号、69—1、东方红、桂三3号,达到熟期配套、籼粳配套。
小麦,丰产3号占压倒优势,取代了阿夫麦。1979年种植面积达到657万亩,占小麦面积21.98%,阿夫麦降至189万亩。其余是泰山1号、博受7023、郑引1号、内乡5号、阜阳4号等良种。
1980年前后,农作物良种更换已进入高产稳产优质时期。水稻主要是推广杂交稻和安徽省鉴定的优质稻:徽粳804、当选晚2号,中籼密阳23、粳型杂交稻当优C堡。1985年全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649.5万亩,占水稻面积20%。这4个品种,1986年全国优质稻米评选会评为全国优质稻米。按当选品种数量比,安徽与浙江、湖北并列为全国第三名。1987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1024万亩,平均每亩产量比一般水稻增产75公斤以上,详见表4—1—4。
小麦良种,80年代基本上进行了一次更换,主要推广稳产高产品种:博爱7422、西安8号、宝丰7228、堰师9号、扬麦4号;安徽省自己育成的马场2号、濉麦4号。1985年博爱7422面积301.5万亩,西安8号114万亩,宝丰7228达113.25万亩,偃师9号270万亩,杨麦4号142.05万亩。
棉花,50年代初种植农家品种土棉和推广陆地棉德字531,其产量不及斯字棉。斯字棉2B虽在1958年扩大到100.5万亩,但因产量不如岱字棉15号而淘汰。岱字棉15号1958年发展到250.5万亩,1959年基本普及全省。1965年以原种1~5代种子在棉花主产区进行全面更新,70年代中期仍占棉田面积80%以上,1979年尚有268.95万亩。但因退化严重,产量下降,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沪棉204种植面积45.75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江棉区;徐州142达33.45万亩,分布在淮北棉区;光叶岱字棉26.1万亩,分布在沿江地区和阜阳地区;沪棉479有15.9万亩,主要在望江县种植。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逐步扭转了棉花推广工作片面追求产量的倾向,注重质量。鲁棉1号一度呼声颇高,但品质不佳,身价下跌。1985年主要品种及其面积:徐州514推广142.65万亩,沪棉479扩大到30.45万亩,泗棉2号推广29.1万亩,沪棉204降至21万亩,中棉所10号推广19.5万亩,优质棉岱字棉16扩大18.9万亩,岱字棉15暴落到2.02万亩,高抗枯萎病品种86—1普及重病区达6.4万亩。
〔杂粮及油料作物〕
玉米:建国前,较长时间使用农家品种。民国3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输入安徽省一批杂交玉米种子,开始在部分农场和农户中示范种植。民国37年中国救济工作团,拨给安徽省杂交玉米种子8个品种167袋,交皖西辅导区在怀宁、贵池推广。农林部上海农业推广委员会拨给安徽11个玉米杂交品系299袋、35380磅,皖东农业推广辅导区接收推广。杂交玉米在示范推广中,由于风土不适应,播种不适时,栽培技术不善等原因,产量不高。
建国后,大力推广玉米地方良种黄火燥。该品种原产六安地区,是安徽特有的双季玉米品种,且适宜做备荒种子。1957年种植面积达36万亩。外来品种比较出名的是金皇后,种植面积1957年达31万亩,分布37个县、市。
1965年前后,从罗马尼亚引进玉米杂交种,因不抗大、小斑病,很快被国产杂交种双跃3号取代。当时对繁殖玉米自交系和配制杂交种,国家按面积给予粮食补助和奖售化肥。双交种,需要隔离区多,防杂保纯较难,杂交优势下降,因此逐步被繁殖制种比较简便的单交种、三交种所代替。又单交种杂交优势高,加上经营盈利较大,推广面积发展较快,至1979年淮北地区已基本普及。
随着生产水平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着重推广高产耐肥的玉米品种丹玉6号,和生育期较短的固单1号、鲁原单4号。至1982年以上3个品种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9.95万亩、15.6万亩和16万亩。接着推广烟单14、单玉13、掖单2号和聊玉5号,其种植面积1987年分别达到103.54万亩、95.84万亩、15.57万亩。引进甜玉2号,在合肥、蚌埠、宿县等地试种,获得好评。
高粱:安徽省种植高粱历史悠久,曾为淮北地区主粮作物之一。195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176.9万亩,1962年全省种植面积下降到727.13万亩,到1979年全省尚有205.35万亩,1987年只有96.7万亩。
高粱农家品种繁多,有食用种、莛用种和兼用种。据1957年地方品种普查,高粱品种有602个,到1978年第二次普查尚有品种83个。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黄罗伞、骡子尾、披头伞、西河柳、白眼猴、黑柳子、黑壳秫秫;淮南和江南地区有红高粱、白高粱和大红袍等品种,6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杂交高粱,因杆矮、着壳粒多,发展速度不及杂交玉米快。到70年代中期,又引种甜高梁,试种和制糖均获得成功。后因全国食糖供应量增多,未能得到推广。
