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历来自然灾害频繁,1953、1954、1956年连续几年分别遭受晚霜和洪涝灾害。在严重的灾情面前,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一手抓灾区生产自救,一手抓农业三项改革以避灾保收,发展生产。这两大任务需要调集大批种子,专门设立了“安徽省种子调运办公室”,组织粮食、供销、交通和农业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进行种子调剂工作。
1954年水灾后,省内调剂晚秋作物种子1.17亿斤,省外调进晚秋作物种子0.82亿斤,支援灾区。全省补种晚秋475万亩,增收粮食15亿斤。1955年秋种前,为支持灾区生产,从省粮库内检选大小麦种3.3亿余斤,并和陕西、四川、江苏、山东等省调进春性强的小麦1100余万斤、大麦1250余万斤。这对于弥补灾区损失,减少粮食供应,支援退水较迟地区及时播种,起了很大作用。
1954年秋至1955年春,共调运马铃薯种1.47亿斤,胜利百号甘薯1100万斤,用于推行“三改”,改种高产作物。马铃薯种系派人赴全国12个省的产区进行就地收购的,前后分三批调进。第一批7023万斤,是1954年7~9月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内蒙、东北等省收购的。第二批7278万斤。是1954年10~12月在东北、山东等省购进的。第三批6762万斤,是1955年春季去东北、甘肃、陕西、四川、内蒙等省收购的。1955年春种马铃薯18万余亩,单产888.9斤,共收获1.6亿余斤。
调剂种子采取救灾与推广良种相结合的办法,向外省调种着重调进良种,1956年调运种子1.376亿斤,其中有早稻南特号、503、早尖、五十子、中性白等747万斤,晚稻良种1865万斤,中稻良种1152.5万斤,春玉米975.5万斤,胜利百号甘薯1992万斤,马铃薯2857万斤,夏玉米、豇豆及一部分晚秋种子3.26万斤,岱字棉15号、斯字棉2B等909万斤。
1956年全省良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良种面积达261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70.7%,比1955年扩大37.7%;小麦2504万亩,占总面积60%,比1955年扩大38.6%;甘薯868万亩,占69.4%,扩大47.2%;棉花314万亩,占90%,扩大55.6%;玉米398万亩,占45%。
安徽省因灾,年年需调剂种子支援灾区,加上种子工作原有基础薄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时搞不上去,加上农村工作上的失误等原因,造成安徽省种子工作上长期存在“大调大运”的现象。据统计:1953~1974年22年间,总共调剂种子22.4亿斤,其中省内调剂10.49亿斤,从外省调进11.91亿斤,平均每年调种数量达1亿斤以上。长期依靠大调大运供种,损失浪费严重,以及盲目调种造成种子积压等不良后果。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逐步建立了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上良种生产和良种经营结合起来,从70年代后期开始,省际种子调剂的入超迅速下降。1978年,调进种子350万斤,调出253.5万斤;1979年调进96万斤,调出56万斤;至1980年调进30万斤,调出448.5万斤,由入超转变为出超。“七五”计划期间,省内外种子余缺调剂基本正常。
安徽省从建国后开始,每年都抓备荒种子的储备,建立起省、专、县三级贮备体系,贮备水旱两套种子,以便做到“有水栽秧,无水种旱粮”。农业部门负责种子贮备计划和备荒种子质量检验;粮食、商业部门负责种子的调拨供应。县级贮备的县内用,地级贮备的地区间调剂使用;各地区和国营农场代省贮备的由各地区粮食部门收购保管,归省统一调剂使用、必要动用时,应事先报省农、粮两厅批准。省决定动用调剂时,按实际调出数量抵上缴粮食征购任务。50~60年代,省、专、县三级合计每年贮备1~2亿斤备荒种子;70年代以后,储备数量逐步减少,至1985年只储备1024万斤种子,并且全部是稻、麦、豆、花生、棉花、红麻等的良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