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牛
一、耕牛
安徽养牛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宿县的蕲县集、凤台县桥口、固镇县刘套的珍珠沟等地,出土的晚更新世原始水牛角、水牛头角化石,反映远古时安徽地域已有原始人驯养水牛。出土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寿春(今寿县)的一件错银铜卧牛装饰品,呈跪伏状的黄牛像造型,说明公元前475年,安徽江淮地域已广畜黄牛。
历代王朝都重视养牛,“畜牛以耕”。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蠲农器及牛税,十一年(1141年)买牛贷淮南农户”。明代官府在各地,设群牧所养牛。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凤阳府所属牧养的官牛就多达3.47万头。清代牛为“各州通产,庐州、颍州尤多”。
民国时期,各届政府多次颁布严禁宰贩耕牛,以利农耕。民国4年(1915年),安徽省于滁县设置省立模范畜牧场,饲养良种牛、马、羊、鸡等,专司繁殖推广,倡导畜牧,奖励畜养。民国23年安徽牛的存栏量为216万头①。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大部沦陷,耕牛多被日军掠夺宰杀,遭受极大损失。民国32年,全省耕牛锐减为20万头。抗日战争胜利后,耕牛有所恢复,但由于解放战争和自然灾害影响,到1949年全省耕牛下降到165万头。民国年间耕牛饲养量,详见表6—1—1。
民国年间安徽耕牛饲养量表
表6—1—1

建国后,1949~1950年,皖北、皖南行署以保护增殖耕畜为重点,制定政策,严禁宰杀贩运耕牛,发放耕牛贷款、贷草、贷粮,防治疫病,免费配种,奖励繁殖,开展爱畜保畜运动。土地改革后,养牛业较快地恢复与发展。到1952年,全省耕牛存栏量达201.6万头。1953年起,国民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安徽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耕牛作价入股,多数地区贯彻“自愿互利,合理作价”原则,耕牛稍有增值。以后在合作化高潮中,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急过快,农民有顾虑,加之连续遭受自然灾害,耕牛缺草缺料,冻、饿、病、死和贩运滥宰情况相当严重。由于国务院、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及时发出有关政策性指示,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使1957年的耕牛存栏量维持在1952年水平之上,增长5.5%,达212.8万头。1958~1965年,人民公社时期,耕牛全部归公社集体饲养,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兼之连年水、旱灾害,农业歉收,越冬缺草、缺料,以致造成耕牛大批死亡。1965年耕牛存栏量仅有186.5万头,比1957年下降12.4%。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贯彻“自繁、自养、自用”发展大牲畜的方针,建立耕牛繁殖基地,鼓励繁殖,出售支援缺畜地区,实行布票奖励;同时对社队耕牛繁殖、饲养、使役管理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政策性规定,大牲畜给留饲料粮,并大抓耕牛冬保、春繁、夏秋贮草、留料工作,使耕牛饲养量有所回升。但由于养用矛盾、以及饲养员工分报酬和奖励政策等未能认真落实,有的社队受极“左”思潮影响,把奖励政策作为“物质刺激”、合理计酬作为“工分挂帅”加以批判。因此,从1969年至1976年间全省耕牛存栏量始终徘徊于210~240万头之间。