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志余辑要
1993年1月5日,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政秘〔1993〕3号文件“关于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的通知”,原滁县地区的滁州市撤销,设立琅琊、南谯两区。此时,《滁州市志》(县级)已经完稿,为此,特将1988至1993年1月之间滁州市的概况作一志余,以飨读者。
1988至1993年1月大事记
1988年
2月2日,滁州市信托投资公司开办证券转让及代保管柜台交易业务。
2月,地区琅琊山电视转播台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
3月10日,市人民政府在深圳市设立安徽省滁州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4月,滁州市第四中学校办厂批量生产声控接收器,填补了安徽省这一项目的空白。
4月,滁州市~来安县~天长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
5月11日,全国纺织工业“七五”、“八五”规划会议在滁州市召开。
7月6日,大王乡被国家外经委、农牧渔业部批准为席蔺草生产基地。
7月22日,省委书记卢荣景来滁视察工作,冒着酷暑到纺织厂车间看望了一线工人。
8月,国务院批准确定琅琊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月,市人才技术交流中心成立。
9月,退休教育工作者速家骥私人创办的“求精”文化补习学校在滁城开办。
9月,新中国建立后新编的《琅琊山志》出版。
10月,滁城丰乐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文明市场”。
10至12月,全市开展了“生产力标准”大讨论。
12月1日,滁州化纤厂在沙河集破土动工兴建。
12月20至21日,滁州市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12月,安徽省科委组织专家教授对章广乡孟洼一带的麦饭石进行技术审定,结论为:具有开发价值。
12月,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酿酒总厂生产的38°“醉翁特液”获金奖,“醉翁特曲”获银奖;市啤酒厂生产的10.5°“扬子”、12°“酿泉”牌啤酒获银奖。
年底,根据省、地委“远学粤闽,近学江浙”的号召,全市组织了近3万人次的大讨论,许多单位派员前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地区参观取经。
1989年
1月18日,滁州发电厂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日发电量28万千瓦时。
4月18至21日,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省的20家县级广播电台(站)负责人在滁州市广播电台召开年会,交流“长江三角洲广播新闻协作区”成立四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研究确立今后深化新闻改革,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5月18日,因受北京政治风波的影响,滁城3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及部分中学生上街“游行”。20日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力量劝阻南京“赴京声援团”,使他们安全返回。
5月22日,京沪铁路156次列车在滁受阻5个小时。
7月26日,滁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
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沙河镇为副县级建制标准镇。
8月,市物资回收公司设立“尊师重教”奖学金的办法在全市推广。
9月,滁州市纠正中小学超标准收费,退还多收学生费用27万余元。
10月1日,滁州市2万立方米煤气柜建成使用。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和省地领导来滁视察滁东乡农村业余党校。
10月25日,由香港富太公司总经理卓培迟捐资的“滁州市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成立。
10月,国家教委命名滁州市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12月12日,省长傅锡寿来滁视察工作,在陆子修、张友道、朱长俭等陪同下参观了滁州纺织厂。
12月26至27日,滁州市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
12月,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
本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唐始建的清流关古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
1月,沙河镇开通自动电话。
5月2日,中国基督教爱德基金会在章广镇、大王乡设立防盲治盲医疗点。
5月11至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5月12至15日,滁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1日零时,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普查结果:本市计有104679户,416926人。全市参加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1835名。
8月,国家卫生部授予滁州市“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市(县)”称号。
10月1日,市儿童游乐场建成对外开放,该园占地24亩,总投资154万元,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游乐场所。
11月20至22日,中共滁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2月7日,滁城南湖公园工程开工。
12月11至13日,安徽省农村救济工作会议在滁州市召开。会议决定推广施集乡乡办敬老院走“自我积累、自我保障、自我改善、自我发展”之路的经验。
12月26日,滁州化纤厂浆粕工程单机试车成功。
1991年
1月1日,本市2幢教师公寓竣工,共有住房60套。
1月7日,由市直机关145名干部组成的工作队,分赴22个乡镇,对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月,中共滁州市委主办的《滁州工作》创刊发行。
2月9日,滁州市6000门长途420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
2月,成立市文物管理所。
3月3日,共青团滁县地委和共青团滁州市委组织滁城各单位团员青年3000余人走上街头,开展为民服务“学雷锋”奉献周活动。
3月23日,国家林业部授予滁州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3月26日,联合国粮油组织经济和社会政策高级官员范倍士(T·C·Vangbese)先生,在国家农业部有关方面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滁州市考察。
3月28日,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自1988年开工以来),已完成会峰阁、天门磴道、白鹭山庄和醉翁亭维修等项主要工程。
4月,国家民委授予市民族宗教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5月29日至6月25日,市境出现大雨天气,降雨量为386毫米。
6月14日,李鹏总理来滁视察,了解水灾灾情。
6月16日,南京市居民丁龙英途经滁州市,目睹洪水、灾情,回南京后购买1000袋面包(价值1000余元),送来滁州慰问灾民。
6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滁东乡业余党校“全国先进基层党校”称号。 6月29日至7月13日,连日大雨。降雨量达608毫米,河水泛滥成灾,全市被淹农田20.5万亩,受灾人口22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全市党政军民总动员,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斗争。
9月12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滁州市支部委员会成立,黎家骅当选为主任委员。
11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等陪同下亲临滁州市考察。考察期间,江泽民察看了扬子电冰箱总厂,同地委、行署领导成员进行座谈;还看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滁部队某部和滁县预备役师指战员;游览了醉翁亭风景区。
12月,滁州化纤总厂浆粕厂成立,为副县级企业。
本年,在生产救灾中,滁州市共收到各方面捐款97万余元,上级及财政拨款57万元。
1992年
3月10日,根据行署指示,滁州市乡镇调整划分为6个镇、8个办事处、6个乡。
4月10日,“中国少年先锋队滁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
4月14日,日本国滁县会第三次访华团一行22人,由户谷宣孝团长率领访问滁州。
6月22日,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刘羽中燕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市242所中小学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开展学习刘羽中燕的活动。
6月23至25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基层调查研究组来滁州市调查考察残疾人工作。
7月10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滁全公路2.5公里处)破土动工。
7月23日上午9时,琅琊山会峰阁东南至西南方出现“海市蜃山”的千古奇观。奇观持续1个多小时后渐散。
8月31日,滁州市工商局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计9大类、80多个品种,价值80多万元。
9月,位于滁州市城东的扬子工业开发区开始筹建。
10月,市价格信息事务所成立。
12月6日,滁州市人民政府于滁城北大街开办了“第二职业一条街”商品市场。
12月30日,滁州市人才市场建立。
1993年
1月6至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月7日,滁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月18日,滁县地区改设省辖滁州市,原地辖滁州市析琅琊、南谯两区。本日,琅琊、南谯两区正式建立,分别挂牌办公。
1988至1993年1月滁州市概况
政区·人口
行政区划
1988年,滁州市辖3镇(其中标准镇2个)、19乡、5个街道办事处,41个居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委员会,1776个村民小组。1992年3月滁县地区撤区并乡,滁州市保留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琅琊5个街道办事处和黄圩、腰铺、花山、大王、城郊6个乡的原建制,其驻地和所属行政区域不变。乡镇变更:乌衣镇、担子乡合并设乌衣镇,镇政府驻乌衣新街;沙河镇、三官乡合并设沙河镇,镇政府驻沙河集;章广镇、皇甫乡、常山乡合并设章广镇,镇政府驻章广集;张浦营乡、黄泥乡合并设黄泥岗镇,镇政府驻黄泥岗;珠龙乡改设珠龙镇,镇政府驻珠龙桥;曲亭乡改设大柳镇,镇政府驻大柳街;施集乡、李集乡合并设施集乡,乡政府驻施集;撤销滁东、琅琊2个乡,设扬子、清流2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分别辖原2个乡的行政区域,扬子街道办事处驻五里墩,清流街道办事处驻三岔路;撤销南谯乡,恢复南谯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原南谯乡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市区北关头。
至1992年底,全市共辖6镇,7乡,8个街道办事处,42个居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1990年滁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全市总人口416926人,比1982年349923人增长19.15%。其中农业人口297365人,非农业人口119561人;总人口中男性213884人,女性203042人,性别比率为105.34(女=1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8人,低于安徽省(403人),高于全国(118人)。总户数105272户,平均每户3.85人。总人口中99.11%以上是汉族,余为回、藏、苗、彝、壮、满、侗、瑶、白、黎、畲、水、土、京、蒙古、布依、朝鲜、土家、仫佬19个少数民族。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28%,占全市总人口的0.82%。
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14187人,总户数113916户,平均每户3.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41户,135279人,占总人口的32.66%。
1988~1992年年末滁州市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
政治·社会
中共滁州市委员会
二至三次代表大会和会议中共滁州市第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于1987、1990年举行,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二、三届委员会共召开6次全体会议。
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8年6月28至30日在滁州宾馆召开。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市委《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前进》、《必须加快开发性农业发展的步伐》、《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城乡工业生产任务而奋斗》以及关于纪检工作、政法工作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决议》。
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8年11月8至10日在滁州宾馆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安徽省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工作报告和《关于我市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报告;通过了《会议决议》。全委会上递补二届市委委员1人。
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9年12月21至23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安徽省委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认真治理整顿,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报告,以及乡镇企业工作和纪检工作的报告。会议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认清形势,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党员代表会议于1990年2月6日召开,143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4人。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11月20至22日在滁州宾馆召开。正式代表300人,实到284人,列席代表47人,特邀代表14人、大会听取并讨论了市委《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把滁州市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以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共滁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共滁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定》。地委书记陆子修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中共滁州市委常委9人;选举刘昌玉为市委书记,王克俭、高菊华、罗洋洲、王玉珍为副书记。
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91年1月13至16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五次全委会及地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1990年工作,研究部署1991年的工作安排。全委会上递补中共滁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人。
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92年12月9至11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安徽省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夺取我市改革和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和《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滁州经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会议确定:90年代,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全面走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调整,高效发展。
1988~1992年中共滁州市委历届领导人
中共滁州市二至三届市委常委
中共滁州市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后增补的市委常委:
陈建伟、封全荣、岳粹光。
1990年11月中共滁州市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委会选出的常委:
刘昌玉、王克俭、高菊华、罗洋洲、王玉珍、陈建伟、封全荣、王文汉、缪士鼎;代表大会后增补常委:刘沛生。
纪律检查
1990年11月30日,中共滁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选举王文汉为书记,副书记1人,常委7人。自1989年市纪委内设科一律改为室,至1992年底,共设办公室、纪律检查室、审理室、信访室、调查研究室。全市共有专职纪检干部86人,兼职纪检干部96人。
信访工作1988至1992年,全市纪检系统共配备专兼职信访员711人,受理来信来访1063件,其中属于纪检信访案件980件,均作了妥善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交待。1992年市纪委被安徽省纪委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查处违纪案件1989年,市委把粮食系统作为重点,成立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共查出全市粮食系统短少粮食136.9万公斤,资金被外单位和私人挪占达134.59万元。共查处贪污31人,其中党员10人。1988至1992年,共处分违纪党员222人,其中开除党籍45人,留党察看70人,撤销党内职务8人,严重警告51人,警告48人。
党风党纪教育1988年11月,市纪委召开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严肃党纪,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的决议》,抽调8人组成4个调查组对市直有关单位进行党风调查。1991年初,成立了以市委分管书记为组长的“普纪”教育领导小组,乡、镇和市直的24个基层党委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市电视台播放了党规党纪录像片。各基层党委还利用28台电教设备播放了31部党纪教育录像。市直机关党委、市纪委开展了党规党风知识竞赛活动。为基层代订《党规党纪文件选编》1700本。此次普纪教育,全市共培训骨干1034人;有10649名党员参加学习,占全市党员总数81%。
党风廉政建设1988至1992年,市纪委配合组织部门检查监督和协助基层党委(党组)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利用信访渠道,充分发挥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作用。主要抓了4件事:一是纠正不正之风;二是调查研究遏制用公款大吃大喝;三是清理住房;四是加强对救灾款物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市直主管单位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执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开展了纠风治乱工作。查处了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车辆管理所、供电、供水等单位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狠刹了赌博、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和用公款请客送礼的歪风。1990年抓了招待费和农村的“刹三风”工作。据对三官、花山、沙河、黄圩等8个乡的调查,党员干部参赌的问题基本刹住,红白事俭办率达到90%以上。1991年3月至1992年6月,在全市开展了党政干部住房的清查工作。共调查核实2138名党政干部建房住房情况,其中县处级38名,科局级657名,一般干部1443名。收缴超标准购买住房2套7.5万元,建私房出租租金和补收土地管理费600元,加上追回公款装修住房款等,合计收缴各类违纪资金8.66万元,追回多占住房6套,收回空关房1处。
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二至四届代表大会和会议1988年1月至1993年1月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共举行6次代表会议。
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88年1月3至5日在市红旗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9名,列席代表85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87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198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选举产生出席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的10名代表。会议收到议案3件,批评意见和建议187件。
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1989年3月14至16日在市红旗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8名,列席代表114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1988年财政决算和198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196件。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0年5月12至15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3名,列席代表76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7至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0至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1989年财政决算和199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选举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4人,主任李庆生,副主任3人。选举市长王克俭,副市长5人。选举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353件。
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91年4月10至13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代表246名,列席代表61人。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9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9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补选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人大常委会委员1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人。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236件。
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15至18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代表246名,列席代表72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草案),“八五”计划纲要及1991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9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9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9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补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人。会议收到建议、批评和意见192件。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3年1月7日在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代表247名,列席代表88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出席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7名代表。
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概况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作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下设办公室和法制、教科文卫、财经、城乡建设4个工作委员会。三届人代会后,常委会增设代表资格审查(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和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
1988至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共举行全委会33次,其中第二届人代会期间举行15次会议,第三届人代会举行18次会议,对全市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施监督。其主要工作:
审议工作报告、决议。市人大常委会在1988至1992年间,召开33次常务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专题汇报56项,作出相应的决定、决议18项。提出1项质询案。
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988年5月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对任免范围、任免程序和审批手续作了明确规定。自此,对讨论通过任命干部改举手表决为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1988至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先后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18人次,撤销市人民法院1名副庭长的职务。
调查研究和视察。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部分代表、委员,到全市城乡作专题性的调查和视察。自1988至1992年底,共进行了20多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和视察活动。调查和视察的主要内容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收购、蔺草产销、食品卫生、生产救灾、土地管理、标准计量、环境污染、初级医疗保健、计划生育、义务教育、集体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社会治安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决定。1990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组成3个视察组,视察全市21个乡镇粮食收购部门,了解粮食收购、露天堆仓的安全保卫等,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1991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协同地、市有关干部共44人,用2天时间视察了南谯乡、市豆制品厂、市食品公司和丰乐、北门、清流、文德菜场及东关、南大街、三道桥粮店,了解灾后蔬菜生产、副食品、粮油供应和市场管理等情况,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送交市人民政府研究解决。
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执法检查。1985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在全市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要求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教育。至1990年10月,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一个普及法律常识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肯定成绩,要求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1991年5月,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个体劳动者以及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1992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检查市直33个部委办局和部分乡镇办事处“二五”普法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二五”普法的经验。同年9月,市人民政府在南门街道办事处进行贯彻《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扬子办事处进行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点工作。11月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贯彻实施“两法”试点工作的报告,会议要求加强宣传,在全市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5年中,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在全市开展执法检查。先后检查宪法、地方组织法、税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婚姻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统计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计划生育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执法情况,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执法情况的报告,就发现和纠正执法方面的问题,使干部群众受到实际的法制教育。1991年,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对内务司法部门执法情况进行检查的意见》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常委会在司法部门自查以后,又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抽查,并听取和审议市公、检、法机关执法自查情况的报告。在审议中,委员们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督促“一府两院”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督促办理议案、意见和建议。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着手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逐件登记,分类整理,及时转交“一府两院”承办。代表议案办理列入常委会议程,代表建议则召开承办单位负责人会议,当面交办。在办理过程中,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向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督促、催办。人大常委会还适时听取政府关于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各承办单位将议案建议办理意见和结果,向各提出议案的代表作出书面答复,同时报告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大会时,由人大常委会向会议报告上一次会议的代表议案审查情况。至1992年,先后催办了代表议案6件,建议和意见1144件。议案、建议中肯合理,有实施可能的,如关于适当解决教师医疗费超支、扶持滁东养猪场扩大养猪生产、对农业机电排灌站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更新、原曲亭乡广播站搬迁到大柳镇、铺设通往奶牛场混凝土路面和滁章路柏油路面等问题均已付诸实施。
建立健全人民代表联系制度。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市250名代表组成34个代表小组,三届一次会议后调整为32个代表小组。各代表小组,每年由组长召集1至2次会议,搜集和反映代表及群众对人民政府的意见,监督政府工作。常委会还邀请部分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委员会会议,组织代表参加视察、调查、同代表通信等方式,与代表保持密切的联系。1990年,常委会开展了代表“一封信”活动,把邮票和专用信封信纸寄发给代表,以便于代表及时反映情况。至1992年底,印发《常务委员会会报》30期,《滁州人大工作》1期,把历次全会做出的决定和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活动情况,及时向代表通报。
1991年5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制定《关于联系市人大代表的暂行办法》,从制度上更加保证了与代表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专职常务主席(简称乡镇人大主席),集中精力做好代表的联系工作。
市、乡两级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市三届人大代表的选举,从1989年9月开始至1990年3月5日结束。首先,成立市选举委员会,乡、镇也成立22个乡镇选举委员会和地、市直、办事处8个选举工作组,抽调专人办公。培训选举工作骨干6600多人次。全市选民的平均参选率达83%以上;选出市人大代表246名、乡镇人大代表1164名。
1992年换届选举,于7月下旬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成立市选举委员会和基层单位选举工作机构,分两批培训选举工作骨干400多人。全市共有专兼职选举工作人员2670名;选民27万多人,参选率达93.21%,选出市四届人大代表247名、乡镇四届人大代表848名。
滁州市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1988年4月增设市监察局、市土地管理局;撤销市对外经济贸易局,成立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撤销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科,设市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市旅游局单独办公。
1989年4月市体制改革办公室改为市体制改革委员会。同年12月,增设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别析为市建设局、市环境保护局。
1990年政府民族宗教事务科改为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增设市法制局。
1991年6月市委农工部改为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1992年市建设局改为建设委员会,市标准计量局更名为市技术监督局;同年8月设市招商局(与协作办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滁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人
施政纪略1988至1992年,滁州市人民政府由市长主持每年至少召开二次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副市长和各局、委、办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讨论本市重大工作,如制定工作规划、计划、总结经验等。每月由市长主持召开一次常务会议,副市长、顾问和办公室主任参加,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列席,研究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上级政府的指示;部署滁州市中心工作;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任免职权范围内各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
5年来,历届政府为发展经济、繁荣城乡、改善人民生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从1990年起,市人民政府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在城市,拓宽改造张家巷、莫家巷;配套建设凤凰路和城南3条出口道路;改造新建国家二类水冲式公厕25座;新建儿童乐园和南湖公园;规划修筑内城河防洪设施;搬迁市酿酒总厂、市轧花厂;改造电视发射塔、改造市直第二幼儿园;扩建新建丰乐农贸市场和北门粮油批发市场;建成标准化蔬菜地300亩。在农村,建成章广电视差转台,修筑乡村循环路9条;更新改造国营电力排灌站4座;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17台;建立农村天气警报网;加固扩建沙河干渠倒虹吸;支持生产队打饮水井944口;恢复97个村合作医疗,乡乡建成敬老院;在5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政协滁州市委员会