甘薯:民国36年(1947年),曾试种示范从四川引进良种南瑞苕,在皖西和皖南一带试种示范。但没有推广开。建国后,于1954年调入胜利百号甘薯1100万斤进行推广,取得成功。据试验对比,胜利百号比农家品种增产30.3%以上,高的超过3倍。该品种1955年扩大到997.2万亩,占甘薯面积90%。这个比例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后因逐渐退化,产量下降,特别在1979年,主产甘薯的淮北地区普遍发生了根腐病,酿成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甚至绝收。1977年引进高产高抗根腐病和食用兼工业用的新品种徐薯18,经过试种示范,繁殖与推广,1981年种植面积达142.8万亩,1987年扩大到404.6万亩,占甘薯面积的50.8%。胜利百号1981年减为625.2万亩,1987年猛缩至61.9万亩,仅占甘薯面积的7.9%,降为搭配品种。
“六五”计期间,甘薯搭配品种还有生、熟食两宜的50年代末引进推广的北京553和农家品种新大紫,1985年面积分别达22.5万亩和20万亩。50年代初推广的熟食香甜的南瑞苕及栗子香也有零星种植。
大豆:民国35年曾推广332大豆。当时只有种子1.25市担。民国36年安徽农林试验场种植150亩,以后在怀宁,东流一带推广。建国后,长期使用农家种,比较出名的有大茶豆,1979年全省种植54.45万亩。1971年引进徐豆1号,经试种繁殖推广,1979年种植面积达57万亩。农民育种家从农家品种小白花糙中选育而成的友谊2号,1979年以阜阳地区为主推广了22.5万亩。“六五”计划期间,有较多的新品种可供选择,良种面积从1981年347万亩,占大豆面积的31.4%,发展到1985年650.77万亩,占大豆面积67.2%。其中跃进5号430.5万亩,诱变30有110.1万亩,合计531.6万亩,占大豆面积54.9%。当家品种还有徐州1号、徐州2号。搭配品种有五河大豆、向阳1号、皖豆1号。淮北地区易旱易涝,抗逆性强的黑脐豆、小油豆有小面积种植。
江淮丘陵地区和皖南山区地形复杂,耕作制度多样,加之大豆品种的地区适应性窄,难于形成主体品种,仍以农家品种为主,而且多、乱、杂。1980年引进含蛋白质较高的苏协1号,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1987年种植面积4.06万亩。
油菜:安徽省油菜,原来全部是农家品种,绝大多数是白菜型,极少数为芥菜型。1952年开始引进甘兰型品种,至1957年甘兰型品种种植面积占油菜总面积2.93%,主要品种胜利油菜有7.04万亩,白菜型仍占主要比重。白菜型品种主要有大乌子、五花子、大花子、小五花子、黄鳝子等。
60年代推广胜利52、胜利青粳等中晚熟甘兰型油菜品种和芜湖104、油冬儿、稀水白等白菜型品种。
70年代推广甘兰型品种7034、7055、106、上海24、军农1号等和白菜型品种武油1号。1979年,甘兰型品种面积占油菜面积的比例上升至29.5%。
1976~1980年推广202—23、当油早1号、滁油1号、广德761等甘兰型品种。由于甘兰型品种高产、抗病、且成熟期与接茬期的矛盾有所缓解,甘兰型品种面积连续扩大,1985年占油菜面积50%,1987年达到55%。
1982年起,试种油菜低芥酸品种,安徽省农科院育成的410[省农科院作物所用加拿大低芥酸油菜品种奥罗同四川省农科院油菜品系3~97杂交,经3代选育而成,1984年经日本三菱公司和福建省农科院中心试验室及上海科学院测试中心测定,硫代葡萄甙含量在0.15%,符合国际标准,198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等奖]得到迅速推广,1985年达51万亩。低芥酸菜籽开始出口。但由于该品种生产期长,影响下茬,未能继续推广。
1986年从陕西引进“秦油2号”杂交油菜,经两年多点试种,生长势强,产量高,亩产达200公斤左右,颇受农民欢迎。1987年大面积推广。
花生:原来全部是地方品种,分为睡秧和站秧两大类。50年代初,评选农家品种。1957年种植面积在15万亩以上的品种有站花生、大花生、二洋花生,合计为82.92万亩。1959年引进推广较早熟的山东伏花生,很快发展成为当家品种。1979年仍有66万亩。
70年代引进推广的品种有白沙1016、徐州68—4等。1985年白沙1016种植37.2万亩,占花生面积24.2%;花28种植36万亩,占23.5%。1985年审定通过繁殖推广皖花1号。
安徽省种子部门从1950年推广良种开始,就做到良种、栽培技术一齐推广。省种子公司通过报纸、电台介绍良种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编印《安徽主要作物优良品种》、《水稻、小麦、油料新品种》以及种子训练班教材等,发到地县种子部门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县良种示范农场,县及各基层种子部门在推广良种的同时,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和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传授栽培技术。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