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自然灾害
水灾
自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民国23年(1934年)的740年间,本县共发生特大水灾23起,平均32年一遇。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五月至八月,大水破圩。民国20年大水,十圩九破,圩区一片汪洋。建国后,本县出现洪涝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71年、1972年、1974年、1975年、1980年,其中1954年大水,使县内所有圩溃破。在洪涝灾害中,初夏涝出现六次,夏涝五次、沉圩破圩,受淹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不仅颗粒无收,而且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夏季是水灾多发季节,特别六、七月份为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集中月份。
旱灾
自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民国23年(1934年)的740年间,本县共发生特大旱灾59起,平均13年一遇。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至秋无雨,民众尽食草籽树皮。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夏旱,三月至九月无雨,禾苗枯死。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大旱,冬及初春,因饥饿而死者不绝于道旁。民国23年大旱,“遍地枯黄,赤地千里”。在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间,除1963、1975两年没有明显的干旱外,其它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较大灾年有1959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73年、1976年、1978年;其中1978年的特大干旱使塘坝、水库干涸,禾苗枯焦,部分区域人畜用水十分困难,作物受旱面积在10万亩以上。旱灾年份,早期最长为130天,基本是伏旱和夹秋旱。
风灾
本县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风灾,其中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七月大风,大树被拔起,鸟雀多死亡;1952年和1981年两次风灾使本县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害,部分农作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本县大风较多,在1959年至1980年的20多年中,共出现298次大风,1965年一年就发生30次之多。
本县最大风速为29米/秒(风力11级),大风时间最长为2小时47分。
台风的出现易给本县带来大雨或暴雨。1975年的7504号台风降水634.7毫米,使县境以南十几个公社遭受到巨大涝害。
落地龙卷风建国后在本县共出现4次,分别在1952年6月8日、1975年6月3日、1981年5月1日和同年的7月9日。1981年5月1日的龙卷风最为严重,全县有12个公社受到龙卷风袭击。施官公社仙山大队和独山公社青龙大队为龙卷风着地卷扫而过的风头地带,灾情严重。据目击者称:当时好似两条龙互相追赶,5、6分钟以后便消失了(大约每分钟走2.5公里)。袭击村庄时只有几秒钟时间,其时风声若雷鸣,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瓦片、房草乱飞,人们呼吸困难,墙倒屋塌,大树连根拔起,树皮拦腰剥光,高压电杆折断,家具衣物飞走,大小牲畜砸伤砸死。在屋外的群众绝大部分被飞瓦走石砸伤。此次龙卷风使4人丧生,172人受重伤。
虫灾
本县历史上有关蝗灾的记载很多。蝗虫的发生往往接踵于旱灾,加剧了灾害程度。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夏,飞蝗蔽天。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秋旱,蝗虫大发生。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庄稼被蝗虫吃光,民不聊生。1949年以后,蝗虫在本县只有零星发生,其它虫害危害加剧。1953年夏秋两季雨水失调,稻苞虫等虫害大发生,粮食严重减产。
雹灾冰雹在本县出现机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县城以东以北地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四月八日,独山落雹数十里,大小麦皆被砸倒。在1950年至1981年的31年中,造成较大危害的冰雹有5次,分别发生在1950年10月上旬、1952年6月8日、1963年4月7日、1975年5月30日和1981年5月1日。其中1975年5月30日的冰雹危害最大,雹子千奇百怪,大者3.1公斤(溶化部分后称),小者似樟脑丸。此次雹灾中,龙山公社万庄大队袁中生产队1439亩油菜损失36%,半塔公社被冰雹直接砸伤40人,舜山公社境内有野鸡和野兔被雹子砸死;此外,复兴公社的三湾大队、跃进大队、复兴和练山大队的一部分以及舜山公社部分大队受害也较严重。
地震
地震在本县造成的危害较小,明清两代本县发生地震七起,分别在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二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十二月、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四月二十二日夜、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和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辰时。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崇祯十六年,震后“飞灰如墨,李生黄花”。1949年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邻近地区地震多次波及本县,但均未造成灾害。
