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农村以往很少养兔,偶有喂养,多为肉食菜兔。70年代中期,在兔毛大量出口的形势推动下,安徽出现了“养兔热”,争养西德长毛兔,主要集中于淮北及沿淮地区饲养。1978年阜阳地区养兔86万只,位居全省之首。70年代末,国际市场兔毛滞销,安徽养兔生产一度回落。1981年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下达农生字(1981)35号文件,要求各地大力发展养兔业。为了出口创汇,省外贸和农牧部门,先后在阜阳、阜南、固镇3县,建立西德长毛兔种兔场,以阜阳地区为基地,开展毛用兔的饲养、繁育、杂交改良、推广工作;阜阳地区各级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发展养兔生产;地区农业银行拨放养兔贷款75.5万元;外贸部门调进种兔13.36万只、调剂种兔9.78万只,供销系统积极组织供应兔笼的铁丝原材料;民政部门发放扶贫资金70万元,支持困难户养兔;畜牧部门举办养兔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养兔技术知识手册。阜阳地区上下形成“层层抓养兔,人人讲养兔”,集体、个人、干部、群众、农村、城市到处都养兔的局面。群众中流传着“要想富先养兔”、“三只五只买油盐,十只八只零花钱,三十五十瓦接檐”的顺口溜。至1981年年底,阜阳地区家兔存栏量达到475.7万只,比1980年的232万只,增长1.05倍;养兔10万只以上的区有7个,1万只以上的公社137个,5000只以上的大队72个,500只以上的生产队233个,100只以上的养兔户有783户,50只以上的有7511户;阜南、颍上、阜阳3县人均养兔近1·4 9 4·只。养兔已成为阜阳地区城乡家庭的主要副业。1981年,全省家兔年终存栏量,由1980年的338万只猛增至715.6万只,增长1.12倍。
为加快毛兔生产的发展,1982年安徽实行收购兔毛超计划的扶持政策,“每50公斤原料毛给扶持资金100元,每50公斤成品毛给扶持资金120元”。阜阳市建立养兔研究所,阜阳地区设长毛兔选育委员会,专门负责地方良种兔的选育选配和杂交改良工作的领导;并以地区农科所和市、县种兔场为主,设立种兔繁殖中心和10多个繁殖基点,进行试验研究和辅导各地养兔生产。安徽其它市、县,也先后引种建场建点,推广毛用兔生产。全省兔毛产量迅速上升,自1982年以后兔毛年产量达100万公斤以上。1984年出口兔毛754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6年国际市场兔毛又滞销、落价,国内兔毛管理不善,混等、混级、掺杂、兑假,严重影响商品信誉,致使出口数量锐减,安徽当年外销兔毛402吨,仅为1984年的53.32%。省农牧等有关部门,采取“巩固发展老区,暂缓发展新区”的方针,对重点产区专业户养良种兔实行保护政策,调整生产布局,加强品种改良,兔毛收购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等一系列措施,稳定安徽兔毛生产,提高兔毛产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1987年兔毛外销量回升到629吨,成为安徽第十三大宗出口农副产品之一,位列全国第五个兔毛出口省。阜阳地区建成安徽兔毛生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兔养量占全省兔总量的77%,兔毛产量占全省85%以上,并积极兴建兔毛绒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加强出口创汇能力。
家兔饲养,在70年代以前,养菜兔散养无笼;70年代以后养毛用兔,多按兔的性别年龄及生产性能,分笼饲养。饲料以青为主,精料为辅。青草生长季节,刈割青嫩野草投喂;冬季将干草、豆秸和甘薯藤叶等,粉碎用水调成糊状饲喂。精料主要用磨碎的大麦、玉米、豆饼,用水泡软挤去水分给饲,日喂料、饮水各3次。每只兔青草日用量0.5公斤,精料1~2两。孕兔产前期加喂饭粥等精料。乳兔断奶前10天训练采食,断奶后10天,日喂4~5次,20日龄分笼喂养,公兔8月龄、母兔6~7月龄配种,一般月产一窝,窝产乳兔数只至十余只不等。
家兔生产情况见表6—1—23。
安徽省家兔生产情况表
表6—1—23(1978~1987年)

上一篇:第五节 家禽
下一篇:第七节 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