197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安徽省畜牧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尚未从“极左”路线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耕牛仍属公社公有,集体饲养管理差,繁殖奖励政策贯彻不力,耕牛饲养量连续下降,1978年年终存栏208.08万头,比1976年减少3.4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11月,安徽省革委会贯彻全国农业会议精神,接连下达《关于大力加快发·3 4 4·展畜牧业的通知》和补充通知,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社员家庭养牛,全省养牛业生产开始恢复,1979年年终存栏增长到216.8万头。随着安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耕牛作价到户,实行户有户养户用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买牛、养牛、爱牛、繁殖小牛的积极性,连续9年耕牛数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存栏240.4万头,比上年增长10.89%;1981年,比1980年增长10.56%;1982年比1981年又增长10.62%;1987年年底全省耕牛存栏高达460万头,比1982年净增155.16万头,平均每年递增9.1%,彻底扭转10年徘徊的局面,创建国38年来最高生产水平。其中,黄牛增殖最快,由1978年的103.15万头上升到1987年的331.46万头,增长了2.21倍。养牛业的发展带来农耕畜力充足有余,役畜负担不断减轻。全省平均每头役畜负担耕地面积,由1978年32.22亩降低到1987年的14.33亩。由于畜力充足,牛群调整更新加快,群体的性别、年龄结构向年轻化母牛化转变,养牛生产呈现良性循环,开始转变过去单纯役用的传统状况,朝着一畜多用、增加经济效益的商品化方向发展。
全省耕牛生产情况见表6—1—2。安徽省耕牛生产情况表
表6—1—2(1978~1987年)

安徽省耕牛的地方优良品种有4个。其中,水牛品种1个、黄牛品种3个。东流水牛,是中国水牛3种类型中的中等偏大的地方良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的东至、贵池、宿松等县,因中心产区在东流县①而得名。成年公牛平均体重470公斤,母牛436公斤。体大力强持久,性温驯,耐粗饲,适于水、旱田和湖、圩区耕作役用。大别山黄牛,主产于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及宿松、六安、舒城、桐城等县。是介于南、北方黄牛之间的中间类型的地方优良品种。体轻灵活,善攀登,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山丘小块田地役·4 4 4·用。成年公牛平均体重351.62公斤,母牛271.50公斤。皖南黄牛,主产地在黟县、歙县、绩溪、宁国、祁门等县及皖浙、皖赣交界的山区。是中等偏小的华南型黄牛,体躯短而高,行动敏捷,善于攀登觅食,耐粗抗病,适应性强,适于山地耕作。成年公牛平均体重331.87公斤,母牛248.33公斤。淮北黄牛属鲁西黄牛、徐州黄牛类群支系,有“抓地虎”与“高脚牛”两种类型,分布在宿县、萧县、砀山、濉溪及阜阳地区各县。“抓地虎”役力较大而持久,“高脚牛”行动较快,挽车耕犁俱佳。公牛平均体重383.42公斤,母牛342.28公斤。建国38年间,安徽先后引进国内外良种黄牛、乳牛共2620头。其中:国内的优良品种:有陕西秦川牛、河南南阳牛、内蒙蒙古牛、上海海子牛。1957年,首次由陕西关中平原引进役肉兼用大型的秦川牛100头,分散在阜阳、宿县、六安3个专区,及阜阳、淮南两种畜场供配种用。1958年,再次购进98头,仍养在阜阳、蚌埠(当时由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而成)、六安、安庆4个专区及阜阳、淮南两种畜场,以扩大杂交改良推广范围。在60~70年代中,安徽各地又相继从产地购进838头(公牛343头,母牛495头)。