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养蜂生产历史较久,建国前多为家庭副业,土法饲养。1958年10月,歙县建立全省第一个国营养蜂场,用土法饲养本国蜂(中蜂、中华蜂),每群每年产蜜3.5~4公斤,蜂群繁殖也很差。1959年开始过箱饲养,每群蜂蜜产量提高到15公斤,比未过箱前增长3倍多,蜂群繁殖率提高4倍。后来饲养意大利蜂,蜂群由325群发展到810群,每群产蜜量60公斤,并改良本国蜂210群。
1960年5月初,安徽省农业厅在歙县养蜂场召开全省养蜂现场会议,传达全国养蜂现场会议精神,明确养蜂生产以公养为主的方针,强调本国蜂过箱是养蜂生产集体化的步骤;并发出农牧字第0414号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改良饲养本国蜂。年底全省养蜂8万多群,内中蜂5万群,已过箱饲养的500群,占1%。1961年,由于发生小蜂螨和幼虫腐臭病,蜂群损失很大,全省蜂群减少到4.35万箱。1962~1965年,淮北、江南迭遭严重水旱灾害,蜜源大大减少,蜂群数又连续4年下降,至1966年年终,全省蜂群下降到3.5万箱左右,收购蜂蜜680吨,出口573吨,仅及浙江、江苏、湖北等省蜂蜜产量的四分之一。1967年5月上旬,安徽省农业厅、供销社、外贸局,在歙县联合召开全省蜂蜜生产座谈会,各专区和14个重点县的供销、外贸及部分农业局、养蜂场参加,对1967~1970年的养蜂生产作出发展规划,并提出实现规划的行政、技术措施。安徽省军管会生产委员会,于1967年6月29日批转了蜂蜜生产座谈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扶持农村养蜂生产。1979年全省蜂群恢复到4.3万箱,仅完成规划蜂群数的25.1%;收购蜂蜜1600吨。集体养蜂有所发展,不少地方办起了集体养蜂场。歙县上半年养蜂6600群,其中集体蜂场70余个,养蜂3000群。1971年依据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和全国养蜂会议要求,调整了发展计划与措施。1973年全省养蜂实绩7.8万多群,提前完成1975年7.5万群的养蜂计划;生产蜂蜜1550吨,收购1050吨,出口900吨,均比1966年增长近1倍;集体养蜂比重达30%以上,新法养中蜂4000多群,单产比改良前提高4.5倍。1974年3月25日至29日,安徽省农林局又在歙县召开全省养蜂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发展养蜂的经验教训,制定了《1974~1980年养蜂生产和改良蜂种的初步发展规划》。1978年随着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蜂农有了养蜂生产自主权;加之养蜂新技术的推广,蜂产品市场的开放搞活、加工利用的兴起,品种的增加,养蜂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促进了养蜂生产的发展。全省养蜂6.96万群,比1966年增长近1倍;养蜂千群以上的县14个,其中歙县8000群,临泉县6500群,阜南县6200群,肥西、舒城各5000群。从1979年起,安徽养蜂数量3年连续增长,至1981年发展到14.45万群。1982年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安徽养蜂业,逐渐转变为以个体饲养为主,养蜂能手也随之成为专业户,以户为主饲养的蜂群数量约占全省养蜂总量的一半以上。肥西县饲养的5200群蜂中,养10~50群的专业户、兼业户有160户,共养蜂3000群,占全县总量的57.7%;歙县养蜂1.3万群,其中专业、兼业户232户,养蜂6960群,占53.5%。随着养蜂生产的发展,养蜂专业户又向联合体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养蜂专业户和联合体·6 9 4·为主的养蜂新格局。1983年肥西县12个养蜂专业户养蜂100群,联合成立三河蜂业联合体,到1985年发展成40余户,蜂群扩展为1124群。1984年嘉山县120个养蜂户,组成安徽最大的嘉山县管店联合养蜂场,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1986年,全省蜂群发展到20.4万群,较1978年增长1.93倍。全省共有养蜂专业户4000多户,养蜂7.7万群,占全省养蜂总量的86.76%;养蜂经营联合体达100多个。1987年,全省蜂群又增至27.43万群,蜂蜜产量由1978年的0.45万吨提高到1987年的0.87万吨;蜂王浆产量,也由1978年的10吨上升到1985年的40吨,增长3倍。
