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气候
来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但降水不均匀,日照多,湿度大,无霜期较长,为季风气候显著的副热带(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与半湿润型气候。
温度
本县年平均气温为14.9℃,最高年份平均气温15.8℃,最低年份平均气温14.2℃,相差1.6℃。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27.7℃;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1.3℃。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6.4℃,极端最高气温40.6℃(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6.3℃(1969年2月6日)。
候平均气温变化为:3月份气温变化幅度大不稳定,4月上旬气温明显上升,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全年高温期。进入9月中旬后,时届秋分,气温开始明显下降。
本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O℃的活动积温历年平均为4817.7℃,平均持续时间为224天,80%保证率积温为4686.8℃,热量条件好的年份可达5185℃,持续天数238天;热量条件差的年份为4548℃,持续天数207天。年际间积温相差637℃,持续天数相差31天。
本县累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3°、5°、10°、12°、15°、20°、23℃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及80%保证率如下表:
霜期
本县初霜期平均在11月4日,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1962年),最迟出现在11月25日(1965年),迟早相差一个多月。初霜80%保证率为11月18日。终霜期平均在3月31日,最早终霜在3月13日(1963年),最迟终霜结束于4月16日(1961年)。终霜80%保证率为4月5日。北部山区屯仓、复兴、舜山北部及长山初霜比山外略早,终霜比山外略迟。
本县无霜期在193~254天之间,平均217天,80%保证率为207天,无霜期的长短与热量资源多少相一致。
地温
本县累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21.9℃(1969年2月6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初日为11月9日,比平均初霜迟5天;平均终日为3月31日,与终霜日3月31日相一致。
本县零厘米地面温度累年3月第四候(3月16~20日)平均达10℃以上,3月第六候(3月26~31日)平均达12℃以上。5厘米地中温度累年3月下旬平均达10.7℃,其中3月第六候平均达11.6℃。县境春季温度回升较早,有利于春播。
冻土
本县土壤始冻于11月中旬,结束于次年3月。连续冻土最长5天,冻土深度最大15厘米(1973年12月26日)。
累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11月为7厘米,12月15厘米,1月13厘米,2月11厘米,3月份4厘米。
降水
本县年平均降水量975.3毫米,80%保证年份降水量达788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1790.3毫米(1975年),最少年份561.8毫米(1966年),多寡相差3.2倍。年际变化在1790.3~561.8毫米之间。年降水量大于1300毫米的特多年及小于600毫米的特少年分别占累年的14%。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期间降水量有931毫米,占全年雨量95.5%,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814毫米,占全年雨量83.5%。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本县各季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即使同季,各年差异也很大。年季际变幅为1138.8毫米,季平均降水量相对变差57%,旱涝频繁。
春季(3~5月)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活动频繁,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明显增多。季平均降水量229.9毫米,占年降水量24%,居第二位。
夏季(6~8月)是降水量集中季节,季平均降水量494毫米,占年降水量51%,居第一位。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冷暖空气相持带移至江淮流域,是县境历年的“梅雨期”。入梅期最早为6月1日(1971年),最晚为7月1日(1969年),平均梅雨期6月19日。出梅期最早为6月19日(1961年),最晚为8月14日(1965年)。累年平均梅雨期23天,最多37天(1974年),最少4天(1978年)梅雨期平均雨量为221.1毫米,最多575.6毫米(1972年),最少40.7毫米(1978年)。在梅雨期间出现暴雨占暴雨总次数49%。
秋季(9~11月)暖湿气流逐渐南撤,本县常处在大陆高压控制之下,多晴朗于燥天气,雨量开始明.显减少。本季平均降水量163.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17%,多为秋高气爽天气,有些年份暖湿气流南撤较迟,也有秋雨连绵天气出现。
冬季(12~2月)因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天气寒冷,雨雪稀少,常造成冬干,为全年降水量最少季节,平均降水量7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8%。
累年各月降水量及80%保证率如下表:
风
本县季风气候显著,静风较多,最多风向为东北——偏东。大风每年平均达13.5次,最多年30次(1965年),最少年5次(1961年)。春季3、4两月大风最多,夏季次之。大风风向以西北风为多,东北风次之。最大风速每秒29.4米(风力11级),出现在1974年6月18日。
气压
本县气压冬高夏低,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全年高气压月为1月,平均为1021.0毫巴;低气压月为7月,平均为998.3毫巴。
日照
本县地处中纬度,日照长短随季节变化而异。夏至(6月21日或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81度,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4小时18分;冬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34度零6分,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0小时零1分;春分秋分,太阳高度角57度33分,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2小时零9分。
本县实际日照时数平均每年为2230.1小时,最多最少年份日照时数分别为2506.8小时和1961.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0%。常年,以8月份实际日照时数为最多,平均每天在8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60%;以3月份日照百分率为最低,多年平均为45%。
太阳辐射
本县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1.7~130.6千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零度太阳总辐射量为105.0~123.6千卡/平方厘米,平均为115.3千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期间的太阳总辐射量为73.2~89.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为86.6千卡/平方厘米。