自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民国23年(1934年)的740年间,本县共发生特大水灾23起,平均32年一遇。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五月至八月,大水破圩。民国20年大水,十圩九破,圩区一片汪洋。建国后,本县出现洪涝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71年、1972年、1974年、1975年、1980年,其中1954年大水,使县内所有圩溃破。在洪涝灾害中,初夏涝出现六次,夏涝五次、沉圩破圩,受淹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不仅颗粒无收,而且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夏季是水灾多发季节,特别六、七月份为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集中月份。
旱灾
自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民国23年(1934年)的740年间,本县共发生特大旱灾59起,平均13年一遇。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至秋无雨,民众尽食草籽树皮。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夏旱,三月至九月无雨,禾苗枯死。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大旱,冬及初春,因饥饿而死者不绝于道旁。民国23年大旱,“遍地枯黄,赤地千里”。在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间,除1963、1975两年没有明显的干旱外,其它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较大灾年有1959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73年、1976年、1978年;其中1978年的特大干旱使塘坝、水库干涸,禾苗枯焦,部分区域人畜用水十分困难,作物受旱面积在10万亩以上。旱灾年份,早期最长为130天,基本是伏旱和夹秋旱。
风灾
本县历史上曾发生多次风灾,其中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七月大风,大树被拔起,鸟雀多死亡;1952年和1981年两次风灾使本县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害,部分农作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本县大风较多,在1959年至1980年的20多年中,共出现298次大风,1965年一年就发生30次之多。
本县最大风速为29米/秒(风力11级),大风时间最长为2小时47分。
台风的出现易给本县带来大雨或暴雨。1975年的7504号台风降水634.7毫米,使县境以南十几个公社遭受到巨大涝害。
落地龙卷风建国后在本县共出现4次,分别在1952年6月8日、1975年6月3日、1981年5月1日和同年的7月9日。1981年5月1日的龙卷风最为严重,全县有12个公社受到龙卷风袭击。施官公社仙山大队和独山公社青龙大队为龙卷风着地卷扫而过的风头地带,灾情严重。据目击者称:当时好似两条龙互相追赶,5、6分钟以后便消失了(大约每分钟走2.5公里)。袭击村庄时只有几秒钟时间,其时风声若雷鸣,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瓦片、房草乱飞,人们呼吸困难,墙倒屋塌,大树连根拔起,树皮拦腰剥光,高压电杆折断,家具衣物飞走,大小牲畜砸伤砸死。在屋外的群众绝大部分被飞瓦走石砸伤。此次龙卷风使4人丧生,172人受重伤。
虫灾
本县历史上有关蝗灾的记载很多。蝗虫的发生往往接踵于旱灾,加剧了灾害程度。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夏,飞蝗蔽天。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秋旱,蝗虫大发生。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庄稼被蝗虫吃光,民不聊生。1949年以后,蝗虫在本县只有零星发生,其它虫害危害加剧。1953年夏秋两季雨水失调,稻苞虫等虫害大发生,粮食严重减产。
雹灾冰雹在本县出现机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县城以东以北地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四月八日,独山落雹数十里,大小麦皆被砸倒。在1950年至1981年的31年中,造成较大危害的冰雹有5次,分别发生在1950年10月上旬、1952年6月8日、1963年4月7日、1975年5月30日和1981年5月1日。其中1975年5月30日的冰雹危害最大,雹子千奇百怪,大者3.1公斤(溶化部分后称),小者似樟脑丸。此次雹灾中,龙山公社万庄大队袁中生产队1439亩油菜损失36%,半塔公社被冰雹直接砸伤40人,舜山公社境内有野鸡和野兔被雹子砸死;此外,复兴公社的三湾大队、跃进大队、复兴和练山大队的一部分以及舜山公社部分大队受害也较严重。
地震
地震在本县造成的危害较小,明清两代本县发生地震七起,分别在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二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十二月、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四月二十二日夜、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和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辰时。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崇祯十六年,震后“飞灰如墨,李生黄花”。1949年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邻近地区地震多次波及本县,但均未造成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