二至四届委员会和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委员会1988至1993年历二、三、四届委员会,共召开5次会议。
二届二次会议于1988年1月2至6日召开。应到委员180人,实到13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报告;听取了中共滁州市委书记朱长俭的讲话;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补选政协副主席2人。
二届三次会议于1989年3月13至17日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
三届一次会议于1990年5月11至16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0名,实到173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它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选举刘昌玉为政协主席,副主席6人,常务委员28人。会议收到提案95件。
三届二次会议于1991年4月9至12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4名,实到172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第三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三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同意政协主席刘昌玉、副主席孙孝全的请求辞职报告,增选程伯让为政协主席,副主席1人,政协常委2人;增聘委员5人。会议收到提案139件。
三届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14至17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3名,实到153人,特邀人员34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三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三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补选政协副主席3人。会议收到提案161件。
四届一次会议于1993年1月6至7日在市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委员198人,列席52人。会议听取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
政协工作概况1988至1993年,市政协先后设学习、提案、文史、祖国统一、科学技术、法制、文教卫体、城乡经济建设8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设乌衣、沙河、章广、珠龙、琅琊、滁东6个农村联络组。
5年中,市政协先后召开全委会6次,常委会12次,主席会38次,专题座谈会11次,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协商活动。其主要工作:
组织委员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举办专题辅导和形势报告会,印发学习资料,提高委员参政议政水平,统一思想,增进共识,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1989年4月,市政协对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和重要人事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协商,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5年间,组织专题视察3次。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别列席市委常委会,市委常委与市长联席会以及市政府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政协委员列席市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滁州重大事务的协商讨论,为市委、市人民政府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1989年3月,就市场买煤难的问题,召开协商会,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991年9月,常委们围绕市长王克俭有关抗洪抢险、生产救灾、水利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情况的通报,就农田水利建设和灾后蔬菜市场的供应、管理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92年1月,常委们就全市卫生工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建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中肯的建议;政协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关于滁州市农业生产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均被采纳。
组织调查考察。5年间,各专门委员会、政协联络组组织考察活动6次,写出《关于进一步开发城市居委会第三产业》、《关于我市计划生育工作亟待加强》、《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茶林间种及绞股蓝综合利用》、《上海县文、卫工作考察》、《关于积极开展边疆贸易工作的考察》的专题书面报告;组织专题调查研究活动172项(次),其中调查报告有《引进西瓜新品种》、《扩种绿肥势在必行》、《沙河水库水利资源开发》、《关于城市道路路面修筑和保养的调查》等,在不同程度上为市委、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分忧、解愁,使政协职能得到体现。同时,还组织委员利用各自的知识专长,开展技术咨询,引进技术,引进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常委周家福为扬子办事处和扬子冰箱厂牵线搭桥联营建成“滁州制冷器件厂”,并参与项目考察、设备选型以及厂房布局的设计;副主席刘继熙主动承担章广医院住院部大楼的设计任务;政协委员尹绍沂主动为重建琅琊寺天王殿进行图纸设计,节约经费近万元。
扩大同“三胞”联系。市政协积极开展同“三胞”的联谊工作,先后利用一年一度的春节和中秋节,召开茶话会、座谈会,畅谈滁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抒发爱国热情;组织“三胞”亲属和海外有关人士加强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三胞”及其亲属的接待和思想工作;利用台湾同胞回乡之际,主动上门拜访,赠送书画、乡土文史资料;春节期间,给在台湾的知名人士发贺年信,极力促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办好事。
征集编纂文史资料。5年中,市政协编辑出版了《滁州史话》第四、第五期。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供了近15万字的史料。
办理委员提案。自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以来,收到委员提案经归纳合并,立案577件,分别转交地、市有关单位办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施集菜场的道路整修,珠龙汽车站公共厕所的改建,滁城古马路段居民用电的线路改造等,均予以办结,在群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1992年1月18日市政协三届八次常委会通过《政协滁州市委员会提案工作规则》,提案的交办方式由原来的“一家交办”改为人大、政府、政协“三家交办”。
扩大交流,发展与兄弟政协的横向联系。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成立“滁州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加强滁州市城乡历届政协委员的联系。参加兄弟市县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和接待,走访兄弟政协,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先后在屯溪、贵池、界首、六安、宣州五市区参加全省“九市一区联谊会”,在大庆和克拉玛依市参加全国16城市联谊会,在全市7个县市轮流参加全区政协联谊会。1990年以后,先后6次组织部分政协委、组负责人和委员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分别前往连云港、天津、盱眙、淮阴、宝应、镇江、绍兴、西安、湖北安康、河南洛阳、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学习考察。并先后接待全国政协、黑龙江政协、江苏省政协、河南省民权县政协、山东省胶州市政协以及省政协等259人次的来访,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交流往来中,不仅虚心学习兄弟政协在开展政协工作中的好经验,还注意捕捉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为发展本市的经济建设牵线搭桥。此外,还通过《政协简报》的交流,扩大与兄弟政协的横向联系。
群众团体
工人组织1988年以来,市总工会围绕确保职工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搞好自身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团结这一工作中心,组织基层工会和广大工人,积极投入改革,实现四个加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劳动竞赛组织领导,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积极参政议政;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整顿建家),创一流工作。
青少年组织1989年12月26至27日召开滁州市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选出了第二届团市委。自1988年以来,团市委以围绕“四化”建设,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求实”,确定以技术培训为主,全面活跃团的工作,提高团员素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脱贫致富。在思想建设方面,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了解改革实情,理解党的政策,正确看待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得失,努力把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变为团员青年的实际行动。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百项小开发”活动。城市团组织以“百日岗位成才,技术比武”为主题,组织青年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开展各种比武活动;农村团组织以发展开发性农业为主题,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经营自助活动。1988年团市委突出抓了以实行团员制度为内容的团的组织工作政策,促进了团的组织建设,活跃了基层工作。开展“创标准化团支部”活动,全市有98个团总支部达标准。1988年下半年起颁发团员证,至次年6月完成,颁发率为98%。1989年团市委开展“维护公德、友爱互助”活动,参加义务服务的团员青年达2000多人。1990年团市委以“雷锋精神在滁州闪光”为主题的活动中,滁城团员青年参加便民服务达2万人次;农村助耕包户活动中,有650个助包小组承包了676个五保户、困难户和敬老院的粮食收割、耕田耙地、挑水机米、洗衣修房。在开展“营造青年林和青年绿化带”活动中,共植树近30万株,其中“青年林”8块、1600多亩,绿化带10条,近5万米。从1991年各级团组织抓住建党70周年有利时机,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史、党章和走访革命前辈、优秀共产党员,做到理解党,坚信党,拥护党,热爱党,高举团旗跟党走。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文艺联欢会和“通力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等活动。以经济建设和抗洪救灾为中心,开展“希望杯”、“振兴杯”、“绿化杯”、“建功杯”、“育才杯”、“基础杯”竞赛为主线,不断深化学雷锋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政治信念。同时,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使之形成制度化。
1988年少年先锋队工作主要抓农村中小学辅导员的聘请和中心小学鼓号队的建立。实验小学少先大队工作突出,被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授予“红旗大队”。1990年广泛开展了“学赖宁,争当优秀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市总辅导员杨明肇被评为全国学赖宁活动的优秀指导员,城南小学少先大队被团中央表彰为学赖宁先进集体。同年8月,由市直14所中小学校的140名少先队员组成市红领巾交警大队,下设14个中队。在9月15日全省统一开展小交警、小黄帽活动中,本市小交警、小黄帽利用星期日上岗达600多人次。1991年起以“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为中心,各级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读书活动,节粮惜粮活动,以及为党分忧,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等活动。1992年4月,中国少年先锋队滁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少先队员3.75万人。
妇女组织1988年12月20至21日召开滁州市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212人,大会选举了市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1988年后,市妇联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妇女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妇女为工作重点。搞好法律宣传,移风易俗,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动妇女参加商品生产,为振兴滁州经济做贡献。
工商业组织1989年7月26日召开滁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10人,大会选举了市工商联主委、副主委、常委、执委。1990年11月滁州市商会挂牌,与市工商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需要和全国工商联六届委员会代表大会的精神,市工商联努力转变部门职能,完善机关建制。把过去行政化机关型机构转变成以开放为特征的民间性、服务性机构。开展上“联”谋求支援,下“联”知情出力,横“联”互通有无活动。发挥工商联特有的民间性对内对外商会作用,为振兴滁州经济做贡献。自1988年以来,市工商联开展咨询服务,积极推销地方产品,创办的“联谊经济建设公司”与市自来水厂联营,在加强为沿海经济服务,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活跃滁州商品经济,安置待业青年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司法治安
治安管理1988年1月设市公安交通警察队,1990年改为交通警察大队。下设车辆管理所、公路检查站和乌衣中队及2个执勤中队。1988至1992年,市公安局内增设户政科、法制科。局下增设南谯派出所、工农路派出所、丰乐路派出所和施集、黄泥、黄圩、汪郢、腰铺、大王、城郊、花山8个农村派出所,增设车站路广场治安管理办公室和市渔业民警办公室。
自1988年以来,在全市重点开展打击盗窃、诈骗、抢劫、强奸、拐卖妇女儿童、流氓等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专项斗争20多次。对旅馆业、印刷复印业、刻字业、信托寄售业以及废品收购站、流动人口进行清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滁城组建“治安巡警队”。1991年在滁城公共复杂场所、交通要道口设立32个治安哨所,在滁城居民聚集区设立25个哨所。开展禁赌和查禁封建迷信活动,打击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推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治安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治安巡逻和联防活动,控制社会面,维护社会治安。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在大王、担子、珠龙、大柳、腰铺等主要集镇的主要街道分别安装“交通治安报案信息点”8个,设立夜光标志16块。
1988~1992年滁州市刑事案件发案破案统计表
检察市人民检察院1988年12月设经济罪案举报站,1990年将经济检察科改建为“反贪污贿赂工作局”。
1988至1992年期间,市人民检察院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始终坚持“一要坚持,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宗旨,5年共受理各类经济案件177件,立案侦查108件,其中万元以上大案37件,逮捕57人,起诉44件53人,免诉49件65人,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68.28万元。其中,1989年在粮食系统挖出“粮耗子”案8件16人,其中万元以上大案4件;1992年又查出原黄泥粮站出纳会计挪用公款,事发后又贪污公款7万余元潜逃案,后迫于法律威惧,返滁投案自首,均被判处贪污、挪用罪。
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1988至1992年市检察院共受理市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人犯,经审查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分子1311人;审查决定起诉659件988人。依照诉讼程序移送分院起诉43件104人,免诉29案93人;出庭支持公诉550次。同时把杀人、抢劫、强奸、贩毒、贩枪以及重大诈骗、重大流氓7类犯罪案件列为打击重点,依法快捕、快诉。5年中共批捕杀人、抢劫、强奸等重特大案犯348人,占批捕人犯总数的26.5%。提前介入特大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38次。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逮捕和移送起诉的案件中,对不构成犯罪或已构成犯罪不需要逮捕的16人,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7人作出了不起诉决定;追捕、追诉27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认定事实、定性或施用法律上确属不当的,提出抗诉4件,其中法院已审结2件,作了改判。
1988至1992年,市人民检察院狠抓“侵权”、“渎职”案件的查处工作,共受理各类法纪案件97件,其中玩忽职守30件,非法拘禁21件,重大责任事故26件,刑讯逼供2件,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搜查13件,诬告陷害4件,其他20件;立案侦查22件,起诉8件9人,免诉12件23人。
监所检察,1988年以来检察机关派员深入监所,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防范检查,维护了监管秩序,促进了文明管理。5年中对监管场所执法检察256次,办理在押犯、劳改犯的重新犯罪案26件35人,经起诉均作了有罪判处。对587名解教、释放、假释、保外就医等监外罪犯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察。
控告申诉检察,5年中受理来信来访356件次,按照统一受理、归口办理的原则,均作了认真查处。
审判市人民法院1989年4月设告诉、申诉审判庭,1992年又分别设立土地、税务、交通、公路、水产、林业6个巡回法庭。
1988年起,市人民法院继续贯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的方针,加强民事和经济审判工作。至1992年底,刑事审判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999件,审结955件。共判处罪犯1521人。在审结的案件中,属于杀人、强奸、流氓、抢劫、重大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441人,占判处罪犯总数的28.99%。其中,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63人,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174人,5年以下有期徒刑204人。法院还严惩了一批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审结各类经济案件93件,判处罪犯156人,挽回经济损失150.98万元。5年中,在城乡和劳改场所召开公判大会33次,参加大会的群众达15万人次。
经济审判。1988至1992年经济纠纷逐年增多,尤以购销和借款合同占多数,承包和建筑合同纠纷有所上升。5年中受理经济纠纷案件692件,诉讼标的金额达1518.1万元;审结656件,其中判决结案75件,调解结案206件,撤诉119件,移送4件,驳回1件。
民事审判。1988至1992年民事案件发案率成逐年上升趋势。5年中受理民事案件4268件,其中以离婚案件最多,债务和损害赔偿次之,分别占民事案件总数的44.72%、29.08%、12.11%;审结3893件。
行政审判。5年中共受理行政案件43件,审结41件,其中维持行政机关裁决的20件,撤销7件,撤诉14件。此外,对行政机关执法上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提出司法建议。5年中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47次。
告诉、申诉工作。5年中共处理告诉、申诉和非诉讼来信5295件,接待来访群众4491人次,简易调解398件次。共办结申诉复查案件367件,其中维持原判129件,改判736件,撤诉3件,作其它处理的3件。
法院工作在狠抓结案的同时,还认真抓执行工作,提高严肃执法水平。5年中共受理执行案件488件,办结419件。此外,还办理外地法院委托执行或协助执行案件148件,受到兄弟法院的赞扬。
司法行政在全市开展普及法律常识的第一个五年规划(1985至1990年)于1990年9月完成,全市26万名普法对象中,学完规定内容有25万人,占普及对象的95.1%。从1991年起,开展了第二个五年普法规划。
1988年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防激化为重点,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同年,琅琊乡调解委员会受到省司法厅表彰。至1992年底,全市有专职司法助理员16人,人民调解委员会210个,调解人员1080人,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864件。
1989年3月,经省司法厅批准,市公证处开始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当年,市公证处为市农业银行办理清理拖欠合同公证1000件,依法收回拖欠多年的贷款52.83万元。1992年,全市有公证人员4人,办理公证文书1683件(其中经济合同公证1341件)。
1991年律师事务所参加企业“三角债”清理。同年市律师事务所主任张伟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辩护律师之一。1992年,全市有律师13人(专职11人,兼职2人),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单位48家,民事代理78件,刑事辩护99件,非诉讼事件45件,法律咨询667人次,代表法律事务文书552份。
民政
1990年全市22个乡镇全部办起敬老院,年底,全省在滁州市召开农村救济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卢荣景到会,对滁州市办敬老院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国家民政部亦推广了滁州市办敬老院的经验。1988、1990年省民政厅授予施集乡敬老院先进集体、文明敬老院称号。到1992年,全市乡镇办敬老院20个,工作人员39人,床位300张,收养228人,其中老人218人,集体供给16.33万元;国办敬老院1个,职工5人,其中医护2人,在院优抚8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5万元。社会福利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底,社会办福利生产单位12家,职工193人,其中残疾职工97人,创产值404万元,全年免征税金10.53万元,利润5.44万元,亏损2.48万元。其中市福利轮胎厂有职工180人,内有就业的残疾人员47人,年终盈利4.5万元。1992年,优抚烈军属1296户、566人,革命伤残人员348人,在乡复员军人1023人,在乡退伍军人3509人;伤残抚恤2348人,定期抚恤124人,定期补助944人,优等烈军属808户。全年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56人,其中师级7人,团级36人,营级以下13人。救济困难户2357人次,散居孤老残幼113人。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享受40%救济44人,定期定量救济87人。婚姻登记,1992年准予登记结婚36998人,准予登记离婚560人。殡葬改革,1988年在城南凤凰凹丘陵区建立市公墓陵园,后更名为市琅琊山陵园。1988至1992年4年中,全市火化率有所提高,1992年火化遗体680具。
军事
1988年,滁州市人民武装部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部长徐孝艾,政委缪士鼎。1988至1992年期间,除1988年未征兵外,4年共征集新兵1409名。1992年全市有民兵34346人,其中基干民兵3200人,民兵团1个、营184个;预备役1927人,其中营2个、连12个。军事训练重点是射击、投弹、爆破、战术训练,1988至1992年,共训练民兵963人次,预备役分队训练595人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组织民兵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兵役法》等法律知识。国防教育中,党政干部受教育5700人次,学生受教育达11.7万人次,全民受教育15.4万人次;基干民兵四课教育达54万人次。
监察
1988年4月,滁州市监察局成立,内设监察、审理、信访3股,1991年1月增设人秘股。至1992年,全局共配备工作人员15人。
监察检查1988年,对全市4家有涉外经济合同的单位进行清查,清查合同金额为280.86万美元和13.6万日元。同年12月又对黄圩乡干部的赌博行为进行调查,并予通报批评,对参赌的副乡级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89年重点开展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消费基金,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物价,稳定金融和清理整顿公司等各项检查。全市共清理基本建设在建项目46个,停、缓建6个工程,压缩投资193万元。对全市14家违控购买小汽车的单位进行了清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没收、查封、罚款、补办手续和批评教育处理。1990年重点对吃喝风、党政机关干部违章建私房、超标准装修房屋和多占房、占好房进行了检查,对有住房问题的8名干部给予政纪处分。对城西水库管理处公费旅游,公安局收费、罚款、摊派等和教委所属学校超标准、超项目收费进行了调查,并予严肃处理。1991至1992年,重点对救灾物资的发放、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用公款请客招待进行监督检查。
查处违纪案件1988至1992年,共受理案件749件,自查146件,查结129件,结案率为86.2%。给予政纪处分17人,其中撤职2人,记大过2人,警告处分2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收缴赃款1.4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
信访举报1988至1992年,共受理来信来访745件,其中以权谋私236件,贪污贿赂20件,违反财经纪律53件。被举报人中涉及副区级以上干部97人,一般干部111人。
外事
外事接待自1988年以来,本市共接待了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246人次。其中有友好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有新闻记者、科技专家、留学生、教师,还有许多经济贸易伙伴。1988年来访外宾131人次,1989年34人次,1990年2人次,1991年23人次,1992年56人次。
为做好外事接待工作,1986年6月滁州宾馆建成,经省旅游局批准,为滁州市第一家涉外宾馆。1990年,市人民政府确定了本市28个对外参观点。即:琅琊山森林公园、琅琊寺、滁州第二中学、施集职业中学、琅琊乡中心小学、滁东乡夏岗小学、市直幼儿园、滁东道班、丰乐农贸市场、南谯小商品市场、市自来水公司、市草制品工艺厂、市塑料一厂、市羽绒总厂、滁东乡八里村吕复金家庭工厂、琅琊乡文化专业户张玉贵、担子乡梅庄生态农业专业户沈增会、乌衣电器厂、滁州市远征鞋厂、市电视台、滁州市百货大楼、市文化馆文物陈列室、滁州纺织厂、滁东乡高庙村、沙河镇镰刀厂、施集乡敬老院、市水产研究所和滁州宾馆。
参观访问来访外宾多是外国党政代表团。1988年4月15日,以杉山一雄为团长的滁县会日本友好访中团一行32人来本市友好访问,参观了花山林场。11月20至21日,以法国芒什省副议长米歇尔·加纳为团长、农业部专员吉尔·伊泽尔为副团长的赴皖访问代表团一行9人参观访问市水产研究所、渔场、草制品一厂、二厂。1989年4月24至25日,苏联《农业生活》报副主任索洛维约夫、副主编赛里金访问担子、滁东等乡村农民生活及乡镇企业。同年9月22至23日,法国芒什省友好访华团团员雷蒙·沃蒂埃夫妇,到滁东乡郑郢村赴法留学回国青年农民王少彬家参观访问。1992年4月14至15日,以户谷宣孝为团长的日本滁县会第三次日中友好访中团一行23人来滁州访问。同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以日本小松市经济部长西出久男为团长的日本小松市第二次农业访中团一行10人来滁访问,商讨建立友好城市等事宜。该团离滁时,团员北野一郎个人捐款5万日元,支援滁州市灾区建设。
经济技术考察和协作1988年9月,南朝鲜有什公司一行3人到本市塑料一厂帮助安装调试渔网织机。1989年7月11至13日,日本株式会社松田屋社长一行4人将日本紫苏叶种子引进到市农科所栽培。1991年,市二轻局与香港亨士兰公司联营新建市轻飞鞋业有限公司,港方投资50万美元,产品80%外销。1992年4月,副市长高菊华、市羽绒总厂厂长夏金生随同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组团,赴美国执行出席国际羽绒协会理事会及推销羽绒制品任务。
文化交流1988年5月20至27日,日本水墨画研修中国旅行团一行21人,来滁州琅琊山旅行写生。同年12月13至16日,加拿大电视网有限公司驻北京记者金梦深一行3人来滁,在滁东、担子、沙河等乡镇进行电视采访。1989年3月22日,日本樱美村大学师生一行21人来本市进行汉诗专题考察,参观游览了琅琊山、醉翁亭。1991年7月3至4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和苏联农业政策专家考察团一行6人来滁考察。同年8月8至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菲律宾农业改革考察团、农业部高级官员卡里卡册一行12人来滁考察。
出国考察对外经济技术协作日益增多,滁州市有关人员多次出国考察,引进技术设备。1988年5月1日至7月10日,市服装一厂叶鸣晨随团赴日本考察。同年5月31日至次年3月31日,滁东乡郑郢村农民王少彬随中国安徽农民自费赴法国学习农业技术代表团进行农业技术学习。1988年10月2至12日,市长王克俭一行4人随农业考察团赴日本小松市考察农业。1989年3月,市委副书记刘昌玉随安徽农业经济考察团赴泰国考察。1991年8月市草制品工艺二厂厂长杜永奎赴泰国考察竹草编织工艺。
侨务
1988年至1992年期间,本市的侨务政策得以落实,政府为一批受迫害归侨、侨眷恢复政治待遇,办理了复职、退休手续,发还了私有房产,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市侨办还重点开展美国、日本、巴西等国的华侨联络工作,向海外侨胞赠寄滁州风光贺卡、贺信200件次。广大华侨、归侨、侨眷心情愉快,积极献身祖国“四化”建设。不少华侨、侨眷回国探亲,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热情接待,使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侨胞、香港富太纺织工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卓培迟自1989起,每年向市教育界捐献5万元,连续10年作为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设“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港胞何谋云原籍福建,1985年迁居大王乡,1989年春去香港定居。同年秋,为市制鞋厂牵线引进先进设备,并投资10万元。
侨资企业1988年7月正式成立滁州市华侨旅游侨汇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地址在丰乐路35号。下设意在咖啡厅、服务部2处。同年9月经滁州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开展收取外汇券的业务。此外,市侨办还创办中国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市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6.55元。全市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住房更新,绝大多数农家盖了楼房,年末人均居住面积21.19平方米。全市职工人均工资1857元,主要集镇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6.7平方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65446万元,储蓄存款39444万元。
经济
农业
1988年后,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日臻完善。科学种田进一步得到推广,由于农民精耕细作辛勤管理,加之近年来风调雨顺,使农业生产到1990年持续获得十二个丰收年。当年粮食总产299152吨,棉花总产1603吨,油料产量18292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1年,滁州市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次年又遭大旱,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粮食、油料大幅度减产。1991年粮食总产211747吨,油料11880吨,棉花1843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9.2%、355%、1.4%。大灾之年,市委、市人民政府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注意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兴农,推广适用技术,健全和充实以“六站一公司”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战胜多种自然灾害。1992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40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4896万元的69.04%。1988~1992年滁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林业
植树造林1988至1992年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31729亩,其中荒山造林21013亩,低产林改造10766亩。1992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317882亩,当年四旁植树200万株,育苗974亩,低产林改造3990亩,低产林改造出材量14591立方米,成林抚育出材量8647立方米,种籽采集量8吨,木材采伐量15041立方米,采摘板栗43吨,油桐籽26吨,森林覆被率22.54%。根据全省“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规划,市委、市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滁州”的规划。从1990年起,三年内完成3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建成农田林网10万亩;五年内完成林业育苗5000亩,新造林抚育20万亩,四旁植树1000万株,绿化村庄1350个,绿化公路165公里,绿化河渠100公里。市、乡(镇)两级相继建立和健全绿化管理机构,各部门领导层层签订绿化责任制,同时把验收实绩列入考核。至1992年,共完成成片造林3.03万亩,建成农田林网10万亩,林网植树140万株。1990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人事部、林业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1年达到国家南方平原县(市)绿化标准,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11月省绿化委员会确认滁州市为“消灭宜林荒山达标市”。
森林资源清查1988年5月市林业局组织林业专业人员30余人,对全市二类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据清查表明:滁州市现有林面积288647亩,其中国营237635亩;活立木蓄积量676073立方米,其中国营98478立方米;四旁植树507.3万株,人均13株,覆被率19%。沙河总场现有林地面积177179亩,活立木蓄积量624748立方米,覆被率73.1%。1990年国营林场二类资源清查表明:滁州市琅琊山林场育林地面积40075亩,总蓄积量104827立方米;沙河总场育林地面积182134亩,总蓄积量712767立方米。同年,市林业局确定专人对全市林业用地按森清小班分树种、地类,对全市35.8万亩林用地,建立了资源档案,立卡8428张,为实行科学营林和限额采伐掌握森林资源消长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皇甫山林场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林业资源保护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坚持“生物防治为主,治点保面”的方针,做到有虫不成灾。同时在琅琊山、红琊山两个林场纯松林和混交林中挂人工鸟巢(箱)327只,招引益鸟,预防控制面积达1226亩。对国营林场、苗圃和育苗专业户进行产地检疫。在乌衣镇设调运检疫固定检查站,章广、珠龙、沙河和琅琊山林场设流动检查所,对来往种苗、木材及林副产品车辆进行检疫,开出检疫证书936份,收检疫费4.45万元。防止乱砍滥伐方面,市林业派出所开展了打击破坏森林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查处此类案件133起,处罚352人,收缴赔罚款4.18万元。防止森林火灾方面,主要是加强重点林区防火。市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各乡镇设护林防火领导小组22个,重点林区村成立打火队85个,共有打火队员1813人。其次,增加护林防火设施,新配备风力灭火机18台。积极开展联防,严格控制火源,在林区乡建立6个火种检查站,加强对进入林区人员管理。如红琊山林场在交通要道口设立3个检查站,检查火种,已发“进山许可证”350多份,同时还坚持定期搜山制度,防患于未然。加强林区工作站建设,全市乡镇林业工作站已达15所,配专职护林人员408人。为保护林业资源,市人民政府还张贴了《关于加强林木保护和管理的布告》。
