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马、驴、骡
安徽饲养马、驴、骡(马属家畜)历史悠久。在寿县出土的春秋时代蔡侯墓葬文物中,有不少车马器、马口衔,说明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安徽江淮流域的养马业已颇兴盛。秦(公元前221~207年)、汉(公元前206~8年)以至唐代(618~907年),马为戍边、武备、驿骑、驮运和达官贵人乘骑挽车之需,养马业一直兴盛不衰。合肥市郊杏花村隋(581~618年)墓出土的一件陶马,“具有鞍鞯、颈饰、璎珞九个,后佩对称式梅花饰八朵”。可见隋、唐时代,安徽已极重视养马。元代规定汉民也要养马,因王公贵族掠夺摧残,民间养马由盛而衰。明代大兴养马,推行计亩计户养马制度,规定“凡民每家养马一匹,岁纳一驹,若缺一驹,纳钞七百贯”。同时,令各府、州设群牧所大养官马,实行官民牧养相结合的办法,寓军马于民间。明洪武六年(1373年)于滁州设太仆寺,统管全国马政。清初,禁止民间养马。中叶以后,马禁渐驰,民间陆续养马,养马业有所恢复。民国时期,安徽省养马业发展较快。民国23年(1934年),全省饲养量达141.9万匹(其中马29.8万匹、驴96万匹、骡16.1万匹),比民国3年29.4万匹增长3.83倍(其中马增长2.26倍,驴增长3.7倍)。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侵占掠夺摧残严重,马驴骡数量锐减,民国32年降至8.6万匹(马3.3万匹、驴4.84万匹、骡0.47万匹)。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虽较快,又因受人民解放战争影响,数量仍达不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平的一半。民国36年全省马驴骡存栏数只62.4万匹,仅及民国23年的43.97%。
详见表6—1—4。民国期间安徽马、驴、骡饲养数表
表6—1—4(1914~1947年)

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徽省各级人民政府在大力保护与增殖耕牛的同时,极为重视发展马属家畜。1950~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农业厅,决定以附设于农场的形式,在各专、县农场建立了家畜配种站,就地选购体大、健壮的公马、公驴作为种公畜,适应农村母畜配种之需。1952年8月,安徽省拨出农贷专款,指令省农业厅、省供销社派员会同阜阳、宿县两专区,分别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购耕马802匹,贷放给使用新式农具(双轮双铧犁)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公母搭配,促进繁殖。1955年10月,为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省农业厅、供销社又协同组织阜阳、宿县、滁县3专区,到东北内蒙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购3850匹耕马,贷款支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后,淮北各地自行到新疆、内蒙、青海等省区,陆续购买耕马、役用驴共1995匹,贷给农村缺畜的社队,弥补畜力不足。为了对马、驴进行改良,安徽从50年代起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马8种(苏联的高血、速步、重挽马,英国的纯血马,和国内的伊犁、三河、河曲马),驴5种(关中、泌阳、佳米、广灵、德州驴)共计541匹,发放给各地家畜配种站进行配种改良。同时,还办了2个种马场和1个附设在种牛场的种驴繁殖群,解决种马种驴淘汰更新问题。
建国38年间,安徽马属家畜的数量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1949~1952年,马、驴、骡恢复发展均快,1952年全省存栏61.86万匹(马3.98万匹、驴56.41万匹,骡1.47万匹),比1949年44.05万匹,(马3.15万匹、驴39.79万匹、骡1.11万匹),增长40.43%。其中,马增长26.35%,驴增长41.77%,骡增长32.43%。1953~1955年,由于1954年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马、驴、骡的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955年底全省马属家畜存栏55.82万匹,比1952年下降9.76%。其中马3.30万匹,比1952年减少17.08%,驴51.81万匹,减少8.15%,骡1.21万区,减少17.68%。1956~1964年间,农业生产体制经·0 5 4·历合作化、公社化的变动,加之1963年春、夏,淮北及沿淮地区迭遭洪涝之灾害,农业歉收,家畜草料缺乏,加之劳役过度,管理不善,发生冻饿病死等现象,家畜数量年年下降。1964年全省马属家畜存栏23.74万匹,比1955年下降57.47%。其中马2.62万匹,下降6.43%;驴20.26万匹,下降60.90%;骡0.86万匹,下降28.92%。1965~1981年的16年间,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大牲畜的自繁自养自用的方针,和允许社员家庭养1头大牲畜,以及繁殖奖励的政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了马、驴、骡折价到户转归农民私有私养私用政策,从而使马属家畜饲养量回升速度加快,年年大幅度增长。1981年,全省存栏57.34万匹,比1964年增长1.41倍。其中,马19.39万匹,增长6.38倍;驴30.79万匹,增长51.67%;骡7.11万匹,增长7.32倍,马与骡的饲养量均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1982~1987年期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马属家畜的饲养役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日益减小,其饲养量又出现下降的趋势。1987年,全省存栏40万匹,比1981年下降23.26%;其中马11.57万匹,下降40.33%;驴26.25万匹,下降14.75%;骡6.20万匹,下降13.69%。但在淮北地区,人均耕地多,马、骡又是农民耕种、抢收、打场、运输的最佳役畜,故而马、驴、骡仍为淮北农民所饲养繁殖。
安徽省淮北界首县出了个全国闻名的骡马大市场,直属国家商业部业务管辖的五个骡马市场之一。自1982年市场开放搞活后,有十几个省区几百个县前来参与市场交易,日最高上市量在15万~20万头间,成交量4万头上下。安徽省的马、驴、骡大都北上东北三省、京、津地区,牛则西往豫、陕,东去苏北、沪、宁,南下浙、赣、湘、鄂、粤等省市,并远至广州、深圳、香港,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喜人局面,彻底扭转了过去安徽年年靠向外省购买牛、马、驴、骡以补充畜力不足的局面。1987年全省存栏马属家畜占大牲畜总头数的8.72%,比1981年最高水平的17.18%下降8.46个百分点,其中,淮北22个县市存栏11.49万匹,占全省马匹总数99.3%;驴25.33万匹,占驴总数96.31%;骡6.16万匹,占骡总数90.86%。
安徽马属家畜的地方良种有淮北灰驴,属黄淮平原的一个地方类群。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阜阳、宿县、淮北、淮南、蚌埠5个地市的22个县(市);江淮之间少量,且多在东部丘陵、沿江圩区和皖西山区的外山区。主供役用,次为肉用。成年公驴平均体重160公斤,母驴150公斤。性情温驯,易于驾驭,耐粗耐劣,抗病抗逆,使役面广,有良好的持久力。其肉细嫩、味美,瘦肉多、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而不腻,为人们喜食的佳肴,历来为农民喜爱而饲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