1959~1975年,又从河南引进南阳牛270头(公牛110头,母牛160头),分布在阜阳、宿县、六安、徽州、安庆及淮北、濉溪等地、市、县。1983年引进上海海子公水牛1头,放在省家畜改良站饲养,制作冻精颗粒,供应淮河以南各地水牛冷配输精站、点。国外的优良品种:有荷兰黑白花,美国、日本、丹麦、西德的荷斯坦,英国的短角红、海福特,丹麦的丹麦红,巴基斯坦的辛地红、尼里/拉菲,印度的摩拉,法国的夏洛来,瑞士的西门塔尔等。1970年由广西引进乳用摩拉水牛30头(公牛25头,母牛5头),重点放在东至县种畜场、安庆石马湖种畜场、嘉山县种牛场、定远县鸠山畜牧场、和县鸡笼山种畜场、全椒县兴云畜牧场,进行纯种繁殖,并作杂交试验。1983年,从西德进口大型肉用夏洛来公牛1头,役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公牛8头;1984年从内蒙赤峰市种牛场引进肉乳兼用型短角红公牛2头,集中在省家畜改良站饲养,制作冻精供应淮北地区黄牛配种改良。以上引进的国内外的良种牛,对改良提高安徽黄、水牛的体型与役、肉、乳的生产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秦川、南阳、西门塔尔、黑白花、夏洛来、短角红、辛地红的改良效果比较明显,尤以西门塔尔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成为安徽黄牛经济杂交的主要引用品种。详见表6—1—3。
安徽历年引进的牛种
表6—1—3(1949~1987年)

建国前,安徽农村养牛长期沿袭传统的饲养方法。无论水牛、黄牛,夏、秋两季都以青草为主,冬、春枯草季节,淮河以南水稻地区喂饲稻草,淮北平原麦作地区,以麦秸为主,并以薯藤、豆类茎叶、高梁叶及晒贮的青干草作为补充。皖西皖南山区与广大丘陵地带,和洲圩、湖沼地区,均以放牧为主。一般谷雨开始放青,牧后补饲稻草,芒种起不再补喂;寒露、霜降转入舍饲。但山区牛虽入栏,晴朗天气,仍赶牛出牧,有“春放阳、夏放阴、秋放满、冬放沟”的四季放牧之农谚。江淮间丘陵地带,有习惯集一村或两村牛只,雇一牛倌群牧,晨由牛倌敲梆集中各家牛只放牧,黄昏收牧散归各户,晚间每天补饲稻草4~5公斤,不另补料。淮北平原地区,宜牧隙地少,多以舍饲为主,喂养比较精细。投喂的秸草,均铡短寸许,淘洗洁净,再拌入精料。用料种类、数量,依季节、忙闲有些差别,一般豆类、大麦、麸皮常年不断;母牛产犊月内,常加喂豆浆,饮以温盐水。养牛农户都于家门口或庭园后院设有石槽或木槽,槽旁放有水缸,供牛饮用和淘洗秸草,炎夏则搭凉棚遮阳。牛槽、水缸,日刷日换,平时2~3天洗刷一次。牛床用石板或砖砌成、床后挖砌一石板池子以积攒粪尿肥。秋末则转入室内饲养,牛舍每天早、午喂饲后各打扫一次,并垫上干土保持清洁干燥。晴朗天气,牵到室外晒太阳。牛体每天用竹扫帚扫1~2次,亦有少数用铁抓梳刷的。山区、丘陵、洲圩地区养牛主要靠放牧,农闲很少补料,饲养比较粗放。舍饲方法,皖东地区,除经济宽裕农户设有牛屋外,多数农家人、牛同屋,白天系拴喂养于屋外向阳避风处,晚间拴于堂屋·6 4 4·或锅灶旁。入屋前驯牛排尿,练成习惯,以免粪尿污湿地面。建有牛屋的,屋门向阳,墙壁多不开窗,即使有窗也很小,有的在墙的拐角下砌有土矮槽,傍晚在牛头处或矮槽内放足稻草任牛采食;天气晴朗,牵牧啃食枯草,雨雪天气全日舍饲,每天给草2~3次,吃剩的稻草作为牛床垫草,不湿不换。冬季堵洞、防风、保暖,白天三饮三喂,晚间补草一次。皖西山区用和草搭盖牛棚,棚顶下设架放置稻草,任牛仰头采食。严冬拉牛入屋喂养,或在牛棚四周用竹、草围墙避风。皖南地区多用小树木搭成简陋牛棚,冬季加围高梁秆作墙,稻草吊架于牛头前面随牛采食。皖南有“踩栏”习惯,粪草任牛踩积栏内地面,或1~2个月出肥一次,或整冬踩积不出栏,春耕时一次清栏作肥料。因此牛栏潮湿污秽不堪。农忙期间,多数地方加喂黄豆,先将黄豆泡涨或者煮熟后,用稻草包裹成小草包,填送牛口,每头日量0.5~1公斤,也有用饼类泡烂拌以碎稻草投喂。对于哺乳母牛,喜用玉米、高梁、甘薯片磨粉煮粥饲喂,大多数喂以大米粥、糠粥,也有用鱼、虾煮汤投喂以催乳。农业合作化、公社化期间,耕牛由私养转入集体饲养,社、队大都兴建了牛舍,饲养条件有所改善。但存在“养用不合一”的矛盾,饲养员报酬不合理,奖励繁殖政策不兑现,以及缺乏集体饲养管理经验等问题,出现了公养不如私养精细,且常发生使役过度繁殖率低、耕牛瘦弱、冻、饿、病、死等现象。