1988~1992年滁州市林业情况统计表
畜牧业
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畜牧业发展。1988年全市有大牲畜32338头,其中,牛31778头,马4匹,驴545头,骡11匹。猪97758头,羊9803头,年末养蜂3801箱,年末家禽14374万只,养兔4.38万只。1992年全市有大牲畜25428头,其中,黄牛22头,水牛24495头,马2匹,驴228头,骡2匹。猪年末存栏97546头,羊年末存栏6845只,家禽年末存栏102万只,年末养蜂3056箱。畜牧业产值1988年为267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1989年为2524万元,1990年为2648万元,1991年为718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1992年为7100万元。
水利
国营机电排灌站,1988至1992年完成黄沟、双新、司湾、赵桥、王山头、芦庄、工农、龚祁、解放等处电站的技术设备更新,总投资349.5万元。赵桥、王山头、芦庄、工农、龚祁、解放6座电站水泵分别采用26HBC—50型,电机采用JS127—10—115型,流量4.4M3/S(其中赵桥电站流量为6.6M3/S);黄沟电站水泵采用20HBL—40型,电机采用JS—116—10型55千瓦;双新电站水泵采用20HBC—50型,电机采用JS—116—10型55千瓦。
农田水利建设,1988至1992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8万亩,改善面积12.23万亩,完成土方1945.75万立方米,石方40.08万立方米,混凝土2590.1立方米。新增电灌站8处9台395千瓦。机改电7处7台451马力,增加电动机6处6台193千瓦。新增塘坝20处,总库容16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2.7万立方米。扩建、改建大林、丁家坝渠道,增加自流灌溉面积3000亩。
工业
1988年后,滁州市工业发展迅速,新企业不断涌现。以国营企业为龙头,集体企业为主体,联合体、个体为两翼的地方工业模式已经形成。1991年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0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04家,当年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78096万元。有食品、纺织、缝纫、化学、塑料、建材、机械等34个行业,主要产品有70多种。市工业局辖酿酒总厂、造纸厂、玻璃厂、化肥厂、农机厂、变压器厂、乙炔气厂、建材机械厂,年产值7585万元,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卫生纸、浆板、平板玻璃、碳氨、合成氨、磷肥、拖内配件、水泥设备、变压器、乙炔气、石灰、螺帽。市纺织局辖纺织厂、色织厂、毛巾厂、被单厂、针织厂、羽绒总厂、麻毛纺织厂、服装一厂、服装二厂,年产值16006.1万元,主要产品有纱、布、毛巾、床单、针织内衣、羽绒被、服装、毛线。市交通局辖汽车修配厂、网罩厂、水泥制品厂、橡胶厂,年产值1158.8万元,主要产品有电风扇网罩、楼板、加工橡胶。市粮食局辖市米厂、乌衣米厂、沙河米厂、油厂、饲料厂、粮油食品厂、综合食品厂、城关饲料厂,年产值8052.6万元,主要产品有大米、面条、糕点、菜油、配混合饲料、麻袋。市商业局辖食品厂、商机公司、酱醋厂、食品公司、豆制品厂、百货服装厂、面制品厂、雪鸿羽绒总厂、佳乐化工厂,年产值3525.1万元,主要产品有糕点、纸箱、酱油、鲜冻猪肉、豆制品、筒面、服装、羽绒被、洗发精。市供销社辖棉麻公司、乌衣食品厂、乌衣酱醋厂、珠龙汽水厂、章广酱醋厂、沙河酱醋厂、沙河食品厂、黄泥食品厂、聚脂树脂厂、农资化工厂、农资复合肥厂等,年产值1640.7万元,主要产品有糕点、酱油、米醋、汽水、聚脂树脂、除草醚、复合肥。市城建局辖自来水公司、采石厂、黄砂厂、大理石厂、轮窑厂、一建构件厂、二建构件厂、一建橡胶制品厂等,年产值2026万元,主要产品有片石、黄砂、大理石板材、青红砖、瓦、水泥预制构件、不锈钢胶圈。市二轻局辖家具厂、电机厂、制钉厂、塑料一厂、工程塑料厂、橡胶厂、胶鞋厂、电熨斗总厂、光学仪器厂、轻工机械厂、人民印制厂、皮鞋厂、镰刀厂、草席一厂、草席二厂、轧钢厂、纸箱厂、玉雕厂、工艺美术一厂、二厂、三厂、衡器厂、乌衣拉丝厂、乌衣五金厂、乌衣家具厂、二轻服装厂、二轻预制厂等,年产值602.2万元,主要产品有家具、交流电动机、电风扇、元钉、钢门窗、农膜、渔网系列、撕膜、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橡胶平板、中统彩色胶靴、全胶鞋、电熨斗、光学镜片、镀件、印刷、皮鞋、镰刀、草制品、金属柜、圆钢、纸制品、玉雕、民用镜、柜台、牛角坯、杆秤、铁丝、定量铊、服装等。1991年后,调整工业产品,采取“停、稳、增”的办法,对滞销的管、普通毛巾等11个产品,实行停产或转产;对畅销的胶鞋、白酒、色织布、渔网、羽绒制品等18个产品,重点扶持,增加批量;对平销的产品,稳定生产。全市共开发丝光毛巾、螺旋断档巾被、工矿靴、酸奶等新产品13个。调整工业结构上,在完善配套纺织、粮油加工、建材行业的同时,优先扶持塑料、酿酒、羽绒制品等高利税和出口创汇行业的发展。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52家,年产值达86465万元。
电业 1988年,自沙河、三官用电管理站建立后,施集、珠龙、常山、曲亭、章广、皇甫、城郊、黄泥、张浦营相继建立用电管理站。1991年4月市成立用电管理总站,加强了对各乡镇电管站的管理。
1989年9月,常山35千伏变电所改造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总投资55.7万元,其中省农电局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贴5万元,市供电局自筹资金35.7万元。由室外改建为室内配电,主变压器由原750千伏安1台,增加到1000千伏安、2000千伏安各1台。为了降损节能,减轻农民负担,1991年、1992年市人民政府共投资45万元,用于农村改造更换140台高损耗变压器,总容量为8080千伏安。自1990至1992年整改10千伏线路30公里,380伏/220伏农村低压线路共170公里,使之达到一类标准线路。整改建立一类标准化台区44座,安装漏电保护器共3047台(其中一级保护246台,二级保护114台,三级保护“家用”2678台)。1992年,市供电局供电范围为三官、沙河、黄泥、张浦营、城郊、花山、施集、珠龙、李集、常山、章广、曲亭、皇甫13个乡镇。有35千伏线路4条,58.9公里;35千伏变电所3座,主变压器6台,总容量为1.46万千伏安,1992年供电1743.5万千瓦时。
1988~1992年滁州市供电局供电、售电量统计表
乡镇企业
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总产值46561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1430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3.9%;实现纯利润2558万元,其中乡(镇)办工业实现纯利润477万元;上交税金985万元;入库税金770.2万元。其中乡(镇)办工业259万元,首次超过市直工业全体入库存税金数。当年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有22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10个乡(镇)的乡办工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75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38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7家。1990年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克服资金能源紧缺、产品滞销等困难,完成总产值60451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利税4093万元。同时通过对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共兼并企业16家,租赁28家。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投入。1990至1992年共续建、新上技改项目81项,总投资7200万元。1992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3万个,其中乡(镇)办企业262家,村为315家;职工人数38401人;企业总产值107035万元,其中乡(镇)办产值44225万元,村办12598万元;企业利润515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7455万元;出口交货值1301万元。
乡镇企业经过5年来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五业并举和以工业为主体的格局;在企业规模上,形成3年产值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为主导的格局;在所有制上,由单一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格局。1992年,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业企业产值666万元,占总产值0.63%;工业企业59886万元,占总产值55.96%;交通运输业产值11821万元,占总产值11.04%;建筑业产值18177万元,占总产值10.98%;商业、服务业产值16485万元,占总产值15.4%。
交通
1988至1991年全市改造新建公路10条,主要是腰(铺)潭(二郎庙)路、花(山)石(中心)路、广(卫)曲(亭)路、珠(龙)丁(王)路、担(子)梅(铺)路、滁(州)杨(饭店)路、李(集)皇(甫林场)路、常(山)皇(甫)路、新(集)皇(道山)路、大(王)皇(道山)路,全长88.6公里。到1992年底,全市150个行政村实现睛雨通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6.7%。199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343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85公里,县道159公里,乡道56公里;公路达到技术二级的39公里,三级的89公里,四级的196公里,等外19公里。1992年全市客运汽车402辆,其中全民384辆。全年公路运输(汽车)客运量2244万人,客运周转量59489万人/公里。货运汽、挂车465辆,其它机动车14辆,轮胎式拖拉机5辆,人力车218辆。全年货运量155.7万吨,货运周转量9495万吨/公里。内河航道里程44公里,其中全年通航23公里。1992年全市有货运机动船23艘,拖船35艘,货运驳船19艘。全年水路运输货运量5.9万吨,货运周转量2592万吨/公里。1988至1991年征收养路费2550.86万元。
邮电
1987年,沙河镇采取筹集资金的办法,安装纵横制HJ—4001型5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于1990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并与市内自动电话联网。1989年,邮电部门采取企业投资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办法筹建程控自动电话工程,采用上海贝尔公司S—1240型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其中市话6000门,长途420线,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于1991年2月9日零时开通。1992年,滁城市内电话容量增至7000门,用户为5820户,市话普及率达到百人5.95部。农村电话用户有838户。同年9月,滁州邮电局总投资195万美元,开通使用900兆蜂窝状移动电话,为美国摩托罗拉通信公司生产,用户有94户。10月25日,滁城市内电话号码由五位升至六位。1992年全市邮电主要设备有:市内交换机总容量11168门,电话机8852部;农村交换机总容量1860门,电话机971部;长途交换机总容量565门。1992年,邮电业务总量1552.4万元,出口函件271.8万件,出口包件1.7万件,出口汇票7.9万张,报刊订销期发数21.2万份,出口电报16.6万张。
金融
1992年银行存款年总额达70538.7万元,其中城镇年末储蓄余额32403万元,农村存款5586.7万元。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08707.7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83030.4万元,农业贷款1898.6万元,固定资产贷款19202.9万元,信托贷款200万元。银行各项现金收入116599.4万元,各项现金支出110798.2万元,净回笼现金5801.02万元。1992年末,城市信用社存款余额23319万元,贷款余额20583万元;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8333万元,贷款余额6121万元。1992年,社会保险共开设12个保险种类,承保财产总值18.8亿元,保费和储金收入2799.3万元,赔款和给付支出606.3万元。
商业
1990至1992年,三年投资1896万元,新建和改造商业大厦、二轻大厦、百货一店、工艺美术大楼、泰康食品商场等122个商业网点。到1991年,全市有商业机构4055个,从业人员1444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283个,从业人员5871人;集体所有制商业631个,从业人员4231人;个体有证商业3141个,从业人员4341人。1992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5446万元。零售商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105人,饮食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247人,服务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403人。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从事外贸出口生产的企业已有14家,色织厂、羽绒总厂先后被确定为省外贸出口重点企业。创汇产品10种。年外贸产品收购额4443万元。已为“三资”企业5家,总投资890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220万美元,还有6个合资项目已草签协议。市塑料一厂与香港胶筒联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塑料购物袋,胶鞋厂与香港景飞鞋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的冷粘鞋项目已投产,市被单厂与香港耀球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电脑,提花毛衫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集市贸易市场,1990至1992年投资104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12个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实现了棚顶标准化,市场面积由1989年的6.3万平方米增加到11.2万平方米。1991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47.61万元。1990年在创“文明市场”活动中,市“丰乐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财政
1988至1990年,本市财政体制改为“定额上交递增、定额补助递减”的财政体制。以1987年市参与总额分成的预算收入作为收入基数,以1987年市决算分成收入,计算出市应得财力,再加上省对市的工资改革补助,中央借款照顾,中央和省对市部分专项支出,以及行署组织所属县(市)超收提成为市支出基数。1989年粮食提价、农业税比例价结算调整后,市收支基数也作了相应调整。1991至1992年,本市实行“保存量、盘增量,超收按固定比例分成”的财政体制。将市1990年参与总额分成的预算收入,加上“定额上交递增”数固定下来,作为收入包干基数;对超收包干基数部分,省与地、市分成。分成比例为滁州市上交省30%。1988至1992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88年财政收入5089.5万元,支出4002万元;1989年财政收入6763.9万元,支出5923.4万元;1990年财政收入7219.7万元,支出6426.4万元;1991年财政收入7328.5万元,支出6856.3万元;1992年财政收入8521万元,支出7423万元。财政收入每年以11%的幅度递增。
综合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1988至1992年,滁州市逐年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1月,经市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工业总产值3.9~4.1亿元,农业总产值1.6~1.65亿元,当年实际分别完成计划的105%、99.15%。1991年的年度计划,进一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对当年生产能力和潜力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具体平衡的基础上制定。由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财政收支、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外贸出口收购、技改项目、农副产品收购、教育、卫生、人口等11个单项组成综合性计划。1992年增加环境保护计划。
1990年,制定《1990至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内容包括全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外贸出口、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社会事业等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有:至1992年农业总产值18000万元,工业总产值按年递增14%增长(1990年工业总产值56000万元)。
1992年,制定《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其规划分两部分:一是“八五”计划,二是“九五”计划。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以“八五”计划为基础,在努力实现“八五”计划的基础上,到200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190000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45000万元,年均递增6.3%;工农业总产值422163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202283万元,年均递增13.9%;财政收入16770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5770万元,年均递增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4143万元,年均递增10%;外贸出口收购总额35000万元,年递增2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下。
审计管理国家审计。企业承包经营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1987年市审计局参与全市第一批工业企业承包招标试点工作。并根据承包经营的特点,注重对基数指标的完成、利润分配、资产增值等指标进行审查,以考核承包者的经营业绩。与此同时,还把承包前、承包中期、承包终结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988至1992年对51家企业承包经营单位进行了期中、终结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对18家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金融审计:先后对市人行、工商行、农行、保险公司等9个单位(次)开展金融审计。肯定了金融部门正确使用调配资金,对全市工农业生产资金使用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审计时对金融部门帐务处理不规范之处及漏交两金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行业审计:1988至1992年,对工商、公检法、物价、交通等执法部门的规费、罚没收入进行审计,共审计17家(含二级核算单位)。市人民政府根据审计汇报,及时采取了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10项措施。1989年对粮食行业审计,查出违纪金额200.57万元,其中应上交财政97.16万元,全部收缴审计专户。同时查出万元以上贪污案件2起,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依法逮捕4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至1992年底,先后开展粮食行业审计、医药公司审计、罚没款专项审计及对执法机关专项审计等10项,审计及审计调查单位66家。
行政事业单位定期送审:审计周期为一年,在本市逐步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经常化。至1992年底,共对148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其中审计一级主管单位96家,二级核算单位52家。通过审计,纠正了少数单位乱发钱物等问题,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
农业资金审计:1988年,开展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审计,对农业、水利、农机3家主管单位,及18家二级核算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资金总额450万元。通过审计,发现占用商品粮资金建办公楼问题,经审计处理占用款项用地方财政资金弥补到位,促使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专款专用。1991年对水利岁修经费审计,岁修经费11.6万元,审计表明能专款专用。1991、1992年通过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救灾办公室等8家一级主管单位,11家二级核算单位的特大水灾救济款、物审计,审计总金额467万元,救灾粮908.5公斤,以及部分救灾物资。审计人员深入到各村、队、医院、学校、粮站等41家抽审,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建帐建制,有效地促进了救灾款物的合理分配使用。1992年通过水利、城建部门管理的以工代赈款审计,调查了水库等3家,审计以工代赈水利资金280万元,能专款专用。1988至1992年,共对10项支农资金,48家单位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资金的到位情况、收支使用情况作出公正评价和结论,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
政府交办审计任务:1988年,对市台谊经济开发公司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查实了该公司一无资金,二无资产,实属皮包公司,并查出偷漏税款5.6万元,个人偷漏所得税2.2万元。提请有关部门注销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对涉及个人偷税抗税的问题移送检察机关查处。同年对民政局的福利实业公司进行审计,查出该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偷漏税款及个人挪用公款等问题,及时得到处理。1989年对市经济开发公司三年承包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该企业陈帐多,帐目不齐,审计人员克服困难,对搞清该公司资产情况提供了详实资料。至1992年,完成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27项,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内部审计。1988年起,本市的内部审计组织发展较快,至1990年全市已建部门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22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85人(其中专职人员18人)。5年来,全市有12个委、局(行)对所属企业每年进行全面审计,主要开展了承包经营审计,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发挥了应有的内控作用。
社会审计。1988年12月,成立滁州市审计事务所,有专职人员3名。审计事务所认真履行社会审计职责,开拓业务范围,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至1992年底,共接受委托审计47项,总金额6089.2万元,查出违纪金额445.3万元。开展基建预决算审计3项,决算金额204.3万元,核减额29.3万元,核减率在10%以上。在开展委托审计的同时还开展工商企业注册资金验资业务,共验资156户,申报注册资金2238.8万元,核减资金106.8万元。另外,还受聘担任47户企事业单位的审计顾问。随着各项审计业务开展,审计事务所收入也逐年上升,1992年收入已达6万元,进入省级达标单位行列。
统计管理1987年,在沙河镇首建综合统计站。其后,又在滁东、乌衣、章广等乡镇建立4个综合统计站。1990年,沙河镇统计站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先进乡镇统计站。至1992年底,内设综合、工交、农财3股和办公室。全市共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325人,其中统计部门13人,业务主管部门34人,乡镇46人,事业单位16人,企业单位216人。
统计调查。市统计局设统计专业科目,有综合平衡统计,农业、农调统计,水利、气象统计,工业统计,交通、运输、邮电统计,商业、物价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物资统计,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统计,文化、教育、广播、卫生统计,外贸、旅游统计12项。统计调查方法主要依靠全面报表。在统一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逐级汇总上报”的全面调查方法。即为普查。1990年7月1日零点,进行了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婚龄、生育等。1992年5月,全市进行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效益情况、施工规模及新增加生产能力(或效益)、占用耕地面积、施工及全投产项目个数等。此外,还有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1991年5月进行全市35家重点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有35项指标。1991、1992年进行两年4期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市共抽中8个调查小区,抽取2.28万人次。
统计服务。市统计局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资料的优势,为党政领导提供统计服务,为市人大、政协会议编印了《统计资料快报》、《统计公报》、《简明统计资料》等。还整理编印了一些建设性的综合资料和专题资料。如1989年编印《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78~1988);1989至1991年,每年编印出版单行本《滁州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从1989年起,每月编印当月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卡片;1990年编《滁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为了更广泛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加强信息、预测和专题报告,5年来,市统计局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各类统计信息近千条,专题报告100多篇,内容涉及市场物价、国民经济指标、工农业生产、家庭、需求、消费状况、社会购买力、基本建设投资、人口变化等。其中编辑出版的《滁州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部分论文编入《安徽省“四普”论文选》和刊登在《安徽人口》杂志上。
统计监督。1988至1992年,每年进行统计法规执行情况检查活动。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呈报市人大和政府,以便及时纠正。1990年起,每年9月为全省“统计法规宣传月”,本市利用广播、电视、拉过街横幅、张贴标语口号、出专栏、办黑板报、出动宣传车和上街设咨询点等形式,广泛宣传《统计法》和《安徽统计管理监督条例》,还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形式检查《统计法》执行情况,发现统计数字不等,及时予以纠正,促进了统计质量不断提高。
统计业余教育。按岗位知识结构和统计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在职统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开设了统计大专班、统计中专班、统计岗位培训班及专业统计短期培训班。至1992年底,共有32人获得统计大专毕业证书,16人获得统计中专毕业证书。
土地管理1988年4月,市土地管理局成立。内设办公室和规划管理股(建设用地)、监察股,次年1月增设地籍股。同年12月,设市征地办公室。1989年,各乡镇、办事处亦相继组建土地管理领导小组,配有土地管理员1人,多为兼职。
地籍地政。1988年10月,在全市开始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工作。申报登记范围为乌衣镇、沙河镇和滁城建成区以及城区外独立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共15平方公里。申报、登记对象为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当年年底,已进行土地申报、登记单位330家。次年8月11日,滁州市首次召开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证颁发大会,首批共发土地使用证1458本。此项工作至1990年5月底结束,全市申报单位共有946家,8600户,颁发国有土地证书9565本。随后,农村集体土地申报、登记工作亦在农村推广。针对农村土地长期无偿使用,以致建房多建、抢建和私建现象屡禁不止,市土地管理局于1990年3月至5月底在滁东乡林西村进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工作。由试点工作班子、村委成员、村民组(队)长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宅基丈量小组,核实面积,详细登记,张榜公布,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最后,由村民组(队)与宅基地使用户签定有偿使用合同,乡政府进行签证。乡土地管理办公室根据丈量面积,登记造册,按标准计费。并结合申报、确权、发证工作,对符合使用规定条件和面积的宅基地,发放《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农村全面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已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申报33862户,占应申报总户数70957户的48%。1990年11月,在三官乡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试点工作,随后,由点到面在全市逐步展开。
1988年,市土地管理局对滁州市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了清查,共回清查出非法占用土地3546.98亩。为加强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在全市开展“开源、节流”工作,开辟荒地,填废弃沟塘,实行小庄并大庄等复垦措施,保护耕地面积。从1989年起对1984年规划的大村庄进行调整,对居住分散,占地过大的小村庄实行迁并。至1991年,共开发复垦耕地4500余亩,基本达到占用与还耕土地的平衡。
1990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在全市开始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92年全市共收取有偿划拨费220万元。
土地征用。1988年9月,市土地管理局发出通知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凡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用地需严格按指标控制用地,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同年12月,市征地办公室成立,统一承办全市辖区内一切建设用地的征拨工作。在审批中,凡国家建设和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参与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坚持能用非耕地的不用耕地,能少用的不多用地,能调节用地的不新占地的原则。城乡居民建房用地,实行例会审批制度,每月15日现场办公,并制定了规划内建房宅基地用址标准(滁城规划内120平方米,规划区外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土地监察。1989年起对1982年以来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清查,共查出违法占地259个单位(含乡镇企业)4085亩。1990年,监察工作的重点是对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情况进行检查。至1992年,全市共清查处理各类违法案件361起,已结案340起,结案率为94.1%,1992年10月,市土地巡回法庭成立,开始受理土地案件。
土地法规宣传。市土地管理局先后与报社、市电视台、市广播台联合举办“国土之声”专题栏目,还利用纪念《土地法》实施周年和“土地警钟日”(每年6月25日),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全市成人受教育面已达到80%,国土意识进一步增强。
矿产管理1989年12月,市矿产资源管理局成立,与市土地管理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局内设矿产资源管理股。
1990年1月起,矿产管理部门开始对全市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探明市区域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种,有金、银、铜、铁、石煤、大理石、白云石、麦饭石、花岗石、石英岩、型砂、沙砂、砖瓦粘土、瓷土、绢云母、矿泉水近20种,其中金属矿集中在琅琊山铜矿,乡镇矿山主要以建材非金属为主。与此同时,本市开展了采矿申报、登记和发证工作,全市共有各类在册矿山企业123户,已颁发“采矿许可证”115个(其中国营8个,已发6个;集体64个,已发61个;个体51个,已发48个),发证率为94%。1990至1992年,市矿产管理部门依法调处矿业纠纷50件次,仅铜矿就达10多次;发“停采通知书”20份,封闭了13户个体无证采石(砂)宕口,使乱采滥挖,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得到有效制止。
3年来,滁州市坚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安徽省乡镇集体和个体开采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开展了“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宣传。据统计,共利用广播宣传500余次,电视台播放分管市长的讲话及8集电视系列剧《矿山的故事》等节目30余次,悬挂过街横幅、书写大幅标语300多条,受教育面达80%。
文教卫科技
文化
全市群众文化空前活跃。市文化馆坚持“以文为主,多业助文”的原则,建立了娱乐、经营相结合的新型文化机制,成绩突出,1988年7月市文化馆负责人出席了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召开的补文工作先进代表大会,获金牌一枚。自1988年以来,文艺爱好者创作的戏剧小品《和尚下山》、《遗失启事》参加省“吴楚杯”比赛,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双获三等奖。省文化厅授予市文化馆组织辅导“伯乐杯”。小品《要房子的人》,1990年被评选为省“十佳”作品,获“十佳”小品调演演出奖,安徽省小品调演一等奖、华东地区调演二等奖;在全国小品征文大赛中,获第六名。故事《星期天》,在全国故事大王比赛中获三等奖。1991年水灾后,文化部门组织了赈灾义演活动。此外,每年“七一”、国庆、春节组织文艺晚会和联欢会。在合肥“安徽画廊”举办《琅琊山摩崖石刻、碑刻拓片展览》和《建国四十周年成果展览》、《十年改革成果展览》。出版了《琅琊山石刻选》、编辑了《古清流关》、《革命文化史》等。常山乡几十名青年农民组建了书面摄影协会,他们的作品被省艺术家誉为“皖东之花。”1991年10月,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滁州市“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称号。
广播电视
1988年,全市完成19个乡(镇)广播站的机房改造,更新动圈喇叭3.38万只,小喇叭入户率为86.17%。到1989年,全市22个乡(镇)全部完成广播站机房改造。同时,行政村广播室迅速发展起来,全市175个村共有127个村建起广播室。1990年4月,滁东乡投资2万元,村集资0.8万元,市财政拨款2.02万元,建立滁东调频广播转播室,接收市广播电台节目信号,从调频广播台向各村广播室传输信号,村广播室通过线路将节目信号传送到村队院户。至1992年,全市建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市广播站1座,乡镇广播站16座,村广播室162座,村通播率达100%,喇叭入户率达73.38%。1990年11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滁州市“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市)”。省广播电视厅授予滁州市“农村广播村民组通播率达标县、市”;章广镇为“农村广播网示范乡镇”。
1988年5月,在原市电视转播台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滁州电视台,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以及自办节目。自办节目有:《滁州新闻》、《广告》和不定期的专题节目,1990年10月新置GSC-1-6VHF型彩色电视发射机。同年7月,建成章广镇电视差转台。安装元钢焊接三角形自立式铁塔,地面卫星接收站,发射功率50瓦。此频道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其后,施集电教台、滁东调频发射台相继建成。至1992年,全市建有电视台1座,发射、转播台3座,发射机功率0.4千瓦。
档案
1991年4月,市财政拨款48万元,新建档案楼,同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为1297平方米。1992年底,市档案馆馆藏档案81个全宗,各类档案21260卷,案卷排架长度334米,录音、录像档案25盘,照片档案1602张。馆藏档案的历史分期:建国前档案56卷(民国档案40卷,革命历史档案16卷);建国后档案21204卷。馆藏资料11305册。
