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粮食调拨
据民国时期有关资料记载,本县民国21年(1932年)、23年和24年总计缺粮774万斤;民国22年、25年,28年、35年、36年总计余粮6560万斤,总计调出2412万斤。
建国后,粮食由国家统管,调运工作按照“全面安排,统一调拨”、“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进行。1953年至1985年,除1966、1967、1975年三年为入超年份外,其余均为出超年份;33年中净外调累计164.14亿斤,净输出年平均4974万斤;其中1981年至1985年五年总计外调81618万斤,平均年外调1.73亿斤。1985年最高年外调2.623亿斤。
油脂调拨
包括油料折油,1957年至1985年,29年累计外调2091.19万斤,平均年外调72.11万斤。其中1981年至1985年外调1443.78万斤,为1957年至1980年24年外调总和69%,平均年外调288.76万斤。1962年外调2.17万斤,为建国后调出最低年份。1983年外调504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储存
仓库
解放前,本县没有正规的基建仓库。解放初期,粮食多储于民房和庙宇,少量储于露天仓囤。之后,随着粮仓不断兴建,仓储逐渐变为储粮的主要方式。1985年,全县储粮点29处,仓库187座,总容量24728万斤;其中基建仓115座,容量16315万斤。从1980年起,为满足群众售粮要求,露天囤储有所扩大。
库存量
民国28年(1939年),安徽省国民政府令各县按人口分三年储备三个月的口粮(来安应储184.16万斤)。本县在县城朱大厅内屯粮至7.2万斤时,日本军队入侵,本县屯粮中止。民国29年,来安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粮食对敌占区进行禁运,同时加强储备,数量无考。建国后,1953年至1960年全县存粮8352万斤,平均年屯粮1044万斤。1957年至1960年,平均年末库存油脂(由库存的油料折)32.1万斤。60年代平均年末存粮1159万斤,存油22.1万斤。70年代平均年末存粮1460万斤,存油30.7万斤。1981年至1985年,平均年末存粮1.45亿斤,存油357.4万斤。1958年存粮最少,年末库存63万斤。油脂1961年库存7.78万斤,为库存最低年份。1982年库存油脂648.24万斤,1984年库存粮食26085万斤,分别创历史存量的最高纪录。
粮食保管
本县各级粮食部门均设有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并采取物理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粮食做到“四无”(无霉变、无虫蛀、无鼠雀、无事故)。1955年至1985年,本县先后11次被上级部门评为“四无”粮仓县。此外,本县复兴公社良田大队何塘生产队试验成功的“露天泥麦堆”储种法,为防治麦种虫害提供了有效措施,于1978年获省科技成果奖。
附:露天泥麦堆储种法
在户外选择高地一块,把基础铲平,然后先垫上1.5尺厚的干麦颖,将晒干的麦种堆上(堆成椭圆形),再次覆以干麦颖后,用麦秸泥糊2~3遍,此时泥麦堆外表若无裂缝即成。
上一篇:第一节 购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