对此,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年年开展冬季保畜爱畜运动,制定“护牛公约”,改善饲养管理。中共安徽省委在《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政策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强调耕牛“养用合一”、要解决好饲养员的合理报酬、建立奖惩制度、兑现繁殖奖励、加强饲养员政治思想教育等。各地相继制定了养牛制度,实行“四保”:“保膘、保繁殖、保积肥、保执行制度”;“四定”:定人、定时、定草料、定使役;“四净”:草料干净,饮水干净,牛铺干净,牛体干净;“五不”:使役员做到不打冷鞭、不转陡弯、不惊吓孕牛、不使连架牛、不使饿牛等等,致使社、队的耕牛饲养管理有所好转。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饲养水平每况愈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耕牛由集体公有作价到户回归家庭个人私有私养,农民养牛爱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科学养牛的技术的普遍推广,各地先后涌现出一批养牛重点户和专业户,安徽省养牛业饲养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并向商品化方向发展。
二、奶牛
安徽饲养奶牛始于民国19年(1930年),先是芜湖、滁县、安庆、蚌埠4地基督教会饲养,所产牛奶专供外国人自食。同年,徐州泰康乳牛场在蚌埠二升园建立乳牛分场,是安徽以产牛奶为商业经营的首家乳牛饲养业,规模很小,场地只1亩,仅有黑白花乳牛10数头。民国21年美籍牧师葛思巍(译音)来合肥基督教会传教时,由美国运来娟塞及短角红牛两个品种的乳牛5头,饲养于官盐巷住宅院内(现庐江路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办公室、住宅区)产奶自食,也供应基督医院病人,多余则出售。抗日战争时期,该批乳牛为汪伪头目占有;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复归原主。抗战胜利后,安庆、芜湖市天主教堂和安徽大学,均饲养少量的来源于“联总”援华的乳牛。民国37年,有美国基督教徒在合肥(现安徽省立医院病房区)办“三自”乳牛场,养有15头奶牛。
建国后,虽也逐步办起国营和集体奶牛场,但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奶牛数量增加不多。1956年全省存栏奶牛只400头,1956~1978年的22年时间才发展到3400头。进入80年代,由于安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和奶制品需求增加,奶牛饲养业发展较快。1979·7 4 4·年全省奶牛存栏4044头,比上年增长18.94%。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安徽各地农业、农垦、商业、劳改系统,纷纷新建与扩建一批奶牛场,并先后成立乳品公司,私人饲养奶牛也有所发展。1987年全省奶牛发展到1.22万头,突破万头大关,比1978年增长2.17倍,鲜奶总产量达2370.4万公斤,人均占有0.45公斤。合肥市从1981年开始,除扩建、新建4个国营奶牛场外,扶持郊区办了22个集体奶牛场,奶牛存栏由1978年的594头上升到1987年的2080头,增长2.5倍;鲜奶产量517.1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19倍。蚌埠市采取奶牛精料、按头(不论大小)建卡,每天平价供应精料4.5公斤(豆饼2公斤、麸皮2.5公斤),并在买牛贷款、牛舍建材、用盐、用煤方面做到四个支持,加快了奶牛事业的发展。到1987年奶牛场增加到16个(国营2个,集体14个),私人养奶牛达31户,奶牛数量由1978年的427头上升到2432头,增长4.7倍,鲜奶产量达550.8万公斤。