档案管理。1988年,市档案馆分别设立了228个全宗,其中: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市直机关档案全宗67个;区、乡、镇、办事处档案全宗34个;企、事业单位档案全宗125个。馆藏档案编制有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档案分别管期限、按顺序号存放。分别设有永久、长期、短期和专业档案库号。资料按分类规则进行编号,置库房存放。至1992年底,档案馆编有案卷目录106本,全引目录6本,专题目录17本,重要文件目录、卡片750张,开放档案目录607条,资料目录1本。1988至1992年,档案馆接待调阅人员5327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1428卷(册),利用者摘抄复印5018页。1989年,在全市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工作。1992年,全市已有14家档案管理达标升级(企业10家,机关、事业单位4家),市纺织厂档案管理升为国家二级,市供电局、市自来水公司、市羽绒总厂、市雪鸿羽绒总厂、市色织厂、市酒厂、市胶鞋厂、市化肥厂、市塑料一厂9家企业档案管理升为省级先进,市粮食局、市工商银行档案管理升为省一级先进,市二轻局、市直幼儿园档案管理升为省二级先进。
1992年底,市直机关78个单位,乡、镇13个,市辖办事处8个,市直较大的企、事业单位98个,均有档案室和专、兼档案员。市直机关和乡、镇档案室共保管各类档案57865卷。
全市企、事业单位有41人评定了档案专业技术职称,有档案馆员4人;助理馆员22人;管理员15人。
教育
幼儿教育提倡自办、联办、私人办等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从1988年起,滁州市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幼儿家长交一点”等多种渠道,解决发展幼儿教育资金不足的困难,累计筹集资金200.4万元。全市新建、扩建、改建示范幼儿园1所(即城南小学1991年8月改制为市直第二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22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63个;新建园舍面积7175平方米,添置新课桌椅4200套,拉围墙3182米。1989年滁州市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到199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95所(其中公办38所,民办36所,个体办21所),托儿所76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80个。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3%。全市共有幼儿教师655人,其中具有合格学历的405人,占幼师总数的61%。
中、小学教育1988年,继续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在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基础上,向“六配套”(校舍、围墙、旗杆、道路、厕所、运动场)目标发展。1990至1992年,市财政三年共投入教育经费3300万元,比前三年增长57.6%。同时,依法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三年共征收教育附加费813万元。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六配套”,城乡中小学三年共建教学楼、实验楼34幢,完全中学和实验小学均建立了实验室,7所乡镇中学建立了实验中心,中、小学各类仪器价值均分别达1.73万元和1160元,被评为全省农村实验中心网络先进市。1991年,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6%、88%、89.7%和97.5%;初级中等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升学率分别达到70.4%、97.3%、71.1%和91.2%。1992年全市有8个单位首批实现义务教育,即滁东、三官、黄泥、乌衣、琅琊、施集、常山和城区,共有15所中学,76所小学。同年滁州市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年底,全市有小学校193所,在校生34179人,教职工2223人,其中专职教师2084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生21887人,教职工1721人,其中专职教师1335人。
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农村职业教育兴起,先后建立施集职业中学、乌衣职业中学和沙河、滁东中学职业班。同年底,全市有各类职业高中8所,职业初中班6个,设有16个专业,在校学生1276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率为1:1.4。1990年,市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由1985年的29万元,上升到1992年的593万元。到1992年,先后开设39个专业,累计招生3443人,向社会输送了1901名职业高中毕业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000多期,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1992年,全市有农村职业中学11所,在校生2277人,教职工247人,其中专职教师152人。
成人教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15~40周岁人口总数为211660人,其中已达脱盲标准的为181505人,非文盲率为85.8%,还有文盲、半文盲30155人,占同龄人口的14.2%。1992年底,乡镇人口250934人,13~42周岁人口数138526人,13~42周岁半文盲人数20086人,非文盲率85.5%。 1988至1992年,滁州市根据“统筹规划,重点示范,分批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了《滁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并批准成立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在继续办好市农业技术学校的前提下,分别在黄圩、沙河、黄泥岗、施集、乌衣5个乡镇办起农业技术学校。嗣后,又在全市的各乡镇、办事处相继开办农业技术学校,村开办农技推广班。在施集建立农科教统筹基地,以施集职业中学为代表的农科教统筹经验得到了国家农业部、教委的肯定。1992年本市与安徽机电学校联合开办了大专层次的工程机械和管理培训班,培养较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
医药卫生
1988年深化卫生改革,全市各医院实行多种形式承包责任制,其中章广人民医院和常山卫生院实行公开招标承包,珠龙中心卫生院实行院内集体承包;市人民医院和乌衣、沙河、三官、张浦营等11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院长责任制;琅琊、担子、滁东等7个乡卫生院实行了目标管理承包责任制;市中医院实行定额承包超额提成办法。此外,加强对社会办医单位和个体行医的管理,制定了滁州市个体行医管理办法。1990年,滁州市被列为安徽省初级卫生保健第二批试点县之一,要求在1995年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十三项最低限额标准。市成立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人办公。乡镇亦相应建立了组织。至1992年,全市有97个村恢复合作医疗。其次开展联合办医,如市人民医院与南京侨联协作,增加星期日专家门诊服务项目;章广、大王两医院在克里斯蒂弗国际慈善机构和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建立了防盲治盲点,开展了防盲治盲工作。1992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9个,其中市医院2所,农村中心卫生院4所,农村乡(镇)卫生院12所,门诊部(所、室)46个;卫生工作人员9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占职工总数的87.7%,病床65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6张。5年共新置医疗设备有:B超、进口胃镜、麻醉机、心电监护仪、原子吸收仪、综合手术台、X光机等大型设备。
卫生防疫1990年成立了乌衣、章广、沙河、珠龙、环城5个卫生防疫保健站,配齐了各乡镇防疫员、保健员,健全了三级防保网,按国家标准对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进行监测和防治。1988年甲肝病在本市流行,医疗单位积极采购和销售板兰根、茵陈制剂,及时治疗、隔离散发的少数病人,有效地防止了甲肝病的大范围传播。同年10月又组织了300多人抽查123个点,完成36818人的采血任务,血片合格率达99.3%(省卫生厅要求95%),查出丝虫病患者174人,阳性率为0.47%,低于国家规定阳性率为1%以下的标准。1991年水灾,卫生部门先后组织防疫小分队(组)12个,190多人次,深入黄圩、汪郢、担子等乡镇的灾区,投放消毒杀菌药品,处理疫点,又投放漂白粉(片)、明矾、敌敌畏、来苏尔等共约150件,计水井消毒6283口,饮用河塘水消毒7672户,及时有效地隔离、治疗部分乡镇的传染病例,并建立2个病情监测点,对传染病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就地隔离”。
食品卫生1988年市食品检验所加强对生产、经营食品的卫生管理,全年发放卫生许可证2337份核证1506份,持证率达99.3%。为11601名食品从业人员作了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5.6%。监测样品1196件,合格率为78.6%。1990年初,滁州市被国家卫生部正式命名为“食品卫生示范市”。1991年水灾后,市卫生部门共组织了8次食品卫生大检查,派员640人次,深入乡镇村队受灾现场和食品生产厂家、经营单位(户)检查、监督食品卫生,没收、销毁各类不合格食品14.2万公斤,发放消毒药品2000多公斤;调查了小麦的霉变情况,为市人民政府制定霉变小麦处理决策,提供了监测数据,避免了农民食用霉变小麦。
妇幼保健1989年3月成立市计划免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加强计免工作。在乌衣、章广、珠龙、黄泥、三官、滁东、施集、花山等乡镇逐村、逐队、逐户、逐人查漏,补种,建卡,用卡率达99%,合格率95%,四苗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在黄泥乡和滁东6个村实行儿童防疫保健制。1990年乌衣镇人民医院推行婴保健制和计划免保健制,全镇1990年的孕产妇均参加母婴保健保健。汪郢乡适龄儿童均参加了计划免疫保健。1991年,卫生部门先后用“P·P·S”法组织两次全市性的计划免端正检查,本市1989年11月1日至1990年10月30日出生儿童的四苗全程接种合格率为97%,各年龄组儿童加强免疫都在85%以上。同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有所提高,有1033人参加母婴系列保健保偿,投保率为74%,产前检查2788人次占83.77%,产后访视2040人次,占81%,妇科病查治623人,儿童体检2140人。当年,市妇幼保健所被评为省妇幼工作达标单位。1992年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计划生育
1988年,滁州市处于生育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2‰,高于上年9.37‰,同时也高于地区下达的人口指标。全年共做四项手术7664例,其中男结扎19例,女结扎1794例,上环3240例,人流2196例,引产415例,比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出生率为15.66‰,计划生育率为84.08%。1989年,滁州市仍然处于生育高峰期,人口出生率上升到19.56‰,计划生育率上升到87.04%。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后,市、乡、村三级层层加强了计划生育组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狠抓了节育措施落实。同年,在全市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凡绝育后参加养老保险的一女户和两女户,市财政给每户分别补助100至300元。到1992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共有394户。1992年,全市育龄妇女达10834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715人,采取节育措施74121人,节育率达68.41%;计划生育率为87.10%,其中农村为82.02%;在出生人数中,一孩率82.93%,二孩率16.62%,多孩率为0.45%;领取独生子女证21230张,独生子女领证率24.77%。
体育
学校体育1988年,在城乡中、小学校继续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进行课间操、眼睛保健操各一次,每周进行两次课外活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各中、小学校不仅上好体育课,还侧重于学生体育“达标”。当年,滁城的学校开展达标活动占80%。达标率分别为城镇中学生55%、小学生45%,农村中学生45%、小学生35%。凡达标合格者均发中学生体育合格证书。
1989年,滁州市教育、体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滁城中、小学校及农村完全中学负责人和体育教研组座谈会,组织参加学习外地经验,以推动本市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还对各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检查评比,把各校学生达标、开运动会、体育场地建设列入考核内容之中。1990年起,从教育经费中提取0.5%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经费。各学校亦有计划的拿出适当经费维修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1991年,沙河中学兴建大型运动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设有400米南北走向的环形跑道,还有足球、篮球、排球场地等。农村的汪郢、曲亭、乌衣、施集中学等亦自力更生修建了体育场,开展体育锻炼。至1992年,城镇各中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际田径运动会,农村则以辅导区为主,每年召开冬季运动会。 1990年秋,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滁州市沙河中学有8名体育考生录取到高校体育系科,其中有4名本科生,这在滁县地区首例,在全省也不多见。
1991年,市体委举办培训班,组织学习第二套少年广播韵律操和第七套儿童韵律操,随后在全市各学校普遍推广。
滁州市业余体育学校。1988年10月,市编委正式批准设置市业余体校,定编6人,设女排、田径项目,有运动员32人。1989年对训练项目进行适当调整,提出了巩固女排,加强田径,增设游泳,抓好武术、幼儿体操和摔跤项目。1988年,女排参加全国夏令营“振兴杯”排球赛,取得第九名。1990年参加省业余体校女子排球赛,获得第四名。
滁州少林武术学校。1992年1月,市体委在乌衣镇与个体户于开顺联合举办“滁州少林武术学校”,入学学生300多人。
群众体育职工体育。1988年,全市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逐渐增多。各厂矿、企业、机关等相继建立体育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了以乒乓球、篮球为重点的职工体育活动。市体委则采取承办、联办或赞助的方式,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元旦,举办市直机关干部的兵乓球、篮球、羽毛球、拔河等项比赛;春节,地、市体委和总工会联合举办篮球、足球、迎春长跑、棋类等项比赛;“三八”节举办市直机关女同胞拔河、羽毛球等项比赛;“六一”儿童节举办独生子女全家乐体育比赛;国庆节举办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竞赛。此外,滁州工商银行、市财办、市二轻、市粮食系统在系统内举办篮球、乒乓球赛,市一建公司、市信托公司和雪鸿羽绒总厂等举办邀请赛。1989年5月,地、市体委与扬子冰箱总厂联合举办了全国甲级篮球“精英”邀请赛。同年,市体委与滁州工商银行联合举办“储蓄杯”乒乓球大奖赛,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中老年人健身舞比赛。1990年,地、市体委和妇联联合举办了“庆三八,迎亚运”万名女子火炬长跑赛,有1万多名妇女参加。至1992年,全市职工体育运动竞赛日趋频繁,每年举办各种竞赛活动。
农民体育。1988年起,市体委与市农民体育协会在乡村组织联赛、招赛,改变了4年一次的“丰收杯”篮球赛由市统一组织的方式。1990年春节期间,章广镇举办由滁州、全椒、定远、肥东参加的四县农民篮球赛。同年,滁东乡、琅琊乡被命名为省级第二批体育先进乡。至1992年,滁东乡、琅琊乡、大王乡、沙河镇每年举办乡际农民体育运动会。其它乡镇则利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越野、掷铅球、拔河、自行车慢骑、象棋、民间武术等单项比赛。
体育比赛1988至1992年,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共举行3次,并参加地区、省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1988年,以沙河镇为主的农民篮球队参加地区在天长举办的“丰收杯”男子农民篮球赛,获得冠军。同年8月13至14日,参加地区在天长中学举办的第二届重点中学田径赛运动会,滁县二中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1989年10月,参加地区在滁城体育场举办的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甲组、乙组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1990年12月初,参加地区在嘉山一中举办的第三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滁州三中初中部、滁州二中高中部,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第二名。1991年9月12至16日,在地区第七届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二名,团体总分516.5分。在各单项比赛中获得金牌28枚,银牌17枚,铜牌20枚。在田径、游泳比赛中共有10人次打破地区少年记录(田径8人次,游泳2人次)。1991年,滁州二中代表地区参加在滁州举办的省十一届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得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
科学技术
1988年后,本市以科技兴农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生产。1989年初,成立了滁州市农业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自此,农业技术由科技人员承包,逐步形成“政、技、物”相结合的集团承包制。承包项目涉及农、林、牧、渔各业。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滁州市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的奖励办法》等文件,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据统计,每年约有368名到653名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承包。承包面积26.88至35.26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0年,评出市级农业技术服务奖励项目16项,经筛选上报地区获奖项目6项。
1990年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科技兴工”的决定,设“科技兴工”办公室,安排一批工业科技项目。次年1月,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帮助企业强化科技意识,大力推广新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1992年作出了建立市属工业企业科技开发基金的决定,要求企业按销售收入的1%提取,年底已筹集180万元。
1991年,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5月,成立“科技兴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委)。乡镇亦建立相应的组织,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年底,全市建成“六站一公司”145个,有服务人员866人,固定资产42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83万元,开展了技术承包、生产资料供应、农机农电维修等服务项目。1992年1、2月分别召开本市“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农业科技人员座谈会”,共商滁州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为绿化体制改革,分别组建了民办的“滁州市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研究所”、“滁州市科技开发研究所”、“滁州市蔬菜技术研究所”。科委还草拟了“滁州市技术市场管理暂时办法”,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1990至1992年,省人民政府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全省实施“5432”(50万亩吨粮田,40万亩油菜,30万亩棉花,2万亩茶园)、“2823”(20万亩深化荒山、改造低产林,8万亩开发荒水,20万亩改造低产田,3个县“四边绿化”)两项工程。本市承担建设吨粮田1万亩、高产油菜田1万亩、低产田改造1万亩。至1992年底,全市共建成吨粮田1.5万亩,高产油菜田2.1万亩,低产田改造1.5万亩。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653.8公斤,小麦306.1公斤,高产油菜田平均单产165.5公斤;低产田改造水稻平均单产520公斤,小麦255公斤,油菜158.9公斤。两项工程通过地区验收。组织实施省科委下达的“121”(确定1个县,20个乡(镇),100个乡镇企业实施科技示范)科技示范乡(镇)任务,滁州市确定科技示范乡(镇)是花山乡,科技示范企业是市第一造纸厂。经1990年组织验收,被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科技示范乡和科技示范企业。
1988至1992年,滁州市共安排科研项目60项,接受省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1项,行署科委下达9项。5年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72.4万元。
从1988至1992年,市科委在全市范围指导科研活动中,取得一批成果,其中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主要成果有下列各项:
名贵稻种“早血稻”利用开发及其栽培技术研究。由滁州市农科所与安徽省农科所共同开发研究完成,获1989年安徽科技进步四等奖。
渔用网片织机引进。1988年,滁州塑料一厂从南朝鲜引进“渔用网片织机”,并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新增产值470万元,新增利税110万元。该项目获1989年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河蟹全人工养殖系列饵料的研制。属省委“七五”攻关项目,1988年由市水产研究所承担。经多年研究筛选出4个配方,在部分蟹苗厂生产应用最高育苗成活率达40%,比采用卤虫育苗成活率提高1倍。至1992年攻关项目研制已全面完成,通过总课题的鉴定和成果答辩,获省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抗菌防臭运动鞋生产技术开发。由乌衣远征制鞋厂承担,1990年11月被省科委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获1991年“七五”期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质奖。1992年1至10月共生产“抗菌防臭运动鞋”45万双,解放鞋50多万双,年创产值1500万元,利税230万元。此后,省科委追加星火贷款50万元,以支持其二期扩建工程。
“195”光学镜头。为1991年地区科研成果,1992年列为省科委“星火计划”,贷款40万元,由市光学仪器厂组织实施。当年生产1190套。其后,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厂又开发了“195系列产品”,10倍大视场目镜和100倍物镜。
超轻质泡沫石棉。由滁州市特种保温材料厂和安徽工学院共同研制成功。该项目是采用天然石棉材料经一定的配方工艺流程,获得符合要求的材料而成。具有防冻、保热、温区适中,施工方便、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优秀奖,1992年又在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获得两个银质奖,并被评为省“星火计划”四等奖。
农村能源1988年市能源办公室利用担子乡梅庄示范点沼气综合利用的辐射作用,组织大王、滁东、腰铺等乡农民去梅庄参观,让群众自愿建池,当年年底全市新建沼气池104口,包括沼气公厕2座。同年还为市豆制品厂设计“废水处理装置”,1989年产生效益。
1990年,市能源办、市科委和南谯乡环卫所共同承担“城粪三级厌氧处理、沼气、肥水综合利用试验工程”项目,解决城市粪便污染环境,新建沼气发酵池300立方米,日处理城粪10吨,建成南谯无公害蔬菜基地。既净化了环境,又回收了能源。所产的沼气,集中供应附近14户农户炊事、照明之用。
1991年,市酿酒总厂投资140万元兴建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日产沼气2000立方米,日处理酒糟液130立方米,处理后的BOD、COD、SS的含量分别下降80~90%,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所产沼气与煤气管道联网,增供煤气用户1340户。由于沼气的热值远远高于煤气的热值,沼气与煤气联网后,将原来的煤气热值2000大卡提高到5000大卡,而且气纯、气足。年开发能源总量430吨标准煤,年创直接经济效益36万元。
1992年,市能源办与市电机厂联合开发XZB系列真空玻璃管太阳能热水器,同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其后,该厂又开发生产12管、10管、8管及阳台式不同规格的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年生产能力1000台。同年,滁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市)之一。
人物传略
巴壶天
巴壶天(1905~1988),滁州人。博学有才华。民国20年(1931年)春,曹攘蘅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巴壶天被聘为秘书。民国24年夏随曹调至贵州,为省民政厅主任秘书,多所擘划。民国28年秋,应贵州省政府主席薛伯陵之邀,任省政府主任秘书,因处事精细,至民国37年初提升为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民国38年夏去台湾,受聘为“国立”编译馆编纂,旋兼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1963年应新加坡义安学院之聘,出任该院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70年回台湾,历任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授,被“教育部”聘为博士学位审定委员,中华学术院哲士。晚年潜心于诗词及禅学,先后参究经典书籍不下三千卷,撰有禅学论文多篇。
张振珮
张振珮(1911~1988),笔名晓容,晚年自号守拙斋主人,滁州人。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县立中学后在滁州小学执教,民国19年考入安徽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师从姚仲实、罗根泽、周予同等著名学者,民国23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新疆学院、新疆女子学院、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等学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西南民族研究会顾问。
张振珮在治学中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早在安徽大学读书时,就参与安徽先贤传书的编撰,分撰管仲、朱熹等10余人的传记。21岁时,就刊发《李义山评传》,是最早以现代传记形式全面评述李商隐生平创作之专著,为海内外学人所推崇。后陆续有《成吉思汗评传》、《岳武穆》、《左宗棠》、《张博望》等著述问世。遗稿未刊者尚有《学思杂记》、《守拙斋杂稿》、《史略笺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散见资料汇辑》等。
张振珮治学严谨,博闻强识。为文考据详明,辨析精微,既不墨守旧论,又不空谈虚理。所著《成吉思汗评传》,博采西书及蒙文图籍,详考传主境遇、家族渊源、一生功事,证之以元人典章文物、制度风俗,叙事及评述均称翔实。《张博望》等著作,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史之开创性著述。晚年所撰《史通笺注》在日本引起重视。
胡竟铭
胡竟铭(1904~1989),滁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出生于滁城。年方12即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北京爆发“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暑假返滁,与其他旅外学生组织“旧雨联欢社”,创办《清流声》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民国13年(1924年)毕业,留学美国。民国1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土木工程学位,民国1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交通工程硕士学位,并分别于两校毕业时获得金钥匙奖。
胡竟铭学成后,先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及麦克林蒂克—马歇尔建筑公司任职,参加过纽约市沃尔多夫—阿斯特里亚饭店大厦和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部分设计工作。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先后参加了津浦铁路、成渝铁路、叙昆铁路、滇缅铁路等铁路建设,以及中印公路和云南驿飞机场等工程的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胡竟铭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顾问工程师,并在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兼任教授。1953年调国家铁道部任大桥设计事务所桥梁工程师(一等二级)。先后主持了河北沙河桥、石家庄滹沱河桥、兰州黄河桥、三盛公黄河桥、涧河桥、渭河桥、大凌河桥、南昌赣江桥等10余座特大桥梁的设计工作。1956年,任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总工程师。他率设计组全体人员,深入实地勘测,根据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项基本要求,为南京长江大桥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于1957年制定出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于1968年12月28日胜利建成通车。
1958年,胡竟铭调任武汉桥梁工程学院副教务长,1969年底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南京长江大桥总结办公室主任。1979年,任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高级工程师。1986年11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他“半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辛勤耕耘,做出了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1989年3月30日病逝,终年85岁。王王孙
王王孙,原名硕智,滁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11岁以作大草书对联,被南京市某日报称之为“滁州神童王王孙”。来安人马豹章时为北平小学家,闻神童有奇赋异秉,即着乡人携之北平,除安排其逐日往北海北平图书馆研究小学、金石外,常与北平艺界名流齐白石、寿石工切磋,齐、寿皆断曰:二十年后,王王孙将压倒一切金石艺术家。日本考古学家大村西崖嘱其治印,因其对日人印象不佳,不得已而刻变体“痛饮倭奴血”5字,大村不识印文,久悟未得其解。日本人称王王孙为“印圣”。
抗战军兴,王王孙随民国政府入川,沿途颇为汉口及四川之五老七贤所赏识,待之如上宾。民国29年3月,王王孙在成都中华书局三楼举行金石书法展,酬金分文不取,悉捐赈赠公益事业和教育机构,“正气歌刻石”得款1200万元(法币),悉捐赈赠民国30年河南水灾。流落西南之男女艺人,屡得王王孙资助,总计8年中遗落西南之印3万方。
王王孙金石艺术,一洗元明以来纤细柔媚之风。除金石独步当代外,其书法清秀脱俗。民国38年起,王王孙去台湾,在台定居至今。
曹协平
曹协平(1930~1991),原籍上海市川沙县。民国19年(1930年)出生于日本,3岁丧父,后随母亲、哥哥回国在上海求学、当学徒。1950年3月考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参加革命,10月结业分配到中共滁县地委土改工作队,参加了滁县的土改工作,后分配在滁县广播站任副站长、站长,县(市)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
1952年起,曹协平开始白手起家创建县广播收音站。在当时电话线路还很少的情况下,他利用舌簧嗽叭磁生电的原理,设计和制作出简易广播通话两用机。1956年在省内率先建设农村广播网,至1965年实现村村队队通广播,小喇叭入户到家。1978年,开始改造乡镇机房和广播网标准化建设,1984年始建广播电视大楼;1989年又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到农村建电视差转台;1990年再带队到农村建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积极筹备市电视台发射机扩容。
曹协平从事广播电视事业40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地、市委表彰,并获得省劳动模范、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侨务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滁州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于1991年6月26日在滁病逝。
杭立武
杭立武(1902~1991),滁州人。幼年颖异,由其父在家亲自督课启蒙,并聘英文教师专门教习。民国2年(1913年)入滁县基督中学,民国5年进南京金陵中学,民国8年以优秀成绩直升金陵大学,专攻政治系。毕业后于民国14年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进修,三年后获硕士学位。旋由伦敦大学名教授拉斯基推荐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担任名誉研究员,获威大硕士学位。后返英继续研攻政治学,获博士学位。民国18年回国,任考试院编纂,兼考选委员会编译室副主任,金陵大学研究教授。次年,任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主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孑民深加器重,与订忘年之交,并聘为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转任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总干事。
民国21年9月,杭立武在南京创办中国政治学会,选为理事并兼总干事。次年复于南京成立中英文化协会,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
民国26年10月,日军侵占上海,南京情势危急,杭立武时兼金陵大学董事,特邀请在各教会服务之西方友人及侨领,会商应变之计,在他的倡议下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被公推为主席,负责保护困在危城中未及撤离的居民。日军进逼南京时,杭受命抢救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水陆兼程运至大后方之川、滇等地。当时军情紧急,炮火逼近北门码头,他排除万难使万余箱文物一一妥善搬运。西方记者目睹种种惊险之余,赞扬他在炮火下抢救国宝之困难,为不可思议。诸如:“非常人所能奏其功者”,“勇者”、“能者”等赞颂之词,遂不胫而走。
民国27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25位驻会委员之一。民国29年7月,任蒋介石对英国关系联络人,曾代表蒋介石面晤英国首相邱吉尔,并达成了由英方重开滇缅公路的协议。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后,任国际学生救济委员会会长。
民国33年1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民国35年10月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民国38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民国36年,回滁县参加地方国大代表竞选,于次年当选为国大代表。南京解放前夕,受命主持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及河南博物馆之文物,共4400余箱,运去台湾,后任“国立中央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
1951至1956年,杭立武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3至1954年,创办东海大学,出任首届董事长。1956年,先后调任台湾当局驻泰国、老挝、菲律宾、希腊“大使”。1969年起,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72年,接任“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1976年后,先后任“中国政治学会”、“中泰文化经济”理事长、《亚洲与世界》杂志社发行人兼社长等职。晚年,杭立武思念家乡,曾多次写信给在滁亲友。1991年2月16日病逝台北,终年90岁。他一生研究政治,著译甚丰。其主要著作有《访英简笔》、《政治学概要》、《政治学典要义》等。 周伟
周伟,1965年出生于滁州腰铺乡。1980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构工程系焊接专业。1985年毕业,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录取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取得“中英友好奖学金”资格,赴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及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对桥梁和核潜艇用结构钢的微观解理断裂机理作尖端研究,提出独特见解,1990年完成此项论文。次年通过答辩正式取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德国弗来堡的弗朗费材料力学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1992年4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并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和英国材料学会的会员。已发表论文30篇,并多次在中、美、意、新等国主持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