安徽地方的蜜蜂良种,以皖南中蜂著称,属中华蜂在皖南山区长期适应形成的一个地方类群,现只占安徽蜂群总数的25%左右。该蜂群具有适应性强,飞翔迅速,嗅觉灵敏,善于采集零星分散的植物蜜源,抗美洲幼虫病和蜂螨以及抗敌害的能力强,但产蜜量低,每群每年只产蜜15~20公斤,适合大山区定点的饲养。安徽引入外国良种较多,以意大利蜂最早。清末时期,首由驻美大使、合肥人龚怀西从美国带5箱意蜂回合肥,养于龚家花园(今省委机关所在地),曾发展到100多群,至抗日战争时尚有30多群。民国12年(1923年),歙县人吴太立由上海引入意蜂繁殖,并逐步扩散至该县的溪南、潜口、岩寺、沙溪等地,民国19年歙县养蜂大户20户,养意蜂百群,办蜂场4所。30年代中期,南京金陵大学农专主任章之玮(来安县人),于滁州黄家花园(今滁县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养强群意蜂40多群,曾发展到200余群,供金大农科学生参观、实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安徽省立棉、蚕改良场养有意蜂50群。意蜂蜂王产卵多,工蜂采集力强,所产蜂蜜、蜂王浆和蜂腊质量好,每箱蜂年产蜜25~50公斤以上,但需优越的蜜源条件,跟踪蜜源,转地饲养,高山与山林中的分散蜜源不宜饲养。意蜂在安徽生存达70余年,经长期繁衍选育,已成为安徽当今养蜂业中主要蜂种,占全省蜂群总数75%左右;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和滁县、巢湖、舒城及霍邱县叶集镇以北地区。70~80年代,省农牧主管部门,曾多次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系的意蜂蜂王,对安徽原有意蜂进行提纯复壮。1973年歙县蜂场从加拿大引进“金环黄”蜂王2只,翌年培育出新蜂王52只,为蜂群杂交、复壮奠定了基础;1976年调出蜂王100只。“金环黄”蜂性温和,采浆率高,抗热好,繁殖率强,但抗病性差,该场多年饲养实践,确证“金环黄”为优良蜂种。1978年,歙县蜂场又从中国养蜂研究所引进喀尼阿兰蜂王2只,经培育利用杂交优势,经济效益提高显著,该蜂种在当地饲养条件下,具有强采集力和高蜜产量,在同一个蜜源,单位产量比意蜂提高20%;但产浆量不高,接受王台率低,抗寒性强而抗温性差,有蜜源能表现高产稳产;歙县蜂场已有二代良种蜂王4只,作该场蜂群提纯复壮之用。建国初,安徽还曾引进苏联蜂种及东北黑蜂,繁殖发展的群数很少,影响甚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在促进蜂业发展工作上,认真贯彻实行了国家减免税、贷款、稳定价格等扶持政策和措施;省农牧渔业厅投资170多万元,省外贸部门拨出100多万元,省供销社发放养蜂互助资金400余万元,支持地方搞好养蜂和发展蜂产品加工;农牧部门,还在养蜂重点地区建立种蜂场,兴办养蜂技术服务中心和蜂产品基地,大力开展养蜂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蜂产品质量的宣传、教育及技术指导;并于1982年8月至1985年3月,组织人员分片对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淮北平原地区的中蜂资源及蜜源,进行了调查与考察研究。随着蜂产品产量的连年增长,80年代安徽不少地方办起了蜂产·7 9 4·品加工厂和综合开发系列化生产,1986年安徽蜂产品加工厂由1980年的1家发展到23家,产品达50多种。养蜂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养蜂组织的发展,1982年建立安徽养蜂协会,1984年成立安徽省蜂业公司;1986年安徽有19个市、县成立养蜂协会,有12个市、县成立蜂业开发公司。1986年10月20日,安徽省农牧渔业厅以农牧字[ 86]第376号文件,转发农牧渔业部颁布的《养蜂管理暂行规定》,对生产管理、保护养蜂生产、维护养蜂者合法权益,和提高蜂产品质量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同年10月下旬,省农牧渔业厅、供销社、对外经济委员会,在合肥联合召开了全省养蜂工作会议,并以农牧字第409号文,印发《全省养蜂工作会议纪要》。当年农牧渔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确定在安徽投资兴建系列化优质蜂产品基地,由中央、省、地、县四级联合投资300万元建设费,并又在合肥建立优质出口基地。10年间,安徽养蜂业已基本形成了3个体系:以从事蜂蜜、王浆、蜂花粉等原料产品为主的养蜂生产体系,以生产营养补品、药品、食品、饮料等蜂产品的加工体系,和专营蜂产品原料及制成品,同时兼营养蜂产前技术咨询、产后服务的流通业务体系。
全省养蜂生产情况见表6—1—24。
安徽省养蜂生产情况表
表6—1—24(1978~1987年)

上一篇:第六节 兔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