隶属农垦系统的淮南市乳品公司,是1956年在淮南农场奶牛场基础上建立的,由一个原来仅有87头奶牛的场,发展到4个奶牛场,1987年奶牛存栏2641头,占全省奶牛头数的21.64%,鲜奶产量521.6万公斤,占全省奶产量的22%,并装设数条奶制品生产线,成为安徽最大的奶牛企业。居其次者有拥有奶牛2000头以上的乳品厂(合肥市、蚌埠市两家牛奶公司),再次是拥有200头以上的牛奶公司(芜湖、安庆、滁州3市奶牛场),还有拥有200头左右的乳品厂(马鞍山、六安、淮北、铜陵、宿州、阜阳、灵璧、固镇、巢县等12个市县牛奶场)。另外,有一些单位、院校系统农场也都附设有小型奶牛场,安徽乳牛业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三、商品牛基地
1963年春、夏,淮北及沿淮地区,遭受严重水、涝灾害,农作物四淹五种,农活持续集中,耕畜劳役过重,草料缺乏,不少母畜瘦弱不发情。当年1~8月份,据不完全统计,共配种怀孕母畜17.18万头,仅占全省适龄母畜的34.2%,繁殖成活幼畜8.23万头,繁殖率只有16.4%。为扭转畜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安徽省农业厅贯彻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要求在母牛多、劳役负担轻、饲草条件好的山区、丘陵地区的县建立耕牛繁殖基地。确定金寨、霍山、舒城、滁县、嘉山、东至、潜山、太湖、岳西、青阳、贵池、宿松、怀宁、繁昌、宣城、广德、泾县、歙县、祁门、太平、黟县、旌德、宁国、绩溪等24个县为安徽耕牛繁殖基地县。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于1965年6月25日,以财办姚字151号文发出《关于对大牲畜繁殖基地县调出耕畜实行奖励布票的通知》,规定从8月1日起,按农业厅、供销社安排的计划,基地县向外县调出自繁自养的耕畜或种畜时,对出售的耕畜和种畜的社队,一律按头奖励布票。因而在1966~1968年的3年中,耕牛生产发展较快,每年年终存栏数均比上年度增加20万头以上,较1965年分别增长12.77%、21.81%和31.62%,对当时安徽畜力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1978年后,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黄、水牛繁殖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加之宰牛、贩运的禁令解除,牛肉敞开供应,省内外市场需求陡增,供不应求。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安徽农牧部门在着手调整牧业内部的畜禽结构,加快发展草食家畜的同时,全面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改变单纯役用的自给性生产,为役肉乳兼用,增加经济效益的商品性生产。1987年全省共出栏商品牛49.47万头,比1986年增长37.46%,比1985年增长1.41倍;其中,淮北22个县市出栏优质商品肉牛45.38万头,占91.37%;出栏率·8 4 4·由9.46%提高到16.89%。尤其是阜阳地区出栏30.48万头,比1986年增长46.04%,出栏率高达18.4%;产肉4.25万吨,存栏牛每头平均产肉量达23.53公斤,是1978年的4.6倍;丰富的牛肉资源,促进该区从事宰牛加工业的国营、集体、联合体和个体的厂家发展到300多个,牛肉产品畅销国内17个省市,年总产值1.35亿元。单阜阳清真牛羊肉加工厂,1987年宰牛1.2万头,出口苏联、香港分割冻肉1121吨,年产值1515万元,利税129万元,创外汇260万元。从1979~1987年9年的时间,安徽很快形成了年提供45万多头优质肉牛的淮北商品牛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中原肉牛带的一个著名的重要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