1988至1993年1月大事记
1988年
2月2日,滁州市信托投资公司开办证券转让及代保管柜台交易业务。
2月,地区琅琊山电视转播台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
3月10日,市人民政府在深圳市设立安徽省滁州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4月,滁州市第四中学校办厂批量生产声控接收器,填补了安徽省这一项目的空白。
4月,滁州市~来安县~天长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
5月11日,全国纺织工业“七五”、“八五”规划会议在滁州市召开。
7月6日,大王乡被国家外经委、农牧渔业部批准为席蔺草生产基地。
7月22日,省委书记卢荣景来滁视察工作,冒着酷暑到纺织厂车间看望了一线工人。
8月,国务院批准确定琅琊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月,市人才技术交流中心成立。
9月,退休教育工作者速家骥私人创办的“求精”文化补习学校在滁城开办。
9月,新中国建立后新编的《琅琊山志》出版。
10月,滁城丰乐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文明市场”。
10至12月,全市开展了“生产力标准”大讨论。
12月1日,滁州化纤厂在沙河集破土动工兴建。
12月20至21日,滁州市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12月,安徽省科委组织专家教授对章广乡孟洼一带的麦饭石进行技术审定,结论为:具有开发价值。
12月,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酿酒总厂生产的38°“醉翁特液”获金奖,“醉翁特曲”获银奖;市啤酒厂生产的10.5°“扬子”、12°“酿泉”牌啤酒获银奖。
年底,根据省、地委“远学粤闽,近学江浙”的号召,全市组织了近3万人次的大讨论,许多单位派员前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地区参观取经。
1989年
1月18日,滁州发电厂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日发电量28万千瓦时。
4月18至21日,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省的20家县级广播电台(站)负责人在滁州市广播电台召开年会,交流“长江三角洲广播新闻协作区”成立四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研究确立今后深化新闻改革,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5月18日,因受北京政治风波的影响,滁城3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及部分中学生上街“游行”。20日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力量劝阻南京“赴京声援团”,使他们安全返回。
5月22日,京沪铁路156次列车在滁受阻5个小时。
7月26日,滁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
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沙河镇为副县级建制标准镇。
8月,市物资回收公司设立“尊师重教”奖学金的办法在全市推广。
9月,滁州市纠正中小学超标准收费,退还多收学生费用27万余元。
10月1日,滁州市2万立方米煤气柜建成使用。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和省地领导来滁视察滁东乡农村业余党校。
10月25日,由香港富太公司总经理卓培迟捐资的“滁州市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成立。
10月,国家教委命名滁州市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12月12日,省长傅锡寿来滁视察工作,在陆子修、张友道、朱长俭等陪同下参观了滁州纺织厂。
12月26至27日,滁州市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
12月,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
本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唐始建的清流关古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
1月,沙河镇开通自动电话。
5月2日,中国基督教爱德基金会在章广镇、大王乡设立防盲治盲医疗点。
5月11至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5月12至15日,滁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1日零时,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普查结果:本市计有104679户,416926人。全市参加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1835名。
8月,国家卫生部授予滁州市“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市(县)”称号。
10月1日,市儿童游乐场建成对外开放,该园占地24亩,总投资154万元,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游乐场所。
11月20至22日,中共滁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2月7日,滁城南湖公园工程开工。
12月11至13日,安徽省农村救济工作会议在滁州市召开。会议决定推广施集乡乡办敬老院走“自我积累、自我保障、自我改善、自我发展”之路的经验。
12月26日,滁州化纤厂浆粕工程单机试车成功。
1991年
1月1日,本市2幢教师公寓竣工,共有住房60套。
1月7日,由市直机关145名干部组成的工作队,分赴22个乡镇,对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月,中共滁州市委主办的《滁州工作》创刊发行。
2月9日,滁州市6000门长途420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
2月,成立市文物管理所。
3月3日,共青团滁县地委和共青团滁州市委组织滁城各单位团员青年3000余人走上街头,开展为民服务“学雷锋”奉献周活动。
3月23日,国家林业部授予滁州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3月26日,联合国粮油组织经济和社会政策高级官员范倍士(T·C·Vangbese)先生,在国家农业部有关方面负责人的陪同下,来滁州市考察。
3月28日,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自1988年开工以来),已完成会峰阁、天门磴道、白鹭山庄和醉翁亭维修等项主要工程。
4月,国家民委授予市民族宗教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5月29日至6月25日,市境出现大雨天气,降雨量为386毫米。
6月14日,李鹏总理来滁视察,了解水灾灾情。
6月16日,南京市居民丁龙英途经滁州市,目睹洪水、灾情,回南京后购买1000袋面包(价值1000余元),送来滁州慰问灾民。
6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滁东乡业余党校“全国先进基层党校”称号。 6月29日至7月13日,连日大雨。降雨量达608毫米,河水泛滥成灾,全市被淹农田20.5万亩,受灾人口22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全市党政军民总动员,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斗争。
9月12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滁州市支部委员会成立,黎家骅当选为主任委员。
11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等陪同下亲临滁州市考察。考察期间,江泽民察看了扬子电冰箱总厂,同地委、行署领导成员进行座谈;还看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滁部队某部和滁县预备役师指战员;游览了醉翁亭风景区。
12月,滁州化纤总厂浆粕厂成立,为副县级企业。
本年,在生产救灾中,滁州市共收到各方面捐款97万余元,上级及财政拨款57万元。
1992年
3月10日,根据行署指示,滁州市乡镇调整划分为6个镇、8个办事处、6个乡。
4月10日,“中国少年先锋队滁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
4月14日,日本国滁县会第三次访华团一行22人,由户谷宣孝团长率领访问滁州。
6月22日,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刘羽中燕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市242所中小学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开展学习刘羽中燕的活动。
6月23至25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基层调查研究组来滁州市调查考察残疾人工作。
7月10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滁全公路2.5公里处)破土动工。
7月23日上午9时,琅琊山会峰阁东南至西南方出现“海市蜃山”的千古奇观。奇观持续1个多小时后渐散。
8月31日,滁州市工商局公开销毁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计9大类、80多个品种,价值80多万元。
9月,位于滁州市城东的扬子工业开发区开始筹建。
10月,市价格信息事务所成立。
12月6日,滁州市人民政府于滁城北大街开办了“第二职业一条街”商品市场。
12月30日,滁州市人才市场建立。
1993年
1月6至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月7日,滁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月18日,滁县地区改设省辖滁州市,原地辖滁州市析琅琊、南谯两区。本日,琅琊、南谯两区正式建立,分别挂牌办公。
1988至1993年1月滁州市概况
政区·人口
行政区划
1988年,滁州市辖3镇(其中标准镇2个)、19乡、5个街道办事处,41个居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委员会,1776个村民小组。1992年3月滁县地区撤区并乡,滁州市保留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琅琊5个街道办事处和黄圩、腰铺、花山、大王、城郊6个乡的原建制,其驻地和所属行政区域不变。乡镇变更:乌衣镇、担子乡合并设乌衣镇,镇政府驻乌衣新街;沙河镇、三官乡合并设沙河镇,镇政府驻沙河集;章广镇、皇甫乡、常山乡合并设章广镇,镇政府驻章广集;张浦营乡、黄泥乡合并设黄泥岗镇,镇政府驻黄泥岗;珠龙乡改设珠龙镇,镇政府驻珠龙桥;曲亭乡改设大柳镇,镇政府驻大柳街;施集乡、李集乡合并设施集乡,乡政府驻施集;撤销滁东、琅琊2个乡,设扬子、清流2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分别辖原2个乡的行政区域,扬子街道办事处驻五里墩,清流街道办事处驻三岔路;撤销南谯乡,恢复南谯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原南谯乡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市区北关头。
至1992年底,全市共辖6镇,7乡,8个街道办事处,42个居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1990年滁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全市总人口416926人,比1982年349923人增长19.15%。其中农业人口297365人,非农业人口119561人;总人口中男性213884人,女性203042人,性别比率为105.34(女=1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8人,低于安徽省(403人),高于全国(118人)。总户数105272户,平均每户3.85人。总人口中99.11%以上是汉族,余为回、藏、苗、彝、壮、满、侗、瑶、白、黎、畲、水、土、京、蒙古、布依、朝鲜、土家、仫佬19个少数民族。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1.28%,占全市总人口的0.82%。
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14187人,总户数113916户,平均每户3.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41户,135279人,占总人口的32.66%。
1988~1992年年末滁州市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
政治·社会
中共滁州市委员会
二至三次代表大会和会议中共滁州市第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于1987、1990年举行,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二、三届委员会共召开6次全体会议。
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8年6月28至30日在滁州宾馆召开。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市委《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前进》、《必须加快开发性农业发展的步伐》、《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城乡工业生产任务而奋斗》以及关于纪检工作、政法工作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决议》。
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8年11月8至10日在滁州宾馆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安徽省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工作报告和《关于我市治理环境整顿秩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报告;通过了《会议决议》。全委会上递补二届市委委员1人。
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89年12月21至23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安徽省委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认真治理整顿,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报告,以及乡镇企业工作和纪检工作的报告。会议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认清形势,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党员代表会议于1990年2月6日召开,143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4人。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11月20至22日在滁州宾馆召开。正式代表300人,实到284人,列席代表47人,特邀代表14人、大会听取并讨论了市委《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把滁州市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以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共滁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共滁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定》。地委书记陆子修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中共滁州市委常委9人;选举刘昌玉为市委书记,王克俭、高菊华、罗洋洲、王玉珍为副书记。
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91年1月13至16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五次全委会及地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1990年工作,研究部署1991年的工作安排。全委会上递补中共滁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人。
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于1992年12月9至11日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安徽省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听取并讨论了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夺取我市改革和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和《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滁州经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会议确定:90年代,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全面走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调整,高效发展。
1988~1992年中共滁州市委历届领导人
中共滁州市二至三届市委常委
中共滁州市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后增补的市委常委:
陈建伟、封全荣、岳粹光。
1990年11月中共滁州市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委会选出的常委:
刘昌玉、王克俭、高菊华、罗洋洲、王玉珍、陈建伟、封全荣、王文汉、缪士鼎;代表大会后增补常委:刘沛生。
纪律检查
1990年11月30日,中共滁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选举王文汉为书记,副书记1人,常委7人。自1989年市纪委内设科一律改为室,至1992年底,共设办公室、纪律检查室、审理室、信访室、调查研究室。全市共有专职纪检干部86人,兼职纪检干部96人。
信访工作1988至1992年,全市纪检系统共配备专兼职信访员711人,受理来信来访1063件,其中属于纪检信访案件980件,均作了妥善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交待。1992年市纪委被安徽省纪委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查处违纪案件1989年,市委把粮食系统作为重点,成立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共查出全市粮食系统短少粮食136.9万公斤,资金被外单位和私人挪占达134.59万元。共查处贪污31人,其中党员10人。1988至1992年,共处分违纪党员222人,其中开除党籍45人,留党察看70人,撤销党内职务8人,严重警告51人,警告48人。
党风党纪教育1988年11月,市纪委召开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严肃党纪,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的决议》,抽调8人组成4个调查组对市直有关单位进行党风调查。1991年初,成立了以市委分管书记为组长的“普纪”教育领导小组,乡、镇和市直的24个基层党委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市电视台播放了党规党纪录像片。各基层党委还利用28台电教设备播放了31部党纪教育录像。市直机关党委、市纪委开展了党规党风知识竞赛活动。为基层代订《党规党纪文件选编》1700本。此次普纪教育,全市共培训骨干1034人;有10649名党员参加学习,占全市党员总数81%。
党风廉政建设1988至1992年,市纪委配合组织部门检查监督和协助基层党委(党组)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利用信访渠道,充分发挥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作用。主要抓了4件事:一是纠正不正之风;二是调查研究遏制用公款大吃大喝;三是清理住房;四是加强对救灾款物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市直主管单位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执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开展了纠风治乱工作。查处了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车辆管理所、供电、供水等单位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狠刹了赌博、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和用公款请客送礼的歪风。1990年抓了招待费和农村的“刹三风”工作。据对三官、花山、沙河、黄圩等8个乡的调查,党员干部参赌的问题基本刹住,红白事俭办率达到90%以上。1991年3月至1992年6月,在全市开展了党政干部住房的清查工作。共调查核实2138名党政干部建房住房情况,其中县处级38名,科局级657名,一般干部1443名。收缴超标准购买住房2套7.5万元,建私房出租租金和补收土地管理费600元,加上追回公款装修住房款等,合计收缴各类违纪资金8.66万元,追回多占住房6套,收回空关房1处。
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二至四届代表大会和会议1988年1月至1993年1月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共举行6次代表会议。
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88年1月3至5日在市红旗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9名,列席代表85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87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198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选举产生出席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的10名代表。会议收到议案3件,批评意见和建议187件。
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1989年3月14至16日在市红旗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8名,列席代表114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1988年财政决算和198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196件。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0年5月12至15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3名,列席代表76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87至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0至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1989年财政决算和199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选举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4人,主任李庆生,副主任3人。选举市长王克俭,副市长5人。选举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353件。
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91年4月10至13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代表246名,列席代表61人。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9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9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补选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人大常委会委员1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人。会议收到议案1件,批评意见和建议236件。
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15至18日在滁州宾馆召开。出席代表246名,列席代表72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草案),“八五”计划纲要及1991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9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滁州市199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9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相应作出了6项决议。会议补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人。会议收到建议、批评和意见192件。
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3年1月7日在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代表247名,列席代表88名。会议听取了滁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出席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7名代表。
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概况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作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下设办公室和法制、教科文卫、财经、城乡建设4个工作委员会。三届人代会后,常委会增设代表资格审查(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和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
1988至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共举行全委会33次,其中第二届人代会期间举行15次会议,第三届人代会举行18次会议,对全市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施监督。其主要工作:
审议工作报告、决议。市人大常委会在1988至1992年间,召开33次常务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专题汇报56项,作出相应的决定、决议18项。提出1项质询案。
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988年5月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对任免范围、任免程序和审批手续作了明确规定。自此,对讨论通过任命干部改举手表决为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1988至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先后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18人次,撤销市人民法院1名副庭长的职务。
调查研究和视察。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部分代表、委员,到全市城乡作专题性的调查和视察。自1988至1992年底,共进行了20多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和视察活动。调查和视察的主要内容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收购、蔺草产销、食品卫生、生产救灾、土地管理、标准计量、环境污染、初级医疗保健、计划生育、义务教育、集体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社会治安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决定。1990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组成3个视察组,视察全市21个乡镇粮食收购部门,了解粮食收购、露天堆仓的安全保卫等,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1991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协同地、市有关干部共44人,用2天时间视察了南谯乡、市豆制品厂、市食品公司和丰乐、北门、清流、文德菜场及东关、南大街、三道桥粮店,了解灾后蔬菜生产、副食品、粮油供应和市场管理等情况,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送交市人民政府研究解决。
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执法检查。1985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在全市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要求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教育。至1990年10月,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一个普及法律常识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肯定成绩,要求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1991年5月,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个体劳动者以及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1992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检查市直33个部委办局和部分乡镇办事处“二五”普法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二五”普法的经验。同年9月,市人民政府在南门街道办事处进行贯彻《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扬子办事处进行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点工作。11月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贯彻实施“两法”试点工作的报告,会议要求加强宣传,在全市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5年中,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在全市开展执法检查。先后检查宪法、地方组织法、税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婚姻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统计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计划生育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执法情况,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执法情况的报告,就发现和纠正执法方面的问题,使干部群众受到实际的法制教育。1991年,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对内务司法部门执法情况进行检查的意见》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常委会在司法部门自查以后,又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抽查,并听取和审议市公、检、法机关执法自查情况的报告。在审议中,委员们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督促“一府两院”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督促办理议案、意见和建议。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着手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逐件登记,分类整理,及时转交“一府两院”承办。代表议案办理列入常委会议程,代表建议则召开承办单位负责人会议,当面交办。在办理过程中,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向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督促、催办。人大常委会还适时听取政府关于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各承办单位将议案建议办理意见和结果,向各提出议案的代表作出书面答复,同时报告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大会时,由人大常委会向会议报告上一次会议的代表议案审查情况。至1992年,先后催办了代表议案6件,建议和意见1144件。议案、建议中肯合理,有实施可能的,如关于适当解决教师医疗费超支、扶持滁东养猪场扩大养猪生产、对农业机电排灌站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更新、原曲亭乡广播站搬迁到大柳镇、铺设通往奶牛场混凝土路面和滁章路柏油路面等问题均已付诸实施。
建立健全人民代表联系制度。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市250名代表组成34个代表小组,三届一次会议后调整为32个代表小组。各代表小组,每年由组长召集1至2次会议,搜集和反映代表及群众对人民政府的意见,监督政府工作。常委会还邀请部分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委员会会议,组织代表参加视察、调查、同代表通信等方式,与代表保持密切的联系。1990年,常委会开展了代表“一封信”活动,把邮票和专用信封信纸寄发给代表,以便于代表及时反映情况。至1992年底,印发《常务委员会会报》30期,《滁州人大工作》1期,把历次全会做出的决定和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活动情况,及时向代表通报。
1991年5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制定《关于联系市人大代表的暂行办法》,从制度上更加保证了与代表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专职常务主席(简称乡镇人大主席),集中精力做好代表的联系工作。
市、乡两级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市三届人大代表的选举,从1989年9月开始至1990年3月5日结束。首先,成立市选举委员会,乡、镇也成立22个乡镇选举委员会和地、市直、办事处8个选举工作组,抽调专人办公。培训选举工作骨干6600多人次。全市选民的平均参选率达83%以上;选出市人大代表246名、乡镇人大代表1164名。
1992年换届选举,于7月下旬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成立市选举委员会和基层单位选举工作机构,分两批培训选举工作骨干400多人。全市共有专兼职选举工作人员2670名;选民27万多人,参选率达93.21%,选出市四届人大代表247名、乡镇四届人大代表848名。
滁州市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1988年4月增设市监察局、市土地管理局;撤销市对外经济贸易局,成立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撤销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科,设市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市旅游局单独办公。
1989年4月市体制改革办公室改为市体制改革委员会。同年12月,增设市矿产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别析为市建设局、市环境保护局。
1990年政府民族宗教事务科改为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增设市法制局。
1991年6月市委农工部改为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1992年市建设局改为建设委员会,市标准计量局更名为市技术监督局;同年8月设市招商局(与协作办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滁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人
施政纪略1988至1992年,滁州市人民政府由市长主持每年至少召开二次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副市长和各局、委、办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讨论本市重大工作,如制定工作规划、计划、总结经验等。每月由市长主持召开一次常务会议,副市长、顾问和办公室主任参加,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列席,研究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上级政府的指示;部署滁州市中心工作;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任免职权范围内各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
5年来,历届政府为发展经济、繁荣城乡、改善人民生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从1990年起,市人民政府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在城市,拓宽改造张家巷、莫家巷;配套建设凤凰路和城南3条出口道路;改造新建国家二类水冲式公厕25座;新建儿童乐园和南湖公园;规划修筑内城河防洪设施;搬迁市酿酒总厂、市轧花厂;改造电视发射塔、改造市直第二幼儿园;扩建新建丰乐农贸市场和北门粮油批发市场;建成标准化蔬菜地300亩。在农村,建成章广电视差转台,修筑乡村循环路9条;更新改造国营电力排灌站4座;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17台;建立农村天气警报网;加固扩建沙河干渠倒虹吸;支持生产队打饮水井944口;恢复97个村合作医疗,乡乡建成敬老院;在5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政协滁州市委员会