太阳总辐射量累年冬季20.1千卡/平方厘米,春季33.0千卡/平方厘米,夏季40.5千卡/平方厘米,秋季27.2千卡/平方厘米。
温度
本县年平均气温为14.9℃,最高年份平均气温15.8℃,最低年份平均气温14.2℃,相差1.6℃。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27.7℃;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1.3℃。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6.4℃,极端最高气温40.6℃(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6.3℃(1969年2月6日)。
候平均气温变化为:3月份气温变化幅度大不稳定,4月上旬气温明显上升,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全年高温期。进入9月中旬后,时届秋分,气温开始明显下降。
本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O℃的活动积温历年平均为4817.7℃,平均持续时间为224天,80%保证率积温为4686.8℃,热量条件好的年份可达5185℃,持续天数238天;热量条件差的年份为4548℃,持续天数207天。年际间积温相差637℃,持续天数相差31天。
本县累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3°、5°、10°、12°、15°、20°、23℃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及80%保证率如下表:
霜期
本县初霜期平均在11月4日,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1962年),最迟出现在11月25日(1965年),迟早相差一个多月。初霜80%保证率为11月18日。终霜期平均在3月31日,最早终霜在3月13日(1963年),最迟终霜结束于4月16日(1961年)。终霜80%保证率为4月5日。北部山区屯仓、复兴、舜山北部及长山初霜比山外略早,终霜比山外略迟。
本县无霜期在193~254天之间,平均217天,80%保证率为207天,无霜期的长短与热量资源多少相一致。
地温
本县累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21.9℃(1969年2月6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初日为11月9日,比平均初霜迟5天;平均终日为3月31日,与终霜日3月31日相一致。
本县零厘米地面温度累年3月第四候(3月16~20日)平均达10℃以上,3月第六候(3月26~31日)平均达12℃以上。5厘米地中温度累年3月下旬平均达10.7℃,其中3月第六候平均达11.6℃。县境春季温度回升较早,有利于春播。
冻土
本县土壤始冻于11月中旬,结束于次年3月。连续冻土最长5天,冻土深度最大15厘米(1973年12月26日)。
累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11月为7厘米,12月15厘米,1月13厘米,2月11厘米,3月份4厘米。
降水
本县年平均降水量975.3毫米,80%保证年份降水量达788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1790.3毫米(1975年),最少年份561.8毫米(1966年),多寡相差3.2倍。年际变化在1790.3~561.8毫米之间。年降水量大于1300毫米的特多年及小于600毫米的特少年分别占累年的14%。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期间降水量有931毫米,占全年雨量95.5%,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814毫米,占全年雨量83.5%。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本县各季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即使同季,各年差异也很大。年季际变幅为1138.8毫米,季平均降水量相对变差57%,旱涝频繁。
春季(3~5月)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活动频繁,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明显增多。季平均降水量229.9毫米,占年降水量24%,居第二位。
夏季(6~8月)是降水量集中季节,季平均降水量494毫米,占年降水量51%,居第一位。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冷暖空气相持带移至江淮流域,是县境历年的“梅雨期”。入梅期最早为6月1日(1971年),最晚为7月1日(1969年),平均梅雨期6月19日。出梅期最早为6月19日(1961年),最晚为8月14日(1965年)。累年平均梅雨期23天,最多37天(1974年),最少4天(1978年)梅雨期平均雨量为221.1毫米,最多575.6毫米(1972年),最少40.7毫米(1978年)。在梅雨期间出现暴雨占暴雨总次数49%。
秋季(9~11月)暖湿气流逐渐南撤,本县常处在大陆高压控制之下,多晴朗于燥天气,雨量开始明.显减少。本季平均降水量163.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17%,多为秋高气爽天气,有些年份暖湿气流南撤较迟,也有秋雨连绵天气出现。
冬季(12~2月)因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天气寒冷,雨雪稀少,常造成冬干,为全年降水量最少季节,平均降水量7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8%。
累年各月降水量及80%保证率如下表:
风
本县季风气候显著,静风较多,最多风向为东北——偏东。大风每年平均达13.5次,最多年30次(1965年),最少年5次(1961年)。春季3、4两月大风最多,夏季次之。大风风向以西北风为多,东北风次之。最大风速每秒29.4米(风力11级),出现在1974年6月18日。
气压
本县气压冬高夏低,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全年高气压月为1月,平均为1021.0毫巴;低气压月为7月,平均为998.3毫巴。
日照
本县地处中纬度,日照长短随季节变化而异。夏至(6月21日或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81度,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4小时18分;冬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34度零6分,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0小时零1分;春分秋分,太阳高度角57度33分,昼长时间(天文可照时数)12小时零9分。
本县实际日照时数平均每年为2230.1小时,最多最少年份日照时数分别为2506.8小时和1961.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0%。常年,以8月份实际日照时数为最多,平均每天在8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60%;以3月份日照百分率为最低,多年平均为45%。
太阳辐射
本县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1.7~130.6千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零度太阳总辐射量为105.0~123.6千卡/平方厘米,平均为115.3千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期间的太阳总辐射量为73.2~89.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为86.6千卡/平方厘米。
太阳总辐射量累年冬季20.1千卡/平方厘米,春季33.0千卡/平方厘米,夏季40.5千卡/平方厘米,秋季27.2千卡/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