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国营农场
棉花原种场
位于县城北门,1950年没收地主土地后建立,营地340亩。原为良种示范农场,1972年改为棉花原种场,繁殖棉花原种。1980年,该场为扭转产损,开展农工商多种经营,兴办商店和修配、水泥预制、酱油、涂料等厂。1981年,许多田块出现枯萎病株,之后,棉花种植逐年减少,开始改种水稻和发展果林和苗圃。1982年,全部实行分项承包经营。1985年,全场种植棉花170亩,占总面积50%。该年,厂内有职工100人(其中固定工50人)总产值45.9万元,利润1万元。
汪波荡农场
位于县南清流河与来河会合处,原为荒滩牧场,汛期一片汪洋。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6503部队来此开垦种植,辟耕地5528亩、水面170亩。1976年,无偿转交地方。该场以种植粮食为主,兼繁殖良种。1985年统计,全场职1510人,其中正式工19人,有大小马力拖拉机2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6台、电动机900马力、耕牛24条。该场原为统一核算,后承包到户,一般年产粮食300多万斤。1985年全场总产值80.1万元,利润1.9万元。
水稻良种场
位于水口西南2.5公里处,毗邻渡口村大墩、小墩生产队,初系荒滩,1965年由部队垦殖。1970年该场转为本县经营后,一度为“五·七”大学实验基地。1972年,划地600亩建立示范良种场,此后,平均每年提供水稻良种30万斤左右。初为统一核算,1982年承包到户。1985年统计,全场有职工127人,其中正式工44人,耕地300亩。1985年总产值28.5万元,利润0.4万元。
位于县城北门,1950年没收地主土地后建立,营地340亩。原为良种示范农场,1972年改为棉花原种场,繁殖棉花原种。1980年,该场为扭转产损,开展农工商多种经营,兴办商店和修配、水泥预制、酱油、涂料等厂。1981年,许多田块出现枯萎病株,之后,棉花种植逐年减少,开始改种水稻和发展果林和苗圃。1982年,全部实行分项承包经营。1985年,全场种植棉花170亩,占总面积50%。该年,厂内有职工100人(其中固定工50人)总产值45.9万元,利润1万元。
汪波荡农场
位于县南清流河与来河会合处,原为荒滩牧场,汛期一片汪洋。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6503部队来此开垦种植,辟耕地5528亩、水面170亩。1976年,无偿转交地方。该场以种植粮食为主,兼繁殖良种。1985年统计,全场职1510人,其中正式工19人,有大小马力拖拉机2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6台、电动机900马力、耕牛24条。该场原为统一核算,后承包到户,一般年产粮食300多万斤。1985年全场总产值80.1万元,利润1.9万元。
水稻良种场
位于水口西南2.5公里处,毗邻渡口村大墩、小墩生产队,初系荒滩,1965年由部队垦殖。1970年该场转为本县经营后,一度为“五·七”大学实验基地。1972年,划地600亩建立示范良种场,此后,平均每年提供水稻良种30万斤左右。初为统一核算,1982年承包到户。1985年统计,全场有职工127人,其中正式工44人,耕地300亩。1985年总产值28.5万元,利润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