二至四届委员会和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市委员会1988至1993年历二、三、四届委员会,共召开5次会议。
二届二次会议于1988年1月2至6日召开。应到委员180人,实到13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报告;听取了中共滁州市委书记朱长俭的讲话;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补选政协副主席2人。
二届三次会议于1989年3月13至17日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
三届一次会议于1990年5月11至16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0名,实到173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第二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它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选举刘昌玉为政协主席,副主席6人,常务委员28人。会议收到提案95件。
三届二次会议于1991年4月9至12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4名,实到172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第三届提案工作委员会关于三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同意政协主席刘昌玉、副主席孙孝全的请求辞职报告,增选程伯让为政协主席,副主席1人,政协常委2人;增聘委员5人。会议收到提案139件。
三届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14至17日在滁城召开。应到委员193名,实到153人,特邀人员34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三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三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三届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通过了会议政治决议。会议补选政协副主席3人。会议收到提案161件。
四届一次会议于1993年1月6至7日在市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委员198人,列席52人。会议听取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
政协工作概况1988至1993年,市政协先后设学习、提案、文史、祖国统一、科学技术、法制、文教卫体、城乡经济建设8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设乌衣、沙河、章广、珠龙、琅琊、滁东6个农村联络组。
5年中,市政协先后召开全委会6次,常委会12次,主席会38次,专题座谈会11次,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协商活动。其主要工作:
组织委员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举办专题辅导和形势报告会,印发学习资料,提高委员参政议政水平,统一思想,增进共识,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1989年4月,市政协对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和重要人事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协商,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5年间,组织专题视察3次。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别列席市委常委会,市委常委与市长联席会以及市政府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政协委员列席市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滁州重大事务的协商讨论,为市委、市人民政府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1989年3月,就市场买煤难的问题,召开协商会,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991年9月,常委们围绕市长王克俭有关抗洪抢险、生产救灾、水利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情况的通报,就农田水利建设和灾后蔬菜市场的供应、管理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92年1月,常委们就全市卫生工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建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中肯的建议;政协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关于滁州市农业生产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均被采纳。
组织调查考察。5年间,各专门委员会、政协联络组组织考察活动6次,写出《关于进一步开发城市居委会第三产业》、《关于我市计划生育工作亟待加强》、《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茶林间种及绞股蓝综合利用》、《上海县文、卫工作考察》、《关于积极开展边疆贸易工作的考察》的专题书面报告;组织专题调查研究活动172项(次),其中调查报告有《引进西瓜新品种》、《扩种绿肥势在必行》、《沙河水库水利资源开发》、《关于城市道路路面修筑和保养的调查》等,在不同程度上为市委、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分忧、解愁,使政协职能得到体现。同时,还组织委员利用各自的知识专长,开展技术咨询,引进技术,引进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常委周家福为扬子办事处和扬子冰箱厂牵线搭桥联营建成“滁州制冷器件厂”,并参与项目考察、设备选型以及厂房布局的设计;副主席刘继熙主动承担章广医院住院部大楼的设计任务;政协委员尹绍沂主动为重建琅琊寺天王殿进行图纸设计,节约经费近万元。
扩大同“三胞”联系。市政协积极开展同“三胞”的联谊工作,先后利用一年一度的春节和中秋节,召开茶话会、座谈会,畅谈滁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抒发爱国热情;组织“三胞”亲属和海外有关人士加强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三胞”及其亲属的接待和思想工作;利用台湾同胞回乡之际,主动上门拜访,赠送书画、乡土文史资料;春节期间,给在台湾的知名人士发贺年信,极力促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办好事。
征集编纂文史资料。5年中,市政协编辑出版了《滁州史话》第四、第五期。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供了近15万字的史料。
办理委员提案。自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以来,收到委员提案经归纳合并,立案577件,分别转交地、市有关单位办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施集菜场的道路整修,珠龙汽车站公共厕所的改建,滁城古马路段居民用电的线路改造等,均予以办结,在群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1992年1月18日市政协三届八次常委会通过《政协滁州市委员会提案工作规则》,提案的交办方式由原来的“一家交办”改为人大、政府、政协“三家交办”。
扩大交流,发展与兄弟政协的横向联系。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成立“滁州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加强滁州市城乡历届政协委员的联系。参加兄弟市县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和接待,走访兄弟政协,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先后在屯溪、贵池、界首、六安、宣州五市区参加全省“九市一区联谊会”,在大庆和克拉玛依市参加全国16城市联谊会,在全市7个县市轮流参加全区政协联谊会。1990年以后,先后6次组织部分政协委、组负责人和委员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分别前往连云港、天津、盱眙、淮阴、宝应、镇江、绍兴、西安、湖北安康、河南洛阳、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学习考察。并先后接待全国政协、黑龙江政协、江苏省政协、河南省民权县政协、山东省胶州市政协以及省政协等259人次的来访,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交流往来中,不仅虚心学习兄弟政协在开展政协工作中的好经验,还注意捕捉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为发展本市的经济建设牵线搭桥。此外,还通过《政协简报》的交流,扩大与兄弟政协的横向联系。
群众团体
工人组织1988年以来,市总工会围绕确保职工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搞好自身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团结这一工作中心,组织基层工会和广大工人,积极投入改革,实现四个加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劳动竞赛组织领导,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积极参政议政;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整顿建家),创一流工作。
青少年组织1989年12月26至27日召开滁州市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选出了第二届团市委。自1988年以来,团市委以围绕“四化”建设,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求实”,确定以技术培训为主,全面活跃团的工作,提高团员素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脱贫致富。在思想建设方面,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了解改革实情,理解党的政策,正确看待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得失,努力把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变为团员青年的实际行动。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百项小开发”活动。城市团组织以“百日岗位成才,技术比武”为主题,组织青年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开展各种比武活动;农村团组织以发展开发性农业为主题,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经营自助活动。1988年团市委突出抓了以实行团员制度为内容的团的组织工作政策,促进了团的组织建设,活跃了基层工作。开展“创标准化团支部”活动,全市有98个团总支部达标准。1988年下半年起颁发团员证,至次年6月完成,颁发率为98%。1989年团市委开展“维护公德、友爱互助”活动,参加义务服务的团员青年达2000多人。1990年团市委以“雷锋精神在滁州闪光”为主题的活动中,滁城团员青年参加便民服务达2万人次;农村助耕包户活动中,有650个助包小组承包了676个五保户、困难户和敬老院的粮食收割、耕田耙地、挑水机米、洗衣修房。在开展“营造青年林和青年绿化带”活动中,共植树近30万株,其中“青年林”8块、1600多亩,绿化带10条,近5万米。从1991年各级团组织抓住建党70周年有利时机,开展了“党在我心中”主题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史、党章和走访革命前辈、优秀共产党员,做到理解党,坚信党,拥护党,热爱党,高举团旗跟党走。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文艺联欢会和“通力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等活动。以经济建设和抗洪救灾为中心,开展“希望杯”、“振兴杯”、“绿化杯”、“建功杯”、“育才杯”、“基础杯”竞赛为主线,不断深化学雷锋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政治信念。同时,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使之形成制度化。
1988年少年先锋队工作主要抓农村中小学辅导员的聘请和中心小学鼓号队的建立。实验小学少先大队工作突出,被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授予“红旗大队”。1990年广泛开展了“学赖宁,争当优秀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市总辅导员杨明肇被评为全国学赖宁活动的优秀指导员,城南小学少先大队被团中央表彰为学赖宁先进集体。同年8月,由市直14所中小学校的140名少先队员组成市红领巾交警大队,下设14个中队。在9月15日全省统一开展小交警、小黄帽活动中,本市小交警、小黄帽利用星期日上岗达600多人次。1991年起以“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为中心,各级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读书活动,节粮惜粮活动,以及为党分忧,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等活动。1992年4月,中国少年先锋队滁州市工作委员会成立。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少先队员3.75万人。
妇女组织1988年12月20至21日召开滁州市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212人,大会选举了市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1988年后,市妇联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妇女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妇女为工作重点。搞好法律宣传,移风易俗,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动妇女参加商品生产,为振兴滁州经济做贡献。
工商业组织1989年7月26日召开滁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10人,大会选举了市工商联主委、副主委、常委、执委。1990年11月滁州市商会挂牌,与市工商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需要和全国工商联六届委员会代表大会的精神,市工商联努力转变部门职能,完善机关建制。把过去行政化机关型机构转变成以开放为特征的民间性、服务性机构。开展上“联”谋求支援,下“联”知情出力,横“联”互通有无活动。发挥工商联特有的民间性对内对外商会作用,为振兴滁州经济做贡献。自1988年以来,市工商联开展咨询服务,积极推销地方产品,创办的“联谊经济建设公司”与市自来水厂联营,在加强为沿海经济服务,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活跃滁州商品经济,安置待业青年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司法治安
治安管理1988年1月设市公安交通警察队,1990年改为交通警察大队。下设车辆管理所、公路检查站和乌衣中队及2个执勤中队。1988至1992年,市公安局内增设户政科、法制科。局下增设南谯派出所、工农路派出所、丰乐路派出所和施集、黄泥、黄圩、汪郢、腰铺、大王、城郊、花山8个农村派出所,增设车站路广场治安管理办公室和市渔业民警办公室。
自1988年以来,在全市重点开展打击盗窃、诈骗、抢劫、强奸、拐卖妇女儿童、流氓等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专项斗争20多次。对旅馆业、印刷复印业、刻字业、信托寄售业以及废品收购站、流动人口进行清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滁城组建“治安巡警队”。1991年在滁城公共复杂场所、交通要道口设立32个治安哨所,在滁城居民聚集区设立25个哨所。开展禁赌和查禁封建迷信活动,打击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推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治安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治安巡逻和联防活动,控制社会面,维护社会治安。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在大王、担子、珠龙、大柳、腰铺等主要集镇的主要街道分别安装“交通治安报案信息点”8个,设立夜光标志16块。
1988~1992年滁州市刑事案件发案破案统计表
检察市人民检察院1988年12月设经济罪案举报站,1990年将经济检察科改建为“反贪污贿赂工作局”。
1988至1992年期间,市人民检察院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始终坚持“一要坚持,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宗旨,5年共受理各类经济案件177件,立案侦查108件,其中万元以上大案37件,逮捕57人,起诉44件53人,免诉49件65人,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68.28万元。其中,1989年在粮食系统挖出“粮耗子”案8件16人,其中万元以上大案4件;1992年又查出原黄泥粮站出纳会计挪用公款,事发后又贪污公款7万余元潜逃案,后迫于法律威惧,返滁投案自首,均被判处贪污、挪用罪。
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1988至1992年市检察院共受理市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人犯,经审查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分子1311人;审查决定起诉659件988人。依照诉讼程序移送分院起诉43件104人,免诉29案93人;出庭支持公诉550次。同时把杀人、抢劫、强奸、贩毒、贩枪以及重大诈骗、重大流氓7类犯罪案件列为打击重点,依法快捕、快诉。5年中共批捕杀人、抢劫、强奸等重特大案犯348人,占批捕人犯总数的26.5%。提前介入特大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38次。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逮捕和移送起诉的案件中,对不构成犯罪或已构成犯罪不需要逮捕的16人,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7人作出了不起诉决定;追捕、追诉27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认定事实、定性或施用法律上确属不当的,提出抗诉4件,其中法院已审结2件,作了改判。
1988至1992年,市人民检察院狠抓“侵权”、“渎职”案件的查处工作,共受理各类法纪案件97件,其中玩忽职守30件,非法拘禁21件,重大责任事故26件,刑讯逼供2件,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搜查13件,诬告陷害4件,其他20件;立案侦查22件,起诉8件9人,免诉12件23人。
监所检察,1988年以来检察机关派员深入监所,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防范检查,维护了监管秩序,促进了文明管理。5年中对监管场所执法检察256次,办理在押犯、劳改犯的重新犯罪案26件35人,经起诉均作了有罪判处。对587名解教、释放、假释、保外就医等监外罪犯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察。
控告申诉检察,5年中受理来信来访356件次,按照统一受理、归口办理的原则,均作了认真查处。
审判市人民法院1989年4月设告诉、申诉审判庭,1992年又分别设立土地、税务、交通、公路、水产、林业6个巡回法庭。
1988年起,市人民法院继续贯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的方针,加强民事和经济审判工作。至1992年底,刑事审判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999件,审结955件。共判处罪犯1521人。在审结的案件中,属于杀人、强奸、流氓、抢劫、重大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441人,占判处罪犯总数的28.99%。其中,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63人,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174人,5年以下有期徒刑204人。法院还严惩了一批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审结各类经济案件93件,判处罪犯156人,挽回经济损失150.98万元。5年中,在城乡和劳改场所召开公判大会33次,参加大会的群众达15万人次。
经济审判。1988至1992年经济纠纷逐年增多,尤以购销和借款合同占多数,承包和建筑合同纠纷有所上升。5年中受理经济纠纷案件692件,诉讼标的金额达1518.1万元;审结656件,其中判决结案75件,调解结案206件,撤诉119件,移送4件,驳回1件。
民事审判。1988至1992年民事案件发案率成逐年上升趋势。5年中受理民事案件4268件,其中以离婚案件最多,债务和损害赔偿次之,分别占民事案件总数的44.72%、29.08%、12.11%;审结3893件。
行政审判。5年中共受理行政案件43件,审结41件,其中维持行政机关裁决的20件,撤销7件,撤诉14件。此外,对行政机关执法上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提出司法建议。5年中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47次。
告诉、申诉工作。5年中共处理告诉、申诉和非诉讼来信5295件,接待来访群众4491人次,简易调解398件次。共办结申诉复查案件367件,其中维持原判129件,改判736件,撤诉3件,作其它处理的3件。
法院工作在狠抓结案的同时,还认真抓执行工作,提高严肃执法水平。5年中共受理执行案件488件,办结419件。此外,还办理外地法院委托执行或协助执行案件148件,受到兄弟法院的赞扬。
司法行政在全市开展普及法律常识的第一个五年规划(1985至1990年)于1990年9月完成,全市26万名普法对象中,学完规定内容有25万人,占普及对象的95.1%。从1991年起,开展了第二个五年普法规划。
1988年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防激化为重点,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同年,琅琊乡调解委员会受到省司法厅表彰。至1992年底,全市有专职司法助理员16人,人民调解委员会210个,调解人员1080人,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864件。
1989年3月,经省司法厅批准,市公证处开始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当年,市公证处为市农业银行办理清理拖欠合同公证1000件,依法收回拖欠多年的贷款52.83万元。1992年,全市有公证人员4人,办理公证文书1683件(其中经济合同公证1341件)。
1991年律师事务所参加企业“三角债”清理。同年市律师事务所主任张伟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辩护律师之一。1992年,全市有律师13人(专职11人,兼职2人),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单位48家,民事代理78件,刑事辩护99件,非诉讼事件45件,法律咨询667人次,代表法律事务文书552份。
民政
1990年全市22个乡镇全部办起敬老院,年底,全省在滁州市召开农村救济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卢荣景到会,对滁州市办敬老院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国家民政部亦推广了滁州市办敬老院的经验。1988、1990年省民政厅授予施集乡敬老院先进集体、文明敬老院称号。到1992年,全市乡镇办敬老院20个,工作人员39人,床位300张,收养228人,其中老人218人,集体供给16.33万元;国办敬老院1个,职工5人,其中医护2人,在院优抚8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5万元。社会福利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底,社会办福利生产单位12家,职工193人,其中残疾职工97人,创产值404万元,全年免征税金10.53万元,利润5.44万元,亏损2.48万元。其中市福利轮胎厂有职工180人,内有就业的残疾人员47人,年终盈利4.5万元。1992年,优抚烈军属1296户、566人,革命伤残人员348人,在乡复员军人1023人,在乡退伍军人3509人;伤残抚恤2348人,定期抚恤124人,定期补助944人,优等烈军属808户。全年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56人,其中师级7人,团级36人,营级以下13人。救济困难户2357人次,散居孤老残幼113人。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享受40%救济44人,定期定量救济87人。婚姻登记,1992年准予登记结婚36998人,准予登记离婚560人。殡葬改革,1988年在城南凤凰凹丘陵区建立市公墓陵园,后更名为市琅琊山陵园。1988至1992年4年中,全市火化率有所提高,1992年火化遗体680具。
军事
1988年,滁州市人民武装部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部长徐孝艾,政委缪士鼎。1988至1992年期间,除1988年未征兵外,4年共征集新兵1409名。1992年全市有民兵34346人,其中基干民兵3200人,民兵团1个、营184个;预备役1927人,其中营2个、连12个。军事训练重点是射击、投弹、爆破、战术训练,1988至1992年,共训练民兵963人次,预备役分队训练595人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组织民兵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兵役法》等法律知识。国防教育中,党政干部受教育5700人次,学生受教育达11.7万人次,全民受教育15.4万人次;基干民兵四课教育达54万人次。
监察
1988年4月,滁州市监察局成立,内设监察、审理、信访3股,1991年1月增设人秘股。至1992年,全局共配备工作人员15人。
监察检查1988年,对全市4家有涉外经济合同的单位进行清查,清查合同金额为280.86万美元和13.6万日元。同年12月又对黄圩乡干部的赌博行为进行调查,并予通报批评,对参赌的副乡级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89年重点开展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消费基金,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物价,稳定金融和清理整顿公司等各项检查。全市共清理基本建设在建项目46个,停、缓建6个工程,压缩投资193万元。对全市14家违控购买小汽车的单位进行了清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没收、查封、罚款、补办手续和批评教育处理。1990年重点对吃喝风、党政机关干部违章建私房、超标准装修房屋和多占房、占好房进行了检查,对有住房问题的8名干部给予政纪处分。对城西水库管理处公费旅游,公安局收费、罚款、摊派等和教委所属学校超标准、超项目收费进行了调查,并予严肃处理。1991至1992年,重点对救灾物资的发放、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用公款请客招待进行监督检查。
查处违纪案件1988至1992年,共受理案件749件,自查146件,查结129件,结案率为86.2%。给予政纪处分17人,其中撤职2人,记大过2人,警告处分2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收缴赃款1.4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
信访举报1988至1992年,共受理来信来访745件,其中以权谋私236件,贪污贿赂20件,违反财经纪律53件。被举报人中涉及副区级以上干部97人,一般干部111人。
外事
外事接待自1988年以来,本市共接待了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246人次。其中有友好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有新闻记者、科技专家、留学生、教师,还有许多经济贸易伙伴。1988年来访外宾131人次,1989年34人次,1990年2人次,1991年23人次,1992年56人次。
为做好外事接待工作,1986年6月滁州宾馆建成,经省旅游局批准,为滁州市第一家涉外宾馆。1990年,市人民政府确定了本市28个对外参观点。即:琅琊山森林公园、琅琊寺、滁州第二中学、施集职业中学、琅琊乡中心小学、滁东乡夏岗小学、市直幼儿园、滁东道班、丰乐农贸市场、南谯小商品市场、市自来水公司、市草制品工艺厂、市塑料一厂、市羽绒总厂、滁东乡八里村吕复金家庭工厂、琅琊乡文化专业户张玉贵、担子乡梅庄生态农业专业户沈增会、乌衣电器厂、滁州市远征鞋厂、市电视台、滁州市百货大楼、市文化馆文物陈列室、滁州纺织厂、滁东乡高庙村、沙河镇镰刀厂、施集乡敬老院、市水产研究所和滁州宾馆。
参观访问来访外宾多是外国党政代表团。1988年4月15日,以杉山一雄为团长的滁县会日本友好访中团一行32人来本市友好访问,参观了花山林场。11月20至21日,以法国芒什省副议长米歇尔·加纳为团长、农业部专员吉尔·伊泽尔为副团长的赴皖访问代表团一行9人参观访问市水产研究所、渔场、草制品一厂、二厂。1989年4月24至25日,苏联《农业生活》报副主任索洛维约夫、副主编赛里金访问担子、滁东等乡村农民生活及乡镇企业。同年9月22至23日,法国芒什省友好访华团团员雷蒙·沃蒂埃夫妇,到滁东乡郑郢村赴法留学回国青年农民王少彬家参观访问。1992年4月14至15日,以户谷宣孝为团长的日本滁县会第三次日中友好访中团一行23人来滁州访问。同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以日本小松市经济部长西出久男为团长的日本小松市第二次农业访中团一行10人来滁访问,商讨建立友好城市等事宜。该团离滁时,团员北野一郎个人捐款5万日元,支援滁州市灾区建设。
经济技术考察和协作1988年9月,南朝鲜有什公司一行3人到本市塑料一厂帮助安装调试渔网织机。1989年7月11至13日,日本株式会社松田屋社长一行4人将日本紫苏叶种子引进到市农科所栽培。1991年,市二轻局与香港亨士兰公司联营新建市轻飞鞋业有限公司,港方投资50万美元,产品80%外销。1992年4月,副市长高菊华、市羽绒总厂厂长夏金生随同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组团,赴美国执行出席国际羽绒协会理事会及推销羽绒制品任务。
文化交流1988年5月20至27日,日本水墨画研修中国旅行团一行21人,来滁州琅琊山旅行写生。同年12月13至16日,加拿大电视网有限公司驻北京记者金梦深一行3人来滁,在滁东、担子、沙河等乡镇进行电视采访。1989年3月22日,日本樱美村大学师生一行21人来本市进行汉诗专题考察,参观游览了琅琊山、醉翁亭。1991年7月3至4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和苏联农业政策专家考察团一行6人来滁考察。同年8月8至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菲律宾农业改革考察团、农业部高级官员卡里卡册一行12人来滁考察。
出国考察对外经济技术协作日益增多,滁州市有关人员多次出国考察,引进技术设备。1988年5月1日至7月10日,市服装一厂叶鸣晨随团赴日本考察。同年5月31日至次年3月31日,滁东乡郑郢村农民王少彬随中国安徽农民自费赴法国学习农业技术代表团进行农业技术学习。1988年10月2至12日,市长王克俭一行4人随农业考察团赴日本小松市考察农业。1989年3月,市委副书记刘昌玉随安徽农业经济考察团赴泰国考察。1991年8月市草制品工艺二厂厂长杜永奎赴泰国考察竹草编织工艺。
侨务
1988年至1992年期间,本市的侨务政策得以落实,政府为一批受迫害归侨、侨眷恢复政治待遇,办理了复职、退休手续,发还了私有房产,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市侨办还重点开展美国、日本、巴西等国的华侨联络工作,向海外侨胞赠寄滁州风光贺卡、贺信200件次。广大华侨、归侨、侨眷心情愉快,积极献身祖国“四化”建设。不少华侨、侨眷回国探亲,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热情接待,使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侨胞、香港富太纺织工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卓培迟自1989起,每年向市教育界捐献5万元,连续10年作为中小学教育奖励基金,设“章瑾教育奖励基金会”。港胞何谋云原籍福建,1985年迁居大王乡,1989年春去香港定居。同年秋,为市制鞋厂牵线引进先进设备,并投资10万元。
侨资企业1988年7月正式成立滁州市华侨旅游侨汇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地址在丰乐路35号。下设意在咖啡厅、服务部2处。同年9月经滁州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开展收取外汇券的业务。此外,市侨办还创办中国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
人民生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市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6.55元。全市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住房更新,绝大多数农家盖了楼房,年末人均居住面积21.19平方米。全市职工人均工资1857元,主要集镇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6.7平方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65446万元,储蓄存款39444万元。
经济
农业
1988年后,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日臻完善。科学种田进一步得到推广,由于农民精耕细作辛勤管理,加之近年来风调雨顺,使农业生产到1990年持续获得十二个丰收年。当年粮食总产299152吨,棉花总产1603吨,油料产量18292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1年,滁州市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次年又遭大旱,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粮食、油料大幅度减产。1991年粮食总产211747吨,油料11880吨,棉花1843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9.2%、355%、1.4%。大灾之年,市委、市人民政府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注意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兴农,推广适用技术,健全和充实以“六站一公司”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战胜多种自然灾害。1992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40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4896万元的69.04%。1988~1992年滁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林业
植树造林1988至1992年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31729亩,其中荒山造林21013亩,低产林改造10766亩。1992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317882亩,当年四旁植树200万株,育苗974亩,低产林改造3990亩,低产林改造出材量14591立方米,成林抚育出材量8647立方米,种籽采集量8吨,木材采伐量15041立方米,采摘板栗43吨,油桐籽26吨,森林覆被率22.54%。根据全省“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规划,市委、市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滁州”的规划。从1990年起,三年内完成3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建成农田林网10万亩;五年内完成林业育苗5000亩,新造林抚育20万亩,四旁植树1000万株,绿化村庄1350个,绿化公路165公里,绿化河渠100公里。市、乡(镇)两级相继建立和健全绿化管理机构,各部门领导层层签订绿化责任制,同时把验收实绩列入考核。至1992年,共完成成片造林3.03万亩,建成农田林网10万亩,林网植树140万株。1990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人事部、林业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1年达到国家南方平原县(市)绿化标准,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11月省绿化委员会确认滁州市为“消灭宜林荒山达标市”。
森林资源清查1988年5月市林业局组织林业专业人员30余人,对全市二类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清查。据清查表明:滁州市现有林面积288647亩,其中国营237635亩;活立木蓄积量676073立方米,其中国营98478立方米;四旁植树507.3万株,人均13株,覆被率19%。沙河总场现有林地面积177179亩,活立木蓄积量624748立方米,覆被率73.1%。1990年国营林场二类资源清查表明:滁州市琅琊山林场育林地面积40075亩,总蓄积量104827立方米;沙河总场育林地面积182134亩,总蓄积量712767立方米。同年,市林业局确定专人对全市林业用地按森清小班分树种、地类,对全市35.8万亩林用地,建立了资源档案,立卡8428张,为实行科学营林和限额采伐掌握森林资源消长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皇甫山林场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林业资源保护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坚持“生物防治为主,治点保面”的方针,做到有虫不成灾。同时在琅琊山、红琊山两个林场纯松林和混交林中挂人工鸟巢(箱)327只,招引益鸟,预防控制面积达1226亩。对国营林场、苗圃和育苗专业户进行产地检疫。在乌衣镇设调运检疫固定检查站,章广、珠龙、沙河和琅琊山林场设流动检查所,对来往种苗、木材及林副产品车辆进行检疫,开出检疫证书936份,收检疫费4.45万元。防止乱砍滥伐方面,市林业派出所开展了打击破坏森林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查处此类案件133起,处罚352人,收缴赔罚款4.18万元。防止森林火灾方面,主要是加强重点林区防火。市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各乡镇设护林防火领导小组22个,重点林区村成立打火队85个,共有打火队员1813人。其次,增加护林防火设施,新配备风力灭火机18台。积极开展联防,严格控制火源,在林区乡建立6个火种检查站,加强对进入林区人员管理。如红琊山林场在交通要道口设立3个检查站,检查火种,已发“进山许可证”350多份,同时还坚持定期搜山制度,防患于未然。加强林区工作站建设,全市乡镇林业工作站已达15所,配专职护林人员408人。为保护林业资源,市人民政府还张贴了《关于加强林木保护和管理的布告》。
1988~1992年滁州市林业情况统计表
畜牧业
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畜牧业发展。1988年全市有大牲畜32338头,其中,牛31778头,马4匹,驴545头,骡11匹。猪97758头,羊9803头,年末养蜂3801箱,年末家禽14374万只,养兔4.38万只。1992年全市有大牲畜25428头,其中,黄牛22头,水牛24495头,马2匹,驴228头,骡2匹。猪年末存栏97546头,羊年末存栏6845只,家禽年末存栏102万只,年末养蜂3056箱。畜牧业产值1988年为267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1989年为2524万元,1990年为2648万元,1991年为718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1992年为7100万元。
水利
国营机电排灌站,1988至1992年完成黄沟、双新、司湾、赵桥、王山头、芦庄、工农、龚祁、解放等处电站的技术设备更新,总投资349.5万元。赵桥、王山头、芦庄、工农、龚祁、解放6座电站水泵分别采用26HBC—50型,电机采用JS127—10—115型,流量4.4M3/S(其中赵桥电站流量为6.6M3/S);黄沟电站水泵采用20HBL—40型,电机采用JS—116—10型55千瓦;双新电站水泵采用20HBC—50型,电机采用JS—116—10型55千瓦。
农田水利建设,1988至1992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8万亩,改善面积12.23万亩,完成土方1945.75万立方米,石方40.08万立方米,混凝土2590.1立方米。新增电灌站8处9台395千瓦。机改电7处7台451马力,增加电动机6处6台193千瓦。新增塘坝20处,总库容163.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2.7万立方米。扩建、改建大林、丁家坝渠道,增加自流灌溉面积3000亩。
工业
1988年后,滁州市工业发展迅速,新企业不断涌现。以国营企业为龙头,集体企业为主体,联合体、个体为两翼的地方工业模式已经形成。1991年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0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04家,当年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78096万元。有食品、纺织、缝纫、化学、塑料、建材、机械等34个行业,主要产品有70多种。市工业局辖酿酒总厂、造纸厂、玻璃厂、化肥厂、农机厂、变压器厂、乙炔气厂、建材机械厂,年产值7585万元,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卫生纸、浆板、平板玻璃、碳氨、合成氨、磷肥、拖内配件、水泥设备、变压器、乙炔气、石灰、螺帽。市纺织局辖纺织厂、色织厂、毛巾厂、被单厂、针织厂、羽绒总厂、麻毛纺织厂、服装一厂、服装二厂,年产值16006.1万元,主要产品有纱、布、毛巾、床单、针织内衣、羽绒被、服装、毛线。市交通局辖汽车修配厂、网罩厂、水泥制品厂、橡胶厂,年产值1158.8万元,主要产品有电风扇网罩、楼板、加工橡胶。市粮食局辖市米厂、乌衣米厂、沙河米厂、油厂、饲料厂、粮油食品厂、综合食品厂、城关饲料厂,年产值8052.6万元,主要产品有大米、面条、糕点、菜油、配混合饲料、麻袋。市商业局辖食品厂、商机公司、酱醋厂、食品公司、豆制品厂、百货服装厂、面制品厂、雪鸿羽绒总厂、佳乐化工厂,年产值3525.1万元,主要产品有糕点、纸箱、酱油、鲜冻猪肉、豆制品、筒面、服装、羽绒被、洗发精。市供销社辖棉麻公司、乌衣食品厂、乌衣酱醋厂、珠龙汽水厂、章广酱醋厂、沙河酱醋厂、沙河食品厂、黄泥食品厂、聚脂树脂厂、农资化工厂、农资复合肥厂等,年产值1640.7万元,主要产品有糕点、酱油、米醋、汽水、聚脂树脂、除草醚、复合肥。市城建局辖自来水公司、采石厂、黄砂厂、大理石厂、轮窑厂、一建构件厂、二建构件厂、一建橡胶制品厂等,年产值2026万元,主要产品有片石、黄砂、大理石板材、青红砖、瓦、水泥预制构件、不锈钢胶圈。市二轻局辖家具厂、电机厂、制钉厂、塑料一厂、工程塑料厂、橡胶厂、胶鞋厂、电熨斗总厂、光学仪器厂、轻工机械厂、人民印制厂、皮鞋厂、镰刀厂、草席一厂、草席二厂、轧钢厂、纸箱厂、玉雕厂、工艺美术一厂、二厂、三厂、衡器厂、乌衣拉丝厂、乌衣五金厂、乌衣家具厂、二轻服装厂、二轻预制厂等,年产值602.2万元,主要产品有家具、交流电动机、电风扇、元钉、钢门窗、农膜、渔网系列、撕膜、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橡胶平板、中统彩色胶靴、全胶鞋、电熨斗、光学镜片、镀件、印刷、皮鞋、镰刀、草制品、金属柜、圆钢、纸制品、玉雕、民用镜、柜台、牛角坯、杆秤、铁丝、定量铊、服装等。1991年后,调整工业产品,采取“停、稳、增”的办法,对滞销的管、普通毛巾等11个产品,实行停产或转产;对畅销的胶鞋、白酒、色织布、渔网、羽绒制品等18个产品,重点扶持,增加批量;对平销的产品,稳定生产。全市共开发丝光毛巾、螺旋断档巾被、工矿靴、酸奶等新产品13个。调整工业结构上,在完善配套纺织、粮油加工、建材行业的同时,优先扶持塑料、酿酒、羽绒制品等高利税和出口创汇行业的发展。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52家,年产值达86465万元。
电业 1988年,自沙河、三官用电管理站建立后,施集、珠龙、常山、曲亭、章广、皇甫、城郊、黄泥、张浦营相继建立用电管理站。1991年4月市成立用电管理总站,加强了对各乡镇电管站的管理。
1989年9月,常山35千伏变电所改造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总投资55.7万元,其中省农电局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贴5万元,市供电局自筹资金35.7万元。由室外改建为室内配电,主变压器由原750千伏安1台,增加到1000千伏安、2000千伏安各1台。为了降损节能,减轻农民负担,1991年、1992年市人民政府共投资45万元,用于农村改造更换140台高损耗变压器,总容量为8080千伏安。自1990至1992年整改10千伏线路30公里,380伏/220伏农村低压线路共170公里,使之达到一类标准线路。整改建立一类标准化台区44座,安装漏电保护器共3047台(其中一级保护246台,二级保护114台,三级保护“家用”2678台)。1992年,市供电局供电范围为三官、沙河、黄泥、张浦营、城郊、花山、施集、珠龙、李集、常山、章广、曲亭、皇甫13个乡镇。有35千伏线路4条,58.9公里;35千伏变电所3座,主变压器6台,总容量为1.46万千伏安,1992年供电1743.5万千瓦时。
1988~1992年滁州市供电局供电、售电量统计表
乡镇企业
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总产值46561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1430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3.9%;实现纯利润2558万元,其中乡(镇)办工业实现纯利润477万元;上交税金985万元;入库税金770.2万元。其中乡(镇)办工业259万元,首次超过市直工业全体入库存税金数。当年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有22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10个乡(镇)的乡办工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75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38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7家。1990年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克服资金能源紧缺、产品滞销等困难,完成总产值60451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利税4093万元。同时通过对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共兼并企业16家,租赁28家。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投入。1990至1992年共续建、新上技改项目81项,总投资7200万元。1992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3万个,其中乡(镇)办企业262家,村为315家;职工人数38401人;企业总产值107035万元,其中乡(镇)办产值44225万元,村办12598万元;企业利润515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7455万元;出口交货值1301万元。
乡镇企业经过5年来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五业并举和以工业为主体的格局;在企业规模上,形成3年产值5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为主导的格局;在所有制上,由单一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格局。1992年,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业企业产值666万元,占总产值0.63%;工业企业59886万元,占总产值55.96%;交通运输业产值11821万元,占总产值11.04%;建筑业产值18177万元,占总产值10.98%;商业、服务业产值16485万元,占总产值15.4%。
交通
1988至1991年全市改造新建公路10条,主要是腰(铺)潭(二郎庙)路、花(山)石(中心)路、广(卫)曲(亭)路、珠(龙)丁(王)路、担(子)梅(铺)路、滁(州)杨(饭店)路、李(集)皇(甫林场)路、常(山)皇(甫)路、新(集)皇(道山)路、大(王)皇(道山)路,全长88.6公里。到1992年底,全市150个行政村实现睛雨通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6.7%。199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343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85公里,县道159公里,乡道56公里;公路达到技术二级的39公里,三级的89公里,四级的196公里,等外19公里。1992年全市客运汽车402辆,其中全民384辆。全年公路运输(汽车)客运量2244万人,客运周转量59489万人/公里。货运汽、挂车465辆,其它机动车14辆,轮胎式拖拉机5辆,人力车218辆。全年货运量155.7万吨,货运周转量9495万吨/公里。内河航道里程44公里,其中全年通航23公里。1992年全市有货运机动船23艘,拖船35艘,货运驳船19艘。全年水路运输货运量5.9万吨,货运周转量2592万吨/公里。1988至1991年征收养路费2550.86万元。
邮电
1987年,沙河镇采取筹集资金的办法,安装纵横制HJ—4001型5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于1990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并与市内自动电话联网。1989年,邮电部门采取企业投资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办法筹建程控自动电话工程,采用上海贝尔公司S—1240型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其中市话6000门,长途420线,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于1991年2月9日零时开通。1992年,滁城市内电话容量增至7000门,用户为5820户,市话普及率达到百人5.95部。农村电话用户有838户。同年9月,滁州邮电局总投资195万美元,开通使用900兆蜂窝状移动电话,为美国摩托罗拉通信公司生产,用户有94户。10月25日,滁城市内电话号码由五位升至六位。1992年全市邮电主要设备有:市内交换机总容量11168门,电话机8852部;农村交换机总容量1860门,电话机971部;长途交换机总容量565门。1992年,邮电业务总量1552.4万元,出口函件271.8万件,出口包件1.7万件,出口汇票7.9万张,报刊订销期发数21.2万份,出口电报16.6万张。
金融
1992年银行存款年总额达70538.7万元,其中城镇年末储蓄余额32403万元,农村存款5586.7万元。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08707.7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贷款83030.4万元,农业贷款1898.6万元,固定资产贷款19202.9万元,信托贷款200万元。银行各项现金收入116599.4万元,各项现金支出110798.2万元,净回笼现金5801.02万元。1992年末,城市信用社存款余额23319万元,贷款余额20583万元;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8333万元,贷款余额6121万元。1992年,社会保险共开设12个保险种类,承保财产总值18.8亿元,保费和储金收入2799.3万元,赔款和给付支出606.3万元。
商业
1990至1992年,三年投资1896万元,新建和改造商业大厦、二轻大厦、百货一店、工艺美术大楼、泰康食品商场等122个商业网点。到1991年,全市有商业机构4055个,从业人员1444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283个,从业人员5871人;集体所有制商业631个,从业人员4231人;个体有证商业3141个,从业人员4341人。1992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5446万元。零售商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105人,饮食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247人,服务业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为403人。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从事外贸出口生产的企业已有14家,色织厂、羽绒总厂先后被确定为省外贸出口重点企业。创汇产品10种。年外贸产品收购额4443万元。已为“三资”企业5家,总投资890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220万美元,还有6个合资项目已草签协议。市塑料一厂与香港胶筒联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塑料购物袋,胶鞋厂与香港景飞鞋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的冷粘鞋项目已投产,市被单厂与香港耀球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电脑,提花毛衫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集市贸易市场,1990至1992年投资104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12个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实现了棚顶标准化,市场面积由1989年的6.3万平方米增加到11.2万平方米。1991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47.61万元。1990年在创“文明市场”活动中,市“丰乐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财政
1988至1990年,本市财政体制改为“定额上交递增、定额补助递减”的财政体制。以1987年市参与总额分成的预算收入作为收入基数,以1987年市决算分成收入,计算出市应得财力,再加上省对市的工资改革补助,中央借款照顾,中央和省对市部分专项支出,以及行署组织所属县(市)超收提成为市支出基数。1989年粮食提价、农业税比例价结算调整后,市收支基数也作了相应调整。1991至1992年,本市实行“保存量、盘增量,超收按固定比例分成”的财政体制。将市1990年参与总额分成的预算收入,加上“定额上交递增”数固定下来,作为收入包干基数;对超收包干基数部分,省与地、市分成。分成比例为滁州市上交省30%。1988至1992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88年财政收入5089.5万元,支出4002万元;1989年财政收入6763.9万元,支出5923.4万元;1990年财政收入7219.7万元,支出6426.4万元;1991年财政收入7328.5万元,支出6856.3万元;1992年财政收入8521万元,支出7423万元。财政收入每年以11%的幅度递增。
综合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1988至1992年,滁州市逐年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1月,经市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工业总产值3.9~4.1亿元,农业总产值1.6~1.65亿元,当年实际分别完成计划的105%、99.15%。1991年的年度计划,进一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对当年生产能力和潜力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具体平衡的基础上制定。由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财政收支、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外贸出口收购、技改项目、农副产品收购、教育、卫生、人口等11个单项组成综合性计划。1992年增加环境保护计划。
1990年,制定《1990至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计划内容包括全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外贸出口、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社会事业等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有:至1992年农业总产值18000万元,工业总产值按年递增14%增长(1990年工业总产值56000万元)。
1992年,制定《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其规划分两部分:一是“八五”计划,二是“九五”计划。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以“八五”计划为基础,在努力实现“八五”计划的基础上,到200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190000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45000万元,年均递增6.3%;工农业总产值422163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202283万元,年均递增13.9%;财政收入16770万元,比1995年末净增5770万元,年均递增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4143万元,年均递增10%;外贸出口收购总额35000万元,年递增2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下。
审计管理国家审计。企业承包经营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1987年市审计局参与全市第一批工业企业承包招标试点工作。并根据承包经营的特点,注重对基数指标的完成、利润分配、资产增值等指标进行审查,以考核承包者的经营业绩。与此同时,还把承包前、承包中期、承包终结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988至1992年对51家企业承包经营单位进行了期中、终结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对18家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金融审计:先后对市人行、工商行、农行、保险公司等9个单位(次)开展金融审计。肯定了金融部门正确使用调配资金,对全市工农业生产资金使用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审计时对金融部门帐务处理不规范之处及漏交两金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行业审计:1988至1992年,对工商、公检法、物价、交通等执法部门的规费、罚没收入进行审计,共审计17家(含二级核算单位)。市人民政府根据审计汇报,及时采取了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10项措施。1989年对粮食行业审计,查出违纪金额200.57万元,其中应上交财政97.16万元,全部收缴审计专户。同时查出万元以上贪污案件2起,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依法逮捕4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至1992年底,先后开展粮食行业审计、医药公司审计、罚没款专项审计及对执法机关专项审计等10项,审计及审计调查单位66家。
行政事业单位定期送审:审计周期为一年,在本市逐步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经常化。至1992年底,共对148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其中审计一级主管单位96家,二级核算单位52家。通过审计,纠正了少数单位乱发钱物等问题,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
农业资金审计:1988年,开展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审计,对农业、水利、农机3家主管单位,及18家二级核算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资金总额450万元。通过审计,发现占用商品粮资金建办公楼问题,经审计处理占用款项用地方财政资金弥补到位,促使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专款专用。1991年对水利岁修经费审计,岁修经费11.6万元,审计表明能专款专用。1991、1992年通过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救灾办公室等8家一级主管单位,11家二级核算单位的特大水灾救济款、物审计,审计总金额467万元,救灾粮908.5公斤,以及部分救灾物资。审计人员深入到各村、队、医院、学校、粮站等41家抽审,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建帐建制,有效地促进了救灾款物的合理分配使用。1992年通过水利、城建部门管理的以工代赈款审计,调查了水库等3家,审计以工代赈水利资金280万元,能专款专用。1988至1992年,共对10项支农资金,48家单位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资金的到位情况、收支使用情况作出公正评价和结论,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
政府交办审计任务:1988年,对市台谊经济开发公司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查实了该公司一无资金,二无资产,实属皮包公司,并查出偷漏税款5.6万元,个人偷漏所得税2.2万元。提请有关部门注销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对涉及个人偷税抗税的问题移送检察机关查处。同年对民政局的福利实业公司进行审计,查出该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偷漏税款及个人挪用公款等问题,及时得到处理。1989年对市经济开发公司三年承包经营情况进行了审计,该企业陈帐多,帐目不齐,审计人员克服困难,对搞清该公司资产情况提供了详实资料。至1992年,完成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27项,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内部审计。1988年起,本市的内部审计组织发展较快,至1990年全市已建部门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22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85人(其中专职人员18人)。5年来,全市有12个委、局(行)对所属企业每年进行全面审计,主要开展了承包经营审计,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发挥了应有的内控作用。
社会审计。1988年12月,成立滁州市审计事务所,有专职人员3名。审计事务所认真履行社会审计职责,开拓业务范围,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至1992年底,共接受委托审计47项,总金额6089.2万元,查出违纪金额445.3万元。开展基建预决算审计3项,决算金额204.3万元,核减额29.3万元,核减率在10%以上。在开展委托审计的同时还开展工商企业注册资金验资业务,共验资156户,申报注册资金2238.8万元,核减资金106.8万元。另外,还受聘担任47户企事业单位的审计顾问。随着各项审计业务开展,审计事务所收入也逐年上升,1992年收入已达6万元,进入省级达标单位行列。
统计管理1987年,在沙河镇首建综合统计站。其后,又在滁东、乌衣、章广等乡镇建立4个综合统计站。1990年,沙河镇统计站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先进乡镇统计站。至1992年底,内设综合、工交、农财3股和办公室。全市共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325人,其中统计部门13人,业务主管部门34人,乡镇46人,事业单位16人,企业单位216人。
统计调查。市统计局设统计专业科目,有综合平衡统计,农业、农调统计,水利、气象统计,工业统计,交通、运输、邮电统计,商业、物价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物资统计,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统计,文化、教育、广播、卫生统计,外贸、旅游统计12项。统计调查方法主要依靠全面报表。在统一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逐级汇总上报”的全面调查方法。即为普查。1990年7月1日零点,进行了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婚龄、生育等。1992年5月,全市进行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效益情况、施工规模及新增加生产能力(或效益)、占用耕地面积、施工及全投产项目个数等。此外,还有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1991年5月进行全市35家重点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有35项指标。1991、1992年进行两年4期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市共抽中8个调查小区,抽取2.28万人次。
统计服务。市统计局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资料的优势,为党政领导提供统计服务,为市人大、政协会议编印了《统计资料快报》、《统计公报》、《简明统计资料》等。还整理编印了一些建设性的综合资料和专题资料。如1989年编印《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78~1988);1989至1991年,每年编印出版单行本《滁州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从1989年起,每月编印当月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卡片;1990年编《滁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为了更广泛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加强信息、预测和专题报告,5年来,市统计局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各类统计信息近千条,专题报告100多篇,内容涉及市场物价、国民经济指标、工农业生产、家庭、需求、消费状况、社会购买力、基本建设投资、人口变化等。其中编辑出版的《滁州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部分论文编入《安徽省“四普”论文选》和刊登在《安徽人口》杂志上。
统计监督。1988至1992年,每年进行统计法规执行情况检查活动。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呈报市人大和政府,以便及时纠正。1990年起,每年9月为全省“统计法规宣传月”,本市利用广播、电视、拉过街横幅、张贴标语口号、出专栏、办黑板报、出动宣传车和上街设咨询点等形式,广泛宣传《统计法》和《安徽统计管理监督条例》,还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形式检查《统计法》执行情况,发现统计数字不等,及时予以纠正,促进了统计质量不断提高。
统计业余教育。按岗位知识结构和统计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在职统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开设了统计大专班、统计中专班、统计岗位培训班及专业统计短期培训班。至1992年底,共有32人获得统计大专毕业证书,16人获得统计中专毕业证书。
土地管理1988年4月,市土地管理局成立。内设办公室和规划管理股(建设用地)、监察股,次年1月增设地籍股。同年12月,设市征地办公室。1989年,各乡镇、办事处亦相继组建土地管理领导小组,配有土地管理员1人,多为兼职。
地籍地政。1988年10月,在全市开始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工作。申报登记范围为乌衣镇、沙河镇和滁城建成区以及城区外独立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共15平方公里。申报、登记对象为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当年年底,已进行土地申报、登记单位330家。次年8月11日,滁州市首次召开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证颁发大会,首批共发土地使用证1458本。此项工作至1990年5月底结束,全市申报单位共有946家,8600户,颁发国有土地证书9565本。随后,农村集体土地申报、登记工作亦在农村推广。针对农村土地长期无偿使用,以致建房多建、抢建和私建现象屡禁不止,市土地管理局于1990年3月至5月底在滁东乡林西村进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工作。由试点工作班子、村委成员、村民组(队)长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宅基丈量小组,核实面积,详细登记,张榜公布,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最后,由村民组(队)与宅基地使用户签定有偿使用合同,乡政府进行签证。乡土地管理办公室根据丈量面积,登记造册,按标准计费。并结合申报、确权、发证工作,对符合使用规定条件和面积的宅基地,发放《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农村全面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已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申报33862户,占应申报总户数70957户的48%。1990年11月,在三官乡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试点工作,随后,由点到面在全市逐步展开。
1988年,市土地管理局对滁州市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了清查,共回清查出非法占用土地3546.98亩。为加强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在全市开展“开源、节流”工作,开辟荒地,填废弃沟塘,实行小庄并大庄等复垦措施,保护耕地面积。从1989年起对1984年规划的大村庄进行调整,对居住分散,占地过大的小村庄实行迁并。至1991年,共开发复垦耕地4500余亩,基本达到占用与还耕土地的平衡。
1990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在全市开始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92年全市共收取有偿划拨费220万元。
土地征用。1988年9月,市土地管理局发出通知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凡国家建设、乡镇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用地需严格按指标控制用地,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同年12月,市征地办公室成立,统一承办全市辖区内一切建设用地的征拨工作。在审批中,凡国家建设和乡镇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参与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坚持能用非耕地的不用耕地,能少用的不多用地,能调节用地的不新占地的原则。城乡居民建房用地,实行例会审批制度,每月15日现场办公,并制定了规划内建房宅基地用址标准(滁城规划内120平方米,规划区外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土地监察。1989年起对1982年以来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清查,共查出违法占地259个单位(含乡镇企业)4085亩。1990年,监察工作的重点是对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情况进行检查。至1992年,全市共清查处理各类违法案件361起,已结案340起,结案率为94.1%,1992年10月,市土地巡回法庭成立,开始受理土地案件。
土地法规宣传。市土地管理局先后与报社、市电视台、市广播台联合举办“国土之声”专题栏目,还利用纪念《土地法》实施周年和“土地警钟日”(每年6月25日),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全市成人受教育面已达到80%,国土意识进一步增强。
矿产管理1989年12月,市矿产资源管理局成立,与市土地管理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局内设矿产资源管理股。
1990年1月起,矿产管理部门开始对全市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探明市区域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种,有金、银、铜、铁、石煤、大理石、白云石、麦饭石、花岗石、石英岩、型砂、沙砂、砖瓦粘土、瓷土、绢云母、矿泉水近20种,其中金属矿集中在琅琊山铜矿,乡镇矿山主要以建材非金属为主。与此同时,本市开展了采矿申报、登记和发证工作,全市共有各类在册矿山企业123户,已颁发“采矿许可证”115个(其中国营8个,已发6个;集体64个,已发61个;个体51个,已发48个),发证率为94%。1990至1992年,市矿产管理部门依法调处矿业纠纷50件次,仅铜矿就达10多次;发“停采通知书”20份,封闭了13户个体无证采石(砂)宕口,使乱采滥挖,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得到有效制止。
3年来,滁州市坚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安徽省乡镇集体和个体开采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开展了“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宣传。据统计,共利用广播宣传500余次,电视台播放分管市长的讲话及8集电视系列剧《矿山的故事》等节目30余次,悬挂过街横幅、书写大幅标语300多条,受教育面达80%。
文教卫科技
文化
全市群众文化空前活跃。市文化馆坚持“以文为主,多业助文”的原则,建立了娱乐、经营相结合的新型文化机制,成绩突出,1988年7月市文化馆负责人出席了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召开的补文工作先进代表大会,获金牌一枚。自1988年以来,文艺爱好者创作的戏剧小品《和尚下山》、《遗失启事》参加省“吴楚杯”比赛,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双获三等奖。省文化厅授予市文化馆组织辅导“伯乐杯”。小品《要房子的人》,1990年被评选为省“十佳”作品,获“十佳”小品调演演出奖,安徽省小品调演一等奖、华东地区调演二等奖;在全国小品征文大赛中,获第六名。故事《星期天》,在全国故事大王比赛中获三等奖。1991年水灾后,文化部门组织了赈灾义演活动。此外,每年“七一”、国庆、春节组织文艺晚会和联欢会。在合肥“安徽画廊”举办《琅琊山摩崖石刻、碑刻拓片展览》和《建国四十周年成果展览》、《十年改革成果展览》。出版了《琅琊山石刻选》、编辑了《古清流关》、《革命文化史》等。常山乡几十名青年农民组建了书面摄影协会,他们的作品被省艺术家誉为“皖东之花。”1991年10月,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滁州市“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称号。
广播电视
1988年,全市完成19个乡(镇)广播站的机房改造,更新动圈喇叭3.38万只,小喇叭入户率为86.17%。到1989年,全市22个乡(镇)全部完成广播站机房改造。同时,行政村广播室迅速发展起来,全市175个村共有127个村建起广播室。1990年4月,滁东乡投资2万元,村集资0.8万元,市财政拨款2.02万元,建立滁东调频广播转播室,接收市广播电台节目信号,从调频广播台向各村广播室传输信号,村广播室通过线路将节目信号传送到村队院户。至1992年,全市建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市广播站1座,乡镇广播站16座,村广播室162座,村通播率达100%,喇叭入户率达73.38%。1990年11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滁州市“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市)”。省广播电视厅授予滁州市“农村广播村民组通播率达标县、市”;章广镇为“农村广播网示范乡镇”。
1988年5月,在原市电视转播台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滁州电视台,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以及自办节目。自办节目有:《滁州新闻》、《广告》和不定期的专题节目,1990年10月新置GSC-1-6VHF型彩色电视发射机。同年7月,建成章广镇电视差转台。安装元钢焊接三角形自立式铁塔,地面卫星接收站,发射功率50瓦。此频道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其后,施集电教台、滁东调频发射台相继建成。至1992年,全市建有电视台1座,发射、转播台3座,发射机功率0.4千瓦。
档案
1991年4月,市财政拨款48万元,新建档案楼,同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为1297平方米。1992年底,市档案馆馆藏档案81个全宗,各类档案21260卷,案卷排架长度334米,录音、录像档案25盘,照片档案1602张。馆藏档案的历史分期:建国前档案56卷(民国档案40卷,革命历史档案16卷);建国后档案21204卷。馆藏资料11305册。
档案管理。1988年,市档案馆分别设立了228个全宗,其中: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市直机关档案全宗67个;区、乡、镇、办事处档案全宗34个;企、事业单位档案全宗125个。馆藏档案编制有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档案分别管期限、按顺序号存放。分别设有永久、长期、短期和专业档案库号。资料按分类规则进行编号,置库房存放。至1992年底,档案馆编有案卷目录106本,全引目录6本,专题目录17本,重要文件目录、卡片750张,开放档案目录607条,资料目录1本。1988至1992年,档案馆接待调阅人员5327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1428卷(册),利用者摘抄复印5018页。1989年,在全市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工作。1992年,全市已有14家档案管理达标升级(企业10家,机关、事业单位4家),市纺织厂档案管理升为国家二级,市供电局、市自来水公司、市羽绒总厂、市雪鸿羽绒总厂、市色织厂、市酒厂、市胶鞋厂、市化肥厂、市塑料一厂9家企业档案管理升为省级先进,市粮食局、市工商银行档案管理升为省一级先进,市二轻局、市直幼儿园档案管理升为省二级先进。
1992年底,市直机关78个单位,乡、镇13个,市辖办事处8个,市直较大的企、事业单位98个,均有档案室和专、兼档案员。市直机关和乡、镇档案室共保管各类档案57865卷。
全市企、事业单位有41人评定了档案专业技术职称,有档案馆员4人;助理馆员22人;管理员15人。
教育
幼儿教育提倡自办、联办、私人办等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从1988年起,滁州市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幼儿家长交一点”等多种渠道,解决发展幼儿教育资金不足的困难,累计筹集资金200.4万元。全市新建、扩建、改建示范幼儿园1所(即城南小学1991年8月改制为市直第二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22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63个;新建园舍面积7175平方米,添置新课桌椅4200套,拉围墙3182米。1989年滁州市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到199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95所(其中公办38所,民办36所,个体办21所),托儿所76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80个。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3%。全市共有幼儿教师655人,其中具有合格学历的405人,占幼师总数的61%。
中、小学教育1988年,继续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在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基础上,向“六配套”(校舍、围墙、旗杆、道路、厕所、运动场)目标发展。1990至1992年,市财政三年共投入教育经费3300万元,比前三年增长57.6%。同时,依法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三年共征收教育附加费813万元。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六配套”,城乡中小学三年共建教学楼、实验楼34幢,完全中学和实验小学均建立了实验室,7所乡镇中学建立了实验中心,中、小学各类仪器价值均分别达1.73万元和1160元,被评为全省农村实验中心网络先进市。1991年,初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6%、88%、89.7%和97.5%;初级中等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升学率分别达到70.4%、97.3%、71.1%和91.2%。1992年全市有8个单位首批实现义务教育,即滁东、三官、黄泥、乌衣、琅琊、施集、常山和城区,共有15所中学,76所小学。同年滁州市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年底,全市有小学校193所,在校生34179人,教职工2223人,其中专职教师2084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生21887人,教职工1721人,其中专职教师1335人。
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农村职业教育兴起,先后建立施集职业中学、乌衣职业中学和沙河、滁东中学职业班。同年底,全市有各类职业高中8所,职业初中班6个,设有16个专业,在校学生1276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率为1:1.4。1990年,市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由1985年的29万元,上升到1992年的593万元。到1992年,先后开设39个专业,累计招生3443人,向社会输送了1901名职业高中毕业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000多期,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1992年,全市有农村职业中学11所,在校生2277人,教职工247人,其中专职教师152人。
成人教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15~40周岁人口总数为211660人,其中已达脱盲标准的为181505人,非文盲率为85.8%,还有文盲、半文盲30155人,占同龄人口的14.2%。1992年底,乡镇人口250934人,13~42周岁人口数138526人,13~42周岁半文盲人数20086人,非文盲率85.5%。 1988至1992年,滁州市根据“统筹规划,重点示范,分批实施,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了《滁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并批准成立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在继续办好市农业技术学校的前提下,分别在黄圩、沙河、黄泥岗、施集、乌衣5个乡镇办起农业技术学校。嗣后,又在全市的各乡镇、办事处相继开办农业技术学校,村开办农技推广班。在施集建立农科教统筹基地,以施集职业中学为代表的农科教统筹经验得到了国家农业部、教委的肯定。1992年本市与安徽机电学校联合开办了大专层次的工程机械和管理培训班,培养较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
医药卫生
1988年深化卫生改革,全市各医院实行多种形式承包责任制,其中章广人民医院和常山卫生院实行公开招标承包,珠龙中心卫生院实行院内集体承包;市人民医院和乌衣、沙河、三官、张浦营等11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院长责任制;琅琊、担子、滁东等7个乡卫生院实行了目标管理承包责任制;市中医院实行定额承包超额提成办法。此外,加强对社会办医单位和个体行医的管理,制定了滁州市个体行医管理办法。1990年,滁州市被列为安徽省初级卫生保健第二批试点县之一,要求在1995年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十三项最低限额标准。市成立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人办公。乡镇亦相应建立了组织。至1992年,全市有97个村恢复合作医疗。其次开展联合办医,如市人民医院与南京侨联协作,增加星期日专家门诊服务项目;章广、大王两医院在克里斯蒂弗国际慈善机构和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建立了防盲治盲点,开展了防盲治盲工作。1992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9个,其中市医院2所,农村中心卫生院4所,农村乡(镇)卫生院12所,门诊部(所、室)46个;卫生工作人员9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占职工总数的87.7%,病床65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6张。5年共新置医疗设备有:B超、进口胃镜、麻醉机、心电监护仪、原子吸收仪、综合手术台、X光机等大型设备。
卫生防疫1990年成立了乌衣、章广、沙河、珠龙、环城5个卫生防疫保健站,配齐了各乡镇防疫员、保健员,健全了三级防保网,按国家标准对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进行监测和防治。1988年甲肝病在本市流行,医疗单位积极采购和销售板兰根、茵陈制剂,及时治疗、隔离散发的少数病人,有效地防止了甲肝病的大范围传播。同年10月又组织了300多人抽查123个点,完成36818人的采血任务,血片合格率达99.3%(省卫生厅要求95%),查出丝虫病患者174人,阳性率为0.47%,低于国家规定阳性率为1%以下的标准。1991年水灾,卫生部门先后组织防疫小分队(组)12个,190多人次,深入黄圩、汪郢、担子等乡镇的灾区,投放消毒杀菌药品,处理疫点,又投放漂白粉(片)、明矾、敌敌畏、来苏尔等共约150件,计水井消毒6283口,饮用河塘水消毒7672户,及时有效地隔离、治疗部分乡镇的传染病例,并建立2个病情监测点,对传染病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就地隔离”。
食品卫生1988年市食品检验所加强对生产、经营食品的卫生管理,全年发放卫生许可证2337份核证1506份,持证率达99.3%。为11601名食品从业人员作了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5.6%。监测样品1196件,合格率为78.6%。1990年初,滁州市被国家卫生部正式命名为“食品卫生示范市”。1991年水灾后,市卫生部门共组织了8次食品卫生大检查,派员640人次,深入乡镇村队受灾现场和食品生产厂家、经营单位(户)检查、监督食品卫生,没收、销毁各类不合格食品14.2万公斤,发放消毒药品2000多公斤;调查了小麦的霉变情况,为市人民政府制定霉变小麦处理决策,提供了监测数据,避免了农民食用霉变小麦。
妇幼保健1989年3月成立市计划免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加强计免工作。在乌衣、章广、珠龙、黄泥、三官、滁东、施集、花山等乡镇逐村、逐队、逐户、逐人查漏,补种,建卡,用卡率达99%,合格率95%,四苗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在黄泥乡和滁东6个村实行儿童防疫保健制。1990年乌衣镇人民医院推行婴保健制和计划免保健制,全镇1990年的孕产妇均参加母婴保健保健。汪郢乡适龄儿童均参加了计划免疫保健。1991年,卫生部门先后用“P·P·S”法组织两次全市性的计划免端正检查,本市1989年11月1日至1990年10月30日出生儿童的四苗全程接种合格率为97%,各年龄组儿童加强免疫都在85%以上。同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有所提高,有1033人参加母婴系列保健保偿,投保率为74%,产前检查2788人次占83.77%,产后访视2040人次,占81%,妇科病查治623人,儿童体检2140人。当年,市妇幼保健所被评为省妇幼工作达标单位。1992年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计划生育
1988年,滁州市处于生育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2‰,高于上年9.37‰,同时也高于地区下达的人口指标。全年共做四项手术7664例,其中男结扎19例,女结扎1794例,上环3240例,人流2196例,引产415例,比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出生率为15.66‰,计划生育率为84.08%。1989年,滁州市仍然处于生育高峰期,人口出生率上升到19.56‰,计划生育率上升到87.04%。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后,市、乡、村三级层层加强了计划生育组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狠抓了节育措施落实。同年,在全市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凡绝育后参加养老保险的一女户和两女户,市财政给每户分别补助100至300元。到1992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共有394户。1992年,全市育龄妇女达10834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715人,采取节育措施74121人,节育率达68.41%;计划生育率为87.10%,其中农村为82.02%;在出生人数中,一孩率82.93%,二孩率16.62%,多孩率为0.45%;领取独生子女证21230张,独生子女领证率24.77%。
体育
学校体育1988年,在城乡中、小学校继续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进行课间操、眼睛保健操各一次,每周进行两次课外活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各中、小学校不仅上好体育课,还侧重于学生体育“达标”。当年,滁城的学校开展达标活动占80%。达标率分别为城镇中学生55%、小学生45%,农村中学生45%、小学生35%。凡达标合格者均发中学生体育合格证书。
1989年,滁州市教育、体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滁城中、小学校及农村完全中学负责人和体育教研组座谈会,组织参加学习外地经验,以推动本市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还对各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检查评比,把各校学生达标、开运动会、体育场地建设列入考核内容之中。1990年起,从教育经费中提取0.5%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经费。各学校亦有计划的拿出适当经费维修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1991年,沙河中学兴建大型运动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设有400米南北走向的环形跑道,还有足球、篮球、排球场地等。农村的汪郢、曲亭、乌衣、施集中学等亦自力更生修建了体育场,开展体育锻炼。至1992年,城镇各中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际田径运动会,农村则以辅导区为主,每年召开冬季运动会。 1990年秋,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滁州市沙河中学有8名体育考生录取到高校体育系科,其中有4名本科生,这在滁县地区首例,在全省也不多见。
1991年,市体委举办培训班,组织学习第二套少年广播韵律操和第七套儿童韵律操,随后在全市各学校普遍推广。
滁州市业余体育学校。1988年10月,市编委正式批准设置市业余体校,定编6人,设女排、田径项目,有运动员32人。1989年对训练项目进行适当调整,提出了巩固女排,加强田径,增设游泳,抓好武术、幼儿体操和摔跤项目。1988年,女排参加全国夏令营“振兴杯”排球赛,取得第九名。1990年参加省业余体校女子排球赛,获得第四名。
滁州少林武术学校。1992年1月,市体委在乌衣镇与个体户于开顺联合举办“滁州少林武术学校”,入学学生300多人。
群众体育职工体育。1988年,全市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逐渐增多。各厂矿、企业、机关等相继建立体育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了以乒乓球、篮球为重点的职工体育活动。市体委则采取承办、联办或赞助的方式,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元旦,举办市直机关干部的兵乓球、篮球、羽毛球、拔河等项比赛;春节,地、市体委和总工会联合举办篮球、足球、迎春长跑、棋类等项比赛;“三八”节举办市直机关女同胞拔河、羽毛球等项比赛;“六一”儿童节举办独生子女全家乐体育比赛;国庆节举办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竞赛。此外,滁州工商银行、市财办、市二轻、市粮食系统在系统内举办篮球、乒乓球赛,市一建公司、市信托公司和雪鸿羽绒总厂等举办邀请赛。1989年5月,地、市体委与扬子冰箱总厂联合举办了全国甲级篮球“精英”邀请赛。同年,市体委与滁州工商银行联合举办“储蓄杯”乒乓球大奖赛,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中老年人健身舞比赛。1990年,地、市体委和妇联联合举办了“庆三八,迎亚运”万名女子火炬长跑赛,有1万多名妇女参加。至1992年,全市职工体育运动竞赛日趋频繁,每年举办各种竞赛活动。
农民体育。1988年起,市体委与市农民体育协会在乡村组织联赛、招赛,改变了4年一次的“丰收杯”篮球赛由市统一组织的方式。1990年春节期间,章广镇举办由滁州、全椒、定远、肥东参加的四县农民篮球赛。同年,滁东乡、琅琊乡被命名为省级第二批体育先进乡。至1992年,滁东乡、琅琊乡、大王乡、沙河镇每年举办乡际农民体育运动会。其它乡镇则利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越野、掷铅球、拔河、自行车慢骑、象棋、民间武术等单项比赛。
体育比赛1988至1992年,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共举行3次,并参加地区、省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1988年,以沙河镇为主的农民篮球队参加地区在天长举办的“丰收杯”男子农民篮球赛,获得冠军。同年8月13至14日,参加地区在天长中学举办的第二届重点中学田径赛运动会,滁县二中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1989年10月,参加地区在滁城体育场举办的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甲组、乙组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1990年12月初,参加地区在嘉山一中举办的第三届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滁州三中初中部、滁州二中高中部,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第二名。1991年9月12至16日,在地区第七届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二名,团体总分516.5分。在各单项比赛中获得金牌28枚,银牌17枚,铜牌20枚。在田径、游泳比赛中共有10人次打破地区少年记录(田径8人次,游泳2人次)。1991年,滁州二中代表地区参加在滁州举办的省十一届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得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
科学技术
1988年后,本市以科技兴农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生产。1989年初,成立了滁州市农业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自此,农业技术由科技人员承包,逐步形成“政、技、物”相结合的集团承包制。承包项目涉及农、林、牧、渔各业。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滁州市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的奖励办法》等文件,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据统计,每年约有368名到653名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承包。承包面积26.88至35.26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0年,评出市级农业技术服务奖励项目16项,经筛选上报地区获奖项目6项。
1990年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科技兴工”的决定,设“科技兴工”办公室,安排一批工业科技项目。次年1月,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帮助企业强化科技意识,大力推广新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1992年作出了建立市属工业企业科技开发基金的决定,要求企业按销售收入的1%提取,年底已筹集180万元。
1991年,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科技兴市”的战略方针,5月,成立“科技兴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委)。乡镇亦建立相应的组织,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年底,全市建成“六站一公司”145个,有服务人员866人,固定资产42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83万元,开展了技术承包、生产资料供应、农机农电维修等服务项目。1992年1、2月分别召开本市“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农业科技人员座谈会”,共商滁州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为绿化体制改革,分别组建了民办的“滁州市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研究所”、“滁州市科技开发研究所”、“滁州市蔬菜技术研究所”。科委还草拟了“滁州市技术市场管理暂时办法”,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1990至1992年,省人民政府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全省实施“5432”(50万亩吨粮田,40万亩油菜,30万亩棉花,2万亩茶园)、“2823”(20万亩深化荒山、改造低产林,8万亩开发荒水,20万亩改造低产田,3个县“四边绿化”)两项工程。本市承担建设吨粮田1万亩、高产油菜田1万亩、低产田改造1万亩。至1992年底,全市共建成吨粮田1.5万亩,高产油菜田2.1万亩,低产田改造1.5万亩。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653.8公斤,小麦306.1公斤,高产油菜田平均单产165.5公斤;低产田改造水稻平均单产520公斤,小麦255公斤,油菜158.9公斤。两项工程通过地区验收。组织实施省科委下达的“121”(确定1个县,20个乡(镇),100个乡镇企业实施科技示范)科技示范乡(镇)任务,滁州市确定科技示范乡(镇)是花山乡,科技示范企业是市第一造纸厂。经1990年组织验收,被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科技示范乡和科技示范企业。
1988至1992年,滁州市共安排科研项目60项,接受省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1项,行署科委下达9项。5年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72.4万元。
从1988至1992年,市科委在全市范围指导科研活动中,取得一批成果,其中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主要成果有下列各项:
名贵稻种“早血稻”利用开发及其栽培技术研究。由滁州市农科所与安徽省农科所共同开发研究完成,获1989年安徽科技进步四等奖。
渔用网片织机引进。1988年,滁州塑料一厂从南朝鲜引进“渔用网片织机”,并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新增产值470万元,新增利税110万元。该项目获1989年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河蟹全人工养殖系列饵料的研制。属省委“七五”攻关项目,1988年由市水产研究所承担。经多年研究筛选出4个配方,在部分蟹苗厂生产应用最高育苗成活率达40%,比采用卤虫育苗成活率提高1倍。至1992年攻关项目研制已全面完成,通过总课题的鉴定和成果答辩,获省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抗菌防臭运动鞋生产技术开发。由乌衣远征制鞋厂承担,1990年11月被省科委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获1991年“七五”期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质奖。1992年1至10月共生产“抗菌防臭运动鞋”45万双,解放鞋50多万双,年创产值1500万元,利税230万元。此后,省科委追加星火贷款50万元,以支持其二期扩建工程。
“195”光学镜头。为1991年地区科研成果,1992年列为省科委“星火计划”,贷款40万元,由市光学仪器厂组织实施。当年生产1190套。其后,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厂又开发了“195系列产品”,10倍大视场目镜和100倍物镜。
超轻质泡沫石棉。由滁州市特种保温材料厂和安徽工学院共同研制成功。该项目是采用天然石棉材料经一定的配方工艺流程,获得符合要求的材料而成。具有防冻、保热、温区适中,施工方便、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优秀奖,1992年又在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获得两个银质奖,并被评为省“星火计划”四等奖。
农村能源1988年市能源办公室利用担子乡梅庄示范点沼气综合利用的辐射作用,组织大王、滁东、腰铺等乡农民去梅庄参观,让群众自愿建池,当年年底全市新建沼气池104口,包括沼气公厕2座。同年还为市豆制品厂设计“废水处理装置”,1989年产生效益。
1990年,市能源办、市科委和南谯乡环卫所共同承担“城粪三级厌氧处理、沼气、肥水综合利用试验工程”项目,解决城市粪便污染环境,新建沼气发酵池300立方米,日处理城粪10吨,建成南谯无公害蔬菜基地。既净化了环境,又回收了能源。所产的沼气,集中供应附近14户农户炊事、照明之用。
1991年,市酿酒总厂投资140万元兴建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日产沼气2000立方米,日处理酒糟液130立方米,处理后的BOD、COD、SS的含量分别下降80~90%,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所产沼气与煤气管道联网,增供煤气用户1340户。由于沼气的热值远远高于煤气的热值,沼气与煤气联网后,将原来的煤气热值2000大卡提高到5000大卡,而且气纯、气足。年开发能源总量430吨标准煤,年创直接经济效益36万元。
1992年,市能源办与市电机厂联合开发XZB系列真空玻璃管太阳能热水器,同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其后,该厂又开发生产12管、10管、8管及阳台式不同规格的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年生产能力1000台。同年,滁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市)之一。
人物传略
巴壶天
巴壶天(1905~1988),滁州人。博学有才华。民国20年(1931年)春,曹攘蘅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巴壶天被聘为秘书。民国24年夏随曹调至贵州,为省民政厅主任秘书,多所擘划。民国28年秋,应贵州省政府主席薛伯陵之邀,任省政府主任秘书,因处事精细,至民国37年初提升为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民国38年夏去台湾,受聘为“国立”编译馆编纂,旋兼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1963年应新加坡义安学院之聘,出任该院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70年回台湾,历任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授,被“教育部”聘为博士学位审定委员,中华学术院哲士。晚年潜心于诗词及禅学,先后参究经典书籍不下三千卷,撰有禅学论文多篇。
张振珮
张振珮(1911~1988),笔名晓容,晚年自号守拙斋主人,滁州人。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县立中学后在滁州小学执教,民国19年考入安徽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师从姚仲实、罗根泽、周予同等著名学者,民国23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新疆学院、新疆女子学院、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等学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西南民族研究会顾问。
张振珮在治学中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早在安徽大学读书时,就参与安徽先贤传书的编撰,分撰管仲、朱熹等10余人的传记。21岁时,就刊发《李义山评传》,是最早以现代传记形式全面评述李商隐生平创作之专著,为海内外学人所推崇。后陆续有《成吉思汗评传》、《岳武穆》、《左宗棠》、《张博望》等著述问世。遗稿未刊者尚有《学思杂记》、《守拙斋杂稿》、《史略笺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散见资料汇辑》等。
张振珮治学严谨,博闻强识。为文考据详明,辨析精微,既不墨守旧论,又不空谈虚理。所著《成吉思汗评传》,博采西书及蒙文图籍,详考传主境遇、家族渊源、一生功事,证之以元人典章文物、制度风俗,叙事及评述均称翔实。《张博望》等著作,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史之开创性著述。晚年所撰《史通笺注》在日本引起重视。
胡竟铭
胡竟铭(1904~1989),滁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出生于滁城。年方12即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北京爆发“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暑假返滁,与其他旅外学生组织“旧雨联欢社”,创办《清流声》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民国13年(1924年)毕业,留学美国。民国1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土木工程学位,民国1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交通工程硕士学位,并分别于两校毕业时获得金钥匙奖。
胡竟铭学成后,先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及麦克林蒂克—马歇尔建筑公司任职,参加过纽约市沃尔多夫—阿斯特里亚饭店大厦和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部分设计工作。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先后参加了津浦铁路、成渝铁路、叙昆铁路、滇缅铁路等铁路建设,以及中印公路和云南驿飞机场等工程的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胡竟铭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顾问工程师,并在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兼任教授。1953年调国家铁道部任大桥设计事务所桥梁工程师(一等二级)。先后主持了河北沙河桥、石家庄滹沱河桥、兰州黄河桥、三盛公黄河桥、涧河桥、渭河桥、大凌河桥、南昌赣江桥等10余座特大桥梁的设计工作。1956年,任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总工程师。他率设计组全体人员,深入实地勘测,根据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项基本要求,为南京长江大桥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于1957年制定出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于1968年12月28日胜利建成通车。
1958年,胡竟铭调任武汉桥梁工程学院副教务长,1969年底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南京长江大桥总结办公室主任。1979年,任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高级工程师。1986年11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他“半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辛勤耕耘,做出了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1989年3月30日病逝,终年85岁。王王孙
王王孙,原名硕智,滁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11岁以作大草书对联,被南京市某日报称之为“滁州神童王王孙”。来安人马豹章时为北平小学家,闻神童有奇赋异秉,即着乡人携之北平,除安排其逐日往北海北平图书馆研究小学、金石外,常与北平艺界名流齐白石、寿石工切磋,齐、寿皆断曰:二十年后,王王孙将压倒一切金石艺术家。日本考古学家大村西崖嘱其治印,因其对日人印象不佳,不得已而刻变体“痛饮倭奴血”5字,大村不识印文,久悟未得其解。日本人称王王孙为“印圣”。
抗战军兴,王王孙随民国政府入川,沿途颇为汉口及四川之五老七贤所赏识,待之如上宾。民国29年3月,王王孙在成都中华书局三楼举行金石书法展,酬金分文不取,悉捐赈赠公益事业和教育机构,“正气歌刻石”得款1200万元(法币),悉捐赈赠民国30年河南水灾。流落西南之男女艺人,屡得王王孙资助,总计8年中遗落西南之印3万方。
王王孙金石艺术,一洗元明以来纤细柔媚之风。除金石独步当代外,其书法清秀脱俗。民国38年起,王王孙去台湾,在台定居至今。
曹协平
曹协平(1930~1991),原籍上海市川沙县。民国19年(1930年)出生于日本,3岁丧父,后随母亲、哥哥回国在上海求学、当学徒。1950年3月考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参加革命,10月结业分配到中共滁县地委土改工作队,参加了滁县的土改工作,后分配在滁县广播站任副站长、站长,县(市)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局长。
1952年起,曹协平开始白手起家创建县广播收音站。在当时电话线路还很少的情况下,他利用舌簧嗽叭磁生电的原理,设计和制作出简易广播通话两用机。1956年在省内率先建设农村广播网,至1965年实现村村队队通广播,小喇叭入户到家。1978年,开始改造乡镇机房和广播网标准化建设,1984年始建广播电视大楼;1989年又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到农村建电视差转台;1990年再带队到农村建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积极筹备市电视台发射机扩容。
曹协平从事广播电视事业40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地、市委表彰,并获得省劳动模范、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侨务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滁州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于1991年6月26日在滁病逝。
杭立武
杭立武(1902~1991),滁州人。幼年颖异,由其父在家亲自督课启蒙,并聘英文教师专门教习。民国2年(1913年)入滁县基督中学,民国5年进南京金陵中学,民国8年以优秀成绩直升金陵大学,专攻政治系。毕业后于民国14年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进修,三年后获硕士学位。旋由伦敦大学名教授拉斯基推荐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担任名誉研究员,获威大硕士学位。后返英继续研攻政治学,获博士学位。民国18年回国,任考试院编纂,兼考选委员会编译室副主任,金陵大学研究教授。次年,任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主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孑民深加器重,与订忘年之交,并聘为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转任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总干事。
民国21年9月,杭立武在南京创办中国政治学会,选为理事并兼总干事。次年复于南京成立中英文化协会,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
民国26年10月,日军侵占上海,南京情势危急,杭立武时兼金陵大学董事,特邀请在各教会服务之西方友人及侨领,会商应变之计,在他的倡议下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被公推为主席,负责保护困在危城中未及撤离的居民。日军进逼南京时,杭受命抢救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水陆兼程运至大后方之川、滇等地。当时军情紧急,炮火逼近北门码头,他排除万难使万余箱文物一一妥善搬运。西方记者目睹种种惊险之余,赞扬他在炮火下抢救国宝之困难,为不可思议。诸如:“非常人所能奏其功者”,“勇者”、“能者”等赞颂之词,遂不胫而走。
民国27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25位驻会委员之一。民国29年7月,任蒋介石对英国关系联络人,曾代表蒋介石面晤英国首相邱吉尔,并达成了由英方重开滇缅公路的协议。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后,任国际学生救济委员会会长。
民国33年12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民国35年10月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民国38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民国36年,回滁县参加地方国大代表竞选,于次年当选为国大代表。南京解放前夕,受命主持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及河南博物馆之文物,共4400余箱,运去台湾,后任“国立中央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
1951至1956年,杭立武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3至1954年,创办东海大学,出任首届董事长。1956年,先后调任台湾当局驻泰国、老挝、菲律宾、希腊“大使”。1969年起,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72年,接任“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1976年后,先后任“中国政治学会”、“中泰文化经济”理事长、《亚洲与世界》杂志社发行人兼社长等职。晚年,杭立武思念家乡,曾多次写信给在滁亲友。1991年2月16日病逝台北,终年90岁。他一生研究政治,著译甚丰。其主要著作有《访英简笔》、《政治学概要》、《政治学典要义》等。 周伟
周伟,1965年出生于滁州腰铺乡。1980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构工程系焊接专业。1985年毕业,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录取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取得“中英友好奖学金”资格,赴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及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对桥梁和核潜艇用结构钢的微观解理断裂机理作尖端研究,提出独特见解,1990年完成此项论文。次年通过答辩正式取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德国弗来堡的弗朗费材料力学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1992年4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并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和英国材料学会的会员。已发表论文30篇,并多次在中、美、意、新等国主持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